20起未成年人自杀案件的启示:家庭应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与关爱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30
手机版

  未来网北京4月26日电(见习记者 王婷)近日,多起未成年人自杀案件受到社会关注。他们本处于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时期,却过早地自我结束了只有一次的生命。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选择了这样一条不归路?未来网记者综合近两年内近20起未成年人自杀案件发现:有近一半的未成年人自杀原因是出于家庭关系不和睦所致;还有6起案件是出于未成年人在学校中与老师、同学关系僵硬导致悲剧;另外5起案件是因为未成年人受到网络暴力影响,使得他们走向极端。

  

  图片来自中国青年网

  来自“第一世界”的压力和恐惧:孩子普遍“逆商”堪忧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未成年人生活的家庭里充满了无形的硝烟,或是生活在温室里导致他们丝毫没有抵抗风雨的能力。

  2015年,苏州一个女孩因为原生家庭破裂,母亲与另一名男子重组家庭,原本已经不幸的身世,女孩却又在接下来的青春里,遭到继父长达十年时间的性侵行为。最终,女孩留下一封遗书自杀身亡。

  “哪有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一个快乐的童年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作为基石。而这样支离破碎的家庭,谈何给儿女们一个强有力的襁褓。他们只能强迫自己迅速长大,面对成年人带给他们的难题。

  而一个完整的家庭,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方式,悲剧一样会上演。

  2017年,四川达州市一名少年因为常年得不到父母肯定,最终自杀身亡。

  一味强行管教,不给孩子表达意见的机会,这样“强势”的父母又何止一家。同在2017年,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一名男生因成绩下滑,父亲将其手机没收,男生多次尝试要回却遭到拒绝,随后他跳楼身亡,母亲因无法接受现实,紧随其后跳楼身亡。

  如果说语言暴力对孩子伤害至深,那么家长一味夸奖,过于溺爱孩子,也不见得就是正面教材。香港教育局新任副局长蔡若莲的长子潘匡仁就一直是“别人家眼里的孩子”,结果却因一场单车比赛受挫,患上抑郁症,从40多层高空坠楼,惜告身亡。

  记者发现,部分父母总是想用“唇枪口舌”地激励法,或是“以暴制暴”等方式试图让孩子改正错误,达到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标准,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他们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关上心门,直到问题在沉默中爆发,造成不可逆转的悲剧。

  还有部分家庭由于忽略孩子“逆商”的培养,导致孩子稍微遇到一点失败就难以承受。

  这种孩子虽然外表光鲜亮丽,实际内心却往往不堪一击。

  因此,相关专家建议,父母要学着做孩子的朋友,家庭要营造民主氛围,多给孩子话语权,让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同时,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当孩子看到父母孝敬老人,夫妻相互关爱,他们会心中有爱,对世间的人与事自然也会心生阳光,充满力量与信心。自残自杀等事发生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

  来自“第二世界”的暴力:孩子不懂得处理学校矛盾

  未成年人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相处时间较长,如果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不和谐,极易造成悲剧。

  

  图片来自中国新闻网

  就在近日,四川一15岁少年因为讨厌语文老师,便采取极端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不满。他在生前录制了一段自杀视频,只见他对着镜头一遍遍地质问“你(语文老师)配做一名老师吗?”随后将语文书烧掉,还不时地说“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语文老师)”。视频中的压抑感令人窒息,让旁人看了唏嘘不已。

  最终,少年对着镜头服下农药身亡。

  据校方相关回应,老师对此事件不负任何责任。

  一千个老师一千个教育模式,因为每个老师管理的学生众多,有时可能会忽略个别学生敏感脆弱的内心。

  2017年,吉林一名初中生因为老师当天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他作业完成不理想,第二天一早从家里跳楼身亡。

  而还有些老师仗着自己的身份,对学生提出无理要求,导致学生处于“弱势”,无力反抗,最终自杀。

  2017年,据相关网友爆料,山东省郯城二中老师丁某某性侵女学生,最终,学生喝药死在丁某某家门口。

  而同学之间的暴力事件,或者彼此暗自腹诽,也是未成年人走向自杀的诱因。

  2018年5月,被誉为广州市“三好学生”的学霸陆琪琪(化名),因为频繁遭到宿舍同学言语上的侮辱,说她口音奇怪,穿着土里土气等,最终,跳楼自杀。

  记者综合上述案例分析发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深刻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日常。

  对于未成年人遭受性侵而最终自杀的问题,相关专家建议,家长及学校有义务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教会他们如何识别异性的话语及行为。

  比如有些犯罪分子用“我这样是对你好的方式”引诱未成年人上当受骗,最终使未成年人受到伤害,还有些未成年人受到学校老师的侵犯时,由于身份的限制,学生不懂得如何自保。

  这样的悲剧,都是因为缺乏性教育而引起的。因此,社会各界需教会未成年人在特殊情况下,如何识别危险,防护潜在危害,紧急自救。

  而除了师生关系不和导致学生自杀,同学关系也深刻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令人担心不已。未成年人做事不顾后果,总是力图彰显个性,解决问题的途径十分粗暴。当他们看到不顺眼的同学,他们最直接的解决方案便是直接语言攻击或者约到角落拳脚相加。

  还有些比较内向的未成年人,不懂得如何化解同学间的危机矛盾,导致他们陷入深渊,走向自杀来逃避现实。

  相关专家建议学校设立相应部门,定期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同时,老师需更加注重人性化教育,从家庭等因素全方位了解学生,尽力而为实现面对不同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不同教学方案。

  对于校园欺凌,相关专家建议,需要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遇到校园欺凌要学会投诉、举报和抗争。遇到校园欺凌,要审时度势、见机行事、绝不蛮干、硬拼。

  来自“第三世界”的误导:孩子无法隔离各类暴力有害信息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中指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从各学历段情况看,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学生上网比例分别达到89.5%、99.4%、96.3%和99.0%。

  

  图片来自@葫芦岛网警巡查执法

  而网络中充斥着血腥、暴力、恐怖、色情等内容。部分未成年人过于模仿网络世界的相处模式,认为“打架斗殴”或者“自杀身亡”都是一件寻常事。

  同时,网络世界十分虚拟,未成年人并不知道网友的真实身份与处境,在缺乏相应监护人看管的情况下私自约见网友,最终走到无法应对的局面。

  2017年2月,江苏一名女孩一次偶然机会进入到一个QQ群,群里网友经常谈及“死”“抑郁”等字眼,还时不时讨论“怎么去死”“我已经备好农药、火把、木炭”等。最终,这名女孩与网友相约自杀。

  相关专家认为,自杀QQ群内的各种言论,是一种推波助澜的行为,可以认定为教唆者涉嫌故意杀人罪。

  面对相约自杀现象,相关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当封杀不良网站,阻止自杀意念扩散和传播。同时建立专业的危机干预机构,比如成立“反自杀联盟”来干预网络,把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们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上一篇:九头蛇夫人:这框世,如你所愿。
下一篇:因为遇见你,温澜潮生。(生日贺礼to空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