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史||笛卡尔:近代唯理论创始人(总论)
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人和唯理论的创始人,既是哲学家也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其哲学体系大致可分为:①方法论;②形而上学;③物理学。
1、不满:
笛卡尔对其早年所学的各种知识,如神学、哲学、逻辑学都表示了怀疑。即神学断言天启真理是人的智力不能理解,类似的这些神学观点只能使人困惑;对于哲学,从古希腊开始的哲学观点、问题无一不是处于争辩之中,哲学都已经如此了,建基于其上的其他科学也就更值得怀疑了;逻辑学虽然可以进行有效的理论论证,但是它只能说明已知事物,而不能用来发现、发明新知识。唯一具有牢固基础的学问是数学(按照笛卡尔的真理标准——凡是清楚明白的观念都是真观念),但是它只被运用在机械技术方面研究抽象的符号,迄今为止(笛卡尔时代),人们并未依数学知识而建立起具有牢固基础的知识体系,可谓是大材小用。
在现存知识体系中,我们得不到清晰明确的知识,只是接受了许多意见,陷于荒谬和怀疑之中。也就是说,现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不可靠的,因为他们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础之上。即以往人们所确知的都可能是虚幻的。
因此,我们的头脑里充满了谬误和陈旧的知识,只有将其从心灵里全部清除,或者运用理性来对其进行校正和重建,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基础坚实的思想体系。
2、对确定性思想体系的追求——确定性、清晰性和知识之间关系
笛卡尔最关心的是理智的确定性问题。因为他发现了自己为许多怀疑和错误困扰。他曾经把确定性诉诸神学,但他发现,神学中并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这些真理全凭人的理性能力就能达到。也就是说,笛卡尔试图从人的理性中发现理智确定性的基础。
具体来讲他的理想的思想体系如下:
它的各条不同的原理不仅是真的,而且以一种清晰的方式联结起来,以致于我们能从一条原理推进到另一条原理。它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必须是从一个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基本原理推演出来的严密的科学体系。
总而言之,他对确定性的追求是要建立起一个基础牢固不可怀疑的思想体系,把凡是不能通过怀疑推敲的原则都排除在知识基础之外。
这种知识体系需要从人的理性中引申出来,建立在人的理性之上。对于这种真理具有常识和推理能力的人都会承认。这种真理不再引发无数的争议和辩论,为科学建立牢固的基础。
1、方法和知识体系:
笛卡尔认为哲学是其他科学的基础,即所有科学都统一于哲学,哲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但现有哲学无一不处于争论之中。立基于这种不稳固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知识自然也经不住怀疑。
因此,知识体系的创新始于哲学的革命,而哲学的变革离不开方法的创新,因为哲学问题的解决与方法有密切关系。
笛卡尔知识体系的建立就起于方法论的创新。他认为人要有知识不仅依赖于理性,还依赖于运用理性的方法。因为理性是天赋的,是世界上人们之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人们意见的差异,不是因为一人的理性比另一人的理性更多,而是由于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运用我们的理性。因此,获得知识的关键就在于方法。也就是说方法是在利用一套规则来驾驭心灵的各种能力。
2、普遍的数学
笛卡尔把数学看做清晰、确定思维的最好例证。他想把他的知识体系建立得像数学一样确定、清晰,即把一切知识都做成一种普遍数学。他认为数学的确定性、清晰性展示了他所要寻求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人们能发现人的能力范围内的关于事物的真知识。
数学中的什么东西引导笛卡尔在其中找到他的方法基础呢?即数学是怎样进行的,遵循什么方法?
(1)数学中包含了人类理性的根本基础,即对直接的和可靠的基本真理的理解能力,即理性有能力以绝对的清楚来知晓某些观念。
(2)数学中的推理表明了我们能按照一种有序的方法从已知的东西推进到未知的东西。比如:几何学中,人们能从线和角开始发现更复杂的概念,如角的角度之类。
换言之,数学中是从公理或自明的原则开始,推导出其他命题,若推理方法正确,则所得结论也会像初始原理一样确实。这种方法他认为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如哲学。
(3)数学作为确定性知识的典范,笛卡尔认为其基本方法可以用于其他领域。即将数学方法一般化为哲学方法。数学的一般特征有度量和顺序,从哲学上将其界定之后,可使其获得更普遍的意义。度量是指量与量之间的比较。可将其一般化为概念与概念之间比较的哲学方法。顺序是指综合和分析两种方法,综合是指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分析是指从复杂到简单的方法。对于顺序这种方法而言,其普遍化后的哲学方法不能像数学那样由于对象的同质性,综合和分析两种方法均可逆,只能是先从分析找到第一原则,再运用综合方法从第一原则复合出确定的结论。
简而言之,科学的统一性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而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
3、直观和演绎
笛卡尔把知识体系建基于直观和演绎之上,将之视为哲学的根本方法,认为其是获得知识的最可靠路线。直观和演绎是对数学方法的抽象,用于哲学研究的方法。
直观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演绎则从直观中引出新的知识。
(1)直观是一种理性活动,是一种明确到不容置疑的眼光,它给人们清楚明白的概念,以致于人们可以完全摆脱怀疑。它既不是感性直观也不是神秘直觉,而是理智直观。它不仅提供清楚的概念,也提供了一些实在性。直观也把握一些简单的真理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即直观可以直接完整地把握到一些简单的真理。比如,若A=B且B=C,则A=C。直观比演绎可靠,它是演绎进行的前提。
(2)演绎是从初始原理中作出的任何必然性推断,它可以经过一系列连续的心灵活动达到真理。笛卡尔演绎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区别在于,演绎的前提必然是真理,即是个体心中具有的可靠性的知识;而三段论的前提概念要么不是真实的前提,要么仅仅基于权威。
4、方法论原则
(1)内容:
①把自明的天赋观念或原则当做一切普遍必然性知识的前提。
②把研究的问题分解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解决。
③按照顺序,吃泡面和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复杂对象的认识。
④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
(2)评价:
没有经验感觉的地位,体现的是理性的方法。
5、天赋观念
笛卡尔认为演绎的前提即初始原理是天赋观念是以上帝存在为保证的,上帝的存在构成了天赋观念的合理性依据。
(1)天赋观念的意义
他认为科学必须由清楚确实、不容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而成的科学体系。而这些基本原理不来自感觉经验,而来自天赋。因为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是不能作为科学的基础的。感觉经验虽然不完全假,但相当值得怀疑,因为感觉并不能为判断由其产生的观念的真假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对于同一事物,感觉是变化的。比如蜡,温度变化前后,蜡虽是同一块,但感觉却给人两种不同的感觉。也就是说,人们无法用感官来断定真假只有理性才能获得真理。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是真正知识的来源和前提,所有真理性的知识都是以天赋观念为依据而清楚明白地演绎出来的。
(2)观念的来源
笛卡尔把观念的来源分为三个:
①外来的——感觉:外来的观念依赖于感觉,其形成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为此种观念并不由我的自主要求而呈现。如看见的颜色,听见的声音等。
②虚构的——想象:虚构的观念来自想象,这些观念是一些关于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虚假观念,比如独角兽、神祇等。
③天赋的——理性。天赋的观念来自纯粹的理智,是人与生俱来的观念,比如上帝的观念、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等。
(3)天赋观念的特点(即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
①它存在于心灵(理智)之中,仅凭理性理解得来,不来自感官或想象。
②它是清楚确实的,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都是天赋的。
③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
总而言之,所有一切不是来自感觉经验,不是来自主观的、虚构的,而只能来自纯粹理性思维的东西都是天赋的。
(4)天赋观念理论体系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体系由①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②天赋观念潜在发现说;③天赋能力潜存说构成。②③是对①的补充和修正。
①见上小节:略。
②天赋观念潜在发现说:
天赋观念是潜存在心灵之中的,需要学习才能把它们从其他观念的掩蔽中发现出来。它们在我们心中,但是受到肉体的干扰。幼儿、青年人的精神淹没在肉体之中,此时的思想固着于身体,只有成年人才能冲破身体的桎梏而发现那些自明的真理。
③天赋能力潜存说:
天赋观念是一种潜存的能力,一旦经验诱发,它就能产生出这种观念。这种生产观念的能力不是实在地存在着,而是潜在地存在着。即这种能力是某种禀赋,经验在此并非毫无意义,它充当了偶因或机缘,使心灵根据这种能力形成观念。
6、怀疑的方法
人们的理性如何发现天赋观念呢?笛卡尔认为普遍怀疑是好方法。即既然现存的哲学观点都是不确实的,那么在真假难辨之下,唯一妥当的办法就是对一切知识和观念都采取怀疑的态度。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来寻找无可怀疑的真理、确立哲学基本原理作为科学体系的基石。
他的怀疑是为了重建知识体系和发现天赋观念的手段而不是怀疑的目的。即通过怀疑去找出那些不可怀疑的东西。把凡是不能通过怀疑的都排除在知识体系之外。
笛卡尔普遍的怀疑对象可分为如下三类:
①周围的世界
周围世界是感知到的现象。如前所述,感觉并不可靠,是可疑的。因此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不是天赋观念。
②人身体的活动
身体活动的感觉也是值得怀疑的,比如梦里的感觉虽然并不实在,而且人们无法区分梦里与清醒的感觉。
③数学
数学是思想的对象、内容,是思想的产物,是值得怀疑的。具体而言,人们并不能对以下问题给出无可置疑的答案:数的观念从哪来?它们有无外部原因?有无客观实在与之相对应?因此,自然基础不稳的数学不能成为知识的第一原则。数学观念可能本身就是错的,只是上帝在创造我们时有意让我们每次都反同样的错误,觉得它们是对的,或者这些只是邪恶精灵的恶作剧。
④怀疑本身不能被怀疑,不是怀疑的对象。
【方法论与认识论逻辑小结】:笛卡尔在方法论原则基础上建立了理性演绎法(直观和演绎),直观的天赋观念构成了演绎的前提,天赋观念又由普遍怀疑的方法获得。
笛卡尔不是以存在或实体,而是以主体作为其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或逻辑出发点。并由此出发确立了上帝存在和物体存在的原理。他通过怀疑这种否定方式将思想的形式与思想内容分开,由此确立了主体的独立地位,并以之为一切思想的基础。但他这种做法却把认识论的反思转化为本体论的结果,即认为我是一个思想实体是不合法的。这可视为形而上学的一次变革。把“我”确立为哲学的绝对起点,表现了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个变革既奠定了近代哲学的反思性、主体性原则和理性主义特征,也陷入了身心二元论,始终无法摆脱。
1、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认为思想(怀疑是一种思想)可以怀疑外在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内容,却不能怀疑怀疑自身。思想可以怀疑一切对象和内容,但却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否则怀疑就无法进行。同时,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本身仍是我在怀疑,这恰是证明了我在怀疑。
怀疑活动必然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即我在怀疑,必然有一个在怀疑的“我”存在。因为说某个东西在思维着,而它在思维时却又不存在,这是矛盾的。换言之,怀疑必有一个怀疑者在怀疑。因此,可以确定“我思故我在”是真实、确定、清晰的真理,是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
“我”是什么?
当我怀疑一切时,只有思想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一方面当我否定所有事物,包括身体存在时,我却因为怀疑而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若我停止了怀疑。我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发现只有怀疑这种属性属于我。
因此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即我只是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理性。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形体就可以存在,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具体而言,“我”,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是有所区别的,身体不存在,心灵仍然是心灵。即“我”是一个超越形体的心灵实体、精神实体,其本质是思想。
笛卡尔认为思想包含了一切意识活动,如怀疑、领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和感觉等等。即无论理性的,感性的或是情感的都属于思想。
更重要的是,“我思”是没有任何内容和对象的,是纯粹的意识活动,若它是有内容的思想,那它就变成了可怀疑的了。
于是,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找到了不可怀疑的第一哲学原理——我思故我在(这是自明的、直观的、确实的、清楚的,不是逻辑推导的结论)。
【评我思故我在】:
这种把认识论的反思转化为本体论的结果是不合法的,这留下来二元论的难题。即他通过将思维内容(客体)与思维形式(“我思”,主体)区分开的方式确立了主体的独立原则,使他陷入了二元论。在笛卡尔的体系中,心灵与物体是两个互相独立,没有关系的实体。心灵的属性是思想,物体的属性是广延。心灵没有广延是不可分的;物体不能思想,是无限可分的。笛卡尔虽然确立了主体的地位,却也开启了心与物、心与身之间的关系问题。
再者,我思故我在是建立在内在反省的自我经验(即内在经验)之上的,是一种直觉活动的结果。这虽然区别于经验派注意外在经验,但方法上是异曲同工的。
【真理标准】:由我思故我在可以得到一条真理标准:即“我”(思想实体)观念就是一个标准,即一切像“我”观念那样自明的观念都是真观念。即我们极清楚明白地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
2、上帝存在的证明
“我思故我在”虽然通过怀疑证明了“我”的存在,但这除了说明“我在”之外,一无所有,它并没有告诉我们思想的具体内容,没有其他确定性知识,没有确定任何思维内容的真理性(思维内容的真理性有赖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因此,由这个唯一确定的命题推导出其他确定的知识,走出“我在”这个狭隘圈子而建立起某种形而上学就是下一步。这种从自我实体出发的推导不仅是思想内容的演绎,也是从自我思想领域过渡到实在领域的过程。简而言之,我思故我在只有超越自身才能构建起形而上学,即在“我在”这个确实的知识之外建构其他确定性知识。如何超越自身呢?
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中的一个原则开始:凡是清楚明白的观念都是真实的。
当“我”怀疑一切时,我立即就感知到我自己的不完满性,因为怀疑本身就是由于认识上的有限完满性(比如传统的哲学观点无一不是处于争辩之中,这只能令人困惑)。
笛卡尔认为上帝就是无限完满的。那这个无限完满性的观念从哪来?
首先,它不来自“我”,因为“我”不是完满的,完满的东西不会来自不完满的东西,就像无不能生有一样。因为结果的现实性不可能大于原因的现实性(这是清楚明白的,符合真理的标准)。
因此,它必来自一个比我更完满的实体,即上帝(这是因果而不是逻辑上必然的,后者是安瑟莫尔的证明)。即我不可能是上帝观念在我心中的原因,而是上帝的存在是上帝观念存在的原因。即这是由上帝观念的完满性推导出上帝的真实存在。笛卡尔信奉天主教,他具有上帝的观念,且是完满的观念。
总而言之,根据无限完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现实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必然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他把关于自身的观念赋予人类,产生出关于“上帝”的天赋观念。笛卡尔的逻辑讲得简单点就是,从“我”所具有的上帝观念中推出上帝的存在(实在意义上的存在!)
【注1】:此论证中,虽然上帝是比“我思”更完满的存在,其存在不依赖于“我”的存在,“我”的存在依赖于其,但是证明上帝的存在却必须以“我思”的确立为前提。即只有确立了“我思”,才能进一步确定上帝的存在。
【注2】: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是安瑟摩尔本体论证明的新版。具体来讲,两者都从上帝观念的绝对完满性推导出上帝的真实存在。区别在于安瑟摩尔认为绝对完满性与真实存在之间是逻辑必然的;而笛卡尔认为两者之间是因果的,是由结果溯因的综合,而不是逻辑推理。
【小结】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中提出“清楚明白”这一真理标准,然后通过阐述“不完满的我不可能产生出完满的上帝观念”这一清楚明白的关系,从而转向由我所具有的完满的上帝观念推出上帝的存在。一旦证明上帝的存在,这就为“清楚明白”这一真理标准的可靠性提供来源。由此就可以建立起对来自上帝的各种“天赋观念”的确信,并进一步以“天赋观念”作为理性演绎的前提,建立起其哲学体系。即我们通过对真实存在的上帝的深思而走向认识宇宙间其他事物。
3、外部事物存在的证明
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确立了我思作为第一原理,但却因普遍怀疑陷入了对物质世界是否存在的怀疑。但在确定上帝存在之后,就可以确定物质的存在了。
人们的确有关于物质世界清楚明白的观念。即虽然人们关于事物形状的感觉可能是模糊的,但关于某一形状,如三角形,却是清楚明白的。依前所述真理标准:凡是清楚明白的观念都是真观念。这些观念都可以视为真的。
同时,人们又可以追问,这些清楚明白的观念又来自何处?
首先,它们不来自人的心灵,因为心灵是与物体不同的实体,它们之间不可能相互过渡。其次,它们也不来自对外物的感觉,因为感觉是不可靠的和事物的特征不会随着感觉的变化而变。最后,它们只能来自上帝,是上帝创造的,是上帝在人的心中创造的。
换句话说,既然就我们所有清楚明白的观念而言,都是从上帝而来的实在的东西,那么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清楚明白的观念也必然来自上帝,它们必然是真实可靠的。
上帝保证了我们观念的实在性,保证了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因而也保证了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识的客观有效性。
【小结】:笛卡尔二元论立场导致了他需要通过上帝的存在来证明物质世界的存在。在“我思故我在”之下,“我”只是思想实体,“我”不能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证明我关于物质世界的观念与它是符合一致的。但由于上帝的存在,上帝保证了清楚明白的观念的真实性,因而也保证了外在事物的实在性,也保证了心与物之间的一致性。上帝一方面创造了自然规律于自然之中,另一方面又把他们的概念印在人们心中。因此,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不在受到怀疑。
4、心物二元论与身心交感说
(1)心物平行二元论
①三实体: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出发确定了心灵、物体和上帝的存在。他将之称为实体——一个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或者说是:能自己存在而不需要别的事物为依据的事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按照笛卡尔对实体的定义,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符合的,只有上帝才是不依赖任何东西的存在,也就是说上帝是唯一的实体。而心灵和物体之所以也被归结为实体,是从其来源和本性上讲的。从来源方面来说,心灵和物质虽有依赖,但仅仅是依赖于上帝;就其本性而言,心灵之为心灵,物体之为物体是依赖自身而存在的。因此,相对来说,它们也可以称为实体,称为相对实体以和绝对实体上帝区分。
实际上,上帝只是心灵与物体这两个相互独立,各不相干的实体的逻辑依据和一致性保证。
②心物平行:
心与物作为实体,两者本质属性是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即心灵(思想)没有广延(物体),物体不能思想。即心灵与物体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作用。
笛卡尔认为,由于我们关于自我的观念和关于物质世界的观念是上帝放入人心灵的,因此清楚明白的。上帝的存在保证了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并行存在。上帝是全能的存在,它可以创造没有精神的肉体和没有肉体的精神,可以创造出独立的精神实体和独立的物质实体。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广延(即占有空间),它的运动遵循的是自然规律;精神的本质属性是思维,它的运动遵循自由意志。
总而言之,物质无思维,精神无广延,两者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它们构成了两个互相平行的世界本原。一切物质性的现象都依附于物质实体;一切精神性活动都依附于精神实体。二者分别遵照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法则运行。
(2)人的行为和身心交感说
对于两个独立的实在,心灵与物体是二元对立的,它无法解释人的行为。人不但具有广延,也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人是两个实体的组合:身体是物质,意识是心灵。如此,人是应该遵循物质规律还是心灵规律呢?或者说,人的行为该如何解释呢?——这既是一个本体论问题也是一个认识论问题。
对于对立平行的二元论自然不能解释身心之间交互的显然事实,因为如前说述,两者作为独立的实体是不依赖对方就能获得实在的,双方之间也不发生任何作用。
鉴于此,笛卡尔开始在两者之间寻找联系。于是,笛卡尔提出了“松果腺”这个假想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他认为身心之间有一个交接点,它位于人的脑部,它汇集了身体的精气(动物灵魂),在大脑中产生心灵活动。同时,心灵活动通过驱动松果腺牵动精气活动,使身体随着心灵的活动而活动。
但是,这也为笛卡尔的理论留下了许多争论:虽然松果腺给予了心灵以具体位置,却违反了心灵没有广延的二元论原则。具体而言,心灵既然是一个没有广延的、无形的精神实体,它如何能够通过一个占有空间的有形器官与身体发生相互作用呢?除非心灵也是物质性的,才能使身心一致,但这又陷入了唯物的一元论;相反,若是坚持心灵是与身完全不同的精神实体,他又不能解决人如何行动的问题。事实上,身心交感说和心物二元论是直接矛盾的。
5、认识错误的根源
笛卡尔认为真理源于上帝,即天赋观念是真理的来源。外物造成的感官刺激是不可靠的,但感觉自身并不是错误的,错误的只是人们对感觉的判断。也就是说,错误是由人们的心灵造成的。
心灵为什么是错误的根源呢?因为人的心灵是介于上帝与虚无之间的存在,心灵辨别真假的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心灵不是毫无辨别能力,也不是全知全能的,是介于无限的能力和无限的缺陷之间的有限的认识能力。即心灵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笛卡尔也认为,心灵活动——我思,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智的活动。它包含了自由意志(情感、潜意识、本能冲动等),而意志是一个比理智范围大得多的东西,它是自由的,同时它也限制人的判断。当意志不顾及理智提出的清楚明白的观念而做出判断时,或者对不清楚明白的对象匆忙做出判断时,便产生了错误。错误来自非理性的意志,是心灵自身缺陷所造成的。
在笛卡尔的体系中,形而上学是基础,物理学是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1、物体即广延
在形而上学中,笛卡尔提出:“物体的唯一本质属性是广延”。其物理学就是建立在“物体即广延”这个规定上。
广延:指具有长宽高三向量的形体,即占有空间。它是物体的根本属性,因为物体有广延则存在,没有广延就不存在。这是在说,对于物的一些属性如颜色、硬度,如果这些属性消失,物并不会由此而不存在,但如果把物的空间占有排除掉,物就不存在了。
广延与空间是同一的,广延不仅是物体的本质,也是空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在物体中,我们是从个别特殊方面去观察它们;在空间中,我们是从一般方面去观察它们。
基于此,笛卡尔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体与广延是不可分割的,虚空是不存在的。
2、客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广延,而广延是一种量的特征。作为量,广延在微观上可以无限分割,宏观上无限延伸。因此,物质的多样性便可以得到解释——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事物特性均是由一种具有广延的物质的运动和分割造成的。也就是说,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的,世界统一于具有广延的物质,任何世界、任何空间、任何物体的本性只在于它们是有广延的实体。
3、物体的运动
运动是一种“相对位移”,即物体由其相邻的物体移近于另一物体。物体的广延性表明,物体的运动只能是广延性的分解或组合的位置移动。由于广延与运动的密切关系,可以说,运动是永恒的。同时,运动也是一种样态,是物质实体的存在方式,并非实体本身。物体的运动是机械性的,不存在其他形式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运动和静止都只是物体的两种样态,都不能与物体分开,而且产生运动所需要的力与产生静止或阻止运动所需要的力是相等的。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宇宙中没有真正静止的点,任何事物除了在我们思想中使之固定以外,都没有恒常的位置。
运动的因:事物运动原因可分解为普遍原因和特殊原因。前者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运动的原因,即最高原因,即上帝。后者是指物质运动的现实原因,即物体的个别部分获得他们所没有的运动的原因,即物体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上帝在创造物体时,便赋予了物体以运动和静止。由于的上帝的创造,物质始终保持着同他最初纳入物质的那么多运动和静止。因此世界中的物质和运动是恒定的,运动在物体间流转不已。
【评价】:笛卡尔实际上是借助上帝论证了宇宙间运动的能量守恒,上帝作为创世者和第一推动力,解释了物质运动的规律不变性,排除了神意的随意干预。
1、批判——伽桑狄
伽桑狄从唯物论立场和经验论的角度对笛卡尔进行批判,现简述之:
(1)对普遍怀疑方法的批判
他认为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并非全是假的,而无一点真实。
(2)对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的批判
笛卡尔始终未能说明“我”到底是什么,他只是说明了“我”不是形体、不是具有广延的东西。因此作为笛卡尔形而上学基础的“我”便是一个不清楚明白的观念。因为,只知道不是什么,而不知道是什么,是不能称为清楚明白的。
(3)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针对笛卡尔对观念来源的分析——观念三来源,伽桑狄认为,观念仅仅只有一个来源,即外部世界。他认为全部观念都是外在事物在人的心灵的烙印,都是心灵对外物的反映(感官是中介)。他举例说明:天生的瞎子没有颜色观念、聋子没有声音观念。理性自身并不能产生观念,它只是对观念进行分析、综合而已。
(4)对真理标准的批判
笛卡尔的真理标准是“凡是清楚明白的,都是真观念”。但伽桑狄认为“清楚明白”具有极大的相对性,是因人而异的。
(5)对上帝观念的批判
对上帝存在的批判主要是对笛卡尔的论证方式进行批判。笛卡尔是从人们有一个完满的观念推出上帝的存在,但伽桑狄认为,首先必须知道一个东西存在,然后才能获得关于它的观念,而不是相反,由观念推出存在。
(6)对身心交感说的批判
身心交感内在矛盾:心灵既然没有广延,那如何与有广延的形体发生交感?它们的交感场所在哪里?这个场所有没有广延呢?如此,他认为交感根本不可能发生。
2、辩护——马勒伯朗士的偶因说
马勒伯朗士试图用唯一的和全能的上帝来克服两个实体之间的对立。
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如前所述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二元对立的实体之间如何发生协调一致的活动?笛卡尔用身心交感说来解释,却又违背了二元论。
马勒伯朗士希望通过上帝的绝对权威来解决这个矛盾:
他反对身心交感说和灵魂自己产生观念。精神既不可能从自身中产生,也不可能从外物中活动。即他仍然坚持精神与物质的绝对对立。一方面,人只能在上帝之中来认识一切,精神的本质就在上帝之中对观念的认识或思维,感觉只是精神的变相,它的作用不是使精神认识外物,而是使人在上帝之中获得的关于物质的普遍观念(广延)呈现为某种具体的和特殊的东西。他认为一切具体的物体观念都是对普遍的广延观念加心限制的结果。普遍的广延观念处于上帝之中,而具体的事物观念则是人心灵或感觉的变体,人是在感觉表象的作用下,对普遍和无限的广延观念加以限制,才形成关于特殊事物而观念。
另一介面,物质是不能被精神认识,是上帝单独创造的。心灵对物质(含事体)的认识并不是对物质本身的认识,面且物质也不能作用于心灵。我们认识的只是(在上帝之中的)物质观念,而不是物质本身。因物质与精神皆来源于上帝,所以上帝可以使两者相对应。这种对应使我们认为我们的认识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而不是对自己观念的认识。上帝也使物质的变化与我们意志一致,使我们以为是意志支配的物质活动。即心与物的一切相应关系均来自上帝的随时时安排。意质与物质活动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意志只是物质活动的偶然诱因。
【评价】马勒伯朗士试图用全能的上帝来解决二元对立下的心物协调性,但结果是使得两者之间的鸿沟更加拉大。
1、邓晓芒:《西方哲学史》修订版
2、赵敦华、赵林:《西方哲学史简史》
3、张志伟:《西方哲学史》
4、苗力田:《西方哲学史》
5、撒穆尔:《西方哲学史》
6、梯利:《西方哲学史》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