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牙齿的故事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31
手机版

  

  ▲南召猿人牙齿复制品

  它,叫南召猿人牙齿化石,河南博物院展出复制品,原件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它,是一枚牙齿化石,齿冠呈黄白色,齿根呈灰黄色,石化程度较深。经世界著名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先生等人鉴定判断,牙齿主人可能是一名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前的青年女性,属于右下第二前臼齿。

  

  ▲有泛黄图为证(取自1979年第2期《河南文博通讯》)

  197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队,对这一化石点进行了发掘,又发现了一批古脊椎动物化石,计有剑齿虎、剑齿象、肿骨鹿等20余种,根据伴生动物化石及地层等综合分析,认定这里发现的古人类与“北京猿人”所处的时代大体相当,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并正式把这种古人类定名为“南召猿人”。同时,还发掘出约1—3万年前旧石器晚期猿人会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遗址。这意味着,“南召猿人”已经能够使用火了……

  

  1979年2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河南南召人类化石的新发现》,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轰动。“南召猿人”是继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元谋猿人、郧县和郧西猿人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历史空白,扩大了猿人在秦岭地区的分布范围,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中原地区第四纪地质和生物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与依据。

  

  ▲吴汝康工作照(图片源自网络)

  20世纪70年代以前,“能否制造工具”一直被视作人和古猿的分水岭,吴汝康的声音改变了这一切。自他而始,那些已能直立行走却不会制造工具的古猿,也被划进了人类的范畴。

  吴汝康(1916—2006),一位“可以根据任何一块骨头一眼判定大概年龄”的古人类学专家。他是江苏武进人,古人类学家、解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0年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毕业,1946年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1949年至1953年任大连医学院解剖教研组教授,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教授。在古人类学研究方面,开创了中国人自己深入研究人类化石时期,提出了从猿到人的过渡,人类体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类的新进化等理论,创建新学科“今人类学”,在国际学术界获得高度评价。

  古人类学者需要具有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考古学、生态学、埋藏学、年代学等许多知识与理论,并将其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近半个世纪以来,按年代顺序,吴先生研究过的主要古猿类和古人类化石有:森林古猿、禄丰古猿、巨猿;直立人中的蓝田人、北京猿人、和县猿人、南召猿人;早期智人的金牛山人、马坝人、丁村人;晚期智人的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等。

  关于吴汝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他的初心使命、化石打假等等,如课后感兴趣,可翻阅2004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吴汝康传》。

  如何辨识牙齿化石?

  解 答

  首先,古生物学家对牙齿化石特别重视,这和牙齿坚硬、容易形成化石有关。具体到哺乳动物而言,牙齿作为摄取营养的第一关,对自然界各种食物留下了“自适应”痕迹:相对于动物其他器官上区别甚微或是是没有区别的情况,牙齿的结构变化又快又大,差异明显。

  

  ▲黄爬行动物侧生齿、端生齿、槽生齿图示

  看图说话:看到上述类型的牙齿,可基本确定为非哺乳动物,此类牙齿有一个共同特点——尖!

  霸王龙头部特写,主要看牙!

  

  再来看,梁龙的钉状齿!

  

  不难发现,这些生物个体每颗牙齿的形态变化相对不大,只是大小位置上的区别。

  但是,典型哺乳动物的牙齿是异形齿,分为门齿(切割用)、犬齿(穿刺用)、前臼齿(挤压用)、臼齿(磨碎用)。

  此处不需要配图,放下手机,对着镜子张大嘴,看就是了……

  看完回来,我们继续。

  古人类学家要做的,要从灵长类牙齿化石中找出符合人类牙齿特征的,按照人类进化顺序对比、区别、判断出介于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的阶段,确定是不是来自同一人的牙齿,分析其个体或族群的生活情况……简而言之比喻之,是一次超级进阶版的“大家来找茬”,其细致细微程度细思极恐。

  有图为证:大象牙齿化石,在河南博物院有展出!

  

  哺乳动物化石一组

  

  灵长类牙齿化石,据说有长臂猿、猕猴、金丝猴……

  

  古人类牙齿化石,分别为左上犬齿、左上第一臼齿和右上第二臼齿(据说介于晚期智人和现代人的变异范围下限) ……这个直接果断放弃

  

  不放弃,再来:元谋人门齿化石的测量及对比 ……看看就算了

  

  

  如图所证,人类化石的鉴定真的是一个大工程,这是人类“对自己从哪儿来的”阶段研究,更是对自我的最高尊重。其实,单单通过古人类牙齿化石,就能基本判定年龄、性别,还能判断是不是“左撇子”及左右脑发育情况,再结合同一地层出土的其他动物化石,就可以较为准确的确定其生存年代。

  更让你想不到的是,在现代纳米技术和放射性同位素测量的介入下,当时的人吃什么、迁徙过程甚至个体体温、环境温度等都能进行较为准确的数据分析。

  聪明的人类,从古至今,你都挺厉害的!

  最后,再梳理总结一些仅供参考的内容,人类牙齿小贴士,对“鉴定”也有一定帮助:

  小贴士

  ——人类恒齿有28-32颗,数量不完全相同的原因在于每个成年人都有0-4颗数量不等的智齿。

  ——人类很容易出现龋齿,是因为我们的唾液中含有致龋菌,糖分在牙菌斑内发酵,就会腐蚀牙齿。而动物的龋齿发生率比人类低得多,精细化喂养的宠物除外。

  ——人类的牙根较短,彼此相依才能稳固,这就是为什么在失去一颗恒齿后要及时镶上假牙的原因,否则周围牙齿将无依无靠。

  ——人类的牙齿不仅用来磨碎食物,还能辅助发音。

  关 情

  今天,人类学家研究牙齿,为了解密。而我们了解牙齿知识,为了健康。

  古人呢?

  有人说:“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牙痛史 。”不难想象,自打人诞生以来,就要和嘴里这32个小矮子有着“剪不断、拔更乱”的苦痛纠缠。

  据资料记载,人类与牙痛抗争的最早记录,是7000多年前苏美尔人在黏土板上镌刻的《牙虫传奇》(Legend of the worm),看上去现实而魔幻。

  

  4000年前,巴比伦人研发出一种啤酒混合油的专用“祛牙痛药剂”,上“药”前,还需要吟唱一段咒语:

  

  ▲黄刻有“咒语”的古巴比伦泥板

  阿努造天空,天空造地球,

  地球造江河,江河造水流,

  水流造沼泽,沼泽造牙虫。

  牙虫去找沙麦斯和埃,哀求哭泣泪涟涟:

  “提携我吧,居我于牙缝与齿龈间!”

  “哦,牙虫,你出言不逊,愿埃以其巨掌惩治你!”

  听,颇有“天灵灵、地显灵,助我灭牙虫”的中式风味

  4000年前,古印度诗集《吠陀》中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将山洞挖空吧,

  只要能够平息牙齿的疼痛。

  将山脉掘断吧,

  只要能够平息牙齿的怒火。

  换句话说:“如果让我的牙不疼痛,山无棱、天地合,在所不惜。”

  古人连牙痛,竟也描绘的如此艺术。

  以后,画面愈发“露齿”,如在蛀牙洞中填充亚麻,钻洞、凿齿…… (自行脑补,细思甚疼)

  “牙痛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时下,疫情当前,个人防护必不可少。在这个特殊时期里,更要关注我们的口腔卫生和牙齿健康。据专业人士分析介绍,由于口腔专科门诊诊疗情况特殊,医患面部长时间超近距离接触,高速涡轮手机及口腔洁治器等专科设备在工作时产生大量水雾飞沫及气溶胶,若有潜伏期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诊并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极易导致疫情蔓延。

  为了避免出现严重口腔疾病,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避免不停地吃吃喝喝

  ——提高漱口频次、早晚按时刷牙、使用含氟牙膏、进食后正确使用牙线,及时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

  ——莫把牙齿当工具、冷热酸甜要忌口

  ——行动小心,避免外伤

  ——预备药品(抗生素、止疼药等)缓解症状 ( 建议大家:若非外伤、颌面部间隙感染等急症,其余请择期就诊。)

  至此,历史教室线上课堂第一课就结束了,希望能让大家产生兴趣、愉快学习。

  敬请关注下一课:时代的舞步

  

  我知道你在看↓

上一篇:dism 分割镜像_使用Dism命令对Win7镜像进行操作
下一篇:原创《吐槽大会》终于有那味了,这哪是吐槽,直接这就是“开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