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报告!多地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31
手机版

  开启保护“直通车”

  护佑之力在全国延伸

  ——多地检察机关创新推动强制报告制度落实

  为及时有效惩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国家监委、最高检、教育部、公安部等9部门于2020年5月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正式确立强制报告制度,这项制度后被2021年6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吸收,正式上升为法律规定。

  两年多来,各地检察机关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大力推动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有效解决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隐蔽性强以及发现难、干预难、追责难等问题。截至今年3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线索源于强制报告的2854件,通过办案倒查发现相关责任主体未履行强制报告义务、应当报告不报告案件1604件,推动追责299件。

  浙江:

  大数据比对筛选强制报告线索

  浙江省检察机关根据最高检“检察大数据战略”、浙江省委和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的工作部署,研发可以跨场景应用的执行强制报告法律监督模型,运用数字化手段促推强制报告落实。2022年3月,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启动了“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暨强制报告制度执行监督”数字监督专项行动。

  数字监督行动包括两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未成年人入住数字预警系统,适用场所包括旅馆、网约房、电竞酒店等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易发地带。如诸暨市人民检察院依托“星海守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治理平台,升级开发了旅馆等重点场所风险预防阻断预警模块,通过连接公安机关网络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未成年人异常入住情况分级实时预警,对未成年人异常入住情况自动推送至公安机关及时核查并提醒监护人带离,解决了旅馆违规接待、报告不及时的治理难题。又如湖州南浔区人民检察院立足办案,通过系统梳理发生在旅馆的涉未成年人性侵案件,发现部分住宿经营者存在不依法履行登记、报告义务的情况,随即开展一体化监督,推动落实旅馆业执行接待未成年人入住“五必须”制度,与公安机关联合研发未成年人入住旅馆风险自动预警系统——DWS智瞳系统,实现旅馆业强制报告的全覆盖、零疏漏。

  第二个系统是针对医疗机构,在医院诊疗系统中嵌入强制报告技术模块。如湖州聚焦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落地的路径优化,以医疗领域为切入口,完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常态化报告机制,构建集监测预防、发现报告、应急处置、研判转介、帮扶干预、督察追责于一体的多跨协同运用建设系统,今年3月已完成“医疗领域涉未侵害强制报告一体化应用”实施方案和数据采集分发平台、医疗机构自动预警系统设计方案,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在细化研究强制报告制度相关要求并归纳出对应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整合全省既有数字化成果,正在整体研发“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一件事”APP,以实现数据的自动归集、高效筛选、智能预警,通过移送立案线索、普法宣传等,进一步密织未成年人保护之网。

  河南:

  开展强制报告落实倒查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指导市、县两级人民检察院不断完善强制报告“每案必查”制度,在办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过程中,同步开展强制报告落实情况倒查,查清每起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是否履行了强制报告责任,是否存在应报不报的问题。

  新县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一起强奸未成年人案件时,发现被害人在被性侵害后曾向其班主任求助过,但老师和校方没有及时履行强制报告义务,导致被害人再次受到伤害。检察机关发现后立即启动倒查机制,督促县教育局对区域内学校开展全面自查自纠,对涉案学校和直接责任人员诫勉谈话并在全县通报批评。

  河南省检察机关注重发挥典型案例牵引作用,注重收集、梳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典型案例,定期进行通报,目前已发布4期。同时对落实强制报告制度不到位的地区加强督导,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在案件办理中的引导价值。通过典型案例的发布,逐步赢得了社会对强制报告制度的共识。

  山东:

  打通未成年人保护“最后一公里”

  强制报告制度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必须集合多方力量群策群力。山东省检察机关通过办案发现乡镇农村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由此着力强化村域强制报告制度的覆盖力度,打通了未成年人保护“最后一公里”。

  高密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市民政、市妇联等部门在全市866个村选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村妇联主席、优秀村民等担任“村级未成年人保护专员”,建立“一站式”多功能村级未成年人保护站,积极开展强制报告制度的宣传教育,未成年人村域保护实现全覆盖、无缝隙、零距离。该经验在山东省政府召开的“为民办实事”新闻发布会发布,引起良好反响。

  针对农村、偏远地区强制报告制度宣传力度不够,特别是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宣传不够到位的问题,潍坊市寒亭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区卫健局、教育局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网格化”线索发现通报机制,为偏远地区的未成年人开启保护“直通车”。

  潍坊市寒亭区人民检察院首先加强与区委政法委的沟通协调,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工作纳入网格员考核加分项,提高网格员报告线索积极性。

  具体工作中,建立两条强制报告线索通报机制:在医疗机构建立“重点科室(诊所、卫生室)—医疗机构指定联络员—区卫生主管部门联络人”覆盖各个乡镇卫生室、医院。

  在教育机构建立“学生—班主任—校安全负责人—区教体局指定联络员”覆盖各个乡镇、区直中小学、幼儿园。

  在每个医院、乡镇卫生室、学校、幼儿园确定一名联络员,建立强制报告线索发现微信群,实现联络员与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点对点”联系,将强制报告线索发现触角延伸到各个村、社区,实现了辖区强制报告线索发现全覆盖。

  2021年7月,骑手杨某某在送外卖过程中,对独自玩耍的一名7岁儿童实施猥亵。该线索被社区网格员发现后立即向检察机关报告,有效帮助公安司法机关及时追诉犯罪。同时,检察机关还提前介入引导深挖遗漏犯罪,发现了杨某某另外一起猥亵儿童的犯罪事实,一并予以审查起诉。(中国妇女报 何蒙)

上一篇:准大一新生必备指南
下一篇:婆媳关系第一部电视剧全集:家庭关系的反思与启示”+“10. 不容错过!婆媳关系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