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光利|立足“五个人人”目标,分析城市科学属性和价值立场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31
手机版

  本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总结了上海城市生态治理的经验,让读者对“人民城市”的属性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社会长期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早在1995年,上海市针对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现状,提出了“清洁、优美、舒适的生态城市”的目标,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城市治理理念,重视区域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全社会参与治理、强化法治保障,积极构建高品质的城市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苏州河污染著名的“江河黑黄分界线”已经涅槃蜕变,重生为人见人爱的“共享空间”。上海市PM2.5的年均浓度已经从2000年的近100μg/m3下降到2022年的25μg/m3,用了不到10年就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第二阶段标准,提前13年完成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规划目标。

  作为一个超大城市,上海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提出了“人民城市”理念,对上海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提出的“五个人人”的目标,很好地体现了“人民城市”的绿色底色和“人民特征”,这一理解和认识也贯穿新时代上海城市建设的始终。

  作者立足“五个人人”的目标,从城市的科学属性和价值立场分析了“绿色是人民城市的底色”的内涵,提到“人民城市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形塑是理解人民城市建设生态之维的应有之义”;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发展时时为人”的体现,人民的满意度是检验生态与经济发展成效的尺度;总结了“城市治理事事关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体系的具体路径;围绕“城市建设处处见人”,阐述了从空间视角切入,探索公共环境空间的改造与重构对社区环境治理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聚焦“双碳目标”,分析了新时代对城市建设的新要求,提出了“人民城市”的理念对于推进上海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整个著作主线清楚,引经据典,突出数据,用上海的生态文明实践历程阐述了对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理解。

  上海市规划“到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生态之城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是九项本质要求之一。上海的生态治理历程证明坚持人民城市的理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挥城市新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要求是“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希望这本书帮助大家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落实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性,人人都成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者,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体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努力工作。

  作者:修光利?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医学生期末复习资料】生理学 习题库(一)
下一篇: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众博教育集团,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录用系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