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离家出走警情频发为哪般?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7-31
手机版

  “我也需要朋友圈,而且跟朋友也有正当的兴趣爱好,我们不是沉迷网络。但是我妈妈每次都很唠叨,一听说我找某位朋友玩就说个不停。我是受够了才不回家的。”小蔡说,看到妈妈在一千多人面前为自己流泪,他也感到很内疚,希望以后能跟妈妈好好沟通。

  社工机构容桂青年坊对容桂1098位11岁—17岁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三成青少年评价自身亲子关系为“一般及以下”,超过六成青少年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超过七成半的青少年表示较少向父母倾诉烦恼。而在另一次对793名容桂初中生的调查中,发现超过六成学生在面对“父母当面吵架”“被家长不信任、不支持”时存在较大压力及不良心理感受。

  析因??青少年叛逆期引导不当会加重离家出走行为

  “孩子之前很听话,突然间不听话了,这是因为他们进入了青春叛逆期。”顺德伍仲佩纪念医院心理科医生黄再萍解释,孩子到了初中阶段,随着成长激素、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他们进入了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他们为了维护个人的自尊会对家长或老师的要求采取完全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黄再萍表示,每年暑假都有不少家长带着十二三岁的孩子前来接受心理咨询,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进入了青春期叛逆期。“如果家长、老师把孩子进入叛逆期当成是麻烦事,没有加以正确引导,容易导致孩子更加叛逆,比如有过一次离家出走行为的孩子会继续有第二第三次。”黄再萍说。

  在黄再萍看来,孩子离家出走行为的背后大多是家长未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家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应该听自己的话,这样的沟通出发点就是有问题的。”黄再萍表示,青春期孩子大多因为倾诉无门才离家出走,家长不要想着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而应该抱着能为孩子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行对话。

  顺德区公安局刑侦大队预防走失专班民警劳伟雄则结合真实案例分析认为,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误交损友”,也会导致结伴离家出走行为产生。今年年初,顺德区公安局接到容桂辖区三名儿童同时失踪的警情。接报后,该局经过多方排查走访,在5个小时后找回三人,并安全护送他们回家。

  后来经过调查,民警得知,三人中,有一名9岁,两名12岁,9岁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但父母对他比较严格,不时打骂,他十分厌恶这种暴力行为,在遇上那两名有习惯性离家出走行为的孩子后,就结伴离家了。“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容易冲动,离家出走行为经常互相模仿。”劳伟雄说。

  应对??避免填鸭式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根据统计,顺德全区的失踪案件中,72小时内找回的约为1%,24小时内找回的约为10%,8小时内找回的超过80%。但数据的背后是公安机关付出了大量的工作。

  “你们每一场心血来潮的说走就走,背后都是警察叔叔按大要案级别来侦办。”劳伟雄介绍,每接到一宗失踪案件,公安机关要调动刑警、交警、情报、治安、巡警、技侦等多个部门进行材料制作、排查走访、DNA查询比对、发布协查通报等,还要联动学校、医院、民政、社会公益机构等单位进行寻找,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

  黄再萍建议,家长、老师和孩子的沟通要注意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想法,一定要避免滔滔不绝的填鸭式说教,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

  “还有放弃成见,少做评价性的结论,多做陈述性的概括。”黄再萍指出,很多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有刻板印象,认为孩子一贯都是调皮不听话,就容易脱口而出如“你怎么又不听话了”这类话语,导致孩子自尊受伤,更容易出现叛逆行为。

  红旗中学校长李淑华则表示,学校如果注意到孩子有心理变化,会及时通知家长,同时邀请资深教育专家为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对于特殊的个案则邀请驻校社工跟进,进行协助教育。

  顺德警方也提醒,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给自己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极易受到不法侵害或踏入歧途,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自己和亲人。

上一篇:战狼硬汉吴京纵横影坛20余年,主演电影票房数据总汇
下一篇:关爱未成年人工作机制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