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特别自恋?
原标题:为什么有的人特别自恋?
◆ ◆ ◆
文/ 吴艳红 曹宇龙
我们常说孩子是天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却不那么可爱:他们希望拥有绝对的权利,以自我为中心,对关注和奖赏无限度地索求,毫不顾忌自己给他人造成的伤害……然而,这些特点却是儿童生存的必需条件,它们确保儿童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可以说,自恋是我们每个人必经的成长阶段。成年以后,大多数人会摆脱儿童时期的自恋心理,但也有少数人的自恋心理会持续下去,发展成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些自恋者的精神病理学表现和儿童的自恋有诸多相似之处,心理学家对自恋演化根源的探索和认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何更好地对待自恋的儿童,以及自恋的成人。
自恋者和儿童的相似之处
将儿童生存必需的本能行为等同于真正的自恋当然是件荒谬的事情,儿童的自私行为是出于最原始的生存需要,而非贪婪和狡猾使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最原始的自恋形态不会进一步扩张。例如,儿童对于爱与关注极度渴望,由于缺乏爱与关注可能会发脾气,如果这种愤怒的表达方式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在成年阶段可能发展为人格障碍。
缺乏共情(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感受的能力)是婴儿最重要的特点,也是自恋者的特征之一。婴儿的心智水平不仅难以准确地了解他人的感受,甚至无法理解人或物体在无法看见或听见时仍会持续存在这一最基本的事实。当勺子不小心从高脚椅上掉下之后,一个四五个月大的孩子不会去地上寻找,对他来说勺子从眼前消失就等同于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同样,婴儿也不会像初学走路的孩子那样体验到分离焦虑,在他们眼中成年人离开房间时会像亚原子微粒一样分解消失。直到6个月左右,共情的萌芽才开始出现,但这个时期婴儿仍是自我中心的行为模式。
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是儿童和自恋者另一个重要的共同特点。当欲望不能满足或不能立刻满足时必须忍耐,这是我们一生都需要磨炼的能力。有些人一辈子也学不会“先苦后甜”“克制而不放纵”这些宝贵的人生经验。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进行了著名的“棉花糖测试”。他让一群4岁孩子在“马上得到1个棉花糖”和“等待15分钟之后得到2个棉花糖”这两个选项之间做选择。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坚持了整整15分钟,这并非易事,为了转移注意力,他们唱歌、大声说话、控制自己不看棉花糖甚至直接遮住眼睛。米歇尔兑现了承诺,奖励这些孩子每人2个棉花糖。这些孩子也许天生就具有强大的意志力,也许是因为他们更幸运,因为这段经历教给了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米歇尔和同事追踪了这群孩子14年后的情况,发现当年在测试中表现更好的孩子拥有更强的社交和挫折应对能力,而且美国高考(SAT)成绩比当年很快就吃掉1个棉花糖的孩子平均高210分。
缺乏忏悔意识也是儿童和自恋者的显著特征。如果我们在事后能觉察到自己的错误并反思,就不会重蹈覆辙,持续犯错多是因为对自己的过错不知悔改。2009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了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是如何表现以及管理自己的懊悔情绪的。研究者发给57个2岁左右的小孩每人一个玩具,并告诉他们这是自己小时候最珍贵的玩具。这些玩具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只要孩子碰到就会破裂,这时研究者便会故意装作悲痛地大叫:“天啊!”在接下来的60秒内,研究者开始观察这些孩子们的表现。有些孩子看起来很平静,有些则明显开始烦躁,他们遮住眼睛、转头、抱紧自己来寻求安慰。与棉花糖测试的后续发现结果一致:在实验中体验到懊悔情绪的孩子,比当时碰碎玩具且毫不在意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得更好。
在成长中超越自恋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自恋更为简单原始,而且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自恋期是迟早会跨越的一个阶段。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开始认识到,外部环境只能满足他们一定程度的需求,而且他们的行为时刻受其限制——这也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必须真正学会的生存经验。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婴儿期的自恋持续发展到成年?其中的原因还不能确定,但肯定存在遗传因素的影响。对2000例同卵双胞胎进行的研究表明,如果双胞胎中的一个是自恋者,那么有77%的概率另一个也是如此。但是,这一结论对异卵双胞胎并不成立,因为他们的基因相似度没有那么高。
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理论来解释自恋者的心理。“自恋面具模型理论”认为,自恋者的固执己见和自我中心只是他们掩饰自我厌恶和低自尊的表象。与之相对的理论则认为,自恋者的自我膨胀就是其内心的真实表现,这可能源于他们的父母对其过度放纵,使他们形成了过于强烈的自尊心。
如果自恋者愿意接受治疗,对于改善不健康的自恋症状会有一定的助益,但许多自恋者并不愿意接受治疗,因为自恋的他们认为自己比精神病学家懂得更多。与其他人格障碍类似,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可能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好转,然而有时自恋症状却会伴随其一生,而且家人、同事、爱人等都会为之付出代价。
适度自恋有利于生存
对于成年人,适度自恋是常见现象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自我感觉良好和自尊的需要,即自我增强的需要。维持虚假的正性自我知觉是人们满足自我增强需要的重要方法之一,这被称为正向错觉。人们一般更容易记住有关自己的正性信息,更容易遗忘负性信息;更可能将积极的结果而非消极结果归因于自身。人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时,一般都会对自己的人格特质和能力有更加正性和积极的评价,且高于他人的平均水平,这被称为抽象自我评价的“高于均值效应”。
自我增强是自恋的中心特征之一,自恋者具有高水平的自我增强行为。适度自恋在演化上,特别是在失败、恐惧等威胁性的情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适应性功能。自恋存在多种形式,而且文化因素可以调节和影响个体的自我增强动机。西方文化下的自恋可能更多地采用自我增强的策略;而东方文化下的自恋可能更多表现为其他的自恋类型,采用不同于自我增强的策略。总之,适度的自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适应不同的社会文化情境。
本文选自《科学画报》
微信发表时有改动
转载请保留作者,注明转载自科学画报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