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走失等24小时再报警是谣言!未成年失踪请立刻报警!不要等!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01
手机版

  作者:43楼编辑部 肖子

  来源:妈妈网育儿(ID:mmwyuer)

  1

  终于有一部电视剧给大众正确科普了!

  在近日热播的电视剧《消失的孩子》中,佟大为饰演的父亲,发现自己孩子不见了,立马选择报警。

  周围人纷纷质疑:不是说消失不到24小时报警也没用吗?

  

  好在,电视剧随即作出辟谣:未成年人失踪,不用等二十四小时,一旦确认失踪,需要立马报警!

  

  @中国警方在线随即也提醒各位家长:儿童走失等24小时再报警是谣言!

  

  以前的电视剧中,一直让大众有这样的误解——

  “孩子走失后,需要24小时后才能报警。”

  

  这完全是错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孩子不幸走失,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报警。

  

  影视中所说的的“走失24小时内不受理”到底是怎么回事?为此,我们特意查了条文。

  根据《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关于立案的规定:

  接到儿童或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少女失踪报案的,不论案件是否属于自己管辖,都应当首先采取紧急措施。

  而设立24小时规则的初衷,是因为很多时候成年人所谓的“走失”只是短暂失联,而警力资源有限,调用有难度。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一旦走失,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特别是一旦有迹象表明孩子可能被拐卖,或者出现恶性事件、有受到侵害的痕迹,警察叔叔也是会第一时间组织警力立案侦查的。

  除了及时报警,还要谨记一些科学高效的寻人方法,比如动用广播、“十人四追”法。

  

  2

  人贩子真实的六大新伎俩

  人贩子,最善于利用孩子的单纯和善良。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真实案件,将人贩子的惯用手段牢记于心。

  手段一:偷天换日。

  1月12日早晨,福建泉州一家小吃店店主的5岁女儿,和平日一样在自家店门口玩耍,而父母则在一旁做生意。

  下午时,她们突然发现女儿不见了!

  急忙喊上亲戚邻居到附近寻找,可仍旧不见踪影,赶紧报警求助。

  民警赶到现场,立马调取监控,发现女孩在早上9点30分左右,被一位50岁的陌生中年女子带走了!

  

  警方紧急扩大寻找,店主也找人脉帮忙寻找。

  下午4点,店长接到了店员打来的电话,说他的女儿被一个陌生女人送回了店里。

  并告知他们控制住了那个女人。

  

  赶回店里,一看到女儿的模样,母亲瞬间崩溃:

  孩子的头发被剪得参差不齐,早上穿的粉丝外套和深红长裤变成了深红外套,白色裤子。

  剪发、换衣、改变造型、从女孩变男孩,就是让你认不出孩子,显然就是人贩子偷天换日的作案手法!

  手段二:层层套路,骗取父母和孩子的信任

  人贩子比你更了解孩子的心理,一上来就以食物或者玩具为邀请,肯定会被受过安全教育的孩子拒绝,他们的手段更加高明:

  ——利用宠物和人畜无害的孩子。

  就有一个国外的实验表明,孩子如果看见的是宠物, 那么就很有可能跟着别有用心的“宠物主人”走了。

  

  

  我们总说:“离陌生的叔叔阿姨远一点,”

  但是谁又能想到,孩子也能拐孩子?

  还有的人贩子,经常潜伏在遛娃区,一般看着都是面善的老太太,笑脸相迎,从套近乎开始,让家长放松警惕。

  潜伏在固定的遛娃地区,假装逗孩子,或者要求抱孩子,看准机会直接提溜孩子走,甚至还有人接应。

  面对这些层层设套,步步深入的讨论,成年人都会上当,何况是孩子。

  手段三:“哄得住就骗,太机灵就抢”

  去年元旦,在深圳某商场就发生了一起惊心动魄的事件。

  时逢节日,商场人山人海,人头攒动,陈女士和姐姐带着各自的孩子逛商场。

  突然一名男子二话不说抱住小女孩就要走。

  情急之下,姐姐一声大喝“干嘛”,并死死扯住孩子,待陈女士赶上前来,才夺下了女儿。

  

  男子见作案失败,留下一句“我是开玩笑的”,就想逃脱。

  面对众人的质疑,男子还强词夺理:

  “我就是抱一下而已!”

  

  在闹市区,扮成家人的样子,猖狂抢走孩子,这种情况真是让人防不胜防,难以招架。

  因为几秒钟的差距,而弄丢孩子的情况多不胜数。

  可能在你不留意的片刻,身边的孩子就会不见踪影……

  手段四:声东击西吸引家长注意

  在ccser儿童安全守护群里,有一位宝妈分享了她的真实经历。

  

  看热闹是不少人的本性,人贩子最喜欢的办法,就是当下制造喧闹,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热点事件中,而忽视自己的孩子。

  手段五:角色扮演,蒙混过关

  人贩子通过角色扮演成功抱走孩子,最经典的莫过于这个案例了。

  

  2019年10月,人民日报报道,惠水一女子假扮成护士从医院偷走了一新生婴儿。

  

  更常见的,还有人贩子假装成外卖员,骗孩子跟他下楼拿外卖。

  

  手段六:利用“晒娃”,获取孩子信息。

  这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一点。

  有时父母的一个无心举动,都能给孩子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比如“晒娃”。

  儿童救援联盟的创始人Carly Yoost说:

  “父母无心之举的晒照,就好像给丧心病狂的网络坏人提供免费大餐一样。

  这些有孩子隐私内容的照片,会增大孩子被人贩子、恋童癖、色情网站盯上的几率。”

  

  网络红人和菜头,曾告诫大家“晒娃有风险”,有位网友指责他“危言耸听”。

  和菜头一怒之下,跑到这位网友的微博中,翻了她700多条内容,做了一份分析报告:

  ● 锁定了她所在的城市、家庭和工作地址;

  ● 知道了孩子的真实姓名、生日、常去的游乐园和商场位置;

  ● 分析出她的家庭结构、经济情况,以及老公多久出一次差,她多久去一次父母家,每天大概什么时间去哪里,带着孩子一般走什么路线。

  报告一出,这位网友马上删除了所有微博,和菜头也删除了这份报告。

  

  生活中,这样的真实案例屡见不鲜:

  微博上,一位网友晒出来的孩子照片,被陌生男子打印出来,冒充孩子舅舅去幼儿园接孩子;

  浙江的一位妈妈,常在网上晒女儿照片,后来有一天,发现有陌生人搭讪4岁的女儿,竟能叫出女儿的名字。

  安徽电视台曾有一档节目,模拟曝光了人贩子是如何巧妙利用妈妈发布的朋友圈信息,套取孩子姓名、妈妈姓名和工作情况的。

  视频中,“人贩子”在展示了孩子和妈妈的亲密照片后,冒充熟人,在众目睽睽下,轻而易举把孩子拐带出餐厅。

  孩子的安全,只有0次和1次的区别。

  可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百的毁灭打击。

  在孩子的事情上,永远不要心存侥幸。

  3

  这种孩子,人贩子不敢轻易下手!

  面对防不胜防,不断翻新的拐骗孩子伎俩,你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万无一失,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

  在某综艺节目中,蔡少芬的两个女儿和何洁的儿子,进行防拐测试。

  对于儿子,何洁一直反复叮嘱:“谁敲门都不许开”。

  等妈妈离开后,七宝一个人在家,扮演“人贩子”的小姐姐拿着一堆零食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七宝,我是给你送礼物的姐姐,你可以给我开门吗?”

  话音刚落,七宝便毫不犹豫地说:

  “可以!”

  轻轻松松就把门开了,甚至还邀请“人贩子”做客。

  相比何洁只有一句“谁敲门都不许开”不同,蔡少芬是这么教孩子的:

  “妈妈要出门了,如果有人敲门,还记不记得我们的秘密歌?”

  姐妹俩马上唱起了“小兔子乖乖……”

  “对,只有唱小兔子乖乖的人才能开门。”

  为了确保姐妹俩牢记,她又再问一次:

  “如果那个人没有唱小兔子,死都不能做什么?”

  姐妹俩很快就说出口——不能开门!

  防拐教育不能只说“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不要相信陌生人……”而是一定要讲究——场景化。

  这点,蔡少芬就做得非常好。

  孩子有时候不是不长记性,而是分不清偏术,所以我们在日常中,可以进行场景化演习

  ——把对方可能扮演的角色、使用的手段多次地演练,孩子才不容易被套路。

  江苏卫视,曾经报道一个5岁女孩,自己从人贩子手中,机智逃脱的经历,起应对过程,堪称“儿童防拐骗”教科书级别。

  一、孤立无援时,不反抗。

  被拐的孩子,如果反抗激烈,人贩子为了避免行人注意,通常会使用药物将其镇静,如果孩子孩子佯装顺从,一可以让他们放松警惕,二是可以伺机求救。

  

  二、 警察赶到时,及时求救。

  这位女孩,对于警察的服饰、职业身份有着清晰明显的认知。这对于成功解救有很大的作用。

  

  三、抱着警察的腿哭喊“她不是我妈妈!”

  第一时间告诉警察,身边的人是谁,自己的名字是什么,让警察能够迅速判断,控制人贩子。

  

  

  四、准确地描述被拐卖的过程

  小女孩能够清晰、准确地描述信息“我早上要去上学,她把我带到这里来了……”所以日常中,一定要反复让孩子记忆:自己的家庭住址、学校地址以及常活动的地方。

  

  五、熟知自己的名字、地址、联系方式。

  当民警询问女孩身份信息的时候,她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就读的学校,以及告诉民警她书包上写有家人的联系电话。这样便于民警能第一时间联系到她的家长和老师。

  

  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们发现,原来小女孩的冷静沉着便是家庭的耳濡目染得来的。

  刚学说话是,爷爷就把全家人的姓名、电话编成儿歌,天天唱给她听,让她牢记于心。

  4岁时,还要求孩子背出校名、校址、老师的名字及联系方式。

  同时,从小就告诉她,遇到坏人不要慌,等对方带她走到人多的地方的时候,一定要喊救命,尤其是遇到警察叔叔的时候。

  儿童安全教育,爸妈做得越细致,孩子的安全性就越高。

  4

  划时代的全民打拐神器

  “团圆”系统

  报警后,警察有什么办法找回孩子?

  2016年,公安部刑侦局主持开发,阿里巴巴公益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了一个为失踪儿童发布权威信息的平台。

  它可以发动群众搜集拐卖犯罪线索,并用于全国各地一线打拐民警即时上报各地儿童失踪信息。

  这个平台名为“公安部失踪儿童消息紧急发布平台”,又名“团圆”系统。

  

  截止2019年6月,平台共发布走失儿童信息 3978 条,找回 3901 个孩子,找回率高达 98%。

  这样高效的寻人成果,令“团圆”系统对于寻找丢失儿童有着划时代的突破,被称为全民“打拐神器”。

  团圆系统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被拐卖,哪怕是离家出走、迷路、溺水,甚至是贪玩不见,都可以向团圆系统报案。

  它的运行主要分三步:

  第一步:孩子失踪后立即报警,警方核实确认警情,第一时间联系打拐警察;

  第二步:打拐警察登录团圆系统,发布寻人信息;

  第三步:系统立即将信息推送给接入团圆系统的各家 APP。

  而系统向APP推送的原则是:

  

  “团圆”系统为已经接入的APP提供丢失儿童的个人特征、时间、地点等细节,再由APP把信息推送给用户,达到全民寻人的目的。

  目前,“团圆”系统已覆盖中国境内9亿手机终端用户,包括微博、高德地图、支付宝、淘宝、滴滴出行、饿了么等25家新媒体和移动应用均接入平台。

  

  上图以滴滴出行APP为例,根据推送原则,符合范围内的用户会收到APP弹窗推送的寻人信息

  同时,用户也可以在APP右上角的消息窗口点击查看警方发布的失踪儿童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失踪地点及详情等。

  如果用户有相关线索可提供,可按照信息页提示,直接拨打民警电话。

  怎样使用“团圆”系统?

  “团圆”系统不能个人下载,只有负责打拐的民警,才能登录并发布,因此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小编发现网上有平台声称可以下载“团圆”系统,这完全是假冒山寨的,家长可别随便输入自己的个人信息。

  但去年11月,阿里巴巴宣布“团圆”系统正式上线了小程序,只要打开支付宝搜索“团圆小程序”,就能进入页面。

  小程序包含几大高效功能,如:

  “紧急寻人”——能查看你附近地区3天内走失的儿童,如遇相似儿童可一键报警,向警方提供线索。

  “滴血寻亲”——利用强大的DNA库,帮助失踪多年的儿童找回亲人。

  “一键导航”——推荐你到附近的公安机关免费DNA采集点,通过采血将DNA信息录入公安部打拐库中。

  

  支付宝上的团圆小程序页面

  但是,“团圆”系统毕竟是公益性质,不能强行推送。如果用户在后台设置弹窗关闭,就看不到打拐信息了。

  小编希望大家都能打开接入了“团圆”系统软件的推送设置,因为当你收到推送时,说明丢失的孩子很可能就在你身边。

  “你在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别人做梦都想见到的人。”

  你的一个举手之劳,说不到就能挽回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一生幸福。

  

  欢喜越盛,热闹越大,孩子身边的隐患就越多。

  很多意外的发生,往往是在父母看不见的一瞬间。

  为人父母,一分钟没看好孩子,那都是我的责任。

  别让一时的疏忽,成为终身的遗憾!

  参考资料

  CCSER预警平台 2021-05-27 被拐3年,6岁乞丐街头认出妈妈,却被拒相认:我不是你妈,警察反称赞:做得好!

  作者:43楼编辑部 肖子。关注妈妈网育儿(ID:mmwyuer),500万妈妈都在看的母婴公众号,每天分享实用的育儿知识,让你成为更好的妈妈。转载请联系妈妈网育儿(ID:mmwyuer)。

  本期编辑:肖子。

  ?

上一篇:全球每年多少人口失踪(全球每年多少人口失踪人数)
下一篇:开水煮菠菜稀粥是哪几家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