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指标包括哪些?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06
手机版

  

  人口老化指标

  常用的人口老化指标,有以下几种:

  (一)平均寿命

  平均寿命是指某群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寿限平均值,又称其为平均预期寿命。是指人无论活到多大年龄,平均还有希望活的年龄。假定有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按照某一人群的年龄组死亡率先后死去,直到死完为止,通过计算,可以了解这一人群总共活了多少年,由此可预期“一代人”中每人平均还可活几岁,活到某一年龄时尚存多少人,这些人在今后若干年内的死亡机会多大,已经活到某年龄的人平均还可以活几岁等等,因此,平均寿命又是平均生存年数。它代表了某一国家在现有死亡率水平下,刚出生的一代人预期平均生存的年龄,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人民健康水平的指标。

  (二)老年人口系数

  老年人口系数也称老年人口比例,即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这是反映人口老龄化水平或社会老年化的主要指标,可从一个方面反映人口老年化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数/人口总数×100%。目前国际上还未建立统一的老年人口系数评价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系数达到10%以上为老年人口型、8%~10%为成年人口型、8%以下为青年人口型。我国在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老年人口系数为7.6%,属青年型国家,目前已超过8%,进入成年型国家。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老年人口系数为8.6%,预测2000年将达11%,跨入老年型国家行列。目前全国人口老年化进程在地区之间很不平衡,上海市1982年老年人口系数已高达11.52%,表明上海市早在80年代初期已进入老年型城市,1990年这一比例进而上升到13.96%。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为8.59%,有几个省市超过这个数字,其中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天津已超过10%,属老年型地区;山东等12个省区在8.11%~9.46%,属成年型地区;福建省等13个省区在5.15%~7.90%,属年轻型地区;青海省仅为5%~15%。总的情况是东部沿海老龄化程度高于内地边远地区,城市高于农村。

  若以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进行评价,则老年人口系数在7%以上为老年型,4%~7%为成年型,4%以下为青年型。

  (三)老龄化系数

  老龄化系数又称老少比,指老年(65岁以上)人口数与儿童(0~14岁)人口数的百分比。与老年人口系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其计算公式为:老龄化系数=老年人口数/儿童人口数×100%。一般评价标准为老龄化系数在30%以上为老年人口型,15%~30%为成年人口型,15%以下为青年人口型。我国前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老龄化系数分别为:1953年12.16%、1964年8.76%、1982年14.61%。按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市、自治区老龄化系数的顺位为,上海市居首位(40.88%),北京市次之(25.22%),天津市第三(23.07%)。15%以上的省尚有浙江省(19.65%)、江苏省(19.14%)、河北省(18.42%)、山东省(18.12%)、辽宁省(16.74%)、广东省(16.02%)、湖北省(15.27%)。其余各省、自治区均在15%以下,青海省最低,为6.64%。

  (四)长寿水平

  长寿水平指高龄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长寿水平=高龄老年(80岁以上)人口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100%。这项指标较为客观,它不受其他年龄组的人口数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以在10%以上评价为较高水平。我国前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分别为:1953年4.46%、1964年4.92%、1982年6.59%。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为依据,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最高,达11.79%;浙江省次之,为9.04%,广东省第三,为8.6%;甘肃省最低,为3.14%。

  (五)年龄中位数

  年龄中位数是指从零岁起,将每个年龄的人口总数逐年累计,直到累计人口数占到总人口数的50%。此时的年龄值,也就是数值以上和以下的人口各占一半的那个年龄值。如某地有10000人口,其中40岁以上人口有5000,40岁以下人口也有5000,40岁就是年龄中位数。这一指标反映了人口总体的年龄特征和状况。其评价标准通常是在30岁以上为老年人口型、20~30岁为成年人口型、20岁以下为青年人口型。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1岁,其中上海市最高(28岁),北京市次之(26岁),天津市第三(25岁),江苏省第四(24岁)。

  (六)性别比

  性别比是以男性人口数与女性人口数进行比较的比例值。其计算公式为: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在一个人口老年化社会中,往往都是女性人口数大于男性人口数,这对于探索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口性别比在各年龄组之间差别较大,总的趋势是老年期(6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而老年期以后则相反,女性多于男性。在高龄老年(80岁以上)人口中这一趋势更为显著。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百岁老人性别比为41.79,90~100岁组为38.47,80~90岁组为53.77。根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全国人口的性别比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即年龄越大,男性比例越小,女性长寿者多。这种情况与世界大多数国家是一致的。

  (七)抚养系数

  抚养系数又称社会负担系数,主要有下述三种形式。

  总抚养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老年抚养系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儿童抚养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15~34岁人口数×100%。

  我国近年来因出生率与死亡率下降,出现儿童抚养系数不断下降,而老年抚养系数不断上升之趋势。我国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1953年、1964年、1982年总抚养系数分别为68.60%、79.40%、62.61%;儿童抚养系数分别为61.16%、73.01%、54.63%;老年抚养系数分别为7.44%、6.39%、7.98%。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老年抚养系数上海市最高,为9.98%;广东省次之,为8.96%;河北省第三,为8.93%;青海省最低,仅4.75%。

  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展望

  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促进了老年学与老年医学的飞速发展,就老年医学而言,已取得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衰老机理的研究、老年性疾病的防治以及老年保健与康复医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为进一步探索人类衰老的奥秘及延缓衰老的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有效措施,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为人类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是相对的。对老年人而言,其衰老、疾病与“健康”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老年人重要“生命”器官(如脑、心、肝、肾等)的功能往往普遍下降,免疫功能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失调,因此,通常所说的“健康”老年人,也难免存在不同程度的潜在功能不全。而且年龄越大,衰老越严重,慢性疾病患者就越多,越是需要社会的照顾,人们的关怀,这可能是人类历史赋予后代的重要职责之一。

  其次,国家、社会、集体负担的老年人将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全球性人口老年化的到来,全世界的老年人与高龄老人、长寿老人将会日趋增多,这就为老年学者、老年医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的学者们、老年人的后代,提出了繁重而艰巨的服务任务。同时要求老年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各个方面开展广泛性的多学科研究,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耐心地做好初级保健工作与健康教育工作,增加老年性疾病防治方面的投资,同时要求开展对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多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尤其是老年脑科疾病的研究,以使老年人有个良好的医疗和健康服务环境。

  其三,必须改变全社会对老年人和体弱者的看法,不要把这一人群当作社会的负担,而产生厌恶情绪,应充分地认识到老年人是对人类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一代人。科学的结论是,任何人都有可能经历老年期,甚至进入长寿期,即活到90岁以上。衰老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学法则。要知道现在的老年人,就是过去的青壮年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珍惜老年人的存在,去体现老年人的尊严,使老年人明确自己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地为健康长寿而奋斗。

  此外,还必须做好老年人的长期照顾,既重视其社会性的一面,又重视医疗保健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衰老与老年性疾病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使老年人真正过上有意义的晚年生活。

  总起来说,对人口老年化所提出的挑战,应建立积极有效的、综合性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治措施,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新贡献。

  展望未来,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将更为显著,老龄化水平必将进一步提高,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尤其是老年脑科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即将来临的21世纪是高科技及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将成为现代医学的主导技术,分子生物学将成为现代医学的带头学科,该学科的飞跃发展使整个生命科学研究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老年医学中衰老--抗衰老的探索,老年病发病机制的探讨,老年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药理学的研究,均将普遍进入分子水平,这将对尽早揭开衰老的奥秘,阐明一些老年病的本质,研制开发新的抗衰老、抗肿瘤生物应答调节剂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当代医学界一定要把握机遇,抓紧培养高科技、多学科、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配好梯队,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加速信息传递,紧紧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瞄准最新前沿,根据我国的国情实事求是地制定全面规划,选准方向,重点突破,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勇于创新,作出贡献,造福人类。

  

上一篇:韩庚以前的组合叫什么
下一篇:今天看多少钱的电影 看电影最多要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