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女皇武则天传》精彩语段汇总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1在我国,帝王是皇帝和君王统称,是封建王朝最高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周朝之前,“帝”与“王”字义相近。而在秦朝以前,帝王是至尊君主,等同“天子”。自秦嬴政称“皇帝”后,“王”与“皇”有了区别,“王”成为地位仅次天子而掌控一方之诸侯的称呼了。

  2 在我国历史上,“皇帝”这个名称是由秦嬴政最先确定的,也是他最先使用的。“皇帝”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意。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并自称第一个皇帝,称为“始皇帝”。皇帝拥有法律制定权、行政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自此,我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皇帝制度。

  3 我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1911年宣统帝退位止,在2131年的时间里,共产生了230位皇帝。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最末皇帝是清朝宣统帝。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朝康熙帝,在位61年;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明朝明光宗,在位仅1个月。当然,关于皇帝数量还存在多种说法。

  4 唐王朝的武德七年,就是公元624年,在并州的文水,就是后来的山西文水,有一个武氏家族出生了一个女子。传说,这个女子在出生时与其他婴儿的啼哭声不同,她是笑着来到人世间的。因为这个女孩子排行老二,父母就给她取了一个小名叫“二囡”。

  5 武氏家族祖祖辈辈都不是小户人家,当然也不是十分显赫的门庭。二囡的父亲叫武士彟,武士彟先祖曾居住在安徽宿县。

  到了武士彟这一代,就只能以经商为主,主要经营木材,他也就是一个庶族子弟。因此,二囡出生在一个并不显赫,但也绝不是贫穷的家庭中。

  6 正是隋炀帝统治时期。隋炀帝好大喜功,喜欢大搞基本建设,到处修建离宫别馆。特别是他修建东都洛阳,对建筑木材的需求量特别大。武士彟是个精明的人,他看准了这个商机,便开始做起了长途贩运木材的生意,并借此发了家,可以说是一夜暴富。

  7 在那时,富有家庭并不一定就拥有尊贵的地位。人们根据所从事的行业被分成四个等级,分别是士、农、工和商,而商人是最低下的阶层。因为,人们都认为商人是靠着投机取巧过生活的,是没有道义和责任感的,所以商人在那个时候是绝对受到歧视的。

  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人出门都不能骑马,不可坐车,穿鞋时两只也不能穿一样颜色的。这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此人是商人,是狡诈卑贱的下等人。

  8 武氏一族生长在以晋商闻名的晋中地区,这里山清水秀,养育出了具有商业头脑的武士彟。他酷爱学习,虽然没有上过几年私塾,却读了不少的书,尤其对兵书极为喜爱。

  9 武士彟由于喜欢读书和擅做生意的原因,他逐渐养成了沉稳、刚毅和善谋的性格。因为家里比较富裕、出手也比较大方,所以武士彟的人缘极好。

  10 武士彟也是个有理想的人,他不愿意一辈子都遭到别人的鄙视,因此,他不满足于只当一个富翁,他还想要改变自己的身份,提高自己的地位。

  11 经过考虑,武士彟决定走从军的道路。从军大概是清贫子弟在科举制实行以前最主要的起家途径了。首先,从军不需要家世背景,只要勇敢和身强体壮就可以了。另外,从军的周期短,如果能够打一场胜仗的话,那就可以得到提拔了。

  12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李渊能一眼看出哪些人是对自己有用的。武士彟家大业大,必要时能够为自己提供足够的后方供给。同时,武士彟拥有的人脉关系也能够帮助自己打通各种环节,使自己的目的更容易实现。

  13 武士彟也不是个等闲之辈,他拥有商人的敏锐嗅觉,对机遇的把握非常敏捷。当他见到李渊后,便知道这就是他未来要结交的人,这个人很有可能会给他带来无尽的好处与机会。

  14 由于隋炀帝荒淫无道,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频发生,各地不断地出现了农民起义。天下大乱,群雄蜂起的局面随即发生,都想推翻隋炀帝的统治。

  15 农民起义的战火并未因为隋朝的镇压而熄灭。各地军阀纷纷起兵,自立门户,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武士彟看到眼前的局面,料定隋朝的统治不会长久了。于是,他认真研究了兵书,并写成了《兵书典要》,希望能够以此来说服李渊起兵反隋。

  16 李渊交给武士彟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让他积蓄粮草,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武士彟接到命令后,便回去准备粮草。当李渊经过了一次有惊无险的牢狱之灾后,他下定了起兵的决心。

  17 也许人只有在经历生死的时候才会有重大感悟,当想明白了后,李渊便不愿再在不冒险的等待中耗费时间了。于是,在隋大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17年,李氏父子以三万兵众从太原起兵,利用群雄牵制隋军主力的机会,借人心厌隋之势头,乘虚而入长安。第二年五月建立了唐朝,李渊成了唐朝第一代皇帝,并改年号为武德。

  18 由于李渊太原起兵后,武士彟一直都追随着他,并且全心全意地为李渊效命。于是,在李渊称帝后,他下诏敕封包括武士彟在内的十四名开国元勋。武士彟被封为光禄大夫,加封太原郡公,还封他为长安城的城防将军。

  正是由于武士彟的际遇,不仅使他出人头地了,也使他与大唐帝国的帝王将相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奠定了武氏家族名满天下的好兆头。

  19 就在武士彟刚刚上任扬州时,长安城内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个事件就是“玄武门之变”。太原起兵本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在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

  但是,李渊建立了唐朝后,便立了李建成为太子。天下平定之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共同来排挤李世民。此外,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从而也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20 武德九年,也就是公元626年,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称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元贞观。

  21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即位后当然希望自己的政权能够巩固。因此,他特别重视前朝元老的态度。为了探明前朝旧臣的态度,李世民将李渊派到外地的旧臣全部进行召回,武士彟也在召回之列。

  22 随着二囡逐渐长大,武士彟便教她学习各种技艺,令他感到十分欣慰的是二囡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她却与其他女孩子有些不同,她不仅精通于琴棋书画,还十分喜欢骑射和追问天下大事。武士彟觉得这个女儿很有从政的天赋,可惜她却是个女儿身,是不可能涉足政坛的。

  23 武士彟原本就是一个武官,因此,他也不反对女儿骑马驾车,这也就使得二囡从小便养成了好胜和任性的个性。由于父母的悉心培养,她的才艺进步神速,诗词歌赋、书法马术没有一样是不出色的。

  24 二囡曾经对父亲说过,做人当做这样的人。父亲一方面为女儿有这样的见地而感到高兴,一方面又为她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雄心感到担忧。事实上,不管是她后来在辅佐唐高宗期间,还是在自己在位之时,她都以唐太宗为楷模来要求自己。

  25 李渊死了,李渊的死对武士彟的打击很大,因为在他们之间已经产生了一种深厚的情谊。武士彟很伤心,导致哮喘病发作,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吐血而死,扔下了年仅十一岁的武则天与母亲相依为命。

  26 自古以来美丽就是女人改变命运的重要资本,当杨氏看着女儿美丽漂亮的脸庞时,也不禁开始动起了重振家业的念头。自从她有了这个念头之后,整个杨氏家族就开始行动起来了。

  27 此时的二囡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她觉得家里的生活前景已经十分暗淡了,如果进了宫,也许还会有新的机会出现。因此,她愿意为此去冒险试一下。于是,二囡在贞观十一年,带着改变命运的梦想,正式进入了宏伟壮丽的大唐宫殿。

  28 在皇宫中,也是有着高低贵贱之分的。皇帝的嫡妻,也被称为皇后,是后宫中众妃之主。在皇后之下,也就是那些妃嫔们,她们也是分等级的,并且在每个等级中还有着固定的名额。

  第一等级叫妃,有四个人,为一品;妃之下是二品的嫔,共有九个人;嫔之下,就是三品的婕妤,共有九个人;婕妤之下便是四品的美人,也是九个人;再往下就是五品的才人,共有九个人。

  29 唐朝后宫在吸纳新人入宫时,都要对她们进行培训。在皇宫中有两个培训新人的地方:一个是宫教馆,主要是培训宫女算术、书法、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技能;而另一个则是文学馆,主要是培训宫女诗词歌赋的造诣。当然,还会有人来专门教授她们礼仪课程。

  30 二囡年纪轻轻,却是个争强好胜的人,学习时样样都不会落人之后。进入皇宫后,她一边被宫中的富丽堂皇吸引着,一边又为能够学习到新的东西而感到欣慰。她曾经模仿《诗经》写了一些祭祀和宴饮的宫廷诗词,后来,乐师们配上了乐曲将这些传唱了出去,结果大受欢迎,宫中人都传说她十分有才华。久而久之,这些话就传到了唐太宗的耳朵里。唐太宗是个爱才之人,于是,便接见了她。

  唐太宗看到眼前的女孩子竟是如此的妩媚动人,于是,便封了个武才人给她,并赐给她一个名字叫武媚娘。唐太宗喜欢武媚娘一段时间后,由于忙着军国大事就把她给忘记了。武媚娘怎么能够容忍皇帝把自己给忘记了呢?她要寻找机会,在皇帝面前好好地表现自己。

  不可否认,武媚娘是个争强好胜、表现欲极强的人。怎样能够得到她所崇敬之人的赏识,这也是她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她希望能够引起唐太宗的注意,并非完全出于想得到晋升的机会。她爱表现的性格决定了她不甘心被众多妃嫔所埋没,她决心赢得他人的尊重。只是她没有想到她的表现欲没有给她带来她想象中的声誉,反而失去了得到唐太宗宠爱的机会。

  31 从狮子骢事件可以看出,此时的武媚娘还不具备宫廷争斗的经验。如果她真的有很重的心机,那么就应该能够观察得出唐太宗推行的是宽厚的仁政,很少会采用暴力的手段去对待下臣。她要迎合唐太宗的想法,就不应该采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因而也暴露出了她不成熟的一面,也由此一直不被唐太宗所喜爱。

  32 武媚娘本身就是一个极有眼光和谋略的人,她说出的话自然就会与唐太宗接触过的其他女子有所不同。有时,娇小、妩媚的武媚娘竟然能够站在一个统治者的高度,分析出事情的态势和利弊。这作为一个女子来说,是多么的不简单啊!

  33 自从狮子骢事件后,唐太宗便很少再去亲近武媚娘了。因为,唐太宗实在是不喜欢她的性格。她在唐太宗的眼里太过强悍了,同时,也太过于智慧了。武媚娘在十四岁时就进了宫,到了二十二岁还是个才人。由此可见,唐太宗是多么的不喜欢她。

  34 长孙皇后对政治深谙其道,所作所为也是极其到位,并且还十分有分寸。所以当她三十六岁闭上眼睛时,唐太宗简直是悲痛欲绝,说道:“我在内宫失去了一位好帮手啊!”此后,唐太宗再也没有立过皇后。由此可见,长孙皇后在唐太宗心中的位置是无人能及的。

  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还特地在宫内建造了一座塔,登塔瞭望,便可以看到皇后所葬之地昭陵。唐太宗想用这种方式,来寄托他对长孙皇后的哀思。

  35 李淳风又神秘地说道:“我仔细地推算了一下,结果发现这个女子已经在皇帝您的宫中了。用不了三十年,她就会接替您的位置,执掌大唐江山,而且还会诛杀您的子孙。但是,到最后她还是会把江山还给李氏的。”

  正在这时,事也凑巧,玄武门前一名叫李君羡的守将撞在了枪口上。玄武门是长安城的正北门,这个门相当的重要。李君羡的官职是左武卫将军,爵位是武连郡公,又是洺州武安人,与“武”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也就是这个与“武”字的缘害了他。

  当唐太宗问道李君羡时,李君羡脱口而出:“我叫五娘子。”大家听后哄堂大笑。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个名都想得出来,男人叫女人的名,真是太好笑了。此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唐太宗脸上的笑容骤然凝结了,眼里渐渐露出了凶光,使他不由得联想到了“女主武王”的传闻。本来以为会是个名副其实的女子,所以把侦查重点都落在了女人的身上。原来,是你小子啊!没过多久,李君羡就被唐太宗杀了。李君羡一死,唐太宗和武媚娘都松了一口气。

  36 唐太宗晚年,宫廷之中出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这就是立太子之事。因为这是个关系到后继统治者的大事件,所以这个问题也成了千百年来困扰皇室家族的最棘手的问题。

  37 唐太宗一生共有十四个儿子,他与长孙皇后生有三个儿子:长皇子李承乾、次皇子李泰和三皇子李治。太宗对这三个儿子,一直都是宠爱有加。尤其是对长皇子承乾,更是十分的疼爱。

  38李泰做了两件事,一是不断地去讨好唐太宗,他知道唐太宗喜爱文学,于是,便认真地学习文学以及治国方略,唐太宗看了很是欢喜。

  二是礼贤下士。唐太宗对人才极为爱惜,魏征反复地顶撞唐太宗,唐太宗却也总是接受他的建议,并称他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李泰把父亲的这些爱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39为了博取唐太宗的好感和信任,李泰还网罗了天下有才之士编写了《括地志》呈献给唐太宗。唐太宗高兴极了,认为二儿子是个可造之才,将来有希望接替太子的位子。于是,便在朝廷里不断地提高李泰的声望,想以此取代大儿子承乾。

  40 因为一些事,当李泰看到唐太宗对自己的态度不如之前好了,就知道事情已经起了变化,他便加紧了夺位的步伐。李泰拉拢驸马柴令武、房遗爱、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做自己的幕僚。此后,他还威逼利诱大臣,企图逼迫唐太宗立他为太子。

  41 这个时候的武媚娘,已经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了,她的心凉了。宫廷里的明争暗斗将她最初进入唐宫的喜悦与憧憬冲刷得荡然无存,她明白皇宫中将会出现一场厮杀。而这场厮杀是否有硝烟她不知道,但是她知道它一定会发生。目前,她所能做的也只有静观其变。此时,太子承乾并没有因为唐太宗对他的容忍而有所改变。他没有改掉胡作非为的行为,依然是终日饮酒作乐。唐太宗对承乾也由失望转为了绝望。

  42 最为可笑的是,还没等到承乾和李泰动手,齐王李祐便率先造起反来。李祐与李承乾差不多,也是个游手好闲的人。当唐太宗得知消息后,十分气愤,将李祐关进了大牢,并交由刑部进行审问。

  43 李治将实情和盘托出后,唐太宗愣了好半天,心想:李泰竟然跑到弟弟那里去威胁他,真是太让我失望了。后来,唐太宗想来想去,还是立了李治为太子。

  44 这时,唐太宗放下剑对大臣说道:“我想立李治为太子,你们看怎么样啊?”长孙无忌一听这也没什么不好,反正也是自己的亲外甥;虽然李治没有唐太宗的英明,但总归还是有些德行的;况且他虽没有治国之智,却有用人之明。长孙无忌第一个就表示了赞成,其他大臣见唐太宗决心已定,也就没什么话可说了。

  唐太宗见状,对李治说:“大臣们都愿意拥护你,你还不谢恩?”李治这才急急地给大臣们叩头。幸运之神就这样降临到了李治的身上,一个没有想过要当皇帝的人,却在“鹬蚌相争”之下,坐享了“渔翁得利”的硕果。

  45 由于李治频繁地往来于唐太宗的宫殿,便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她就是武媚娘。李治拥有着文人的儒雅气质,他对宫里的人一向都是以礼相待,即使是侍女也不会有所轻视。

  46 武媚娘在唐太宗的宫中伺候笔墨,因而与李治也能够经常见面。李治看见武媚娘也是以礼相待,不会菲薄她的才人身份。而武媚娘也在李治这里找到了一份尊重,这也许是武媚娘愿意接近李治的原因之一。

  47 李治是长孙皇后的小儿子,又深得唐太宗的疼爱,因此他的依赖心理也是比较强的。此外,他本人的感情又极为细腻,对粗犷、强大的事物较为好奇和倚重。

  48 正是由于武媚娘身上的野性和强悍对李治产生了致命的吸引。而李治对武媚娘的一份尊重,也让她有一种得到荣耀的快感。随着两人接触的增多,各自心里都渴望接近对方。只是碍于伦理,不能如愿,但是,两人眼神的交会却从未少过。

  49 在贞观十八年时,高句丽派兵袭击了大唐的藩邦新罗,唐太宗很生气,便决定亲自带兵去攻打高句丽。大臣们觉得唐太宗的年龄大了,路途遥远,都劝他不要去。可是,唐太宗也是个好胜之人,他没有听从众人的劝告,执意带着兵出发了。

  50 被废掉的太子李承乾在被流放黔州时死了。李治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是一阵感伤。武媚娘觉得李治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于是,她对李治便多了一些信任与关爱。因为唐太宗在外征战,用不着侍女,所以武媚娘便成了太子的侍女。

  51 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武媚娘对李治多了些了解。她在李治身边好言相劝,李治也深感到武媚娘在他身边的重要性,于是就更加喜爱她。因此,两个人的感情急剧升温。

  52 在贞观十九年的冬天,唐太宗终于肯班师回朝了,与高句丽的战争没有多大进展,唐太宗灰心丧气地回到了长安。经过战争,再加上风寒与劳累,唐太宗累病了。

  53 在贞观二十三年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和唐太宗一起出生入死,也是唐太宗最为倚重的爱将李靖离他而去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唐太宗悲痛不已。

  54 武媚娘与李治每天都会在宫中服侍唐太宗。李治终日忧心着父亲的病情,一方面他的确是个孝子,而另一方面,他也是个依赖性极强的人,他怕父亲一死,这偌大个王朝就要靠他自己来支撑,他没有信心能够像父亲那样撑起李氏江山,这也是他比较担心的地方。

  55 唐太宗对老臣说:“太子是仁慈之人,你们要好好辅佐他,不要辜负了我的嘱托。”

  56 皇帝病死在宫城之外,对政治可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并且还容易引发动乱。所以,在唐太宗去世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立刻安排了禁军护送太子李治回到了长安,以此先来稳定局势。同时,他们带领其他随行人员护送唐太宗的灵柩返回长安。当两批人马会合之后,才昭告天下,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

  57 那是在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二十二岁的太子李治在长安太极殿即位,是为唐高宗。李治即位后,颁布命令大赦天下,对文武百官加官晋爵。长孙无忌被封为太卫兼任中书令,李被封为宰相,并立太子妃王氏为皇后。封皇后的父亲为魏国公,母亲为魏国夫人。所有的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着。

  58 在唐太宗驾崩后,武媚娘对于自己将来的何去何从,也不知如何是好了。其实,根据北朝以往的惯例,死去皇帝的妃嫔有三种安置方式。

  第一种,妃嫔自己育有子女的,就可以跟随自己的孩子到宫外居住,安享晚年。当然,这也是最好的情况了。

  第二种,如果妃嫔没有子女,但是却具备了某种特殊的才能。这样的人会继续留在宫中,来为新皇帝服务。

  第三种,就是妃嫔既没有子女,也没有任何的特殊才能的人。那么,这些人或者是被安排到为故去的皇帝修建的别庙里,或者是被安排到国家指定的尼姑庵或道观之中,去当尼姑或者是道姑。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命运。

  59 有一天,病中的唐太宗突然问侍候汤药的武媚娘,说道:“朕当不久于人世,以后你将作如何打算呢?”

  武媚娘两眼含泪,她怎么会不知道皇帝身边侍女的将来呢,于是,她答道:“妾将削发为尼,为陛下念经求福。”唐太宗听了点了点头。

  60 李治深深地向她点了点头,说道:“等服丧期满后,我就会来接你入宫。”说完后,便解下了身上的九龙玉环,偷偷交给了武媚娘,说,“以此为证,誓不相负。”武媚娘看到李治对自己的一片痴心,感动得热泪盈眶。

  61 贞观二十三年,武媚娘入感业寺为尼。当时,她还不到二十六岁。感业寺依山傍水而建,这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62 武媚娘在感业寺住的这几年,使她成熟了许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话应该说,哪些话不应该说,说话、做事要怎样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她在心中不断地在总结着。

  63 武媚娘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对佛经的诵读理解无师自通。所以,与其他入寺的妃嫔们相比,武媚娘对佛教的理解和领悟是最为深邃的。

  64 在朝堂之上,唐高宗依赖着舅父长孙无忌等顾命大臣,这些人对唐太宗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因此在帮助、劝谏、指教唐高宗时也都尽心尽力。高宗生活得小心谨慎,不敢随心所欲。

  65 唐高宗本不是一位英明有才能的君主,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不能不去处理朝政,以此来不辜负死去的父皇对他的期望。可是,高宗对朝政事务也很难有自己的主张,他不得不事事都得听命于大臣,这又使他感觉到羞愧自卑。长孙无忌等大臣并不了解他这种软弱无助的心理,都还在夸赞他从善如流、一言一行毫无过失呢。

  66 在唐高宗服丧届满之时,他履行了诺言,前往感业寺去烧香,并借机去看望武媚娘。礼完佛事之后,高宗觉察到侍立的尼姑中有一个人在低声啜泣,哭得特别的伤心,简直令人心碎,仔细一看,正是他日夜想念的武媚娘。

  67 眼前的武媚娘虽然身着缁衣,但还是那样的光彩照人,唐高宗心里顿时感到十分的惊喜。随后,他便以“龙体劳累”为借口,停驾寺中厢房歇脚并派人秘密召见了武媚娘。

  68 随后,武媚娘将《如意娘》读给唐高宗听: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唐高宗听完后深为感动,原来武媚娘在这里时刻都在思念着他。宫廷里的女人多是为了争宠才在他面前曲意逢迎,而武媚娘却是在这荒凉的寺院里一心想着他,这是多么厚重的情谊啊!

  69 上天待武媚娘还是不薄的,让她在回宫的这一问题上得到了转机。由于王皇后与萧淑妃之间存在着的不合因素,使武媚娘有了再次进入皇宫的希望。

  70 武媚娘告诫自己,为了使自己和腹中的胎儿能够安全,要对皇后百依百顺,力求通过皇后先站住脚跟,等到了解了宫中的形势,自己就好自处了。

  71 萧淑妃打量了她片刻,并不答礼,哈哈大笑地说:“噢,果然齐整,怪不得能让皇上入迷,专门从尼姑庵里捡回来呢。”又说,“瞧你这样恭谨有礼,本妃怎么受得起呀?”

  武媚娘不软不硬地说道:“知礼乃人道,非礼乃禽兽之道耳。淑妃在皇后娘娘面前非礼,妾却不能不知礼也。”

  72 不久,武媚娘青丝已长,一如出宫时的模样,可以出来露面见人了。高宗又顺从王皇后的美意,满心欢喜地封武媚娘为昭仪。昭仪为九嫔之首,仅次妃一级,这时的武媚娘终于可以站住脚跟了。

  73 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过多地考虑一个人行为处事的连贯性,而忽略了人的成长性。人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要取得怎样的成就,人对自己内心的探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左右自己决定的是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对周遭事物的认知,而对周遭事物的认知又与人自身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74 在皇帝的后宫中,表面上歌舞升平、繁花似锦,实际上却是明枪暗箭、硝烟四起。这也许是后宫女人的悲哀,但却不是武媚娘的炼狱。后宫的争斗,锻炼了武媚娘处理政治事件的能力,也使她能够游刃于政治的旋涡之中。

  75 武媚娘进宫后,如王皇后所愿,萧淑妃确实受到了冷落。而这个时候的高宗也只知道有武媚娘,而不知道有后宫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高宗确实喜爱武媚娘有关,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武媚娘的手段和霸气所致。

  76 经过长时间的宫中生活,武媚娘深知作为帝王的高宗,随时都有可能会抛弃自己,所以要趁着这个时机,来不断地笼络住高宗的心。也只有这样,她才能在宫中进一步站稳脚跟,才能在宫中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77 公元652年,武媚娘生了一个男孩,这也让她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生了皇子对于后宫的女人来说可是件大事情,俗话说“母以子贵”,这个儿子便成了母亲下半生的依靠。

  78 这个时候的武媚娘已经被封为昭仪,如果再系出名门,对以后的发展也是大有好处的,也使得武家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此时,武媚娘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野心也在不断地膨胀。她开始不安于现状,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当然,她并不着急,十二年的宫廷生活,三年的寺院孤寂,已经让她学会了忍耐。也许,只有忍耐才能够使她达到最高的追求。

  79 武昭仪已经学会了一整套宫廷争斗的战略,她学会了阳奉阴违,学会了媚上谄下,也学会了转嫁危机,宫中的生活已经让她过得游刃有余。武媚娘每天照样给王皇后请安,照样把家里人带来的东西进献给王皇后。

  80 谁知王皇后就是不领情,王皇后总是对武昭仪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是骂她狐媚就是说她低贱,一个女人做到这种程度也是十分失败,因为她连最起码的风度也都输掉了。当然,这也就注定了王皇后永远成为不了长孙皇后。

  81 武昭仪心里十分清楚,王皇后接自己回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萧淑妃。现在,萧淑妃已经失了宠,没了任何的气焰,按照王皇后的个性,接下来就会对付自己了,此时的武昭仪已经做好了与王皇后一决高下的准备。

  82 对于后宫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争斗,武昭仪心里清楚得很。她现在不行动是因为时机还不够成熟,她不能再冒狮子骢事件那样的险,她需要步步为营。

  83 武昭仪刚生下儿子没几天,又怀孕了。得知这一消息的王皇后气得暴跳如雷。她更加疯狂地对待武昭仪,武昭仪的处境十分险恶,宫中谣言四起,说武氏是狐媚之人,迷惑皇帝,排挤后宫,甚至企图篡夺后位。

  83 武昭仪十分清楚:只要有王皇后在一天,日子就不会太平。王皇后对后宫几乎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要是给自己安上个罪名,再折磨个半死打发了是极有可能的;我不能坐以待毙了,我要巧妙地逼迫皇后走上死路。

  84 武昭仪首先要做的就是让皇上知道自己有了危险,其主要目的不是要皇帝来保护自己,而是要为自己将来的行动找到借口,最起码也是个自卫反击。

  85 王皇后的不理智就表现在这里。第一,她不明白自己的处境,顶着皇后的头衔却得不到皇帝的尊重,更别说是皇帝的爱了,在后宫没有皇帝尊重的皇后,处境比一般的妃子还差。第二,武昭仪挖好的井,她看都不看就兴高采烈地往里跳。你没有德行也就罢了,连智慧都没有,就不能怪别人会取代你了。

  86 出身并不显赫的武昭仪在这方面独具优势,她经受过苦难,容易与下人们打成一片。武昭仪不仅对自己宫中的下人施以恩惠,对其他宫中接触过的人也以礼相待。只要她得到了皇上的赏赐,她就把侍女叫进去,尤其是服侍她最忠心的、最讨她喜欢的,把皇上赏赐自己的礼物厚赏给她们,如宝石、金饰、银饰、绸缎等。

  87 皇后平时的寡恩薄施让下人都不愿意接近她,巴不得她被废掉,让武昭仪升为皇后。在后宫之中,也包括高宗在内,基本都被武昭仪给摆平了,剩下的就是要取得朝中大臣的支持。

  88 高宗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多数对自己不太自信。而武昭仪恰恰是个能给人以自信的女子,这也是高宗喜爱武昭仪的原因。武昭仪性格里刚毅的因子对高宗来说是一种信任和支撑,他在朝中处理不了的事情,便会与武昭仪一起商量解决。

  89 武昭仪从来都不会直接去反对皇帝的意见,总是指点暗示,明明是公正无私的忠言,实则使皇帝所作所为无不暗合己意。自己所求,都能得到,但决不明言。高宗觉得她精明强干,处处能迎合自己的意思。但是,他却不知,实际上自己已经进入了武昭仪那温柔有力而又坚强不破的圈套中了。

  90 武昭仪因为在做太宗才人的时候侍候太宗笔墨,所以对政治文书以及政治权术较为熟悉,又因为年长李治几岁,所以处理起事情来也是干净、麻利。如果武昭仪甘心做一个男人背后的女人,或许也会是一个贤后。

  91 高宗对武昭仪的能力刮目相看,他虽然柔弱,但是他有识人的能力,对于有才能的人,他不会妒忌和迫害。武昭仪对他的鼓励与宽慰使李治更加依赖她,所以说,人不管身处哪里,都要做那个不可或缺的人,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人。

  92 王皇后或是萧淑妃对高宗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人,而武昭仪却是不同的,她能在高宗最为无力的时候给予他力量。也正是因为高宗让武昭仪参与政务,才给了她拉拢朝臣的机会。

  93 人在高位久了就不免滋生出不良的情绪来,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陕、甘的名门望族势必会排挤其他地区的官员。这不是普通的高官辞职问题,而是涉及朝中权力均衡的大问题,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

  94 武昭仪有着政治家的头脑,她立刻知道了高宗的忧心,便说道:“皇上您在这个时候可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呀。现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已经占据了朝廷的重要位置,而房玄龄和岑文本等人则受到了排挤,大臣们都在观望您是不是有决心平衡朝中权力的分配。许敬宗如果辞了职,以后就没人敢与长孙无忌他们抗衡了,这样,对皇室也是十分不利的。我们不如借着这个机会,把房玄龄一派给扶正了,这样他们之间互相牵制才不会对皇家有威胁。当然,这也要一步一步来,而许敬宗就是第一步。”

  95 经过武昭仪这样一提醒,高宗就知道了该怎么做。随后,许敬宗被调回了中央任职,不降反升。这些都是武昭仪的功劳,而武昭仪如果想让许敬宗知道,也自然会有办法让他知道的。

  96 许敬宗也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这话中的意思:第一,要他与武昭仪保持“友谊”;第二,在朝中多拉拢一些重臣。皇上的宠妃这样交代,许敬宗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随后,武昭仪又拉拢了一批官员成为自己的支持者,一场轰轰烈烈的夺后之战马上就要拉开序幕。

  97 武昭仪在朝中自己没有任何亲信的情况下,竟然也培植了一批自己的势力,而且是光明正大地培植。因此,你不能不敬佩她的智慧和才能。

  以武昭仪之才,不足为奇。武昭仪既已行动,就绝对不会在中途停止,她能够控制住皇帝、皇后和各嫔妃。她的命运很清楚,她的道路很明显,她的目标很固定。

  98 朝中的权力之争,更让武昭仪看到了斗争的血腥性,一方胜利了也就意味着另一方的灭亡,她不能被王皇后打倒。于是,武昭仪进一步下定了扳倒王皇后的决心。

  99 废后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还算有,现在的高宗与自己是如胶似漆,凡事都会询问自己的意见。人和,也算做到了一半,宫中的宫女、太监都与自己交好,外廷里也有了一部分自己的人。可是,地利在哪里呢?谋害皇后的地方没有,暗杀是最下策,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会用。

  100 公元前654年正月,武昭仪又生下了一个小公主。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五个月过去了。五个月大的小公主已经会逗人笑了,会做很多表情,武昭仪和高宗都很疼爱这个女儿,高宗一有时间就会跑到昭仪宫里来逗小公主开心。

  101 这是一个关于自己命运和血肉亲情的抉择,如果处理得好,没有谁会怀疑到自己,也必定会在宫中和朝廷上引起轩然大波。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白白牺牲了自己五个月大的女儿,还会搭上自己的命。

  武昭仪想到这里又是一个寒战。看着自己的小公主,这是一个生命啊!母亲要不是事出无奈也不会出此下策,生在帝王家不见得是你的福分,长大了是一场政治婚姻,说不定还会远嫁外邦,生死也难控制。

  武昭仪这样想着,心理稍稍舒坦了一些。武昭仪到底要干吗呢?她要谋杀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给王皇后,希望借此一搏上位。武昭仪在苦苦挣扎之后,终于下定决心用女儿的命换自己终生的地位。武昭仪知道什么是心碎,但她更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

  102 武昭仪计算着平日高宗到来的时间,自己该出场的时间,谋划着必要的安排、实施的步骤等一系列与行动有关的细枝末节。

  103 高宗不明就里,一听说是皇后曾经来过,又联想到皇后数次嫉妒其他妃子、排除异己的事儿,高宗火往上撞,认定了是王皇后杀死了自己的小公主。

  这个时候,武昭仪不失时机地哭天抢地,添油加醋地诉说之前在皇后那里受到的种种不公,高宗一听更加气愤,前去宫中找皇后质问。

  王皇后真是百口莫辩,连自己都想不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高宗见王皇后默不作声,便气愤地丢下一句:“是你太不自爱了,那也就别怪朕无情了。”当高宗说出这句话时,也就意味着他已经下定了废后的决心。

  104 褚遂良迈步向前奏称:“陛下,臣有职责谏止陛下行此废立之事。王皇后为先帝选与陛下。先帝临终之时,在病榻之上,握着臣的手说‘朕将好儿好妇,托卿辅佐’。陛下曾亲耳听见。皇后犯罪并无明证,不应当被废掉。”

  侍中韩瑷向前启奏,支持褚遂良的意见。他说:“求陛下恕臣直言。轻易废立皇后并非国家之福。朝野震动,其害非小。臣与褚遂良意见一样,皇后是先帝为陛下所选,不应当被废掉。”

  105 武昭仪看到自己当皇后的想法,在朝中遇到的阻力是很大的,于是便退而求其次,请高宗封她为妃子。但是,这也是不容易的。因为按照唐朝的宫制,妃子只能有四位。而此时,唐宫中的四位妃子也已经全占满了。

  106 武昭仪只好屈从,好在度情量理,人力已尽,只好等四位妃中有一个死去,或者是一些别的情形。若是命运不肯创造出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伟大的女人也会创造出她自己的命运。

  107 在高宗为武昭仪争取“宸妃”事件之后,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立武昭仪为皇后的努力。而武昭仪能够成为皇后,那就不能不提一个人,这个人对武昭仪成为皇后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就是唐宫的中书舍人李义府。

  108 公元655年十月,文武百官请高宗立武昭仪为皇后,高宗答应百官的请求立武氏为皇后。之后高宗就下了诏书,诏书下完后,武昭仪就是武皇后了。

  109 武皇后可与其他女子不同,她是个表现欲极强的女子,只是在太宗时期她的个性受到了压抑和磨砺,才渐渐没有那么锋芒毕露了。此时的武皇后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一定要耀武扬威一把。

  110 人们说武氏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其实不如说她是有胆量的人。按照宫廷的传统,皇后是不能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而武皇后却不会去接受这样的传统,她不但要在大庭广众之下露脸,还要坦坦荡荡地进行。所以,她选择在肃义门接受百官的朝贺,这可是一次很大胆的突破啊。

  历来的皇后登位,只接受有职位的女官的朝贺。现在,武皇后不仅要接受女官的朝拜,还要接受文武百官和四夷酋长的朝拜,这可是史无前例的。

  111 武皇后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爱慕虚荣的表现,她希望借此可以扬眉吐气,并且能够真正地告诉天下我武氏是正宫皇后,没有哪个皇后能比得上我的地位,要做就做到极致。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武皇后极其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她自认为出身低微,又是太宗的才人,因此,自己的出身并不十分的光彩,这样做她认为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同时,还可以在人们的头脑中树立起权威。

  112 武昭仪觉得自己时刻都处于危机四伏的状态,尤其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虽然在皇后的废立上他没有表态,但是也足以说明他的不赞同,此外,其他官员腹诽的也不少。所以这场宫廷斗争才刚刚开始,有你休息的时间,可是却没有你怠慢的时间。

  113 武皇后上任后,开始大规模地培植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一方面她提拔自己已经收买下的人,另一方面她争取人心,将得罪过她的臣子给予表彰,以此来显示她的宽厚。

  114 一般在皇上继位或者是皇后新立时,都会大赦天下。就在高宗大赦天下的这一天,武皇后上了一个奏表,意思是说:“皇上啊,之前我曾被封为‘宸妃’,韩瑗、来济几个人与您争得面红耳赤,这是很难得的,如果不是出于对国家的深厚感情是不会如此的,现在请皇上嘉奖他们。”韩瑗是当朝宰相之一,来济是中书令,都是权高位重的老臣,这两个人都是曾经反对封“宸妃”的中坚力量。

  115 武皇后选在高宗大赦天下的这一天,为这两个人讨赏是有其特殊目的的。因为,这个决定可以一举三得。第一,显示出了自己的大度,不计前嫌;第二,可以收买人心,这人心不仅包括高宗的心,而且还包括下臣的心;第三,可以给朝中的反对势力一个警告,你们的意见我都记在心里呢,我在大赦的日子里给你们讨赏实际上是在请求赦免你们,你们别以为自己真的就该领赏。

  果真,两位老臣主动请辞。不过,高宗怎么会答应呢?这都是国家的栋梁,武皇后都不计较,我就更不会计较了。于是就没有同意两人的请辞,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施与失败者,武皇后的施与是高姿态的。

  116 武皇后是个有胆量、有魄力的人,她希望高宗能够像太宗一样有所作为。但是,高宗却是个懦弱的人,做起事情来也是畏首畏尾。像高宗这样的人做领导确实需要一位像武皇后这样的女人来辅助,但是,前提条件是这个女人甘愿做这个男人背后的女人。其实,武皇后确实称得上是皇帝的得力助手。她鼓励皇帝推陈出新,劝他改元,高宗也接受了武皇后的建议将大唐改元为显庆。随后,武皇后又决定要把儿子扶上正位。于是,她又开始计划将自己儿子立为太子。

  117 武皇后的长子是李弘,次子为李贤,她暗示许敬宗上书另立太子。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皇后换了,太子自然也得跟着换了。许敬宗还真不是浪得虚名,洋洋洒洒一大篇文章,就将事情搞定了。高宗对此并没有什么意见,本来太子多是皇后的儿子,这也没什么好说的。不然大家也不至于为个皇后的位子争得你死我活。

  118 公元656年正月,高宗下诏立李弘为太子,于志宁做太子太师,中书令崔敦礼为太子少师,许敬宗、韩瑗、来济为太子宾客,李义府兼太子左庶子。从这些朝臣的任命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武皇后的势力了。韩瑗、来济是老臣,为了显示不任人唯亲,还是要给个职位的,其他的基本上是武皇后身边的人。

  119 立了新太子,必定要废掉原来的太子。随后,原太子李忠被封为梁王,即相当于梁州的刺史,并没有什么实权。李忠离京时,原来与李忠交好的官员都不敢前去相送,只有右庶子李安仁哭着为他送行。

  武后知道后,在百官面前赞美李安仁的美德,还请高宗提拔这样的人。武皇后做这些并不完全出于收买人心的需要,她确实深受太宗影响,有政治家的气量和胸怀。

  120 高宗很是佩服武皇后的大度,他认为能够得到这样的皇后简直就是自己的福气。此后,武皇后在朝中的名气也渐渐高了起来,同时,她在高宗心中的地位也就更加稳固了。

  121 长孙无忌一向与褚遂良同仇敌忾,褚遂良的强烈反对,长孙一定是背后的支持者,长孙无忌不除,她的地位还有可能会动摇。所以,武皇后便把目标便锁定在了长孙无忌的身上。

  122 当然,长孙无忌也并没有闲着,自册封大典以后,他就开始策划抑制武后势力的膨胀。由此不难看出,一场权力之争即将拉开序幕。

  这里面老臣韩瑗、来济是极为关键的,因为他们是两方争夺的主要对象。这两个人都手握重权,哪一方赢得了这两个人,就等于赢得了在朝中的大部分席位。

  123 武皇后心知肚明:我这边安插自己的人,你那边就要提升自己的人,这样下去,我的人哪还有地方站啊!武皇后也因此而意识到自己的敌人还是很顽固的。

  124 随后,长孙一派又拿出妲己、褒姒一类的人物来讽谏高宗,高宗哪里爱听这个,说武皇后是红颜祸水,不就是在说自己是商纣、周幽王么?岂有此理!于是高宗不理睬韩、来的请求,韩瑗急了,就拿辞官来威胁高宗。高宗心想又来了,你辞官我也不怕。

  125 经高宗这么一折腾倒把武后给惊醒了,高宗这样心慈手软的个性,如果留着她们,总有一天,会让她们把高宗给迷惑了。如果有一天她们得了宠,我的麻烦可就大了。我自己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不能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武后下定决心要将这两个人除掉,以绝后患。

  126 武后的凶残与暴戾在这个时候尽显无遗,她先是派人把二人拖出,各打一百仗,接着又将她们的手脚砍掉,最后把她们杀死。可是,就是在这件事上,高宗对武后也有了新的认识,他开始质疑武后的性情和为人,并且对她也逐渐产生了反感。

  127 谋反可不是一般的事情,是要被杀头的大罪,而这里高宗只是把他们贬为刺史,可见,高宗虽然软弱,但是也并不糊涂,他对武后是存有戒心的。

  128 武后对高宗的态度变化也有所察觉。于是,她自己也留起了心眼儿。夫妻两个一旦产生隔膜,就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修复。如果没有修复,那么夫妻关系只会越闹越糟,更何况是皇帝与皇后的关系呢!之后,高宗与武后的裂痕便在无形中被拉大了。

  128 李治能够当上皇帝,并且把皇帝的位子坐稳了,是与长孙无忌分不开的。因此,高宗对这位舅舅也一直是心怀感恩。即使有些事情做得过分些,也不会与他太过计较。

  129 公元659年4月,高宗和武后在东都洛阳处理朝政,洛阳人李奉节控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结党营私,高宗让许敬宗和辛茂审理这个案子。谁知,在审理时韦季方竟然自杀了。

  130 这下许敬宗可找到了借口。原来韦季方是长孙无忌的门生,许敬宗就说韦季方是受了长孙无忌的指使,想要谋反,事情败露后就畏罪自杀了。高宗吃了一惊,大为怀疑,一个劲儿地说有人陷害长孙舅舅。

  131 高宗一听也是这么个道理,觉得亲自审问实在无法面对帮自己这么多的亲舅舅,于是审都没审就削了他的太尉职,封邑也收回了,只留下个扬州都督的官职,接着又外放到黔州做官。高宗对这个舅舅并没有赶尽杀绝,还给了他一品官的俸禄。

  132 武后指使许敬宗扳倒长孙无忌之后,便开始彻底清理朝中剩余的关陇势力。许敬宗上书给高宗,请高宗削去柳奭、韩瑗的官职,对死了的褚遂良追削官职,将褚遂良的儿子彦甫和彦冲流放爱州。长孙无忌的儿子驸马都尉长孙冲被除名,流放到岭南,长孙无忌的族子驸马都尉长孙诠被放嶲州,长孙无忌的表兄弟、高士廉的儿子高履行也被贬为永州刺史……总之,与关陇集团沾亲带故的官员没有一个有好果子吃——流放的流放,发配的发配。

  133可是,就算是这样,武后还是不放心,后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长孙无忌流放黔州的时候,许敬宗又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再去追问他谋反的事,结果,长孙无忌被逼得自杀了。之后,柳奭和长孙祥也被杀害了,长孙思则被流放到檀州。

  134 这下武后总算安心了,能跟自己争位的王、萧两位妃子已经死了,后宫没有人再敢和她一较高下,朝中反对自己的关陇旧臣也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再也没有人敢在皇帝面前进自己的谗言,皇后的位子从此便没有威胁了。这时,武后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感到有一片祥云正在自己的头上笼罩着,不由得心花怒放。

  135 武后按照南北朝的做法,促使高宗编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氏族志》。在这本书里她将自己的姓氏提高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以此来证明自己身份高贵。

  136 武后在铲除关陇旧臣的同时,还扶植了一批新晋的官僚,他们在做官之后,很希望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可和尊重,希望自己的门第得到进一步提升。武后也十分想抬高自己的身份,高宗也希望加强皇权,不再受世家遗风的影响。于是,适应几方需要的《氏族志》就诞生了。

  137 《氏族志》是一本重新评定社会等级的书,它在显庆年间编订完成,后来改名叫《姓氏录》。这个《姓氏录》比世家制要合理一些。它按照当朝为官的高低来定姓氏的等级。也就是说,你在朝为官,你就被收到这个《姓氏录》里,你不当官了,你的姓氏也就要从这个《姓氏录》里除名。

  按照这样的原则来编写,武后是皇后,几乎与皇帝平起平坐,理应将她的姓氏收录到《姓氏录》中一等一的门第当中去。接下来的品级就按照官位的品级来定,你立了什么功,被封了什么官,就被录入几级世家当中去。你犯了什么过错而被赶出朝廷,或是你祖辈在朝中为官而你没能在朝中做官,就将你的名字从世家中除名。

  138 虽然旧贵族们很反对这个《姓氏录》,但是,它却很符合寒门子弟的利益,从而得到了他们的拥护。他们出身寒门,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晋升的机会,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对有志之士来说是莫大的阻碍。

  139 可是,自从有了这个《姓氏录》后,寒门弟子便可以欢呼雀跃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这也大大地刺激了他们奋斗的积极性。如果可以混进朝廷得到个一官半职,就会被列入世家行列。这么一来,统治阶层就由原来的贵族扩展到“士庶”合流。

  140 因为这个变革,武后的家族一下子成了文水一等一的门庭。做完这些以后,她还是觉得不尽兴,于是,她又请求高宗追封自己的父亲为周国公,封自己的母亲杨氏为“代国夫人”。没过几天,杨氏又改封为了“荣国夫人”。

  141 武后知道自己在朝中和百姓中的声望并不高,所以,一心想要壮大自己的声势,提高自己的声望,于是她积极参加各种礼仪活动,为的是宣扬自己的德行,武后最先想到的就是亲蚕大典。

  142 我国古代是传统的男耕女织社会,国家大典中有一项就是亲耕之礼,亲耕之礼是指皇上这样的一国之君亲自下田劳作,为农夫做表率。这样一来天下的百姓就更要好好种田,为国家尽心尽力。皇后是一国之母,在国家大典中也有一套是为皇后准备的典礼,这就是亲蚕大典。

  143 皇后要亲自养蚕织布,从而来给天下的妇女做出表率。这样的大典是很隆重的,但是,皇后们平时养尊处优惯了,偶尔干点活就会觉得腰酸背痛,因此没有几个愿意付出行动,多半都是做做样子就敷衍了事。

  武后在做皇后期间,一共亲蚕五次,每次都尽心尽力,因而赢得了一些好评。武后做的另一个提高声望的事,就是在成功打击了长孙无忌之后,与高宗一起衣锦还乡。那是显庆四年的十月,高宗和武后一起巡游东都洛阳之后,沿着洛阳北上到并州。

  并州对高宗和武后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高宗到并州是因为并州是大唐王朝的龙兴之地,高祖李渊在并州起兵,最后打到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对高宗来讲,这是在祭奠先辈,同时也表明了自己是继往开来的君主。

  144 在提高自己出身和提升自己声望的同时,武后也没有忘记处理与皇室成员的关系。皇室的关系对于武后来说主要是处理亲生儿子与非亲生儿子的关系、婆家与娘家的关系。

  武后有四个儿子,三个是在显庆年间出生的,依次为: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以及三子李显。李弘被封为太子,李贤被封为雍州牧,而李显被封为洛州牧。

  145 李忠是皇子里面年纪较大的一个,他知道武后是故意废了自己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他害怕武后赶尽杀绝,就整天假装疯癫地玩乐,显出一副神经错乱的样子。武后因为正在跟朝中的长孙无忌较劲,所以也就没有时间来理李忠。当武后收拾完长孙无忌后,便有时间来对付李忠了。

  146 实际上,在处理亲生儿子与非亲生儿子的关系时,对于武后来说并不困难。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总得提拔一批自己的人才行。武后对高宗儿子们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高宗也明白这一点。只要让自己的儿子有口饭吃,高宗是不会介意其他儿子不在身边或是吃一些苦的。

  147 对于与娘家的关系,武后就更加严格了。一方面因为她在娘家的时候没有受到同父异母的兄弟的优待,另一方面她也想显示出自己不偏袒娘家人的风范。所以,她在后宫当家的第二年就亲自编写了《外戚戒》一书。

  武后主张外戚不可过于恩宠,前朝外戚干政的祸患她历历在目,长孙无忌把持朝政、架空高宗是现实的教训。所以,她告诫高宗抑制外戚,于是,便出现她的几个同门兄长被外放的事情。

  148 武后经过精心的经营,在后宫、朝廷和民间都有了一定的名望,后位也渐渐地坐稳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后位坐稳了差不多就可以安享太平了。但是,其实在很多的时候,不是你想太平就能够太平的。同时,武后又有个不甘平庸的性格,所以,她注定不能够就此停下,她将会向着前方进一步前进。

  149 高宗与武后矛盾的最终激化,是在处理李义府的问题上。李义府的品质一向不好,这是武后知道的。武后之所以不动他,是因为他一直对武后忠心耿耿,同时,他也是武后的左膀右臂。

  150 李义府知道自己受宠,又有武后在后面撑腰,所以越发恃宠而骄。公元663年,李义府在做右相典选时,也就是专门负责选拔官吏的官员,他看到有利可图,于是便干起了卖官鬻爵的勾当。官员的任用和升迁不看政绩,而是看给了李义府多少好处,这也使得李义府在这个过程中大大地赚了一笔。

  151 高宗下令把李义府除名,流放到巂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西昌,他的儿子李津也被流放到了振州。其他与他沾亲带故的、买了官的,流放的流放,罢免的罢免。后来,李义府也一直没有被召回朝廷,死在了流放地。

  152 这一件事让武后也意识到了高宗也并不是事事都听自己的,他也有自己的想法。这让武后有了思虑,也许哪天高宗也会对自己产生厌倦,也会像废除王皇后那样来废除自己。

  153 武后琢磨着怎样才能让自己享有不被别人主宰的权力,一想到这个,她就想到了皇位。一想到皇位,武后又开始踌躇起来。女子夺位可是千百年来没有的事情,这个想法是不是太过于荒唐了?武后寻思着。

  154 高宗钦佩武后处理政事的能力和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但是,这却并不意味着他甘心做一个傀儡。此后,高宗与武后之间的距离进一步被拉大。

  155武后的母亲杨氏被封为荣国夫人之后,又被封为鲁国忠烈夫人。她守寡的姐姐也成为韩国夫人,可以入宫居住。谁知,就是这个举动使得武后差点丢了后位。

  156 高宗本来身体就不大好,国事忧烦,加上贪恋美色,身体状况就更糟了,朝政倒是武后处理得更多些。随着武后处理朝政的增多,便少了很多的时间与高宗在一起。高宗耐不住寂寞,便与韩国夫人厮混在一起。

  157 高宗对武后幕后掌权本来就心有忧虑,再加上武后又破坏了他的好事,在气愤之下便同意废掉皇后。于是他命令上官仪起草诏书,上官仪文思敏捷,很快就写好了诏书,诏书上列举了武后很多条罪过。

  158 武后在宫中的耳目众多,在上官仪还没有离开皇宫的时候,她就赶到了。当时诏书就在桌子上放着,武后看到诏书后就哭了起来,武后知道高宗是个软弱、多情的人,她先将他们的夫妻情分哭了一遍,接着又诉说起她为大唐所做的贡献。

  159 武后经过废后一事之后,对高宗和朝权有了新的认识。她知道高宗对她的感情已经大不如前了,如果有人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有罪过,高宗真有可能会废掉她。她的命运始终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武后越想越觉得心寒。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恐怕还是要先从朝政入手,武后内心泛起了波澜。

  160武后在经过了高宗废后一事后,也开始思索她人生中最为重大的事情,这就是要想坐稳自己的位子,就要拥有与皇帝基本对等的权力。

  161 如果自己能够垂帘听政,那么大臣们的言行也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了,废后的事情也就很难再出现了,自己的位子也才有把握坐稳。主意打定后,武后就开始对高宗进行游说。

  162 高宗心想,武后在处理政务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她是自己的妻子,不会夺了自己的位子,自己还是皇帝。更何况自己在废后的问题上确实是思虑不周,他也觉得有些过分了。就制度传统而言,于理可能不通。但是,自北朝以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现了社会大融合的局面。北方人对妇女的束缚较少,可以与丈夫一起管理家里、外面的事务。

  163 就拿隋朝来说,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就曾与隋文帝一起上朝。不过,独孤氏是坐在一边的侧室里,隋文帝有了问题要与独孤氏商量就派人与皇后沟通,这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高宗也知道这样的事情,综合几方面的因素,他便答应了武后的请求。

  164 武后与高宗坐在一起主持朝政,一个在前,另一个在后面用帘子遮住自己。唐朝有人习惯把皇帝称为“圣”,武后基本上也相当于皇帝了。于是人们把他们称作“二圣临朝”,“二圣”临朝以后,为了显现自己的功绩,提升自己的地位,武后又提议高宗进行封禅大典。

  165 武后认为自己有资格参与其中,是她帮助高宗稳定了江山,国家的文治武功才有了这么大的进步。就疆域来讲,大唐的管辖范围已经超过了贞观年间,这个国家也是有泰山封禅的资格的。

  166 参加泰山封禅对一个女人来说更为重要,历史上女人堂而皇之地参加封禅大典的不多。她这一参加封禅,天下就没有人不知道武后是享有大半实权的唐皇后了,这之后,她再有什么大的举动,也不会引起天下太大的波动。

  167 高宗将封禅的事交给大臣讨论。早前,在他刚做皇帝不久,就有人主张封禅,当时他认为自己没有实力,就给放下了。如今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国家确实比以前好了,再加上武后的力挺,大臣们没有不点头赞同的。

  168 高宗和武后的祭祀是按照汉武帝的形式和标准来办理的。在泰山南坡筑起圆坛,直径十二丈,高一丈二尺。在泰山顶上另建一坛,直径五丈,高九尺,名“登封坛”。在社首山上也建一坛,坛分八隅,八面都有台阶,上以黄色土覆盖,周围以赤、青、白、黑四色土覆盖,称为“降禅坛”。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封禅典礼开始了。

  169 这一年是麟德三年正月三十,高宗到泰山以南的祭坛,祭拜了昊天上帝。昊天上帝是远古时期人们就崇拜的神灵,传说他主管着自然和下国。祭完昊天上帝后,开始登山。

  170 一切礼仪都完成之后回朝,在路过曲阜时,赠孔子太师衔,以卿大夫礼致祭。在过亳州的时候,又拜谒老君庙,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终于回到了东都洛阳,在洛阳待了些时日后,返回京城。这次封禅用去了四个月左右。

  171 人们对封禅的评价不是很统一,有的人认为这是加强皇权的需要,也有的人认为是劳民伤财的举动。武后封禅是一个旷世之举,女人可以参加封禅,就意味着一定程度上女子地位的提升,武后的行为是中国女性的骄傲。

  172 在泰山封禅以后,武后的威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其实,她在泰山封禅期间,还做了一件对她来说十分重要的事,这就是除掉了她的另一个情敌,也就是韩国夫人的女儿魏国夫人。

  173 公元670年,关中发生了一场旱灾。百姓们颗粒无收,到处逃荒。大唐也把都城从长安搬到了洛阳。再加上唐朝讨伐吐蕃的军队全军覆没,有些人认为这是武后带来的灾祸,就对她横加指责。

  174 哪知道祸不单行,这时候对武后至关重要的两个人也相继离开,这对武后的打击非常大。一个是自己政治上的依靠,一个是自己的骨肉至亲,他们便是朝廷中的许敬宗和家中的母亲杨氏。

  175 在因大旱、兵败遭人非议以及许敬宗、杨氏相继离开的情况下,武后想到了避位。所谓避位,就是皇后不再垂帘听政了,让皇帝自己独自行事。人们对避位这一做法,议论纷纷。有的人认为,武后这个时候确实有避位的打算,她在朝中失去了爱将,势力不如以前,在家中又失去了老母亲。

  176 武后垂帘听政十年,与高宗一起治理大唐江山。唐朝的疆域一步步扩大,国力也日渐丰硕。虽然武后干过一些令人发指的事情,但是她没有对国家造成危害。在垂帘听政十年后,武后处理政务的经验已经十分老道了,她有能力,也有信心登上一个新的高峰。

  177 天后在朝中安排自己亲信的同时,还向天皇提出了十二条改革建议,从而全面发表了自己对政治的见解。这十二条见解,也是天后参政以后拿出来的最为出色的成绩单。

  建言十二事内容如下:

  一、劝农桑,薄赋徭;

  二、给复三辅地,即免除京畿三辅地区的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要求少府监所署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停止生产淫巧之物;五、省功费力役。要求俭省各项工程的费用和百姓的劳役负担;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哀三年。要求父亲在世母亲去世的也应该服丧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指上元以前的勋官,朝廷已经发给告身也就是勋官凭证的,不再审查核实;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指京官八品以上的增加俸禄;十二、百官任事时间长的,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即长期任职的官吏,才能高、地位低的可以升职。

  上书的内容涉及了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是比较系统的施政纲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尊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二、清明政治和社会风气。三、顾及官员和百姓的利益。这些施政纲领一出台,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心向背不觉有了改变。

  这些措施一方面能够让老百姓生活得轻松一些,从而得到百姓的拥护;一方面也让京城地区中上层官员得到实惠,京城地区中上层官员对天后感恩戴德,从而也有利于稳定京都。

  178 公元675年春天,天皇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已经恶化到不能上朝的地步,因此,他不得不把政务移交给天后进行处理。

  179 天后聪明睿智、是非分明、性格专断,可不是好对付的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呢?可是这个错误如果是李弘犯的,也许就没有什么事,如果是天后犯下的,也许将成为一件大事。其实,对于大臣们来说,能不能管理好国家是另外一回事儿,重要的是他们不想让天后主持朝政,从而来增加手中的权力。

  180 就在母子之间频频出现裂痕的时候,天皇因疾病折磨再也无法临朝理政了,因而口头承诺要禅位给太子,可就这时,太子李弘却突然死在了与父母一同巡行洛阳的行宫里。因为他死的时间刚好是天皇说要传位给太子之后。所以,人们就觉得事有蹊跷,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天后身上。

  181 人们怀疑天后是因为自己与太子在公主婚事的问题上闹得很不愉快,她觉得李弘触犯了自己的权威,如果天皇再把位子传给李弘,那么自己的权力就会被限制或者被削夺。对于此事,大臣们议论纷纷。

  182 说李弘是病死的人是依据天皇的话来判断的。天皇在李弘死后为他下了一篇制书,名字就叫《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制书的内容是说给皇太子李弘一个谥号。

  183 李弘确实有长期患病的记录。他的病发是从咸亨元年开始的,到上元二年,过去了五年的时间。在这五年里,李弘病重死去也并不奇怪。只是他的死亡时间比较巧,刚好是朝廷想让他做皇帝的时候,所以人们才做出了种种猜想。

  184 因为李弘没有儿子,所以在李弘死后的一个多月,也就是上元二年六月,天皇、天后又将六皇子雍王李贤立为了太子。李贤是天后所生的四个儿子当中,天分最高,也又兼具文武的孩子。

  185 李贤聪明好学,自幼熟读《尚书》《论语》和《诗经》等文史著作,因而也深受父皇的钟爱。

  186 天皇和天后本来对太子李弘寄予了极大的厚爱,可是谁会料想太子弘身体孱弱,病魔缠身,不到三十岁就英年早逝了。雍王李贤虽没有哥哥李弘那种仁慈宽厚的博爱胸怀,但是,他却具有了母后的聪明机敏和旺盛的精力以及超强的领导天分。所以,他也深得天皇和天后的喜爱。

  187小李贤自小就有做帝王的资质。当他读书读到“贤贤易色”时,会不断地反复吟咏。“贤贤易色”的意思就是说看到比自己贤明的人,就改变态度,对于帝王来讲也就是礼贤下士的意思,这对于一个明君来说也是不容易的。

  188 李贤被封为太子后,留在长安做监国,此时的天皇和天后多在洛阳办公。应该说,天后还是非常看重李贤,她把朝中一半的重要大臣和监国属官留在了长安为太子效力。

  189 天皇病重,随时都有可能撒手人寰,天后必定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天皇死后,太子必定会登基,李贤被安排在长安做监国,实际上是给李贤一个做皇帝的试用期。能不能通过试用期,就看李贤的表现了。

  190 李贤在刚开始监国时表现得十分不错,他很有帝王的架势,也能够关心政事,处事明审。在听政和浏览奏折之余,还苦读圣贤的经典,对圣贤和先帝的治国之道,也能够取其精华为己所用,而且向善守贞,堪为国家重寄。天皇和天后看到李贤的表现后,也感到十分的高兴,于是,便对他大加表扬了一番。

  191 李贤又仿效母后召集学者注书,同时也想培植自己的智囊团。于是他便召集了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格希玄,学士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共注范晔《后汉书》。

  192 太子李贤生性好动,诸事寻求新奇与刺激。在得到父皇和母后的夸奖和信任后,便有些沾沾自喜起来。不仅如此,他还忘乎所以地放纵起自己来。

  193 洗马刘讷言,他的做法更加令人发指。他本是为太子编注《汉书》的一位儒学大师,谁会想到,他为了讨好太子,竟然为太子撰写了《俳谐集》等下流文品并供太子读阅调趣。

  有了老师的“指点”和“调教”,李贤变得更加有恃无恐,不仅过度纵情声色,还搞同性恋,私生活极不检点。这一玩闹便开始堕落了,其中,玩的最过的便是与同伴赵道生厮混。

  194 当天后知道这件事情后,大为恼火,心想这哪里还有一点儿太子的样子呢?不好好教育一下又怎么能行呢?于是,天后让北门学士编写了《少阳正传》和《孝子传》来教育太子要孝顺父母,不要辜负父母的希望。

  195 李贤回想起自己确实要比其他两个兄弟不受天后的宠爱,于是,便认为这件事很可能是真的。因此,他对这位母亲的态度自然也冷淡了下来。

  其实,天后对李弘和李显的关心的确要多过于李贤,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李弘和李显自幼多病,父母不放心身体不好的孩子,多过问过问是人之常情啊。

  196 李贤被这些谣言缠绕得更加困惑和惶恐了,于是,在忐忑不安的惶恐心态下,写下了一首宣泄胸中愤懑的诗篇《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此诗以藤蔓比喻亲生母亲武后,以四个瓜比喻四兄弟的性命朝不保夕。

  197 当天后看到了这首诗后,感到非常的难过。本来对儿子的训诫是为了挽救儿子,希望儿子能够早日从荒唐的不良行为中走出来,从而能够早日接管李家王朝的天下,可是,儿子非但不理解母亲恨铁不成钢的一片苦心,反而还因此对她产生了误解和仇恨。

  198 明崇俨经常借神道的名义向天皇陈述自己对时政的见解,这些往往也都能被天皇加以采纳。因而,他也迅速成为帝后面前的宠儿,天皇甚至还为他的五代祖宅御制碑文,并亲手书写于石上。

  199 也正是这位与众不同的术士,在天后向他探问皇位继承人时,竟然吐露了天机。天后屏退了左右后,明崇俨神神秘秘地对她说道,现在的太子是继承不了大位的,他将自毁前程;英王李哲看上去很像太宗,但是也没有太大的作为;李旦倒是有几分天子气,以后可能登大位,但也不尽然……说完这些后,明崇俨便就走了。可是,天后却陷入了沉思。她对这三个儿子进行了一番评估,还是觉得李贤的能力最强。但是,明崇俨所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天后一时间也感到疑惑起来。

  200 这本来是明崇俨为了向天后证明自己是具有先知先觉、料事如神的本领,因而,才把天机泄露给了她。可是不曾想到,天机的泄露,却引来了杀身之祸。仙家常说:“天机不可泄露,泄露必遭报应。”因而,这位能驱使鬼神的明崇俨,在泄露天机后不久就遭到了天谴。

  201 宫中向来是最不透明,同时也是最透明的地方,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耳目,也都可能是别人的耳目,太子李贤自然也不会缺少自己的耳目。于是,当明崇俨的话传到了李贤的耳朵里时,在李贤的心中就十分地愤恨他。

  202 这个离奇的案子使明崇俨的死因一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明崇俨为逢迎帝后,过于劳役鬼神,因此被鬼所杀。但是,更多的人则是认为,明崇俨不该泄露天机而得罪了太子,因而被太子派人给杀了。

  203 开耀元年十一月,也就是公元681年,已废的太子李贤被贬往距京城两千三百里之遥的巴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巴中。从此,一个文武兼备,距帝位只有一步之遥的储君李贤,却因纵情放欲、听信佞臣教唆、不听谏臣劝谏而滑向了深渊,在被流放的蜀地巴州度过了他凄惨而短暂的一生。

  204 太子李贤被废的第二天,永隆元年八月乙丑日,天皇和天后又立英王李哲为太子,即位时改李哲为李显,改调露年号为永隆,并大赦天下。

  205 太平公主是个比较有主见的女孩子,一方面遗传了天后的基因,一方面也因她比较受宠,所以连在婚事上也由她自己做主。她想嫁个武官,又不好直接说,于是穿了武官的官服,带了武官的配饰,在自己父母面前表演。天皇和天后当然知道太平公主的意思,就着手为她选驸马。

  206 天皇知道他这样做是有悖常理的,但是他知道天后不会轻易放权,所以,他想借此把李家天下安排好,以免天后一直把持朝政,甚至取而代之。天后感觉到天皇的不放心,她的生活再一次被别人给安排了,感到十分的恼火。

  207 天皇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弱,最后连下床都十分困难了,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天皇自知大期不远,于是想要游遍五岳,嵩山封禅,最后看看他的大唐江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总会想不留遗憾地走。天皇在政治上虽然没有大的成就,但是不管怎样也要看看自己曾经统治过的江山。

  208 天后对自己有危害的人,经常是残暴的。但是在对待天下的百姓时,她还是能够站在明君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当她看到百姓的生活是如此的困苦时,便命令后宫削减开支,省下钱充实国库。

  209 天后在这个时候不愿意高宗去嵩山,也是想节省些耗费。谁知天皇就是想去,大概他知道泰山封禅实际的获益人是天后,而不是自己,在死之前他也要为自己做一件事。由于拧不过天皇,天后最后还是同意与他一起去嵩山封禅。

  210 天后为了祈求上苍保佑,再次改元为弘道,大赦天下。在大赦这一天,天皇勉强听完宣诏,他问大臣百姓们高兴吗,大臣们说很高兴。他又对大臣说:“百姓虽然高兴,但是我的命就快终结了,老天若是肯给我一两个月的生命,让我回到长安,我也就死而无憾了。”

  当天晚上,天皇召来裴炎立遗诏。遗诏说:“皇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接着,天皇就断了气。

  211 那是在嗣圣元年五月,天皇灵柩回到了长安。八月,葬在了乾陵。唐高宗在位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649至683年。弘道元年,也就是公元683年,五十六岁的高宗皇上李治,终于带着无限的眷恋和百般的无奈离开人世,而且他还是客死他乡,死在了东巡封禅的路上。

  212 在天皇死了之后,太子李哲即位,并改名为李显,也就是唐中宗。天后被尊为皇太后,按照天皇的遗诏,政事暂时由皇太后代理。

  213 武皇太后对高祖的儿孙们很忌惮,如果能安抚这一部分人,政局就会稳定很多;如果这些人肯辅佐,那么,即使朝廷有变动也不必太过于焦虑。

  紧接着,武皇太后发布了一道政令,想借此来安抚唐王室。其政令内容是让韩王元嘉做太尉、霍王元轨做司徒、滕王元婴做开府仪同三司、舒王元名做司空、鲁王灵夔做太子太师,这样就安排好了李渊的几个儿子。与此同时,她又任命越王贞做太子太傅、纪王慎为太子太保,太宗的两个儿子也安排完了。

  214武皇太后给他们安排的官职都是朝廷中的重要职位,唐王室感觉武皇太后多少还是尊重他们的,也就不再多说话。毕竟有高宗的遗嘱在,武皇太后摄政是有理可讲的。李家王室的大局,暂时被稳住。

  215 公元684年,新皇帝登基,改元嗣圣。新皇帝登基后又要立新皇后,皇后的亲戚朋友又要被提升,这些事都要由中宗李显参与。李显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接着便擢升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豫州刺史,管辖洛阳附近的州县。

  216 武皇太后知道李显不是做皇帝的材料,但没想到他这么荒唐,所以她便起了废帝之心。废新君是需要些勇气的,太子一个接一个地出事,现在又废新君,不光大臣,就是天下的百姓也会议论纷纷。

  217 武皇太后将文武百官召集到乾元殿开会,按照事先的计划安排宫中事项:由裴炎和刘祎之全权负责。整个宫殿杀气腾腾,文武百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心里都七上八下的。宰相裴炎宣布武皇太后的命令:“中宗昏庸无德,不堪为一国之君,马上废为庐陵王!”

  218 武皇太后怒吼道:“你不是想把江山给韦玄贞吗?大唐的江山都要让你送给别人了,你还没罪吗?”中宗无话可说,只好服罪。随后,武皇太后将中宗软禁起来,又将他的名字改回了李哲。之后,皇太孙李重照被贬为庶人,李哲的岳父也被流放到钦州。

  219 在废李显的第二天,武皇太后立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李轮为皇帝,改名为旦,就是睿宗,李旦的妃子刘氏被立为皇后,李旦的儿子李成器被立为皇太子,改号文明元年。

  220 刘仁轨收到这封信后,感动异常。仔细想想这么些年来,武皇太后辅佐高宗做了不少事情,这些事情对治世大唐利大于弊。虽说武皇太后曾经心狠手辣地铲除政治对手,但是毕竟她没做出对百姓太过分的事情。

  况且自己说了这么多在自己看来都大逆不道的话,武皇太后却不责怪,反而写信安慰我,这样尊重大臣的掌权者还是不多见的。武皇太后的表现,颇有太宗遗风啊!所以,刘仁轨最终没有辞职。

  221 睿宗在被立为皇帝之后,不能在正宫听政议事,武皇太后临朝称制。李旦只是顶着皇帝的虚名,在宫中读书写字。实际上,朝廷上的事也都是由武皇太后一个人说了算。

  222 后来,武皇太后在平定扬州叛乱的同时要还政于李旦,但是,李旦知道自己的能力大小,同时,他也料定母亲也不会这么轻易地放手权力,所以,他坚决不同意武皇太后的还政要求。

  223 公元689年,武皇太后开始使用周历。与此同时,改元为载初。同时,她还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曌”。为了避讳,自此,所发布的诏书也改称为“制书”。之后,有人上万民表,请求武皇太后实施改朝换代。当时,有很多宗室和大臣们也因为反对武皇太后都惨遭灭门。可见,武皇太后对于执政的渴求是多么强大。

  224 这个时候,睿宗就不能不说话了,他也上书给武皇太后,请求她登基,并赐自己武姓。武皇太后自然是求之不得,经过一番谦让之后,高高兴兴地同意了儿子和臣民的请求。

  225 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皇太后登基,赐皇嗣武姓,李旦迁出东宫,没有帝位继承权,刘氏降为妃。睿宗这次在位没有任何动作,更别说是作为了,他只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226 武皇太后对叛乱是有所准备的,当听到扬州发生叛乱时,她并不十分惊讶,认为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当她读到骆宾王的《讨武氏檄》后,还大赞骆宾王才学渊博、妙笔生花。

  227 武皇太后平定了李敬业的叛乱后,紧接着便对李敬业一家进行了处置。只有李文思被留了下来,并提拔为司仆少卿,赐武姓。

  平定李敬业的叛乱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而且战争只在扬州和楚州范围内进行,因此对百姓并没有构成很大的危害。大唐的安定以及社会经济生活还在继续发展着。

  228武皇太后之所以能平定李敬业的叛乱,与中下层的官员和百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她在位时所实行的政策得到了下层人民的拥护。扬州叛乱平定以后,武皇太后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

  229 因为有了接触皇帝的机会,所以裴炎的才能很容易被发掘。那是在公元680年,他被封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衔,并且成了当朝的宰相。

  230 裴炎因为受到武皇太后的重用而越发骄傲起来,在废掉中宗之后,她曾经要“追王其先”,也就是要追封武家的祖先为王,并建立“武氏七庙”。裴炎知道后却对武皇太后说:“太后是天下的母亲,应该大公无私才对,不应该偏向自己的亲族。而且,您也应该吸取汉朝吕后家族的教训才是呀。”

  231 通过裴炎的一系列行为,武皇太后逐渐意识到必须要铲除裴炎,才可以一直掌权,她发现自己无论以什么样的身份参与政治,都无法摆脱臣子的限制和非议,除非自己称帝。想想这些年为李家江山所做的种种贡献,也够还高宗对自己的恩情了。自己儿子又不争气,自己称帝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此时,武皇太后称帝的心已经蠢蠢欲动了。

  232 武皇太后又改嵩山为神岳,封嵩山神为“天中王”,拜嵩山神为太师,加拜神岳大都督;同样,也禁止在嵩山放牧、砍柴、采集野菜等。武皇太后为自己称帝做了一番宣传,经过这番预演,天下人都知道武皇太后已经是实质上的皇帝了,接下来,就只有称帝这一步了。

  233 武皇太后是个聪明的人,她知道豫州是叛乱发生的重地,而实际上涉及叛乱的人数并不多,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她派狄仁杰为豫州刺史前往豫州处理豫州叛乱的遗留问题。

  234 从诸王叛乱没有成功的过程来看,诸王的失败,一方面是因为诸王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武皇太后执政已经得到了更多中下层官员和人民的认可。

  235 在这五十年中,充满了厮斗、阴谋、明枪、暗箭、圈套、陷阱、血腥杀戮,但是这一切都终于挺过来了。从才人、昭仪、皇后、天后、太后、圣母神皇到神圣皇帝,她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攀上了神州大地政治权力的最高峰,达到了自己人生理想的终极目标。

  236 武则天称帝后定都洛阳,所有皇家用物都移到洛阳,武氏神主移于神都的太庙,长安李唐太庙改为享德庙。只祭祀高祖、太宗、高宗,其他人都不祭祀。接着,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237 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影响最大的举措莫过于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对人才的搜求。在科举制方面,武则天首创的就有殿试、自举、武举和制科等。而此前的科举制度则分为常举与制举两种:常举是经常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主要有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秀才等科目;制举是皇帝临时特诏的科举考试,不常进行。

  238 所谓殿试,就是由皇帝亲自对笔试通过者进行面试。由此不难看出,武则天不但注重才学,而且还注重相貌和口才。她亲自在洛成殿主持过殿试,既增加了考试的严格性和真实性,又增添了考生的光荣感,觉得自己是“天子门生”了,由此,也更加增强了考生忠君爱国的使命感。

  239 武举的内容则包括骑射、马枪和举重等。通过者由兵部直接录用,其后,宋、元、明、清四朝,也都开设过武科。武则天首创的这两项科举制度,对后世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240 武则天在称帝以后,她更加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她认为“国家地域辽阔,不是一个人就能够主宰得了的,一定要有人进行辅助才行”。因此,只要是有能力的人,不管门第的高低,不管资格老与不老,一律量才而用。后来,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后,武则天重用了一大批德才兼备之人。

  241 武则天在任用人才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不分门第和民族,只要他是个有能力的人,就会加以重用。她在完善科举制后,还是觉得自己的人才渠道不够宽。对人才的求贤若渴,使她又出台了其他选拔人才的措施。

  242 早在高宗时期,武则天就很注重少数民族人才的选拔与任用。武则天当政后,将其定为常规性的制度。这样既有利于边疆的稳固,同时又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243 娄师德举荐的狄仁杰更是常常向武则天推荐人才,经他引荐而被提拔的各类人才,有桓彦节、敬晖、窦怀贞、姚崇等人,并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当然,有才识的人也可以进行自荐,农、工、商皆可自荐,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244 这些措施确实也收到了极好的效果,狄仁杰、魏元忠、张柬之等均为当时名臣,而姚崇、宋璟等则成了开元名相,开元盛世的人才基础,正是武则天时期打下的。

  245 在经济上,武则天主张兴修水利。在她临朝和称帝的二十一年的时间里,她一共兴修了十九项水利工程。公元698年,武则天收到了一份来自于湖州安吉地方官建议引天目水灌溉农田的奏表后,她立即下令引天目水入邸阁池、石鼓堰,灌溉众多干涸的农田。

  246 在冀州也修建了两项水利工程:一项是在公元689年,武则天下令羊元在衡水,也就是现在的河北衡水西修建羊令渠;一项则是在公元694年,在南宫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南宫县西北修建的通利渠。这两项工程均造福了当地百姓。

  247 在公元701至704年的时间里,武则天又下令窦琰于青州故营丘城东北开水渠,引白浪河水灌溉农田,长三十里,号称窦公渠。

  248 在武则天的影响下,各地方的官吏也纷纷地重视起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彭州九陇县刺史开凿水渠,引沱江水灌溉九陇唐昌农田,使得当地百姓大受其益。

  249 对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武则天也采取也比较宽容的政策。因此,在武则天的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此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的三百八十万户增加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也即公元705年的六百一十五万户。这不仅是一个飞快的提高,也反映了在武则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250 为了巩固西北边防,促进往来经济的发展,武则天又命人打通了曾经中断的“丝绸之路”。在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这是边军屯田政策带来的好处。

  251 武则天临朝称帝后的最初几年,四境无事。但自公元687年开始,边尘又起,其规模不亚于高宗在位时期。她早就有了处理边境战事的经验,因此调兵遣将,攻防结合,仗恃雄厚的国力,使边境复归于平静。

  252 公元694年,王孝杰又打败了吐蕃大将勃论赞刃和吐蕃拥立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为了表彰王孝杰,武则天提拔他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253 在旧永昌郡地,也就是现在的云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地区,少数民族首领薰期统率部落二十余万户内附,武则天很高兴。在天授中,她就曾派监察御史寿春、裴怀古等安抚西南少数民族,现在已经取得了成效。

  254 公元700年,吐蕃攻凉州,武则天派遣左肃政御史大夫魏元忠为陇右诸军大总管,率陇右诸军大使唐休出讨,斩首两千级。赞普又亲率万骑攻悉州,悉州都督陈大慈四战皆胜。

  255 公元701年,武则天大胆地任用官卑资浅的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郭元振增筑城堡、广开屯田、积累军粮,加上他又善于安抚部下,令行禁止,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民对他都很畏慕,百姓安宁,西部边疆没有再发生大事。

  256 公元702年,武则天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分出来,并且还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用以治理庭州、碎叶、龟兹、于阗和疏勒等地。

  257 武则天称帝以后,在政治改革、人才选拔与培养、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稳定边境方面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从而也显示出了一代女皇的卓越风采。

  258 武则天非常重视用人之道,她一方面鼓励告密,信任一些奸佞小人,以巩固自己的政权;另一方面又能及时发现和重用一些治国爱民的贤才,以此来稳定社会和发展生产。

  259 狄仁杰的声誉和名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和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

  260 公元697年10月,狄仁杰被召回朝中,恢复了原来的宰相之职。还加封了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从此,狄仁杰便成了朝中重臣之一。

  261 对于真正的人才,只要举荐可信,武则天基本上都能知人善任、量才为用。可以说,被武则天选出来的人才被委以重任之后,政风陡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了唐代中兴名臣。例如:宰相狄仁杰、张柬之,将帅张仁愿、唐休璟、郭元振等。又有以后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姚崇、宋璟、张嘉贞、苏颋、张说,也都是在武则天临朝称制时期选拔出来的。对于人才的渴求,不能不说武则天是有知人之明的。

  262公元698年,武承嗣和武三思多次劝说武则天立太子,武则天都是犹豫不决。这时,狄仁杰也劝说她要顺应民意,将政权还给庐陵王李显。也有人说要让李旦继续做嗣,但是武则天看到李旦的懦弱,不想让他做皇帝。

  263 狄仁杰:“君王是以四海为家的,四海之内,哪分什么臣和妾呢?哪里不是皇上你的家呢?你是国家的首脑,我是左右手,道理上讲是一体的,况且我在宰相的位置上,又怎么能不预先知道呢?”武则天听后,沉思良久,不置可否。经过一番思考,武则天还是暗中将李显接回宫中,立为皇嗣,李唐江山得以传袭。

  264 公元700年,狄仁杰去世,朝野为之悲痛。武则天也流下了眼泪,并说自己的朝堂空了。接

上一篇:【普法】关于未成年人保护,这20条请牢记!
下一篇:传姆巴佩年薪56亿,什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