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文集》01《癔症研究》摘录:
(注:以下的“我”若无特殊说明,均指弗洛伊德)1- 48为弗洛伊德生平、主要贡献、作品与理论谬误点等论述
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主义的缔造者,西方心理学第二势力的领导者。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西方现代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产生于19世纪末叶,开始是关于探讨神经症(neurosis)的病因和治疗的一种方法和理论。到了20世纪20年代,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并由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existential philosophy)。
弗洛伊德晚年试图把建立这种应用于一切心理状态的综合心理学体系称为心理玄学或元心理学(metapsychology)。通常人们把弗洛伊德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精神分析视为同义语,这是就广义而言的。如从狭义而言,三者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精神分析是指以心因性为机制的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法、技术、理论和潜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属于精神医学和深蕴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的范畴。
其次,弗洛伊德学说是指弗洛伊德本人的学说,即包括他有关精神分析的理论及其社会文化学说。
最后,弗洛伊德主义则是指精神分析及其在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扩展和应用的总称,属于元心理学(亦译“心理玄学”)或心理学哲学(psychological philosophy)的范畴。
换句话说,它是用泛性主义的潜意识决定论解释各种人类社会现象形成机制的元心理学理论。如用其观点阐释社会组织、文明产生、宗教形成、道德起源、文学艺术、战争根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哲学化和社会学化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主义自身发展一览表
弗洛伊德主义发展一览表
2、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它涵盖了弗洛伊德的整个思想内容,反映了弗洛伊德思想的主旨——潜意识和性欲的发展,表现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基点——本能与社会的动态关系。
3、潜意识是一种处于意识之外的有能量、有强度和有效率的心理系统。他认为,潜意识的主要特征是非理性(原始冲动性)、非语言性、非道德性、反社会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不可知性。
4、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三部结构”(trip artite personality structure)说。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所构成。
5、(本我)
弗洛伊德说,本我是遗传的,是生来就有的,而首要的是,本我是由本能构成的。本能源出于肉体组织,并以我们未知的形式在这里(在本我中)得到了最初的精神表现。
它像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它按照快乐原则,急切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
6、(自我)
自我代表理智与常识,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适当满足。它的大部分精力消耗在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的控制和压抑上。
弗洛伊德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匹马,自我是骑手。动力是马,骑手能给马指出方向。自我驾驭本我,但马也许不听话,这说明本我的潜力是很大的。他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
自我常常是“三个暴君”——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的仆人。
7、(超我)
超我,指人格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超我从自我分化、发展而来,大部分具有前意识的特性,但归根到底还是潜意识的。超我代表良心、自我理想,来自父母及其代理者传递的文化伦理规范,是父母管教和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结果。
本我是完全非道德的,自我力求是道德的,超我则能成为超道德的。超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或理想的自我实现。
在弗洛伊德看来,上述三者保持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被破坏,就会导致神经症。
8、
早期,他主张人有两种本能:一是性本能,即生殖本能;二是自我本能(life instinct),即自卫本能。晚期,他做了修改,提出人具有这样两种本能:
一是生的本能,即爱和建设性的能量。他认为,真正的生的本能就是性本能,但是,自卫本能也同样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所以他把两者合并为生的本能。
二是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即恨和破坏性的能量。他宣称:“一切生命的最终目标乃是死亡。”生和死这两种本能的作用相反,又始终同时并存,似乎就是人的生命活动中一切矛盾斗争的根源所在。
9、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是错误的。
其一,弗洛伊德的生死观是否定人的生命价值、宣扬生不如死的一种性恶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他认为,死的本能是生的归宿,人们应争取达到超脱生死的“涅槃”境界。
其二,他还用生物学观点来解释诸如侵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他认为,死的本能主要表现为求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的时候,它是仇恨的动机,成为侵犯、破坏、征服的动力;当它向外侵犯受到挫折的时候,它往往退回到自我内部,成为自我谴责、自我惩罚、进行自杀、嫉妒敌手、反抗权威的动力。这样一来,他除了用生的本能说明人的创造活动的起动因外,还用死的本能解释侵略、破坏等社会现象的推动力。似乎什么外边要杀、里边要死,这种生死搏斗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动因和一切侵略的根源。显然,这种用生物学和心理主义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现象就陷入了唯心史观的境地。
10、主要贡献
(1)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这是弗洛伊德的一个主要历史功绩。传统心理学(除行为主义外)基本上是意识心理学。近代虽有些学者对无意识现象有过论述,但真正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体系还唯独是弗洛伊德主义。
它提出了一个长期被人们忽视的新课题——潜意识问题,这对于我们深入洞察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全面调动人的精神活动的能动性,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比如,在文艺上,运用潜意识心理描写的创作手法,可以扩大题材,更深入地刻画人的心灵,给人以感染和教育。在医疗上,在催眠或觉醒状态下采取暗示法,影响某些患者的心理和行为,尤其对癌症、酒精中毒等心理疾患具有明显疗效。在审判上,国外也有使用催眠术查案,使嫌疑犯口吐真言,帮助侦破了案情。在体育比赛上,把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结合起来使用,对调节运动员临赛前的心理水平,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极为重要。在教育上,调动人的潜意识活动的精神能动性,可大大提高教育效益。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的、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快速外语教学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把需要、动机、人格的研究提到首位,开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传统心理学往往从外向内探索,重表轻里、重知轻情、重行轻欲,而弗洛伊德主义则是从内向外、从深层向表层研究。这样,他们就不是浅尝辄止、停留表面,而是寻根究底、追本穷源。尽管他把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归结为本能的内驱力是错误的,但反对机械的外因论和直接的线性决定论还是有意义的。
(3)突出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成为当代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的先驱。弗洛伊德以前,整个精神医学被生物医学所统治着,这是机械唯物主义医学思想的反映。而弗洛伊德异军突起,提出“心理创伤”是引起神经症等心理疾患的主要原因,主张用精神分析方法来发掘病人被压抑到潜意识内的矛盾或情结以治好病人,这样他就突破了过去那种纯粹靠药物、手术与物理方法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当代医学模式的新途径。
同时,还填补了世界上变态心理学的空白。至于在方法上还有不少可借鉴的东西,如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法、荣格的字词联想法、卡丁纳和埃里克森的跨文化研究法等至今仍被许多心理学家所采用。这一影响已扩展到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研究领域。
11、他有三个著名公设:把人的东西自然化,把心理的东西生物学化,把社会的东西心理学化。因此,弗洛伊德最根本的错误在于:夸大人的自然性,贬低人的社会性。抹杀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关系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决定作用,陷入生物决定论和精神决定论的境地。
12、他承认人的心理存在矛盾、冲突,重视内心斗争,强调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等,表现了他的思想中有某些辩证法的因素;但是他把变态与常态相等同,企图用变态心理规律去说明常态心理的发展,这实质上是一种用特殊代替或否定一般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3、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由于弗洛伊德立场和世界观的局限,使他对当时社会中许多现象做了极其主观片面的分析,不仅导致他的许多错误结论,而且给他的学说蒙上了一层神秘荒诞的面纱。他把潜意识奉为“神灵”,其本事之大,远非意识、理性所能比。例如,某人潜意识地在脑海中浮现出426718这个数字,照他分析,就是某人盼望其三姐和五哥死亡,因为六个数字1~8,其中独缺3和5:又证明某人祝愿其父再生一子,因为其父已有7子,加1恰为8,如此等等。他对梦境、笔误、口误等失误行为的分析也有不少充满着神秘主义的色彩。
14、
他一生始终热爱和尊敬他的母亲。除了塔洛克(Tarok)的搭档和同事之外,弗洛伊德几乎不把空余时间给任何人,甚至包括妻子在内。但是,他每星期日早晨都去看他母亲,并请母亲去那儿用晚餐,一直到他老为止。
弗洛伊德说:“母亲只有在与儿子的关系中才获得无限的满足;总而言之,这是最完美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摆脱了所有人类关系中的矛盾心理。”可能正是这一点,对母亲的热爱使弗洛伊德一生中从来没有指责过任何妇女背弃或欺骗了他。
有的研究者指出,弗洛伊德在他的回忆中把他的母亲过于理想化的倾向,正是他以后提出俄狄浦斯情结这一基本发现的基础,也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形成的动力。
弗洛伊德小的时候,他的母亲经常说,弗洛伊德将会成为一个“大人物”。弗洛伊德对事业的强烈自信心和乐观精神,正是以他母亲的爱为保障的。这一点,他自己也明确地说过:“一个无可置疑地深受母亲宠爱的人会终身保持胜利者的感觉,保持经常导致真正成功的信念。”
15、
弗洛伊德深受父亲自信、乐观、坚强性格的影响。雅可布·弗洛伊德总是好心地看待别人和周围的事物。他虽然是商人,但为人诚实、单纯、心地善良、助人为乐。据说,弗洛伊德有一次讲到他父亲的为人时说,父亲像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的小说《大卫 · 科波菲尔》中的人物米考伯(Micawber)那样,是一个乐天派,他“始终充满着希望地期待着未来”。
特别是父亲那种突出的单纯的性格特征对弗洛伊德的影响极大。弗洛伊德讨厌那些使生活变得复杂化的因素,他本人在日常生活细节上极为简单,比方说,他一共只有三套衣服、三双鞋子、三套内衣,就是外出度假的时候,他的行李也往往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程度。不仅如此,父亲那种突出的单纯的性格,对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和思维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看来,大千世界的各种事物都是由最简单的元素组成的,而且即使是它们的那些在表面看来极其复杂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也必然遵循着一条极其简单的规律,弗洛伊德把极其复杂的精神现象分析成最单纯的“潜意识”和“性本能”,就是他把复杂的现象还原为简单的因素,确定一个简明的基本结构的明证。
弗洛伊德的这种性格,在他漫长的人生中,由一种单纯的生活习惯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思想方法和世界观。弗洛伊德的朋友琼斯(Ernest Jones,1879~1958)也多次说:“弗洛伊德之喜欢单纯和厌恶烦琐,同他性格中的其他两个特质有极密切的关系:他厌恶形式化和对限制的不耐烦。他对形式化的厌恶,有一部分可归因于生长的贫贱环境,使他少有进行社交来往的机会。......弗洛伊德对于复杂的保障性措施最为讨厌。他认为,假如两个人真的互相信赖,这些保障性措施就是多余的,但是假如他们不能彼此信赖,就是有这些繁文缛节的保障,也无济于事......”
16、
作为一个犹太人,弗洛伊德经常这样提醒自己:“我经常地感受到自己已经继承了我们的先辈为保卫他们的神殿所具备的那种藐视一切的全部激情;因而,我可以为历史上的那个伟大时刻而甘心情愿地献出我的一生。”
弗洛伊德从小就敬仰古代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和拿破仑(Napolfon Bonaparte,1769~1821)。因为正是这两位英雄率领着强大的军队,翻过阿尔卑斯山,打败了歧视和压迫犹太人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天主教会。可见,犹太人的语言、文化、宗教、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尤其是定居于欧洲各地的犹太人长期所遭受的歧视和侮辱,在弗洛伊德的幼小的心灵中早已埋下了不甘屈服、奋发图强的种子,激励着他立志进取和百折不挠地从事关于人类精神分析活动的事业。
当然,弗洛伊德成为著名人物的重要因素,与其说是犹太人的血统,不如说是犹太人从所遭受的压迫中塑造出来的坚强的民族性格。
17、
弗洛伊德从小就对《圣经》很熟悉,但他却有自己的理解。他从《圣经》上所获得的东西,与其说是宗教信仰,不如说是有关伦理的知识和古典历史的知识。事实上,在弗洛伊德后来的成长中,他始终对宗教持否定的态度,具有明显的无神论倾向。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精神现象也是人体神经系统极其复杂的功能,决不能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来解释,只能通过决定论的观点来说明。
由于弗洛伊德“在整个一生中曾不断地申述自己对古犹太教的文化和宗教传统的亲近感;但同时又强调和肯定自己的无神论观点”,“这种对宗教意识形态的两重态度,既给予弗洛伊德本人的理论探索,也给予精神分析运动的演化以深刻的影响。”因此,这种矛盾的态度,我们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到,即他一方面表现出无神论思想,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弗洛伊德主观臆测的神秘主义倾向。
18、
在中学时期,弗洛伊德就勤奋好学,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他不仅努力学好各门功课,而且还喜欢看课外读物,包括历史、文学、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书籍。
弗洛伊德非常重视语言的学习,并且也有学习语言的天分。他除了很熟悉自己祖先的语言希伯来语外,还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并能够十分流利地朗读英文和法文,又自学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他特别喜欢英语,他对他的朋友琼斯说,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他所读的书几乎全是英文的。熟悉和掌握七种语言,为弗洛伊德扩大视野和吸收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
弗洛伊德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他喜爱希腊神话故事,阅读过许多作家的作品,特别推崇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作品。
他从8岁就开始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晚年终于看完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每当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时,他总要摘录一些最精彩的部分,并能熟练地背诵。
弗洛伊德还以极大的兴趣阅读歌德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作品,非常喜欢和熟悉歌德的诗、小说和戏剧。歌德的作品对弗洛伊德的治学、为人和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经常大声朗诵歌德的这首诗:
“我在遥远的地方,
我在凝视近旁,
上看月和天星,
下见林木糜羊。
万象在我四周,
美饰庄严悠久,
我心爱此庄严,
我心爱我身手。
福哉我呼我眼,
凡汝之所曾见,
毕竟无物不美,
不问上天人间。”
歌德的动人诗句激励着弗洛伊德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怯懦的思想,
顾虑重重的动摇,
女人气的踌躇,
忧心忡忡的抱怨,
都不能扭转苦难,
不能使你自由。
对一切的强力,
自己要坚持反抗;
永远不屈服,
表示出坚强,
呼唤过来,
群神的臂膀!”
20、
弗洛伊德学习成绩优异的归因,除了天资聪颖、勤奋进取、志趣广博之外,还同他刻苦钻研的精神密切相关。弗洛伊德从小就喜欢孜孜不倦地读书,把读书看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并对书中的内容能够独立思考。
比如,他从来不满足于课文的简单内容,总是愿意以课文作线索,更深入和更全面地研究与此有关的问题。他从不满足于教师所留的作业,经常喜欢做更多的练习,特别愿意解析难题,善于从那些好像没有解决希望的难题中发现突破口,并能按着问题本身固有的逻辑使难题迎刃而解。同时,他还很愿意和同学们讨论问题,探索书中的真理,有时还为此发生激烈的争论。
21、(玛莎 · 伯奈斯)
弗洛伊德和玛莎的婚姻总体是幸福的,但和常人一样,也有矛盾和波折,他曾这样描述婚姻中的情境:
最智慧的疯狂,
吵吵闹闹的相爱,亲亲热热的怨恨。
整齐的混乱,
光明的烟雾,
寒冷的火焰,
永远觉醒的睡眠。
沁舌的甜蜜,
有相辅相成的苦乐交融。
有从极乐巅峰降到丧失的深渊,
也有从冰点的山谷飘荡到虚幻的太空,
各种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22、弗洛伊德经常说:“人生有三件事不能打经济算盘,那就是:健康、教育和旅行。”
23、
教育孩子自立、自重、自爱、自由,家庭充满友善、和谐、欢笑的气氛。弗洛伊德经常在星期日带孩子们去野游、采集和钓鱼。
每当孩子们患病的时候,他总是心焦如焚。他大女儿五六岁的时候,差一点死于白喉。在情势危机的时候,心乱如麻的弗洛伊德问她最喜欢什么东西,他得到的回答是“草莓”。那时草莓已过了季节但在一家有名的商店里,还可以买到。弗洛伊德不顾一切地去采购到手。就在她要吞第一个草莓的时候,引起了一阵咳嗽,把梗在喉头的那些白喉假膜吐了出来。第二天起,她的病就日渐好转。人家都说,一个草莓和一个爱子心切的父亲救了她的小生命。不管他的儿子还是女儿,他们后来的发展,都很令人满意。
24、
从1882年至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期间,弗洛伊德先后担任外科、内科、精神科、皮肤科、耳鼻咽喉科、神经科、眼科和小儿科等8个科的医师。
1882年7月31日,弗洛伊德正式到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首先任外科临床助手(Aspirant)。每天在病房工作时间是早上8至10时,下午4至6时,晚上22时至半夜自己看书。病人临床报告必须记得十分详细。他没有资格主刀,只是做些助手工作,如清洗伤口、上钳子、缠缠绷带等等。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弗洛伊德参加了外科主任比罗特(Billroth)教授关于十二指肠、胃、唇裂、乳房瘤等方面的手术,并聆听了多次比罗特教授的讲课。
比罗特认为,“失败应当承认,要立即公开承认,决不能掩饰我们的错误。了解一个失败的病例比了解十几个手术的成功还要重要。”对这一点,弗洛伊德的感受颇深,作为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
25、
在六个多月的临床实习工作中,他经常随同教授、资深医生、助手、实习医生(预备生)、大学生一起查房,经历了对萎黄病、贫血症、伤寒病、慢性肾炎、甲状腺肿大、肝炎、心绞痛、急腹症、胸膜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弗洛伊德的主要收获有:
一是“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当好医生”。这是诺斯纳格谆谆告诫学生的一句名言,弗洛伊德牢记在心。
二是医生要有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医疗作风。记得教授提醒大家,一个认真的内科医生,决不能只听病人说哪儿不舒服就检查哪儿,应当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检查。须知,人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每个细小的部分,都可能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比如,头部疼痛,原因也可能是尾脊骨出了毛病。因此,在内科诊疗中,唯一不可饶恕的就是缺乏责任心。务必运用自己所有观察力,对病人进行无微不至的检查。
三是有些疾病和可能性的问题有关。弗洛伊德对诺斯纳格教授说,“我们相信萎黄病与性器官系统的进化有关,但还不可能肯定是怎样一种关系”,这一点恐怕与弗洛伊德重视性致病因素不无启发。
四是医生既要重视诊断,更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诺斯纳格主张药物治疗与精神治疗并重,特别要关注自然疗法的运用。他说:“最伟大的药方就是大自然。自然界里蕴藏着治疗一切疾病的秘诀。……一旦我们揭开了这些秘密,我们就能够用它们来治病救人。”
五是医生不仅要把治疗当作第一要务,而且也要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当弗洛伊德拿着梅纳特的推荐信访诺斯纳格教授时,知道他对动物学、病理学和组织学做过一点研究,并对综合医院竭力迎合每一个专业教授的现状,诺斯纳格表示“这一切太不可思议了!弗洛伊德博士,我劝您继续从事科学领域的研究”。此时弗洛伊德不能直接参加研究工作,但是每次临床示范他都不放过,而且每天晚上钻研到一两点钟,看书看得眼冒金星才肯睡觉。
在维也纳综合医院三年工作中,虽然弗洛伊德连续地从该院的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但他始终坚持两手抓,边工作,边研究。其中,工作的重点始终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而业余时间研究的重点则是有关神经系统方面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26、弗洛伊德在其《自传》中说:“从某种意义而言,我对于原先起跑的那一线工作已失去了兴趣,布吕克为我指定的题目是最低等的鱼类的脊椎研究。如今,我开始转而去研究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而我之所以选延脑作为我的唯一研究对象,其实也表明了我的发展的连贯性。和我初入大学时无所不学的情形相反,我如今却产生专注于一项工作、一个专题的倾向,而且这个倾向一直继续下去……”
27、沙可会诊后,走到围成半圆坐着的医生们中间,离弗洛伊德很近,他想了想说:“一个人能得到最大满足莫过于亲眼看见新的东西。就是说认识到某种东西是新的。我们必须当明眼人,我们必须看、看、再看,直到最终看清事物的真相。我毫不惭愧地向诸位同仁承认,今天我在病人身上能够看到过去三十年来一直没有看到的东西。一个医生怎么能只看见自己学过的东西?这样下去医学就会僵化。我们必须去看、必须看见,我们必须反复思考、不断反省。我们必须让自己的思想朝着症状指引的任何方向自由驰骋。”
28、
多年来,沙可记下了数以百计、数以千计的病例,发表了许多论文和著作,详述了震颤麻痹症、进行性风湿症、动脉痉挛症、关节损害症、脊椎癌症、尿酸对关节炎的影响,以及后来以沙可命名的肌肉萎缩症。弗洛伊德听说有人这样评价沙可:“他对人体的探索相当于伽利略对天体,哥伦布对海洋,达尔文对动植物的探索。”
在弗洛伊德看来,沙可观察几十年、研究几千病例的那种锲而不舍、执着探索、洞察入微的精神,不仅是高尚医德和医风的表征,而且也是高超医疗技艺的表现。当弗洛伊德告诉沙可教授“您被认为是神经病学的艺术家”的时候,他回答说:“他们是说我有所谓的第六感官?我告诉你这第六感官是什么,弗洛伊德先生,这是一种高度诚实的知觉,依靠多年严格的观察和探索,提出前人未提过的问题并寻求其答案。”
29、弗洛伊德自称不是科学家,也不是思想家,只是具有征服者气质的冒险家。其实,弗洛伊德虽然长期生活在被人指责和反对的逆境之中,但他仍不愧为一位执着探索、勇于创新、勤于著作的思想家。弗洛伊德睿智超人,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毕生致力于精神分析学的研究,试图点燃思维的明灯,彻底解开潜意识之谜,真正洞悉人类心灵的奥秘。
30、
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学有其充分的准备和良好的训练。远在大学学习期间,他既打下了广博的理论基础,又有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首先,从1876至1882年期间,弗洛伊德师从布吕克在其生理研究室六年多的学习和研究中,不仅是他从事神经组织学和神经病理学研究的开端,而且也为弗洛伊德深入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打下了牢固的生理学基础。
其次,1881年弗洛伊德获取博士学位后又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三年,既积累了外科、内科、精神科、皮肤科、耳鼻咽喉科、眼科以及小儿科等8科广泛的临床经验,又在神经组织学、人脑解剖学、小儿脑病理学(小儿脑麻痹症)、癌症以及可卡因麻醉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最后,1886年和1889年弗洛伊德先后两度到法国深造,向巴黎派(Paris school)大师沙可和南锡派首领伯恩海姆学习精神病学和催眠术,这不仅坚定了弗洛伊德由一般神经学转向神经症病理学和治疗学研究的志趣,而且还为弗洛伊德建构精神分析学提供重要的思想来源和方法技术。
31、1882年,在弗洛伊德参与合作期间,布洛伊尔正在尝试用催眠术治疗癌症患者,并已发现所谓的宣泄法(cathartic method)。他们一起研究了精神分析发展的个关键人物——女癌症患者安娜·O(真名是伯莎·波彭海姆)的经典病例。她有种种癌症症状,包括麻痹、感觉缺失、病态性恐惧和不能喝水。
32、当布洛伊尔用催眠诱导安娜·O描述致病的情绪事件,并充分发泄她的情绪以后,发现其困难得到了解除,从而喝水的能力也获得了恢复。弗洛伊德写道:“宣泄法是精神分析的直接的先驱,尽管有各种经验的扩展和理论的修正,但它仍是其核心。”
33、
19世纪90年代,在精神分析学起始时期,有两部主要的代表著作:
(1)《癔症研究》
这是弗洛伊德早期和布洛伊尔合著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出版于1895年。这部书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奠基和正式起点。标准版编者导言中写道:“《癔症研究》通常被看作是精神分析的开端。”
本书提出两个重要思想:其一,对癔症的症状做了初步的、较详的分析和解说,开始提出癔症的创伤理论(trauma theory of hysteria),认为每个人均蕴藏着一些必须寻找出路的心理能量(mentalenergy),它们遇到矛盾时就会导致病理症侯。依他们看来,癌症的发作与患者过去精神创伤(mental trauma)的经历有密切关系,有些症状是“象征化”的,如梦中所表现的那样。而癔症的基础和前提是类催眠状态(hypnoid states),在发作时常伴有心理分裂(psychological dissociation)现象,通过催眠,可让患者得到精神宣泄与联想矫正后,就可使其病情缓解和治愈。
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在此书中首次提出“构成精神分析结构奠基石”的压抑(repression)概念,并注意到患者对过去的创伤经历确实想不起来或意识不到;从这点出发,弗洛伊德认为在安娜·O记忆缺失(amnesia)的背后存在潜意识的心理。
他认为患者过去的创伤经历是一种偶发性因素,而患者潜意识内在本能的矛盾冲突,才是癔症发病的根本原因。
其二,在把动力因素(dynamic factor)和经济因素(economic actor)包括在癔症病因中时,弗洛伊德强调了情绪生活尤其是性欲的作用。书中写道:“性本能无疑是兴奋性持续增长(及其后发生神经症)的最有力的根源,并宣称‘女人中,大多数严重神经症的起因是在婚姻的两性关系上’。”又说,“即性似乎在癌症病因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它是心理创伤的来源和‘防御’的一个动因——即受压抑的观念来自于意识。”因此,他们认为,任何被压抑的欲望、冲动、思想和情感在本质上都同性欲有关,其根源可追溯到儿童时期。
本书出版后,受到维也纳和德国许多人的严厉责难,13年中只销售了626册。
34、《释梦》(亦译《梦的解析》、《梦的释义》)
这本书出版于1900年。弗洛伊德在广泛总结前人有关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他对病人的梦的临床研究和个人40个有关梦的自我分析,深入地探讨了梦的实质、释梦的方法、梦的伪装、梦的材料和来源、梦的工作以及梦的过程的心理等有关梦的重要理论问题,它不仅提供了开启神经症患者心扉的一把钥匙,而且还成为了解正常人潜意识活动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人们通常把《释梦》视为精神分析学形成的标志,弗洛伊德学说三大理论支柱之———梦论的典籍。
弗洛伊德本人对此书既十分重视又非常满意。他曾说过,《释梦》这部书“包含了我有幸能做出的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种洞察力即使能让人有幸具有,一生也不过一次而已”。有一次,琼斯问弗洛伊德哪本书是他最喜爱的著作,弗洛伊德顺手从书架上拿下两本书,一本是《释梦》,一本是《性学三论》,并对琼斯说:“我希望这一本书(指《性学三论》)能因为大家都接受这个学说而很快就会过时,但是那一本将会流传久一些。”但是,这部著作刚出版时曾受到很大的冷遇和责难,第一版共印了600册,头六个星期只卖了123本,在以后的两年内,又卖了228本,花了八年时间才全部卖完。
但《释梦》毕竟是弗洛伊德最主要的代表著作,也是“使他名垂青史的一部巨著”,其重要性终于被人们所承认。在弗洛伊德去世前,共出了八版。西方学者有的将《释梦》誉为“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
35、《性学三论》
这本书是弗洛伊德性欲论最主要的代表著作,发表于1905年。性欲论(sexual theory)是正统精神分析的两条基本命题之一,也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
此书系统地论述了自幼年时代起人类性欲发展规律。故被称为“弗洛伊德阐明人类性欲之本质与发展的主要文献”。到了1925年已出版了六版,由80页增至120页。在弗洛伊德生前,共有9种外语译本。许多评论家认为,《性学三论》“对人性的了解最有创意且是最具有恒价值的贡献”。
36、1910年3月,于德国纽伦堡召开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二次大会。会上,弗洛伊德作了《精神分析治疗法的前景》的演讲,并正式建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荣格当选为第一任主席。他是瑞士著名精神病学家,1900年拜读《释梦》后就开始在实践中运用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研究。1906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开始每周通信,并把他的《早发性痴呆心理学》(1907)寄给弗洛伊德。1907年赴维也纳拜访弗洛伊德,两人一见如故,畅谈了13个小时,由此建立了亲密的友谊。1909年荣格随同弗洛伊德赴美国克拉克大学讲学,并荣获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弗洛伊德在给荣格的一封信中,称荣格为过继的长子和继承人。
37、
荣格是一位有着独立见解的精神病学家。1912年他发表的《力比多的变化和象征》一文就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大相径庭。
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力比多(libido)的看法不同,荣格认为力比多只是一般张力的一种延伸,不一定或不完全只和性欲有关。
二是对恋母情结的看法不同,荣格认为,恋母情结和乱伦愿望并非潜意识的积极的、切身的一部分,而是代表一些更高理想的象征。
同年夏末,荣格在美国的讲学内容也公开表示他在理论上同弗洛伊德的对立。1913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召开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四次大会。参加会议的人共有87名,其中包括精神分析学会的成员和其他人员。在会上,弗洛伊德强烈地希望,他和荣格在慕尼黑的见面能真诚地摒弃前嫌。荣格郑重表示,他们二人思想上的分歧不应该削弱他们之间的情谊,不论他们是如何地不愿意接受这些分歧。荣格还明确保证说,要用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的任务,并对《年鉴》的内容和发展表示了乐观的态度。荣格回心转意不长,一回到瑞士之后,他就公开抛弃了更多的弗洛伊德派的理念,如梦中的性象征、本能阻抗、压抑等。这样,两人同意终止他们之间的私人通讯。
1913年荣格给弗洛伊德写信正式辞去《年鉴》主编职务,并直截了当地表示今后不能再同弗洛伊德继续合作。
3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实际上存在三个对抗团体:弗洛伊德学派(又称精神分析学派)、荣格学派和阿德勒学派。
39、《精神分析导论》(亦译《精神分析引论》,1916~1917)
这本书是弗洛伊德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在弗洛伊德的全部著作中,或许除了《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外,本书是流传最广的一部,大约有16种语言的译本。它由弗洛伊德1916年、1917年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为学生开设精神分析学课程的讲稿汇编而成。全书包括失误动作、梦和神经症等3篇,共分28讲。该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听众领会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0、
20世纪10年代以来,弗洛伊德就将精神分析学扩展和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逐渐形成哲学化或社会学化的精神分析学,即弗洛伊德主义。
《图腾与禁忌》
此书是弗洛伊德应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的首次尝试,也是弗洛伊德第一次集中阐述自己关于宗教和道德起源的一部重要著作,出版于1913年。本书研究了存在于原始部落民族中的各种禁忌、图腾崇拜及原始宗教和原始文化,并研讨了原始人这些现象的心理根源及其活动的规律。
41、
弗洛伊德利用这一生中最空闲的时间,还是写了不少论文。但随着战争一年年的延长,弗洛伊德的收入明显减少,家庭生活越来越困难。他患了重感冒,身体日渐虚弱,60岁的生日过得很凄惨,连足够的食物都没有。
而后弗洛伊德又得了严重的风湿病,写字的时候,手不停地颤抖着,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却说:“我的精神并没有受到动摇。……这就表明,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多么重要啊!”但厄运接踵而来,1917年他的下颚癌初显征兆,下颚经常颤抖,且不停地疼痛。这与他每天吸20支雪茄有很大关系。弗洛伊德总是在上衣口袋中放上几支上等的雪茄烟,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依然如故。
42、
他明确指出,宗教(religion)是人类童年的强迫性神经症(obsessional neurosis)、幼稚症(infantilism)和“人反对现实贫苦生活的一种神秘化抗议”,对人的精神既有某些安慰作用,更有麻醉作用,犹如一种“甜蜜的毒药”。
随着科学的发展必然要否定宗教,使人们“从宗教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他坚信,宗教必然像人类脱离少年期一样而走向衰亡。
43、《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
这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和方法阐释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1821~1881)文艺创作的一篇心理美学的论文。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马拉佐夫兄弟》是恋母情结的弑父动机与赎罪欲在文学上的再现,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痫症和神经症发作在艺术上的投射(projection)。
进而他指出,西方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马拉佐夫兄弟》),均以狱父者为其同一主题,其弑父行为动机都是与情敌去争夺一个女人。弗洛伊德坚持,潜意识的情杀动机与严重罪疚感的癫痫症和神经症,既是创作文艺作品的重要起因,又是理解西方文艺“杰作”的一把钥匙。
44、“精神分析法是一种能使自我逐步征服本我的工具。”(弗洛伊德)又说:“它也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一种态度、一个参照物、一种观点、一条途径,它使我们能够从压抑与反压抑(counter-repression)、爱与死的永恒冲突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精神世界。”
45、精神分析运动在美国的影响远大于欧洲。1920年后仅在美国就出版了两百部以上的著作论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当时有人颇有感慨地说:“十多年以前,有谁曾梦想过,今天的大学教授们会向男女学生讲授弗洛伊德的理论。科学家依靠它,以探求本能的奥秘;教育家希望从中找到训练年轻人的秘诀。”
46、
弗洛伊德对文艺有特别的修养,他专门研究了一些诗歌、戏剧、雕刻和绘画,发表了一系列对艺术家进行精神分析的作品。
如《戏剧中的变态人物》(1942)、《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1907)、《作家与白日梦》(1908)、《达·芬奇的童年回忆》(1910)、《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以及分析莎士比亚(如分析其作品中的人物麦克白、哈姆雷特及查理三世)、歌德、达·芬奇、米开朗基罗、E.T.A.霍夫曼等名人作品的文章。由于弗洛伊德沟通了心理学和文学的联系,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创作活动的深入发展,因而弗洛伊德于1930年荣获歌德文学奖金。
47、
弗洛伊德在肯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理性价值时认为它的“力量在于富有远见地指出了人们的经济条件对其理性的、伦理的和艺术的看法具有决定性影响”,“在我们的时代已经取得了无可否认的权威性”。又说:“马克思主义‘倒像是晦涩的黑格尔哲学的沉淀物’、‘对思想的限制一如宗教昔日的冷酷'。”显然,这反映了弗洛伊德对马克思主义的不理解及其政治态度的局限性。
但是,弗洛伊德在对纳粹德国的态度上则是爱国的、进步的。1933年5月10日,五千名佩带纳粹标志的学生,在柏林歌剧院门前焚烧了两千本书,其中包括爱因斯坦、托马斯·曼、雷马克、茨威格和弗洛伊德的著作。当弗洛伊德听到他的书被化为灰烬时说:“我们进步有多么大!要是在中世纪,他们会把我烧死的;在今天,他们只烧掉我的书就满足了。”纳粹德国不仅要把弗洛伊德的书全部化为灰烬,而且还妄图消灭所有精神分析学家。1934年,一切有远见的犹太血统的精神分析学家都已逃离了德国。
此时,正处于癌症晚期的弗洛伊德,年迈体衰,负担甚重,谢绝了朋友们的忠告,坚持留在维也纳。1938年3月纳粹入侵奥国,弗洛伊德的家立即遭到纳粹党的蹂躏,如银行存款被冻结,出版社被取缔,家里钱被掠走,小女儿安娜被逮捕,四个妹妹被杀害。
1938年奥地利被希特勒并入德国的版图。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弗洛伊德不得不决定离开奥国。此时,弗洛伊德给他在伦敦的儿子恩斯特的信中写道:“在这黑暗的日子里,我们的面前只有两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同大家生活在一起和在自由中死去。”这时,纳粹政权提出,弗洛伊德在未把当时还没有售出的书从瑞士带回烧毁以前,不准他离开。在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干预下,通过美国驻法大使、美国驻德大使及美国驻维也纳大使的调停和他的学生、患者的帮助,玛丽娅·波拿巴(Maria Buonapparte)公主付给纳粹25万先令,弗洛伊德才被纳粹准许离开奥国。
弗洛伊德全家逃到了英国伦敦后,受到各界人士的热情欢迎和关照,几乎每天都收到许多慰问信和电报,有的信封上只写着“伦敦弗洛伊德”几个字,但也能准确无误地将信送到弗洛伊德的住处。
48、
逝世前几年,弗洛伊德曾和他的私人医生舒尔(Max Schur)约定,当那个时候到来时请不要让他受不必要的痛苦,以实现安乐死。1939年9月21日,弗洛伊德又提醒舒尔注意一下早先的谈话。他说:“你答应过我,如果我不能坚持活下去的话,不背约。现在却毫无意义地折磨着我。”
9月22日,舒尔给弗洛伊德注射了2毫克吗啡,12小时又注射了一次,然后弗洛伊德就睡了过去,于1939年9月23日凌晨,弗洛伊德逝世,享年83岁。49-56,为《癔症研究》,即本书的导言、序言等
49、《癔症研究》通常被看作是精神分析的开端。
50、人们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个事实,弗洛伊德的成就可能最重要的方面是他发明了对人类心灵进行科学考察的第个手段。
51、
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O本人证实并克服了这些障碍中的第一个障碍,即意症病人的记忆缺失(amnesia)特征。当这种记忆缺失表现明显时,立即可明白这不是病人的整个心理特征,在其背后存在潜意识的心理。因此从一开始就很明显,这个问题不是只简单地研究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对它的研究使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方法就足够了。
如果也有一些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则显然需要某种特殊手段。对此,催眠暗示是个明显的手段,这个手段不是直接针对治疗,而是说服病人展现从潜意识的心理中产生的素材。对安娜·O似乎只需要稍微地使用这个方法,于是她从“潜意识”状态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素材,而布洛伊尔所做的就是坐在一旁听着而不打断她。但是这工作并不像听起来那样简单。
埃米夫人的病史表明对弗洛伊德来说,要使自己适应这一新的催眠暗示,听病人所讲的一切而又不予打断,或从中抓住其关键,从很多方面来说都显得何等地困难。更何况,并非所有癌症病人都像安娜·O那样顺从;每个人也不像她,在明确表达后能容易地进入深度催眠状态。在这方面更进一层的障碍是:弗洛伊德告诉我们,他与催眠术行家相比相差甚远。
52、
在《研究》发表后的数年里,弗洛伊德越来越多地放弃了有意暗示方法,逐渐越来越多地依靠病人的“自由联想”流,由此展开了梦的分析(即释梦)。
首先,梦的分析(dream-analysis)使弗洛伊德洞察了心理的“原发过程”(primary process)以及影响我们产生较能理解的思想的方式。因此,他提出了自己新的技术方法,即“解释”(interpretation)方法。
其次,梦的分析使他能够进行他的自我分析(self-analysis),使他后来能够发现婴儿的性和俄狄浦斯情结。除了某些甚微的暗示外,所有这些事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他在本卷最后数页遇到研究道路上的另一个障碍,即“移情”(transference)。他已微微感觉到其难克服的性质,甚至开始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障碍,而且也是精神分析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
53、
《绪言》的两位作者所采用的主要理论观点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简单的。他们认为在事物的正常过程中,如果一种经历伴随着大量的“情感”,则情感或以各种有意识的反射性行为“释放”出来,或与其他有意识的心理素材联在一起逐渐地消磨掉。而另一方面,癌症病人却不会发生这两种情况(以下我们将会提到其理由)。他们的情感处于“窒息”状态,而对与其有关的经历的记忆在意识中被切断。因此,癌症的症状表现是情感记忆,这被看作是“记忆象征”(memoric symbols)即被压抑的记忆的象征。这个病态结果的发生可以解释为有两个主要的理由:
其一是在最初经历中,病人心理处于特殊的分离状态,被描述为“类催眠”状态;
其二是那个经历与患者的“自我”(ego)不相容,于是产生“抵触”。上述任一情况下,“宣泄”法(cathartic method)的治疗作用的相同基础是:如果最初的经历伴随着情感的发生能够进入意识,则情感可通过行为而释放或“发泄”,而控制症状的势力则停止发挥其作用,于是症状就消失。
54、
“恒定性原则”(这术语是给该假设起的名称)可以用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所用的术语来下定义:“心理结构努力保持尽可能低的兴奋量,或至少保持其恒定(标准版,第18卷,第9页)。”
布洛伊尔在下面用很相似的术语,但偏向神经病学方面说明,它是“一种保持脑内刺激恒定的趋向。”他书中第201页以下的讨论中表明,情感在癔症病因学上的重要性在于其伴有大量刺激的产生,这些刺激转而按照恒定性原则释放。
同样,创伤性经历也具有病理的作用,即产生大量的刺激,其数量之大以致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处理。因此,《研究》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临床上必然用(恒定性原则中所表达的)更一般的趋势来解释发泄情感和变得受压抑的病态结果,以保持刺激的恒定。
(弗洛伊德在1893年1月11日的演讲中所阐述的原则是:“如果一个人体验了一种心理印象,就会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有我们暂时称为‘兴奋量’的增加。每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健康,都存在减少兴奋量的趋势……”)
55、弗洛伊德本人在他的《精神分析运动史》(1914d)中宣称,“压抑理论是构成精神分析结构的奠基石”,并对所得出该结论的方法作出和本书所述的同样的说明。他也坚持认为是他独自触及这个理论的,而其发现史充分地证实了他的这种信念。
56、
如我们所见,布洛伊尔宣称他打算沿着纯心理学的路线来治疗癌症病人:“不是从大脑或分子角度考虑,其心理过程将以心理学的语言来表述。”但事实上,他的理论内容所关注的大都是“大脑内的兴奋”以及神经系统和电装置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弗洛伊德竭尽全力地用生理和化学术语来解释心理现象。然而,正如他自己沮丧的供认,他的病案读来像短篇小说,而他的分析则是心理学的故事。
事实是,1895年弗洛伊德正处于对心理病理情况从生理向心理解释过程的中间阶段。一方面,他提出对“真性”神经症(actual neuroses),即神经衰弱症和焦虑性神经症,广泛地采用化学性的解释(这在他关于焦虑性神经症的两篇论文中,1895b和1895f)。另一方面,他对意症和强迫症采用“防御”和“压抑”术语作出基本上心理学的解释。
57、
上一篇:女子一激动就“尿裤子” 10年不敢出家门
下一篇:有哪些年轻人该看的优秀电影?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