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08
手机版

   

  永安止痒汤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利湿止痒。治瘙痒性皮炎,怕冷,久治不愈,属血瘀兼风。全身瘙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滑有力。亦用于各种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

  用法用量若大便秘,加大黄;血瘀甚,加丹参、炮山甲。

  摘录《古今名方》引山西中医学院方

  处方麻黄 僵蚕 防风 荆芥 薄荷 甘草各6克 苍术 桃仁 红花 归尾 赤芍各9克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利湿止痒。治瘙痒性皮炎,怕冷,久治不愈,属血瘀兼风。全身瘙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滑有力。亦用于各种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

  用法用量若大便秘,加大黄;血瘀甚,加丹参、炮山甲。

  摘录《古今名方》引山西中医学院方

   

  荨麻疹汤

  生地15g,丹皮9g,白茅根30g,赤芍9g,

  金银花15g,连翘15g,当归尾3g,山栀9g,

  苍耳子9g,薏苡仁15g,谷芽15g,麦芽15

  g,白鲜皮9g。

  凉血清热,活血祛风。

  荨麻疹,属血燥感风者,疹块突发,

  疹红,热痒。

  方中用生地、丹皮、茅根、赤芍凉血;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当归尾活血止痒;

  苍耳子祛风止痒;白鲜皮能清热解毒,祛风

  止痒;谷芽、麦芽助消化;山栀、薏苡仁引热

  下行。

   

  六味止痒汤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六味止痒用苦参,黄柏花椒地肤投,再加甘草蛇床子,一方两用效堪奇。

      【组成】蛇床子30克,地肤子30克,苦参30克,黄柏15克,花椒5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3次。每次加水300毫升,煎取200毫升。头煎、三煎药液,倾入盆内,加温水适量洗澡,第2次煎液,分3次内服。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苦参、黄柏清热利湿;蛇床子、地肤子、花椒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全身皮肤瘙痒症。

      【加减】偏湿热者,加生苡仁30克。

    【附记】用本方治疗全身皮肤瘙痒症近百例,一般用药2剂可愈。最重者只服4剂,无1例无效。

   

   

   

   

   

   

   

  止痒散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止痒散中露蜂房,丹参地肤熟地黄,苦参蝉衣乌梢蛇,研末为用日三服。

      【组成】熟地黄、露蜂房、丹参、地肤子、苦参各100克,蝉衣、乌梢蛇各5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过120目筛后装瓶密闭备用。用时,每取药末4克,日服3次。1周为1疗程。直至痊愈止。

      【功效】滋阴活血,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熟地黄、丹参滋阴活血;苦参清热利湿;地肤子、蝉衣、乌梢蛇、露蜂房祛风止痒,且露蜂房还有解毒之功。合而用之,共奏滋阴活血,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皮肤瘙痒症。

      【附记】用本方治疗皮肤瘙痒症145例,其中治愈者140例(用药1疗程治愈者89例,2疗程治愈者51例),好转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达99%。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止痒熄风方

  组成:生地30克,元参9克,当归9克,丹参9克,马勃9克,煅龙,牡丹各9克,炙甘草6克。

  功效: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主治:皮瘙痒症,阴囊瘙痒症,女阴瘙痒症等。

  用法:水煎服。

   

  祛风止痒汤

  组成:蝉衣15克,徐长卿15克,生地15克,红枣10枚。

  功效:养血润燥。

  主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入夜尤其,皮肤干燥脱屑等。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和匀,分2-3次服用。

  润肤趾痒液

  组成:生甘草30克,蛇床子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老年皮肤瘙痒症。

  用法:水煎2次和匀,去渣浓缩成200毫升,装瓶备用。涂局部,每日2-3次。

   

   

   

   

   

  瘙痒症分三型辨治

  □ 朱时祥 安徽省望江县大北门街中医门诊部

  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的皮肤病。多与气候、工作环境、药物、饮食有关;局限性瘙痒与局部摩擦刺激,细菌、真菌及寄生虫感染有关;全身性瘙痒可与糖尿病、肝胆疾病、尿毒症等某些疾病有关;老年性瘙痒多由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引起。中医认为湿热蕴阻肌肤,风热血热不能宣泄,或血虚肝旺,生风生燥,肌肤失养,可致本病。笔者几年来对瘙痒症患者分以下三型辨治,均获满意效果。

  湿热下注型  皮肤瘙痒发于腰部以下,多为局部瘙痒,以阴囊、女阴及肛门周围多见,抓后有渗液,女性伴白带增多,口苦,胸胁闷胀,小便短赤,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处方:生地、地肤子各15克,车前子、泽泻、栀子、黄芩、龙胆草各10克,柴胡、木通、生甘草各6克。

  风热血热型  以年轻人多见,皮肤剧痒,遇热更甚,皮肤抓破后呈条状血痂,伴口干、心烦、便秘、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处方:

  生石膏25克,生地、白芍、胡麻仁各12克,牛蒡子、当归、知母、苦参、荆芥、防风各10克,生甘草、木通、苍术、蝉蜕各6克。心烦者,加栀子10克;便秘者,加大黄(后下)10克。

  血虚肝旺型  以老年人多见,病程较久,常发于秋冬季节,皮肤干燥,抓破后血痕累累,面色萎黄无华,伴头晕目弦、失眠。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处方:何首乌20克,黄芪、白芍各15克,白蒺藜、生地、荆芥、防风、当归各10克,甘草6克。剧痒难忍者,加乌梢蛇、白僵蚕各10克;失眠、烦躁者,加龙骨、珍珠母各20克;女性冲任不调者,加鹿角胶、仙茅、淫羊藿、黄柏、知母各10克。

  以上处方均每日1剂,水煎3次合并药液,早、中、晚分服。患者要忌食鱼虾、海鲜及辛辣食物,避免过度挠抓、热水烫洗。

   

   

   

   

   

  治疗皮肤瘙痒的中医验方

  活血祛风汤:归尾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荆芥9克,蝉衣6克,马勃9克,甘草6克,水煎服。具有活血化瘀、和营消风的功效,主治皮肤瘙痒症、慢性荨麻疹。

  三石水:炉甘石90克,滑石90克,赤石脂90克,冰片9克,甘油150毫升。上药研末,加入蒸馏水1000毫升,最后加入甘油,配制成药水。用时摇匀,用毛刷涂于皮损部位。具有收湿止痒的功效,主治皮肤瘙痒症。

  乌蛇驱风汤:乌蛇10克,蝉衣6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白芷8克,黄连5克,黄芩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具有搜风清热、解毒止痒的功效,主治皮肤瘙痒症。

  止痒熄风方:生地黄30克,元参9克,当归9克,丹参9克,马勃9克,煅龙骨、牡丹各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具有养血润燥、熄风止痒的功效,主治皮肤瘙痒症、阴囊瘙痒、女阴瘙痒症等。

  祛风止痒汤:蝉衣15克,徐长卿15克,生地黄15克,红枣10枚,水煎服。具有养血润燥的功效,主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润肤止痒液:生甘草30克,蛇床子30克。水煎两次和匀,去渣浓缩成200毫升,装瓶备用。涂局部,每日2~3次。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老年皮肤瘙痒症。

  百部洗方:百部120克,苦参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黄15克,狼毒75克。共研细末,装纱布袋内,加适量水煮沸30分钟,温度适宜时浸浴。具有疏风止痒,祛湿杀虫的功效,治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阴囊湿疹、荨麻疹等。

  养血熄风方:黄芪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红花9克,元参9克,主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止痒特效方

     【歌诀】祛风止痒用牡蛎,珠母益母归生地,防风荆芥夜交藤,甘草蝉衣粉丹皮。

     【组成】

  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生地24克,当归24克,益母草24克,夜交藤24克,丹皮15克,防风12克,荆芥9克,蝉衣7克,甘草9克。

     【用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牡蛎,珍珠母另煎1小时,再合余药,共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中、晚各温服1次。

     【功效】平肝熄风,凉血止痒。

     【方解】瘙痒是皮肤病中最常见的症状。究其病因不外乎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等几个方面,临床最常见的是肝肾阴虚、血虚生风,也有血热或夹湿者。该证皮肤剧痒,但多无原发皮损,经反复搔抓后,则可引起抓痕、血痂、湿疹化、苔癣样变等继发皮损。本方系自拟方,经数十年临床验证,疗效良好。方中牡蛎、珍珠母平肝熄风;生地、当归滋补肝肾,畅通血脉;丹皮、益母草凉血化瘀;夜交藤宁心安神;防风、荆芥、蝉衣祛风止痒;甘草缓和,解毒矫味。全方合成,适用于肝肾阴虚、血瘀、血虚生风之“风瘙痒”。其审证要点为:多为老年,病程较久,瘙痒与情绪有关,苔薄舌红,脉细数或弦数。

     【主治】风瘙痒。

     【加减】若热重者,加黄柏;夹湿者,加泽泻。

     【附记】尚需注意,服药期间勿饮酒,忌食辛辣食物,避免各种刺激,以免影响疗效。

      2、益气凉血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益气凉血用黄芪,归地桑叶黑豆皮,山栀蝉蜕苍耳子,橘叶杭菊白藓皮。

     【组成】生黄芪10克,当归6克,生地10克,桑叶10克,苍耳子10克,黑豆皮10克,栀子皮10克,蝉蜕10克,白藓皮10克,杭菊花10克,橘叶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可连服数剂。

     【功效】益气凉血,清热祛风。

     【方解】方中用黄芪补气,生用重在走表而外达肌肤;橘叶行气,消肿散毒;生地、当归凉血散血以去血分之热;桑叶、苍耳子、黑豆皮、栀子、蝉蜕、白藓皮、菊花等有疏风清热之功。药用皮而不用实,取其轻能上升,偏于宣散,用于皮肤之疾,效果更佳。

     【主治】瘙痒症,甚至数年不愈者。

     

   3、六味止痒汤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六味止痒用苦参,黄柏花椒地肤投,再加甘草蛇床子,一方两用效堪奇。

     【组成】

  蛇床子30克,地肤子30克,苦参30克

  黄柏15克    花椒5克     甘草10克。

     【用法】水煎3次。每次加水300毫升,煎取200毫升。头煎、三煎药液,倾入盆内,加温水适量洗澡,第2次煎液,分3次内服。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苦参、黄柏清热利湿;蛇床子、地肤子、花椒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全身皮肤瘙痒症。

     【加减】偏湿热者,加生苡仁30克。

  【附记】用本方治疗全身皮肤瘙痒症近百例,一般用药2剂可愈。最重者只服4剂,无1例无效。

     4、止痒散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止痒散中露蜂房,丹参地肤熟地黄,苦参蝉衣乌梢蛇,研末为用日三服。

     【组成】熟地黄、露蜂房、丹参、地肤子、苦参各100克,蝉衣、乌梢蛇各5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过120目筛后装瓶密闭备用。用时,每取药末4克,日服3次。1周为1疗程。直至痊愈止。

     【功效】滋阴活血,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熟地黄、丹参滋阴活血;苦参清热利湿;地肤子、蝉衣、乌梢蛇、露蜂房祛风止痒,且露蜂房还有解毒之功。合而用之,共奏滋阴活血,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皮肤瘙痒症。

     【附记】用本方治疗皮肤瘙痒症145例,其中治愈者140例(用药1疗程治愈者89例,2疗程治愈者51例),好转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达199%。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5、石膏浮萍汤

      【来源】《中医杂志》(12)1965年(丁荣川方)

     【歌诀】石膏浮萍生地黄,丹皮黄芩与连翘,苍耳山栀生甘草,赤芍蝉衣白藓皮。

     【组成】生石膏30克,浮萍6克,生地12克,丹皮9克,黄芩6克,白藓皮10克,连翘10克,苍耳子10克,山栀10克,蝉衣5克,赤芍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散风止痒,凉血除湿。

     【方解】方用生石膏、连翘、黄芩、山栀清热解毒;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清热;浮萍祛风湿;苍耳子、白藓皮、蝉衣散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除湿,散风止痒之功。

     【主治】疥疮、皮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脓疱疮多因风湿挟热所致。

     【附记】本方对上述皮肤病,经临床反复验证,投之每能奏效。

      6、润燥祛风汤

     【来源】徐福松《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歌诀】润燥祛风大胡麻,当归生地制首乌,荆芥防风乌蛇肉,苦参藓皮板蓝根。

     【组成】大胡麻9克,当归9克,制首乌12克,生地12克,板蓝根15克,白藓皮9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苦参9克,乌蛇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0剂为1疗程。

     【功效】润燥祛风。

     【方解】“风瘙痒”,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全身瘙痒症”。《诸病源候论》云:“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这对于全身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理,说得比较清楚。瘙痒是一个症状,并不是一个特异的疾病,因为许多皮肤病都可引起瘙痒,所以“瘙痒病”,仅指皮肤有痒感,而无原发病变者而言。治宜润燥祛风。故方用当归、制首乌、生地、大胡麻养血滋阴润燥;板蓝根清热解毒;苦参清热利湿;荆芥、防风、白藓皮,乌梢蛇祛风之痒。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养血,滋阴润燥,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风瘙痒(皮肤瘙痒症)。

     【附记】临床屡用,多能应手取效。 

  7、大青叶汤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大青叶汤金银花,黄芩党参板蓝根,紫草防己延胡索,白芷甘草白藓皮。

     【组成】大青叶12克,黄芩12克,金银花12克,党参12克,板蓝根15克,紫草6克,延胡索6克,防己6克,甘草6克,白藓皮9克,白芷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益气凉血,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大青叶、金银花、板蓝根、黄芩清热解毒;党参益气健脾;紫草凉血清热;防己祛风湿;白芷、白藓皮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益气凉血,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带状疱疹。

     【附记】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70例,经2-19天治疗,均获痊愈。服药期间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8、板蓝根汤

     【来源】《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板蓝根汤用虎杖,丹皮蝉蜕草赤芍,清热凉血祛风湿,带状疱疹一扫痊。

     【组成】虎杖15克,板蓝根20克,丹皮13克,赤芍13克,蝉蜕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方解】方用板蓝根清热解毒;丹皮、赤芍凉血活血;虎杖祛风除湿;蝉蜕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带状疱疹。

     【加减】若发热者,加葛根、黄芩;若继发细菌感染者,加金银花、连翘。

     【附记】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13例,经3~9天治疗,均获痊愈。其中12例在5天内治愈。

      9、石冰散

     【来源】《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石冰散中川黄连,青黛蛤粉红升丹,共为细末油调敷,带状疱疹外用灵。

     【组成】煅石膏70克,蛤粉40克,川黄连30克,红升丹25克,冰片60克,青黛5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装入瓶内密封备用。用时,根据皮损面积大小,取适量药粉,用香油适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外用灭菌敷料,再用胶布覆盖固定,隔日更换1次。

     【功效】清热解毒,助阳敛疮。

     【方解】方用青黛、黄连、冰片清热解毒;蛤粉助阳补肾;煅石膏、红升丹消炎敛疮生肌。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助阳敛疮之功。

     【主治】带状疱疹。

     【附记】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120例,经用药2~5次后,均获痊愈。

      10、解毒膏

     【来源】《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解毒膏中用黄连,青黛冰片朱砂襄,共为细末油调敷,带状疱疹效果好。

     【组成】川黄连60克,青黛60克,冰片60克,朱砂15克,香油150毫升。

     【用法】先将前4味药共研极细末,加入香油内调成糊膏状,贮瓶备用。用时,先以消毒棉签沾双氧水反复搽洗带状疱疹区的皮肤,并将水疱排破,使疱液流尽,再用消毒棉签沾药膏均匀地涂于患部,每日涂药3~4次。不用包扎。

     【功效】清热解毒安神。

     【方解】川黄连、青黛、冰片清热解毒;朱砂重镇安神,共奏清热解毒安神之功。

     【主治】带状疱疹。

  【附记】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46例,经用药2~4天后,均获痊愈。又用雄黄、明矾各等份,共研细末,用冷开水调匀,用毛笔蘸涂患处,可立即止痛。用治带状疱疹,几日内可治愈。内服:山萸肉90克 净麻黄45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

   

  皮肤瘙痒、斑疹、癣症验方

     此方是我临床二十几年工作中常用的一个验方,治疗一切皮肤瘙痒,斑疹,癣症,疗效非常理想,见效快,价格低,治愈率高,

     中医药方,

  密陀僧50克,黄芩30克,黄连30克,儿茶30克,硫黄90克,苦参90克,枯矾50克,黄柏30克,缎石膏60克,煅龙骨90克,虎杖40克,地榆40克,黄丹60克,煅甘石90克,紫草30克,徐长卿60克,五倍子60克,铅粉50克,乌贼骨120克,白蔹60克,

     使用方法,共研极细面用菜油调敷患处,如痒严重者加石碳酸,如顽癣严重者加少量白砒,用手沾药膏用力擦患处至热,至药散尽,使药物参透皮肤,一日3-5次,如患处是湿的干掺,千万不能入口。

     临床疗效,一般患者当天见效,数天痊愈,严重者10-20天痊愈,临床治疗1984例,治愈率达百分之95以上。

   

   

  治皮肤瘙痒症妙方

  1祛风止痒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钟益生方)

  【歌诀】 祛风止痒用牡蛎,珠母益母归生地,

  防风荆芥夜交藤,甘草蝉衣粉丹皮。

  【组成】 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生地24克,当归24克,益母草24克,夜交藤24克,丹皮15克,防风12克,荆芥9克,蝉衣7克,甘草9克。

  【用法】 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牡蛎,珍珠母另煎1小时,再合余药,共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中、晚各温服1次。

  【功效】 平肝熄风,凉血止痒。

  【方解】 瘙痒是皮肤病中最常见的症状。究其病因不外乎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等几个方面,临床最常见的是肝肾阴虚、血虚生风,也有血热或夹湿者。该证皮肤剧痒,但多无原发皮损,经反复搔抓后,则可引起抓痕、血痂、湿疹化、苔癣样变等继发皮损。本方系自拟方,经数十年临床验证,疗效良好。方中牡蛎、珍珠母平肝熄风;生地、当归滋补肝肾,畅通血脉;丹皮、益母草凉血化瘀;夜交藤宁心安神;防风、荆芥、蝉衣祛风止痒;甘草缓和,解毒矫味。全方合成,适用于肝肾阴虚、血瘀、血虚生风之“风瘙痒”。其审证要点为:多为老年,病程较久,瘙痒与情绪有关,苔薄舌红,脉细数或弦数。

  【主治】 风瘙痒。

  【加减】 若热重者,加黄柏;夹湿者,加泽泻。

  【附记】 尚需注意,服药期间勿饮酒,忌食辛辣食物,避免各种刺激,以免影响疗效。

  2益气凉血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益气凉血用黄芪,归地桑叶黑豆皮,

  山栀蝉蜕苍耳子,橘叶杭菊白藓皮。

  【组成】 生黄芪10克,当归6克,生地10克,桑叶10克,苍耳子10克,黑豆皮10克,栀子皮10克,蝉蜕10克,白藓皮10克,杭菊花10克,橘叶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可连服数剂。

  【功效】 益气凉血,清热祛风。

  【方解】 方中用黄芪补气,生用重在走表而外达肌肤;橘叶行气,消肿散毒;生地、当归凉血散血以去血分之热;桑叶、苍耳子、黑豆皮、栀子、蝉蜕、白藓皮、菊花等有疏风清热之功。药用皮而不用实,取其轻能上升,偏于宣散,用于皮肤之疾,效果更佳。

  【主治】 瘙痒症,甚至数年不愈者。

  3六味止痒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六味止痒用苦参,黄柏花椒地肤投,

  再加甘草蛇床子,一方两用效堪奇。

  【组成】 蛇床子30克,地肤子30克,苦参30克,黄柏15克,花椒5克,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3次。每次加水300毫升,煎取200毫升。头煎、三煎药液,倾入盆内,加温水适量洗澡,第2次煎液,分3次内服。

  【功效】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解】 方用苦参、黄柏清热利湿;蛇床子、地肤子、花椒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 全身皮肤瘙痒症。

  【加减】 偏湿热者,加生苡仁3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全身皮肤瘙痒症近百例,一般用药2剂可愈。最重者只服4剂,无1例无效。

  4止痒散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止痒散中露蜂房,丹参地肤熟地黄,

  苦参蝉衣乌梢蛇,研末为用日三服。

  【组成】 熟地黄、露蜂房、丹参、地肤子、苦参各100克,蝉衣、乌梢蛇各50克。

  【用法】 上药共研极细末,过120目筛后装瓶密闭备用。用时,每取药末4克,日服3次。1周为1疗程。直至痊愈止。

  【功效】 滋阴活血,祛风止痒。

  【方解】 方用熟地黄、丹参滋阴活血;苦参清热利湿;地肤子、蝉衣、乌梢蛇、露蜂房祛风止痒,且露蜂房还有解毒之功。合而用之,共奏滋阴活血,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 皮肤瘙痒症。

  【附记】 用本方治疗皮肤瘙痒症145例,其中治愈者140例(用药1疗程治愈者89例,2疗程治愈者51例),好转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达100%。

  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5石膏浮萍汤

  【来源】 《中医杂志》(12)1965年(丁荣川方)

  【歌诀】 石膏浮萍生地黄,丹皮黄芩与连翘,

  苍耳山栀生甘草,赤芍蝉衣白藓皮。

  【组成】 生石膏30克,浮萍6克,生地12克,丹皮9克,黄芩6克,白藓皮10克,连翘10克,苍耳子10克,山栀10克,蝉衣5克,赤芍10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解毒,散风止痒,凉血除湿。

  【方解】 方用生石膏、连翘、黄芩、山栀清热解毒;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清热;浮萍祛风湿;苍耳子、白藓皮、蝉衣散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除湿,散风止痒之功。

  【主治】 疥疮、皮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脓疱疮多因风湿挟热所致。

  【附记】 本方对上述皮肤病,经临床反复验证,投之每能奏效。

  6润燥祛风汤

  【来源】 徐福松《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歌诀】 润燥祛风大胡麻,当归生地制首乌,

  荆芥防风乌蛇肉,苦参藓皮板蓝根。

  【组成】 大胡麻9克,当归9克,制首乌12克,生地12克,板蓝根15克,白藓皮9克,荆芥4 5克,防风4 5克,苦参9克,乌蛇肉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0剂为1疗程。

  【功效】 润燥祛风。

  【方解】 “风瘙痒”,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全身瘙痒症”。《诸病源候论》云:“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这对于全身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理,说得比较清楚。瘙痒是一个症状,并不是一个特异的疾病,因为许多皮肤病都可引起瘙痒,所以“瘙痒病”,仅指皮肤有痒感,而无原发病变者而言。治宜润燥祛风。故方用当归、制首乌、生地、大胡麻养血滋阴润燥;板蓝根清热解毒;苦参清热利湿;荆芥、防风、白藓皮,乌梢蛇祛风之痒。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养血,滋阴润燥,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 风瘙痒(皮肤瘙痒症)。

  【附记】 临床屡用,多能应手取效。

   

   

   

   

  樟树植株

  我已60多岁,近年来每到严冬和盛夏,由两腿或两臂开始逐步发展到全身瘙痒,病虽不大但十分难受,吃不安睡不宁,就医治疗效果不明显。

  有一次,我老伴对我说:“听人说过用樟树叶子能止痒,你到门口樟树上摘点叶子,放在锅内煮半个小时,用水洗患处试试。”我按此法一连洗了3次,就基本好了。

  以后我又将此法介绍给一位50多岁的外地老人,他也洗好了

   

   

  反复头皮瘙痒3年余,前医投“消风散”“当归饮子”等止痒方剂未效,听闻李师医术精湛,故来求诊,刻下症见:头皮瘙痒,夜间尤甚,瘙痒难寐,甚是苦恼,纳食一般,二便尚调。观其舌脉:舌质淡,有裂纹,苔略白,脉浮细。余心想:患者只见瘙痒一症,缺乏伴随诸证,难以辨证,然前医可用之止痒方已然施治,未效又何以处方啊?正当我踌躇思虑之时,李师言道:“此患者头皮瘙痒,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故为风证,玉屏风散可为之。”听罢,余心里疑惑:玉屏风散为表虚自汗证型良方,师父何以用来治此?故问道:“李师啊!风证何以玉屏风散治之呢,不似对证?”李师答道:“经有云,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故用屏风散御之,“玉”者“御”也,正合此意。”李师言:“病证治疗,舌质偏淡,心部体表,治以养血;肺合皮毛,宜宣宜降;养血补血,血足风去,风去痒止。”故处方如下:

  黄芪30g,防风8g,刺蒺藜10g,炒白术15g,百部15g,地肤子15g,苦杏仁15g,苦参15g,丹参10g,甘草10g。

      方中防风遍行周身,风之仙药,上清头目七窍,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刺蒺藜柔肝疏风,《中华本草》曰:防风与刺蒺藜配伍,祛风止痒功效显著。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党参、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苦杏仁、百部宣肺止痒,地肤子护周身肌肤以御风邪,苦参燥湿止痒,又心部于体表,丹参入心,养血以祛风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益气固表以御风邪,养血宣肺祛风邪,是使风邪去而不再复来,瘙痒自除。处方如此,实为精妙。

   

   

  祖传治疗荨麻疹的特效方

   

   

  只要是病人按方抓药一般3付就好.再3付痊愈.以后忌辛辣发物1个月就好了..百试百效.

   

     防风20g荆芥20g透骨草20g艾叶15g

  双花15g白藓皮15g苦参15g蛇床子15g

     地肤子15g当归25g黄芪30g甘草10g

         

  注:有过敏者,可加,地龙8克、羌蚕6克、蝉衣10克

         皮肤突然大量出现风团、红疹,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掉,经常反复发作,瘙痒难耐,有时候还有腹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的症状……如果您出现这些症状,很有可能是患上了荨麻疹。

  专家介绍:荨麻疹的症状以皮肤、黏膜的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一般在一个月内的病程为急性荨麻疹,不及时治疗可转为慢性,慢性荨麻疹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给患者造成极大危害。

   

   

  治皮肤瘙痒的中药方

   

  活血祛风汤:

  归尾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荆芥9克,蝉衣6克,马勃9克,甘草6克,

  水煎服。具有活血化瘀、和营消风的功效,主治皮肤瘙痒症、慢性荨麻疹。

   

  三石水:

  炉甘石90克,滑石90克,赤石脂90克,冰片9克,甘油150毫升。

  上药研末,加入蒸馏水1000毫升,最后加入甘油,配制成药水。用时摇匀,用毛刷涂于皮损部位。具有收湿止痒的功效,

  主治皮肤瘙痒症。

   

  乌蛇驱风汤:

  乌蛇10克,蝉衣6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白芷8克,黄连5克,黄芩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具有搜风清热、解毒止痒的功效,主治皮肤瘙痒症。

   

  止痒熄风方:

  生地黄30克,元参9克,当归9克,丹参9克,马勃9克,煅龙骨、牡丹各9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具有养血润燥、熄风止痒的功效,

  主治皮肤瘙痒症、阴囊瘙痒、女阴瘙痒症等。

   

  祛风止痒汤:

  蝉衣15克,徐长卿15克,生地黄15克,红枣10枚,水煎服。具有养血润燥的功效,

  主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润肤止痒液:

  生甘草30克,蛇床子30克。

  水煎两次和匀,去渣浓缩成200毫升,装瓶备用。涂局部,每日2~3次。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老年皮肤瘙痒症。

   

  百部洗方:

  百部120克,苦参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黄15克,狼毒75克。

  共研细末,装纱布袋内,加适量水煮沸30分钟,温度适宜时浸浴。具有疏风止痒,祛湿杀虫的功效,

  治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阴囊湿疹、荨麻疹等。

   

  养血熄风方:

  黄芪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红花9克,元参9克,

  主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老中医坐堂 皮肤科病诊治绝招54 荨麻疹

   

  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其临床特征为局限性风疹块样损害,骤然发生,迅速消退,剧烈瘙痒,愈后不留痕迹。慢性者可反复发作,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

      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一般将起病急,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本病的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常见的发病原因有食物(鱼、虾、蟹、贝类等)、药物(抗生素、血清、疫菌等)、植物(药粉、荨麻等)、物理因素(冷、热、日光等)、病灶(龋齿、扁桃体炎等)、肠寄生虫(蛔虫、钩虫等)、胃肠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因素等。

      有哪些症状?

      1.急性荨麻疹:

      (1)发无定处。

      (2)常有进食某种食物如鱼、虾、海鲜或某种药物病史,或对寒冷敏感等。

      (3)起病急,突然出现大小不等风团皮损,色淡红或苍白,剧痒,数小时后迅速消退,但反复发生,此起彼落。

      (4)部分病人胃肠道粘膜受损,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头粘膜受累,可有胸闷、呼吸困难。

      2.慢性荨麻疹:

      (1)全身症状较轻,常反复发作,达数月或数年之久:皮损表现为数量较少的风团。

      (2)大多数病人找不到原因,治疗比较困难。

      3.特殊类型的荨麻疹。

     (1)皮肤划痕征:又称人工荨麻疹,病人皮肤对外界的机械性刺激反应增强,如果用于指或钝器划后,局部皮肤即出现水肿性隆起的红色划痕。

      (2)寒冷荨麻疹:有的人在气温骤降,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于暴露或接触冷物部位产生风团或斑状水肿,可持续半小时至3-4小时,有时进食冷饮可引起口腔和喉头肿胀:寒冷荨麻疹可为某些疾病的症状之一,如冷球蛋白血症、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3)胆碱能性荨麻疹:即小丘疹性荨麻疹,多在青年期发病。大多数在运动时或运动后不久发生,遇热(热水、热饮)或情绪激动时亦可诱发。皮损特点为风团样小丘疹,1-3毫米大小,周围有红晕,多在四肢近端及躯干,有瘙痒。部分病人伴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及腹泻。

      (4)日光性荨麻疹:较少见,暴露于日光部位发生风团、瘙痒和针刺感,是由对中、长波紫外线敏感引起的。

     (5)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生于眼睑、口唇、外阴等组织疏松处,可突然发生局限性水肿,表面发亮,界限不清,有麻木及胀感或微痒。如发生于喉头粘膜,可引起喉头水肿,导致窒息而死亡。

      如何治疗?

      基本方一

      蝉蜕15克,浮萍15克,麻黄5克,连翘12克,赤小豆12克,桑白皮12克,白鲜皮12克,蛇床子12克,地肤子12克。

      *偏于风寒,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

      *偏于风热,加葛根12克,牛蒡子12克;

      *挟湿,加苍术15克,泽泻15克;

      *痒甚者,加徐长卿10克;

      *风疹块弥布全身,加川芎10克,赤芍10克;

      *上半身重者,加羌活6克;

      *下半身重者,加独活6克;

      *兼有正气不足,加入扶正祛邪之品。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用于急性荨麻疹。

      基本方二

      乌梢蛇15克,黄芪2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刘寄奴10克,白术6克,防风6克,荆芥穗6克,苦参6克,露蜂房6克,雄黄2克。

      *偏寒邪,重用荆芥穗,加桂枝10克;

      *偏热邪;加牛蒡子10克,夏枯草10克;

      *偏湿邪,加苍术12克,羌活12克:

      *腰痛,恶心,加白芍30克,半夏10克,甘草6克;

      *喉头水肿,重用生地至30克,加射干10克,葶苈子10克。

      *痛庠难忍,加地肤子12克,蛇床子12克,白鲜皮15克:

      *情绪易激动,加龙胆草10克,合欢皮30克;

      *日久不愈,加桂枝10克,乌梅10克,乌蛇肉10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用于慢性荨麻疹。

      基本方三

      防风10克,乌梅10克,银柴胡10克,五味子10克。

      *属风寒者,加桂枝6克,麻黄6克,升麻6克.荆芥10克;

      *风热者,加菊花15克,蝉蜕6克,银花15克,薄荷6克;

      *血热,加丹皮10克,紫草12克,白茅根15克;

      *热毒内盛,加银花15克,连翘15克,蒲公英15克,地丁15克,甘草6克,板蓝根15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用于过敏性荨麻疹。

      基本方四

      苍术9-15克,当归9-15克,黄芪9-15克,麻黄3-9克,川乌(先煎)3-9克,草乌(先煎)3-9克,羌活9-12克,荆芥9-12克,细辛3-5克,艾叶6-9克,川芎6-9克,全蝎3-12克,甘草4克。

      *腹部冷痛,加高良姜6克,制附子6克,丁香6克;

      *头痛鼻塞,加辛夷6克,香苏6克,白芷10克,藿香10克;

      *关节冷痛,四肢不温,加桂枝6克,制附子6克,桑枝12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用于寒冷性荨麻疹。

      基本方五

      苍术1O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地肤子10克,茯苓10克,蝉蜕10克,陈皮6克,厚朴6-9克,丹皮10-12克,甘草5克。

      *痒甚者,加蛇蜕10克,徐长卿10克,苦参10克;

      *肮腹痛甚,加炒枳壳10克,焦楂曲10克;

      *疹红赤或咽红赤,加银花10克,地骨皮10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一剂。

      用于胃肠型荨麻疹。

      基本方六

      当归15克,牛地15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首乌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生甘草10克,合欢花10克,合欢皮10克,刺蒺藜6克。

      *挟风热型,加金银花10克,连翘15克,芦根15克,桑叶10克,牛蒡子6克;

      *挟风寒型,加麻黄6克,浮萍10克,白鲜皮15克:

      *挟瘀滞型,加柴胡1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郁金12克,醋制香附10克;

      *挟食滞型,加莱菔子1O克,佛手10克,山楂15克,苍术10克,茵陈15克。

      *痒甚,配合外洗方:白芷25克,杏仁15克,白矾5克,雄黄5克,艾叶10克,百都1O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用于产后荨麻疹。

      基本方七

      蝉蜕6克,乌梢蛇9克,荆芥9克,防风9克,浮萍9克,白蒺藜9克,丹皮9克,徐长卿12克,甘草4.5-6克。

      *表卫气虚.加黄芪12克,白术6克;

      *营卫不和,加桂枝6克,白芍9克;

      *阴虚,加生地9克,麦冬9克;

      *血虚,加当归9克,何首乌9克;

      *血热,加生地9克,赤芍6克;

      *湿重,加苍术6克,白鲜皮9克,地肤子9克;

      *食积,加楂曲6克,谷芽9克,麦芽9克;

      *热重,加黄芩6克,银花9克;

      *腹痛,加白芍9克,元胡6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用于小儿荨麻疹。

      基本方八

      白鲜皮15克,苍术10克,地骨皮10克,连翘10克,地肤子10克,苫参10克,金银花10克,蝉蜕10克,荆芥1O克,防风10克,牛蒡子9克,白蒺藜9克,赤芍9克,生甘草6克,露蜂房1个。

      *疹硬瘀血,加红花1O克,桃仁10克;

      *头晕头痛,加羌活10克,白芷10克;

      *腹痛腹胀,加木香10克,青皮10克;

      *风热重,加薄荷6克,生地12克;

      *风寒重,加麻黄6克,桂枝6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用于顽固性荨麻疹。

      基本方九

      生地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

      *血热型,加炒丹皮10克,炒黄芩10克;

      *瘙痒,加地肤子10克,白鲜皮10克;

      *发热,加栀子10克,公英10克,银花10克;

      *湿盛,加茯苓10克,薏苡仁10克,泽泻10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

      用于血管神经性水肿。

      外用药:可选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肤康止痒水、止痒醇等外涂。

      有哪些单验方?

      1.黄芪10克,甘草10克,煎服,每日1次。

      2.地肤子50克,煎服,药渣布包外搽。

      3.薄荷15克,桂圆6克,煎服。

      特别提示

      1.局部有痒感可用止痒洗剂,严禁搔抓,以免引起皮肤破损导致感染。不用热水烫洗,不滥用刺激强烈的外用药物。

      2.治疗慢性病灶,调整胃肠功能,驱除肠道寄生虫。

      3.在日常摄取的食物中,如发现某一种食物是致敏原时,就应立即停止食用。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保持清淡饮食,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4. 注意发病前的服药史、饮食、感染、精神因素及吸入物(花粉、羽毛、油漆等)等情况,其中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应尽量避免。

      5.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不一样,要区别对待。寒冷过敏者外出时要注意保暖,对花粉、尘埃过敏者少去郊外或公共场所,并忌用化纤或羊毛制品的衣料,化妆品、染料等也要少用。

      6.如有气促、喉头水肿或吞咽困难应立即就诊

   

  疑难病案 (全身瘙痒)

   

                          全身瘙痒      赵炳南

      王x X,男,58岁1971年9月2日初诊.

      一年来全身皮肤瘙痒.搔后皮肤发红,不起风团,影响

  入睡。痒甚时用玉米棒搔擦也不解痒。曾用过镇静及脱敏药

  未效。

      检查:全身皮肤粗糙,个别区域苔癣样变,无渗出液,有明

  显抓痕血痂,西医诊断皮肤演痒症。中医辨证:风湿内侵,结

  为湿毒,治以除湿解毒,熄风止痒

      全虫(打)6g、皂刺12g、猪牙皂角6g、刺疾藜15g、炒槐

  花15g、炒积壳log、苦参6g、荆芥6g、蝉退6g、威灵仙12g、

  白藓皮30克、紫草根log

      二诊:服上方十剂后,瘙痒已减轻,全身皮损逐渐光滑,又

  服上方十五剂,基本治愈。

      按语:瘙痒多由风、湿、热、虫而诱发,也有血虚引起者属

  于风盛者,常表现为走窜无定,遍身作痒;属于湿盛者,常表现

  为浸淫四窜,流津淋漓,糜烂结痴;属于热盛者,皮肤隐疹,

  焮红灼热,属于热湿生虫者,皮损界限明显,痒感如虫行,而且容

  易传染,属于血虚者,皮肤于干燥变厚而作痒。发于上部者多兼

  风邪,发于下部者多兼湿邪。皮疹鲜红表浅,泛发全身者,属

  于阳症、表症,皮疹色暗淡较深者,多属于阴症、里症。

      本例患者病程一年余,属于风湿内侵,结为湿毒,所以法

  用除湿解毒、熄风止痒,用全虫方加减而获效。

                    (选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104页)

      春按:全虫方为赵炳南医师的经验方,由全虫、皂刺、猪牙

  皂角、刺疾藜、炒槐花、苦参、白鲜皮、黄柏组成该方对慢性顽

  固的疾痒性皮肤病偏于实症者最为相宜,而对于血虚受风引

  起的瘾疹则不宜。服此方时禁食荤腥海味、辛辣动风食物,孕

  妇慎用,儿童、老年人酌情减量。

     

   

  什么是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粘膜过敏性疾患,俗称“风疹块”、“风疙瘩”。患者在接触过敏源后,会在身体不特定的部位,皮肤突然发痒,继而出现扁平的高出皮肤的风团,有的发红,有的发白,越起越多,大小及形态不一,但边界清楚,伴有痒感,晚间加重。发作时间不定。风团逐渐蔓延,既可局限于某个部位,也可全身泛发。少数病人可伴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头痛、腹泻及腹疼,有时常有发热。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风疹块损害,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瘾疹。

  荨麻疹病因

  引起荨麻疹的因素甚多,主要有:

  1.吸入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烟雾、真菌孢子和某些挥发性物质等。

  2.食物如鱼、虾、蛋类、奶类等或其他富于蛋白类食物。

  3.药物如疫苗、异种血清、输血、青霉素、痢特灵、阿斯匹林等。

  4.感染寄生虫、细菌(如扁桃体炎,鼻旁窦炎,慢性阑尾炎等)、病毒(如肝炎、哥萨奇(Coxsackie)病毒感染),真菌(如皮肤真菌病)等。

  5.物理因素如日光、寒冷、湿热等。

  6.精神因素见于精神紧张或兴奋,运动后。

  7.其他如某些昆虫吓咬刺螫,接触某此动植物如荨麻、毒藤等,以及患某些皮肤或全身性疾病如肥大细胞增多症,风湿热,白血病以及某些内分泌疾病等。

  此外,某些荨麻疹亦与先天遗传素质(异位性)有关。

  荨麻疹临床类型

  有寻常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人工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等类型。

  寒冷性荨麻疹(遇冷型):寒冷性荨麻疹是是人体暴露在冷环境中引起的过敏反应,常在浸入冷水或接触寒冷物质的部位发生水肿和风团,多见于面部、手部,也可累及其他部位,自觉瘙痒,有的还有头痛、皮肤潮红、低血压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皮损可以局限于冷条件下暴露部位或接触寒冷物体的部位,也可泛发,可累及口腔粘膜,甚至表现为头痛,寒战,腹泻以及心动过速等。

  还有一种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常发生于婴幼儿期,在接触寒冷物质后发生皮疹,皮疹为红斑和风团,伴有发热、怕冷、关节痛、头痛等全身症状。

  血疹性荨麻疹

  血疹性荨麻疹也叫做小儿苔癣,是冬季和初秋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最容易发生。一般认为昆虫叮咬是发病的直接诱因,机体的过敏性素质是本病发生的基础。常见的致病昆虫有蚊子、白蛉、跳蚤、臭虫、螨、蠓、虱等,具体致病昆虫因人、因地、因季节而有不同,而且有些昆虫很小,人的肉眼看不易看到。当儿童在草地上、树阴下或地毯上玩耍或接触猫、狗等动物时不知不觉中被昆虫叮咬后,昆虫的唾液注入儿童的皮肤内,引起过敏反应,发生血疹性荨麻疹、机体越敏感,发生的皮疹也越重,也有人认为本病发生与某些食物如鱼虾过敏或消化功能障碍有关。

  这种病的皮肤损害一般有三种形态,其一为梭形、枣核形黄豆大到花生米大的红色风疹块样水肿性血疹,搔抓以后皮疹可增大些,有的有伪足,中心可见一堆小水疱,另一种为扁豆大至指甲盖大的,紧张发亮的厚壁大水疱,再有一种是小豆大的红丘疹,基底较硬,顶端有一个发亮的小水疱。这种皮疹很像水痘,有的人不认识,常把它和水痘混淆起来,但水痘常有发烧,口腔粘膜也可发生损害,头面部皮疹往往较多,丘疹性荨麻疹常发于四肢,躯干颈部或臀部,不规则散在或成群分布,一般都有明显瘙痒,夜间尤重。经过适当治疗,一般一周左右可以治愈,但往往反复发作,有时抓破以后可以继发细菌感染或形成脓疱疮,给病儿造成很大痛苦。

  怎样防治丘疹性荨麻疹?要防治丘疹性荨麻疹首先要注意消灭有害昆虫,床铺、家具、地毯、墙角等处要经常喷洒灭害灵等杀虫药。要消灭狗、猫家中饲养的小鸟或其他动物身上的蚤、螨等寄生虫。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多吃蔬菜、水果,有消化道功能障碍要及时治疗。如已发病可以服用扑尔敏、苯海拉明等,也可以服用中成药犀角化毒丸,赛金化毒散、小儿香桔丸等,局部可以外涂白色洗剂或虫咬水等止痒剂。如有继发感染或长期不愈,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荨麻疹两种类型。急性荨麻疹一般发病急骤,多数能查找出病因,在儿童以食物和继发感染者多见,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腺及肠道感染。

  急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在荨麻疹中,整个皮肤炎症系统被激活。因此,在急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除了已明确的组胺外,其他递质也起到协同作用。常是急性发作,全身瘙痒风团皮疹,可伴高烧,严重者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应积极治疗。

  慢性荨麻疹:是不断发生风团皮损,持续多个月或数年之久,病情轻重与发病情况也可因人而异,有很大差异。主要的症状是皮肤剧痒,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风团。风团可为圆形、椭圆、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风团大时,可呈苍白,表面毛孔显著,似桔皮样。风团此伏彼起,病重者可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甚至窒息,慢性荨麻疹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数十年不等。

  急慢性荨麻疹也出现以下一些特殊的症状:

  (1)蛋白性荨麻疹(食物型):食用鱼、虾、蟹、鸡蛋、牛奶,牛肉,羊肉,猪肉等各类含蛋白质的食物,出现皮肤充血发红、风团,伴头痛、乏力。

  (2)压迫性荨麻疹(压力型):皮肤在受到较重和较持久压迫后发生,受压局部发生弥漫性境界不清的水肿性疼痛斑块,累及皮肤及皮肤组织。易发生于掌、跖和臀部。有时可伴畏寒、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等。发病机理与激肽有关。

  (3)血管炎性荨麻疹(风团型):特点是皮疹为风团,持续时间长,炎性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此出现血管炎症变化.主要是过敏原引起的超敏性血管炎。可伴有不规则发热,继而皮肤出现风团皮疹,消退后可能遗留色素斑或脱屑,自觉痒感。可伴有四肢关节疼痛及肿胀、淋巴结肿大、腹部不适,晚期可出现肾脏损害。血管炎性荨麻疹常也是皮肌炎、变应性血管炎的早期症状,故应及早及早脱敏治疗,防止症状复杂化。

  (4)色素性荨麻疹(色素型):有圆形或椭圆形色素斑或色素性结节,搔抓摩擦后变红发胀,留有色素斑的慢性荨麻疹.

  (5)水肿性荨麻疹(水肿型):水肿型巨大荨麻疹,是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过敏导致血管扩张,形成局部性水肿,具有反复性特点,突然在脸部,四肢和全身出现皮肤水肿,肿胀,浮肿。少数病人可因发生在咽部和呼吸道而造成窒息,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死亡。

  (6)日光性荨麻疹(日光型):主要表现为皮肤暴露于日光数秒至数分钟后,局部迅速出现瘙痒、红斑及风团、血管性水肿。以女性多发。

  (7)药物性荨麻疹(药物型):是由于服用各种中药和西药引起。皮损以风团尤其是多环形风团最常见,还可有中毒性红斑、结节性红斑样表现。患者还有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病等血清病或血清病样反应,可有心肾损害,属过敏性荨麻疹复合反应。

  胆碱能性荨麻疹(遇热型):属于遇热后出现荨麻疹的症状。当运动出汗,室内闷热,洗热水澡,环境受热,周围温度升高,吃热食物或饮料,精神兴奋时体温略增等各类遇热情况后,增热的血流刺激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胆碱能性神经并释放乙酰胆碱,正是因为机体对乙酰胆碱这种化学物质过敏,我们将过敏引起的症状称之为胆碱能性荨麻疹。

  胆碱能性荨麻疹的症状特征

  ①明显感到有针刺、剧痒感。②一般在遇热(热饮、热水浴)、情绪激动和运动后出现。当停止运动或平静以后,症状可陆续消退,严重的话,症状完全消退可能要经过数月或数年不等。③常在躯干和肢体近端皮肤(腋、掌跖除外)出现红色的、2毫米左右的风团,这种风团消退后不留痕迹。严重者可能伴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丘疹性荨麻疹(虫咬感染型):是儿童常见皮肤病,成年人也可见到,是以症状特点而命名的疾病,以节肢动物类叮咬而引起的外因性过敏感染反应,是一种迟发性反应需10天左右,再受叮咬则促使皮疹发生,反复叮咬后产生过敏作用。皮疹为纺锤形的红色似花生粒大小的风团样损害,可散发可群集,可有水疱,搔后皮疹呈风团样肿大,新旧皮疹常同时存在,消退后可能留下色素沉着。常复发,瘙痒极剧,局部淋巴结肿大。

  人工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型):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发生条状隆起,伴有瘙痒,不久消退。可单独发生或与荨麻疹伴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常无明显的发病原因,也可由药物(特别是青霉素)引起。

  儿童荨麻疹(婴幼儿型):儿童荨麻疹的特点多是过敏反应所致,其常见多发的可疑病因首先是食物,其次是感染。因年龄不同,饮食种类不同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各异,如婴儿以母乳、牛奶、奶制品喂养为主,可引发荨麻疹的原因多与牛奶及奶制品的添加剂。

  婴幼儿开始增加辅食,这时鸡蛋、肉松、鱼松、果汁、蔬菜、水果都可成为过敏的原因。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往往喜欢吃零食,零食种类及正餐食品较多,因此食物过敏的机会增多,诸如果仁、鱼类、蟹、虾、花生、蛋、草莓、苹果、李子、柑橘、各种冷饮、饮料、巧克力等都有可能成为过敏原因。

  2-6岁的小儿缺乏自治能力,到室外、野外、树丛及傍晚的路灯下,往往易被虫咬,或与花粉、粉尘、螨及宠物如猫和狗的皮毛等接触,它们均易成为过敏的原因。儿童期及幼儿期的小儿抵抗力偏低,容易患各种感染,因此化脓性扁桃腺炎、咽炎、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一年四季均可成为荨麻疹的诱发因素。年长儿、青少年开始对药物尤其对青霉素容易过敏引发荨麻疹。

  儿童荨麻疹多为过敏性荨麻疹,如果不及早脱敏彻底改变过敏体质,容易并发过敏性湿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其他过敏症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荨麻疹的治疗和预防

  本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配合情志、饮食、针灸等疗法。病情严重者,尤其是有过敏性休克或喉头水肿时,必须立即送医院救治。

  荨麻疹的病因是过敏反应,引起过敏的因素很多,比如药物,食物,衣物,花粉,化妆品等等。治疗应从两个方面着手:阻断过敏源和抗过敏治疗。尽可能地找出发病诱因并将之除去。如慎防吸入花粉、动物皮屑、羽毛、灰尘、蓖麻粉,避免接触致敏物,禁用或禁食某些对机体过敏的药物或食物品等。如因冷热刺激而复发者,不应过分回避,相反应该逐步接触,逐渐延长冷热刺激的时间,以求适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急性扁桃体炎、胆囊炎、病毒性肝炎、阑尾炎、肠道蛔虫病等,以杜绝病源。平时保持精神欢乐,心情舒畅。同时还应注意气温变化,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着,加强体育锻炼。

  但大部分患者很难找到明确的过敏源,治疗办法就是口服抗过敏药,可同时配合加服钙剂,维生素C,皮质激素等。

  慢性荨麻疹有时治疗比较困难,需要从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入手,如坚持较长时间(3-6个月)联合服用二类抗组胺药,即扑尔敏、赛庚啶、赛特赞、敏迪这一类和西咪替盯雷尼替盯法莫替丁这一类。需要调整用药时间,为了防止晚间发作,可在下午服药。另外,为加强疗效可以配合注射胸腺素、组织胺球蛋白或卡芥菌多糖核酸针等。部分患者随着身体发育,机体免疫功能会发生变化,慢性荨麻疹也会自我缓解

   

   

   

   

   

   

  湿疹良方消风散

  发表者:郭建辉 3527人已访问

  湿疹良方消风散

  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之为“湿疮”、“浸淫疮”。临床上根据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它的主要表现是剧烈的瘙痒,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特别是慢性湿疹,局部瘙痒剧烈,难以忍受,不停的搔抓后出现皮肤抓痕、血痂,皮肤变得粗糙肥厚,像树皮一样,给患者身体和精神上造成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消风散治疗湿疹,疗效满意,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病是风热或风湿热邪侵袭人体之后,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浸淫于细小血脉之内,因而发生红色的皮疹或云片状斑点。又因风热或风湿之邪外不得透达,内不得疏泄,所以表现为皮肤瘙痒。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郭建辉介绍,消风散是载于明代陈实功编写的医学名著《外科正宗》中的一首,此方亦可见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

   

  其药物组成

  荆芥、防风、蝉蜕、苦参、

  当归、生地、知母、胡麻仁、

  苍术、 牛蒡子、石膏各6g, 甘草、

  木通各3g。

   

  作为水煎剂,宜在饭后服用。

  其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作为君药,目的在于开发腠理、疏散风邪以止痒。皮肤瘙痒,抓破后渗流水液,是因为湿热相博只顾,

  所以方中又用苍术之辛苦温,散风祛湿;

  苦参之苦寒,清热燥湿;

  木通之利水,渗利湿热,

  三味药辅助君药以增强止痒之力,是为臣药。

  由于分热之邪涉及血分而有疹点,

  因而用当归、生地黄清热凉血、散瘀化斑;

  胡麻仁养血润肤;并以石膏、知母清气分湿热,

  增强清热泻火之力,所有这些药物的目的在于消除斑疹,故为佐药。

  甘草生用,清热解毒,又能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综合全方,既有疏风清热、除湿止痒之功,又有凉血润燥、活血消疹之效,诸药合用,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凉血而又护阴。

  消风散已经在临床应用了几百年,治疗了无数皮肤病患者,时至今日,它仍然具有极好的疗效。

  现代的医学家对消风散进行各方面的研究。

  现代药理方面的研究表明,荆芥、防风具有镇静、抗炎之功;

  当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生地具有抗菌、抗炎、抗毒并能调节免疫功能;

  苦参有抗炎作用;

  甘草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过敏等作用。

  全方具有止痒和抗过敏作用,它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其调节T、B淋巴细胞功能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活性有关,是治疗以Ⅳ型变态反应为主的湿疹等皮肤疾病的主要机制之一。

  因为湿疹特别是慢性湿疹病程长,病情复杂,所以在临床应用时,还要斟酌具体病情进行加减。例如,

  若风热偏盛而身热、口渴者,加银花、连翘以疏风清热解毒;

  湿热偏盛,胸脘痞满,身重乏力,舌苔黄厚而腻者,加地肤子、车前子、栀子等以清热利湿;

  血分热甚,五心烦热,舌红或绛者,加赤芍、丹皮、紫草以清热凉血。

  另外,消风散不仅辩证用于治疗湿疹,还可用于治疗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属于风热或风湿热证的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服药期间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海鲜、牛羊肉等,忌食辣椒、酒等辛辣刺激之物,否则不但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加重病情,加剧皮肤瘙痒,导致湿疹复发。

  另外,湿疹患者应避免搔抓,忌热水洗烫,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患处。

   

   

   

  https://www.wiki8.com/baweitang_47631/

   

  吴茱萸(汤洗七次)干姜(炮)各60克 木香 橘红 肉桂(去粗皮)丁香 人参(去芦头)当归(洗,焙)各30克

  吴茱萸(汤洗七次)、炮姜各二两,木香、橘红、肉桂(去粗皮)、丁香、人参、当归(洗焙)各一两[1]。

  上药嚼咀。

  为粗末[1]。

  治脾胃虚寒,气不升降,心腹刺痛,脏腑滑泻[1]。

  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不拘时服[1]。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不拘时侯,温服。

  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各60克 橘红 茯苓 附子 缩砂仁各30克

  上药嚼咀。

  泄泻,不思饮食,水谷不化者。

  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30毫升,空腹时热服。

  熟地3钱,萸肉1钱,山药1钱5分,茯苓1钱,泽泻8分,麦冬1钱,肉桂3分,制附子3分(此2味胎中慎用)。

  下焦虚寒,胎气阴冷,致患转胞,小便不通。

  水煎,凉服。

  怀熟地3钱,山茱肉2钱,肉桂5分,熟附子5分,牡丹皮1钱,山药2钱,川牛膝1钱半,茯苓1钱,泽泻1钱。

  产后阴虚发喘,气上逆者。

  水煎服。

  如汗出不止,兼进生脉散。

  [返回]

   

  熟地3钱,萸肉1钱,山药1钱5分,茯苓1钱,泽泻8分,麦冬1钱,肉桂3分,制附子3分(此2味胎中慎用)。

    相关条目:

  ·         八味汤

  ·         仙茅附桂八味汤加味

  ·         滋阴八味汤

  ·         细辛八味汤

  ·         加减八味汤

  ·         秘传加减八味汤

  ·         菝葜八味汤

  ·         人参八味汤

  ·         加味八味汤

  ·         加味四物汤

  ·         善饥

  ·         >>更多相关词条

   

   

   

  仙茅25克,附子15克,肉桂10克,熟地35克,山药25克,吴萸15克,巴戟肉25克,茯苓10克,枸杞果30克,黄芪20克,当归35克。

  补肾壮阳。主肾阳虚损。

   

   

   

   

  山药2钱,枣皮2钱,黄柏(盐水炒)1钱半,知母(盐水炒)1钱半,熟地4钱,茯苓1钱半,丹皮1钱半,泽泻1钱半,麦冬(去心)1钱半。

  阴虚火盛,喉颈肿痛,左尺脉弱,及喉痹者;或喉生疮而烂,久不愈,亦属阴虚者。

   

   

上一篇:交医保多大需要监护人代办的
下一篇:适合发给离开的人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