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一小时,女友打了20通电话” :你的控制欲,可能是分离焦虑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08
手机版

  长大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无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分离。

  当我们与重要的依恋对象(比如家人、伴侣、养了很久的宠物等)分开时,难过是必然的。

  但如果你极度害怕分离,生活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那你可能就产生了「分离焦虑」。

  成年的我们,

  依然害怕分离

  我们一般认为只有小孩才会出现分离焦虑,但研究人员发现:

  成人分离焦虑也十分常见。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每20个成年人就有1个会在一生中出现分离焦虑障碍,而且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分离焦虑困扰。

  临床心理学家Vijaya也提到,成年人可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分离焦虑症状:

  ?? 因为要去新的城市求学工作不得不与重要他人分开时,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与害怕;

  ?? 不愿意一个人呆着,总需要有人陪着自己;

  ?? 总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家人或者伴侣身上,比如车祸。

  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Katherine曾治疗过一个深受分离焦虑困扰的患者,她极度害怕分离:

  ?? 必须随时随地知道伴侣的精确位置,几乎不能忍受与ta长时间的分离;

  ?? 对方没有及时回复消息时,即使知道伴侣正在上班,也无法克制去找他的冲动;

  ?? 明明不喜欢高尔夫,但她还是会陪伴侣去。因为比起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她更不能忍受分离。

  她的行为往往会让另一方感觉被束缚、窒息,但是她最核心的恐惧还是害怕分离。

  我有个大学同学小叶也是如此,她经常给男友发消息问他在哪里,也总需要他陪着,一个人去看电影、吃火锅是绝对不可能的。

  已经成年的她,依然不可避免地害怕一个人呆着。

  

  为什么我如此焦虑,

  他却如此淡定?

  朋友小雅和男友小勇不在一个城市,只能周末见面。

  每次周日一早她就开始担心分离,他离开后也会控制不住地哭泣。

  可是小勇却总是很平静,小雅就感到很奇怪:你为什么看起来这么淡定,难道你不难过吗?

  他说:下周末又可以见面呀。

  同样是面对分离,两个人的反应却如此不同。

  美国临床精神病学家Elizabeth提到:我们处理分离的方式是由我们的依恋风格决定的,不安全的依恋风格会让人在面对分离时更容易焦虑。

  什么是依恋风格呢?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如果妈妈能及时稳定地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能与妈妈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而如果当我们哇哇大哭,妈妈却不能在场安抚我们时,我们就无法真正信任和依赖妈妈。

  逐渐地,我们就会将「与妈妈的分离」和「身心的不适」联系起来,无法建立安全的依恋风格。

  长大后面对分离时,我们就会比那些形成了安全依恋关系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紧张。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成人分离焦虑都源于童年。

  美国一项覆盖近7000人的调查显示:成人分离焦虑障碍患者中,有77.5%的人在成年后才第一次出现分离焦虑症状。

  部分成人分离焦虑障碍发生在「生活应激事件」之后,比如丧失重要他人(亲人、宠物)、转学、移民等。

  一项对心境和焦虑障碍的成年门诊病人的研究表明:

  约56%处于丧失重要他人的悲伤中的人会患上分离焦虑障碍;

  而未处于丧失状态的人的患病比例只有40%。

  小时候与妈妈的关系、长大后经历的各类生活应激事件,都会影响我们应对分离的方式。

  如果我们能认识背后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自己与他人。

  有些亲密关系,

  可能强化分离焦虑

  如果一个人是不安全型依恋(包括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ta更容易受分离焦虑困扰。

  而当「焦虑型依恋的人」与「回避型依恋的人」成为伴侣时,彼此的分离焦虑又会 进一步加强。

  因为这两种依恋类型的人在关系中的需求往往互相冲突:

  焦虑型伴侣常常抱怨另一方冷漠、回应不积极,他们最大的恐惧是被抛弃;

  回避型伴侣则认为伴侣过分缺爱、需求太高,他们最大的恐惧是被爱情吞没。

  

  知乎就有网友提到:

  我是焦虑型,男友是回避型。

  刚在一起时非常甜蜜,但逐渐地,他就开始有些回避。

  我越提需求、越想解决两人的问题,他就越冷漠、越不耐烦。

  我是焦虑型,男友是回避型。

  刚在一起时非常甜蜜,但逐渐地,他就开始有些回避。

  我越提需求、越想解决两人的问题,他就越冷漠、越不耐烦。

  但是,一旦焦虑型伴侣受够了对方的冷漠和拒绝,ta就可能会克服恐惧,选择分手。

  这时,回避型伴侣心中被爱情吞没的恐惧一下就消失了,内心深深埋藏着的对于「被抛弃的恐惧」开始出现:

  ta开始甜言蜜语,积极表现出对对方的爱。

  焦虑型伴侣就会发现原来ta那么爱我,于是开心地与对方复合。

  但很快,回避型伴侣被抛弃的恐惧逐渐消失,过去被爱情吞没的恐惧又出现了。

  ta又开始变得回避,关系中的问题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

  彼此对于分离的焦虑就在「关系的拉扯」中反复出现强化,除非有人能跳出来看到这个循环。

  让人难受的分离焦虑,

  要如何应对?

  2年前,朋友小雅的男友小勇出国读书。

  他离开的当晚,小雅哭到停不下来。

  她产生了深深的被抛弃感,同时也害怕一个人去面对充满困难的生活。

  后来,她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虽然面对分离时还是很难过,但是这种难过逐渐变得可以忍受。

  那我们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觉察、接受分离焦虑

  觉察、接受分离焦虑

  当面临分离时,我们可以觉察、感受自己对于分离的焦虑与担忧。

  尽量不评判自己:别人都那么坚强,为什么只有我这么脆弱。

  因为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即使遇见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也十分正常。

  等到情绪稳定后,也可以做一些自我探索:

  为什么在面对分离时,我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反应?

  分离焦虑对于自己、对于关系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保持规律生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

  保持规律生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

  美国威得恩大学的助理教授Shorey说:如果你能不去想那些让你感到害怕的事情,你就不会那么焦虑了,也不会做那些让自己感觉更糟糕的事情了。

  但这个“不去想”不是强迫自己,而是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分散这种分离带来的焦虑。

  必要时可以接受心理咨询

  必要时可以接受心理咨询

  如果你的分离焦虑十分严重,已经影响了生活质量,你可以尝试接受心理咨询。

  同时,咨询师也可以帮助你在安全的环境下逐渐耐受面对分离的恐惧。

  你会发现,即使与重要的人分离,也不会发生什么灾难性的事情。

  最后

  我们无法马上就让分离焦虑消失,但我们能不断地调整自己,变得更能耐受分离。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刚去世不久,她的母亲曾留给她这样一句话:

  即使能遇见白马王子,一起度过余生,也必须要学会独立生活。

  当我们不害怕分离,才能从容享受关系。

  共勉。

  

  References:

  Shear K, Jin R, Ruscio A M,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estimated DSM-IV child and adult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6, 163(6): 1074-1083.

  Pini S, Gesi C, Abelli M,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and complicated grief in a cohort of 454 outpatients with mood and anxiety disorder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2, 143(1-3): 64-68.

  Are you suffering separation anxiety from https://psychlopaedia.org/family-and-relationships/adult-separation-anxiety/

  Adult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and Attachment Style from https://anxietypanichealth.com/2012/09/30/adult-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and-attachment-style/

  Adult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from https://anxietypanichealth.com/reference/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adult/

  约翰·鲍尔比.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17.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and 张道龙.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https://m.kanjianxinli.net/?ve=179#/videoDetail?videoId=57&composition=0&channelId=283&entry=APPcdl0804

  ·作者: 苏小菲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看见心理(ID:kanjianxinli1 ):改变,从看见开始。这里是看见心理,提供专业心理内容与服务,由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创立。

上一篇:这部古早美国恐怖片叫什么名字?
下一篇:ACG行业事件Top100,重新发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