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必刷题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必刷题,共65页。
萧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一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打着寒战。
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年9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
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
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
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3.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2022·云南·曲靖市第二中学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淖记事
汪曾祺
坐在大淖的水边,可以听到远远的一阵一阵朦朦胧胧的市声,但是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这里没有一家店铺。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人也不一样。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这里人家的婚嫁极少明媒正娶,花轿吹鼓手是挣不着他们的钱的。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
大淖东头有一户人家,只有两口人,父亲和女儿。父亲名叫黄海蛟,原来是挑夫里的一把好手,女儿叫巧云。黄海蛟又当爹又当妈,不愿巧云去挑扁担,于是巧云从十四岁就学会结渔网和打芦席。
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瓜子脸,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眉毛黑如鸦翅,长入鬓角。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是眯唏着;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她在门外的两棵树杈之间结网,在淖边平地上织席,就有一些少年人装着有事的样子来来去去。她上街买东西,甭管是买肉、买菜,打油、打酒,撕布、量头绳,买梳头油、雪花膏,买石碱、浆块,同样的钱,她买回来,分量都比别人多,东西都比别人的好。这个奥秘早被大娘、大婶们发现,她们都托她买东西。只要巧云一上街,都挎了好几个竹篮,回来时压得两个胳臂酸疼酸疼。
巧云十七岁,命运发生了一个急转直下的变化。她的父亲黄海蛟在一次挑重担上高跳时,一脚踏空,从三丈高的跳板上摔下来,摔断了腰。起初以为不要紧,养养就好了。不想喝了好多药酒,贴了好多膏药,还不见效。她爹半瘫了,他的腰再也直不起来了。他有时下床,扶着一个剃头担子上用的高板凳,咯噔咯噔地走一截,平常就只好半躺下靠在一摞被窝上。他不能用自己的肩膀为女儿挣几件新衣裳,买两枝花,却只能由女儿用一双手养活自己了。还不到五十岁的男子汉,只能做一点老太婆做的事:绩了一捆又一捆的供女儿结网用的麻线。事情很清楚:巧云不会撇下她这个老实可怜的残废爹。谁要愿意,只能上这家来当一个倒插门的养老女婿。谁愿意呢?
大淖西边是几排错错落落的低矮的瓦屋,住着二十来个锡匠。这一帮锡匠很讲义气。他们扶持疾病,互通有无,从不抢生意。若是合伙做活儿,工钱也分得很公道。老锡匠有个徒弟,也是他的侄儿,小名就叫个十一子,外人都叫他小锡匠。
老锡匠告诫十一子不要老往淖东头跑,但是小锡匠还短不了要来。大娘、大婶、姑娘、媳妇有旧壶翻新,总喜欢叫小锡匠来。巧云家门前的柳荫是等待雇主的好地方。巧云织席,十一子化锡,正好做伴。巧云的织席子的手划破了,十一子就帮她吮血。
由轮船公司对面的巷子转东大街,里面住了不到一营水上保安队。这水上保安队名义上归县政府管辖,饷银却由县商会开销,这些号兵除了吹吹号,整天无事干。
一天,号兵中的刘号长带了几个弟兄,把小锡匠弄到泰山庙后面的坟地里,一人一根棍子,搂头盖脸地打他。
他们要小锡匠卷铺盖走人,回他的兴化,不许留在大淖。
小锡匠不说话。
他们要小锡匠告一声饶,认一个错。
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
小锡匠的硬挣把这些向来是横着膀子走路的家伙惹怒了:“你这样硬!打不死你!”——“打!”七八根棍子风一样、雨一样打在小锡匠的身上。
锡匠们听说十一子被保安队的人绑走了,他们四处找,找到了泰山庙。
老锡匠用手一探,十一子还有一丝悠悠气。
巧云把屋里存着的渔网和芦席都拿到街上卖了,买了七厘散,医治十一子身子里的瘀血。
锡匠们凑了钱,买了人参,熬了参汤。
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他们把平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的热情和好心都拿出来了。
刘号长打了人,不敢再露面。
锡匠们开了会。他们向县政府递了呈子,要求保安队把姓刘的交出来。
县政府没有答复。
锡匠们上街游行。这个游行队伍没有旗子,没有标语,就是二十来个锡匠挑着二十来副锡匠担子,在全城的大街上慢慢地走。这是个沉默的队伍,但是非常严肃。他们表现出不可侵犯的威严和不可动摇的决心。
游行继续了三天。
第三天,他们举行了“顶香请愿”。这是一个古老的风俗:民有沉冤,官不受理,被逼急了的百姓可以用香火把县大堂烧了,据说这不算犯法。
过了两天,刘号长就由两个弟兄持枪护送,悄悄地走了。他被调到三垛去当了税警。
从此,巧云一家有了三张嘴。两个男的不能挣钱,但要吃饭。日子长了,怎么过呢?巧云没有经过太多考虑,把爹用过的箩筐找出来,磕磕尘土,就去挑担挣“活钱”去了。从此,巧云就和邻居的姑娘媳妇在一起,挑着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风摆柳似地穿街过市,发髻的一侧插着大红花。她的眼睛还是那么亮,长睫毛忽扇忽扇的。但是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不仅描绘了大淖远离闹市、宁静的生活环境,也交代了当地淳朴的社会风俗,展现与沈从文笔下“边城”类似的诗意图景。
B.小说两次写到巧云的成长,第一次是由父亲的掌上明珠成长为懂得子女之责的姑娘;第二次是面对爱人的重伤蜕变为吃苦耐劳的媳妇。
C.小说语言优美,细节生动。如面对重担,巧云磕磕箩筐的尘土,就挑着紫红的荸荠等,风摆柳似地穿街过市挣“活钱”,既美好又动人。
D.小说主要围绕刘号长和锡匠之间的激烈冲突展开叙述,虽然小说淡化情节,但从刘号长怒揍十一子,锡匠们游行示威赶走刘号长的情节可以知道。
5.汪曾祺的小说擅长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诗境化叙事以“境”构意诗化氛围和感情,融真实的生活图景和人心性情为一体,满含清新淡雅之感。请结合文本,分析该篇小说的诗境化叙事特点。
(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8.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9.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10.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2022·陕西·宝鸡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乐居(节选)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安乐居不卖米饭炒菜。主食是包子、花卷。每天卖得不少,一半是附近的居民买回去的。这家饭馆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有时也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
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
比老吕稍晚进店的是老聂。老聂总是坐在老吕的对面。老聂有个小毛病,说话爱眨巴眼。凡是说话爱眨眼的人,脾气都比较急。他喝酒也快,不像老吕一口一口地抿。老聂每次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有人强往他酒碗里倒一点,他拿起酒碗就倒在地下。他爱吃豆制品。熏干、鸡腿、麻辣丝……小葱下来的时候,他常常用铝饭盒装来一些小葱拌豆腐。有一回他装来整整两饭盒腌香椿。“来吧!”他招呼全店酒友。“你哪来这么多香椿?——这得不少钱!”“没花钱!乡下的亲家带来的。我们家没人爱吃。”于是酒友们一人抓了一撮。剩下的,他都给了老吕。“吃完了,给我把饭盒带来!”一口把余酒喝净,退了杯,“回见!”出门上车,吱溜——没影儿了。
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做“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
安乐居喝酒的都很有节制,很少有人喝过量的。也喝得很斯文,没有喝了酒胡咧咧的。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人是个瘸子,左腿短一截,走路时左脚跟着不了地,一晃一晃的。他自己说他原来是“勤行”——厨子,煎炒烹炸,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说他能用两个鸡蛋打三碗汤,鸡蛋都得成片儿!但我没有再听到他还有什么特别的手艺,好像他的绝技只是两个鸡蛋打三碗汤。瘸子喝酒爱说。老是那一套,没人听他的。他一个人说。前言不搭后语,当中夹杂了很多“唔唔唔”。
瘸子爱管闲事。有一回,在李村胡同里,一个市容检查员要罚一个卖花盆的款,他插进去了:“你干吗罚他?他一个卖花盆的,又不脏,又没有气味,‘污染’,他‘污染’什么啦?罚了款,你们好多拿奖金?你想钱想疯了!卖花盆的,大老远地推一车花盆,不容易!”他对卖花盆的说:“你走,有什么话叫他朝我说!”很奇怪,他跟人辩理的时候话说得很明快,也没有那么多“唔唔唔”。
老王养鸟,红子。他每天沿天坛根儿遛早,一手提一只鸟笼,有时还架着一只。老王话不多,但是有时打开话匣子,也能聊一气。我跟他聊了几回,知道他原先是扛包的。
“我们这一行,不在三百六十行之内。三百六十行,没这一行!”
“你们这一行没有祖师爷?”
“没有!”
“有没有传授?”
“没有!我们这一行,没啥技巧,有力气就行!”
“都扛什么?”
“什么都扛,主要是粮食。顶不好扛的是盐包,——包硬,支支棱棱的,硌。不随体。扛起来不得劲儿。扛包,扛个几天就会了。要说窍门,也有。一包粮食,一百多斤,搁在肩膀上,先得颤两下。一颤,唉,包跟人就合了槽了,合适了!扛熟了的,也能换换样儿。跟递包的一说:‘您跟我立一个!’哎,立一个!”
“竖着扛?”
“竖着扛。您给我‘搭’一个!”
“斜搭着?”
“斜搭着。”
“能混饱了?”
“能!那会儿吃得多!早晨起来,半斤猪头肉,一斤烙饼。中午,一样。每天每晚半晌吃得少点。半斤饼,喝点稀的,喝一口酒。齐啦。——就怕下雨。赶上连阴天,没活儿。怎么办呢,拿着面口袋,到一家熟粮店去:‘掌柜的!’‘来啦!几斤?’告诉他几斤几斤,‘接着!’没的说。赶天好了,拿了钱,赶紧给人家送回去。为人在世,讲信用。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少!……”
“退休了?”
“早退了!干我们这行的,四十五就退休,没有过四十五的。现在打包的也没有了,都改了传送带。”
老王现在每天夜晚在一个幼儿园看门。
“没事儿!扫扫院子,归置归置,下水道不通了,——通通!活动活动。老待着干吗呀,又没病!”
老王走道低着脑袋,上身微微往前倾,两腿叉得很开,步子慢而稳,还看得出有当年扛包的痕迹。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居喝酒的老酒座们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雅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
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
这是老王的口头语。凡是他不以为然的事,就说“这是什么买卖”。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1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写安乐林“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有树有花颜色丰富,不厌其烦的笔调中流露出悠游的情调。
B.汪曾祺用淡淡的笔调细说着老酒客们的闲适的日常,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体现了老北京升斗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
C.小说人物刻画中心化,小说中安乐居的老酒客喝酒都有一个度,喝得自在舒心。通过人物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D.这篇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笔记小说”的特点,记录民俗风情,叙写市井人生,作者淡化矛盾淡化情节,不强调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12.小说以“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结尾,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13.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对于语言魅力,他是着力追求的。请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2022·湖南·邵阳市第二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逝 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如果不想听这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心安理得了。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吉喜喜欢这种慌乱的神态。
吉喜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一百多幢房屋的阿甲渔村在雪中显得规模更加小了。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吉喜望了望逝川,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都喜欢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
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天地苍老,两岸的树林却愈发蓊郁了。吉喜到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但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见到吉喜,眼睛湿湿地望了她一眼。
“吉喜大妈,我会死吗?”产妇从毯子下伸出一只湿漉漉的手。
“头一回生孩子的女人都想着会死,可没有一个人会死的。有我在,没有人会死的。”吉喜安慰道,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产妇说:“我自己。你告诉我怎样剪脐带,我一个人在家就行,让胡刀也去捕泪鱼。”
吉喜嗔怪道:“看把你能耐的。”
夜越来越深了,吉喜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产妇入神地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起来。吉喜见她没了负担,这才安心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吉喜大叫着:“胡刀胡刀,你可真有造化,一次就儿女双全了!”
胡刀兴奋得像只采花粉的蜜蜂。产妇终于平静下来,“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没有那种悲哀之声从水面飘溢而出了,逝川显得那么宁静。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她开始起网了,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她跌坐在河岸上。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选自《短篇小说三十年精选》,有删改)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绘的阿甲渔村一派阴森萧瑟的景象,渲染了悲剧气氛,带给读者浓浓的忧伤和沉重的压抑感。
B.村民为了消灾祈福,捕捞泪鱼后再放生,表现了村民的迷信愚昧,也暗含作者对迷信思想的批判。
C.作者描绘的一条神秘的河流“逝川”,是一条时间之河,也是一条生命之河,见证了世间的欢乐悲苦。
D.吉喜古稀之年仍然单身,是因为吉喜思想保守落后,不懂得适时展示自己的贤惠,不懂得主动示爱。
1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逝川”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也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B.小说中的泪鱼是美丽的鱼,作者把这种真实存在又罕见的鱼写进小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神秘感。
C.小说运用了插叙手法,使吉喜的形象更加生动完整,也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同时为下文也埋下了伏笔。
D.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16.吉喜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谈谈作者是如何塑造吉喜的形象的。
17.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2·安徽·合肥市第八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汤祷
郑振铎
一片的大平原,黄色的干土,晒在残酷的太阳光下,裂开了无数的小口,在喘着气;远远地望过去,有极细的土尘,高高地飞扬在空中,仿佛是绵绵不断的春雨织成的帘子。小河沟都干枯得见了底,成了天然的人马及大车行走的大道;桥梁剩了几块石条,光光地支撑在路面的高处,有若枯骸的曝露,非常得不顺眼,除了使人回忆到这桥下曾经有过碧澄澄的腻滑的水流,安闲舒适地从那里流过。许多树木在河床边上,如幽灵似的站立着,绿叶早已焦黄萎落了。稻田里的青青禾黍,都现出枯黄色,且有了黑斑点。这里农民们特为主要的生产业的桑林,原是总总林林地遍田遍野地丛生着,那奇丑的矮树,主干老是虬结着的,其茸茸的细叶也枯卷在枝干上,论理这时是该肥肥的浓绿蔽满了枝头的。他们吁天祷神、祀祖求卜,家家都已用尽了可能的努力。然而“旱魃”仍是报冤的鬼似的,任怎样禳祷也不肯去。农民们的蚕事是无望的了,假如不再下几阵倾盆的大雨,连食粮也都成了严重的问题。
没有下田的男妇,都愁闷地聚集在村口,窃窃私语着。人心惶惶然,有些激动。左近好几十村都是如此。村长们都已到了城里去。
该是那位汤有什么逆天的事吧?所以天帝降下了那么大的责罚。人心骚动着。
来了,来了,村长们从城里拥了那位汤出来了。还有祭师们随之而来。人们骚然地立刻包围上了,密匝匝如蜜蜂归巢似的。人人眼睛里都有些不平常的诡异的凶光在闪露着。看那位汤穿着素服,披散了发,容色是戚戚的,如罩上了一层乌云,眼光有些惶惑。
太阳蒸得个个人气喘不定。天帝似在要求着牺牲的血。要雨,我们要的是雨。要设法下几阵雨!
祷告!祷告!要设法使天帝满足!
该有什么逆天的事吧?该负责设法挽回!
农民们骚然地在吵着喊着,空气异然的不稳。
天帝要牺牲,要人的牺牲!我们要将他满足,要使他满足!——仿佛有人狂喊着。要使他满足!——如雷似的呼声四应。
那位汤抬眼望了望,个个人眼中似都闪着诡异的凶光。他额际阵阵地滴落着豆大的黄汗。他的斑白的鬓边,还津津地在集聚汗珠。
诸位——他要开始喊叫,但没有一个听他。
抬祭桌——一人倡,千人和。立刻把该预备的东西都预备好了。
堆柴——又是一声绝叫。高高的柴堆不久便竖立在这大平原的地面上了。
那位汤要喊叫,但没有一个人理会他。他已重重密密地被包围在铁桶似的人城之中。额际及鬓上的汗珠尽往下滴。他眼光惶然地似注在空洞的空气中,活像一只待屠的羊。
他机械地服从着,被村长们领到祭桌之前,又机械地匍匐在地。有人取了剪刀来。剪去了他的发,剪去了他的手指甲。发和指甲都抛在祭盆里烧着,一股腥焦的气味。
四边祈祷的密语,如雨点似的淅沥着。村长们、祭师们的咒语,高颂着。空气益发紧张了。人人眼中都闪着诡异的凶光。
黄澄澄的太阳光,睁开了大眼瞧望着这一幕活剧的进行。还是一点雨意也没有。但最远的东北角的地平线上,已有些乌云在聚集。
祈祷咒诵的声音营营地在杂响着。那位汤耳朵里嗡嗡的,一句话也听不进。他匍匐在那里,所见的只是祭桌的腿,燔盘的腿,以及臻臻密密的无数的人腿。他明白这幕活剧要进行到什么地步,他无法抵抗。无穷尽的祷语在念诵着,无数的礼仪节目在进行着。燔盘里的火焰高高地升在半空,发和指甲的焦味儿还未全散。他额际和鬓边的汗珠还不断地在集合。
村长们、祭师们,护掖他立起身来。群众密围着他向大柴堆而进。他如牵去屠杀的羊儿似的驯从着。
东北风吹着,乌云渐向天空漫布开来。人人脸上有些喜意。那位汤也有了一丝的自慰。但那幕活剧还在进行。人们拥了那位汤上了柴堆。他孤零零地跪于高高的柴堆之上。祭师们、村长们又在演奏着种种的仪式。他也跪祷着,头仰向天;他只盼望着乌云聚集得更多,他只祷求雨点早些下来,以挽回这个不可救的局面。风更大了,吹拂得他身上有些凉起来。
祭师们、村长们又向燔火那边移动了。那位汤心上一冷。他知道他们第二步要做什么。他彷徨地想跳下柴堆来逃走。但望了望,那密密匝匝的紧围着的人们,个个眼睛都露着诡异的凶光,他又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他知道逃脱是不可能的。他只是盼望着雨点立刻便落下来,好救他出这个危局。
祭师们、村长们又从播火那边缓缓地走过来了,一个祭师的领袖手里执着一根火光熊熊的木柴。那位汤知道他的命运了,反而闭了眼,不敢向下看。
乌云布满了天空,有豆大的雨点从云罅里落了下来。人人仰首望天。一阵的欢呼!连严肃的祭师们也忘形地仰抬了头。冰冷的水点,接续地滴落在他们的颊上、眉间。那位汤听见了欢呼,吓得机械地张开了眼。他觉得有湿漉漉的粗点,洒在他新被剪去了发的头皮上。他几乎也要欢呼起来,勉强地抑制了自己。
空气完全不同了,充满了清新可喜的泥土气息。个个人都跪倒在湿泥地上祷谢天帝。祭师领袖手上烧着的木柴也被淋熄了,燔火也熄了。
万岁!万岁!——他们是用尽了腔膛里的肺量欢呼着。
那位汤又在万目睽睽之下,被村长们、祭师们护掖着下了柴堆。他从心底松了一口气,暗暗地叫着惭愧。人们此刻是那么热烈地拥护着他!他立刻又恢复了庄严的自信的容色,大跨步向城走去。人们紧围着走。
那位汤也许当真地以为天帝是的确站在他的一边了。
大雨如天河决了口似的还在落下,聚成了一道河流,在桥下奔驰东去。小池塘也渐渐地积上了土黄色的混水。树林野草似乎也都舒适地吐了一口长气。桑林的枯萎的茸茸的细叶,似乎立刻便有了怒长的生气。
只有那柴堆还傲然地植立在大雨当中,为这幕活剧的唯一存在的证人。
(有删改)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既有对土地干裂、石梁曝露等眼前旱景的描写,也有对碧水流淌的回忆,以虚衬实,更显出旱情的严酷。
B.作者运用反复手法,先后四次描写农人眼中闪露着“诡异的凶光”,渲染了紧张的祷雨氛围,使情节更曲折。
C.小说最后大雨倾盆,旱情解决,人们尽情欢呼,汤也恢复自信,从表面上看,这次祷雨活动达到了最初目的。
D.这篇现代历史小说,在“商汤祷雨”历史传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想象和艺术虚构,蕴含“古史新辩”的思想。
19.小说开头段不避其繁,结尾段不避其简,请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20.小说叙事的内视角按照人物地位,可分为主角视角和配角视角。本文在叙述汤祷情节时,先使用配角视角,后转为主角视角,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叙事的好处。
(2022·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硕鼠
吴金良
上报纸的事是真的。而且是省报,头版二条,500多字。内容大意是:由老杜领导的“灭鼠保粮”办公室一年来工作成效显著,总计灭鼠若干,减少粮食损失若干。报道中两次提到老杜的大名,当然也提到了县里主要领导的名字。尤其厉害的是,报道中说老杜所在的这个县向来是“灭鼠保粮”先进县,并号召各地区向该县学习,彻底消灭鼠害云云。老杜把这个报道浏览了一遍,发现署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省报记者,不认识;另一个叫李小冬,认识。不但认识,而且很熟。李小冬正是“灭保办”仅有的两个工作人员之一,是老杜唯一可以调遣的部下。老杜心里暗骂:这猫逮老鼠的事也值得你点灯熬油写文章登报纸!没事尽给老子找事!
他心里狠骂,抬起头来看县长。县长正望着他笑呢,还热情地给他泡了一杯茶,掏出自己的烟来递给老杜一支。老杜慌忙欠着屁股连说“不会抽不会抽”。再呆再痴的人到了这时候也该明白了:这是件好事。老杜放了心,没惹麻烦就好,于是也笑了笑,心里也不再骂李小冬了。
县长着实夸奖了老杜一番,说他为县里争了光,说咱们县上了省报头版还是第一回,被誉为“灭鼠保粮”先进县也是第一回,这全是老杜的功劳。老杜虽然厚道,到了这个时候该表示点什么还是知道的。他赶紧强调这是县长领导有方和上级重视灭鼠工作的结果,与自己的工作没多大关系什么什么的。嘴上说,心里又气又忿,恨不得抽自己的嘴巴:你们谁重视过?说是“灭保办”,平时连报纸也不给订,下乡回来报个差旅费都没人管签字。不是我老杜下死劲给你们抓老鼠,能有今天这一出?老杜为人方正,不大会使假,心里有事,眉眼上就笑得有点虚情假意了。县长可能也看出来了,忙转了话题:“老杜啊,咱县这个荣誉来之不易,要保持,要发扬,要珍惜呀!今后你们工作上有啥困难,你直接找我!”
这话挺对老杜的心思,他便连连点头,脸上才又笑出了几分真诚。
名字上报纸,怎么说也是件大事。大家都来挤兑老杜,让他请客。老杜推不开,只好掏腰包。候齐了人,开了两桌。花了百多元,喝倒了好几个。老杜半醉半醒、懵懵怔怔往家里走,想起百多块钱的花销,又骂开了李小冬,没事你琢磨点啥不成,给老子登报纸有你什么好儿!猫逮老鼠人逮我,害老子平白扔了百多块钱!踉跄着跨进门,却先打了手电去看那几只大老鼠。干什么就得吆喝什么,老杜当了“灭保办”主任之后,特意弄个铁丝笼子养了几只老鼠,以便于“了解敌情”,摸清老鼠的生活习性。他用手电照了照铁笼子,老鼠们早就习惯了,都很坦然地接受主人的检阅。也许是长期关在笼子里养尊处优且不必担心天敌侵扰的缘故,这几只大老鼠都长得肥肥壮壮的。老杜看着,摇晃着脑袋笑起来:“想不到你们这些家伙倒叫我风光了一回!”拍拍笼子,回屋睡去。
次日,县里开大会,隆重表彰老杜和他的“灭保办”。授锦旗、佩红花,发奖金100元。不过奖金没到老杜手里,早早被几个相好的拿去办了酒席,又喝了个半死。过了几天,地区行署下文件,正式命名该县为“灭鼠先进县”,号召各县向老杜他们学习。“灭保办”从没人待见的苦孩子一下变成了娇宝贝,老杜成了县城里轰动一时的风云人物。
老杜的风头还没出足。该他显头露脸的事情还多着呢:地区行署发文后,各地前来取经参观考察交流的人便一日日多起来。开始还是老杜率领着李小冬迎来送往,不几天他俩就招架不过来了。老杜去找了县长,县长当即指示抽调人员组成接待组,由老杜挂帅,所需招待费、会务费、礼品费,一律照数拨给。那些日子,连县城里几家主要餐厅和旅社的老板们也把老杜当神仙供着,巴望他把那些吃和住的生意多安排一些给自己。
老杜偏偏不是那种好出风头喜欢热闹的人。这叫什么事呢!整天就是个陪吃陪喝开会陪游览,还得挖空心思购买土特产送给那些远道而来“光临指导”的客人们。待客之道,他懂;地主之谊,他也明白。问题是太麻烦。人一烦,就容易冲动。这一天,老杜又送走了一批客人,甩了甩被人家握麻了的手,晃了晃被酒精熏得发胀的头,大步流星赶回办公室:“你们都给我听着,从明天起,全体给我下乡灭鼠。办公室锁门,谁也不准擅自回来!再有什么取经的混账玩意来,谁爱接待谁接待!老子当的是灭鼠保粮的主任,管不着大活人的事!”他拍胸跺脚连叫带嚷,人们都憋红了脸不敢笑。见人们不说话,老杜自己清醒了点,放缓了语气:“我明天也下乡,找个地方去指导几天。咱不能光等人家来指导咱呀!”
老杜没下乡。他在家里藏了一天,把笼子里那几只肥硕壮健的老鼠一只只鼓捣出来细细地宰了。宰得十分解恨。
(有删改)
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县长的夸奖,老杜虽然嘴上奉承,心里却很气忿,恨自己说假话,怨平时无人重视“灭保办”。
B.县长说本县头回被誉为“灭鼠保粮”先进县,这与省报头版报道的内容相悖,说明报道有虚假之嫌。
C.老杜看着笼子里的老鼠,摇晃着脑袋笑起来,觉得这些家伙让自己风光了一回,为此沾沾自喜。
D.那些“光临指导”的人远道而来却重在吃喝游览,可见他们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取经交流。
2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事尽给老子找事”这句话,不仅表明老杜认为“灭鼠保粮”这事上报纸是小题大做,还引出下文一系列的麻烦事。
B.小说写了“灭保办”登报前后的不同境遇,从无人问津、差旅费都难报销,到门庭若市、接待费照数拨给,颇具讽刺意味。
C.出于工作需要,老杜用铁丝笼养了几只老鼠,这几只养尊处优、长得肥肥壮壮的老鼠在作者笔下具有象征意义。
D.文章通过言行、神态、细节和环境等描写,塑造了一个为人方正、求真务实而冲动易怒的基层干部形象。
23.小说以“硕鼠”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4.最后老杜没下乡指导,而是在家宰鼠解恨,这一结尾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2022·辽宁实验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龟之灵
依稀记得是十来年前的事情了。
好友自远方来,我陪他去五泄湖游玩。
五泄湖,其实是一个水库,只是这水库很大,大得像个湖。湖的四周,群山延绵,树木幽森。据说山里有很多珍稀动物,不少城里人就为野味去五泄湖。我将车停在停车场的树荫下,包了只游艇。湖面像一匹巨大的蓝色绸缎晾晒在暖暖的春光里,飞驰的游艇如一把剪刀,把湖面剪成两半。湖的尽头,有五级瀑布,这是景区的精华。我们拾级而上,逐个欣赏形态各异的瀑布。瀑布有的奔放,有的婉约,有的咆哮,有的低吟。我朋友说,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大自然的馈赠。
翻过山的另一面,我们沿着一条鹅卵石铺设的小路在山间行走,一路小桥流水,满眼老树枯藤,只有鸟儿在树上鸣唱,松鼠在树间跳跃。朋友赞叹说,这是人与自然应有的和谐关系。午餐时间,我把朋友带进野味馆,有点得意和激动。菜是我提前一天电话预订好的,主菜是百年山龟炖大蕲蛇,这是山里最最名贵的野味,滋阴,补肾,壮阳,男人吃了特别好,价格也特贵,不提前预订还吃不到。我朋友长得高大魁梧,吃了这道美味,也许此生难忘。
服务员将热腾腾一锅山珍美味端上桌,我刚要介绍其神奇功力,只听见朋友“哎呀”一声惊叫:“你怎么上这个东西啦?罪过罪过!”朋友有佛心我知道,上个野味怎么也大呼小叫?
“这东西万万吃不得,赶快退了吧!”朋友突然变得不近人情。
我知道餐馆老板特地为我采购,又文火慢炖了半天,退是没法退的,就说,退就不退了,你不吃我吃,我吃。
我舀了一碗汤,喝了一勺,确实鲜美无比。没等我喝第二勺,朋友很严肃的说:“你也别喝了,会出事情的。”
会出事情?出什么样的事情?看着我不解的神情,朋友语重心长说开了。他说,大自然是一个神圣的整体,人是强者,但不能主宰一切,不能够太忘乎所以。许多动物是有灵性的,看起来它们是任人宰割的弱者,其实它们的灵性一直在反抗,只是我们没有感觉到,或者感觉到了但不愿意联系起来认识。他叫我搜搜百度,说网上有许多宰杀有灵动物遭报应的真实故事。他说他一个开餐馆的朋友,经常开着摩托车去山里收乌龟,运到餐馆宰杀卖钱,一次驼着一袋乌龟从山里回来,摩托车速度很快,这个人被挂在树上的风筝线割了头颈当场毙命。他还说,“非典”就是生灵对人类的报复。
朋友的一席话,听得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我一时理解不了什么是灵性,也搞不清楚他说的故事是真的还是传说,但有一点我明白,人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善待动物,减少杀戮。我将汤碗推到一边,叫服务员把大锅的美味撤走,两个人随随便便打发了中餐。忍痛放弃了珍贵的美味,我觉得自己有点高尚,但从招待角度,又觉得留下了很大的缺憾。
我们走出野味馆,太阳好像有些生气,顾自躲到云层里面去了,群山变得有些灰暗,白晃晃的水面犹如一条巨蟒在山间游动,眼前的景色变得有些暧昧与神秘。
回城的路上,我一路盘算着如何弥补招待的遗憾。
车子行驶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没有来车,也没有行人,只有一个男人骑着一辆电动自行车靠右边行驶。快要超过这个骑车的男人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明明平坦宽阔的路面什么障碍也没有,但我的汽车左前轮突然像压上了一块石头,汽车向右冲去,任凭我怎么打方向也打不回去,刹车也同时失灵,那个骑车的男人像强大的磁场将我的汽车吸引过去,我眼巴巴看着失去控制的汽车撞上了他,然后连车带人坠落在两米多深的路基下面。
事后盘点事故损伤:被撞的人断了一条腿和三根肋骨,捡了一条命;我头撞在挡风玻璃上,脑门上多了一个包,当时还流了不少血;我朋友什么事也没有,就虚惊一场。当然我的损失还有赔钱和修车。
事后得知,被撞的男人是野味馆杀乌龟的厨师。朋友说,这是百年老龟显灵,车轮压到的就是龟之灵。
我不敢相信朋友的说法,但也无法解释自己失控的方向盘。
从此,我再也不吃野味和有灵性动物的肉。
2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作者为了招待好朋友做了许多事,例如包游艇,提前定制大餐等等,都体现了作者对好友到来的重视。
B.“会出事情?出什么样的事情?”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朋友说的话,引出下文回程出车祸的事情。
C.好友讲述开餐馆的朋友的故事是为了劝导作者,这种方法比较含蓄,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D.小说通过作者“我”招待好友的故事诠释了一个道理:人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善待动物,减少杀戮。
2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题目“龟之灵”既切题,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这篇小说成功不可或缺的眼睛。
B.“湖面像一匹巨大的蓝色绸缎晾晒在暖暖的春光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蓝色的湖水像柔软的绸缎,非常美丽。
C.“太阳好像有些生气,顾自躲到云层里面去了”使用了比拟手法,赋予了太阳以灵性,好像对“我”的做法不满。
D.文章结尾以“从此,我再也不吃野味和有灵性动物的肉”收束全文,增强了文章的语气、语势,发人深省,引发读者思考。
27.小说结构紧凑,前后情节连贯,为此作者使用了一些伏笔。试举两例进行分析。
28.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经常采用变幻想为现实而又不失其真的手法来给现实生活变形,本文就有所借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青海海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玻璃城市
喻永军
赵欣已经是第九次坐着吊篮升上去了。吊篮的绳索缓缓地牵动,吊篮离地面越来越高。在高高的楼顶,马子义戴着草绿色的军帽,帽檐从楼顶的墙沿上偶尔露出一角。这是离家乡莴寨一千二百五十公里的一座城市,三面为沙漠所围。赵子扬站在赵欣的身后,脸上毫无表情。赵子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这儿砌了四年瓷砖,原先有个搭档有事回家了,现在的搭档就成了赵欣。活儿很简单,往新楼的墙体上砌瓷片。赵子扬干这活儿很有些名气了,老板开始看过几次,用手一摸就啥话也不说了。“高手。”他心里夸赵子扬。
赵欣、马子义来这里很突然。两个高中生,穿着去年军训时的军装,就站在赵子扬的面前了。
“干啥来呢?”赵子扬看着儿子赵欣。
“打工,二十多天时间闲着呢。”
赵子扬说:“耍两天回去。”口气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第二天,赵子扬六点去工地了。赵欣与马子义进入了戈壁滩,在太阳升起的时候站在了沙漠的边沿。他们无数次在班上讨论过的沙漠,并没有带给他们浪漫的感受。空气中是沙粒游走的细微的声音,脚下是沙海,不远处是金黄的沙丘、沙浪、沙脊,无边无际,这是腾格里沙漠的一角。太阳从沙漠东面照射过来,刺得人睁不开眼睛。他们在心里第一次知道了书本和现实的距离。赵欣脚板有些疼痛,有些失落。马子义笑笑说:“这才是真实的腾格里。”
赵欣说服赵子扬,成了赵子扬的搭档。马子义也没闲着,在楼顶照看配重块。
施工吊篮一米宽三米长,赵欣第一次跨进吊篮的时候,脸色有点儿发黄,手抖个不停。赵欣想站起来,但上升的吊篮摇晃得让人眩晕。吊篮落地,赵欣的脸色才恢复正常。
这个黑瘦的、长脖子的男孩,直到一个星期后才完全弄清楚了搭档的含义,并且将准备工作做得井然有序。两个一大一小的水杯泡上苦丁茶,放在吊篮的顶里边;砂浆桶里和好砂浆,吊篮起升的时候,再加上小半桶水稀释;盛灰浆的瓷盆、灰铲、瓦刀用清水抹洗一遍,摆放在赵子扬顺手的地方。
吊篮大致在八层楼高的地方停下了,赵子扬锁定好了绳索,弯腰拾起了灰铲。赵欣从砂浆桶里舀出半盆砂浆,然后开始用一块湿布抹净瓷片,一片一片过手。赵子扬伸出手,赵欣就递上一片瓷片,一片一片的瓷片被赵子扬贴在了楼体上。只有赵子扬抽烟的间隙,赵欣才能放眼看看四周。无数座这样的高楼遍布在这座城市里,许多栋楼的瓷片都是赵子扬他们贴的。瓷片贴好,再装上各色的玻璃,整幢楼甚至整座城市,就成了一个玻璃城市,高贵,陌生,美丽。赵欣想,父亲这辈子都不可能住进这样的城市了,但自己上大学、找工作,就有可能住进这个玻璃样的城市里。
太阳已经照了几个小时,赵子扬的腰往下塌了一些。
就在这时候,赵欣看见了西边漫天的沙尘卷了过来。他说:“爸,你看西边!”赵子扬回转身,惊得张大了嘴巴,说:“沙尘暴!”他扔下手里的东西,一把将赵欣按在吊篮里坐下,说:“坐好别动。”话音刚落,风就到了眼前。
吊篮被风吹离了楼体,又被用力地抛开,重重地砸在楼体上,砸出的响声惊天裂地,有撞碎的感觉。新贴的瓷片被砸脱落了一些,“刺啦啦”顺楼体滑了下去,摔碎在地面上。接着又连续撞了七八下。然后,吊篮的失控加剧,撞击之后,被风扭动,斜着一升一落,一翻腾,将瓦刀和灰盆颠簸出去撞在楼体上,落向地面,发出碎裂的声响。风中传来马子义的声音,赵欣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看清,马子义在下边五层的一个窗口露出头,向他们招手,军帽已经被风吹落。赵欣张嘴想喊,风中的沙子吹进嘴里,呛得他直咳嗽。赵欣看见赵子扬管控升降装置的手臂,被绳索牵着在楼体上连续撞击,然后突然软了下来。风力在继续增大,天色更暗了。赵欣在吊篮的摇晃中,慢慢站直身子,伸手抓住了吊篮上的绳索。绳索在风中绷得很紧,他伸出手抓住了赵子扬抓着升降机关的手,那只手垂了下去,血沿着袖管中的手臂流了下来。赵子扬瞪着眼,样子很凶。
吊篮在赵欣的操控下开始慢慢下降。他眼眶开始发热,一边控制着手里的下降按钮,一边用单薄的身子抵紧赵子扬的身子,让他慢慢地坐了下去。到五层窗口,风力已经转弱,马子义伸出一双瘦弱的手,抓紧吊篮的绳索。赵欣固定好吊篮,弯下腰用肩膀顶起赵子扬的屁股,把他从窗口送了进去,接着自己也跟着翻了进去。
几天后,在返回的列车上,马子义和赵欣看见了远方的沙漠的闪光。城市退得很远,马子义说:“腾格里,蒙古语的意思是,白色、长生天、最高的神。”
赵欣听了,不想说话。二人头抵着头趴在窗台上,看着远方出神。不一会儿,火车开始穿越隧道。
(节选自《湖南文学》)
2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赵子扬在吊篮中工作时“脸上毫无表情”,但一旦危险降临,他首先将赵欣按在吊篮里坐下,表现了赵子扬的舐犊情深。
B.在父亲抽烟的间隙,赵欣放眼欣赏城市,认为父亲这辈子不可能住进城市,而自己可能有机会,表现了他的自信以及对父亲的轻视。
C.小说写“老板开始看过几次,用手一摸就啥话也不说了”,从侧面表现了赵子扬往新楼墙体上砌瓷片的技艺的精湛、高超。
D.小说以“火车开始穿越隧道”结尾,故事戛然而止,但语意双关,既交代旅途实景,又暗示两位年轻人在人生征程中跋涉、成长。
30.小说两次写腾格里沙漠的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
31.小说以“玻璃城市”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象棋的故事(节选)
【奥地利】茨威格(张玉书译)
“在大旅馆里独自住单间——这话听起来极为人道,不是吗?乍一看来,分给我的房间似乎并没有什么使人不舒服的地方。不过房门日夜都是锁着的;桌上不得有书报,不得有铅笔和纸张;窗外是一堵隔火的砖墙;我周围和我身上全都空空如也。我所有的东西都被拿走了:表给拿走了,免得我知道时间;铅笔拿走了,使我不能写字;小刀拿走了,怕我切断动脉;甚至像香烟这样极小的慰藉也拒绝给我。除了看守,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任何一张人的脸,就是看守也不许同我说话,不许回答我的问题。我从来没有听见过任何人的声音。
“我成天一筹莫展地守着我自己的身体以及四五件不会说话的东西,桌子、床、窗户、洗脸盆;我就像潜水球里的潜水员一样,置身于寂静无声的漆黑大海里,甚至模糊地意识到,通向外界的救生缆索已经扯断。我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没有什么可听,没有什么可看。我身边是一片虚无,一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虚无之境,处处如此,一直如此。你在房里踱来踱去,你的思想也跟着你走过来走过去,一直不停。然而,即使看上去无实无形的思想,也需要一个支撑点,不然它们就开始毫无意义地围着自己转圈子。从早到晚你老是在期待着什么,可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直想到脑袋发痛,你仍然是独自一人。独自一人。独自一人。
“这样继续了两个星期,这两个星期我的世界仅限于桌子、床、洗脸盆、窗户之间。最后审讯终于开始了。我被突如其来地叫了出去,都搞不清楚那是白天还是黑夜。被叫之后,就给带着穿过几条走廊,也不知道要到哪儿去;然后,在一个什么地方等着,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地方;突然,又站到了一张桌子前面,桌旁坐着几个穿军装的人。桌上放着一叠纸——那是档案,不知道里面是些什么;接着开始提问:问题真真假假,有的明确,有的刁钻,有的打掩护,有的设圈套。不过,对我来说,在这些审讯中,最可怕的是,我永远也猜不出,而且也无法料到,关于我的事务所办理的业务,盖世太保究竟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到底还想从我口里掏些什么出来。所以,我的每一个回答便承担了极其严重的责任。如果我承认了他们还不知道的某件事,我就可能毫无必要地使别人遭殃;而如果我否认的事情过多,结果我就害了自己。
“然而审讯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审讯之后回到我的虚无中去——回到那同一个房间去。那里还是同一张桌子,同一张床,同一个洗脸盆,同样的窗户。因为我一旦只身独处,我就设法逐一回想审讯时的情景,思考着我该怎么回答才最聪明,盘算着下一次我得说些什么,才能打消我说不定一言不慎而引起的怀疑。我来回考虑,反复思考、仔细检查我向审判官说的口供中的每一句话,我重新想起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作出的每一个回答。我试图掂量一下,我说的哪些话可能被他们记录了下来,可我心里明白,这种事情我是永远也不可能猜出来,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的。但是,这种思想一旦在空房间里开始运转,就不停地在我脑子里盘旋,一再周而复始,引起各式各样别的联想,连睡梦中也不得安宁。每次盖世太保审讯之后,我自己的思想就同样无情地折磨我,脑子里一再重复盘问、追究、虐待的苦刑。这说不定比审讯之苦还更加残忍,因为在审判官那儿的审讯经过一个小时总是要结束的,但是由于这种孤独的阴险折磨,我脑子里的审讯却永无休止。在我的身边总是只有桌子、床、洗脸盆、窗户。没有任何使人分心的东西,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一无所有。
“现在我才发现,把人单独囚禁在大旅馆的房间里,这种办法是多么恶毒,对人的心理打击是多么致命。在集中营里,你大概得用手推车去推石头,直到双手鲜血淋漓,鞋里的双脚冻坏为止。你大概得跟二十多个人挤在一起,住在又臭又冷的斗室里。然而在那儿看得见好多人的脸,那儿有田野,有手推车,有树木,有星星。而这儿呢,你身边从来也不改变,绝对不变,那可怕的一成不变。这儿没有任何东西使我摆脱我的思想、我的疯狂的想象和我的病态的重复。而这个恰好就是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他们企图用我自己的思想来窒息我,直到我喘不过气来,那时我只好把我的思想倾吐出来,此外别无出路。
“我渐渐感到,在这一片虚无的可怕压力下,我的神经开始松弛。意识到这个危险,我就竭尽全力绷紧我的神经,紧到要绷断的地步。为了使自己有事可做,我就试着在脑子里重现过去背熟的东西,把它们朗诵出来,民歌啊,儿歌啊,中学里学的荷马史诗啊,以及民法法典的条文啊。后来我就试着演算算术题,但是我的记忆力在一片空虚之中什么也抓不住。我没法把思想集中在什么事情上。想着想着就会冒出同一个思想:他们知道什么?昨天我说了什么?下一次我该说些什么?
“这种实在难以描绘的状况持续了四个月之久。四个月——写起来容易,说起来也容易!但是谁也没法描绘、衡量并且说清楚,在没有空间、没有时间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究竟拉得有多么长。你周围空虚一片,一片空虚,成天看见的老是桌子、床、脸盆、窗户,身边老是一片沉默,看见的老是那个看守,他把饭塞进来,连看也不看你一眼,同样的一些思想在虚无之中老是在你脑海里盘旋,直到你发疯为止。起初,我被提审时,头脑还是很清楚的,我回答问题泰然自若,能想到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而现在,就是最简单的句子,我也只能结结巴巴地说出来,因为我在招口供的时候像着了魔似的,眼睛死盯着在纸上滑来滑去记录口供的那支笔,仿佛我想紧紧跟上我自己说的话似的。我感觉到,我的力量渐渐支持不住,这一时刻渐渐逼近:我为了救我自己,将把我所知道的一切都说出来,而我自己除了得到片刻的休息,别无所获。一天晚上,的确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看守恰好在我快要憋死时送饭来了,我忽然冲着他的背影大叫起来:‘带我去受审!我要告诉他们文件和钱在哪儿!我都说,我什么都说!’幸亏他没有再听我说下去。说不定他也不想听我说。
“就在这极端严重的危急关头,发生的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拯救了我。”
发表于1941年(有删改)
3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无法判断盖世太保已掌握了多少重要信息,所以“我”认为自己面对审讯问题时的回答承担了非常严重的责任,因而精神高度紧张。
B.“我”不断朗诵民歌儿歌、荷马史诗、法律条文等却失效,表明人其实有着抵抗孤独的本能,把自己置于纷繁的外界环境时将有助于其发展。
C.“我”的思维是清醒的,但在囚禁中又完全不知道时间的流逝,时间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每一秒都伴随着思维运转的清醒才更加令“我”痛苦。
D.“我”是一个需要精神安慰、无法忍受精神空虚的人,这是“我”在被盖世太保囚禁过程中几乎崩溃以致于主动要求招供的最主要原因。
3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节选具体体现了“内向写作”的特点,以“我”的自述展现了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对“我”面对孤独虚无的抵抗过程作了详尽而精准的描写。
B.小说节选以“我”进入大旅馆单间囚禁为开始,详细描写了房间里的具体摆设,即使故事还未正式展开,但已渲染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C.小说节选擅长使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状态,比如“我”像着了魔似的死盯着记录口供那支笔的细节,便突出了“我”竭力控制自己保持思维清醒的巨大痛苦。
D.小说节选通过囚禁在房间与在集中营劳作的对比描写,生动地体现了劳作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可以令人忘却肉体的痛苦,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34.小说主人公“我”由于掌握了奥地利皇室成员和修道院大量财产的秘密,而被盖世太保作为特种犯囚禁在单人监牢里,请简要概括在这里他的心理状态有过哪些表现。
35.小说节选多次出现“桌子”“床”“洗脸盆”“窗户”,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2022·江苏淮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老舍茶馆
在北京的时期很短,却由不得地想起了老舍,想起他为什么沉潭,想起了他的《茶馆》。
于是就朝前门外大栅栏走去,去寻老舍茶馆。
这是吗?太冷清了。哪儿都可以冷清,茶馆是不该冷清的地方。该冒着热气儿,传出声浪来,卖报纸卖瓜子儿卖馍馍卖羊肉串儿……各色人等都该来混串混喊那才是!或者也有冷清的时候,一两个书生在此看书,三两个老人半靠着打盹,听蝉声鸣夏,看秋雨打落了梧桐——可不该是这么个冷清法。
宽敞的现代化楼梯折了几折,直通三楼,像去贵宾室似的。四周都是大玻璃晃人。所谓按老舍精神兴修的茶馆,就设在这富丽而冷清的三楼上。那人进人出踩踏着的门坎儿呢?那掀上掀下掀出一个纷杂世界的门帘儿呢?“来啦!”“烫着!”“您走好!”的吆喝呢?那些丧德的,算卦的,纳妾的,破财的,蹓鸟儿,出苦力,讲国事,论古今,兴叹天下;那些壮士,穷汉,没落贵族……都哪儿去了?哪儿去了?
当然,当然,第一那是戏,第二那是旧时代的事了。我又糊涂了。
转身看见高悬的“大碗茶茶馆”五个镏金字,气派十足地凸起在黑漆的横匾上,一下子想起衙门里“明镜高悬”的形状。心里别扭。想:这种高级办公楼似的声势,却偏偏闹了个“大碗茶”的名字,不惭愧?那些脚上沾着泥,背上流着汗,手里揪扯着大葱煎饼的汉子,还有那挎着小篮儿卖香花,用手绢儿包着几文小钱的婆子们使的才是大碗哪!就这儿?一准青瓷小盖盅。细作叮当一声响,早把九流三教喝退到门外去了。是他们不配进茶馆吗?还是这样的茶馆不能接纳他们呢?
门被我轻轻推开,一个仿旧时的茶馆就在眼前了,屋里不是没人,却这么静,这么静。我懵懂地找了一个靠窗子的桌子坐下,不由得绷紧了身架,好像不做成一副大家闺秀,就会坏了这里的规矩。
为什么都这么局促,这么安份,这么小心翼翼?这二尺来高的小戏台子到什么时候才热闹起来呢?那送茶水上点心的小姐,在吊着红绿绸子的茶牌幌子下垂手待命,要到什么时候才自如起来呢?
不如到大栅栏那一溜小摊儿坐下来哪!坐下来吃茶叶蛋吃冰糖葫芦吃烧饼吃小豆小米粥,那才合适哪!别让我的腿脚在这些假红木的桌椅底下秀气着啊,委屈着啊,走啊!走!
走之前,我在卫生间发现了一只小瓷碗。多好的碗啊!我一见就“要”了它。它缺了一个口,裂了一寸纹,盛着半碗黄沙,莫名其妙地蹲在箱盖上。它的瓷不亮,像浸了千年的井水。它的图案不妖艳,旧旧的像蒙了隔代的红尘,将它举过头顶察看碗底,有“景德古窑”四个字。我知道了,这一定是这个茶馆在江西定制的第一批茶碗,摔打得没了,只因为这一个残了,留在旯旮里保全了性命。
“拿吗?”我问自己。
“拿吧。”我劝自己。
侧耳倾听无人进来,便像猫儿一般轻手轻脚将这半碗细沙倾在墙角。周身一看,就将它塞在毛衣下我紧缩着腹肌的地方。只觉两颧如火烫,我走出卫生间,回到座位上。假模假样又啜了两口茶水,然后将外衣一套,拎包一裹,我溜之乎也。这是十二月二十二日上午。
晚上,当我把这一段故事讲给我身边这位华发新生的年青朋友,他干裂的嘴唇终于像玫瑰一样绽开了,
他憔悴的脸复又年青,他黑压压的眼睛复又迷乱而欢快了。
“那老舍茶馆一定会向你起诉,说你偷盗新文物!”
“我?”我叫起来,“我那是吗?是吗?是吗?”
“不是,不是,”他躲闪着我的逼问,贴身在冰冷的红墙上,大笑,“当然不是。窃钧者诛,窃国者侯嘛,你算什么?小扒罢了!”
“嗷——”我几乎要跺脚,“它本来是坏的!是没人要的!反正我不是!不是!他们才是呢!他们窃得了恢复中华文化的名誉,窃得了纪念老舍先生的名声!他们窃得了所谓的淳朴古雅!老舍的精神难道是这样的吗?那些柜台、戏台、茶坛子、壶,连招待小姐……全都是摆设!是矫情!是戏!老舍的戏才是生活呢,这儿的生活倒成了什么了?这难道不是偷?这是大偷!巧偷!明偷!文诌诌地偷!我算什么?他们才是正宗的窃呢,而且……”
——我忽然捂住了自己的嘴巴,天啊,我都说了些什么呀?难道我这个拿了别人的碗又倒打一耙的人,就真的不怕老舍茶馆的大爷小姐们挟了水火棍,拖了软绳套前来兴师问罪吗?
我认错,我不好,我改,行吗?
我第一,愿将这只碗完璧归赵。
我第二,愿照价赔钱。
我第三,愿加倍罚款。
第四……我第四……不,唯有第四我不能趴下。我仍然坚持我现在对这个茶馆的看法。只要它依旧摒弃了大众化,只要这里没流淌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不管它是不是使的大碗,我都觉得老舍的魂灵绝不会光临此地!他那一颗洁净的心一定宁肯在那一片宁静的太平湖中沉默着。谨此顺致北京前门外大碗茶茶馆,湘籍金陵人苏叶在此,诚惶诚恐,听候发落。
(有删改)
3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店内的茶客们都斯斯文文的,所以三教九流都不配到富丽堂皇的现代茶馆来喝茶。
B.所谓按老舍精神兴修的茶馆,就设在这富丽而冷清的三楼上。“所谓”带有否定意味。
C.眼前的茶馆内外弥漫着冷清,作者认为印象中的茶馆不应该是冷清的,总是应该热闹的。
D.作者说“我又糊涂了”,表明他意识到那些已是旧时代的事情,是不符合现代化进程的。
3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老舍沉湖,富有意蕴,前后呼应,文章结构圆合。
B.文章详细描写了我“拿”走瓷碗的动作和心理,表现了我对于被丢弃的文物的喜爱。
C.“只要它依旧摒弃了大众化……我都觉得老舍的魂灵绝不会光临此地!”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
D.散文通过古今茶馆情形对比,批判了现代茶馆缺少老舍的平民情怀,装饰和经营模式都太商业化。
38.文中对“偷茶碗”事件的争论,具有丰富含义,请加以概括。
39.这篇散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举例分析。
(2022·湖南·长郡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喜事
西戎
这几天,小秀真高兴,脸颊红润润的。一碰到人,她便把黑缎子似的头发一甩,忍不住咧开嘴笑了。
“哎哟!有了喜,高兴得嘴都抿不住哩!”村里和小秀同辈的妇女们,见了面这样开着玩笑。
小秀真是有了喜,再过两天,就要同互助组里海娃结婚啦。
还在半个月前,小秀就和海娃商量好结婚要做的衣服、要买的东西,海娃进城全置办回来了:蓝花布、红花布、红毛衣、洋袜子,样样都叫小秀满意。海娃知道小秀爱讲卫生,爱学习,还特别多买了一块香胰子、一个小日记本送给小秀。小秀呢?也早加工缝了一件西式衬衫、一个“时兴”挂包送给海娃。这几天,小秀约了她的几个伙伴,一面赶缝嫁衣,顺便就又讲起她和海娃来了。小秀一点不封建,她讲同她妈妈闹斗争。原来不久前,东土村有一家差了两个媒人来说媒,妈妈答应下了,小秀不依,向她提出抗议说:“旧社会把妇女当牲口卖,这新社会不能啦,没有经我同意,就是不成!”
就这样,小秀拒绝了她妈妈的意见,根据自己要求的条件,挑上了海娃。海娃呢?也爱小秀。两个人的条件,自然是在一块谈过了,都同意,才向家里提出来的。
海娃爹来找小秀妈妈探话了:“他大婶,你看海娃和小秀……你是个什么意见呢?”
“唉!怕不好吧!外人听见了会说闲话!”
“噫,”海娃爹偏了一下头,“如今这世道可不是从前啦!孩子们自己给自己‘自由’,将来没埋怨,闹生产呀,过日子呀,人家能合到一块。看从前,花上银钱孩子们还不如意,今天打架,明天动武,根本是砂面捏窝窝——就团不到一块嘛!”
“呵!也真是!”小秀妈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痛苦,动摇了。
“如今这是年轻人的世界,干甚都要新脑筋,咱们这老脑筋,人家说‘顽固’‘封建’,依我看,也是正月里卖门神——过时货啦。由他们年轻人去吧!”
小秀妈妈想了想海娃,虽然相貌黑些,倒是个挺好的后生,便正式征求小秀的意见:“海娃你满意的,可是脸黑呀!”
“黑怕什么?”小秀驳斥着她妈妈,“又不贴在墙上当画看!”
老婆婆叫女儿驳倒了,发着感慨:“如今这世道,就是好活了你们这一把子年轻人!”
“对嘛!妇女要解放,就是为的这个嘛!”
正月十五是海娃和小秀结婚的日子,没有请先生,也不测八字,是他两个选择的。因为刚过了年,全村都在闹红火,吃好的,能好好高兴几天。
真是个好天气,太阳红燉燉的。海娃家的黄土院打扫得净光,门口贴了一副大红对子:男人耕种做模范,妇女纺织当英雄。
傍晌午,鞭炮辟辟啪啪响,秧歌队的锣鼓就震天价敲打起来。这时,海娃穿了一身深蓝布棉袄棉裤,束了一根宽皮带,洋袜子新鞋,头上戴一顶狐皮的带檐帽,脸也洗得挺干净,俊堂堂的。胸前戴一朵大红花。如今这世道可不是从前啦!孩子们自己给自己“自由花”,五角星的毛主席像牌牌,挂在红花上面。小秀穿戴也一崭新,花格裤,海青色袄,头上扎着雪白的羊肚毛巾,俊旦旦的脸盘,和胸膛上戴的红花一样,格外惹人喜欢。
两面旗飘在前面,中间是秧歌队的人打着锣鼓,吹着笙管,最后在簇拥的人群中,海娃和小秀手拉着手,随上走。人们唱着,笑着,乐器奏着,一直在村子里绕了一个大圈圈,又返回到院子里布棚下面,正式举行结婚仪式。看热闹的人把院子挤满了,简直水泄不通。连窗台上也爬满了小孩。
“向父母行礼!”司仪生贵子喊开了。海娃和小秀同时转过身,海娃拉开腿,正准备磕头,小秀一把拉住了他。这时东墙角一群妇女叫起来:“磕嘛!跪下磕嘛!”村主任突然从人堆里挤出来招着手说:“吵死人啦,老婆老婆,赛过打锣,这新式结婚是鞠躬嘛!”海娃和小秀便向坐在正面椅子上的海娃爹、小秀妈鞠了一躬。接着生贵子又喊:“向来宾行礼!”“男女互相行礼!”海娃和小秀站成了对脸,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羞得低下了头,周围人群里,霎时爆发出一阵掌声笑声。
礼罢,村主任出来讲话了。他一开口便说:“在场的青年团、妇联会,婆姨女子少先队,今天海娃和小秀,是自由结婚,这就是咱新社会的结婚。旧社会里,婚姻不合理,受媒人的骗,谁也见不了谁,花上银钱,还不知道是哑子,是麻子,是拐子,是爬子,到结了婚,两口都不如意,今天吵,明天闹,你看糟糕不糟糕?你们说那日子怎能过好呢?”他讲到这里,突然向西墙角招手大呼:“哎,老婆婆们,你们有经验,我讲得对呀不对?”全场子人都哄然大笑了……
天黑,摆开了酒席。
吃饭的时候,小秀妈、海娃爹同村里的一些老年人,在一张桌上吃喜酒。有一个感慨着今天的喜事,对海娃爹和小秀妈说:“你们今天好大的喜事呀,我活了这么大年纪也没经过,又红火,又省事!”
“看人家如今这多好,”又一个老婆婆羡慕地说,“我那闺女早知道能这样,也寻不了死!”说着,伤心地拧了一把鼻涕,哭了。
黑夜,村里的一群小孩子,偷偷爬到新郎和新娘子的窗台上听房……
1948年正月
(有删改)
4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让小秀讲卫生、爱学习,海娃除了给她买红毛衣等,还给她买了香胰子和小日记本。
B.小秀妈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较大,曾干涉小秀婚姻;而海娃爹与其相反,思想比较开通。
C.“海娃你满意的,可是脸黑呀!”言外之意是暗示小秀不要嫌弃海娃脸黑,要看他的品质。
D.婚礼上海娃准备磕头,这一细节反映了海娃多少还受封建思想影响,更表现了他的孝心。
4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写小秀心里高兴到写海娃去城里置办衣物,从写海娃爹探话小秀妈到写热闹的婚礼场景,再到写婚礼后摆开酒席,“喜事”贯穿其中,构成行文线索。
B.小说能把握好轻重缓急的叙事节奏,如写海娃爹找小秀妈探话时,叙事的节奏舒缓下来,写举行婚礼的过程,又加快了叙事节奏,有缓有急,相得益彰。
C.婚礼结束以后,村主任通过新旧社会不同婚姻的对比,批评了旧社会不合理婚姻,肯定了新社会自由的婚姻。村主任的讲话具有揭示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D.小说多处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海娃和小秀的幸福生活,如举行婚礼时的好天气、鞭炮锣鼓的氛围,东墙角一群妇女的喊叫、老婆婆的羡慕和小孩子的听房。
42.海娃爹说“孩子们自己给自己‘自由’”,这里的“自由”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3.西戎的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2·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雨天出门远行
沈婧懿
多年以后,每当他站在火车站的大门口,总会想起他拖着行李箱独自去远方的阴雨绵绵的那个下午。
那天下午,他收拾完上路必需的行装,就坐在光秃秃的床板上拨弄着他的木吉他,用自己很欣赏的嗓音动情地自弹自唱了一首 Five hundred miles,然后背上吉他,拖着行李箱出门了。
天在下雨,让原本就显得有些悲壮的远行更添了一份凄凉。他没打伞,远游的游子不需要这些,他的行囊尽可能地轻便,能扔的东西他一件也没留下。他就这样走在大街上,头也不回。
雨不大,缠绵如丝,像是故土对他恳切地挽留,轻轻柔柔飘落在他的头发上,于发梢积出细小的雨珠连成网,将他的薄外套淋得到处是深浅不一的痕迹。天阴阴的,压下来,世界晦暗。透过这迷离的雨雾,他恍惚看到路上的行人向他迎面走来,汇成浩荡的人潮,或者说,是他感到自己正孤独地在人潮中逆流而行。
“我要去哪里?”他脑海里忽然冒出这个问题,但他马上清醒过来,他要去赶公交,去火车站,去寻找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多么诱人的字眼,那里春风十里,鲜花遍地,阳光从枝叶间斑驳落下,湖面静若碧玉。那里到处回旋着传说中的天籁,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就种植在人们的房前屋后。
彼时正是十一月,冬寒料峭。他站在公交车站台上,缩着脖子,手插口袋,望着坑坑洼洼的马路,内心茫然。雨越下越大,
上一篇:每天都精疲力竭?做到这5点,每天睡4个多小时就能精力充沛!
下一篇:维生素 D 与成年人骨骼健康应用指南:维生素 D 与骨骼健康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