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聊斋之《陆判》:陆判到底是不是一位好判官?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大家好,今天阿犬为大家来解读的是《聊斋》名篇《陆判》。

  在笔者看来,陆判诚然是一位好朋友,好兄弟,却未必称得上“好判官”。因为就这个故事来看,他的所作所为,几乎都是不怎么符合法度的。

  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古人所构思的阴间种种,常常以阳世为范本。

  譬如文中陆判就有一句:

  “阴司诵读,与阳世略同。”

  阴间读书,和阳间相似。

  所以,阳间需要法度,阴间自然也需要(否则陆判这个鬼差不就没饭吃了么),在这里,因为阳世为阴间之范本,所以我们用对阳间法度律令的认知,来理解阴间法度不会有大偏差。本人在下文中所言的“法度”皆指阴间法度。

  那么为什么说陆判的行径不符合法度呢?

  首先陆判是怎么跟文章主人公朱尔旦相识的?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朱尔旦和几个朋友一起喝酒,席间,朋友们挑唆朱尔旦:

  “君有豪名,能深夜赴十王殿,负得左廊判官来,众当醵作筵。”

  “朱兄你素来豪放,如果敢深夜到十王殿把左廊的判官(木雕像)背到这里来,我们哥几个做东,请你吃酒席。”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憨憨又大胆的朱尔旦真的把判官的雕像背到了喝酒的地方,在众人的惊叹下,朱尔旦当众举杯敬判官:

  “门生狂率不文,大宗师谅不为怪。荒舍匪遥,合乘兴来觅饮,幸勿为畛畦。”

  “学生狂放不羁,请宗师(因判官执笔读书人多称“宗师”)不要见怪,我家离这儿不远,您啥时候有兴致了,欢迎来喝两杯,别介意人神有别哈!”

  说完就又把判官背了回去。

  结果第二天,几个朋友果然没有食言请他喝了酒。一直到黄昏,朱尔旦才醉醺醺地回到家。就在这个时候,陆判居然真的来了。

  “忽有人搴帘入,视之,则判官也。”

  陆判不是来兴师问罪的。相反,他是来这里找朱尔旦喝酒的。推杯换盏间两人就成了惺惺相惜的“酒肉朋友”,故事也由此展开。

  朱尔旦的“豪放”,判官的“亲民”,这两个人物都非常有意思。

  但在这里,笔者要问:一个阴间的鬼差,冒然来到阳间和一凡人对饮,这样做符合规定么?

  一个是人,一个是鬼,如果不是遇到朱尔旦这般胆大(文中开头即言朱尔旦“性豪放,然素钝”)的,恐怕早就吓得魂飞魄散。阴间判官在阳世以真身示人,只是为了讨几杯酒吃,会不会也太任性了?当然了,这完全也可以解释为这两人性格里的不拘小节,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此其一。

  其二,这个故事最广为人知的情节就是陆判为朱尔旦“换心”。

  因为朱尔旦文思闭塞,所以陆判干了这么一件事:

  “适在冥间,于千万心中, 拣得佳者一枚,为君易之,留此以补阙数。”

  他在阴间千万颗心中选择了一颗最好的给朱尔旦换上了,然后拿了朱尔旦之前的那颗心回去凑数(留此以补阙数)。

  从此之后,朱尔旦文思如泉涌,令好友们大为吃惊。

  判官果真够哥们,一下子就帮好朋友解决了大问题,这份仗义令人感动。但是,还是那句话,他这样做符不符合法度?

  没有经过批准,擅自把别人的心换给朱尔旦,这叫以权谋私;

  又把朱尔旦原来的心拿回去凑数,这叫瞒天过海。

  如果我是朱尔旦,我会对陆判感激涕零。但如若我不是,那我只会说,陆判,你胆儿真肥啊!

  不知此事若给阴间最高长官阎王知道了,又该怎么处理?这显然是不符合法度的肆意妄为。

  其三,朱尔旦嫌弃自己的发妻样貌丑陋,有了上一次陆判换心,这一回他也不客气地自己开口了:

  “心肠可易,面目想亦可更。山荆,予结发人,下体颇亦不恶,但头面不甚佳丽。尚欲烦君刀斧,如何?”

  意思就是自己的老婆,身材还行,就是脸太寒碜,希望判官“动动刀斧”让妻子的容貌变得姣好一点。

  让堂堂判官给老婆整容,这种事儿听听都觉得过分,但奇迹的是,陆判又答应了!

  陆笑曰:“诺,容徐图之。”

  然后,判官又干了一件事,他把吴侍御女儿的头安到了朱尔旦的妻子头上。(吴侍御的女儿上元节在十王殿上香的时候被歹徒杀害,断头)从此之后,朱夫人有了一张姣好的面容,而且“上下肉色,判然而异”,脖子上和脖子下的肉色完全不同(因为来自两个人)。

  陆判不仅可以“易心”,连“换头”也不在话下。

  但能不能擅自把一个人的头换到另一个人身上?

  吴侍御家的女儿丢了头,好受么?(在发现女儿丢了头颅的第二天,吴家看管尸体的婢女就被毒打)。陆判为朋友的义气间接害了一个无辜的人。

  这次换头,也是判官的又一次徇私。

  所以,从头到尾,陆判为朱尔旦做的这些“义气之举”,他对朱尔旦的有求必应,其实每一件都在徇私枉法,每一件都不符合法度。

  这样的人,是一个好朋友,好兄弟,但显然不是一个好判官。因为他任由私情主导,忘了该遵守的法度,该秉持的公平。

  那为什么蒲松龄要塑造这样一个判官的形象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第一,对于仕途登科的欲望。

  其实大家可以看到,陆判为朱尔旦所做的这几件事,或多或少都跟朱尔旦的仕途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为朱尔旦换心,让他文思敏捷,从而在科场上取得好成绩。(“科试冠军,秋闱果中经元”)

  为朱尔旦妻子换了吴侍御女儿的头,吴侍御后来跟朱尔旦结为翁婿。朱尔旦算是由此攀附上了官宦人家。

  朱尔旦死后,陆判更是直接推荐他当了地府文书。(“陆判荐我督案务,授有官爵,亦无所苦。”)后来朱尔旦官至“上华卿”。

  所以,陆判的所有助攻,基本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和朱尔旦的仕途有关。这其实反映了一生落榜40多次的蒲松龄想要登科的一种迫切愿求。

  第二,对“人情”的渴望

  满清的科场非常严苛,只要不按要求来作答,就会被取消成绩。在现实里,蒲松龄就曾有一次因为“越幅”(没有按纸张顺序答卷)而被取消了成绩。要是作弊,那就更惨,革取功名、杀头、监禁、流放。清代对舞弊严苛的处罚措施堪称历代之最。

  因为严苛,所以考场上时时刻刻充斥着一种无形的高压。

  这让屡屡落榜的蒲松龄既痛苦又无奈,只好寄希望有一位这样讲人情的暖心鬼神来帮助自己,开个外挂。

  所以,他塑造了这么一个人物。

  由此可见,所谓《聊斋》“谈空谈鬼,蹉跎平生”,其实并不完全如此。有些情节细细品味之,能尝出作者流露于笔尖的点滴惆怅和平生的抱负与无奈。

上一篇:国防动员文化
下一篇:小女孩红裙绿衣汉服图片(红色襦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