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情、主知与主趣 ——新诗三大路径专题(上)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从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承传关系着眼,审视近百年来新诗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在20世纪新诗发展史上存在着一个唐诗传统,一个宋诗传统,和一个元曲传统。唐诗主情,新诗史上循着唐诗路径创作的诗人,如郭沫若、汪静之、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何其芳、蒲风、艾青、曾卓、余光中、高准、席慕蓉、林子、舒婷、马丽华等,他们的作品大多富于激情气势,感情饱满浓烈,具有较为明显的唯美倾向和感伤情调,注重情景关系,意境营构,画面配置,声韵协调,语言颇重藻采,诗质润泽怡人。宋诗主知,新诗史上循着宋诗路径创作的诗人,包括胡适为代表的初期白话诗人,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穆旦等九叶诗人,纪弦、洛夫等台湾诗人,公刘、北岛、欧阳江河等当代诗人。他们的作品大多崇尚理性,关注现实,好发议论,取材广阔,不避细碎,具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诗风平易中见新奇,诗格简洁瘦劲。元曲主趣,循着元曲路径创作的诗人,如新诗初期的鲁迅,嗣后的赵元任,50年代以后的流沙河、黄永玉,台湾诗人痖弦、管管、夏宇,新生代诗人于坚、韩东、李亚伟、尚仲敏、伊沙等,他们的作品大多崇尚幽默,追求谐趣,甚至插科打诨,打油滑稽,语言浅白,格调低俗,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和平民色彩。当然,这只是就上举诗人的总体创作倾向而言,若具体到某位诗人的某个阶段或某篇作品,则或主情,或主知,或主趣,需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从中西诗歌关系的角度看,新诗中主情、主知与主趣三派,大致可以分别对应西方之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诗歌。

   

  一、主情:唐诗的路径

  古今论诗,无不瞩目唐诗“主情”的特质。杨慎《升庵诗话》云:“唐诗人主情,去三百篇近;宋诗人主理,去三百篇远。”王士祯《答师友传诗录》云:“唐诗人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吴乔《围炉诗话》云:“唐人以诗为诗,宋人以文为诗;唐人主于达情,宋诗主议论。”钱钟书《谈艺录》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缪钺《论宋诗》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以宋诗为参照对比,唐诗“主情”的特点被衬托得愈加突出。

  (一)激情气势与沉郁悲壮

  主情的唐诗以激情和气势见长,尤其是初盛唐诗歌,而以合并庄骚、融会儒侠、承续建安的李白诗歌为最杰出的代表。激情澎湃、以气运词、豪放飘逸的“太白遗风”,在新诗中的第一个承传者是《女神》的作者郭沫若。《女神》时期的郭沫若,以超众的才华、惊人的想象、自由的意志、创造的精神,“熔屈原、李白等中国浪漫主义诗人与惠特曼、歌德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诗风于一炉,炼出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灿烂诗篇”[1]。《女神》中的《凤凰涅槃》、《天狗》、《日出》、《晨安》、《笔立山头展望》、《浴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雪朝》、《炉中煤》、《太阳礼赞》、《海舟中望日出》等诗,或热烈奔放:“我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电”,“我有血总要流,有火总要喷,不论在任何方向,我都想驰骋”;或高亢激越:“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或浑厚雄奇:“地球,我的母亲!/天已黎明了,/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哦哦,环天都是火云!/好象是赤的游龙,赤的狮子,/赤的鲸鱼,赤的象,赤的犀”;或气势磅礴:“哦哦,山岳的波涛,瓦屋的波涛,/涌着在,涌着在,涌着在,涌着在呀!”,“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无与伦比的激情、气势和力量充溢诗行,表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式的破坏和创造精神。朱自清称郭沫若“异军突起”,认为“他的强烈的感情能够将理融化在他的笔下,是他的独到处”[2]。康白情也在《新诗年选》中称赞说:“郭沫若的诗笔力雄劲,不拘拘于艺术上的雕虫小技,实在是大方之作。”

  zq1.webp

  郭沫若之后,闻一多的《红烛》、《死水》二集中的部分诗篇,充满浪漫的想象和高亢的热情,《发现》、《一句话》、《一个观念》等直抒胸臆的爱国诗,迸血溅泪,情热似火。陈梦家认为,《你指着太阳起誓》是闻一多“最好一首诗,有如一团溶金的烈火”[3]。中国诗歌会的蒲风,在他33年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创作诗集16部,诗歌论文集3部,译诗2部。他的诗涉猎范围很广,形式不拘一格,有长达数百页的叙事诗,也有三言两语的街头诗和明信片诗;他的一些诗缠绵哀婉,但更多的是《茫茫夜》中“轰隆!轰隆!轰隆!/雷鸣!雷鸣!雷鸣!”那种高昂的旋律,是《我迎着风狂和雨暴》中“战斗吧,祖国!/战斗吧,为着祖国”那种热烈的呐喊;他的《咆哮》、《摇篮歌》等诗也以粗犷豪迈、雄浑有力的风格为主。田间的《给战斗者》采用以句分行的“长短句”形式,使诗的感情节奏显得短促跳跃,刚健铿锵,“如同一声声的‘鼓点’”[4],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他的《自由,向我们滚来了》、《人民底舞》等诗,都具有这种风格。光未然的著名组诗《黄河大合唱》,堪称一首气势磅礴、昂扬激越的中华民族英雄史诗。抗战时期的爱国诗歌,大都显示出与上举诗人诗作相似的感情饱满、壮怀激烈的风格特点。台湾诗人文晓村、高准寄托民族和爱国之情的诗篇,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对古典和现代爱国诗歌传统的承续。文晓村的《创造者之歌》写道:“展开我们的胸膛/可以阅读千万里锦绣的大地/拍拍我们的血脉/也能听及五千年历史之河的奔腾/我们是伟大的中华儿女”。虽稍显直露,但情感强烈,音韵铿锵,具有激励人心的审美效果。高准的《中国万岁交响曲》,反复采用排比句式,造成一浪高过一浪的强劲力度;大部分诗节的开端,都冠以“啊”或“啊啊”的感叹词,抒发诗人难以遏止的急切情绪;全诗形成一种海阔天空、劲健磅礴的浩瀚气势。

  五、六十年代以贺敬之、郭小川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强调在社会生活和群众中鼓动宣传的战斗作用,因此十分重视思想观念的激情负载和直接诉诸听觉的节奏与音韵。“为了强化激情和使思想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诗体在思想情绪的表达上经常使用反复渲染、铺陈的手段”,“这些诗惟恐没能把感情的表达推至顶点,因而往往有较长的篇幅。当然,激情的宣泄也还需要一定的手段,有一定的形式加以规范。所以另一方面,政治抒情诗又十分重视容纳激情的形式因素:音乐感和形式感。一是注意内在感情发展上的起伏和层次,把情感的波动变化纳入鲜明的节奏和铿锵的音韵之中。另一是在运用外来诗体形式(如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体’)时,融进中国古典诗歌的排比、对偶和铺陈的技巧,使容易泛滥的激情,在一定的形式轨道中汹涌”[5]。他们在代表时代、革命、阶级抒发“大我”的激越豪壮感情时,注意向古典诗歌学习,贺敬之说:“我喜欢民歌,也爱读我国古典诗词,在诗歌创作中很想吸取这二者之长,用以表现新的时代,新的生活”[6]。郭小川说:“我比较喜欢李白、辛弃疾的一些作品……就是喜欢他们的抒情,而且是豪情”[7]。郭小川的话说出了他们的诗学传承背景。

  zq2.webp

  如果说追求激情与气势主要是承续“太白遗风”的话,那么沉郁悲壮的感情抒发,则是“少陵遗意”的一脉嫡传。在新诗中的代表人物首推艾青。论者在谈到艾青的经历和诗风时,常与杜甫相比并。如孙琴安说:抗战初期的艾青“曾在杭州、金华、武汉、桂林、重庆等地到处流浪,一边找工作,一边宣传抗日,大有杜甫当年‘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味道”[8]。陈远征说:“古代诗歌史上屈原和杜甫都是以抒写忧郁情怀而获得诗美的,在现代,当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艾青的建立在客观真实基础上的,饱含对祖国、民族和人民之爱,充满深沉思虑和热切追求的忧郁,同样是一种诗美”[9]。抗战前期是艾青诗歌创作的高峰,他的诗歌基本风格——沉郁与悲壮,即在此期形成。沉郁者如《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手推车》等,系承接早期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而来;悲壮者如《太阳》、《向太阳》、《他起来了》、《火把》、《吹号者》等,这些诗虽然也富于气势,如《太阳》开头一节中的句子:“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但在总体上显示的不是一种豪迈高昂的雄壮,而是一种深沉的悲壮,“有如杜甫《秋兴》、《咏怀古迹》、《登高》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只是杜甫用的是严密的格律诗,艾青用的是非常自由的白话诗,但在节奏的抑扬顿挫、升降起落方面则是一样的”[10]。前人论李杜之别,有“供奉深,工部缓”的说法[11],杜甫诗歌多实写细部,语言意象的密度又大,节奏显得缓慢滞重,助成了他的沉郁顿挫诗风。艾青诗歌的节奏也以缓慢、稳重为主,如《火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描写刻画,节奏就相当沉缓,给人一种浑厚的力量和深沉的感动。他晚期的《在浪尖上》、《古罗马大斗技场》、《听,有一个声音》等长诗,笔力更见苍劲浑厚,孙琴安认为:“杜甫所说的‘晚节渐于诗律细’、‘庾信文章老更成’,用在他身上,都是合适的”[12](孙琴安《现代诗四十家风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252页。)。在现代新诗史上,艾青无疑与杜甫有着较大的可比性。此外,朦胧诗派的北岛、江河的作品,也以沉郁悲壮为其主导风格。如北岛的《结局与开始》、《回答》,江河的《祖国》等诗,沉重悲愤而又雄浑壮阔,说他们近承新诗的艾青,远绍唐诗的杜甫,谅不为诬。当然,北岛有不少诗内蕴思辨玄奥,诗格冷峻瘦劲,近于宋诗和西方现代派诗歌,这说明一个大诗人风格的多样性,和在诗学传承上的“转益多师”。创作主体的年龄、处境、心境和审美趣味的阶段性转移,以及题材的差异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具体作品或主知,或主情,或主趣。因此,说某诗人近唐近宋,不如说某诗人的某篇作品近唐近宋更为准确客观。

  (二)清新明朗与纯情感伤

  唐诗尤其是初盛唐诗,清新鲜活,纯洁明朗,由“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13],歌声里洋溢着上升时代“欣欣向荣的情绪”[14]。现当代新诗中,湖畔诗派四诗人的诗,新月派徐志摩、林徽因等人的诗,以及朦胧诗派顾城早期的诗,大都具有初盛唐诗清新明朗的格调。

  20年代初,那群“歌哭在湖畔,歌笑在湖畔”的少年诗人,沐浴着个性解放的新时代、新文化的和煦春风,开始了他们自由的歌唱。这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从堤边,水面/远近的杨柳掩映里,/我认识了西湖了!”(应修人《我认识了西湖了》);“杨柳弯着身儿侧着耳,/听湖里鱼们底细语;/风来了,/他摇摇头儿叫风不要响”(冯雪峰《杨柳》);“小小的蟹儿/三三两两的在泥洞边游戏,/嘴上底沫珠儿晶晶地映在太阳光里。/小小的蟹儿呵!/你们天天在这里游戏吗?//我笑那些小草,/也要给那些小草笑了。/但波儿底活泼,/蟹儿底静逸,/能给我带些回去吗?”(应修人《在江边小坐》);“风吹皱了的水,/没来由地波呀,波呀。”(汪静之《小诗》二);风景中没有任何阴影。这是他们笔下的人物:“蓝格子布扎在头上,/一篮新剪的苜蓿挽在肘儿上,/伊只这么着/走在朝阳影里的麦陇上。”(应修人《麦陇上》);“妹妹你是水——/你是清溪里的水。/无愁地镇日流,/率真地长是笑,/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应修人《妹妹你是水》);人物没有任何的愁情。这是他们笔下的爱情:“鸟儿出山去的时候,/我以一片花瓣放在它嘴里,/告诉那住在谷口的女郎,/说山里的花已开了。”(冯雪峰《山里的小诗》);“哥哥底怀里,/也有妈妈样的温暖吗?/这是尝新的第一夜呵!//要明天领我上栖霞岭去,/让小哥哥睡熟吧。//移他底脸儿,移得更近些;/捏他底手儿,捏得更紧些:/这样,我可以放心睡去了。”(应修人《第一夜》);爱情里没有任何杂质。这些诗不管是写景、写人还是写情,均不滓不染,天真纯洁,清新自然,活泼流畅,晶莹透明,让人想起李白《静夜思》、孟浩然《春晓》、王维《相思》、崔颢《长干行》、王昌龄《采莲曲》那一些唐人的纯美的“水晶绝句”。

  zq3.webp

  新月派诗人的作品多有清新如初盛唐人诗的,其中又以徐志摩为代表。徐志摩是一个心地光明、天真稚气的人,胡适说他“为人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他的人生观是爱、自由和美合成的“单纯信仰”[15]。叶公超说他“对于任何人任何事,从未有过绝对的怨恨,甚至于无意中没有表示过一些憎嫉的神气”[16]。梁实秋说他“像是一团火炬把每个人的心都点燃,他有说,有笑,有表现,有动作,……弄得大家都欢喜不置”[17]。诗如其人,他的诗写晶莹的明星:“我有一个爱恋;——/我爱天上的明星;/我爱他们的晶莹:/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写玲珑的朝露草花:“你轻含着朝露颗颗,/怦动的,像是慕光明的花蛾”;写美丽的童心:“回复我纯朴的,美丽的童心:/像山谷里的冷泉一勺,/像晓风里的白头乳鹊,/像池畔的草花,自然的鲜明”;写可爱的秋景:“可爱的秋景!无声的落叶,/轻盈的,轻盈的,掉落在这小径,/竹篱内,隐约的,有小儿女的笑声:/呖呖的清音,缭绕着村舍的静谧,/仿佛是幽谷里的小鸟,欢噪著清晨,/驱散了昏夜的晦塞,开始无限光明”;写处女的梦境:“她是睡著了——/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她入梦境了——/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可爱的梨涡,/解释了处女梦境的欢喜,/像一颗露珠,/颤动的,在荷盘中闪耀著晨曦!”;写甜蜜的忧愁:“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写雪花的快乐:“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去处,/等著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诗中的意象多为白色,诗境明澈亮丽,诗意潇洒出尘,这一点略似唐代那位喜爱皎洁明丽的白色物象,人和诗同其潇洒飘逸的诗仙李白。

  “童话诗人”顾城早期的诗作,纯粹清新,富有唐韵。他的《生命幻想曲》,是13岁的少作,那时他随父亲下放山东黄河入海口农村,给生产队放猪,他用树枝在沙滩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用金黄的麦秸/编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车轮滚过/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蟋蟀欢迎我/抖动着琴弦”。《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写道:“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象彩色蜡笔一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他们挨得很近/让他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这些诗句体现了顾城的诗观:“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是“遥远而清晰”的“天国梦”,是纯银的钥匙所开启的天国之门内的“纯净的美”[18]。他用梦幻少年的天真烂漫诗句,建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对立的童话世界。

  苦闷和感伤是中晚唐李贺、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等人诗歌的一大特点。从初盛唐到中晚唐,随着社会的没落,有着纯情的青春少年气质的唐诗人,面对现实的困顿和压抑,感受和表现苦闷、感伤的情绪是必然的。这种苦闷感伤的情绪,经由晚唐诗,全方位地感染了唐宋婉约词。接受晚唐温、李诗和唐宋婉约词的影响,在气质上与温、李等诗人和婉约词人相近的现当代新诗人,如戴望舒、方玮德、曾卓、席慕蓉、林子、舒婷、马丽华等,他们的诗作尤其是抒写爱情的篇章,亦流露出普遍的苦闷感伤情绪,其中又以戴望舒、席慕蓉、舒婷为最。

  zq4.webp

  戴望舒的《自家伤感》:“怀着热望来相见,/冀希从头细说,/偏你冷冷无言;/我只合踏着残叶/远去了,自家伤感”;《凝泪出门》:“昏昏的灯,/冥冥的雨,/沉沉的未晓天;/凄凉的情绪;/将我底愁怀占住。//凄绝的寂静中,/你还酣睡未醒;/我无奈踯躅徘徊,/独自凝泪出门:/啊,我已够伤心。”《林下小语》:“不要微笑,亲爱的,/啼泣一些是温柔的,/啼泣吧,亲爱的,/啼泣在我底膝上”;《夜是》:“我的头是靠在你裸着的膝上,/你想笑,而我却哭了。”他的《残花的泪》、《雨巷》、《印象》、《秋蝇》等诗莫不惆怅感伤,《我的素描》中的诗句:“我是青春和衰老的集合体,/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已从苦闷感伤进至晚唐式的颓废。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成熟》:“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渡口》:“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年华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山月》:“在四月的夜里 袭我以郁香/袭我以次次春回的惆怅”;《如歌的行板》:“所有的时刻/都已错过 忧伤蚀我心怀”;《山路》:“而今夜 在灯下/梳我初白的头/忽然记起了一些没能/实现的诺言 一些/无法解释的悲伤”;《诱惑》:“而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会使我流泪/使我 在叶终于落尽的那一日/深深地后悔”。舒婷的《四月的黄昏》:“也许有一个约会/至今尚未如期/也许有一次热恋/永不能相许/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眼泪流啊流啊/默默的”;《雨别》:“我真想摔开车门/扑在你的宽肩上失声痛哭”;《思念》:“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 只是两颗泪珠”;《船》:“咫尺之内/丧失了最后的力量/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会唱歌的鸢尾花》:“往事 像躲在墙角的蛐蛐/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类似情调的名作还有曾卓的《有赠》,林子的《给他》,马丽华的《我说,我爱,但我不能》等。这种弥漫一片、拂之不去的苦闷忧伤,是社会现实、伦理重压和个人性格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也与“以悲为美”的晚唐诗和婉约词对这些新诗人的浸润濡染分不开。

  (三)音韵、藻采与意境

  与循宋诗路径倾向于散文化、主意废词、注重表达“诗想”的现当代诗人不同,循唐诗路径的一批现当代诗人,在创作中普遍重视音韵的和谐、藻采的华美和意境的营构。

  迄今为止,在音韵节奏和谐的追求方面表现最突出的还是二、三十年代的一些诗人。从早期的俞平伯、朱自清诸人,到陆志韦、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梦侃等新月社诸子,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闻一多在这方面的贡献尤巨,他清楚地意识到,新诗音韵的和谐当从古典诗歌中有所借取,因此并不讳言他的格律主张与唐代成熟的近体格律诗之间的关系,他赞叹道:“律诗乃抒情之工具,宜乎约词含意,然后句无余字,篇无长语,而一唱三叹,自有弦外之音”[19]。在音韵节奏和谐的追求方面,诗人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是注重押韵,一般是逢双押韵,如闻一多的《死水》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春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偶句的“漪沦”、“残羹”押韵。以下每节换韵,第二节的“桃花”、“云霞”,第三节的“白沫”、“咬破”,第四节的“鲜明”、“歌声”,第五节的“所在”、“世界”,各自押韵。也有如闻一多《发现》那样韵位密集而且换韵频繁的作品,全诗一共12句,两句一韵,单句和双句即上下句押韵,换韵六次。朱湘的《采莲曲》用韵也十分讲究,全诗5节,每节10行,如第1节:“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招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1、2、4行押韵,5、6、7行换韵,8、9、10行再换韵,每节如此。使得这首诗音韵多变,活泼流畅,语气词“呀”也增强了诗句的唱叹效果,还有“左行,/右撑”、“拍紧,/拍轻”的短句,更是朱湘的得意创造,他说这是“以先重后轻的韵表现出采莲舟过路时随波上下的一种感觉”。全诗具有动人的音乐美和歌唱性。

  zq5.webp

  除了继承传统诗歌逢双押韵与换韵的方法,诗人们还借鉴了西方诗歌中的头韵、间韵和句尾的勾连押韵方法。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1节“轻轻的”就是头韵,不仅与2、3行中“轻轻的”重复应和,也与2、3节的“金”、“新”、“影”、“荇”相协,形成回旋律动的乐感。第2节中的“金柳”、“新娘”中的“金”与“新”就是间韵,与下一句尾韵“艳影”的“影”相协。“波光”与下一句“荡漾”相押,前者为头韵,后者为尾韵。第1节第3行“招手”与第2节第1行“金柳”协韵;第2节第3行“艳影”与第3节第1行“青荇”相协;这是英国近体诗的勾连押韵方法。中西各种押韵手法的运用,形成了全诗多重韵律的立体交响。

  其次是“节的匀称,句的均齐”。闻一多的《死水》,全诗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言,以四个音顿为主,十分匀称整齐,呈现出规则的“豆腐干状”。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全诗七节,每节四行,每行六—八字,基本上三个音顿,每节一、三行和二、四行音顿相对;遵循规律而又不拘谨板滞,体现了变化中的和谐。朱湘的《采莲曲》,五节诗之间严格对称,但每节的10行诗却长短错落,参差有致,于整齐匀称之中显出活泼流畅的节奏感。

  再次是顶真、双声叠韵和复沓章法,也为注重音乐美的诗人所青睐。顶真辞格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戴望舒《雨巷》中的“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这种手法,赋予诗篇一种如沈德潜评《西洲曲》顶针辞格时所说的“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的艺术效果[20]。双声叠韵的联绵字,如《再别康桥》中的“轻轻、荡漾、青荇、招摇、榆荫、斑斓、悄悄”,《雨巷》中的“彷徨、芬芳、默默、彳亍、凄清、惆怅、迷茫”,增强了语言的韵律节奏感。回环与复沓章法,如《再别康桥》、《雨巷》的首尾两节,均以回环复沓构成前后呼应;《采莲曲》每节的最后一句构成复沓;抒发了缠绵婉转的不尽情意。《雨巷》的情况更复杂些,每节内的词句也构成复沓,如第2节里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第3节里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4节里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首尾复沓、节内复沓再加上“雨巷、姑娘、芬芳、惆怅、彷徨、眼光”等词语的反复出现,韵律上的回旋承载情感上的咏叹,《雨巷》因此被叶圣陶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而赢得一个“雨巷诗人”的雅号。

  与“主意废词”、“皮毛落尽,精神独存”的宋诗相比,唐诗注重藻采,更讲究语言意象之美。“时带六朝锦色”的初唐诗,和“文质半取,风骚两挟”的盛唐诗,词藻色采以清新明丽为主;中晚唐诗人如李贺、李商隐、温庭筠等的诗歌,语言意象的色彩转向秾丽绮艳,凄美华靡。循着唐诗路径前行的新诗人,如闻一多、徐志摩、林徽因、戴望舒、何其芳等,也表现出了注重语言意象的色彩藻饰的唯美倾向。早在1920年,宗白华在《新诗略谈》中就指出新诗语言应具有“音乐”和“绘画”两种作用,“可以表写出空间的形相,与色彩”,“含有着图画”。闻一多的诗歌“三美”理论之一就是“绘画的美”,他认为“美的灵魂若不附丽于美的形体,便失去他的美了”[21],诗的语言、形体、意象采用得艺术、采用得美,必能使诗的思想、灵魂表达得美。所以他力主诗的意象要“秾丽繁密而且具体”[22]。他特别重视诗中的色彩,称赞佛来琪是“设色的神手,他的诗充满浓丽的东方色彩”[23]。他讲究诗画结合,“诗中有画”,欣赏王维、李商隐和济慈、罗瑟蒂的诗作。学画出身的他融画技于诗作,注重随类敷彩和色彩的调和互补,以及光色效果和心理效果,妙施线条,精心构图,情与景融,意与境浑。他写秋水:“紫得像葡萄似的涧水/翻起了一层层金色的鲤鱼鳞”;写秋叶:“几片剪形的枫叶,/仿佛朱砂色的燕子”、“棕黄色的大橡叶,/在绿茵上狼藉着”;写菊花:“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懒慵慵的江西腊哟,倒挂着一饼蜂巢似的黄心,/仿佛是朵紫的向日葵呢”、“剪秋萝似的小红菊花儿;/从鹅绒到古铜色的黄菊;/带紫茎的微绿色的‘真菊’,/是些小小的玉管儿缀成的”;语言意象五光十色,绚丽灿烂,溢彩流金。

  何其芳的个性与气质都让他认同温、李那份“晚唐的美丽”,据方敬、何频伽《何其芳散记》说:他在念私塾时,就已读完“大型六家选本《唐宋诗醇》。他能熟背许多古诗词,多半是唐诗,尤其是温、李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诗词”,“受过晚唐五代冶艳精致的诗词的熏染”。由此形成了他前期诗歌媚艳浓郁、镂金错采的语言风格,他的《预言》、《季候病》、《爱情》、《罗衫》、《花环》等诗浓丽香艳,“美丽的夭亡”、“甜蜜的凄恸”、“透明的忧愁”、“郁热的香气”一类句子屡见不鲜。“这里的每一行,仿佛清朝官帽上亮晶晶的一颗大宝石”[24],而这正是诗人追求的自己喜欢的“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25]。如果说何其芳诗歌更近于温庭筠的话,那么曾经影响过何其芳的“脂粉气”颇浓的戴望舒诗歌,其凄艳的藻采更近于李商隐。倒是新月派徐志摩、林徽因等人的诗,语言意象的色彩与初盛唐的清新明丽较为相近,徐诗前已谈及,这里看一首林徽因的《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笑的是她惺忪的卷发,/散乱的挨着她耳朵。/轻软如同花影,/痒痒的甜蜜/涌进了你的心窝。/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那轻轻的一笑,有露珠的艳丽,花影的轻软,如“水的映影,风的轻歌”,如“云的留痕,浪的柔波”。在这明丽灿烂、如诗如画的盈盈笑意之后隐现的,正是“中国第一才女”的天然秀韵,绰约风姿。诗句涤尽人间世俗气息,灵光四射,洋溢着纯粹的唯美精神。这首《笑》也许不是林徽因写得最好的诗,但肯定是她写得最美的诗。

  zq6.webp

  循唐诗路径的主情一派诗人,不论是气势宏放的郭沫若、蒲风、高准,还是沉郁悲壮的艾青,不论是清新明丽的汪静之、徐志摩、林徽因、顾城,还是纯情感伤的戴望舒、席慕蓉、舒婷;不论是音韵协畅的闻一多、朱湘,还是藻采华美的何其芳;都注重诗歌的意境营构。他们的诗歌中有局部的章句之境,有完整的篇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造境,有写境;有“写景则在人耳目”的景境,有“写情则沁人心脾”的情境,有“述事则如其口出”的事境。可谓林林总总,古典诗歌中丰富的境界类型,在他们这些现当代新诗人的笔下均可找到,尽管他们笔下的诗歌境界,在总体上或许还不像古典诗词那么老到圆熟完美。这里不拟多作论列,只依照唐代王昌龄《诗格》中“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的说法,拈出数例略作剖析印证,以见其概。

  先看物境。所谓“物境”,“是指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诗篇所展示的境界,也可推及描述具体事物(社会的与人事的)的诗作”[26]。如郭沫若的《雨后》:

  雨后的宇宙,/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寂然幽静。//海上泛着银波,/天上还晕着烟云,/松原的青森!//平平的岸上,/渔舟一列地骈陈,/无人踪印。//有两三灯光,/在远远的岛上闪明——/初出的明星?

  这是一首以描写海滨雨后黄昏自然景物为主的“物境”诗,第一节写雨后环境的总体印象,以“泪洗过的良心”比雨水洗涤干净的“宇宙”,含有宗教般的圣洁意味,见出雨后时空的异常洁净清爽,是一个富有想象力、表现力的奇喻。第二节写雨后的海天景色,大海银波明灭,天空烟云氤氲,仿佛一片青森森的松林。第三节写近处海岸景色,沙岸平阔,渔舟骈陈,阒无人踪,安谧寂静。第四节写远眺海岛所见,两三灯光在远远的海岛上闪现,与天边初生的明星相辉映。此诗以写自然景物为主,也在三、四节里涉及了社会人事的内容,形成了清爽幽静而又淡远朦胧的境界。与郭沫若“天狗”、“放号”式的雄浑境界不同,此诗属于清新冲淡一类,郭沫若曾说:“我自己本来是喜欢冲淡的人,譬如陶诗颇合我的口味,而在唐诗中喜欢王维的绝句,这些都应该是属于冲淡的一类”[27]。此诗颇得陶、王诗境的真味。

  王昌龄的“情境”,与后世王夫之的“情中景”,王国维的“写情则沁人心脾”诸说近似,以展示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心态来造成诗歌的境界。如席慕蓉的《山路》:

  我好像答应过/要和你 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你说 那坡上种满了新茶/还有细密的相思树/我好像答应过你/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而今夜 在灯下/梳我初白的头/忽然记起了一些没能/实现的诺言 一些/无法解释的悲伤/在那条山路上/少年的你 是不是/还在等我/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人到中年,追忆逝去的青春岁月,在重温美好往事的同时,也更深地体验着人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心中涌起难以言说的追悔和感伤。即如今夜灯下,诗人梳理初白的头,恍然记起了那个“遥远的春日下午”,曾经答应过“要和你 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山路上,种满了葱翠的新茶和细密的相思树。但这个承诺不知为何没有兑现,并且至今连原因也无法解释清楚。于是诗人凝想,因为自己的爽约:“在那条山路上/少年的你 是不是/还在等我/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你”的痴情、执着与焦灼,宛然可见,诗人永恒的记忆和同样永恒的遗憾,在这帧心灵的底片里被定格。遥远的春日相约、今夜的灯下追怀和路上的焦灼等待,三组画面浸透了诗人抚今追昔的怆然情感汁液,融化为感伤氛围浓郁的境界,人生命运的舛错乖违与沧桑变故,尽在不言之中。一首简短的小诗,读罢令人若不胜情,难以为怀。

  南朝文论家将“气、才、性、情、志”融通而总称为“意”,“意”是高于、大于“情”的。在“三境”中,“意境”也高于“物境”和“情境”。王昌龄讲“意境”的特征,是在“情境”的“深得其情”之后,再有一个“则得其真”。所谓“真”,根基于道、佛思想,简言之,就是自然、社会、人生的“真谛”或“真意”。新诗中如林泠的《阡陌》:

  你是纵的,我是横的/我们平分了天地的四个方位//我们从来的地方来,打这儿经过/相遇。我们毕竟相遇/在这儿,四周是注满了水的田垄//有一只鹭鸶停落,悄悄小立//而我们宁静地寒暄,道着再见/以沉默相约,攀过那远远的两个山头遥望/(——一片纯白的羽毛轻轻落下来)//当一片羽毛落下来,啊,那时/我们都希望——假如幸福也像一只白鸟——/它曾悄悄下落。是的,我们希望/纵然它是长着翅膀

  这是一首以咏物喻爱情的托寓之作,颇富道心禅意的空灵意境,又可融通于人生世事的其他方面。“阡陌”以喻男女。偶然相遇,短暂相爱,长久相别,这人世情爱的聚散,一如在一点上相交后旋即分别的阡陌,一如长着翅膀来去无定的白鸟。但曾经来过这里,能够在这里相遇、小立、相爱、分别,在这里留下一片记忆的羽毛,就已经是莫大的福分了。空间何其广漠,但在无边广漠的空间里,两条小路终于一点上相交,成为“阡陌”;人海何其茫茫,但在茫茫的人海里,我们竟然能够相遇,而没有掉头错过,失之交臂;这是多么值得庆幸啊!然而相遇在一点,这空间上的有限,便决定了时间上的短暂。可也正是这有限和短暂,使这一点上的相遇,瞬刻即永恒,显得更加宝贵难得。诗中的意象如“阡陌”、“悄悄小立的鹭鸶”、“注满了水的田垄”、“轻轻落下的纯白羽毛”等的有机融合,形成一种镜花水月般空灵的意境,氤氲一片宁静、安详、明澈的道心禅意,惜缘而不耽溺,洒脱而不空漠,了悟必然而又珍视偶然,透彻结果却仍存有希冀,这不仅是晕染着淡淡的眷恋感伤的超脱飘逸的诗歌境界,这更是明心见性的悟道者方可抵达的高妙生命境界。

  zq7.webp

  [1]孙琴安《现代诗四十家风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37页。

  [2]《<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10月版,第5页。

  [3]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新月诗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8页。

  [4]闻一多《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99页。

  [5]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187页。

  [6]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鉴赏》,《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604页。

  [7]郭小川《谈诗》,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12月版,第96页。

  [8]孙琴安《现代诗四十家风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246页。

  [9]陈远征《现代中国的诗人与诗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306页。

  [10]孙琴安《现代诗四十家风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247页。

  [11]王夫之《唐诗评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22页。

  [12]孙琴安《现代诗四十家风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252页。

  [13]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160页。

  [14]闻一多《唐诗杂论》,三联书店1999年11月版,第19页。

  [15]胡适《追悼志摩》,赵遐秋编《新月诗魂》,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8月版,第19页,第14页。

  [16]叶公超《志摩的风趣》,《新月怀旧——叶公超文艺杂谈》,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43页。

  [17]梁实秋《谈徐志摩》,赵遐秋编《新月诗魂》,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8月版,第43页。

  [18]顾城《请听听我们的声音》,《诗探索》1980年第1期。

  [19]闻一多《律诗底研究》,《闻一多选集》一,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235页。

  [20]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6月版,第290页。

  [21]闻一多《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2页。

  [22]闻一多《<冬夜>评论》,《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9页。

  [23]闻一多1922年12月1日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18页。

  [24]刘西渭《读<画梦录>》,《文学月刊》1卷4期。

  [25]何其芳《梦中道路》,《何其芳文集》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0月版,第66页。

  [26]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254页。

  [27]郭沫若《我的作诗经过》,《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3月版,第97页。

  立足普及,致力提高

  --安阳文化大讲堂诗词系列讲座

  (安阳图书馆、安阳博物馆、安阳电视台主办)

  1、培德敦品,启智育美——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文化成作用

  2、感受、感染、感悟——诗词鉴赏方法举隅

  3、教材、教法、教师——中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专题

  4、先民的歌声——上古歌谣专题

  5、“四诗”与“六义”——《诗经》专题

  6、静女其姝——邶鄘卫“三风”专题

  7、南国的歌吟——屈原与《楚辞》专题

  8、民间叙事与文人抒情——汉代诗歌专题

  9、建安风骨——三曹、七子与邺下诗歌专题

  10、陶令的田园与谢客的山水——陶渊明、谢灵运诗歌专题

  11、五言诗的高原——魏晋南北朝诗歌专题

  12、北国的质朴与南国的艳丽——南北朝乐府民歌专题

  13、诗意弥漫的时代——唐诗的繁荣与社会文化

  14、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初唐诗歌专题

  15、清腴与清淡——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专题

  16、悲壮与奇峭——高适、岑参边塞诗专题

  17、诗仙的天才诗艺——李白诗歌专题

  18、诗圣的兼济情怀——杜甫诗歌专题

  19、雄奇险怪——韩孟诗派专题

  20、浅切通俗——元白诗派专题

  21、俊爽与密丽——杜牧、李商隐诗歌专题

  22、历代长短句之宗——《花间集》专题

  23、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南唐词专题

  24、雅俗之间——宋词的繁荣与社会文化

  25、北宋的流行歌曲大师——柳永词专题

  26、高出《花间》的小令词——晏几道词专题

  27、新天下人耳目——苏轼词专题

  28、婉约词正宗与集成——秦观、周邦彦词专题

  29、生香真色——北宋词专题

  30、极盛与渐衰——南宋词专题

  31、雄心与高调——辛派爱国词专题

  32、婉约词的变格——姜吴雅词专题

  33、流光容易把人抛——蒋捷词专题

  34、风华与老成——唐宋诗比较专题

  35、蛤蜊蒜酪风味——元散曲专题

  36、诗词曲异,各臻其妙——诗词曲比较鉴赏专题

  37、民族诗歌的一脉血缘——古今诗歌传承专题

  38、前人文本从后人文本里走出来——古今诗歌比较鉴赏专题

  39、刷洗的旧诗与放脚的鞋样——胡适诗歌专题

  40、东方老憨的华胄情结——闻一多诗歌专题

  41、哀怨芬芳的雨中丁香——戴望舒诗歌专题(上)

        哀怨芬芳的雨中丁香——戴望舒诗歌专题(下)

  42、花间影像,白石形迹——卞之琳诗歌专题

  43、横移中的纵承——纪弦诗歌专题(上)

        横移中的纵承——纪弦诗歌专题(下)

  44、蓝墨水的上游——余光中诗歌专题

  45、与李贺对饮——洛夫诗歌专题

  46、中国的中国诗人——郑愁予诗歌专题

  47、影响的焦虑——任洪渊诗歌专题

  48、豪放与悲慨——昌耀、杨牧新边塞诗专题

  49、意象的回归——朦胧诗专题

  50、会唱歌的鳶尾花——舒婷诗歌专题

  51、以俗为雅,以丑为美——于坚、韩东新生代诗专题

  52、复意与重旨——象征主义诗歌专题

  53、风骚与伦理——爱情诗专题

  54、情感寄托与灵魂皈依——乡愁诗专题

  55、原型形式的远程调控——古今诗歌语言体式传承专题

  56、主情、主知与主趣——新诗三大路径专题(上)

         主情、主知与主趣——新诗三大路径专题(下)

  57、月亮的背面——古代诗歌负面影响专题

  58、摹古与开新——现当代旧体诗词专题

  59、强势文体的辐射渗透——“以诗为文”专题

  60、诗歌鉴赏的文本细读方法示例

上一篇:学习艺术史论都要学哪些知识,有哪些书是值得推荐与必读的?
下一篇:最新护士与患者情景剧剧本4个人(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