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车难题”思考《一人之下》中王也的人生哲学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电车难题,一个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也是一个不可能有完美答案的道德悖论,让我再去回顾这个难题的契机,是看《一人之下》时王也的两次行为,均与这一难题有些许相似点,从这个问题出发,启发我深入思考王也的人生哲学和他所追求的”为世界做点什么“。电车问题的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讨论这个问题有一点先要明确,道德强调的是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行为是由意识支配的,而人具有可以选择的自由意识,选择也就产生了行为,即使你选择“不作为”,也只是没有行动,同样是一种行为,因为“不作为”是你个人的意识决定。而只有一种选择的时候,就等于没有选择,也就没有行为可谈。

  关于这个难题,以下两篇文章可以作为参考阅读,是关于电车问题的不同哲学理论下的思考。

  ZT(转贴) 世界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

  电车难题与伦理学

  电车问题是一个假设,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完全复刻的假设,因为缺少太多的前提且现实中无法预测未来,但会存在有类似处境的情况,我们先来分析类似的条件。

  一、拉杆人只有有限数量的行为选择,且无完全道德的做法。

  二、拉杆人是一个裁决者,拥有这一事件中对他人的裁决权,而不能是局中人或者下位者。

  王也第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在诸葛青和老天师一事中,选择有两种,一是不作为,任由老天师阴诸葛青,导致声誉受损;二是来管闲事,自己出面解决诸葛青,而自己能赢诸葛青的只有风后奇门,风后奇门则会完全否定诸葛青之前所学和家族自信,还可能导致诸葛青产生心魔。

  这个问题与电车问题的相似点,第一是两难问题,不存在任何直接影响下无伤害的选择(间接影响只能结果论来讨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存在,电车没撞死的人后来成为罪犯也有可能),第二是王也是一个上帝视角的局外人,就像电车问题里的上帝视角拉杆人一样,王也占卜测算过了未来,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撞向一个人(诸葛青)还是五个人(老天师),王也是裁决者,因为他会风后奇门武力能解决诸葛青,所以手里才有拉杆。不同点,一是不直接判决他人的性命,这一不同直接让王也的问题比电车问题难度缩水了99.9%,所可能承受的道德谴责也同样;二是与电车问题的一条命和五条命计算损益比不同,王也的问题中只能通过他所谈到的命运的权重来判断,更类似于电车两条轨道上一边是科学家,一边是普通打工仔。

  这样类比下来,尽管问题难度大大降低,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王也的选择,王也扳动了拉杆,选择了去影响那个权重较低的人。那么王也有没有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呢,我认为是有的,因为他对自己有过道德批判。功利主义的答案——”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有很多人不认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有什么权利去裁决程序正义上无辜的人?而王也与诸葛青的谈话中也很多都渗透了这些思考”你这么个小孩不值得搭上天师……“,”抱歉,某种意义上说,是我擅自改变了你的命运……“。可在有过这些思考后,王也的选择依然是坚定的,所以王也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再看他第二次遇到类似问题。

  王也第二次遇到类似问题,是在马仙洪一事中,在第一天的战斗中,王也在镇住八个上根器后用乱金柝镇住了马仙洪很短的时间尝试,成功了,通过占卜测算大体猜到了马仙洪所图——造修身炉救人救己,而后自己选择的行为是,单独找马仙洪出来,提出“你若不收手,今天就在这……废了你”,试图个人判决一个程序正义上无辜的人,来避免对世界的危害。这次的问题其实更像电车问题的修改版本。你站在天桥上,看到有一台刹车损坏的电车。在轨道前方,有五个正在工作的人,他们不晓得电车向他们冲来。一个体重很重的路人,正站在你身边,你发现他的巨大体形与重量,正好可以挡住电车,让电车出轨,不致于撞上那五个工人。你是否应该动手,把这个很胖的路人从天桥上推落,以拯救那五个工人,还是应该坐视电车撞上那五个工人?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在面对第一个状况:可以切换轨道,让电车撞上一个人,或是不切换,让电车撞上五个人时,都会选择切换轨道。但是在面对第二个状况:亲手把路人丢下天桥,让电车出轨,以拯救五个人,或是不动手,让电车撞上五个人时,大多数人又会选择不动手。显示人类拥有的道德直觉,在第一个状况中,像是功利主义一样运作,而在第二个状况中,则像是道德义务论者。

  为什么说这次更像推胖子的问题,是因为扳拉杆和推胖子虽然是实质相同的问题,但有直接和间接伤害的区别,王也去影响诸葛青,其实他做的只是公平竞技打败了他而已,对诸葛青不好的影响是间接造成的,就像是扳了拉杆然后电车杀的人而不是自己亲手杀的,而王也想要废掉马仙洪,是要自己直接动手的,所以更类似于推胖子。

  这个问题与电车问题的相似点,第一,不管看着马仙洪造修身炉,对世界危害太大,管马仙洪的话劝是劝不住的,老马非常执念,所以只能武力伤害,而老马目前的造炉子也只是用在了救人还是可以算无辜之人,依旧是个两难问题;第二,王也通过前一天乱金柝的成功,他判断自己可以武力制服马仙洪(实际上能不能与现在讨论的思想层面不相关,可能以后写战力的时候再讨论),所以能力上拥有裁决权,而无论是老马个人,老马救的人,和老马不停手以后为了修身炉造成动乱影响到的人,都被王也认定为与自身无关的人,所以还是局外人。不同点这次更多,除了跟上次一样的不直接判决性命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次面临的变数更多,是更接近于现实中的多选甚至非有限数量选择的问题,王也除了自己上,也可以找公司,也可以暗中阻挠,可以等危险开始浮现时再议等等。

  那么这次王也的选择呢,他没有按照多数人的道德直觉去判断,而是愿意去做“推胖子”的人,虽然结果被赶到的人打扰了并没有做。电车难题终究只是一个思想实验,在现实或漫画作品中很难存在如此绝对的假设,马仙洪这件事情最终的解决方式,是王也愿意把裁决权交给公司,交给更被认可来主持正义的组织,这是常人认知中更道德的行为,不管最后公司对马仙洪一事处理成什么样,也不会有对王也的道德批判,这个结果是漫画剧情发展下来顺理成章的结果,但我这里要讨论的是王也的思想而非结果,他为什么会愿意去“推胖子”。

  思考王也做选择的原因,就必须先宏观思考王也这个人物的性格和他的追求。他的设计初衷是一个出身“高贵”、品德也高贵的角色。这个角色设定里有一个概念是“贵族”。魏晋时期玄学氛围非常浓厚,道教在那个时候很发达。当时信道教的很多都是贵族,那些贵族往往已经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开始追求一些精神上的玄之又玄。王也身上具备一些“贵族”的精神——身为社会的“强势群体”,既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又不拘小节;虽然因为自身高洁、慵懒而以出家来躲避世俗琐事,但是真当社会有重大变故时,又会忍不住投身其中,显露出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一面来。——《一人之下设定集》米二

  米二这段话其实在一人作品中也处处都能够体现,这样看王也这个人物似乎很简单,连玄之又玄都谈不上,物质满足所以追求精神,好理解,有钱有武力值还有一定程度先知(术士的占卜)的社会强势群体,好理解,道德高尚,好理解,不拘小节,好理解,有着高洁和慵懒的缺点所以反感俗事不想自己也流俗,好理解,那么容易产生不同理解的分歧点在哪呢,就是这个忍不住投身其中的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一面。何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到底是为己还是为苍生?是不是自我意识过剩的自大中二?在社会产生斗争时,怎么选择才叫为苍生?为苍生就可以去影响个体吗,这个信念何来,不是道德高尚吗怎么能去做不道德的事情?

  带着这些问题再回到前文的王也的问题,问题一诸葛青是只有王也一个人面临的问题,没有对比,但问题二马仙洪,可并不只王也一个人面临,临时工和张楚岚其实也都遇到了,可以对比看他们怎么选择的。黑管儿表述中的“无法可依”和“无辜的人”,首先确立了一人世界观里马仙洪是“程序正义”下的无辜人,而张楚岚也非常坚决的要除掉马村长和他祸患的炉子,王震球更是直接将生命进行数量的衡量,所以临时工团队是怎么过自己内心的道德关去“推胖子”的呢,用常人的思路,会是因为他们属于“公司”,大众心理上更有权主持正义的组织,当然对这种组织的质疑声音从来不会少,法律也常有不完善不能及之处,但质疑声音再多,执行处决的行刑官会愧疚吗,不会,因为判决是法官定的,我们逮捕甚至杀死拒捕的人,只是任务,推胖子是公司让我做的,胖子看似无辜但公司可能给他定个扰乱治安罪,我也认可这个超出程序正义的罪名,但裁决者不是我,不道德的不是我。但问题在,王也不属于公司,他不代表任何组织的,只代表个人的,在做类似“主持正义”的事情。

  “正义”该怎么主持?或者换句话说,不同人的权益能否评判轻重?普世价值观中,大多数情况下当然不能牺牲少数人的合法权益成全多数人,这叫做迫害。但确实存在一种情况下,“不得已”的情况下,这种权宜措施是被认可的。很多国家的法律中,都肯定了这一情况的价值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规范,这种情况就是“紧急避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当然很多人认为紧急避险也解决不了电车问题,因为紧急避险有限度条件——避险行为所造成的合法权益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只有牺牲较小的合法权益来保护更大的合法权益,才能成立紧急避险,而人身权利中生命权为最高权利超过一切,是否能够对生命紧急避险各国法律还尚无定论。但好在我们目前讨论的层面,也是简单化了很多倍的,不涉及到侵害生命权的问题。

  相关阅读:成立紧急避险的条件及典型案例

  “紧急避险”有很多的条件,一人作品里的情况肯定是不成立的,这里只为了引出“紧急避险”所传达的一种观念,即合法权益是可以权衡大小的,尽管极为复杂,需要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但在一人的世界观中会比现实中简单很多,因为作品是有固定设定的,比如一人书里书外的人,都会认为一绝顶的天师肯定分量很重,比如术士一定程度的先知能力,可能几个火球大小就能判断了。

  即使在一人的世界观中能够判定不同人权益的轻重,谁才有资格做这个判定呢?公司肯定有资格,王也有资格吗?王也有没有资格是无定论的,但王也所做的事情,是并没有因为质疑自身资格而放弃过的。为什么?电车问题中的人是否有资格扳动拉杆也是无定论的,但那个人如果是经过思考后扳动了拉杆,承受道德自责也还认定自己有资格的话,他说服自己的信念一定是,我是为了救更多的人,“而不是为了我自己”。一定存在一种不道德,又总是要做选择的,一旦走到了这样一个裁判者的位置,又没有程序正义来支持的时候,程序正义中强调的裁判者的中立性,将成为这个人认定自己资格的关键。

  所以米二写到王也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清这个社会,所以王也多次强调自身的中立性“你们怎么样与我又有什么关系……”“你不做这个炉子,我不会和你作对,也不介意交你这个朋友……不做这个炉子,这些人要针对村子我可能还会站在你这边……”“的确,一切都与我无关……”裁判者的中立性,具体有三项内容:(1)与案件有牵连的人不得担任该案的裁判者;(2)法官不得与案件结果或者各方当事人有任何利益上或其他方面的关系;(3)裁判者不应存有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的预断或偏见。

  如果没有这份“不为己”的信念,会变成什么呢,可能用海难吃人案更合适。1884年,Mignonette号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这名男仆因误食海水生了病。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

  当我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这个大多数人中包含了我,那么我还能不受内心的道德诘责吗?我还有资格做利益权衡吗?权衡后还能说是为大多数人吗?试想我是一个断案的统治者,一定存在绝对的正义吗,靠什么来维系内心的宁静呢,怎么做才能晚上不做噩梦不陷入走不出的自我质疑呢,“无我”甚至自我牺牲,会是裁判者心安的最大底气,这也就是王也的底气。

  现在可以回到前文提出的何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一系列问题了。为己还是为苍生?在社会产生斗争时,怎么选择才叫为苍生?答案是谈为苍生为民太大,因为民也是存在对立的,民的权益在特殊条件下可以核量,但”不为己“才是能站在这个高度确认自己有资格的第一信念。

  是不是自我意识过剩的自大中二?认为自己的存在对世界不可或缺、是焦点人物才是,王也其实只是身处乱局中无法做到袖手旁观的人,是我要去做但不确定我能做到什么程度,而不是只有我去才能改变什么。王也平时慵懒的性格,也绝对不是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己任,也不可能什么都没遇到就在家问我怎么才能救世。只是刚好就遇到了社会重大变故,刚好有去罗天大醮的选择算到了诸葛青一事,刚好去碧游村遇到了马仙洪造炉子,刚好窥得了天机遇到了张楚岚和马仙洪和他们背后的事件核心冯宝宝和曲彤,刚好他旁观了这个世界又走到了拉杆旁,”天下己任的放不下“促使他入龙虎局。

  为苍生就可以去影响个体吗,这个信念何来,不是道德高尚吗怎么能去做不道德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不存在绝对的道德,但总要选择,当裁判者要抱有仁慈的心,要毫不为己,才可能有心中的平静。而当有其他选择,不是”不得已“不道德之时,肯定还是要选择更道德的行为。王也的仁慈和其他选择

  最后一个问题,王也是否是以一套自己的世界观去约束其他人呢?王也以裁判者身份所做的,是利益权衡,他衡量老天师大于诸葛青,权衡后自己出面击败了诸葛青,我认为裁判与约束是不同的,裁判是因为“不得已”,诸葛青一事王也是后续发展的唯一知情人,不作为就等于是判了老天师,所以他个人行为拉动了拉杆,影响了诸葛青,但并不是约束了诸葛青的行为,约束意为管束他人的行为,也就是说王也要让诸葛青为了他的道必须怎样去做,但其实王也没有限制诸葛青的任何自由,也没有道德绑架,只是诸葛青确实打不过他,竞争失败了而已。

  王也从小就思考“我是个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复杂到我都忘了我曾经思考到哪了。但王也对济世之路的人生思考,一定比上一个问题更清晰,以忘我作为基石,以仁慈作为标尺,永远保持旁观者的理性,“不得已”时用个人行为去裁判,不以救世为目的,只是在修行路上尽己所能罢了。他身上有种洒脱的气质,这种“洒脱”和张楚岚的“通透”不一样。张楚岚因经历过许多事情,所以都看开了、看明白了,压力对他来说不是事,面对大多数情况都游刃有余。而王也身上一直以来是没有压力的,没有普通人那种来自生活的重压,所以他可以不在乎、不计较许多普通人看重的东西,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清这个社会。如果说张楚岚是自下而上地看问题,那王也也就是自上而下,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他给张楚岚提建议,张楚岚拒绝很正常。——《一人之下设定集》米二

  王也入世篇的转变,是对他原有缺点的改进,他以前是自命清高所以不想自己也去争那些俗人争的东西,用那些俗人用的手段,态度是不屑的,但人世毕竟不是仙境,在俗世生活,哪有完全能免俗的人,王也受挫一次后,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不是说他就要变成俗人了,而是他不会再自命清高了,他不俗只是因为他不用俗,俗的人很多是因为不得不俗,没有高下之分。

  入世后,他当然也不会是个俗人,因为入世了他也还是大多时候不用俗,没有压力,还是有条件自上而下的看世界。自上而下的看世界并不是缺点,只是一种视角,就像雅也不是缺点,看不起俗才是,而且一人作品中,需要有这样个自上而下看世界的人,这样一个从宏观上分析世界变化的人,用大局的走向去定位个人的方向的人,而主角张楚岚,正好是相反的自下而上,从身边的事情和人性等细节入手去行动,进而影响世界。这两个相向而行的人,必然会在过程中相遇,相遇时也必然会精彩。这些关于主线的分析,也许还能下一次再谈。

上一篇:未成年人什么时候可以办理身份证
下一篇:聚会的目的2神马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