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仪范文
中华礼仪篇1
礼仪是世界上各民族都有的文化现象,任何一个民族,当它的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出现属于自己民族的礼仪。世界上的礼仪是千姿百态的,由于地理、历史、生活等原因,不同民族的礼仪无不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然而大多数民族的礼仪都只是人跟人交际的一种形式,只有中国的礼大到无所不包,而且其背后蕴含着很深的思想。
中华自古有“礼义之邦”的美誉,从国家制度、人跟自然怎么相处、人跟人怎么相处、人何以自处,都渗透着“礼”。中华礼仪体大思精,典雅理性,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五千年文明熏陶出来的礼仪,在形式上给人非常典雅的美感,而在这些形式背后都有道德理性在支撑。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叫“礼者,理也”,前面是礼貌的“礼”,后面是道德理性的“理”。
一、礼是仁爱之心的体现
礼是什么呢?在中国人看来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道德理性无所不在,所以礼也无所不在。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富于仁爱之心的民族之一。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始终把“仁”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标志,看作是德之全体。礼是仁的体现,两者是表里关系,不可偏废。人而不仁,这个人就不能叫人。宋儒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如果一个核桃没有核桃仁,那它只是个空壳,没有生命,因为有了内在的仁才能成长,才是一个核桃。人是万物的灵长,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是因为人懂仁爱。仁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它确实存在,如果我们的社会缺少了仁爱,这个社会不能长久。我们的古人很智慧,把一个抽象的范畴转换成了一套可以操作的规范;抓住了操作规范,仁爱就体现在人们身上;只要天天践行,仁爱就能内化;
日常生活中照它做久了,仁爱就在心里生根发芽。
学术界曾经有争论,仁和礼到底哪个重要?答案是不分彼此。没有仁爱之心,礼就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仪式;相反,没有礼的仪式,仁爱这个灵魂就没有地方放,它要有一个壳,一个载体。所以礼仪是我们民族仁爱之心的一个体现。
我在上课的时候问学生,你们愿意做君子还是愿意做小人?愿意做君子的人请举手,结果所有的同学都举手。尽管有一些人的行为不那么像君子,但是他也不愿意被人说是小人。君子一定要有风范,一定要有区别于小人或者普通人的地方。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君子跟一般的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君子把两个东西存在心里面,一个是仁,一个是礼。仁就是爱,法国大革命提出来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后来传到中国。其实“博爱”这个词早在《孝经》里就出现过,中国人很早就有博爱的胸怀。韩愈曾经讲“博爱之谓仁”,意思是爱天下的人才是仁者。“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君子把礼存心,心里面时时刻刻想着要去爱别人、尊重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生活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谁有爱心,大家一定都爱他;谁冷酷无情,大家都不喜欢他。人都是相互的,人敬我一尺,反过来我敬人一丈。
《孝经》中有句话,“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礼就是要表达对他人的尊敬而已。人要有恭敬心,恭敬心要通过礼才能体现出来。我们接待外国元首,为什么铺红地毯,为什么要有三军仪仗队,为什么放礼炮呢?这不正是在表达对这个国家的尊敬吗?我看过一个材料,说很多年前在天安门升国旗的是一个工友,升旗的时候,他把国旗卷着夹着走过去,也没人理他,他一个人把旗升上去。后来大家都觉得这不行,不足以体现这面旗帜的神圣,所以后来制定了升旗礼。现在的升旗仪式,有一个连的解放军持枪,哪一步走到哪里,每一步干什么都有程式。每个中国人看了这样的升旗仪式,内心的一些东西就被唤醒,这种对国家、对国旗的敬意才能表达出来。
“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儒家经典《礼记》有四十九篇,第一篇第一句话就叫“毋不敬”,意思是不要有不敬之心。无论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同事、对事业、对我们的社会,始终要怀有一颗恭敬的心,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有作为。千万不要以一种调侃的、玩世不恭的态度去对待。所以《礼记》第一句话就说,不要有不敬之心,一个人有了不敬之心,他的精气神都是懈怠的,要始终怀有一种敬意。
曾经有人说,古代的礼都是为统治阶级、剥削阶级服务的,对于劳动人民来说是没有礼可讲的,这话是不对的。《礼记》中讲的“礼”是什么呢?是“自卑而尊人”。@个“卑”不是卑躬屈膝,而是指谦卑。“礼”要求我们做到什么呢?就是把自己放在谦卑的、低调的位置,把他人放在尊敬的位置。哪怕对方只是一个挑担子沿街叫卖的小贩,他们也有做人的尊严。“礼”教我们不能狗眼看人低,要尊重所有人的人格,要把自己放在一个谦卑的位置。这种恭敬心是对所有人的,它是一种博爱。
古人之间说话和通信,多用敬语、敬称,有很多表示尊敬的称呼。比如说,“君”原来指国君,或者是管着一方土地和民众的诸侯。但是我们互相之间也会有“张君”“李君”这样的称呼,尊称对方为“君”。古时候有公、侯、伯、子、男等五种爵位,“公”因此也是一种敬称。20世纪40年代,周恩来同志去重庆谈判,文艺界人士见到周恩来都叫“周公”。北京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叫庞朴,2015年去世,他在世时,学术界的人都称他为“庞公”,这也是一种敬称。“卿”也是尊称,诸侯以下的等级叫卿大夫,就是一种尊称。
我要讲一个很多人经常犯的错误,比如和妻子上街,碰见熟人了,会怎么介绍?可能会说“这是我爱人”。但是“爱人”这个词我建议大家不用,因为在东亚文化圈,韩国、日本、台湾乃至到中国香港,爱人指的是情人。改革开放之初,有一些教授宴请到访的海外朋友,向他们介绍自己妻子的时候说“这是我爱人”,人家一听吓坏了,说你们太开放了,敢把情人公开带出来,还要介绍给我,这个词他们是不用的。中国四大名著里没有把妻子称作爱人的。婆姨、媳妇、老婆,这些称谓比较俗,平常生活可以用,但难登大雅之堂。还有一个用的较多的称谓是夫人,很多领导干部这样介绍自己的妻子,“这是我夫人”。大家读《礼记》可以知道,在古代,“夫人”这个称谓是不能乱叫的,天子的配偶叫“后”,所以有王后、太后,天子称呼他的母亲为母后,称呼他的祖母为太后,普通人不能用。夫人是诸侯一级的配偶,通常我们说“少夫人”“尊夫人”,这也是一个尊称。所以千万不可以这样说,“这是您夫人?”“这是我夫人。”这就好比人家问:“您贵姓?”你回答:“我贵姓张。”这样回答就冒傻气了。现在很多人在使用“夫人”这个称谓的时候,还觉得自己挺高雅、挺有文化的,实际上是闹笑话了。
古代诸侯的孩子叫公子,这也是一种表达尊重的称呼。南方人喜欢把孩子叫做“崽”,比如“这是你家的崽”。这作为民间通俗的叫法可以,但在礼仪场合是不可以的。在正式场合,我们可以称呼别人的儿子为“公子”,女孩可以叫“女公子”。我去台湾开会,人家介绍“这是著名史学家某某某的女公子”,他不说女儿,因为女儿是一个平称,不含敬意。而“女公子”听起来让人有被尊重的感觉,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为了表达对对方的敬意,我们还会运用很多词,比如“令”,说到对方儿子叫“令郎”,女儿叫“令爱”,“令”是美的意思。“尊”和“贤”,用的场合就更多了。“贤”是什么呢?夫妻两人同时出席某个场合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贤伉俪”而不是说“两公婆”。还有“台”字,书信上经常有“台启”“台鉴”各种说法。“台”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人以人法天,认为天上有天帝,天帝旁边有三台星――司徒、司马、司空。所以我们说“兄台”“台爱”,就是把人比作三台星,这也是一种尊敬的说法。这个“台”不能繁写,“台”跟繁写的“_”本来是两个字,后来我们把它们合并了。在表示尊称的时候如果写成“_”,那就要闹笑话了。
古汉语中还有“陛下”“阁下”“殿下”等称呼。古代通常称国君和天子为陛下,这是什么意思呢?参观故宫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天子的座椅是在三层丹陛之上,谁都不敢跟他平起平坐,臣子们说话只能面对天子站在丹陛之下的人。“陛下”的本意是指站在陛下面的人,后来“陛下”变成一个代称,专门用来称呼天子。亲王不能叫陛下,而叫殿下。普通人也不能叫殿下,而叫阁下,意思是亭台楼阁下面的人,这是比较文雅的称呼。你、我、他这些词是不能出现的,不能说“你以为怎么样?”,而是“阁下以为如何?”“阁下的意见呢?”没有这些词令,表达不出来内心的尊敬。
古人除了姓、名,还有字。为什么要有字呢?古代的小孩生下来三个月后,母亲才会抱着孩子去见孩子他爹。大概是因为古代成活率不太高,到一百天,孩子生命状态比较稳定了,才抱到父亲那里起名。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名,只有他的长辈或者是国君才可以叫名,其他的人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小孩小时候有小名,成年再喊他小名就不雅了,比如北方很多人小名叫“狗蛋”“狗剩”,成年后再称就太不雅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怎么办呢?所以在名之外要取个字,互相之间称字,这是一种尊敬。比如说纪晓岚,他姓纪名昀,字晓岚,称他纪晓岚是λ的一种尊重。但是现在一些电视剧和电影的编导缺乏历史知识,皇帝也叫他纪晓岚,这就是错误的。历史上的皇帝对于任何人都是直呼其名,所以皇帝应该叫他纪昀。十多年前我去韩国,有一个著名的书法家画了一把扇子送给我,但他不知道我的字是什么,他就通过人家来问,否则他在扇面上直呼我的名这就不礼貌了。现在人们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了,我们应该恢复一下文人的传统,彼此有个字印在名片上,非常典雅。在古代的书里,称字是极其普遍的。例如在《论语》中,孔子称他的学生就直呼其名,但是其他的人称呼孔子要称字。
一个人的名跟字往往是有联系的,给自己起字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仲是他的排行。在古代,家里兄弟按伯、仲、叔、季来排行,老大都叫伯什么,孔子的大儿子叫伯鱼。孔子在家里排行是老二,他生在尼山,他取名仲尼,尼跟丘是对应的。子贡叫端木赐,端木是姓,赐和贡也是相对应的。班固字孟坚,上面提到按伯、仲、叔、季来排行,事实上伯是嫡长子,如果不是嫡长子,则可以用孟。班固不是嫡长子,但是排行老大,所以取孟,坚就是固,他的字是孟坚。诸葛亮字孔明,孔的意思是非常,明则对应亮。史可法,字宪之,我们经常讲宪法,这是与可法有联系的。子夏叫卜商,夏朝跟商朝都是朝代。颜回字子渊,回在古文字里就是指深渊。冉耕字伯牛,现在有历史学家根据这个线索,说孔子的时候已经有牛耕田了,否则这个名字谁也不能凭空想出来。周瑜字公瑾,瑾跟瑜都是玉器。林则徐,字元抚,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林则徐出生那天,有一个姓徐的福建巡抚出巡,正好赶上大雨,巡抚到他家来躲雨。巡抚在当地的口碑非常好,林则徐的父亲非常高兴,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像巡抚一样的人,所以取名则徐。则是学习法则,意思是要向徐巡抚学习。
古代有用表字做敬称的。比如王国维叫王静安,顾炎武叫顾亭林。有用官衔做敬称的,像杜甫做过工部侍郎,我们称他杜工部;颜真卿曾经被封鲁国公,我们尊称他叫颜鲁公。另外还有称籍贯的,比如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我们称他为康南海;张之洞,直隶南皮人,人称张南皮。这都是避免称人家的名字。
在生活里我们互相见面,应该怎样表达敬意呢?现在我们一般见面,都是拍拍肩膀、搂搂脖子。样板戏《沙家浜》里有句台词:“阿庆嫂,很久不见,混得不错吧?”现在很多年轻人见面也常说,“在哪里混呢?”“混得还行吧?”混字当头,还能好到哪里去呢?古代的文人见面,假如是以前不认识但是听说过的,会说“久仰久仰”。什么叫“久仰”?意思是你像一座山,我长久地仰望着你,这里面包含着敬意。“幸会”也是一个表示敬意的问候语,比如“王先生,幸会幸会”,意思是我跟你会面是一种荣幸,甚至是说您到我们这儿来访问,我们倍感荣光。如果是佛教领域的有名的人,我们称之为“大德”。
有些同胞到了台湾以后回来写观感,说台湾人很雅、很有文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我们来看一些例子。台湾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开场的时候通常会说,“各位前辈,各位同道,各位青年才俊”,老中青全部叫到,而且他用的词是雅的,是有敬意的。如果是夫妻两个,他会用“贤伉俪”。我在《北京晚报》上看到,台湾人跟人聊天,问岁数不会直接问“你几岁呀?”他们用词很谨慎,一定要问“贵庚”,如果岁数大一点,会问“老先生高寿呀?”如果是年富力强的,不能问高寿,怕把你问老了,他会问“您春秋几何?”问人家姓什么要问“贵姓”,问女孩子要问“芳名”,看到人家的家属可以称“宝眷”。问你家是哪里的?问“您府上是哪里?”
称自己的文章为“拙作”,人家的文章叫“大作”,“华章”。华就是花的意思,比如陕西的华山有五个山峰,就像一朵花。你请人家画一幅画给你,不能说给我画幅画,可以说“仰求墨宝”。希望人家对你有所指示,称“赐教”。别人送你礼物,回到家后一定要给人家发个邮件或者写封信表示感谢,不论礼物价值多少,都要写“承蒙厚贶”,贶就是赠的意思。人家的来信不要叫“来信”,而称“来教”,意思是我把你给我的信看作是对我的教导。信要叫“大翰”,表示大教大示。人家对你有所教导,你要说“晚辈谨记”,“晚辈五内具铭”,意思是心肝脾肺肾都刻在里面。如果你求人家一件事,人家同意了,不要说“谢谢你同意了”,要说“承蒙俯允”。还有一些表示敬意的词都是有典故的。比如“下榻”,东汉时,南昌有位太守叫陈蕃,他为人正直,对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视。当时有个人叫徐稚,由于他品德好、学问深,所以很有名望。陈蕃听说徐稚的情况后,诚恳地请他相见。徐稚来时,陈蕃热情相待,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相当现在的床)。徐稚一来,他就把榻放下来,让徐稚住宿,以便作长夜之谈;徐稚一走,这张榻就悬挂起来。这样,人们就把陈蕃的这一做法称为“下榻”,后人就把留客住宿叫做“下榻”。“倒履相迎”也是一个有名的典故,东汉时期的大学问家蔡邕,有一次,他的好友王粲来拜访,正逢蔡邕睡午觉。家人告诉他王粲来到门外,蔡邕听到后,迅速起身跳下床,急急忙忙踏上鞋子就往门外跑,由于太慌忙,把右脚的鞋子踏到了左脚上,把左脚的鞋子踏到了右脚上,而且两只鞋都倒踏着。“倒履相迎”说明对待朋友的热情和一片诚意。我们生活里要学会用这种表达敬意的词语。
二、礼者,自谦而敬人
中国的古人观察天象,从月盈而亏的现象中悟出“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宇宙浩瀚,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每个人的所知所能都很有限。不显摆,低调为人,多看别人优点,多想自己的不足,是美德,也是修养。
有一次上课我问大家,《周易》里面哪个卦最好?好多人说是乾卦或者坤卦。事实上,《周易》里只有一个卦六个爻全是好的,其他的卦(包括乾卦、坤卦),至少有一个爻是不太好的。这个六个爻全好的卦就是谦卦,谦一卦六爻,下三爻皆吉而无凶,上三爻皆利而无害。这一卦受到真正懂《周易》的人的重视,要求吉利,就要谦虚、低调,任何时候都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任何时候都要厚责于己,而薄责于人。
先贤将“谦”的哲理融入日常礼仪之中,久习之后,使之内化于心,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韩诗外传》曾有记载,“周公诫伯禽曰:‘《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周公的儿子叫伯禽,当时武王克商分封天下,就把周公封到鲁国,可是武王死的时候,继位的成王年龄很小,要有一个大臣来辅佐,周公就暂时替代成王来摄政。周公让儿子伯禽到鲁国去就封,周公就对他讲,世界上道理太多了,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下级、尊重大众。
周公当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日理万机,但他很虚心,认为自己所知所能都是有限的,希望得到天下贤士的帮助和指导。《韩诗外传》记载:“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求贤若渴,在洗头和吃饭的时候听说有贤人上门就把湿的头发草草扎起来,把吃进嘴里的饭吐出来去接见贤人。
周公的儿子伯禽一天到晚神气活现,常常被父亲责打。于是他去找商子请教,怎样才能不挨父亲打。商子说,你驾着车子到南山的山顶上看看,你就明白了。伯禽驾到山上一看,只有两棵树,一棵大的,一棵小的,其他什么也没有。商子说,你看大乔树昂首挺立,像一个父亲的样子,那棵小梓树在大树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好像在鞠躬一样,这是一个做儿子的样子,在父亲面前,你要像个儿子。伯禽一点拨就明白,第二天一见到周公,赶紧在旁边站住了微微鞠躬。后来我们就用“乔梓”来比喻父子关系。
孔颖达在《正义》中说:“言为德之时,以谦为用,若行德不用谦,则德不施用。是谦为德之柄,犹斧刃以柯柄为用也。”这就说出了谦的重要性。《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一个人称孤道寡,就好像他很狂,其实不对。“孤”“寡”“不谷”都是谦称,诸侯谦称“孤”“寡”,意思是德很少。“不谷”是不完善的意思。很多名人都很低调,司马迁称自己“太史公牛马走”,意思是像牛像马一样为你效劳。郑板桥特别喜欢徐青藤(即徐渭),自己刻个闲章“青藤门下牛马走”,表示情愿在他徐青藤家里里做头牛、做头马都行。齐白石更甚,他说:“青藤、雪个(即朱耷)、大涤子(即原济)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意思是我特别佩服这三个人,恨不能生在三百年之前,去给他们磨墨理纸,如果他们连这个都不愿意让我做,我就是在门口做一条很饿的狗,我都不会离去,我都觉得荣幸。其实齐白石的成就跟他们是不相上下的,但始终觉得自己在这些伟人面前微不足道。
我们互相见面的时候,人家问你的父母,“令尊大人近来怎么样?”“令堂怎么样?”你不能说“令尊、令堂身体不错”,应该说“托您的福,家父家母粗保贱安”。我们可以称自己的父亲“家父”“家君”“家严”,称自己的母亲“家母”“家慈”,这都是谦虚的表述。
夫妇两个到外面去,男性应该怎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配偶呢?不能叫“夫人”,不能叫“老婆”,不能叫“家属”,应该叫什么呢?应该叫“内人”“内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所以男的基本上把自己的配偶叫内人。女性又该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配偶呢?我们不能称他为“外人”“先生”,马路上凡是男的都可以叫“先生”,也不能因为他称你为“内人”,你就称他“外人”。那么该怎么称呼呢?你可以称他为“外子”。
中国人很低调,比如我们给人家送一个礼物,都要极力把这个礼物说得很不值钱,我们会说“聊表芹献”。亲友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中国人有送红包的习俗,红包也不需要包很多钱,就是表达心意。现在我们通常拿着信封,甚至直接拿钱给人家,这很不礼貌。中韩刚刚建交的时候,我去韩国朋友家里做客,吃完饭走的时候,他给我一个信封,信封里放一点钱,信封上写着“寸致”,寸就是一点点,致就是心意。意思是你这么远来,这个就像盘缠,你可以买火车票、买汽车票。如果请人家吃饭,会说“略备菲酌”,菲酌就是薄酒。再比如写文章,人家的叫“大作”,自己的叫“拙作”,请人家“斧正”“郢政”。《庄子》里面有一个故事,在楚国的都城郢有一个高手,有一个人鼻子上沾了一点点石灰,高手拿了一把斧子劈过去,把那点点石灰去掉了,鼻子毫发无损。“郢政”就是指请高手来给我指导批评的意思。我们到别人家里去,说“改曰到府上去拜访”,但是不能说“你到我府上来”,称自己的家应该称“寒舍”,这也是一种谦称。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两个高手经常约定几年以后还在同一个地方比武,然后两人认真地准备。比武之曰,一方把对方打趴下了,赢了的认会说“承让”“失敬”,意思是你可能让我了,没有发挥出来,我赢了还怀着一丝歉意。这样一说,不仅给打输的人一个台阶,也给人一个脸面。我们现在有些代表国家出去的球类运动员,赢了、输了都摔球拍,有失风度。这一点我国网球运动员李娜就做得很好,很有大将风度,宠辱不惊。
三、礼尚往来
礼是表达彼此尊重的方式。我用特定的语言与肢体动作,把内心的敬意表达出来,让你感受到;同时,希望你以同样的方式尊重我。由此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平等。曾经有学生跟我讲,心里有尊敬就行了,不需要表达。事实上尊重一定要表达出来,一定要行诸于外。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哪怕他是负贩者,我们都要互相尊重。
《礼记》里讲:“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现在礼尚往来,是指互相送东西,其实是不对的。2000年我在清华大学开了一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课。我特地穿上唐装去讲课,每次上课、下课的时候,我都站到中间朝大家行个礼,结果所有的同学都毫无表情地看着我。第二周上课、下课还是这样。第三周,我开始说:“同学们,你们口口声声讲民主、讲平等,可是你们想过没有,这一堂课90分钟,老师是站着讲的,你们是坐着的,这么一个老人,这么辛苦地讲课,给你们行礼,你们怎么就心安理得地接受?我很尊重你们,可是你们尊重我吗?在解放军的军营里,首长要过去了,哨兵会敬礼,首长也回礼。如果我在马路上走,一个同学看到我跑过来向我问好,我理都不理就走了,这位同学会怎么想,是不是很难过?这叫来而不往非礼也。如今我频频向你们释放善意,我鞠躬又鞠躬,可是你们毫无表示。如果你们在家里不尊重父母,到学校不尊重老师,到了社会上,还能尊重谁?而如果你们不愿意尊重任何人,却希望所有的人都要尊重你,这可能吗?这社会还能和谐吗?所以社会和谐的根本是:我们要懂得尊重,要懂得自谦,要懂得礼尚往来。”
我在韩国坐朋友的车,从车库里出来到门口的时候,门卫会向车里的人敬礼,车里的人也会回礼。在韩国首尔,汉江的中间有个汝矣岛,岛上有个63层的兄弟大楼,在那里我看到负责电梯运行的电梯小姐在交接班的时候,两个人互相鞠躬,互相道谢,然后换班。在日本京都大学,在校园走过,不管认识不认识,大家都会致意,通过一个肢体动作让人感受到尊重。国外的这些礼尚往来,实际上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问题是现在在我们国内却被许多人丢掉了,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礼”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正如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我们要找到继承和发扬“礼”的突破口、切入点,以“礼”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去改变、去推进我们的社会,我想这样的文化才是有意义的。
中华礼仪篇2
[论文摘要]礼仪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促进历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我们应传承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我国文明、进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本文试从礼仪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对社会现实交往中,礼仪原则及规范的理论意义及具体实践作一探析。
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腾飞时期,我们需要从先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实现对文明、进步、健康、和谐社会的创建。
纵观历史,礼仪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准则,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礼仪的学习及研究,作为参政党,应责无旁贷的为礼仪精神的传承、礼仪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努力。
一、弘扬“礼仪”精神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
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 ,人类生活既要受 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遵循“礼仪”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谓一部人类交往史。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预期目的。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 ”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 、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 ”为基本准则。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 ,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 、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 ,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在礼仪面前,只有辈分 、长幼、主宾的区分,而无贫富贵贱之别。诚然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条件的优劣之分以及个人客观机遇的不同,造成 了贫富差别的现象,但社会交往中的以礼待人是不可因人而异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不嫌贫爱富、趋势附炎的高尚品德,便说明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共同建立和维护的一项重要的礼仪原则。作为参政党成员,理当自觉遵守和维护这一原则 。
4、“诚实守信”为必要条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皮注森曾做一项社会实验,在一张问卷表格上罗列 了达 500多个描述人的形容词,其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人际交往中成败的必要条件,取决于是否“真诚”。而作为“真诚”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一个人行为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守信”,则表现为交往中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现出为人处事的信誉和坦然。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从现实来看,“守信”俨然是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讲空话、套话、假话等不良风气的严厉抵制。作为参政党成员应明白,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唯有奉行“诚信”的原则,才能提高自身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践行“礼仪”规范
当今,人类处于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无疑,一个时代的开放意识愈浓,其社会交往活动愈显示出它的价值,而作为维护健康和正常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则更体现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断言,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的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因而处在社交活动中的个人仪表、仪态及礼貌规范,通常对其交往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大量实例证明,一个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其端庄的仪表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高雅的修养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辉,在各种社交场合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我国历史上便不乏大批优秀参政党成员,以个人良好的礼仪修养散发的人格魅力,博得社会广泛赞誉。作为现代参政党成员,理应成为礼仪精神的传承者,礼仪规范的践行者,以身作责去感染、带动周围的人,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无可置疑,在当今,一个注重礼仪的参政党组织,可以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处于优势和有利地位。
中华礼仪篇3
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表现,它是一个人道德文化高低的反应。礼仪,普普通通的两个字,却能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常见的见到熟人要问好,见到长辈要谦让,做了错事要道歉。但中华礼仪,它博大精深,它所体现的并非前者所能比论的。
这个星期天,家里没什么吃的,我和妈妈也只好出去吃饭。走进家附近的一家小面馆,只见四周都坐满了人,只有一张四人桌,我辆也就坐了上去,看看四周的客人谈笑风声,吃着香喷喷的面,心想:这小小的面店也能有这么好的生意。正要点面时,突然走进来四个人,看看周围没有多余的位子便露出失望的表情,转身刚要离开,却见妈妈叫住了他们,然他们先坐,“谢谢。”只见有个人连声说,妈妈边笑边挥着手回答:“妈妈真是一个有礼仪的人,我一定要以她为榜样。”
“我要一碗半筋半肉面。”我听见旁边刚刚来的客人正说着我要的面,便留了个心,“对不起,做这面的材料不够了,您换一碗吧。”客人的脸上又露出了尴尬的神情,我的心在这里一跳,我何不把我这碗给他,自己再换一碗呢?想到这我便悄悄地对妈妈说了想法,妈妈微笑的点点头,和客人商量后,我坐在位子上听见了这句话“真的谢谢你”,感觉有说不出的愉悦和激动。
中华的礼仪,它有的是陌生人之间的一个帮助和谦让,它有的是赋予传染的力量,有的更多是博大精深。
初三:李天皓
中华礼仪篇4
关键词: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礼仪之邦;尊敬长者;尊贤用贤;仪式适宜;礼貌待人;仪容有整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中国有着完备的礼仪体系,礼仪文明渊源流长,深入人心。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究其原因是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道德规范。在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礼节仪式及生活准则,有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礼仪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对中华民族良好的精神素质及其修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文明曾在几千年间影响着东方世界,中国因被称为“礼仪之邦”而备受世界瞩目。
一、尊敬长者。
在中国古代,礼仪最初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各方面的需要,从宗教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因而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但它仍具有现代价值。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所以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不仅仅是因为老人阅历丰富社会经验积累的多,更多的是他们是创造社会文明的先躯。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尊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仅只是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老百姓的的生活中,而是从君主、氏族到整个的官绅阶层都形成了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 “礼治”。《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古人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速也做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援藏干部孔繁森不孝顺父母者不交,不爱父母兄弟者不交。“常回家看看”这句话的广为宣传,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对亲情的重视,任何行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带来温馨,为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二、尊贤用贤。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要求。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古时有唐太宗任用平民魏征,有著名典故“三顾茅庐”家喻户晓。尊贤用贤,从古至今被视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不会忧国忧天下之民,更不会采取任何措施有所行动。现代社会面临着全球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国与国之间竞争激烈,归根结底是人才间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国家的发展创造奇迹。得贤得人民者得天下。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呈现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些有能力的人因为不能适应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而未能被任用,而一些只懂阿谀奉承的小人反而在得到重用,如果长此以往让有识之士未能发挥其才干,对国家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好在新一代中国领导层已经意识到诸多不良社会现象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不良影响,并下决心要加以解决。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的尊贤用贤,就必须赋予其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论平民与贵贱,更要赋予其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贤人之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三、仪式适宜。
我们说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合适的形式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如: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在端午节那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中秋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是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联系在一起的。苏东坡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中秋佳节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春节时,无论远在何方都要回家和亲人一起守岁、吃年夜饭、燃放爆竹辞旧迎新;元宵节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一些传统节日已被我国政府申为文化遗产,成为保护对象,并在外国有扩散与我们同欢乐。但是,每年春节老百姓欢度佳节时,由于大量燃放烟花爆竹而导致空气质量变差,甚至于引发火灾导致人员伤亡。中秋、端午传统节日过度包装传统食品,或借机被要求请客送礼等现象让普通老百姓非常反感。我们说在这过程中应把握好“度”,遵循适当得当原则,不要把节日过于经济利益化,把文化的内涵抛之九霄云外。让我们在欢庆佳节的同时,不要忘了传统节日的美好寓意。
在传统仪式中,“婚丧嫁娶”历来为老百姓重视,但把美好的婚礼仪式当成变相炫富甚至是敛财的渠道的人,实在让人唾弃。怎样让婚礼既能留下美好回忆又能不铺张浪费,既遵循传统仪式的庄重又体现现代人的节俭,是年轻人在举办婚礼时需要认真考虑的事。社会上有那么一些人,老人在世时不懂关心照顾,老人去世时却想通过大操大办来弥补自己的愧疚。现代人在遵循传统仪式的同时,更应深刻领悟传统礼仪“百善孝为先”中“孝”的精神内涵。
四、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自古以来与人为善、笑脸相迎、礼尚往来、言辞有礼都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1 、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善字当先,真诚必不可少,出自内心的诚于中而形于外。待客要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服务行业更是要做到五声即:问候声,招呼声,道歉声,感谢声,道别声。杜绝四语:蔑视语,烦躁语,否定语,斗气语。在与人相处时注意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尊重对方的立场、习俗、信仰、忌讳。所谓:“不责人之所不及,不强人之所不能,不苦人之所不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待人以礼,言语谨慎,好言难得,恶语勿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
2、礼尚往来
《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无时不刻都要与他人打交道。而礼尚往来是人们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礼品既是社交的纽带也是人品的延续。送礼能促进人际交往,加深友谊,联络感情,馈赠这种形式也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商品时代的崛起,人们追逐名利的加深,形成了送礼纠结,形式五花八门,别具匠心,把它的本意扭曲淡化甚至错误化了。我们古人讲究送礼注重情意,礼品是情意的载体而不是商品,情意是无价的。所以古人又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正是强调了礼品的情谊性,淡化了功利性。礼尚往来还因随时避俗、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异。
3 言辞有礼
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相见道好,偏劳道谢,托事道请,失礼道歉化干戈为玉帛。言辞有礼,除了应遵守相应的礼貌礼节习惯外,善于使用敬语既是礼貌的基本要求,也是美好心灵的体现。简单的五句十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学会这些最基本的礼貌用语就能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人交谈时,用语讲究礼貌礼节,能适应对方普遍存在的渴望尊重的需求,能增进双方的了解和感情,为交流合作、和谐相处创造融洽的气氛,更为成功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仪容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包括容貌、姿态、个人卫生和服饰。人们着装要清洁整齐,仪容大方。“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坐如钟、行如风、站如松。站姿,体态美的起点;坐姿,高雅仪态的的表现;走姿,动态美的展示;表情,内心世界的窗口;肢体语言,举手投足皆潇洒。细节决定成败,结果说明一切。而谈到服饰,我们国人更是对其了如指掌,中华服饰是与中华礼仪一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如独具民族特色的汉服,汉服文化,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瑰宝。汉服明显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给人一种简单、纯朴、洒脱飘逸的感觉,线条柔美,朴素平易,便于劳作。至今在一些重要场合或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祭祀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仪容有整特别强调“得当适当原则”,一个人的美是其形体美、服饰美、容貌美和姿态美的综合体现,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是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结合,也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综合。那些盲目追求时髦,或是将西方服饰礼仪生搬硬套到中国人身上的做法,只会不伦不类,引人耻笑。我们的一些明星在西方国家走红毯时,穿着体现中国传统美元素的礼服时,往往能获得西方人由衷的欣赏和赞美。关于仪容,周恩来总理也早已教导我们“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六、不学礼,无以立。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著名思想家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从古至今,我国一直在继承和发扬“温·良·恭·俭·让”之五德并谦逊客让,以礼律己,以德待人。古人有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中国人也一直以勤劳节俭著称。古时《三字经》中就有:“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其次“三纲五常,不容紊乱。”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和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使我国不断受到西方礼仪的冲击,我们在与西方礼仪融合时要合理有效的取其精华,去除糟粕。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是西方礼仪,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对照我们与西方社会的礼仪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但我们更要关注到传统礼仪之美,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振兴民族,复兴文化,虔于创新,勇于创新。同时将传统礼仪之美作为一种财富发扬光大
时至今日,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宗旨没有太大差别,由于古代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的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时,应着重选取对今天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某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行为亦有增无减。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讲礼貌得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教养有导,礼貌待人,对事有节,生活中会多一些有序与文明。如把上述所举的例子加以改造、传承、创新,这对于我们修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礼仪,是全民的意识、全民的需要、全民的行为,它是一种精神文明。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再加以创新,重编一套现代文明礼仪服务于现在和未来。
中国是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服务接待礼仪.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2] 大学生社交礼仪.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5月
中华礼仪篇5
【关键词】弘扬传统文化;文明礼仪习惯;教育之根本
我国自古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礼仪一直被当作人生的基础课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礼仪发展史。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学会讲究礼仪,才能立足于社会。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在我们课题研究带动下,作为班主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累传统礼仪文化,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之根本
从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入手,渗透文明礼仪之根本教育。
《三字经》《弟子规》孩子们虽然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背诵过了,但是当时是否理解了呢?却不得而知。现在重新复习诵读,孩子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每周诵读五条《论语》,他们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在诵读的过程中,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三字经》《弟子规》里的很多内容大多都来自于《论语》。比如:《论语》中的“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与《弟子规》中的“弟子规,众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都讲到了“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就这样,他们一边背诵,一边联系旧知,熟记了诵读的内容,加深了理解,渗透了做人的根本――仁、义、礼、智、信。在诵读这些国学经典中传承了我文明礼仪的文化,明白了许多做人的根本。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
1.开展丰富的文明礼仪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为了使弘扬传统美德与文明礼仪教育具体化,生动化,贴近生活实际,真正起到教育实效。我班从三月份开始就开展了一系列的文明礼仪系列的主题班会活动。如:“征集文明礼仪班训”、“如何使用礼貌用语”、“讲中华传统礼仪故事会”、“文明礼仪小品”展演活动、“文明礼仪演讲比赛”和“文明礼仪书法比赛”活动。活动中,人人参与,个个都当演员,人人都背诗歌,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表演能力,又生动的对自己和同学进行了教育。活动中,我们讨论出了具有班级特色的班训,评选了最佳演员、最佳课本剧、最具创意奖、最佳演讲能手、小小书法家等多个奖项。这一系列的活动增加了孩子们的荣誉感,加深了他们对文明礼仪的认识,力争要做校园“文明礼仪小标兵”。
2.利用节日,开展“我是优秀好少年”系列少先队活动。“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我号召孩子们在家做优秀好少年,为母亲做一件事,感恩母亲做孝顺父母的好少年;植树节,我号召学生栽花、植树,美化环境,做心系祖国和他人的好少年。愚人节,我让孩子们谈“愚人”和“被愚”的感受,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要做诚实的好少年。
这些多彩的活动丰富了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促进了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
三、抓住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文明礼仪教育
在教学中创设乐学氛围,落实礼仪规范训练,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把传授知识和陶冶情操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例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立足常规管理,常抓住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要注重平时,不可今日做,明日不做,必须贯穿于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力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比如:上课铃打响后,孩子们要迅速回到座做好上课准备;上课时,要起立站直,向老师问好,并行注目礼;课堂上听讲,坐在板凳上要头正、身直、脚放平;升国旗时,要庄严肃穆,站直、立正、敬队礼;见到老师,要恭恭敬敬的向老师敬队礼;与同学相处,要宽容,礼貌用语不离口,等等。平日里,同学们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发现做的好的,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发现做的不好的及时给予提醒。并且每周评选一个优秀文明小组和评选一个文明之星,以此来激励孩子把文明礼仪行为养成习惯。
中华礼仪篇6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
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中华礼仪篇7
一、以“五色”为中心的色彩体系
“五色”发源于五行。“五行”是中国古老哲学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涵盖了时辰、气候、方位、神灵、人文社会等物质与精神的各个方面。“五行说”将天地宇宙、万物万象按照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对应起来,进而解释万物万象相辅相成、相互对应的关系。五色则对应五方,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即所谓东方者太昊,其色属青,故称青帝,以掌春时;南方者炎帝,属火,赤色,故称赤帝,以司夏日;居天下之中者黄帝,其色属黄,支配四方;西方者少昊,其色属白,故称白帝,掌管金秋;北方者颛顼,其色属黑,故称黑帝,以治冬日。从而给五色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
《中国服饰文化》一书中写到:“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有着从一到二再到四,再到五的历史性色彩图腾崇拜式的演进。简单的说,一是红色;二是黑白二色;四是青红黑白;五是青红白黑黄。”及“洪荒期尚红;夏商期二元对立,尚黑尚白;西周期四方模式,青赤黑白;春秋始五行横式,四色并坐,黄在居中”。从一色到二色直至五色,揭示了中华民族对色彩从发现到感悟的审美历程。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以“五色”为主体,创造了以不同主色调为中心的配色形式。而五彩并用在我国礼仪、婚嫁的装饰、服装刺绣装饰、戏剧脸谱装饰及宗教绘画中运用最多,体现了一种对昌盛、辉煌世界的向往。楚汉时期漆器装饰上所创造的“杂五色”是在正五色的基础上配以其他间色,其装饰效果更加绚丽多彩。
二、“二色”与色彩阴阳观
著名学者靳之林先生在其专著中提出了在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系中,称之为“阴阳观”的色彩观。色彩阴阳观发源于太极阴阳,即“二气相交,产生万物”。中国民间习俗,男女婚嫁和生命繁衍时多用红色,而丧葬礼仪时则多挂白色,二者并称为红白喜事。在旧式婚俗中,男披红,女挂绿,民间叫做“红官,绿娘子”,是太阳的红色与大地草木的绿色的结合。按这种阴阳合一的色彩观,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色彩组合选择,如虎图腾崇拜的民族“以黑虎为天、为父,以白虎为地、为母,以黑白象征天地、阴阳、雌雄”。
在中华色彩应用系统中以二色为基调的色彩配置,也是一个重要的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有青花瓷中的蓝与白、蜡染中的靛青与白、汉代瓷器中的红与黑及中国画的黑与白。二色配色表达意境明确,给人鲜明的感染力。二色看似简单,却可以创造出变化万千的装饰效果。
三、色彩的象征性
象征性是中国传统色彩的重要特征。传统色彩往往超脱了色彩本身的物理性质,被各种观念和审美意识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周礼?冬宫?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
从上面的文字看,五色对应于五方。封建帝王则利用五行的方位观念,确立君、臣、将、相等的至高地位与权力,五色便成为代表地位与权力的象征色彩。这些都具体地体现在建筑、服饰的等级划分上,用于皇室贵族的建筑装饰、服饰、器物等的色彩,普通百姓是不得使用的。下面以赤、青两色为例阐述如下:
(一)赤――太阳生命的象征。太阳与火都是万物生存之源。原始人类崇拜太阳,崇尚红色,完全出于生存的本能。血也是红色的,代表着生命的活力。据专家考证,原始人类在人的尸骨上涂上红色,代表了对人死后复生的期盼。
秦汉时期,楚人的远祖信奉于拜日、崇火、尊风等原始宗教。楚汉漆器及棺木上大量红、黑两种漆料绘制的装饰纹样(也有以红、黑为主,杂以其他色的)。除了起源于地方原材料方面的原因外,原始意识崇拜的遗存是很重要的因素。
千百年以来,红色在中国被赋予了各种象征因素,既有祭天、婚庆,也有战争。红色代表着热烈、繁盛、鼓舞等各种寓意,并与民族符号同构起来,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性色彩。
(二)青――生命与生机勃勃的象征。青,介于绿蓝之间。《荀子?劝学》中载:“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是植物、树木的颜色,初春季节,万物返青吐绿,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古代,树木被看成生命的象征而受到尊崇。因此,在汉语词典中就产生了“青年”、“青春”、“青丝”这些表示年轻一代的词汇,而这正是普通百姓所期盼的吉祥、兴旺的景象。
中国传统色彩的象征性这一特点,被直接运用于戏剧服饰、脸谱绘制和布景设计中。在京剧脸谱中,红为忠、白为奸、黑刚强、青忠勇、黄猛烈、草莽蓝、绿侠野、粉老年,金银两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色彩成为“辩善恶、别忠奸”的符号。
事实上,传统色彩象征性和符号性与现代设计色彩学的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中国传统色彩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和人文艺术观念。
四、色彩的抽象性
传统观念对色彩的同一个词性不同使用场所其定义不同,如“青”字,分别可以表示绿色、蓝色、黑色(“青丝”即黑发),表现出色彩在中国人传统思想观念中的抽象性和模糊性。日本学者清水曾认为中国古人的“青”字常与黑(苍)、绿、蓝混用,可以表示绿色、蓝色、黑色。
色彩的这种抽象模糊性,恰恰说明中国人观察事物所具有的意象性的特征。与形态相比,色彩本质上是抽象的,色彩附着于物体,没有物体也就没有色彩。但是,色彩是形态的表现基因,没有色彩也就没有光彩,缺乏精神品质,形与色互为作用、相辅相成。
色彩的抽象性特征更加能够体现思想情感。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色彩即思想,色彩的总体性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便一无美处。”
中国色彩尤其是“五色观”色彩理论的形成并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不仅支配了我们艺术风格的形成,同时也广泛地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
中华礼仪篇8
1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理论依据
国家教育颁发的《中、小学生礼论文联盟http://仪常规》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对象注意言行举止。《中、小学生礼仪常规》对学生参加升旗仪式、集合、观看演出、比赛等方面的言行举止都作了较高的文明礼仪要求。
国家教委曾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德育工作的四大任务: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而礼仪教育正是上述四项基本任务的交织点。因为礼仪教育,是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部分。所以,只有以礼仪教育为契机,才能带动四项德育工作的开展。
礼仪素养,从个人来说,是人们道德和修养的体现;从整体上来说,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反映。
基于以上的理论根据,我们依据心理学“人格重建”的规律,设计了一套以“心理教育为龙头、行为指导为主体、品德评定为基本途径”的文明礼仪教育方案,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2 建章立制,保证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首先,我校成立了以主管校长为组长的各有关处、室、组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的专门领导机构,研究制定了《现代中学文明礼仪教育实施方案》,明确了各个阶段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具体由政教处组织实施。
其次,在教育活动开始的第一周召开了“讲文明礼貌用语树现代文明之风”的宣传动员大会,将学校要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意义、要求进行了宣传教育动员,同时,我们还启动校内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站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教育。
第三,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内容可操作的《中学生文明行为基本要求》、《五项礼仪》在升旗仪式、律己、待人、接物、与人交往、交谈、对待外来客人以及孝敬父母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使全体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
第四,加强督导评估、狠抓落实。我校实行了学校、年级组、学生会三级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狠抓落实。每天安排学生会干部以及值周班的学生对各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进行督导、教育、评比。同时还将学生的文明礼仪表现纳入学生品德评定的考核中,由班主任具体掌握评定情况,并将评定情况每月底上报政教处,学期末进行总评。
3 精心组织,充实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各班在开学初的第一个班会上,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文明行为基本要求》,使《规范》和《文明行为基本要求》有机结合,使之成为约束学生行为的自觉意识。
按照各个教育阶段的要求,定期下发文明礼仪教育宣传教育材料,指导教育活动健康开展,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参与兴趣。
强化校园管理,制定下发校园管理“十不准”,开展“卫生周”活动,创造开展教育的校园环境。
开展争当“文明礼仪先进班级”和“文明礼仪标兵”的活动,开好“讲文明礼貌用语,树现代文明之风”主题班会,增加文明礼仪教育的含金量。
母亲节、父亲节期间开展孝敬父母活动月活动,在活动中着重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承包一项家务劳动,为父母做一顿饭,为父母洗一次脚,同父母谈一次心,送父母一件礼物,从而加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利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主题活动,从而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论文联盟http://
4 明确一个目标、实施三个转变,坚持四个原则,提高教育质量
所谓一个目标:既要“教”其“知”更要“养”其“行”,要求学生“知礼”、“懂礼”,更重要的是养成“行礼”的习惯,具体做法有如下几方面:
(1)教育学生从学习礼仪知识、行为规范知识开始,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习惯,努力做一个有修养、有礼貌的文明人。
(2)教育学生从自己(自尊、自重、自强、自信)开始,逐步养成爱同学、爱师长、爱身边的人的思想情感。
(3)教育学生从爱自己的衣服、用具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教室、学校、家庭、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教育学生从遵守校规校纪开始,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规的自觉性。
(5)教育学生从为他人多做好事、为班级多做贡献开始,逐步养成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
实施三个转变是:一是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思想铸造,坚持一个“新”字。即有意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意识、遵规守纪意识和爱护公物意识等。并通过主题班会、报告会、讲演比赛、知识竞赛及评选礼仪标兵来强化这些新观念、新意识。二是从注重抽象说教转变行为指导,坚持一个“小”字,在教育活动中,从小变化看大发展,见微知著,由浅入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三是从注重活动形式转变为注意实际效果。坚持一个“实”字。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思想走向,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坚持四个原则是:一是坚持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注意渗透性。二是从实际出发,体现时代性。三是坚持批判地继承、讲究科学性。四是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实践性。
5 文明礼仪教育的几点认识
要注意挖掘校内文明礼仪的典型素材,善于运用校情资料,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文明礼仪教育内容。
注意掌握师生间、学生间互敬互爱、文明谦让的尺度,使教育活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产生最佳的文明礼仪教育作用。
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尽可能发挥他们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纷纷登台亮相,施展才华,锻炼能力,接受文明礼仪教育的熏陶。
教育活动一定要道德诱导和启发教育密切结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上一篇:刀剑神域 ALICE 17(52-55)
下一篇:艺术形象论文十篇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