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观音山》是李玉的第四部长片,也是她和范冰冰的第二次合作。观影之前,无论是通过网络或是其他媒介的宣传,对于片子本身已没有激动的期许,但整个观看过程中还是有意外和惊喜。和友人选择了中间偏左的位置,看到某处,零星的聊上半句,时不时的跟着剧情大笑着,或者抓爆米花的手就这么停放着。。。这是一部容易让人入戏的电影,并不是说拍的有多么多么好,非得上升到某某高度,但绝对有诚意,文艺的商业着,不晦涩,不拧巴,不装。

         失眠一夜,咖啡所致。高度亢奋的大脑中过着下午看的这片儿,大量的镜头杂乱的一遍又一遍的走过场,台词一句句的往外蹦,许巍的《蓝莲花》在心中反复响起。我不知道李玉为什么选择了许巍的这首歌,虽说它经常出现在不同的影片中,开着车听着许巍的歌惬意在阳光的大道上,确实醉心,但片中几次响起的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旋律,着实让我觉得有些悲情。“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最灵魂的一句始终没有吟唱在片中,每次,都是从“走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是不是青春的后期总是带着快要结束的悲伤,那些即将离去的过往让人舍不得再次品尝。

         

         那就观后感吧。

         

         关于剧本:本子是李玉和方励(剧中饰演陈柏林的父亲)联合完成的,比较写实,并不花哨。因为是俩人的第三次合作,整个基调依旧,也相当默契。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本片触动我的不是故事叙述的本身,故事性也不是很强,因为编导一体,所以通篇所要表达的东西就不会分裂。

         

         关于导演:导演对整个片子的驾驭和演员本我的演出所呈现出的情绪会让人多少有点儿疼,会忍不住的去想,拿自己的经历去交换比对剧中角色的心理感受。李玉的四部片子,我只看过其中三部。《今年 夏天》不是很喜欢,相比其他同性题材的片子显得过于粗糙和不够唯美,但对于导演27岁所拍的处女作已值得肯定。07年的《苹果》其实挺不错,虽然被禁(向广电总局致敬),李玉和范冰冰的第一次还是擦出了相当的花火~若不是《色戒》杀出,《苹果》一定会是最带劲儿的“禁片”。这次,李玉聪明了,她说她和娄烨不同,她要在中国大陆的土壤之上拍电影。是的,如果自己付出心血生育的孩子不能上了自己故土的户口,即使孩子再漂亮再聪明再被人夸奖,被这么“黑”着,心里总是酸楚的。。。娃儿总有长大的那一天。。。对于《观音山》李玉妥协了么?电影给了答案。自己去看。

         

         关于演员:我要毫不掩饰的赞美范大小姐,看片儿的时候全然忘记了那个经常荣登各类时尚杂志封面的“国际范儿”。那个美丽的,婀娜的,妖娆的,霸气的范爷在哪里?片子里的南风是倔强的,直白的,敏感的,脆弱的,执拗的,容颜不曾改,霸气依旧在~李玉镜头下的你是那么美丽,让人着迷,那得有多少爱才能拍得出这些迷离的气息。是的,范冰冰是没有死角的,但并不是谁都能还原她最初最本来的面容。十几年的修,让她成为了真正的演员,实至名归的影后。张艾嘉的表现依旧出色,作为文艺老才女,把自己多年的功力又发挥了一下~两代女性间的人物关系,拿捏的刚刚好~可以说是导演的好也可以说是表演的好,其实都是一回事儿,张弛有度,炉火纯青。不得不说,李玉很会选角儿,丁波如果不是由陈柏霖来演,那又是谁会更合适呢?小伙子早已不是那个尿尿会分叉的青涩张士豪,可十年的光阴并没有在这个大男孩脸上留下多少岁月的痕迹。男孩依旧纯真,依然青春有活力。那段在酒吧的情欲吻戏,倒让人觉得他任性又无辜。可那坚毅稳定的眼神,分明在告诉我们,即使岁月没有留下成长的痕迹,但眼睛说出了所有的秘密~肥龙饰演的肥皂,生动又可爱,锦上添花,不像做惯了男一号的孙红雷,怎么演都是主角儿的戏份。。。

         

         关于台词:电影是在四川拍的,说的却是台普+京普。为什么没用方言?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用方言不是更自然更贴切主题“观音山”?个人觉得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让台湾同胞说四川方言着实有些费力,而且很有可能费力还不讨好。《非1》里冯导拿台胞的卷舌音开了一涮,我不能想象此片中生涩的川音会有多假,如果导演最初有意设定就直接请川籍演员了。看来导演的意图不局限于表现那里的人们,也是原因之二:虽然拍摄地在四川,可片中基本没有什么镜头是能突出表现四川生活氛围的,弱化地域性,以更好的加强人们共同情感的表达。我想导演规避这点,或者说不刻画这点也是不想在跟主题无关的细节上赘述。

  记忆犹新的几句台词:

  (常月琴问南风:你不是这里人你来这里干什么?南风:干活啊。)

  是啊,我在干活啊,我没闲着啊,我没那么高尚,说是为这个城市的建设贡献所谓的力量,起码,我自食其力。这就是我存在的理由,这就是我活着的价值,这就是尊严和底气。

  (南风问丁波:为什么和别人行,和我就不行?丁波:当一个男人拥有了很多的时候才能真正拥有自己喜欢的女人,你不是男人,你不懂的。南风:可你也不是女人。)

  我不是男人你也不是女人,所以我们不可能了解这种生理的不同产生的不同心理,但这并不是我们不能相爱的借口和理由。我爱你,我要和你在一起,就这么简单,我不要你的卑微,非得一直低一直低,低到泥土里,然后开出一朵花来,我只要我们在一起,那才不会孤独,才是永远。

  (丁波问父亲:我妈快要死的时候,你去了哪里?父亲:我去给人家磕头,我去求人。一个男人不能救自己心爱的女人。。。额,大意如此,原话不记得了。)

  之后就是丁波的特写镜头,长长的沉默和父亲深深的背影。此时无声胜有声,那一刻,儿子原谅了父亲,也懂得了什么是爱。

  (常月琴问寺庙师傅:我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很开心很快乐,可是为什么我还是放不下,我说不出,也许我并没 打算放下。师傅:其实,活着是一种修,无生无死也就放下了。)

  佛曰: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元憎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既然怎样都是苦,何不苦中作乐呢?常月琴说,我原本很幸福,我有儿子有老公,可是,一下子,我什么都没有了。人么,凡胎脱不了俗,受的了苦,可以从中作乐,却承不住幸福欢乐之后的痛楚!可以不曾拥有,却不能够拥有后又失去。不拥有不一定不幸福,拥有之后再失去一定是不幸福的。回忆总是时刻提醒着你的失去,可怜兮兮,自顾自怜。

  (南风自言自语到: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

  人作为独立个体,生来就是孤独的,不可改变,所以人类通过和同类乃至其他物种建立起种种关系以排解孤独和寂寞,并非宿命,孤独是永远存在的,但孤独可以不是永远的,只要相爱,只要在一起,哪怕在宇宙只是短暂的一瞬,刹那的永恒就是美好的永远。

   

         关于镜头:全片大量的手持拍摄,纪实感极强。特别是开片的近景,特写,大量的抖动持拍,配合着山城炎夏的燥热和青春不安的躁动,空气中都凝固着种种暧昧分泌着强烈的荷尔蒙。随着影片的逐步深入,镜头也渐渐稳定下来。平缓的镜头恰如其分的表现着因为彼此了解而逐渐释怀的矛盾。最后,影片在一个不断拉出的长镜头中将序幕推向了生活的远方。《观音山》终究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影感受,解读出的也许并非导演的本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影片亦是如此,提出问题,无需答案。真正的答案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感受。

  印象深刻的几组镜头:

  (昏暗的地下通道里,具体哪里忘记了,南风没有说话,只是死死的盯着抢肥皂钱的那个男人,然后猛的抡起酒瓶往自己的头上砸去,血,顺着脸颊流下。男人愣住了,他被这个烈女子震慑到了,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也不知道,接着,南风头不低眼不眨的往前走,抓起男人的女人就是一顿狂咬。是的,我认为这是咬,虽然南风确实舌吻了这女人。在场的小混混们都愣住了,观众们也有些不知所措,这一系列动作来得过于猛烈,让人反应不及。然后,南风蔑视的扔下一句话丢给惊愕的女人:你还挺享受吭!遂搂着拿回钱的肥皂华丽丽的转身而去。。。)

  那一刻,我觉得范爷牛X极了,爷们儿极了,英勇极了。。。这个桥段是范爷现场即兴发挥的,相当给力!意料之外啊。。。你不是欺负“我的人”么?姐姐我也回报“你的人”!姐姐我冷暴力搞死丫挺的!当满脸鲜血的南风强吻女人的时候,也许女人和男人们所受到的惊吓远远要比异性侵犯要来得始料未及。。。

  (感情受伤的南风,自行爬上常月琴的床,使劲儿依偎在她的怀里。这时候的常月琴开始手足无措,这个女人,大半辈子都没有和另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人如此亲密过,她说,别让烟呛着你,他们欺负你了么?想家了吧?想家就回去看看吧。。。)

  这组镜头里,范冰冰用她有点儿霸王硬上的肢体动作,让张艾嘉的表情和语言略显尴尬和举手无措。那时那景,气氛有些许尴尬,几秒钟之后就是彻底的信赖和疼爱。一个女人,大半辈子都围绕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她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心境去面对和儿子年龄相仿的女孩。也许她也怕,可能她的爱早已尘封,一个感情受伤的人又怎样能够重新获得爱别人的能力。。。最后,张艾嘉微微扬起的嘴角,说明了一切。

  (几个南风接母亲电话的镜头,穿插在影片的不同时间里,透露着南风的家庭情况,补充着她的性格,也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电话里,南风语气极差的呵斥着她的母亲,痛斥着母亲的软弱和父亲的卑劣。南风怎能不强势?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自己的强大才意味着生活的能够继续。可是,在医院里,南风歇斯底里的冲父亲嘶喊着,她没有在疯狂中将白酒砸向父亲也没有浇灌这个无能的可怜人,她大口大口的吞下让眼前这个自己又恨又爱的男人差点送命的液体,她在用摧残自己身体的方式惩罚着自己爱的人,就如同她用自残将敌人打败一样。南风是疯狂的,却又理智的让人生疼。

  (火车轨道上,南风问丁波:为什么和别人行,和我就不行?丁波:当一个男人拥有了很多的时候才能真正拥有自己喜欢的女人,你不是男人,你不懂的。南风:可你也不是女人。紧接着,火车驶来,南风一脸坚毅的要和丁波殉情,肥皂大叫着冲过来,喊:要死,死远一点!)

  这就是南风,总是用她的任性,执拗,自残,表达着她的爱与恨。那么骄傲,那么霸气!

   

      回顾一下,都是关于南风的镜头,我承认,我私心了。

   

         关于火车:火车在片中大量出现,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三个“失意”的年轻人,大部分的快乐都是在载物火车上度过的,他们在火车上大叫,他们在火车上大笑,他们在火车上哭泣,他们在火车上逆着阳光驶向远方。丁波的父亲是火车司机,也是影片接近末尾才揭晓的,所以,从小就熟悉火车的丁波青春的记忆大部分都是和火车分不开的,火车承载着他们的欢乐和悲伤,火车把他们带到了观音山,最终把他们带向未来,带向没人会知道的那个地方。如同每个人的人生,是一列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地方就会停下来的火车,一旦坐上,死亡的那一刻才是终点,那就是目的地。勇往直前吧,不管有多快,只要不停下,就会有方向。

         

         关于四个人的三角关系:

         四个主要演员,性别上划分:两男两女。年龄上:一老三少。就是这么四个人,却组合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怎么说呢?

         在三个好朋友没有共同租房子之前的每场戏里,大部分都是仨人同时出现的,一起工作,一起玩乐,就这么开心的厮混在一起,不说后面南风和丁波产生了爱情,可能这爱情的种子早已埋下。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构架成了稳固的三角形,男女一号外加男二号。为什么是男二号而不是女二号呢?(女二号不是还没出场嘛~~)嗯嗯~不知是否曲解了导演的意思,我理解为:导演对于南风这个角色的把握,是塑造的有些女权主义,男性,包括两个主演和所有的群众演员里的男性都是比较弱势的,在友情里,南风“罩着”被人欺负的肥皂;爱情里,南风主动而又勇敢,丁波是难以正视自己感情的大男孩;亲情里,父亲被南风赤裸裸的还击着。可能是导演的女性视角的把握,李玉四部片子都是以女性视角出发的,女性总归是了解女性的,细腻又带着那么点儿主义色彩~再者,仨人的感情里,两女一男总是不会有两男一女那么稳定。这个,谁经历谁知道。。。特别是最后有俩人儿的关系近了那么一步,两个男人是可以一起疼爱一个女孩的。,一个是友情一个是爱情。男人和男人之间是兄弟情。地基牢固。但两个女人是不可以分享同一个男人的,一个是爱情,一个是姐妹情,还有那么一个红颜知己,暧昧的很,总归不稳。那么,女二号常月琴的出现,一个女性长辈,从最初的矛盾到最后的相互理解和关心,这位丧夫丧子的母亲始终在另一个空间里和这个稳固的三角形搭建成一个鲜活立体的三角体。导演分别给了常月琴和三个孩子的单独戏份。和南风的“床戏”,和“肥皂”的“对手戏”,和丁波的“母子”戏。如果没有常月琴这个角色,那么观音山就是一部不算残酷的青春片。正因为常月琴的角色,支撑和串联起片子的骨架,延伸出的各种问题,剧中角色各自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行动让影片的主题有了深度和含义。我不知道该怎样归类《观音山》,它涉及到了友情,爱情,亲情,有男孩的成长,母子问题,父子问题,母女问题,社会问题,生死的问题,儿女情长在天灾中的渺小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围绕着爱,是爱,也只有爱,让人类困惑和痛苦。体会过爱,而不能够爱,得不到爱,才会孤独。只有相爱才会让孤独不再永远。

      

  关于生与死:

         丁波的母亲去世了,对于父亲和另一个女人相好,丁波抵触、愤怒。他捍卫着母亲的遗像,阻止父亲将它从布置好的婚房中摘下,丁波怨恨父亲,到父亲的婚礼上大闹,母亲离开了,这个叫做父亲的男人怎么可以就这样奔向另一个女人的怀抱?一个少年想不明白,也不想想明白。事实就是如此,残酷,但必须面对。当影片最后,丁波原谅父亲的时候,他懂得了什么是爱。爱情,总是和自私分不开,而爱,却是手放开。常月琴失去了丈夫,儿子又在生日那天出了车祸。生日变成了祭日,麻木不仁的活着,在儿子女友的刺激下,自杀未遂,逃过一死。人在经历了生死一线之后,包袱会卸下一些,可能是身体损伤了元气就无暇估计

  心理的溃烂,之后,常月琴在孩子们的带动下,重生了一回。寺庙的和尚说,活着就是一种修,是修行,无生无死,就会放下。到最后,我们不知道常月琴有没有真的挺过去,种种迹象让我感觉她选择了和爱的人们永远在一起,在另一个世界,她不在孤独。

        

    接连上映的国产片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生与死这个问题。《山楂树之恋》,好一个生死爱恋,老谋子习惯于拍摄改编自小说的电影,他说写东西自己不擅长,都知道你是摄影出身,可是悲剧真的不适合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所以,莎士比亚的巨作都是搬到舞台上的。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是想如《拯救大兵瑞恩》一样探讨牺牲一批人拯救一个人值得不值得这个问题么?陈氏夫妇陷入了无史诗就不分量的误区,只能怪陈导的文化底蕴根基深厚,坚不可摧。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真的是2了一把,《非1》挺不错,自己写的小说自己拍,还是那么冯式幽默,这次让王朔插了一足,确实2了,2的分裂了,2的莫名其妙了,2的不伦不类了,本想把一部爱情喜剧片拉升到生死文艺片的冯导,最终让《非2》沦落成了道德伦理片。此片也进一步验证了,孙红雷是个好演员,但不用他做男一号的导演绝对不是好导演(《梅兰芳》)。姜文的《让子弹飞》让我们明白了,生,不是问题,死,也不是问题。到底是生还是死了呢?这才是个问题。。。欲知答案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姜文就是姜文,是不可能2的,人家直接奔3而去。拍自己的小三,让别人二去吧~李玉的《观音山》,让我觉得,生,也孤独,死,也孤独,不管生还是死,只要在一起了,才永远不会孤独。

   

                                  以上拙见,仅代表个人观点。

                                                                                                                                                   

                                                                                                                                                雪白的心

                                                                                                                                                       于青岛

                                                                                                                                                          2011.3.06

上一篇:我校省管退休干部赴启东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下一篇:美国传媒、传播类硕士留学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