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01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
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
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
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
(摘自李健《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材料二
“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
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释”的痕迹,如果没有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
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
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
从 20 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
(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是面向公众的。
B. 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C. 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交互激活它们。
D. 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学阐释。
B. 材料一运用道理论证,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阐明了公共阐释的合法性问题。
C. 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
D. 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的关系。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
B. 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C.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 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5. 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
(二)现代文阅读 Ⅱ (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
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
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
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文本二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6.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
会等一系列言行的正反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B. 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
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C.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
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D.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
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7. 下列对守明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口中说着不要婆家的东西,却手上像“捍卫什么似的”不让妹妹拿,少女的害羞心理体现得淋漓尽
致。
B. 还没做鞋就幻想“那人”穿上鞋的场景,体现了守明对爱情充满憧憬,也包含了她对未来生活的期
盼。
C. 本来只是想让“那人”试试鞋子,却没想到被迫与“那人”握了下手,这是守明性格柔顺的体现。
D. 守明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青年女性的典型形象,在对爱情的追求上比《边城》中的翠翠大方主动。
8.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为小说的“后记”,有人认为它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也有人认为它可以属于小说的
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
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
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
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
..
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
者,扶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
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
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
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
.
。”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
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
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
.
矣。”攻宜阳,
三鼓
..
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
公孙衍、樗里疾控我于内,而公中
【注】 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
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相公仲,“中”通“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 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 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 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 为 臣之投杼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 “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C. “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 “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东割
膏腴之地”相互印证。
B. 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
占宜阳实属不易。
C. 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
备停止进攻。
D. 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
避免陷入困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
14. 甘茂为了在秦国建功立业,主要作了哪些努力?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
①
杜牧
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
千岁鹤归
② 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
夜凉溪馆留僧话,风定苏潭
③ 看月生。
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
【注】①大中四年七月,杜牧任湖州刺史,大中五年八月将离任赴京,新任刺史到任交接时,诗人由官
署暂移居乌程县霅(zhà)溪馆驿。②《搜神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千年后化鹤归乡。
③苏潭,湖州乌程县有苏公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百姓以“歌板之声”庆贺秋收,其中“万家”“处处”二语充分呈现了喜庆的宏大场面。
B. 颔联上句用丁令威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这与下句构成对比,刻画了诗人欲归不归的矛盾心理。
C. 颈联写驿馆内与僧人夜话,苏潭上看风定月生,这既可见出诗人之闲,又为下联写其感慨张本。
D. 尾联不避重复,连用三个“闲”字,写诗人卸任湖州刺史时的心理,表现他对闲适生活的期待。
16. 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评此诗说:“惟贤刺史胸中眼中乃能有此境界”,结合全诗谈谈
你对“贤刺史”这一评价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节选)中表明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引路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
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
暗现实。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 (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 年 6 月 20 日,95 岁的词作家乔羽病逝。作为一位高产词作家,乔羽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一
千多首 ① 的歌曲。好歌之所以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久唱不衰,关键在于它能表达一个时代大多
数人的心愿,和大多数人的心灵跃动合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感情共鸣。跟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
② ,定然不可能流行开来,也不可能广为传唱。乔羽那些近乎白描的歌词记录了几代中国人的日常:
我们的孩子如何长大,青年如何恋爱,老人如何度过晚年,千千万的普通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过活。
“歌这东西,必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一听就喜欢,所以既要有动人的感情又要平白如话,我不喜
欢 ③ ,就喜欢直来直去地写非常简单的大白话。”乔羽说。他在《中国歌海词丛》的序言中,这
样写道,“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
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小小院落也要是有趣的,吸引人的,不能是维生素片剂,得是
新鲜的瓜果梨桃。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染,传统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乔羽幼小的心里,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
排斥新事物;他的歌词中,既有着古典情韵,也有着现代浪漫。他曾在自己的文集最后写下这样一句话:
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染,传统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乔羽幼小的心里,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
排斥新事物
B.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
意与时俱进
C.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染,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
意与时俱进
D.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乔羽幼小的心里,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
意与时俱进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碳酸饮料喝多了会造成钙流失吗?关于碳酸饮料的危害,一直都存在一定争议。
某些碳酸饮料 ① ,不过罪魁祸首不是碳酸,而是磷。酸确实会溶解碳酸钙,但碳酸的酸性还
不如醋酸,那山西人岂不是没有“硬骨头”了?所以仅从酸性的角度看,碳酸影响不大。但某些碳酸饮
料会添加磷酸或磷酸盐来增加饮料的风味,有理论认为,过量的磷会影响骨钙的吸收,造成钙流失。不
过另一方面,磷同样是人体必需元素,成年人适宜的磷摄入量是每天 700 毫克,这至少需要喝 10 罐 330m
装的可乐。但是磷的耐受值是 3500 毫克,而且人体还会从其他方面摄入磷,这样,我们一天能喝的可
乐就变少了。因此,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在钙摄取充足的前提下, ② 。
值得关注的还有碳酸饮料对牙齿的损害。饮料的低 PH 值会直接腐蚀、破坏牙齿表面:( )。而
且碳酸饮料的发泡作用会加剧上述两种破坏的程度。研究表明,饮用碳酸饮补后刷牙或漱口对减轻其对
牙釉质损伤的效果不大。因此, ③ ,应少喝碳酸饮料。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引起龋病及牙酸蚀症的是碳酸饮料中的可发酵糖,扩散到牙菌斑,与口腔内微生物发生反应,发酵
产酸。
B. 碳酸饮料中的可发酵糖扩散到牙菌斑,发酵产酸,与口腔内微生物发生反应,引起龋病及牙酸蚀症。
C. 碳酸饮料中的可发酵糖扩散到牙菌斑,与口腔内微生物发生反应,发酵产酸,引起龋病及牙酸蚀症。
D. 引起龋病及牙酸蚀症的是碳酸饮料中的可发酵糖,发酵产酸,扩散到牙菌斑,与口腔内微生物发生
反应。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小女孩骑自行车违规逆行,剐蹭了一辆奔驰车,司机让她给家长打电话来处理问题,女孩儿紧
张得哭了起来,路人纷纷过来围观。有人觉得司机不近人情,劝他不要为难孩子。司机说赔偿事小,但
要让女孩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 800
字。02
【答案与解析】
1. B
2. C
3. B
4. ①民族的文艺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②作
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
5. ①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
②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
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之所以……,是因为……”错误,选项颠倒了因果。原文说“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
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
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由此可知,正是因为“公共性”包含“价
值判断”,所以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公共阐释的意
义,而非“公共性能够包含价值判断”的原因。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错误,对论证目的解说错误。引用海
德格尔的话语是为了指出进入“阐释循环”的方式,“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是个体为基础的阐释的
特点。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共阐释是文学阐释的根本属性”。
A.“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强调诗歌和文章没有通顺明白的注解和诠释。因为语言文字的时效性,当
代的人在读古代的典籍和作品或者方言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翻译和解释,但注解因人的理解和水平差
异,往往很难达到与原著丝毫无差。此句强调的是“个体阐释”。
B.“共欣赏”“相与析”包含了公共阐释的意义。
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此句
强调“时事”“现实”的重要性,与“公共阐释”无关。
D.“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强调个体感受,属于“个体阐释”。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
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民
族的文艺虽然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
“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可能是整
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
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
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
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
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
释’”,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
领悟。
“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
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体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即使是‘文学之内’
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
一种艺术化表达”,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
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
6 . B
7. C
8.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
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9. 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①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
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②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
无法融为一体;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
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
一丝冷峻;③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
题。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A.“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正反对比中,
逐渐凸显出来的”中“对比”说法不正确,母亲与守明不是正反对比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与照应的关
系。母亲不是一个与守明对立的人物形象,她收彩礼,只是遵从当地习俗,不是因为她贪财。她在女儿
与未婚夫约会时跟在后面,是出于保护与关心女儿的目的,并不是监视女儿的约会。
C.“……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分析错误,“小说地方特色鲜明”是正
确的,但接下来举的例子就不对了。“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的
确很有特点,但是它们显然不是日常生活语言,也不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更没有在小说中大量使用,
当然也就不会增添“浓郁的乡土气息”。
D.守明的未婚夫在小说中出场不多,只有与守明约会的时候,对他有比较具体的描写。比如他把鞋竖
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分手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等。这些细节描写,虽然不多,却
从中看到了这个人的一些性格特点,比如比较大胆、主动,但有些大大咧咧,对女人的心思不太在意。
但说他那个时候就有了现代意识,则是不准确的。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C.“这是守明性格柔顺的体现”分析错误,握手是守明犹豫之后的举动,但她并不是特意顺从对方,而
是怀着对他们感情升温的期待去做的,不能简单解读为性格柔顺。
故选 C。
【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特点的分析能力。
首先文中说“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这表明给未婚夫做鞋是当地的规矩,这样
写突出了地方风俗习惯,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其次,物象一般是文章的线索,从文中来看,最初是守明做“鞋”,然后瞎想做小鞋,最后是送鞋给未
婚夫,可见故事情节紧凑集中的围绕“鞋”展开,“鞋”贯穿小说的情节,是文章的线索,使故事情节
更集中、紧凑;
从人物形象角度看,小说很大部分情节写守明瞎想做“小鞋”的情形,守明的内在感情世界和深层心理
都由鞋生发展现,鞋是主人公的情感寄托,有助于更好的展现人物形象。或者说文章的情节始终没有离
开鞋子,在做鞋、送鞋的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得以展现。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只能根据自己对这篇作品理解的程度进行回答,其探究的意味是明显的。
考生如果认为:“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理由有三:
第一,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
从小说形式上来说,“后记”出现之前,小说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小说,如
果加上“后记”,反而破坏了小说的结构。其次,从一般的小说文体上来说,作家在写完作品后再写一
个“后记”很正常,但几乎没有人将这个“后记”也作为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这个“后记”
应当是另外的一个内容,只起写作说明的作用,不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从
内容上来说,它的确表现出了对温馨的乡土生活的脉脉深情。尽管当时的中国农村比较贫穷,人们的物
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非常贫乏,但是小说中的守明一家的生活却很温馨,尤其是处于恋爱期的守明,由
于有了爱,她变得多情、善良、美丽,让她有了生活的希望与幸福的感觉,世界变得美好了。但是,如
果“后记”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话,那么,这一切将被破坏与颠覆,显然,这不是小说作者的目的。
因此,“后记”无法与小说融为一体,它只能是一篇独立于小说之外的“写作说明”,它可以帮助人们
理解小说,但却不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从小说的描写看,守明与
未婚夫未来的命运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也许未婚夫离开农村以后,由于环境的变化,
对守明的爱发生了变化,还未及组成幸福家庭,他们就分手了。也许守明的未婚夫忠于爱情,对守明不
离不弃,成为一对幸福的夫妻。但是,如果“后记”是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后记”中的
“我”与正文中守明的未婚夫就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我”的悔婚也就成为小说中的一种事实,读者
就会认定小说中的守明被抛弃了,这其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考生也可以认为,“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理由有三:
第一,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小说在形式
上都比较完整,自成格局,但受后现代影响的一些小说却常常打破常规,设计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形式,
《鞋》就有这样的特点。
第二,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一般认
为,这篇小说是作者进入城市之后,对曾经有过的乡土生活深情回望与诗性想象。这无疑是正确的,但
也是有局限的。事实上,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对过去的乡村深情回望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
这些美好的东西都已过去,现实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严峻。“后记”的出现,就是为了打破人们的
田园旧梦,让人们不要仅仅停留在温馨的记忆中而忘却了更为残酷的生活现实。这使得小说更深刻、更
有思想力度。
第三,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后
记”毫不留情地暴露了自己对“定亲”的“背叛”,使小说有了强烈的自审意识。虽然“我”对没有充
分爱情却有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定亲”的背叛,对于女性对象是一种伤害,但从现代的、发
展的意义上来说,或许还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10. C
11. C
12. C
13. (1)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己同意我 的 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当事成之后,
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
(2)于是调动全部兵力,又让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
14. (1)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
(2)审时度势,制定盟约,防止秦武王反悔。
(3)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
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
“王之信臣”是一个短语,“信臣”是谓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
“疑臣者”作句子“不适三人”的主语,不宜断开;“王为臣之投也”作“恐”的宾语,“王为”之间
不能断开,排除 B。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C.“公必穷矣”的意思是:你一定会陷入困境,走投无路。《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意思是:
人一旦陷入困境,就会回溯本源。可见两个“穷”含义相同,指在困顿的处境中。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错误,根据原文“果攻宜阳,五月
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可见,宜阳久攻不下,而里
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听”,听从,同意;“愿”,希望;“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2)“因”,于是;“悉”,全部;“众”,多;“息”,停下。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
约伐韩’”“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可见,他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
根据“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扶韩而议,王必听之……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
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
于是与之墨于息壤”“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
兵,复使甘茂攻之”可见,他能审时度势,制定盟约,防止秦武王反悔。
根据“‘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控我于内,而公中以韩穷我于外,是无
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可见,他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
参考译文: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巧了。”甘茂说:“我要求出使
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
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
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
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
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
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
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
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
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
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
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
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
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
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
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
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
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
韩倗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您不如继续攻打宜阳,攻下了宜阳,那就建立了
大功)”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
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
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相国公仲大力抵抗,陷我于困
境。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
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
15. D
16. ①从首联看出,作者因百姓的欢乐而欢乐,显示出与民同乐的态度。②在诗的颔
联中,作者表达出对湖州的深深眷恋之情。③诗的尾联,表现出作者在湖州的一年中忙于政务,如今在
离开时才得有空闲观赏湖州的风景。以上都表现出作者作为地方官勤政爱民的形象。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现他对闲适生活的期待”说法错误。诗的尾联“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是说作者因
政务繁忙而无暇观赏湖州的景色,知道要离开时才有时间来赏景。但他并不因此而遗憾。并非表现他对
闲适生活的期待。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所谓“惟贤刺史胸中眼中乃能有此境界”,是说杜牧作为湖州的地方官,专心于政务,关心人民生活,
与民同乐。称赞其为官的态度。
诗的首联“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描写百姓庆祝丰收的场景,家家户户歌舞升平,一派
喜庆之气。这一句体现出作者以百姓之乐为己乐,与民同乐的情感。
在诗的颔联“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中,作者借丁令威化鹤归乡的典故,点明自己虽然只
在湖州任刺史一年,但对此地已有非常深的感情,对此地有着故乡般的感情。体现了作者作为地方官对
治地深厚的感情。
诗的尾联“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则是说作者因政务繁忙而无暇观赏湖州的景色,知道要
离开时才有时间来赏景。但他并不因此而遗憾。这一句从侧面写出了作者作为地方官忙于政务而无暇游
览当地名胜,塑造了一位勤政爱民的刺史形象。
17. ①. 乘骐骥以驰骋兮 ②. 来吾道夫先路 ③. 邪曲之害公也 ④. 方正之不容
也 ⑤.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⑥. 鱼龙潜跃水成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骥”“骋”“邪”“鸿”“潜”“跃”。
【答案】18. (1)脍炙人口(经久不衰)(2)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格格不入)(3)涂脂抹粉(傅粉
施朱、精雕细刻、寻章摘句) 19. B
20. ①乔羽以“家常饭、粗布衣”“锦衣美事、高堂华屋”等为喻体,贴近生活,生动形象表现出歌词
创作通俗易懂、关注日常的特点。②将“锦衣美事、高堂华屋”与“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
对比;更能凸显乔羽歌词创作关注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指乔羽创作的歌曲深受人们喜爱,广为传颂。可填“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脍炙人口:
原义是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
外表;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
②处,语境指歌曲不能流行是因为与大众的思想相反,可填“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比
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比喻行动跟既定的方向完全相反。
③处,语境与“直来直去”意思相反,强调修饰打扮,可填“涂脂抹粉(傅粉施朱)”。涂脂抹粉:搽
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傅粉施朱:搽粉抹胭脂。泛指修饰打扮。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以下语病:
第一处,搭配不当,“受到……熏染”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受到……熏陶”;
第二处,结构混乱,“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侵染,传统文化的根……”中途易辙,保持“乔羽”作话
题对象,后句改为“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
第三处,语序不当,“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排斥新事物”逻辑顺序错误,按照事理逻辑,先说“不
排斥新事物”,才能“与时俱进”。
全部修改正确的是 B 项。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是
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语段三处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歌词”,喻体分别是“锦衣美事、高
堂华屋”“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
其中“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形容歌词的华美、追求外在,“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形容歌词
的朴素、通俗易懂。
喻体“锦衣美事、高堂华屋” “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之间又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彰显了乔
羽对歌词创作的追求,即关注人民,书写人民所思所想。
21. C
22. ①确实可能造成钙流失;②可以适量喝点汽水(或可乐、碳酸饮料)(答“适量喝
汽水是没问题的”);③为了保护牙齿(或“为了减少对牙齿的损害”)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C.本语段是说碳酸饮料对于牙齿的损害,所以陈述对象为碳酸饮料,排除 AD;
可发酵糖本身不会产生酸,而是和微生物发生反应才能产生酸,从而引起龋病及牙酸蚀症,排除 B。
故选 C。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第一段提出碳酸饮料喝多了会不会造成钙流失这一问题,然后第二段首先要回答这一问题,根
据 后文“罪魁祸首”可知,某些碳酸饮料是能够造成钙流失的,可填“确实有可能造成钙流失”之类
的话。
第二处,上文说到磷同样是人体必需的元素,而且成年人适宜的磷摄入量是每天 700 毫克,所以在钙摄
取充足的前提下,是可以适量地喝一些含有磷的汽水,它不会造成钙流失,可填“适量喝汽水是没问题
的”之类的话。
第三处,本段是说碳酸饮料对牙齿的损害,最后得出结论,那就是减少引用碳酸饮料,可填“为了保护
牙齿”之类的话。
23.例文:
懂得担责是成熟
网络作家素履在《责任的重负》中说过:“自己承担起自己自由行动的责任。……我无法寻找借口或推脱责任,因为,那是我的自由的后果。”小女孩长大之后,也许会真诚地感谢那个坚持让她叫来父母处理事故的奔驰车主。因为,懂得担责是成熟的表现,正是奔驰车主的坚持,让小女孩学会承担责任,更快地成长、成熟。
小女孩违章骑车剐蹭豪车事件,没有再现“穷有信”孩子的敢于认错、敢于担当,也没有豪车车主的善意“不计较”,而是坚持让孩子给家长打电话来处理问题。按说这名小女孩从小到大,肯定没少受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她能骑自行车独自上路,想必已经有上路的经验和常识了,可她还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直到剐蹭了别人的豪车,才知道后果严重。那么责任在谁?在逆行的小女孩!既然如此,小女孩承担责任,无可非议。
有人说这个小女孩还是个孩子,奔驰司机也太不近人情了,何必为难一个孩子?批评一下把她放了就行了。话虽如此,但是,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人,如果从小不教她学会承担责任,那么即便活到百岁,终究无知无畏,没有担当,不够成熟!
正如司机所言,要是这样就让小女孩走了,会影响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她会觉得犯了错也没有关系,就没有承担错误的责任和勇气。有错就要承认,不管是剐蹭了奔驰还是 QQ,豪车也是人家花钱买的,这就跟公交车上让座是一个道理,免赔是情义而不是本分。损坏别人的东西就应该主动赔偿,这才是正理。这不叫不近人情,司机的做法没有任何过错,虽看似无情,却是在帮助孩子走向成熟,健康成长。
也许有人误认为小女孩“违规逆行”是小事一桩、不足挂齿,但成年人在职场上的“倒行逆施”与小女孩的行为有本质区别吗?一个从不懂得承担后果、承担责任的人,也往往是个任性的、肆无忌惮的人。
中国著名作家老舍曾遭到了女作家草明的恶劣、致命的“逆行”。草明在批判老舍之时曾信口开河、深挖细剖,把老舍往绝路上狠狠推了一把。同样身为作家的草明,想到过后果与责任吗?想到过“逆行”的底线与危害吗?想到过自己的自由任性与他人的痛苦遭遇吗?当然,那是一个鼓励“逆行”、“逆行”光荣的时代,但那个时代并没有完全远去,至今仍有人为之欢呼、为之神往,却不清楚“集体逆行”也是逆行,“集体逆行”的结果是集体受罚,他们本以为不必承担什么后果的,但他们连能量守恒都忘记了。
承担责任,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此为成熟的标志,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现代公民就是要懂得“自由与约束”“做事与承担”“游戏与规则”,而不是一味大讲“我以为这样”“我觉得如此”。
所以,让一个儿童或少年、初入职场者、初握权力者,能真切地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才是对他(她)最好的关爱,也是其成熟的必经之路。否则,他(她)总有一天会为自己的任性付出或早或晩的代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叙述了一个交通事故,小女孩骑自行车违规逆行,剐蹭了奔驰车,引起路人围观。对于司机让女孩给家长打电话来处理的做法,女孩儿紧张得哭了起来,有人认为司机不应该为难孩子,而司机却认为要让女孩知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事件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小女孩承担责任。对此有三种态度:司机坚持让小女孩担责,并要求小女孩联系家长来处理;路人觉得司机不近人情,劝司机不要为难孩子;女孩紧张得哭了起来,暗含的态度是害怕承担责任。那么,小女孩犯错要不要认错担责?司机的做法是不是不近人情?这就涉及到过错与担责、人情与规则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对“过错与担责”的态度。现实生活中常见现象是犯错后想方设法掩盖过错,害怕担责,或者推卸或逃避责任。当然,也有勇于认错,敢于担责的人。
二是对“规则与人情”的权衡取舍。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的现象是因为“人情”、不顾“规则”而放弃“惩罚”,或者只重“惩罚”、不讲“人情”。与此相反,也有人会遵守“规则”犯错后主动承担责任;“人性化”执法的事情也有耳闻。三是对“弱势与规则”的态度。有同情“弱势”,不顾规则的;也有以“弱势”为由,违背“规则”(章法)逃避责任(不愿担责)的。基于以上分析,可以从三个角度思考。从小女孩的角度:违规逆行,剐蹭了一辆奔驰车,紧张得哭了起来。为什么?缺少交通法规意识,没有承担错误的勇气。从这个角度来看,人要有社会规则观念,要学会冷静处理问题,要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担责是成熟(成长)的标志。从司机的角度:让孩子给家长打电话处理问题,认为“要让女孩知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什么?这样才能让女孩接受教训,增强责任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生因担责而美丽(成长、成熟)。从路人的角度:认为“司机不近人情,劝他不要为难孩子”,为什么?同情孩子,孩子还小,对孩子要“宽容”“不为难孩子”才具有人情味。考生需要思考:司机是“不近人情”“为难孩子”吗?显然不是,讲人情,也须遵守规则;人情不能作为违规的理由;现在“为难”,正是为孩子将来无“难”;(肯定)讲规则,要看对象,对孩子要多点宽容,少点惩罚;仅靠惩罚效果小。
从“思考和感悟”可知,文体更倾向议论文。考生最好选取一个角度来写,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分析这个角度的观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分析这个原因所透射出来的本质,最后指出本质背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和社会影响。也可以直接亮明观点,运用并列式结构阐述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和思考。切忌面面俱到,这样只会浅尝辄止,没有深度。当然也可以写记叙文,中心要突出鲜明,写人叙事的重点应该放在“承担责任”上,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来凸显主题。
立意:
1.懂得担责才是成熟。
2.讲人情,亦要讲规则。
3.现在“为难”,将来无“难”。
4.“弱势”不是违规的挡箭牌。END
声明:本文由丽语刷题公众号收集整理、编辑、制作
编辑:小梁分享,点赞,在看,都在这儿,点我不香吗?
●广东省2023届四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2022 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卷
●山西省临汾市等地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内蒙古赤峰市桥北四中、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上一篇:《情迷意乱》电影简介 1964年情迷意乱电影情节介绍 情迷意乱演员表→MAIGO
下一篇:专家析迷笛音乐学院“毒案”:青少年吸毒亚文化需警惕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