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色彩范文10篇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传统色彩范文篇1

  早在2000年前,中华民族就建立了五色体系,人们就把青、赤、黄、白、五色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用来描述斗转星移、四时交替、日月晨昏。“青,象征物生时之色”“、黄,晃晃日光之色也”“、白,如冰启时之色也”、“黑,如晦冥之色也”。自然万物给了先民以启迪,获取了五种基本色相,确定了色彩的结构。一切色彩源于五色,五色为所有色彩的基本元素,而五色又和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相联系。换言之,五色的说法是建立在五行的基础之上的,然而五行的说法又是以阴阳互动思想为基础,所以,五色色彩结构建立的基石,源于阴阳五行之观念。

  2传统色彩观影响着现代平面设计色彩的运用

  如今,纵观林林总总的平面设计作品,从色彩表现上,形式繁多,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从使用的颜色上,主色调多以红、黄、蓝、白、黑为主,而在古代,这五种颜色均为吉利、祥瑞的颜色。沿用至今,这五种色彩依然传承中国的古老色彩文化并且在当今社会被发扬光大。然而,通过这一事实不难看出,无论从历史的角度上,还是从美学的角度,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五色色彩观,而这一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五行基础之上的。因此,五行五色色彩观影响着现代平面设计色彩的运用。

  2.1五行精神影响着平面设计色彩

  古老的太极图,运用黑白明显的对比,把阴阳、虚实、有无、负正之间的对立,将非常富有内涵的哲学思想用抽象的事物表现出来,同时,把浩渺无垠的宇宙知识也表现得极其具体、生动形象在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经典图形符号外,也成了历史上几句代表性的特殊标识。在白色彩观中,白色被作为一切色彩之源,而黑色则象征着泯灭。古老的太极图,用黑、白两色进行对比,不仅是古老文化中阴阳互补哲学概念的表现,也充分展现了物极必反辩证思想。古老的太极中的S型,表现了我国古老文化中的虚实相生,同时也综合展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审美观。在设计上,为具有中国古老民族特色设计理念树立了标识。

  2.2五色色彩影响着平面设计色彩

  第一,五色色彩在我国古代是阶级观念的标志,特别在历史文化中,影响更加深远。由于五色色彩观的影响,不同的颜色标志着不同的阶级。在我国古代,色彩不能随便运用,其要求是很严格的,而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将古代色彩运用的这个特点作为依据,用来进行设计。以历史为例,在商周时期,五色色彩的应用只是限于帝王家族,除此外平民无资格使用。隋唐时期,黄色成为帝王家族的专属,平民是没有使用资格的,但是除了黄色外,平民都可以使用。我国古代的撒满族,对蓝色比较崇尚,到了金元时期,崇尚的颜色变为青色和白色。所以,在古代民间,除了红色和黑色,似乎没有其他正色。在我国汉民族史上,绿色始终都被看作是下贱的颜色,唯有娼妓一类的“贱业”中才可以使用,还有一种与绿色接近的碧色,与绿色同等地位。但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加之西方文化的融合,绿色渐渐成为和平的象征。在国际上绿色的橄榄枝代表着和平、青春,这已被我国人们所接受。由此说,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也就进步了,色彩的运用也得到了解放。现代平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上,应该以传统色彩观为基础,然后不断创新。第二,民族信仰色彩影响着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我国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不同的信仰,所以,在平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白族喜欢白色和赤色,而且是正色,这种色彩搭配艳丽、明快;苗族喜欢纯正的黑、白和青色,搭配更显苍劲、沉稳;满族对青色和白色比较崇尚,被视为吉利的颜色。各个少数民族信仰的不同,喜好的颜色也各有不同,这种喜好和崇尚对平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和表达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在设计中要根据不同民族针对不同的颜色的喜好来表达其内容,这是一种承接关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源头,是古代的五色观。

  3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传承了传统色彩观

  现代平面设计虽然简洁、自由,却传承了历史,经过千年的沉淀,使其色彩观自由开放。从传统到开放是一个过程,昨天的就是传统的,无论简洁与自由,到了明天将变为传统。设计色彩观是一个寻找和谐的过程,这个过程存在于传统和创新之间。现代的简洁和自由的色彩观实质上是传统色彩观的延续,这种延续在今天看来,既是不单单满足于复原古代传统的色彩观,也不仅仅是感受着古代色彩内涵之后的再现,也不是在形式上因袭传统,不是站在“物”的层面上去理解色彩的内涵和外延,而是放远目光,对古代设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包括风土人情、地域地貌、经济基础、人文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发现古代色彩观中与现念不相符的观念,这些观念自然要被现代的色彩观所替代。因此,现代的设计色彩要熠熠生辉,就要正确对待传统的色彩观。在对待传统的色彩观上,不要一味地继承,要像对待其他传统文化那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4传统色彩观影响着现代色彩思想情感的传达

  现代平面设计,要满足于现代消费趋势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在对产品的设计上,要更加个性化,要更有文化归属感,这样才占主导地位。在各个领域中,随着人文关怀的思想备受眷注,情感内涵也融入平面设计中,这使其更人性化。传统的色彩观蕴含着科学的设计元素,它让设计师有了灵感,从而把设计理念建立在传统的色彩观上,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文化,还使其得到大力发展。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深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孔的子儒家文化和老子、庄子的道家文化。除此外,从汉朝开始,中国传统的色彩文化还受到了佛教色彩的不小影响。

  5结语

  传统色彩范文篇2

  一、传统色彩概论

  自我们伟大中华文明形成以来,我们的艺术家便不断探索,寻求色彩之美,在无数的实践与摸索当中,逐渐形成了我国传统色彩体系,它是我国不同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载体与象征,它与各个民族所处的环境、社会背景以及审美观等紧密相联,是不同民族对美的一种向往与追求。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我国的传统色彩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体系,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艺术史上的瑰宝,是对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色彩体系有儒家的五色体系,佛家的色彩体系以及道家的黑白色彩等。

  1.五色色彩体系

  我国的传统色彩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演化而形成的,这其中包括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以及意识形态。五色色彩是我国儒家学派极力推崇的色彩理念,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五色色彩的理念,所谓五色,即黑、白、赤、青以及黄色这五种颜色。在西周时期传统五色理念正式形成色彩体系,而儒家所主张的也是这一时期的色彩体系。我国传统五色色彩体系对哲学思想更加的看重,这是与西方三色色彩体系不同的。我国传统色彩还是对社会地位以及身份的一种象征,儒家学派认为,正色象征着尊严以及权威,而间色则代表着身份卑微以及社会地位低下。所以,古代王室的衣服都是正黄色的,这代表着君王有着至高的身份地位以及无上的权利。

  2.佛家色彩体系

  我国佛家的色彩体系主要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唐朝比较兴盛的时期主要注重冷暖色调的对比,以朱砂和青绿色为主,到了唐朝中期,则是以赭石、土黄以及土红色为主,使得艺术画面比较柔和与平静,从此,我国传统美术便开始了对“和”的追求与探索,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道家的黑白主张

  道家主要主张黑白两色色彩体系,这也符合道家的“无为”思想,道家认为色彩是对自然本质的一种破坏,倡导无色理念才是对自然的回归,道家所追求的是一种平淡的自然之美,该理念对我国山水画的创作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于黑色的极力推崇为我国后来书法艺术的创作以及绘画艺术对于色彩的选用有着直接影响。

  二、传统色彩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现代平面设计是对人视觉上的一种传达,色彩对于平面设计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恰当的色彩运用能够给人视觉上的美感与享受,大大增强设计效果。传统色彩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无论是在图形信息的呈现方面,还是在文字意象以及审美情趣的表达上都对我国现代平面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传统色彩对平面设计图形信息的影响

  平面设计是一门视觉艺术,形与色是密不可分的,图形、文字以及色彩是平面设计的基本要素,色彩运用与图形之中,能够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极易吸引人的眼球。将传统色彩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中,无疑能够使得设计更具民族特色,增加作品的创意性的同时,还能够赋予设计作品民族气息。中国传统色彩中的五色色彩、无色色彩等主张,具有寓意以及象征等表现手法,具有比较特殊的文化韵味,能够增加现代平面设计作品的渲染力,使得作品图形更能够传达某种讯息,增强图形艺术感染力,将传统色彩与具体的图形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将设计内容等传达给大众。传统色彩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图形信息的处理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加大了平面设计的艺术感染力。

  2.传统色彩对平面设计文字设计的影响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当今平面设计中文字中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韵味,在文字的设计形式以及色彩搭配等方面都要做到协调。将传统色彩运用到平面设计的文字设计当中,不仅能够增加视觉的美感,还能增加文字的文化底蕴。无论是从艺术设计上,还是从色彩搭配上,传统色彩都对文平面设计中的文字的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传统色彩对平面设计审美情趣的影响

  传统色彩范文篇3

  韩国的艺术设计在近现代的崛起,得力于其对色彩的把握——立足传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色彩非常艳丽,有的又非常纯净和高雅;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很相宜,流行且引领时尚。每当我们在称赞韩国的设计为“花”一样的设计时,不仅是说设计样式的新颖别致,更有着色彩带来的感官印象与刺激。

  从可口可乐的经典红色,到IBM的蓝色,我们正告别黑、白、灰的时代,进入绚烂的彩色时代。研究表明,色彩在产品、品牌的信息传播中能够扩展40%的受众,把人们的认知能力提高70%,这就是色彩的力量。色彩的力量在韩国设计中得到了印证和广泛应用。

  韩国现代设计丰富的色彩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韩国传统服饰的色彩。这一判断来自于对韩国传统服饰色彩的解构。

  解构色彩就是从选定的色彩对象中抽取原色并将原色所形成的原格局打散、重组,经增减整合后再创作。从操作角度说,解构色彩就是对原来的整体色调、面积、形状进行重新组合和设计,抽取原作中典型的色彩个体或部件特征,按照一定的意图在新的画面上进行具有形式美的概括、归纳和重构,将原有的视觉样式纳入预想的设计轨道,重新组合出带有明显设计倾向的崭新形式。

  解构色彩包括两个过程:色彩解构和色彩重构。要解构韩国传统服饰中的色彩,我们从中抽取出几个典型的个体进行研究,包括颜色个体的特征、规律和成型原则等。(韩国的传统服饰,除有性别之分外,还根据年龄、场合、节日、出嫁与未婚等的不同,服饰装扮也有所不同。我们仅抽取其中的色彩作为解构对象。)

  其一,韩服的色彩偏爱与格调。韩国自古就是一个尚白的民族,《三国志·东夷传》中记载扶余“衣尚白,白布大袍裤,履革”,这也可以从韩国国旗的白底色中看出来、古时候的韩国——高丽,素与中国交好,交流颇多,中国五行的颜色对韩国传统服饰的颜色也产生了影响,他们也喜爱用红色、青色、黄色,青色作为一种高贵色被广泛地用于其宫廷服和日常韩服中。韩国服饰的色彩十分丰富,从男子服饰就可见一斑:他们平时把蓝色、紫色短上衣作为便服,没有其他哪个民族能把纯度如此高的紫色、湖蓝用在男子的服饰上。韩国女子服饰的色彩更加绚烂多彩。总体来说,这些色彩形成的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淡雅的基调。白色的应用在传达这种基调中占据重要位置,加入白色就能够形成粉红、粉绿、粉蓝、淡黄等系列,在各种色彩中添加灰度形成咖啡、藏蓝等沉静色调,这也有助子韩服传达着衣人的优雅气质。另一种是对比鲜明、具有强力视觉刺激效应的基调。比如纯度很高的亮黄色、大红色、紫罗兰色、绿色,甚至有明显带光感的色彩。

  其二,韩服中的高纯度色彩。高纯度色在韩服中比比皆是,这种高纯度色有时甚至是自然色的直接应用。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纯度高的色彩能够使人产生更强的视觉印象和心理反应,比饱和度低的颜色更具有跳跃感,这也从一个侧面烘托出韩国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韩国人对色彩是敏感的,对饱和度的把握令人折服。

  其三,韩服中的对比色。对比色的应用在韩国传统服饰中是又一特色。浅绿色短上衣配红色裙子,强烈对比的绿衣红裳成为主调,这种大片的红色配大片的绿色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中是很少出现的。然而强烈对比产生的醒目与活跃的背后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艳俗之感,在韩服中白色、黑色、金色的恰当运用很好地调和了对比色,即使等面积对比色经过穿插与调和看起来也是和谐悦目的。除了红绿对比的应用,还有黄与紫的对比、黑白对比等。

  其四,韩服中的色彩过渡。以过渡形式让色彩减弱对比,如由大红到浅黄再到黄褐,使得整体中的元素不再突兀。

  其五,韩服中的带状色彩。带状色彩在韩服中起着分割和调和的作用,避免了大面积同种色彩的单调,使视觉形象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调效果。领口、袖口和衣带,由于其功能的限制,自然而然地形成带状色彩,很多时候在上衣袖子部分都是通过带状色彩来丰富颜色的。这些带状色彩的划分是规整的,为韩服增添了优雅与宁静的气质。

  其六,韩服中的金色。金色在调和对比色中具有分割的作用。在韩服中既有以图案方式刺绣在服饰上的,也有以装饰物的形式附加在服装上的。金色是王者的专用色,用来体现霸气和高贵,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金色已普遍用到日常韩服中,用来体现着衣人独有的高贵气质,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金色作为一种特别的颜色被韩国人用得恰到好处。

  上述六点就是从传统韩服中抽取出来的个体。下面我们将解构出来的个体元素以现代词汇方式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重组产生新的色彩形象,但又不失原来整体的意境。

  我们从韩服中提取出最本质特征的色彩组合单元,即高纯度色方式、对比色方式、渐变色方式、带状色方式,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重新构建,组合成一个新的色彩画面,也就是原来元素的异构体。先抽离韩服中的四种基本色,它们都是以高纯度和对比的方式存在,然后以带状把它们拟合到一起,以白色为底,既起到调和作用,也能够体现韩国人对白色的崇尚。人们在看到这个解构图之后会感觉到色彩构成依然是韩国原味的。有了这个联想作基础,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诉说传统的语言方式。有了这种语言,我们就可以用这种传统的语言来表达现在的设计了。众所周知,民族的才是国际的,色彩中的传统是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关于色彩元素的经验和规律,单把传统元素照搬照抄地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是不能产生丝毫时尚感的。而传统色彩的解构使我们不仅可以向传统学习,更可以从传统色彩中寻找到灵感,给我们现在的设计找到一种民族化的表达方式。

  韩国当代服装的色彩设计更是来源于传统又超越了传统,其当代服饰风靡整个亚洲,引领整个地区的时尚。其饱和度很高、对比大胆的服饰色彩从来不会让人感觉到艳俗,反而以更大胆的方式诉说着个性和前沿,淡雅至极的色彩格调能不失时宜地体现消费者的优雅气质。

  传统色彩范文篇4

  关键词:五色观;儒家;道家;色彩审关意识

  原始时代的人类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创造了历史性色彩最纯粹的形式。最早发现的原始美术物是距今二万年前的洞窟岩画,标志着人类已经用色彩装饰自己的居住场所,其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用色鲜明浓烈,饱含着原始人类特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我国黄河中游发现的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浅穴中,由红、黄、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表明我们祖先对色彩的掌握和运用迈出了一大步。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色彩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记录着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中华民族二干多年形成的色彩体系就是世界独特的“五色体系”。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五色观”及其色彩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鲜明的民族色彩个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经典色彩已经面临数字色彩的挑战,人类的色彩活动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弘扬民族色彩文化,开拓丰富色彩表现语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五色观”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发展而来的。

  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它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在我国洛阳二号殷人墓发掘四幅绘有红、黄、白、黑的四色画幔,就充分地证明了我国当时的帛画已初具“五色”的丰富性。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色观”的记载还有:

  《尚书》:“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老子》:“五色不乱,孰为文彩。”

  《庄子》:“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苟子?劝学》:“目好之五矣。”

  《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刘熙也曾作具体解释,他在《释名》中谈及他的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

  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南朝染皇侃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正色即原色,它与间色和复色相对应,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青、黄、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古人从色彩实践中发现五原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纯正的颜色,必须从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得来,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而五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五色广泛流行,“五色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色彩审美意识,已从原始观念的积淀中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

  五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原色的发现和色彩混合规律的掌握,大大丰富了色彩的色谱和艺术表现力。从此,人们从原始的自然单色概念中解放出来,走向色彩艺术创造的多元化,使色彩的装饰应用更广泛地进人社会生活,并注人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化内涵,如商周时期奴隶制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非常严格,色彩用作尊卑的标志,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在绘画和建筑活动中也都有所体现和划分。据《礼记》记载,“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即帝王的房屋柱子用红色,诸侯用黑色,一般官僚用青色,至于百姓只能用土黄色。除了统治阶级对“五色观”的推动作用之外,更多的因素还源自于民间,烧陶与冶铜术的发明,使色彩得到广泛地应用。从大量的古代文献记载和发掘出土的墓室壁画、帛画、纺织染色以及陶俑、漆器、铜器上丰富的色彩,可以看出距今二千年前我国的色彩科学技术与色彩装饰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我国古代进人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以后,色彩艺术观更趋于成熟。《左传》对此有明确的论述:“天有六色,发有五色,征为五声,淫生五疾。”古人把“五色”与“五行”联系在一起。何谓“五行”?《尚书?洪范》载:“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即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质,被视为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五种元素,并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五方、五材、五季、五音、五德、五官、五脏等包括“五色”均配属其中。“五色”是色彩本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百色,五色论完全符合五行论的理论。阴阳五行思想,流行颇广,影响甚大。五行相生,五行相胜的理论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领域,并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以后经过不断发展、推广,几千年的文明,一以贯之,铸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

  二、中国传统礼教对“五色观”的影响

  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孔子斥责齐恒公“恶紫夺朱”,实际意义是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字规范。他认为“白当正白,黑当正黑”。传统中国画据此发展形成了“计白当黑”的绘画理论。《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裳间色”。郑玄注:“谓冕服玄上缫下”。孔颖达疏:“玄是天色,故为正。臻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中说:“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才,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后汉书?服制》也载:“尊工贵工,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雍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

  的适度的色彩装饰。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质彬彬”,“文”即文采,外部装饰的形式美,“质”即实质,内部精神的内容美,“彬彬”即配合适宜。孔子认为文胜质不美,质胜文也不美,过分的外部装饰则哗众取宠,名不符实,缺少装饰则平淡乏味无兴趣。“文质彬彬”最初是孔子对君子人品提出的要求,但进而被解释为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现在色彩上必须符合“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

  “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的另一主要特色,即用色彩暗示人的美德,这一象征性的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虽然没有色彩“比德”的直接描述,但可以从儒家审美的“比德”观念中得到启示。苟子的以玉比德说:“子贡问于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耶?’孔子日:‘……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运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一。(《苟子法行》)在孔子之前管子也有论水玉之美:“视之黑而自,精也~鲜而不垢,洁也~茂华光泽,并同而不相陵,容也”。在玉质与道德的相互比照中,玉负载了超越自身自然品质的道德意义,成为美和善的表征,理想人格的化身。从此,“以玉比德”成为后世广泛认同的社会观念,艺术被儒家赋予了人格意韵。乃以自然事物比拟人的道德,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从儒家色彩的观念看来,色彩之所以美,是因为色彩的装饰暗示人的美德,从色彩的装饰中可以发现人的高尚人格,儒家的这种类比思维方式对中国色彩艺术形成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疑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我国戏剧脸谱色彩斑斓,不同色彩化妆赋予特定的寓意,暗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如: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比德”思想直接影响民族色彩观念。如:中华民族崇尚红色,是因为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庄严的品格。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受上级重用者为“红人”;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相传神农氏为炎帝,炎者红也;刘邦兴汉,自称“赤帝之子”,正是因为“红色”的类比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和美的象征意义。

  儒家色彩美学思想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合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的色彩观受道家的影响要更多一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不同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儒家肯定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与礼乐结合,而道家与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非乐”的观点相接近,否定艺术。如老子把社会的争乱归罪于五音、五色、五味等艺术活动与享受,他认为艺术带来了五官功能的退化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毁坏.给社会造成灾难。庄子反对艺术的态度比老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认为“文灭质,博溺心”.“文”带来了感觉的退化和情欲的增加,“博”则破坏了心地的纯洁,带来了争名夺利和虚伪奸诈,竭力鼓吹“无为~无欲”“无知”,只有抛弃音乐乐器,毁掉文章彩绘,才能恢复耳目聪明,实现盛世理想。老庄一方面否定艺术美.但另一方面又肯定自然美,应该肯定道家对自然美的认识,比起儒家将自然的审美束缚于伦理礼义之下的见解,显然有了一大进步。

  由于道家主张淡泊无为的思想,所以道家的色彩主张“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刻忌》),体现在艺术上追求无色之美,以无色之感为最美,所谓“至音不叫”,“至言不文”,“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天地》)。道家崇尚自然,反对雕琢,反对五彩。道家的“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的色彩观对中国绘画色彩观,特别是对文人画家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淮南子?原道训》载:“色者,自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这里的“自”为“无色,无形”。它与“无色中的青、黄、赤、自、黑中的“自”是不同的哲学概念。前者为虚无,后者为色彩的视觉形象道家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而无是最基本的,无就是“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实出于虚,有无相生,虚实相宜。按照道家的这一观点解释,自(无色)和五色应该是统一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但是无色是本质,“五色生于无色”。五色与自(无色)相生、相和。

  道家选择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老子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天之色一玄(黑)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将黑列为众色之首,并选择黑色作为道的象征之色。道家的建筑以及服色多用黑色。阴阳高于万物,黑自高于五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传统色彩范文篇5

  [关键词]韩国传统服饰;色彩;差异化设计

  韩国的艺术设计在近现代的崛起,得力于其对色彩的把握——立足传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色彩非常艳丽,有的又非常纯净和高雅;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很相宜,流行且引领时尚。每当我们在称赞韩国的设计为“花”一样的设计时,不仅是说设计样式的新颖别致,更有着色彩带来的感官印象与刺激。

  从可口可乐的经典红色,到IBM的蓝色,我们正告别黑、白、灰的时代,进入绚烂的彩色时代。研究表明,色彩在产品、品牌的信息传播中能够扩展40%的受众,把人们的认知能力提高70%,这就是色彩的力量。色彩的力量在韩国设计中得到了印证和广泛应用。

  韩国现代设计丰富的色彩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韩国传统服饰的色彩。这一判断来自于对韩国传统服饰色彩的解构。

  解构色彩就是从选定的色彩对象中抽取原色并将原色所形成的原格局打散、重组,经增减整合后再创作。从操作角度说,解构色彩就是对原来的整体色调、面积、形状进行重新组合和设计,抽取原作中典型的色彩个体或部件特征,按照一定的意图在新的画面上进行具有形式美的概括、归纳和重构,将原有的视觉样式纳入预想的设计轨道,重新组合出带有明显设计倾向的崭新形式。

  解构色彩包括两个过程:色彩解构和色彩重构。要解构韩国传统服饰中的色彩,我们从中抽取出几个典型的个体进行研究,包括颜色个体的特征、规律和成型原则等。(韩国的传统服饰,除有性别之分外,还根据年龄、场合、节日、出嫁与未婚等的不同,服饰装扮也有所不同。我们仅抽取其中的色彩作为解构对象。)

  其一,韩服的色彩偏爱与格调。韩国自古就是一个尚白的民族,《三国志·东夷传》中记载扶余“衣尚白,白布大袍裤,履革”,这也可以从韩国国旗的白底色中看出来、古时候的韩国——高丽,素与中国交好,交流颇多,中国五行的颜色对韩国传统服饰的颜色也产生了影响,他们也喜爱用红色、青色、黄色,青色作为一种高贵色被广泛地用于其宫廷服和日常韩服中。韩国服饰的色彩十分丰富,从男子服饰就可见一斑:他们平时把蓝色、紫色短上衣作为便服,没有其他哪个民族能把纯度如此高的紫色、湖蓝用在男子的服饰上。韩国女子服饰的色彩更加绚烂多彩。总体来说,这些色彩形成的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淡雅的基调。白色的应用在传达这种基调中占据重要位置,加入白色就能够形成粉红、粉绿、粉蓝、淡黄等系列,在各种色彩中添加灰度形成咖啡、藏蓝等沉静色调,这也有助子韩服传达着衣人的优雅气质。另一种是对比鲜明、具有强力视觉刺激效应的基调。比如纯度很高的亮黄色、大红色、紫罗兰色、绿色,甚至有明显带光感的色彩。

  其二,韩服中的高纯度色彩。高纯度色在韩服中比比皆是,这种高纯度色有时甚至是自然色的直接应用。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纯度高的色彩能够使人产生更强的视觉印象和心理反应,比饱和度低的颜色更具有跳跃感,这也从一个侧面烘托出韩国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韩国人对色彩是敏感的,对饱和度的把握令人折服。

  其三,韩服中的对比色。对比色的应用在韩国传统服饰中是又一特色。浅绿色短上衣配红色裙子,强烈对比的绿衣红裳成为主调,这种大片的红色配大片的绿色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中是很少出现的。然而强烈对比产生的醒目与活跃的背后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艳俗之感,在韩服中白色、黑色、金色的恰当运用很好地调和了对比色,即使等面积对比色经过穿插与调和看起来也是和谐悦目的。除了红绿对比的应用,还有黄与紫的对比、黑白对比等。

  其四,韩服中的色彩过渡。以过渡形式让色彩减弱对比,如由大红到浅黄再到黄褐,使得整体中的元素不再突兀。

  其五,韩服中的带状色彩。带状色彩在韩服中起着分割和调和的作用,避免了大面积同种色彩的单调,使视觉形象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调效果。领口、袖口和衣带,由于其功能的限制,自然而然地形成带状色彩,很多时候在上衣袖子部分都是通过带状色彩来丰富颜色的。这些带状色彩的划分是规整的,为韩服增添了优雅与宁静的气质。

  其六,韩服中的金色。金色在调和对比色中具有分割的作用。在韩服中既有以图案方式刺绣在服饰上的,也有以装饰物的形式附加在服装上的。金色是王者的专用色,用来体现霸气和高贵,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金色已普遍用到日常韩服中,用来体现着衣人独有的高贵气质,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金色作为一种特别的颜色被韩国人用得恰到好处。

  上述六点就是从传统韩服中抽取出来的个体。下面我们将解构出来的个体元素以现代词汇方式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重组产生新的色彩形象,但又不失原来整体的意境。

  我们从韩服中提取出最本质特征的色彩组合单元,即高纯度色方式、对比色方式、渐变色方式、带状色方式,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重新构建,组合成一个新的色彩画面,也就是原来元素的异构体。先抽离韩服中的四种基本色,它们都是以高纯度和对比的方式存在,然后以带状把它们拟合到一起,以白色为底,既起到调和作用,也能够体现韩国人对白色的崇尚。人们在看到这个解构图之后会感觉到色彩构成依然是韩国原味的。有了这个联想作基础,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诉说传统的语言方式。有了这种语言,我们就可以用这种传统的语言来表达现在的设计了。众所周知,民族的才是国际的,色彩中的传统是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关于色彩元素的经验和规律,单把传统元素照搬照抄地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是不能产生丝毫时尚感的。而传统色彩的解构使我们不仅可以向传统学习,更可以从传统色彩中寻找到灵感,给我们现在的设计找到一种民族化的表达方式。

  韩国当代服装的色彩设计更是来源于传统又超越了传统,其当代服饰风靡整个亚洲,引领整个地区的时尚。其饱和度很高、对比大胆的服饰色彩从来不会让人感觉到艳俗,反而以更大胆的方式诉说着个性和前沿,淡雅至极的色彩格调能不失时宜地体现消费者的优雅气质。

  传统色彩范文篇6

  原始人类造就了最纯粹的色彩表达方式,用色鲜艳、浓烈,传达出原始人类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浅穴中,由红、黄、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表明我们祖先对色彩的认知掌握和运用迈出了一大步。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色彩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知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五色理论体系”也带有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的精神,对解读中国文化,探究五色理论背后的真正内涵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五色理论与现代色彩设计的关系

  传统的五色理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久的生活和劳动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产。传统的五色理论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具有独特的民族和文化特质。当然,传统的五色理论也有其糟粕之处,其带有浓厚的道德和阶级色彩,具有一定的民族局限性。现代色彩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肯定离不开对于传统五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传统的五色设计理论毕竟经历了长期的色彩实践,积累了丰富和经验,对于现代色彩设计思维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现代色彩设计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基础。在进行现代色彩设计时,一定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和运用传统五色理论,既要学习和继承其中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民族经验,又要看到传统五色理论的局限和不足,结合现代艺术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对于其中的糟粕予以摒弃,突破原有传统理念的限制和束缚,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得到突破,从而有更好的发展。在目前的现代色彩设计思维中,有些误区是要避免的。有的人认为,现代色彩设计应该是一种现代艺术,应该全盘学习西方现代的色彩设计理念,中国传统的五色理论在现代设计中完全没有价值和意义。这种思想全盘否定了传统的五色理论的价值和借鉴意义,将传统的东西完全予以抛弃,在现代色彩设计中没有考虑到民族的特点,是不利于现代色彩设计思维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的。另外,一些人认为,民族的就一定好的是有价值的,在现代色彩设计中,将传统的五色理论完全照搬照抄,不加以改进和发展,其中一些色彩的设计思维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实际生活的需要,在现代色彩设计飞速发展的今天,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一)传统五色理论与现代色彩设计的共同之处

  色彩理论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慢慢积累和发展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理论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的形成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理论,其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地域性,宗教性等特点。而现代色彩设计是属于现代艺术设计的一部分,其并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生存于各个民族的色彩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土壤上面慢慢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来源于各个民族的色彩传统和理念,借鉴各个民族色彩理论的精华,结合现代艺术理念从而形成。现代色彩设计在很多方面与民族色彩理论有高度的相通之处,许多现代色彩设计理念仍带有深深的民族烙印。以中国的传统五色理论为例,中国传统五色理论中,红色是最具代表性的,它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中,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的欢迎,经常被使用于嫁娶,集会等重要的喜庆的场所,来表达人们的喜悦欢快之意。据调查,时至今日,红色仍旧是中国人最常用和喜欢的颜色彩。在现代色彩设计思维中,红色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红色的理念基础上,又被赋予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涵义,用来表达人们喜悦,热情,欢迎等思想和感情。

  (二)传统五色理论对于现代色彩设计的重要性

  现代色彩设计思维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其创作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各个民族的传统色彩理论中。中国的传统五色理论来源于广大中国劳动人民和艺术家们几千年的积淀和创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现代色彩设计都是从各民族的传统色彩理论中融合发展创新而来,深受传统民族色彩理论的影响。传统五色理论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色彩理论,其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的植根于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从世界各国的历史来看,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还是民族风俗文化的差异,在如今现代文明世界中,都越来越重视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传统五色理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财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在色彩理论中的民族特征,对于现代色彩设计思维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现代色彩设计应该充分挖掘传统五色理论中的精华,将民族传统色彩与现代设计紧紧的融合在一起,发展出既具有传统民族特征,又符合现代艺术设计和美感的色彩设计理论。

  三、如何在现代色彩设计思维中发展继承传统五色理论

  (一)要继承和发展传统五色理论的精髓

  在现代色彩设计理论的发展中,一定要坚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传统,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中国的传统五色理论中融入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借鉴价值。在现论色彩设计中,一定要将本民族的特色融入其中,将本民族的色彩文化发扬光大。继承和发展传统五色理论的精髓,将其融入现代色彩设计理念中,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二)要在传统五色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现代色彩设计中,既不能完全摒弃传统五色理论,但是,也不能完全对于传统的理论照搬照抄,不加否定的全盘接受。传统文化毕竟有其局限性和狭隘性,在现代文明日益推进,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流行的背景下,传统五色理论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很多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例如,在中国传统五色理论中,黄色是皇家和贵族才能够使用的特殊颜色,被用于宫廷的一些建筑设计中,普通百姓是严禁使用的。这种色彩理念明显具有很大的阶级性,在现代设计理念中是不可取的。

  (三)引进优秀的现代色彩设计理论

  传统色彩范文篇7

  关键词:传统色彩哲学;现代包装设计;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色彩文化构成了人们对色彩认识的雏形。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道教、儒教“三教合流”,充实了色彩文化的内涵,它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的各个领域,对中国的包装设计、绘画、服饰、建筑等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研究中国传统色彩哲学思维以及意象,对于探索民族包装特色与内涵提升本土包装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传统色彩哲学意象

  每种色彩形象的背后都隐藏着特殊的色彩密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讲求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分析和透视色彩的意象美,以自然为师,取之于自然而造福自然的思想被传播开来。它遵循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过程。即:色彩来源于现实生活,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经过设计师个人情感的铸造与再造,最终表现为客观现实与设计师主观情思有机统一的色彩哲学意象。如红色作为吉庆色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在我国各地每逢吉庆节日,红灯笼和对联处处可见,传统包装设计中更是不可缺少的用色。时至今日,“师法自然”的思想也同样应用于绿色包装设计的材料选择上,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节日礼品也纷纷推陈出新,利用柳条、竹子、麻绳为材料的包装,色彩自然、朴实,在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2.情充于内,成像于外——传统色彩哲学思维的色彩创造

  包装设计的使用功能有物质功能也有精神功能,除了考虑物质方面诸如:使用功能、安全功能等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人的情感和人的情绪因素,而这些往往是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它只能通过包装色彩、造型、材料、图案、工艺等来体现,这其中色彩是最独特的精神语言。如中国古代宫廷包装多选用硬木等贵重材质,色彩自然浑厚,装饰部件多以金银为主,质朴而高贵,充分体现宫廷的至高无上,将包装的“精神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富有内涵的色彩创造将包装的“精神”以视觉的形式展现了出来。传统色彩的形象化遵循这样一条思路:首先,通过概括、提取等手段,简化和明晰色彩信息,突出色彩特征。其次,讲求色彩组合的艺术处理,通过对称与调和,突出色彩的的装饰性与艺术性。再次,在杂乱中找秩序,突出色彩的意象特征。“情充于内,成像于外”的色彩哲学在传统包装设计中有深刻的体现,通过简化和提炼的规则化处理,增强了色彩行为与性格的可识别性,在突出色彩外部特征的同时,通过“外象”窥知“内情”,达到互观共照、意象共生。

  3.传统色彩哲学思维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包装史是构成中国文化史的重要部分。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中,因包装材料和工艺所限,包装色彩纯朴自然,基本以材料本身的色彩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等级制开始在包装色彩中体现了出来,红色与黄色做为宫廷用色的基调被确立下来,而民间色彩基本倾向于中性色和间色。进入了现代社会,寻求合理的传统色彩搭配并将其科学应用于包装设计当中,成为发掘传统包装精神彰显民族气质的重要手段。

  3.1红色作为吉庆色广泛应用

  在我国各地每逢吉庆节日,红灯笼和对联处处可见,这是由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所决定,设计师对红色的广泛应用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与依据,红色是我国劳动人民向往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的具体表现,也是我国红色政权与革命和老百姓感情高度结合共通的写照,传统包装设计中更是不可缺少的用色。崇拜红色,敬畏生命——现代包装设计中,应该重视红色系的应用。从包装的历史来看,从古至今无论是内包装还是外包装,红色的应用从来没有间断过。直到今日,节庆挂红灯、婚娶喜庆、穿红衣、配红花等风俗习惯足以说明红色始终是中国人的偏爱和用色的首选。

  3.2重视原色的价值

  以崇尚阴阳调和,五行学说的原色应用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中国的传统意义上的色彩文化以“五行色”最具代表性,黑、白、赤、黄、青为传统正色的身份一直很牢固,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之说。五色是由黑、白、红、青、黄构成这与现代色彩理论体系的认识基本一致。五色与土、木、水、火、金的五行说相联系,曹植《神龟赋》“苍龙虫于东岳,白虎啸于西岗,玄武集于寒门,朱雀栖于南方”把四灵看成辟邪、保安、求福的瑞兽,并分别代表的不同的色彩,五行色的吉祥特征由此传播开来。重视色彩的内涵对色彩应用价值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3.3重视无彩色系的应用

  清素淡雅的产品则要求色彩应用崇尚无拘无束的自然之色,也启示我们重视道法自然,清心寡欲的无彩色的应用。[1]道家通过虚实、动静、聚散、黑白等手法阐述五彩缤纷的世间万物,结合阴阳相生相克的关系,界定出色彩的对比与协调,色彩美感孤独而内敛,以崇尚无拘无束的自然之色为境界。设计师对于自然色彩的选择应尽量符合产品概念,并能将色彩信息转化成新的视觉形式以表达其意,使其符合包装设计的视觉传达原则的同时,传递出礼品包装直抵人心的美好和温馨。[2]无彩色的应用要结合产品属性与特征,同时根据使用者的年龄、职业、习惯等来确定用色,不可一概而论。

  3.4重视色彩的情感表达

  “寓情于内,集象于形”是色彩设计的艺术手法,每种色彩形象的背后都隐藏着特殊的色彩密码。“艺术品的知觉式样并不是任意的,它并不是一种由形状和色彩组成的纯形式,而是某一观念的准确解释者。”[3]色彩的外象是内容的视觉表现。封建社会忠君尊孔思想蔓延的一个典型结果是在色彩运用当中有了明确的分界:宫廷与百姓用色的特征迥然各异。宫廷包装正色应用极为普遍,而民间用色大多为间色或除黄色以外的正色,这种色彩文化的阶级性在清代达到了顶峰,清代正黄旗位列八旗之首,清代八旗中最尊贵的一支,可见黄色的价值之高了。这些用色习俗也对包装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重视色彩的情感表达,需要色彩与图形的完美结合。我国最早关于“意象”学说的理论著作可见于《周易》所提出的“立象以尽意”[4]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色彩需要图形作为媒介,来抒发情感。图形分为具象、抽象、装饰三类。图形的主要来源是摄影和绘画。摄影图片色彩层次丰富,对产品形象有着直观的描述;绘画表现的优势在于其艺术加工和创造的空间更见多元化可以弥补摄影直观表现的不足。包装设计的灵魂是情感的真实表达,富于情感内涵的包装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情充于内,成像于外”,就是要重视色彩的情感表达,通过色彩的意象表现,赋予色彩更多的情感符号,借用图形或材质,使这种情感更加具体、传神。

  4.结语

  “对传统承传的意义,不在于把传统僵化地保存,而在于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5]中国传统包装色彩内涵丰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然色彩观念以及“情充于内,成像于外”表现形式是传统哲学思维的具体体现,色彩的意象特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表征。分析和研究中国传统包装色彩的哲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识传统包装的用色规范与人文感情,基于色彩的艺术价值与精神实质,可以探索传统包装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对于推动我国传统包装设计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有利位置意义非凡。

  作者:张春庆 单位:陇桥学院

  参考文献

  [1]田蕾.中国传统色彩观在现代包装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20

  [2]王少姝.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礼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1,(04):107-114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31.635.

  传统色彩范文篇8

  关键词:五色观;儒家;道家;色彩审关意识

  原始时代的人类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创造了历史性色彩最纯粹的形式。最早发现的原始美术物是距今二万年前的洞窟岩画,标志着人类已经用色彩装饰自己的居住场所,其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用色鲜明浓烈,饱含着原始人类特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我国黄河中游发现的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浅穴中,由红、黄、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表明我们祖先对色彩的掌握和运用迈出了一大步。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色彩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记录着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中华民族二干多年形成的色彩体系就是世界独特的“五色体系”。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五色观”及其色彩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鲜明的民族色彩个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经典色彩已经面临数字色彩的挑战,人类的色彩活动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弘扬民族色彩文化,开拓丰富色彩表现语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五色观”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发展而来的。

  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它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在我国洛阳二号殷人墓发掘四幅绘有红、黄、白、黑的四色画幔,就充分地证明了我国当时的帛画已初具“五色”的丰富性。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色观”的记载还有:

  《尚书》:“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老子》:“五色不乱,孰为文彩。”

  《庄子》:“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苟子·劝学》:“目好之五矣。”

  《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刘熙也曾作具体解释,他在《释名》中谈及他的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

  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南朝染皇侃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正色即原色,它与间色和复色相对应,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青、黄、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古人从色彩实践中发现五原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纯正的颜色,必须从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得来,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而五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五色广泛流行,“五色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色彩审美意识,已从原始观念的积淀中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

  五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原色的发现和色彩混合规律的掌握,大大丰富了色彩的色谱和艺术表现力。从此,人们从原始的自然单色概念中解放出来,走向色彩艺术创造的多元化,使色彩的装饰应用更广泛地进人社会生活,并注人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化内涵,如商周时期奴隶制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非常严格,色彩用作尊卑的标志,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在绘画和建筑活动中也都有所体现和划分。据《礼记》记载,“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即帝王的房屋柱子用红色,诸侯用黑色,一般官僚用青色,至于百姓只能用土黄色。除了统治阶级对“五色观”的推动作用之外,更多的因素还源自于民间,烧陶与冶铜术的发明,使色彩得到广泛地应用。从大量的古代文献记载和发掘出土的墓室壁画、帛画、纺织染色以及陶俑、漆器、铜器上丰富的色彩,可以看出距今二千年前我国的色彩科学技术与色彩装饰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我国古代进人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以后,色彩艺术观更趋于成熟。《左传》对此有明确的论述:“天有六色,发有五色,征为五声,淫生五疾。”古人把“五色”与“五行”联系在一起。何谓“五行”?《尚书·洪范》载:“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即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质,被视为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五种元素,并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五方、五材、五季、五音、五德、五官、五脏等包括“五色”均配属其中。“五色”是色彩本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百色,五色论完全符合五行论的理论。阴阳五行思想,流行颇广,影响甚大。五行相生,五行相胜的理论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领域,并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以后经过不断发展、推广,几千年的文明,一以贯之,铸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

  二、中国传统礼教对“五色观”的影响

  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孔子斥责齐恒公“恶紫夺朱”,实际意义是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字规范。他认为“白当正白,黑当正黑”。传统中国画据此发展形成了“计白当黑”的绘画理论。《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裳间色”。郑玄注:“谓冕服玄上缫下”。孔颖达疏:“玄是天色,故为正。臻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中说:“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才,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后汉书·服制》也载:“尊工贵工,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雍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质彬彬”,“文”即文采,外部装饰的形式美,“质”即实质,内部精神的内容美,“彬彬”即配合适宜。孔子认为文胜质不美,质胜文也不美,过分的外部装饰则哗众取宠,名不符实,缺少装饰则平淡乏味无兴趣。“文质彬彬”最初是孔子对君子人品提出的要求,但进而被解释为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现在色彩上必须符合“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

  “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的另一主要特色,即用色彩暗示人的美德,这一象征性的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虽然没有色彩“比德”的直接描述,但可以从儒家审美的“比德”观念中得到启示。苟子的以玉比德说:“子贡问于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耶?’孔子日:‘……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运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一。(《苟子法行》)在孔子之前管子也有论水玉之美:“视之黑而自,精也~鲜而不垢,洁也~茂华光泽,并同而不相陵,容也”。在玉质与道德的相互比照中,玉负载了超越自身自然品质的道德意义,成为美和善的表征,理想人格的化身。从此,“以玉比德”成为后世广泛认同的社会观念,艺术被儒家赋予了人格意韵。乃以自然事物比拟人的道德,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从儒家色彩的观念看来,色彩之所以美,是因为色彩的装饰暗示人的美德,从色彩的装饰中可以发现人的高尚人格,儒家的这种类比思维方式对中国色彩艺术形成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疑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我国戏剧脸谱色彩斑斓,不同色彩化妆赋予特定的寓意,暗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如: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比德”思想直接影响民族色彩观念。如:中华民族崇尚红色,是因为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庄严的品格。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受上级重用者为“红人”;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相传神农氏为炎帝,炎者红也;刘邦兴汉,自称“赤帝之子”,正是因为“红色”的类比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和美的象征意义。

  儒家色彩美学思想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合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的色彩观受道家的影响要更多一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不同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儒家肯定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与礼乐结合,而道家与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非乐”的观点相接近,否定艺术。如老子把社会的争乱归罪于五音、五色、五味等艺术活动与享受,他认为艺术带来了五官功能的退化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毁坏.给社会造成灾难。庄子反对艺术的态度比老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认为“文灭质,博溺心”.“文”带来了感觉的退化和情欲的增加,“博”则破坏了心地的纯洁,带来了争名夺利和虚伪奸诈,竭力鼓吹“无为~无欲”“无知”,只有抛弃音乐乐器,毁掉文章彩绘,才能恢复耳目聪明,实现盛世理想。老庄一方面否定艺术美.但另一方面又肯定自然美,应该肯定道家对自然美的认识,比起儒家将自然的审美束缚于伦理礼义之下的见解,显然有了一大进步。

  由于道家主张淡泊无为的思想,所以道家的色彩主张“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刻忌》),体现在艺术上追求无色之美,以无色之感为最美,所谓“至音不叫”,“至言不文”,“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天地》)。道家崇尚自然,反对雕琢,反对五彩。道家的“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的色彩观对中国绘画色彩观,特别是对文人画家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淮南子·原道训》载:“色者,自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这里的“自”为“无色,无形”。它与“无色中的青、黄、赤、自、黑中的“自”是不同的哲学概念。前者为虚无,后者为色彩的视觉形象道家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而无是最基本的,无就是“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实出于虚,有无相生,虚实相宜。按照道家的这一观点解释,自(无色)和五色应该是统一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但是无色是本质,“五色生于无色”。五色与自(无色)相生、相和。

  道家选择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老子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天之色一玄(黑)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将黑列为众色之首,并选择黑色作为道的象征之色。道家的建筑以及服色多用黑色。阴阳高于万物,黑自高于五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传统色彩范文篇9

  论文摘要:“五色观”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关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原始时代的人类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创造了历史性色彩最纯粹的形式。最早发现的原始美术物是距今二万年前的洞窟岩画,标志着人类已经用色彩装饰自己的居住场所,其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用色鲜明浓烈,饱含着原始人类特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我国黄河中游发现的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浅穴中,由红、黄、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表明我们祖先对色彩的掌握和运用迈出了一大步。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色彩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记录着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中华民族二干多年形成的色彩体系就是世界独特的“五色体系”。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五色观”及其色彩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鲜明的民族色彩个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经典色彩已经面临数字色彩的挑战,人类的色彩活动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弘扬民族色彩文化,开拓丰富色彩表现语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五色观”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发展而来的。

  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它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在我国洛阳二号殷人墓发掘四幅绘有红、黄、白、黑的四色画幔,就充分地证明了我国当时的帛画已初具“五色”的丰富性。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色观”的记载还有:

  《尚书》:“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老子》:“五色不乱,孰为文彩。”

  《庄子》:“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苟子·劝学》:“目好之五矣。”

  《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刘熙也曾作具体解释,他在《释名》中谈及他的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

  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南朝染皇侃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正色即原色,它与间色和复色相对应,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青、黄、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古人从色彩实践中发现五原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纯正的颜色,必须从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得来,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而五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五色广泛流行,“五色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色彩审美意识,已从原始观念的积淀中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

  五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原色的发现和色彩混合规律的掌握,大大丰富了色彩的色谱和艺术表现力。从此,人们从原始的自然单色概念中解放出来,走向色彩艺术创造的多元化,使色彩的装饰应用更广泛地进人社会生活,并注人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化内涵,如商周时期奴隶制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非常严格,色彩用作尊卑的标志,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在绘画和建筑活动中也都有所体现和划分。据《礼记》记载,“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即帝王的房屋柱子用红色,诸侯用黑色,一般官僚用青色,至于百姓只能用土黄色。除了统治阶级对“五色观”的推动作用之外,更多的因素还源自于民间,烧陶与冶铜术的发明,使色彩得到广泛地应用。从大量的古代文献记载和发掘出土的墓室壁画、帛画、纺织染色以及陶俑、漆器、铜器上丰富的色彩,可以看出距今二千年前我国的色彩科学技术与色彩装饰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公务员之家

  我国古代进人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以后,色彩艺术观更趋于成熟。《左传》对此有明确的论述:“天有六色,发有五色,征为五声,淫生五疾。”古人把“五色”与“五行”联系在一起。何谓“五行”?《尚书·洪范》载:“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即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质,被视为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五种元素,并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五方、五材、五季、五音、五德、五官、五脏等包括“五色”均配属其中。“五色”是色彩本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百色,五色论完全符合五行论的理论。阴阳五行思想,流行颇广,影响甚大。五行相生,五行相胜的理论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领域,并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以后经过不断发展、推广,几千年的文明,一以贯之,铸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

  二、中国传统礼教对“五色观”的影响

  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孔子斥责齐恒公“恶紫夺朱”,实际意义是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字规范。他认为“白当正白,黑当正黑”。传统中国画据此发展形成了“计白当黑”的绘画理论。《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裳间色”。郑玄注:“谓冕服玄上缫下”。孔颖达疏:“玄是天色,故为正。臻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中说:“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才,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后汉书·服制》也载:“尊工贵工,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雍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质彬彬”,“文”即文采,外部装饰的形式美,“质”即实质,内部精神的内容美,“彬彬”即配合适宜。孔子认为文胜质不美,质胜文也不美,过分的外部装饰则哗众取宠,名不符实,缺少装饰则平淡乏味无兴趣。“文质彬彬”最初是孔子对君子人品提出的要求,但进而被解释为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现在色彩上必须符合“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

  “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的另一主要特色,即用色彩暗示人的美德,这一象征性的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虽然没有色彩“比德”的直接描述,但可以从儒家审美的“比德”观念中得到启示。苟子的以玉比德说:“子贡问于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耶?’孔子日:‘……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运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一。(《苟子法行》)在孔子之前管子也有论水玉之美:“视之黑而自,精也~鲜而不垢,洁也~茂华光泽,并同而不相陵,容也”。在玉质与道德的相互比照中,玉负载了超越自身自然品质的道德意义,成为美和善的表征,理想人格的化身。从此,“以玉比德”成为后世广泛认同的社会观念,艺术被儒家赋予了人格意韵。乃以自然事物比拟人的道德,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从儒家色彩的观念看来,色彩之所以美,是因为色彩的装饰暗示人的美德,从色彩的装饰中可以发现人的高尚人格,儒家的这种类比思维方式对中国色彩艺术形成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疑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我国戏剧脸谱色彩斑斓,不同色彩化妆赋予特定的寓意,暗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如: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比德”思想直接影响民族色彩观念。如:中华民族崇尚红色,是因为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庄严的品格。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受上级重用者为“红人”;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相传神农氏为炎帝,炎者红也;刘邦兴汉,自称“赤帝之子”,正是因为“红色”的类比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和美的象征意义。

  儒家色彩美学思想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合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的色彩观受道家的影响要更多一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不同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儒家肯定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与礼乐结合,而道家与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非乐”的观点相接近,否定艺术。如老子把社会的争乱归罪于五音、五色、五味等艺术活动与享受,他认为艺术带来了五官功能的退化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毁坏.给社会造成灾难。庄子反对艺术的态度比老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认为“文灭质,博溺心”.“文”带来了感觉的退化和情欲的增加,“博”则破坏了心地的纯洁,带来了争名夺利和虚伪奸诈,竭力鼓吹“无为~无欲”“无知”,只有抛弃音乐乐器,毁掉文章彩绘,才能恢复耳目聪明,实现盛世理想。老庄一方面否定艺术美.但另一方面又肯定自然美,应该肯定道家对自然美的认识,比起儒家将自然的审美束缚于伦理礼义之下的见解,显然有了一大进步。

  由于道家主张淡泊无为的思想,所以道家的色彩主张“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刻忌》),体现在艺术上追求无色之美,以无色之感为最美,所谓“至音不叫”,“至言不文”,“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天地》)。道家崇尚自然,反对雕琢,反对五彩。道家的“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的色彩观对中国绘画色彩观,特别是对文人画家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淮南子·原道训》载:“色者,自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这里的“自”为“无色,无形”。它与“无色中的青、黄、赤、自、黑中的“自”是不同的哲学概念。前者为虚无,后者为色彩的视觉形象道家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而无是最基本的,无就是“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实出于虚,有无相生,虚实相宜。按照道家的这一观点解释,自(无色)和五色应该是统一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但是无色是本质,“五色生于无色”。五色与自(无色)相生、相和。

  道家选择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老子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天之色一玄(黑)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将黑列为众色之首,并选择黑色作为道的象征之色。道家的建筑以及服色多用黑色。阴阳高于万物,黑自高于五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传统色彩范文篇10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效果;传统美术色彩

  在传统美术色彩的运用程式和体系中,其配色手法和搭配方式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发展到如今,其颜色调制及其艺术成就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现代平面设计对传统美术色彩的继承和运用,尚未进入到更深的层次,仅继承了传统美术色彩的表现形式,而对其内在神韵的理解和运用还未能完全的将其展现于平面上。在平面艺术中,色彩是最直接的感受对象,人们对色彩的感知甚至会影响其记忆,中国的传统美术色彩富含着丰富的文化,不仅包罗万象而且变化多端。现代平面设计在传承传统美术色彩的过程中,将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风格,能很好地展现民族艺术的魅力。平面设计若能将传统美术的写意色彩,不同色彩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象征,以及符号性和装饰性合适地融入作品中,便能更好地展现作品的文化底蕴。平面设计中相关构成元素的色彩运用,能够很好地展现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也是视觉艺术的价值体现。

  一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效果与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关系

  平面设计的视觉感受与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最突出的特点体现在装饰性和表现性方面,装饰性体现了表现对象的开放性,也是传统美术中绘画用色自由的体现。在对我国传统美术色彩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民间艺人均有自己的偏好和用色理念,经常能见到色彩明丽绚烂的作品。展现了我国传统美术对纯色的偏爱是十分明显的,比如,纯红色、纯绿色、纯黑色,运用纯色的作品,其视觉冲击力十分强烈,且不同的色彩饱和度还能展现创作者不同的表达层次。从人类对色彩的天然喜好上分析,自幼年时期开始,人们便会偏爱于纯粹的色彩,故艺术创作中会更多地选择使用原色。而在平面设计中,若是仅从表面层次模仿这种原色和纯色的使用,将会呈现出“土气”的表达效果,尽管这才是色彩原始生命力的展现,但现代平面设计需要推陈出新,尽可能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传统美术作品中,主要使用红、黄、黑、绿、紫作为主色调,而补色、色相和明暗对比明显,造就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强烈的、浓郁的色彩运用,展现了一种朴实真挚的艺术追求,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时,也带给人们无限的心灵震撼。而现代的平面设计所要求的也是一种对人们视觉感受的冲击,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活动将图形、文字和色彩有机地组合起来,起到视觉传达的目的。现代的平面设计除了运用中国传统的色彩元素,更是大量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美术创作理念,促进平面设计的国际化发展。在当前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环境下,平面设计对具有特定含义的对象,或抽象或具体的概念和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并将其融合到平面视觉元素中,并能对其进行特定的编排和组合,方能成为大众乐意感知、容易理解的作品。同时,用最简洁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含义,也是现代平面设计最重要的目标。这也显示了平面设计作品需要具有很好的可视性和可读性,而色彩,无疑成为最好的载体。平面设计师对色彩的把握和运用决定了其作品的吸引力,有吸引力的作品必定是能够很好地传达信息的,成功的设计师往往都能够用绚丽的色彩让作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并能从作品中获取想要的信息。在国际上,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在色彩运用上也具有这样纯粹的特色,运用其本身的特性吸引观赏者的兴趣。在我国的传统美术色彩运用中,对色彩本身特性均能用得恰到好处。比如窗花、剪纸艺术,就将色彩本身所代表的艺术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传统美术色彩的运用与现代平面设计对色彩的要求是具有相似性的,其在视觉传达上的效果是相通的。

  二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效果中的传统美术元素

  现代平面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不长,相较于传统美术色彩的完整体系和设计程式,现代平面设计对传统美术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并未深入,仅停留在表面的色彩借鉴上,而对其中的艺术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上存在广阔的探索空间。下面我们将从色彩、图形和文字三个方面探究传统美术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一)色彩

  我国传统美术色彩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在长期的发展和累积过程中,给予了颜色不同的文化内涵,涵盖了宗教、文学、民族、地域和历史方面的多重影响。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因素赋予色彩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同样的色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就很好地借鉴了传统个美术色彩的处理技巧,能够给予受众不同的视觉感受,使得所处的空间层次分明,观感舒适。比如在家具装饰中,起居室采用明艳的暖色,能够给予人欢乐明快的感受,而采用蓝色、棕色等冷色调装饰书房和办公场所,便能带给人沉稳安静的感觉。在传统美术色彩的运用中,色彩的搭配也是颇有体系和章法的,比如色相的对比、补色的运用,均能传达出很好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还有退晕和对晕的手法,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运用这一手法,能够带给人和谐统一的美感。另外,色彩的组合、特定色彩的搭配能够传承一定的历史文化因素,给受众丰富的想象空间。比如:传承自我国封建皇族的紫色与金色,能够传达出一种尊贵庄严的感觉。

  (二)图形

  图形是平面设计中的构图组成元素,它本身附带着色彩感,不同的图形能够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比如,柔和的线条能够传达一种暖色系的轻柔感,而凌厉的线条能够传达出冷色系的厚重和萧杀感。在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中,灵活继承传统美术色彩元素,通过衬托和反差等表现手法,结合不同的图形形状,传达不同的视觉效果,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在这种理念下所创造出的平面设计作品,能够体现出大众审美的同感。

  (三)文字

  文字是平面设计中最基础的要素,具有广泛的外延性,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汉字本身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能够兼具象形性和图像性,所以,汉字能够给予受众十分丰富的视觉效果。而文字与传统美术色彩的有机结合,能够极好地丰富现代平面设计作品的文化底蕴,能够给予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并传承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使得受众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感受到强烈的历史厚重感,能够增强作品的文化价值。而色彩与文字的搭配还能够很好地诠释作品所要传达的深层意蕴,在拥有独特视觉效果的同时,更加直观地传达文字本身的内涵,能够增强平面设计作品的思维立体感。可见,色彩、图形与文字的均具有其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需要进行由浅入深的融合,才能展现传统美术色彩的独特魅力,也才能体现现代平面设计作品对传统美术色彩的驾驭。传统美术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成功运用,不能丧失其本身所包含的历史、宗教、哲学和民族属性,其核心的文化底蕴需要得到集成和发展。平面设计师应静心感受传统美术色彩所蕴含的各种审美信息,给予当前的时代意义,如此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并让历史传承的文化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

  三传统美术色彩对现代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效果的影响

  传统美术色彩在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种绚丽表情,它整体上具有深厚的审美文化,也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在深刻体现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我国传统的审美心理。运用传统美术色彩所设计出的平面设计,必定能够得到国人的审美认同。而艺术的美是具有世界性的,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并不是单纯地复制传统,而是将传统的审美元素融入到现代作品中,汲取精华,将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思想和观念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带给受众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和美的享受。

  (一)图像信息色彩分析

  在平面设计中,图像、文字和色彩是三大主要元素,它们共同传递出完整的视觉效果。在运用图形的过程中,规则或者不规则的线条、颜色可以用来描绘事物的形象,尽管有些图像十分简洁明了,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它们能够承载特定的含义,以此传达出一种视觉的语言,并进一步通过形象和色彩向受众展现作品所要传递的思想、观念和信息。在我国传统美术色彩的表现形式中,图形是最为普遍的,通过简洁、明丽的色彩就能够让观众的视觉受到直观的冲击,获得色彩层面的美的享受。另外,我国传统美术受到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较大,在美术创造的过程中,图形与传统色彩的融合,让美术作品的寓意能够顺畅地流露出来,并能够让受众体会到这些图形所传达的内涵。在所有的美术元素中,图形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元素,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视觉艺术语言。比如一个品牌运动鞋海报,采用灰色被背景主色,而用简洁明了的红色字符,结合摄影技术,便能在视觉效果上达到很好的效果,吸引人们的视线并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我国传统美术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敏感色彩强烈对比运用。

  (二)文字意象应用体现

  文字是现代平面设计中另一个构成要素,是一种常用的视觉符号,文字与图像的结合,能够使传达的信息更丰富且富有内涵。这也是中国汉字本身的象征性、形象化以及图形化的特征,其中蕴含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审美特色,同时,文字还具有本身的外延意义,能够直观地传递给观众所要表达的信息。这样结合了文字图形化特征的平面设计作品,能够很好的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可见,色彩在传达文字信息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将平面设计作品的色彩合理的搭配,以此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并将所要表达的信息合理地传达出去,这才实现了平面设计中文字

上一篇:莉哥加入微博3年,却只关注了1位男星,看到是谁后被赞有品位!
下一篇:爱的练习本(伊能静最新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