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教育汇总十篇
学术道德教育篇(1)
中国高校有少数教师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违背学术道德规范,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高校学术声誉,其“低投人、高收益”的特点导致了学术上“劣币驱逐良币”和“马太效应”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的学术制度体系不健全有关,也与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足有关。“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高校教师中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以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支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研究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一、商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方式
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既包含学术内在伦理要求,也包含基本学术规范要求,是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然而,我们在高校的师德教育中,对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却是个弱点。因此,高校主管机构和各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以便取得良好的成效。
1.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教育的方式。高校教师也具有社会人、经济人的属性,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教育。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化。市场经济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人们的私欲膨胀,导致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蔓延。应该说,当前高等学校出现的学术泡沫、学术不端愈演愈烈现象,恰恰是社会上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在高校教师身上的集中映射。因此,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认识到市场经济特性给学术研究领域带来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商品交换法则和功利主义观念,防范信念迷失和道德滑坡;要教育教师淡看获得名利和荣耀的结果,而着重审视获得名利和荣耀的过程;要鼓励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宁静致远,走内涵开掘、科技创新之路,而不能急于求成,走外延拓展、低水平重复之路。
2.结合师德教育的方式。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职业精神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结合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自觉维护学术界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回馈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尊重;要置身于科教兴国的伟业之中,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要通过教育,努力使高校教师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的教育。
1.学术道德教育。第一,进行学术道德精神的教育。学术道德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为保障其学术活动的有效、有序与健康的社会目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进行经常性、有组织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使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追求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要把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学术道德诉求,促使严谨学风的回归和科学精神气质的重塑。要通过广泛深人的学术道德教育,使高校教师在致力于学术科研工作时明辨是非,树立以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为荣、以投机性的学术研究为耻的道德观念;通过道德塑造,形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第兰,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社会与学术机构、学术人员之间存在的“委托一”的契约关系也需要信守和践履承诺。诚信在学术研究活动中既具有认知的意义,又具有社会道德的意义。西方许多大学深刻地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意义。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章程《前言》中写到:“普林斯顿大学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社区,这一社区拥有丰富的知识、技术与信息资源,可供师生们共同追求学术兴趣……从各个方面来讲,诚信是这一知识分子社区的核心道德。”
国内许多大学以前对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在必须要加强。我们应该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中设置有关科研诚信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在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中进行诚信品德和“科学研究伦理”的教育。要通过网站、宣传短片和定期出版科研诚信刊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来培养和督促学术诚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
2.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包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关于学术法律规范:要使教师通过了解《著作权法》、《专利法》等学术研究的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学术法律意识,承认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钻法制的空子。同时使教师了解国家有关部委颁布实施的学术规范的文件,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并在学术研究中严格遵守以上规范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范。
关于学术引文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论著写作中引文的原则和正确方式。了解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不得将未查阅过的文献转抄入自己的引文目录或参考文献目录中;引证内容不得构成创造性作品的主要部分或核心内容;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等等。
关于学术成果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要教育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要了解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关于项目研究规范:要使教师了解项目申请时的真实性要求与项目研究规范,认识到申请课题只重视“拿到”而不重视“完成”项目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在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应该依据包括项目申请书、计划任务书与项目预算书等正式承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约定的义务;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应该严格遵守目前科技界公认的行为准则。
关于学术评价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评价的基本运作程序,以及学术评价中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了解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了解学术评价中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等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术道德教育篇(2)
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有效工具,随之而来的信息伦理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尽管人们都逐渐意识到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问题新,对于如何开展和搞好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目前普遍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有效的指导和经验借鉴,面临着许多有待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尤为重视,近年来,本人协同各年级信息技术教师,从实践着手,立足我县教育实际,吸收大量有关信息技术伦理道德教育的各种文献资料并结合新课程的有关规定,把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效果显著。
一、 什么是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只要有信息的获取和,都存在信息伦理道德问题。作为我们的信息技术科教学来说,信息伦理道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遵守网络规则和网络礼仪;保护隐私权;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预防计算机犯罪;注重网络安全;尊重知识产权等。
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由此可见,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已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之一,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伦理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营造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环境
(1)把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任务中。
信息伦理道德问题源于生活,现实社会中形形的伦理问题为教学内容提供了生动的案例,所以信息技术课可以适当的采用案例启发式教学。比如通过"熊猫烧香案"、电脑变成任由他人宰割的"肉鸡"案等案例,引出黑客和病毒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讲解同案例相关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分析探讨案例相结合,师生从教与学的双向角度获得丰富的信息伦理认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信息伦理行为加以引导,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蕴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伦理和职业行为习惯,从而使信息伦理知识深入人心。
另外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常以"任务驱动式"的模式进行教学,如果我们把一些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添加到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当中去,就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比如word的图文混排这个内容,我们可以把制作一个"戒除网瘾"或"防止网络犯罪"的宣传海报作为任务。
(2)拓展教学内容,适时、适量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是有拓展空间的,教师在完成规定课程内容的同时可以适当地加入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如,在讲授PhotoShop这个章节时,在学生掌握了图片合成的技术以后,把从网上收集到的利用图片合成技术进行恶搞的图片和利用此技术进行造假的事例播放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和判断。又如,在讲授电子邮箱的使用这个内容,我们可以加入一些信息安全防范方面的知识。还有,讲授网上交流工具的时候,适当介绍一些网络欺骗的案例,让学生在网上注意谨慎交友等。如此在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及时把相关的网络道德教育加入其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日常教学注重教师教学示范,潜移默化对学生的信息伦理道教育
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师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直接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还要注意自己在"虚拟空间"中的用语。如课堂上用到论坛、电子邮件等进行交流的时候,教师都注意自己的网上礼仪,多用"你好"、"谢谢"等文明用语;尽量用短消息来简明扼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发重复信息等。学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养成良好的网上文明习惯。
3、综合实践教学,引发学生对信息伦理道德的深层次思考
在完成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后,让学生组成协作学习小组,采取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自己去发现和研究身边的一些信息伦理现象,以获得更深刻的认知体验。具体实施包括确定课题、探索研究(搜集资料、设计问卷、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等)、成果展示交流及评价三阶段。
确定课题时,通过教师给定题目和学生自主选题两种方式来确定研究题目,具体可以设置如下所示的实践活动课题供学生选择:
* 网络对学生的利与弊
* 学生QQ使用及个性签名情况调查
* 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影响
* 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 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调查
* 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
* 学生上网与人的沟通
学生确定课题后进入探索阶段,探索阶段是整个实践活动的中间和核心环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搜集资料、采集数据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形成了总结,将主要成果呈现出来。比如用WORD软件设计调查问卷,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用PowerPoint软件来展示成果。在成果演示交流和评价环节中,教师和全班共同对各小组的实践结果进行交流和合理的评价。这样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融合,通过实践活动更深入的了解人们对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看法,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在信息使用中的行为准则达到我们实验的最终效果。
总之,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是一项周期比较长的工作,仅仅靠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家长、社会、舆论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才能营造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环境,并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伦理道德问题。
参考文献
学术道德教育篇(3)
1.因好奇而尝试网络攻击
当前,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中学生炫耀个体能力的一项资本,网络新闻、网络知识成为学生课余的重要话题,更有一些信息技术高才生崇拜黑客,其中一些学生甚至对黑客技术进行探究,乐此不疲。我们曾对初三345名学生作了一次有关黑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受调查者知道黑客,其中认为黑客技术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占43.7%,认为黑客技术有利有弊的占56.3%;对黑客技术有兴趣的占76.3%;有使用黑客技术进行网络攻击欲望的占30.6%;曾经使用黑客技术控制过他人计算机的占10%,但这种控制主要是对同学家庭计算机的远程控制与反控制,并未破坏他人网站或计算机硬盘数据。
以上调查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崇拜黑客,想要掌握黑客技术,尝试网络攻击,而他们的出发点仅仅是出于好奇和对网络知识的渴求,并没有伤害他人的心理。
2.为宣泄心理压力而模仿暴力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生命的连续性,明白了今天对明天的影响、现在对未来的影响,明白了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他们开始考虑个人志愿,选择未来生活的道路,思考人生的价值。然而,由于受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人生阅历的限制,他们面对学习压力和家庭学校的期望、同学之间的竞争,会感到无力承受,由此生出许多烦恼,导致情绪低落,无法排解迷惘、惆怅、失望感。而在网络暴力游戏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泄不满情绪,释放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沉溺其间,而且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暴力倾向,表现为语言粗野、对同学不友善、不爱护公物,甚至有攻击性的举动。
3.青春期的躁动诱发涉黄心理
由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中学生不仅渴望了解自身的生理特点,同时也对异性产生兴趣,对性产生好奇。而无所不有的网络资源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无穷的信息,其中优、劣并存。网络中不健康、无聊,甚至是黄色的文字、图片、动画强烈地冲击着中学生的视觉,一些学生从窥视开始,渐渐沉溺其中。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策略
1.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前一阶段打击黄色网站、封堵黑网吧的行动,就对中学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这远远不够。学校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替代的阵地、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做道德教育的有心人,发挥主导作用。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加强自身的政治学习,提高道德水准,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还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新教学理念,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道德观
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道德观是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信息技术道德观呢?我们曾在学生中开展“网络时代我该怎样做”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自己总结出:
①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为出发点,开展信息技术活动;
②不做有损国家利益和有损学校、班级、他人荣誉的事情;
③不攻击他人的设备、网站,不损坏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
④慎重交友,不欺骗网友,不轻信网友,不向不熟悉的网友透露学校、同学及自已家庭的信息;
⑤不进商业网吧,不进黄色网站,不窥视不健康网页,不宣传不健康的网络信息。
3.采用有效疏导方式进行信息技术道德教育
疏与堵是信息技术教学中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手段。对中学生来说,堵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要从思想上根本解决问题,必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疏导。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疏导呢?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行为的利害。以黑客技术为例,我们应让学生了解:它既有攻击性,又有防护性,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使用者将它用于什么目的、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如果用在国防、网络安全等方面,这种信息技术行为就是有利的、积极的;反之,使用黑客技术攻击他人、侵占他人利益、进行不法活动,对社会、对他人造成重大危害,就是有害的。由此引导学生对黑客技术进行全面认识,从而提高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防范意识。
其次,要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就拿游戏来说,有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也有血腥、暴力甚至色情内容的。帮助学生认识游戏、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游戏,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
客观上说,现在有许多网络游戏是不健康的,或是丑化社会,或是宣扬暴力,或是鼓吹侵略,或是践踏道德。对于单纯的学生,这些游戏无疑是一颗颗毒果,食之将严重侵蚀他们的心灵。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辨别良莠的能力,自觉远离不良游戏的诱惑。正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师具有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引导会比家长和其他教师更有效。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在学生机上适当安装一些益智类游戏软件,如《抗日――地雷战》、《大唐诗录》、《学雷锋》等,把那些沉湎于不良游戏中的学生吸引到健康的方向上来,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兴趣。同时,通过玩这些游戏,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的熏陶。网络上也不乏好的游戏,只要主题健康,有益于学生发展,都可以向学生推荐。但是,要教育学生玩游戏要有度,不影响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术道德教育篇(4)
(一)理论灌输
无论是高校思政人员还是学校的文化宣传,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着学校与社会的强加灌输,而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忽略了学生理解的能力,重视范围的扩大,轻视学生在接受时的吸纳度,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效果。难以将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容易形成强烈的抵触及逆反心理,有的艺术专业学生还会出现反教育示范行为问题。
(二)共性教育
重共性、轻个性。虽然目前高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但真正能融入实际教育中的所占比重少之甚少,缺少层次性和个体性。个体教育往往出现在触犯学校行为规范的事件时,思政人员才能进行个别教育,虽然这种个别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自我醒悟,但效果是不可掌控的。学生改掉的只是个别的违规行为,而与道德标准无关。
(三)强制说服
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明确定位,停留在比较空泛的说服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教师依然成为教育的主导,学生成为被动。学生只能服从接受,不可以反对抵触,强制说服的负面影响也因而显现。
(四)以管代德
艺术专业学生大多行为懒散、约束力不强,因此,思政人员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理管理等常规工作上面,认为管理工作可以统揽一切,忽略了德育教育工作,也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根本改变。
二、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及实践途径
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针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学校要拓展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空间
道德教育的成果不能简单从一个行为来评价,而是综合目标的检验。其中,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感、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志、实践活动检验道德习惯。
1.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
第一,文化课课堂教学应与文理有所区别。长久以来,无论综合院校还是专业艺术院校,文化课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一样的评价标准。可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理解理论的能力自然也较文理生差。因此,同难度的课程无法很好掌握,大多数学生会出现“厌学”,不参加文化课学习,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课程难度也应有所降低,接受才能掌握,掌握才能应用。第二,师生平等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艺术专业生不愿意上文化课,这是目前的普遍现象,引发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有课堂的不平等性,教师为了让学生们不缺课,往往采用按照课堂出勤来评定平时成绩,“排座位”“指纹识别”等方式把学生“绑架”到了课堂,教师的权威绝对不可以侵犯,学生被动上课的结果就是课堂睡觉、玩手机来进行“自我反抗”,课堂是以互不尊重为代价的。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吸引学生,可以采用减少理论授课的比重,通过一些当代艺术专业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如模仿、游戏、视频、辩论等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施加影响。
2.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感。
第一,强化艺术专业大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社会责任感。很多艺术专业大学生从小就树立了从事艺术工作的理想,但是对本专业的追求只是为了自我发展,这一点与文理的学生大为不同。作为教育工作者,很多艺术专业教师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训练,缺失文化性、人文性,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不是成功的艺术教育。我们要加强艺术教育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认同专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相信艺术专业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认知和艺术感受力的能量。第二,形成专业团队式学习模式。艺术专业的专业教学形式也往往是教授与指导的模式,在国外艺术教学中,学生间的互动协作也是激发主动学习的重要形式。课堂上组成的非正式学习小组为完成一项具体任务而建立的正式小组,以及成员固定的长期性学习团队,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支持、鼓励、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获得更多超出知识以外的收获,团队意识与沟通技能的提升将道德教育的被动变为主动。
3.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志。
第一,把握心理阵地是德育教育的内在保障。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大中院校教师较为困惑的问题,适应问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大学生最为困惑的问题,每学期的学校心理普测呈数量逐年增多,年级群比例逐渐降低趋势。抑郁、焦虑、狂躁等问题的出现也较大程度地影响艺术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更无从谈及道德教育。因此道德教育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注入生命教育和幸福感内容的引入,帮助学生由内化带动外化。第二,依托网络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力助手。从1987年中国向世界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开始,中国人进入了网络沟通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大学生是在互联网中成长的一代,互联网发展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渠道。通过QQ、微博、微信、信箱等沟通方式,让学生不用面对教师的威严而真心交流,把不敢说的话说出来,沟通变得再没有障碍,更有利于发挥德育教育的效果。
4.实践活动检验道德习惯。
第一,专业技术型实践活动。艺术专业学生大多参加过专业技术提升类活动,如画展、艺术演出等,是艺术专业大学生在日常及假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最为广泛的活动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强化专业知识,为德育教育提供实践的机会。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大学生适时加以德育教育,将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在承担专业导师角色的同时,还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咨询者,在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其正确地引领,阻止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第二,社会体验型实践活动。艺术专业大学生与社会的链接较文理学生的机会要多,鼓励学生要多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参加社会调查、生产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国家和大学所在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通过这些社会体验型活动强化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实践中,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找到突破口,帮助学生在社会体验活动中认识自我,体验社会角色、提高辨别正确和错误的道德行为能力,提升道德修养。第三,志愿服务型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型的实践活动是艺术专业大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刚刚入校的大学生尤其喜欢参加志愿服务型的活动,它打破以往由学生会到班级为主的纵向封闭式德育教育体系,多角度、多层面地教育学生。通过丰富的“社服”活动及“三下乡”“西部服务”“支教”“帮孤助残”等活动,巩固和深化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的广阔舞台。学会关怀他人,奉献爱心,在活动中学生往往会被先进模范的事迹所感动,在感动中得到升华。第四,创新创业型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在艺术专业大学生占有较大比重“,90后”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尤其更懂得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参加创业活动:售卖艺术作品、家居设计装修,驻场演出,成立专业工作室等,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只要有网络平台就可以进行销售,时代为艺术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更多机会,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诱惑和挑战。诚信经营、洽谈业务、创新成果原创都是检验学生德育水平的机会,如果处理不好,可能还会违背道德底线及触犯法律。高校教师要针对创业学生进行监督,经常找他们谈心,指导其未来职业规划,鼓励其诚信经营,适时也可以做一些社会调查及反馈,及时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二)家庭教育是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社会往往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任务归于学校,忽略了家庭这个重要因素。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奇曾指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家庭”。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观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父母“言传身教”中形成的,因此家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1.艺术专业大学生家庭德育的根本任务。
艺术专业大学生较文理学生来说,大多有较强的个性,家长不仅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还要在人际相处、恋爱关系、就业规划等方面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由中小学阶段的“重智轻德”向“重艺重德”转化,摒弃一些“老实人吃亏“”重要考试可以抄袭”等道德缺失现象。
学术道德教育篇(5)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15-02
生态道德教育是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水平、实现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小学美术是以美术课程为载体,通过教师对美术课程的教育,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启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智力。小学生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在小学生美术教学过程中适度融合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具有良好生态道德观念的审美心理结构,便于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发现美、观察美、记录美、创造美,学会尊重美、保护美,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指一定的社会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为了使人们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的生态道德影响,使之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的一种活动。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道德生态理念的教育,以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道德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科教兴国与素质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
由于劳动者的素质不高,我国各种宝贵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生态环境也未能得到切实的保护。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应该将“生态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生态道德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以积极的手段去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生态道德教育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家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使他们从小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素质,同时,通过学习,充分认识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之间的区别,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是进行国情教育、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许多自然资源的储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许多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地域分布也极不平衡,加之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工业生产主要为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农业的耕作方式也相对落后,这些都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通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可使学生多角度、客观地了解这些国情,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生态道德水平。
(三)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生态道德教育既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又是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公德的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尊重自然,认为人类与自然应当建立起一种平等、和睦、统一、协调的新型关系。良好的生态道德是较高环境保护意识的体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生态道德教育可使小学生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光荣,损坏生态环境可耻”的新观念,以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学习生态道德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完善学校的教育职能
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指出:基础教育“需要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传统学校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而长期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及自主意识的培养,忽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用大教育的观念去重新认识学校的教育资源、途径和方式,从而拓展学校教育的视野,使学校教育职能的扩展更加广阔,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变化。
(五)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数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资源分布很不平衡。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别,使土地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多样化的类型。土地资源地区差别很大,北方平原多为旱地,南方多丘陵山地,以水田为主,西北多草地和沙漠。通过小学美术的教育,让学生多角度去了解我国的国情,客观评价我国的国情,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美术情操,塑造一代具有生态道德意识、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建设者,使他们获得一些关于环境科学和生态保护的知识、技能,引导他们用正确的生态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去认识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佳.小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
[2]陈寿朋,杨立新.生态环境问题的道德因素及其调适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11,(3).
学术道德教育篇(6)
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畴,它包括两方面含义:(1)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2)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教育有何作用
1.全面贯彻基础素质教育
教师在对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将提高学生的素质重视起
来,让学生明确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生态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有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养成从小爱护环境的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
2.提升学生生态道德品质
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提升智力,还可以加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爱护意识。尊重自然的发展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宗旨,人类需要和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才能保证人类可以生存下去。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智力,加强美术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能够全面发展。
3.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如今,工业化的推进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但是同时也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们艰巨的任务。因而,在小学学科中应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教育学生从小树立低碳环保意识,改善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共建文明社会。
三、在美术课堂中如何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英国伦敦大学英王学院院长的卢卡斯教授于1972年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模式”,他认为:“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和在环境中的教育,任何两者或三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我们的生态教育也需要随时随地,从各方面入手,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1.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热爱和美化生活的意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平时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时候,要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多进行观察和了解。在四年级《植物写生》一课中,利用“渐渐的,阳光越晒越暖,风儿越吹越柔,是的,的确是春天来了。那么我们还从哪些地方找到了春天呢……是各种各样的植物装扮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由大自然引入课堂,观察、绘画教室中用来美化的植物,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这样的课堂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就地取材,养成环保节约好习惯
手工在美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促使小学生勤动脑,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四年级《变垃圾为宝》一课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从生活中搜集到的各种废旧物品制作一台垃圾处理器,并主动向同学和教师介绍自己的作品,宣传环境保护知识。这就能够达到将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美术教育中的最佳状态。
3.综合探索,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积极配合,结合自身生活实际,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在五年级《创造绿色的生活》一课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环境污染和绿色生活等知识的调查、分析,并结合课堂学习中观察、体验、思考与讨论等学习过程,最终掌握绿色生活的核心理念,从而创作出畅想绿色生活的作品。通过本课的学习,促使学生认识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生活、爱科学、爱环保的情感和理念。
学术道德教育篇(7)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带来了新奇,它丰富的功能吸引着每一个人,包括成年与未成年人,尤其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学生。据我对学生的调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上网,并且有50%以上的学生每周上网次数在2次以上,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下的占50.9%居多,4-6小时的占31.9%。上网地点以网吧为主占73.4%。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聊天和打游戏,各占41.4%和36.9%。在上网的态度上,对网上聊天室过激的言论和态度多数学生表示厌恶,对网络虚拟时空多数学生不喜欢。家长老师有56%以上的不赞成学生上网。对于网上发生对骂的反映,48.6%不去理会,但仍有25.2%会以牙还牙。这说明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较多。关于网络道德有21.5%的人不知道,并且有68.4%的人略有所知,可见网络道德出现危机,人们在网络中只想自己的事,对于是否道德与己无关,所以要加强师范生网络道德教育,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去引导。
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喜欢网络知识,并且多数人对黑客只是欣赏,对会网友与网恋的情况没有的占大多数。
针对以上情况我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角度按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给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来加强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从沉迷网络转变为利用网络这个工具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引导学生上网
1.首先,教师要清楚学生上网的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聊天,另一个就是打游戏。
2.其次,教师要对网络有较全面的了解,很多情况下教师无法引导学生,主要原因是教师不了解学生在做什么,这就是矛盾的所在,要想解决矛盾,教师就要转变观念,尝试接受网络。
3.绝不能一味地禁止学生上网,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4.为学生创造一个上网的绿色环境,学校可以开设绿色网吧,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服务。
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具体办法
1.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
教会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中寻找需要的信息,可以利用baiau或是goodle进行讲解如何定义关键字,如何进行分类和高级的搜索功能,来查找相关的专业知识的网站、图片、新闻和论坛等。还可以更近一步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学生听学专业的招聘职位信息和相关要求。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职位要求做出对比,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2.把与专业相关的网站介绍给学生。
网络上有很多各专业的学习网站,较全面地介绍了专业的知识,会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明很大帮助,如:有专门的英语学习网站、应用软件学习网站、编程软件或语言学习网站、网页与动画制作网站,网络专业学习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站接触最新最全面的知识,拓宽了学习的途径。
3.教会学生在论坛中发表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很多相关专业的论坛上有较多的专业人士在上面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论坛进行求助。这样可以使难题很容易解决。
4.利用QQ软件的群组功能。
很多学生都会用QQ软件聊天,但是很少学生会利用QQ的群组功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群中一员。很多不同地方不同层次同一专业的人加同一个专业群组,这样也可以实现进行交流专业知识。
5.把电子邮件作为学生与班主任或家长沟通的一种手段。
学生上网时可以收发子邮件,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问题的所在。把本来难以进行的交流通过新形式实现。教师可以专门申请一个邮箱用于和学生交流,学生可以真实的名字或匿名方式发送邮件给老师,可以是提一些专业的问题,也可以进行沟通与交流。为教学与班级的管理提供方便同时,也使学生能正确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
6.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个人主页。
可以教会学生在网上申请个人主页空间来建立个人的主页,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减少对网络珠神秘感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利用网络的能力,使学生深入了解网络,从上网转变为用网再转变为建网。这样即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建立一个求职的个人介绍的主页。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学生就可以掌握了网页的制作的知识。
7.强化法律意识。
为学生讲解,网络世界与现实一样都要受法律的约束,不可以在网上发表非法的言论,不可以侵犯他人,也不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任何的非法行为。
8.把玩游戏的学生引导回来。
游戏可以开发智力,但是不能一味地沉迷于其中,游戏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但是沉迷其中是不对的,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程序软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1.教师可以以安排一些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某项工作,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搜索完成教师安排的任何。例如:可以让学生作一个photoshop图片广告,并说明是教师自己的私人事情,如朋友求助等,说明自己没有时间处理,向学生寻求帮助。这样学生会很认真去做这件事。当然除了图片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专业制作或设计,如制作主页、动画、组建网络、维修计算机、安装软件、甚至是安装游戏软件,这样会使学生更易于和教师接近。
2.要清楚学生之所被那些聊天与网络游戏吸引,主要原因是学生时间充足并且没有更能吸引他们的事情,所以才会沉迷于网络之中寻找寄托。如果安排一些课程实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工作任务,让学生有事做,并且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比,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无闲光顾网络。
3.让学生给教师讲解在网络中教师不了解的新鲜事物,这样会使教师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同时也拉近了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学术道德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29 ― 02
近年来,我国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受此不良风气的熏染,学术失范行为在高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中也屡见不鲜。而高校学生是我国学术共同体的接班人,是未来学术队伍的生力军。如果放任其学术不端行为任意发展,将使我们的学术研究失去国际竞争力,最终影响社会发展和民族创新能力。它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危害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应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本文拟从知识产权视角来探讨高校学术道德教育问题。
一、知识产权意识缺乏是当前高校存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
1.当前高校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知识产权意识是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的思想、观点、知识、心理和情感等的总称,它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内容、形式等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体现的是人们对知识产权法和知识产权法律现象的主观心理感受和认知把握状况。知识产权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多种成分的复杂体系。不同层次主体的意识,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立法者、司法者、执法者以及律师的意识固然重要,广大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弱和正确与否,对于知识产权制度价值的实现作用也是显著的。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是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公民知识产权意识写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为提高高校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2004 年11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在高校普及知识产权教育,高校要在《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中增设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单独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以提高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素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亦明确要求,在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指出:“鼓励引导高校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建设,开设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的辅修课程,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但由于相当一部分高校对知识产权意识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并不重视,所以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工作虽然不能说是空白,但是力度确实极其有限。这直接导致了当前高校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为对高校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以及学术道德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进一步研究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选取了山东省部分大学的在校研究生(不包括法学专业)为调查对象,在山东高校中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生对知识产权的总体认知水平不高。学生中总体上认为自己对知识产权知识相当熟悉的仅占3.1%,认为自己对知识产权知识有些了解的占35.0 %,略有耳闻的占55.3%,几乎毫无所知的占6.6%。可见当前高校研究生的知识产权知识普遍比较贫乏。
2.高校学生中与知识产权相关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比较普遍
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作为一种世界性现象由来已久,近年来在我国愈演愈烈。高校作为科学发展的火车头,文化创新的策源地,其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更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先生认为:包括北大在内,没有一个高校的教师没有发生过抄袭剽窃问题的,没有一个高校的学生不存在抄袭剽窃情况的。〔1〕郭世佑先生则认为“凡是在我国学术界存在的学风不正与学术失范现象,无论是低级错误,还是‘高级’错误, 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都不难找到可以对应的根据。”〔2〕可见,高校学生中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比较普遍。
通过文献分析可以归纳出当前高校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主要有:1、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2、伪造或者篡改调查、实验数据;3、论文署名搭便车及不知情的挂名;4、一稿多投、多发;5、不当注释等。
笔者所在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当前研究生在学术论文撰写及发表或完成论文作业中,87.4%的同学曾有抄袭行为;32.3%的同学曾有修改、伪造实验或调查数据行为 ;63.7%的同学曾引用他人观点而不注明出处;35.8%的同学曾没有参加创作在他人作品上署名;18.0%的同学曾一稿多投。
上述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分别为“抄袭(剽窃)”、“引用他人观点而不注明出处”、“没有参加创作在他人作品上署名”。而这三者都和知识产权紧密相关,既是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同时又是违反知识产权法主要是著作权法的违法行为。所以,笔者认为知识产权意识缺乏是当前高校存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当前的学术道德建设研究忽略了知识产权意识因素
国内外有关学术道德问题和知识产权教育的研究较多,但是,把知识产权教育与学术道德建设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则很少,几乎是空白领域。已有研究偶有提及,也往往是一带而过。笔者认为,当前学术道德研究忽略了知识产权意识因素。
检索相关文献,可以发现,计算机之父、英国科学家查尔斯.巴比吉( 1791- 1871) 在1830年发表《对英国科学衰落的思考》一文,最早对学术不道德行为做了研究。〔3〕国内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邹承鲁院士为主的科学家的联合推动。2000年以后,学术道德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随着国内关于学术不端前期研究的逐步积累以及对其关注越来越多,相关的论文、专著和译著数量快速增加。分析已有研究不难发现,关于研究生存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原因,当前学者们一般从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傅立民、孙中华认为,“造成当前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不但有个人因素,也有制度原因,更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学术政治化和经济化是社会大环境,学术共同体内部激励机制的功利化和约束机制的弱化是社会小环境;而部分学生学术价值偏离和道德失范既是学术失范的结果,也是学术失范的原因。”〔4〕关于主观因素,学者们一般认为主要是“研究生个体价值观念扭曲,诚信意识缺失,学习目的功利化”〔5〕。更多的学者则归因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探寻制度性因素。如评价机制不合理〔6〕,学术规范制度不够完善〔7〕,监督制度缺位〔8〕等。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如整个社会诚信氛围的不足,社会环境的急功近利以及官本位等传统意识的影响〔9〕。
我们认为,知识产权意识缺乏是当前高校存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当前学术道德研究忽视知识产权因素是一重要缺陷。
三、加强知识产权法制教育,重建高校学术道德
既然知识产权意识缺乏是当前高校存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为重建高校学术道德,就必须大力培育高校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如何培育高校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呢?根本在于教育。知识产权意识不能自发形成,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知识传授和观念教化的双重目的。知识产权法制教育是提高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重要途径。所以,知识产权法制教育应当成为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提高学校对知识产权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全国12所重点高校进行的知识产权教育情况调查不难发现,大部分高校对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不够重视,甚至认为它可有可无。重点高校尚且如此,其他普通高校就更可想而知了。因此首先要提高学校领导的知识产权意识,使其认识到知识产权法制教育对于重建高校学术道德的重要作用,加强其对知识产权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明确知识产权法制教育的目标
学术道德视野中的知识产权法制教育,不同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的博大精深,属于通识教育范畴,具有自身特殊性。知识产权法制教育的目标应设定为:通过传授必要的知识产权基础知识,使大学生初步了解知识产权制度,认同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牢固树立知识产权意识。
(三)关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时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努力实现针对性、普及性、实践性、新颖性的统一。具体讲,在内容选择上,首先,应注意针对性,重点突出学术道德相关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其次,不必求全求深,应以普及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精神为主。最后,在内容表达上,应深入浅出,并大量引入案例,以案说法,增强吸引力。
(四)关于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特点,教学方式应突出灵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并注重实效。可考虑选择多种方式,如列为必修课、选修课、开设专题讲座、经常举办知识竞赛、问题答卷等。
(五)关于师资队伍。要对全体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法制教育,师资问题是一个突出问题。目前高校知识产权师资普遍比较薄弱,设有法学院系的综合性大学能够担任知识产权教学工作的教师数量尚可,但是真正的知识产权教师系知识产权高层次专业人才,应具有法律、科技、外语和管理多种学术背景,所以真正能够胜任工作的优秀教师并不多。对他们来说,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已经很重,再要进行法制教育往往力不从心。在理工科院校师资问题更为突出,已成为知识产权法制教育的瓶颈。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和鼓励具有知识产权知识背景的教师承担一定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教学任务;可以聘请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法律工作者开设专题讲座;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建立校际教学协作机制,实现教师互聘。
〔参 考 文 献〕
〔1〕杨玉圣.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J〕.社会科学论坛,2005,(08):85-86.
〔2〕郭世佑.学术规范与博士生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5,(03):17.
〔3〕曾天山.高校教育科研中的法律和伦理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7,(06):10.
〔4〕傅立民,孙中华.当前部分在校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原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08):44-45.
〔5〕李建国,贾玉,管丽兵.近十年来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研究述评〔J〕.高等理科教育,2004,(01):35.
〔6〕韩丽峰,徐飞.学术成果发表中不端行为的形式、成因和防范〔J〕.科学学研究,2005,(05):625-626.
学术道德教育篇(9)
数控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职业学校纷纷将数控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开设,尽可能多地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但人才的培养不仅只是职业技能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本文通过对数控技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将职业道德教育蕴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从而达到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双提高。
一、数控技术专业课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数控技术专业是新兴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其职业道德发展也比较滞后,在数控技术行业中从业人员急功近利、随意跳槽现象严重,以至于许多企业不敢再外出招聘。笔者认为,提高数控从业人员整体职业道德水准,根本途径是加强数控技术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另外,笔者从事多年的数控实践教学,见证了多起由于学生粗心大意、野蛮操作、自由散漫等原因造成的各种事故,充分体会到不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的学生,很难掌握好集光、电、机于一体的数控技术。因此加强数控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加强数控技术专业在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 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为先导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物质文明,但也强烈地冲击着人类许多传统伦理道德观。社会存在倾向于金钱、功利、个人利益等价值的取向,传统上的道义、奉献、重德等观念的地位在下降。这些社会现象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另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好,父母过分溺爱,养成了过分自信,但又极易受挫的特点,性格趋于偏激与理想,不懂得倾听,不会考虑他人感受,失去对社会的责任感。学生从思想上忽视加强自身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严格律己,导致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二)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专业的教学内容
现在的中职学校已经开始考虑到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如职业生涯等。但是现有政治思想品德教材存在内容空洞、 形式单一、 脱离专业等问题。目前,在各类学校教学体系中, 很少有统一配套的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课教材, 导致实施数控技术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理论依据。
三、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时,一定要根据数控技术专业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除了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外,更重要的是将职业道德教育蕴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在相关的课程中进行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教育
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课课程都与职业道德有关,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要时刻将职业道德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曾听过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上《机械制图》的第一课——绘图仪器的使用,这位教师在讲如何削铅笔就用了两节课。他说速度一定要慢,用力要均匀,才能把铅笔削得好看又好用。当时所有学生包括我在内都觉得削铅笔小学生都已经会了,中专生没必要这样手把手地教。后来才发现这就是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们画出来的图线粗细均匀、整齐规范。我还记得他送给学生的一句话——学习要做到细心、耐心、恒心!这些品质恰是我们同学所缺少的。
在钳工实训课程中,长时间的站立,有些同学手磨出泡来了,还有些被铁屑割伤,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我们要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习和打磨平面一样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才能做到最好。让学生认识到动手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学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实际的体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我们要做一行爱一行,要有责任心,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
学术道德教育篇(10)
关键词:研究生;科学道德;学术规范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研究生的主要活动便是学术研究,当今学术界违背学术道德事件时有发生的背景下,大力开展学术道德教育自然应当成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涵义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因此,科学精神是科学道德的思想内核,科研伦理是科学道德在伦理层面的反映,科研不端与不当行为是科研活动中背离科学道德的负面表现,科研规范是科学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南。
二、研究生科研道德现状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研究生对自身成长的目标日益明确,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明确。此外,一般而言研究生选择读研的目的较为理性,大多数的同学是基于对科研的兴趣,或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从读研期间的科研投入和产出数据看出,研究生自身对于科研的兴趣对其科研投入和产出以及学术行为规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已披露的信息来看,研究生群体中学术失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包括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抄袭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和署名“搭便车”等。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黄文彬研究发现,当前高校研究生科研道德与诚信状况总体令人满意,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一稿多投等科研失范行为。在黄文彬的调查统计中发现,认为“目前科研工作者科研道德与诚信状况的整体发展趋势”有“略有下滑”和“明显下滑”的分别占24.9%和16.6%。可见四成多受访者认为“目前科研工作者科研道德与诚信状况的整体发展趋势”是没有好转的。
三、加强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的建议
(一)开展宣讲教育,提高认识水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力开展宣讲教育,使研究生能够在三至四年的学校生涯中耳濡目染,入脑入心。例如邀请学术造诣高、德才兼备的院士、学者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讲教育活动,正面引导广大研究生树立严谨求实的思想意识,进一步端正学习和科研态度。
在研究生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应当包含学术道德的教育,通过深入解读研究生手册中相关文件,重点强化研究生新生的学术道德意识,让研究生一入学便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
同时,有必要充分利用期中、期末考试等时间节点,针对同学们面临大量课程论文作业的情况,开展考风考纪教育,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二)引导研究生开展自我教育
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主题党日等方式,动员所有的研究生开展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大讨论,认真学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学位〔2010〕9号)、《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等文件,主题可以选择“学术失范存在的原因与危害、应当如何加强学术道德培养、我对学术规范的了解、我该怎么做”等。
结合学术道德这一主题,也可以与相关赛事相结合,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度。例如可以举办“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研究生辩论赛,设置适当的辩题,引导广大研究生深入挖掘,找出问题症结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生导师要发挥监督、管理职责
研究生大部分的学习与科研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作为研究生成长的引路人,无论在“治学”还是“为人”方面导师都会对研究生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这种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导师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优势,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
(四)着力加强制度建设
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建议专门出台研究生学术规范等文件,明确提出研究生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制定处罚标准,加大惩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视情节轻重,最高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
借鉴政府机关的工作督导机制,可以成立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预答辩和答辩等活动,抽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等。
同时广为人知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也有必要更加充分的发挥作用,明确告知所有研究生一旦检测出论文存在与他人文章重复、雷同等现象,经过督导组专家审核后,学校将对这些学生严肃处理,增强威慑性。
五、营造良好学习风气
优良学风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对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习,研究生期间更加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学习成果的考核基本上都以论文的方式进行,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风,拥有了真才实学,恪守学术道德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研究和国家科技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直接关系着未来学术发展的健康与水平,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作为一名研究生辅导员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进一步做细、做精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黄文彬,《研究生科研道德与诚信状况的分析及建议》,《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年.4期
[2]张海莲,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研究,吉林大学,2013。
[3]江新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与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01)
[4]本刊特约评论员.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