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志第八卷
第五章 人文社科界人士
郭麟阁(1904~1984) 西平县吕店乡吴庄人。祖父和父亲均为晚清秀才。7岁随父读私塾。1917年进舞阳县乙种蚕桑学校读书,毕业后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法语班。1924~1928年,就读于北平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其间,结识陈毅并受其影响,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并主编《世界日报》副刊《绿艾》。毕业后,被学校资送法国里昂大学深造。在里昂大学,先后受业于法国比较文学家卡尔,学习写作艺术,并系统研究泰纳的文艺批评方法,1932年将《红楼梦》前五十回译成法文出版。后到巴黎大学学习古希腊哲学和文化史。1935年,获法国文学博士学位,所著博士论文《红楼梦研究》由法国里昂斯克兄弟出版社出版。同年9月回国,在中法大学执教,讲授法语和法国文学。“七七”事变后,中法大学被迫停课,遂转辅仁大学西语系讲授法语。1945年任北平临时大学副教授,1946年为北平师范学院(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法大学复校后,于1948年任该校法国文学系主任。1949年北平解放后,中法大学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55年任法语研究室主任。在研究法国语言和文化方面,与南京大学何如教授并称,被誉为“南何北郭”。“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推举为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五、六届民革中央委员。1984年7月17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一生从事高等院校教学近50年,先后讲授法语作文、法语历史语法与翻译、法国文学史、法国小说、文学理论及批评等课程。同时致力于学术研究,著述丰硕,主要论著有:《论法国民歌》《论中世纪法国戏剧》《论红楼梦》《文学变迁理论的研究》《魏晋风流及其文潮》《法国文艺论集》《伏尔泰美学思想》《大学法语课本》《汉法成语小词典》(主编,1979年北京出版社)、《前量词“A”和“De”的用法》(1980年商务印书馆)、《法语句法和句型初探》(1980年商务印书馆)、《法语历史语法》(1983年上海外语学院出版社)、《法语文体学》(1983年北京语言学院印)、《法国文学简史及文选》(1983年商务印书馆)、《法国启蒙时期文学中的美学思想》等;翻译著作有:《曼果》《一误再误》《窦巴兹》《冉欧与葛兰》《凡尔纳科幻小说选》《法国中篇小说选》(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等。
耿济安(1909~1994) 又名靖民,上蔡县城郊刘庄人。1930年武昌文华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到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工作。1937年8月赴美国留学,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攻读经济学。1940年6月至194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工作,任该馆中文部副主任,同时讲授中文课程。1946年12月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1949~1952年,任图书馆行政秘书,1952~1956年任编目部主任,1957年起任副馆长、研究馆员。主要译著有《父母必读》《暴君的威势在消逝中》《目录学略论》。主要论文有《丛书的研究》《谈谈图书馆现代化服务在编目上的几个问题》等。1994年1月在北京病逝。
马鸿谟(1919~1996) 回族,汝南县汝宁镇人,中共党员。6岁读私塾,1930年考入汝南省立中学,文华出众。1933年考入华东大学附属高中。在校期间,阅读革命书刊,踊跃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辍学回汝南投身革命。1938年年初入伍,在确山竹沟新四军教导大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乡革命,担任中共汝南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由于革命形势变化,去新四军四师工作,历经艰辛,南征北战。1947年年初调任中共汝南县委书记。1949年5月,任30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民政处处长。1950年7月,组织选派到北京马列主义学院深造,毕业后留校。“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地方接受再教育,阅读大量马列著作、“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并写出数万字的读书笔记,为理论研究奠定雄厚基础。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调中央党校任教,并任中共中央党校顾问杨献珍秘书,整理出版《杨献珍文集》,著有《中国近代史讲稿》《近代中国城乡改组初探》等书,编辑《民呼民吁民立报选辑》(198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多卷。1996年3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7岁。 臧传真 1923年生,确山县朱古洞乡老臧庄村新庄人。先后在国立汝南初中、洛阳高中读书。1943年入西北联合大学外文系学习俄语、英语。1947年毕业,到兰州大学外文系任教,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军管会翻译、政法学院俄语讲师。1950年调入武汉大学,组建外文系俄语专业,破格提为副教授,兼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首席翻译。1954年任山东大学外文系教研室主任。在反“右”运动中遭批斗、被免职。1962年10月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批斗。1980年8月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教西方文学,担任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离休。通晓俄语、英语,熟悉古代汉语及文学,长期从事外国语言、外国文学、翻译学及语言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要著作及译著有:《苏联文学史略》(1986)、《语言学中的哲学问题》(1956)、《盲音乐家》(1956)、《高尔基文集》(合译,1983)、《三幅画像》(1985)、《莫里哀传》(合译,1985)、《古希腊戏剧史》(合译,1989)、《幸福》(1995)、《上尉的女儿》(1996)、《春潮》(1998)、《父与子》(1998)、《猎人笔记》(1999)、《拜伦传》、《歌德传》、《果戈理传》、《爱的故事》、《幸福》、《语言学中的哲学问题》等。著有论文《论萨克雷》《从索绪尔的语言学谈到转换生成语法》《论屠格涅夫的诗歌》《论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论屠格涅夫的散文》等。2002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尚景熙 1924年1月生,上蔡县芦岗乡尚堂村人。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毕业。1949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任初中、高中教师,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1977年调至上蔡县文化馆任文物专干。在野外文物调查中,发现古文化遗址62处、古城址2座、古墓葬15座、古建筑3所。其中,4处古文化遗址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被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搜集的流散文物有铜鼎、铜簠、铜剑、铜镜、钧瓷大碗等,其中一级品3件,二级品70余件,三级品1000余件,被评为河南省文物普查先进个人。1988年7月,晋升为文博副研究馆员。1998年,上蔡县电视台拍制《古蔡道上考古人》(上下集),对其进行专题介绍。长期从事地方文物古迹、历史文化研究。在文化馆工作时,著有《河南地名漫录》。1986年离休后,出版有《豫捻大帅陈大喜》《秦丞相李斯》《大秦春秋》《蔡国纪事本末》《蔡国史研究》《熙园文史录》等书。在《历史地理》《楚文化觅踪》等国家、省级出版的书籍与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曾经接待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团体来上蔡访问团,进行学术交流。1992年至1994年,先后参与蔡仲墓、李斯墓、蔡叔度墓的修复工作,并撰写碑文。尚景熙首倡成立蔡氏文化研究会,撰写《蔡氏渊源史考》,考证出蔡氏的祖根在上蔡,对海外蔡姓回国祭祖、投资上蔡起到积极作用。还与其女尚玮研究出上蔡为重阳节的起源地,2000年在《天中晚报》发表《上蔡—重阳节的起源地》,2003年在《中国邮政报》发表《重阳节起源于河南上蔡》,促成上蔡县举办“中国重阳文化节”。2005年,上蔡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曾为上蔡县政协第2~6届常委,《河南省地名词典》编辑部编辑,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河南省考古学会会员、河南省地名学会会员、河南省钱币学会会员、河南省文物鉴赏家协会常务理事。
李乾亨 泌阳县官庄乡人,1925年生。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学、经济法学教授、法律系主任,教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江苏省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约翰斯·霍希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兼咨询委员。主要著作有《资本原始积累史话》(197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货币小史》(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大众货币学》(198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产理论与实践》(合著,1987年河北人民出版社)等。 胡思庸(1926~1993) 笔名吴鸣世、田用。1926年9月生于驻马店市驿城区。1946年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因酷爱文史转到文学院历史系就读。1951年2月毕业,因才华横溢,深受著名史学家、哲学家嵇文甫先生赏识,遂留校任教,担任嵇先生学术助手,协助创办新中国第一个史学刊物《新史学通信》(今《史学月刊》前身),后又曾担任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赵纪彬先生学术助手。长期在河南大学历史系任教。1983年8月起,担任河南社会科学院院长,兼任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郑州大学名誉教授、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河南省委咨询小组特约研究员、河南省社联副主席、中国史学会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州学刊》主编和中华书局《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丛书》编委等职,为中国历史学发展和河南省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贡献卓著。1993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在郑州逝世,享年67岁。胡思庸治学严谨,讲求文不虚发,有所不为,从轻易下笔著书。他是河南省第一个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位点的主要奠基者,也是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的开创者。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集中体现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研究等领域。1954年刊发在《新史学通信》上的长篇论文《伟大的爱国者林则徐》,是其成名力作。20世纪60年代在《历史研究》发表的文章《林文忠公家书考伪》考证缜密,断定学术界经常引用的40余件林则徐家书全系伪造,从而奠定其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鸦片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其学术研究进入高峰时期,发表了《清朝的闭关政策与蒙昧主义》、《龚自珍思想论略》以及《〈川鼻草约〉考略》等一系列重要论文,硕果累累,影响深远。尤其是《〈川鼻草约〉考略》推翻了延续百余年的历史结论,社会影响远远超出学术范围,引起多方面的重视。此外,他作为河南学者,对河南地方史研究也极为重视,参与了关于民国初年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白朗起义的调查工作,撰写出《白朗起义调查报告》,并与王天奖合作完成《义和团运动时期河南人民的反帝斗争》一文。他在撰写《近代开封人民的苦难史篇》的同时,发掘出尘封已久的宝贵史料《汴梁水灾纪略》。其主要论文辑入《胡思庸学术文集》,专著有《中国近代史新编》等。
方延青 原名袁天奇, 1926年生,泌阳县春水乡胡楼村人。开封高中毕业。1948年4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山西长治北方大学、北京华北大学、北京外语学校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外交部工作。1953年曾在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科进修一年,1955年调国家档案局。1960年到黑龙江省档案馆工作,后任副处长,1983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任黑龙江省档案学会理事。1984年调任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任副主编、编审,《河北省志》常务副总纂,《河北地方志》刊物副主编。曾主编《黑龙江历史大事记》,《黑龙江学运》,《黑龙江通志采辑资料》等档案史料汇编。学术论文有《谈谈档案馆的编研工作》《谈谈新方志》《关于资料的收集、鉴别与整理》《古为今用、存史资治》等。
徐云霞 女,汝南县人,1929年生。1948年考入河南大学经济系,后又入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学习,1953年毕业。此后,一直在河南大学从事俄语教学、研究与翻译工作。1972年,转入对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与研究。1985年,正式调入历史系,任世界近代史硕士研究生导师。主编和撰写著作有《1848年欧洲革命史》(获1984年河南省社科院优秀论著二等奖,1996年河南省优秀图书奖)、《1848年罗马尼亚革命》、《1848年捷克斯洛伐克革命》、《世界近代政治思想史》(获1992年河南省优秀图书奖)、《俄国加乔夫起义》、《世界近代史诸问题》、《精萃世界史—1848年欧洲革命风暴》等7部,分别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青年等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主要译著有《列宁的故事》《回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国与争夺欧洲霸权的拿破仑战争》《巴贝夫全集评价》《巴贝夫的几封书信》《日本近代史》等。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历史教学》《中州学刊》《文史哲》《法国研究》以及一些大学学报上发表世界近代史专业论文30余篇。
胡 象(1929~1984) 原名发祥,西平县人。华东军政大学毕业,曾任成都陆军学校史政工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校政治部副主任,1980年调入北京中共党史研究室工作。著有《二七大罢工》(195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参考资料》(1921~1961)、《马恩列斯、毛泽东论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共党史大事年表》等。
郭振铎 西平县人,1930年生。河南大学毕业,任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扶南王国》(主编,1984年商务印书馆)、《文艺复兴史纲》(联合主编,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英国圈地运动》(主编,1983年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籍中的柬埔寨资料汇编》(主编,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
赵启汉 1930年生,遂平县灈阳镇人。1950年考入河南大学史地系,翌年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选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被调至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1955年毕业,分配入新疆大学工作。1979年调洛阳师院。1982年在《洛阳师专学报》发表《河洛为王者之里》,文中提出“十三朝古都说”,否定传统“九朝古都说”,此观点得到广泛认同。1986年被评为副教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历史系中国史教研室主任、图书馆馆长,兼任河南省历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洛阳市古都学会理事。参与编写《沙俄侵略中国西北地区史》、《历史文化名城丛书·洛阳》、《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实用中学历史教学法》、《河洛文化论丛》(第一、二辑)、《中国皇城·皇宫·皇陵》(洛阳卷)。在省级以上书刊发表有关中国近代史、洛阳地方史论文20余篇,部分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归入《中国近代史》《中国地理》《旅游经济》资料保存。获洛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次。1990年退休后应聘授课,做爱国主义教育讲座及教学督导工作,被河南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等评为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
胡世厚 汝南县城关镇人,笔名实厚,1932年4月生。1949年3月参加河南军区独立团。历任豫皖苏军区独三团八连文化干事、河南军区独立四团政治处宣传干事、林业工程三师七团政治处宣传干事、黑龙江双子河森工局党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干事。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8月入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从事语文教学。1974年调洛阳农机学院从事哲学教学。1980年春调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文学研究,曾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1984年年底任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研究员。兼任《人生与伴侣》杂志社社长、主编,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河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影视评论学会副会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多年,著有《白朴论考》《花甲集—文学散论》;主编有《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河南省志·著述志》《中国古代小说十二讲》,合著有《人才与谋略—三国演义启示录》《三国演义与人才学》《三国演义论集》《建安文学新论》《河南风物志》《历代诗人咏中州》《中国古代戏曲论文集》等。其中《白朴论考》曾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风物志》曾获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古代戏剧家评传》曾获国家出版三等奖,《河南省志·著述志》曾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发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理论等方面论文50余篇。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韩玉梅 女,新蔡县弥陀寺乡小朱庄行政村东郭庄人。1932年10月10日生,1948年参加革命。先后入华北大学、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俄文专科学校学习。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2月调入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任翻译。先后为苏联、东欧工会代表团和亚太地区和平大会担任翻译。同年10月,调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任翻译组组长兼翻译。1955年8月,调国家档案局任翻译组长兼翻译。1961年6月,调回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任翻译。1970年3月,到江西省进贤“五七干校”参加劳动。1973年6月,返回中国人民大学生档案系。1974年8月,调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任翻译。1978年8月,再回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任教。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9月受国家教育委员会派遣,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苏联,到莫斯科历史档案学院进修并考察其档案工作。1988年3月归国,继续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任教。1989年、1992年、1993年先后作为中国档案代表团成员和翻译,访问苏联、俄罗斯,考察其档案工作。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3月办理离休手续,但仍继续任教,带研究生。1996年9月,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1997年10月,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年会。1985年至1994年,任中国档案学会外国档案学术委员会主任。著有《苏联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合译,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苏联文献编纂学》(合译,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苏联档案工作的理论与技术》(合译,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技术档案管理》(合译,196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苏联教育法令汇编》(合译,1978年人民出版社)、《苏联教育学》(合译,197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档案法规选编》(合译,1983年档案出版社)、《世界档案史简编》(合著,1983年档案出版社)、《三十年档案工作概况》(合著,1985年档案出版社)、《档案学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外国档案管理》、《外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等,专著、教材、译著及参编辞书达100余种。
李正宇 1934年生,正阳县人。1958年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敦煌学国际知名专家,中国书法新史观的创建者。主要从事敦煌历史、地理、文化、佛教研究,兼事方志学及中国书法史研究。应邀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及考察、讲学活动30余次;连续五年应北京大学中文系文献教研室邀请,为该系多届文献专业本科生及博、硕士研究生开设敦煌文献讲座;曾赴俄罗斯进行学术交流及考察三个月;三次应邀赴台湾,分别在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中正大学、逢甲大学及成功大学文学院讲学、研究。发表敦煌历史、地理、文学、语言、文字、书法、佛教、考古、乐舞、教育、文献等方面论文、札记、评论、序跋等200多篇;个人专著有《敦煌历史地理导论》《敦煌史地新论》《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敦煌遗书硬笔书法研究》等;点校古旧籍《万里行程记》《莎车行记》《荷戈纪程》《东归日记》《西行见闻记》等;合编、合著有《敦煌文学》《敦煌文学概论》等。《李正宇学术文集》11册即出。刘文哲 遂平县人,1934年生。任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外语系教授。译著有《林肯的母亲》(合译,1982年重庆出版社)、《泰戈尔评传》(合译,1985年重庆出版社)、《阿道夫希特勒的兴亡》(合译,1985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冯光廉 平舆县人,1934年生。1957年开封师范学院毕业。任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著有《鲁迅作品讲解》(主编,1979年山东人民出版社)、《王统照研究资料》(合编,1983年宁夏人民出版社)、《臧克家集外诗集》(合编,1984年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主编,1984年山东教育出版社)、《王统照》(合编,人民文学出版社)、《臧克家》(合编,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简明词典》(合编,1987年山东教育出版社)等。 杜耀西 1935年1月生于西平县。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群工部、陈列部干部,办公室秘书,陈列部研究干事,考古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副馆长、党委委员、研究馆员。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国通史陈列”、“史前史”(中国原始社会史)以及少数民族文物的研究。从事博物馆工作40年,担任副馆长期间主管全馆的陈列、保管、群工、考古、科技、图书资料、美工设计等部门,并负责外事工作。主要著作论文有《中国原始社会史》、《中国的七千年在威尼斯》、《中国史前的人类与文化》、《国宝—中国历史文物精华展》(副主编)、《元谋人的历史地位》、《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日文、中文,副主编)、中国文物鉴定(录像带)等。
张留学 西平县人,1935年生。开封师范学院毕业,任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彭雪枫传》(198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合编,1982~198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史料》(合编,1985年国家档案出版社)、《杨靖宇将军传》(1986年河南人民出版社)等。 曹桂岑 遂平县人,1936年生。研究员。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长期在第一线从事考古发掘工作。1971~1974年,主持南阳淅川下王岗遗址的发掘。由于地层上包含有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西周文化,解决了丹江流域的考古序列和编年,并将下王岗遗址定为仰韶文化下王岗类型。1976~1977年,参加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1979~1985年,主持淮阳平粮台文化古城址和淮阳马鞍冢楚墓的发掘,其中平粮台是一处龙山文化古城,有城门、城墙、排水管道、高台建筑,是考古重大发现,后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发掘了淮阳北关陈王墓。1990~1995年,在丹江水库发掘了和尚岭、徐家岭、杨河、大石头山、吉岗楚墓,出土大批青铜器和玉器,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大批的资料,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已出版《淅川下王岗》、《河南考古四十年》(合作)等书。已发表考古报告和论文有《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考》《龙山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我国何时进入文明时期》等50余篇。并编辑出版《楚文化研究论集》《河南文物考古论集》。此外,还参加了《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任货币部分主编)、《楚文物图典》(河南部分)的编写。其主编的《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成址试掘简报》,1984年获河南省社科优秀论著二等奖;《淅川下王岗》,1991年获河南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一等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夏鼐考古学鼓励奖。后,承担《淅川和尚岭徐家岭楚墓》(1993年全国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淮阳平粮台》(河南省社科"八五"重点项目)两书的编写工作,及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淅川淹没区的文物调查和规划工作。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河南省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秘书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1993年被评为河南省文化厅先进个人。1995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优秀专家。 秦国经 1936年生,汝南县人。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毕业,分配到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工作。1980年后,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任科员、副主任、主任、副馆长。1993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逊清皇室轶事》(1985)、《中华明清珍档指南》(1994)、《逊清皇室秘闻》(2014),主编《常用外国地名今昔对照表》,合编《清季中外使领年表》《清代中央国家概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概述》,发表学术论文和文章30余篇。
高聚成 西平人。1936年生,中共党员。1959年9月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64年8月大学毕业参加工作,1965年11月调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工作,1972年8月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政治工作。1984年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任编辑,1986年任编辑部副主任,1988年任编辑部主任。1995年评为高级编辑。1997年3月退休。出版专著有:合编《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和《中国民间故事精粹》系列丛书,主编《中国动物故事》《毛泽东的故事》,撰写多篇论文。
郑杰祥 1937年3月14日生,新蔡县古吕镇和平街人。1961年9月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河南省文物工作队。1970年6月调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任副所长、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担任“夏商周断代工程”商前期年代学研究。在《文物》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编著《夏文化论文选集》(1985)、《夏史初探》(1988)、《商代地理概论》(1994)、《郑州商城与早商文明》(2014)、《炎黄汇典》(2002)。1962年,全省进行石刻文物大普查,郑杰祥负责整理登记库藏石刻拓片,初步掌握金石学基本知识。1963年,发表《南阳新出土的东汉张景造土牛碑》论文。1969年,奉命负责从焦作至黄河岸边铁路沿线的考古发掘工作,同时参加淅川县下王岗大型遗址发掘,并参与在新野县清理河南省唯一的一座春秋时期曾国贵族墓葬,在潢川县清理河南省第一座春秋时期番国贵族墓葬。1974年,与永城县(今永城市)魏志亮馆长一起找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墓地,并在省文物局大力支持之下,为其修墓建园,由著名史学家郭沫若题写“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刻石立碑。1977年,郑杰祥奉命参加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发现我国第一座被确认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较为完整的城堡基址,从此与夏商考古和夏商史学研究结下不解之缘。不久,又陪同贾峨、安金槐调查位于登封告成镇东北隅阳城山麓的阳城遗址。1985年,郑杰祥在省考古学会会长许顺湛支持下,编辑出版《夏文化论文选集》。后又在“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资助下,编辑出版《夏文化论集》。1988年,积多年夏文化考古研究之功,出版我国第一部夏史专著《夏史初探》。郑杰祥应约参加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工作,并出版《商代地理概论》。2005年4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新石器文化与夏代文明》。之后,郑杰祥多次参与新郑具茨山岩画、方城岩画的研究工作。曾获得“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论著一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贡献奖”等多种奖项。
王尽忠 新蔡人,1937年3月14日(农历二月初二日)生。1961年7月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汝南师范学校和新蔡高中任教。曾任新蔡县委秘书、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史志办公室主编等职。1987年被评为副编审职称。参与主编《新蔡县志》,编著《干宝研究全书》《新蔡人物志》《新蔡辛亥革命资料》。 郭来喜 1937年生,上蔡县邵店乡人。1956年6月从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1959年入莫斯科大学研究生院进修。1961年4月回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63年晋助理研究员。1979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984年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翌年晋升研究员。1986年获国家发明奖,被国务院聘为长江三峡工程专家组专家。1987年兼任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所长,1989年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中国科学院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副导师,199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所著《贫困,人类面临的问题》1992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黄金海岸开发研究》199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中国科学院批准为博士后合作导师,云南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所规划的云南泸沽湖、四川攀枝花市被联合国定为模范社区,郭本人获联合国模范社区奖。1996年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高级管理研讨班学习结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神州土洋(北京)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人文地理规划与研究。同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对外宣传一等奖、国家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2001年获青海省旅游发展突出贡献奖,被联合国工业组织绿色委员会聘为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2003年撰写《中国中部崛起纳入国家行动计划的建议》被三家杂志社刊载,后被国家采纳。郭来喜思维敏捷,观点新颖,常以敏锐目光捕捉时代前沿变化,不断推出新理论、新概念。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2部,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40余人。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会长暨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软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名誉院长、《人文地理》主编等职。还先后担任国内40多个市级、省级旅游规划项目主持人,主持过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项目、国际基金资助项目、国务院下达项目等课题。所倡导的国际资助扶贫项目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福特基金会、国际温洛克农协会评为反贫困模范项目。所作六盘山区规划受到国务院重视,该区被国家定为旅游扶贫试验区。提议申报的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王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黄秉丽 1938年生,上蔡县朱里镇大黄村人。1959年上蔡高中毕业,考入宁夏大学,1963年8月分配到宁夏图书馆工作,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人事秘书、人秘科长、采编部主任。1985年3月,调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地主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任副主任。1994年8月,任办公室主任。正编审职称。兼任《宁夏史志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地方志协会理事、中国地方志人物丛书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宁夏地方志协会秘书长等职。先后为各市县修志培训班讲课20余次。向自治区政府提出健全地方志编纂机构、配备专职干部、提高人员素质、重视读志用志等建议,征得领导重视与支持。在编写自治区志书中,对全书框架结构、政治观点、史料甄别、文字锤炼、标点符号运用等认真把关。审改部门志书10余部,其中《宁夏粮食志》《宁夏供销合作社志》《同心县志》《宁夏电力工业志》获国家、自治区奖励。组织整理出版康熙年间《朔方广武志》、道光年间《中卫县志》、光绪年间《平远县志》、民国时期《化平县志》等。发表《浅谈〈史记〉人物传记写法》《“和平老人”─ 郭南浦》等文章。1998年退休,居银川。 宁 骚 1943年5月8日生,河南省西平县人。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教授、所长。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并留校任教。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政治学系做研究和教学工作,被聘为客座教授。1990年2月,开始执教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1991年8月晋升为教授。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8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后历任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副系主任、常务副系主任、系主任。主要兼职: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民族政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全国自学高考委员会政治学类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全国非洲问题研究五人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学,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研究地区。出版著作有:《公共政策学》、《现代化与政府科学决策》、《公共管理研究丛书》、《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学》、《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民族解放运动史》(合著)、《非洲黑人文化》、《非洲古国桑海》、《非洲通史·古代卷》(合作主编)、《非洲的过去与现在》(合著)。已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多部(篇)论著获国家教委、国家出版署、北京市、北京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由其所指导的研究生30多人获硕士学位、20多人获博士学位。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澳大利亚和亚太各国名人辞典》 第三版、第四版和《亚美名人传》等收有宁骚条目。 王永宽 1946年1月生,正阳县人。中共党员。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983年起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直至2007年1月退休。曾任本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戏曲学会理事、河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戏曲学会副会长,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被河南大学文学院、郑州大学文学院、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聘为兼职教授,是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特聘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为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独著、主编、主撰的著作已正式出版的有21种。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戏曲通鉴》,200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获2008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2008~2009年度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中国文学通典·戏剧通典》(任主编),《中国文学通典》四部之一,1999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获第三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河图洛书探秘》(专著),2006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河洛文化研究丛书”之一, 2007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社科类图书;《中国古代酷刑》(专著),199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同年台湾云龙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1997年日本东京德间书店出版了日文译本,2004年增补为《扭曲的人性》,2006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文学史·古代卷》(任主编),2002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获2002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中原文化大典·文学卷》(任主编),《中原文化大典》是河南省政府主持的大型文化建设工程,全套56册,“文学卷”为其中的“文学艺术典”之一,200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何瑭集校注》,199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古籍整理规划“九五”重点项目“中州名家集”的一种;《东京梦华录》(古籍整理),201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品读沧桑》(自著文史杂论集),201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自撰文学、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评论43篇;《春华秋实集》(旧体诗集),2009年大象出版社出版,收入本人自作旧体诗词430首。其他著作有《翡翠园》、《未央天》点校(古籍整理),1988、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清代杂剧选》校注(古籍整理,第一作者),1992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老残游记》点校(古籍整理),199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邓小平理论的文化阐释》(任主编),200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古典剧曲鉴赏辞典》(主编之一),2004年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注解(古籍整理),201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表关于中国古代戏曲、小说、文论方面的专业研究论文及其他评论文章100余篇,论文《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获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第四次“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专著《邓小平理论的文化阐释》,获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第五次“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周绍朋 1946年生,新蔡县龙口镇前周庄人。1970年北京机械学院工程经济系计划与组织专业毕业,分配至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电器设备制造厂,从事企业财务管理与计划管理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学习。1981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同时攻读博士学位。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企业管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2月,任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行政公署副盟长,挂职进行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实践。1995年12月,调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管理学部副主任、主任、教授,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企业改革与企业管理。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六五”“八五”有关重点课题的研究,参与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研究协调小组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重点课题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研究”和国家行政学院有关重点课题的研究。出版专著、教材和考察报告10多部,发表论文200余篇,10余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市优秀论文、论著奖。主要著作有《企业经济学概论》、《中国政府经济学导论》(第一主编)、《首都钢铁公司经营管理考察》(作者之一),《中国企业制度改革研究》(主编之一)等。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理事,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理事等。
张大新 1949年3月生,遂平县文城乡马庄村张楼人。九三学社社员。1966年毕业于遂平县第一高中,1981年12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1982年1月分配到信阳师范学院任教,1996年9月调入河南大学。一直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工作,大学三年级时参与《全唐诗》整理,发表2篇学术论文,还改编明初传奇剧本《荆钗记》,在遂平县排练演出,逐渐对学术研究产生浓厚兴趣。曾师从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李修生教授研究近古文学。后研究领域转向宋元杂剧及河南地方戏发掘和保护工作,申报成立河南地方戏研究所。2005年3月,他推动河南大学与河南省文联主办樊粹庭百年诞辰纪念暨豫剧发展学术研讨会,并在河大礼堂举办“樊戏”(樊粹庭戏剧)与祥符调精品专场演唱会。2005年4月,筹办中国古代戏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召开。2005年后,他带领研究生们在省内各地进行广泛调研,通过走访老艺人,先后搜集整理“樊戏”剧本42部、“怀梆”剧本85部、“大弦戏”剧本32部、灵宝皮影戏道情剧本8部、“柳子戏”剧本6部。2006年10月,受聘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国家“十一五”重点社科规划项目《中华大典·艺术典》编委,并担任其分典《戏曲典》两位副主编之一。著作有《沉沦·忧思·求索》(2002)、《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2001)、《20世纪辽金元文学研究》(2002)、《樊粹庭文集》(全六册,2012)等。主持项目有:2004年度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戏曲与民俗文化关系研究》、2001年度教育部 “十五”规划课题《元杂剧作家心理与创作关系研究》、2002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宋金时期中原俗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戏曲的成熟》、河南省教委1999年度重点项目《元杂剧的发展与元代社会心理的变迁》、2012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豫剧与河南地方戏传承发展研究》、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河南戏剧的变革》等。主要获奖情况:1996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4年获河南省高校首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6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明理·图貌·传神·写心》获1992年度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金元文士之沉沦与元杂剧的兴盛》获1994年度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沉沦·忧思·求索》获2002年度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元末雅俗文化的交融与戏剧形态的蜕变》获2004年度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金政权南迁与北杂剧的成熟》获2005年度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传统理念与人格范式的颠覆、消解与重构——新编豫剧〈程婴救孤〉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启示》获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担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职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
温海昌 1954年12月生,西平县杨庄乡仪封人。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曾任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党支部书记、河南师范大学宣传部长。1996年后任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校长,校党委书记。主要论著,1991年《学生管理学》(副主编)、《大学生就业必读》(副主编),获河南高校第三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专著、主编)获河南省哲学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河南省高校思政教研成果一等奖。1995年《河南省高校德育大纲及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完成者)获河南省人民政府实用社会科学奖。2002年《对美国远程高等教育的认识与思考》(独著)获河南省远程开放教育研究会一等奖。2004年《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主持人)获得省远程开放教育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奖。
姚锡远 1954年出生,汝南县金铺镇人,硕士学位,中共党员。1967年汝南二中毕业,1990年河北大学研究生班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历任驻马店师专中文系副主任、主任、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副校长、校长。2004年冬,调任南阳理工学院院长。是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修辞学会会员、河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著有《中国小说大辞典》《普通话口语交际艺术》等著作10部,是河南语言学界较有影响的中青年专家,获“河南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委“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称号。
刘思峰 平舆县人, 1955年5月生。中共党员,教授。1973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1975年因抗洪抢险立功,被保送开封师院读书。1978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南农业大学任教。后曾就读于河南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美国宾州州立SR大学,学习数学(本科生)、经济学(硕士生)和系统工程(博士生)。精通英语、日语、法语、德语4种语言。曾赴美国宾州州立SR大学国际系统科学研究所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任访问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省及省教委各类科学基金课题多项,几年内即把河南省的灰色系统和区域经济研究推向学科前沿,他本人多次被推选为全国或国际会议主席。多年致力于灰色系统理论和区域经济研究,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英文18篇),出版著作11本(其中英文1本)。论著被国际权威性文摘杂志跟踪检索和国内外学者引用480多次。有12项成果分别获省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奖、实用社会科学奖及省科委、教委、交通厅科技成果奖。1997年,他应邀到国际一般系统第二届年会上做学术报告,在国际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连续两届担任大会主席的J.福雷斯特教授当即提出邀请他到其所在的SR大学讲学、进行合作研究。他完成的第一本英文灰色系统专著,由国际著名的库柏出版公司出版,同时在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地发行。现任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全国灰色系统研究会副理事长、《灰色系统研究新进展》主编、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委员会委员、青年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兼任美国SR大学访问教授、IIGSS学术出版社客座编审。1994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破格晋升为管理学教授。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获河南省首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6年被评为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国家软科学专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专家。后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江苏省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李宇明 1955年生于泌阳县。1978年春考入郑州大学学习。1981年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应届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现代汉语硕士学位,师从邢福义教授。1984年研究生毕业留华中师大任教。1988年开始招收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同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1993年破格晋升教授。1994年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任文学院院长,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199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遴选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8年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并被确定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0年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并为华中师大“汉语学与汉语教育”国家人文社科基地副总负责人。2000年12月,调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2001年4月,兼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2012年4月10日,经教育部党组研究并与北京市委协商,被任命为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兼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语法学、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规划。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380余篇。独著有《心灵的骚动——心理平衡论》《独生子女语言问题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汉语量范畴研究》《语言学概论》《语法研究录》《语言学习与教育》《汉字规范》《中国语言规划论》;合著有:与白丰兰合著《父母语言艺术》,与唐志东、周小兵合著《儿童语言的教育与训练》,与唐志东合著《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与汪国胜、吴振国合著《汉语辞格大全》,与陈前瑞合著《语言的理解与发生——汉族儿童问句系统理解与发生的比较研究》,与费锦昌合著《汉字规范百家谈》,与萧国政、赵世举、冯学峰合编《言语与言语学研究》,与张西平主编《世界汉语教育丛书》;主编有《现代汉语导引》《聋儿语言康复教程》《学生成语词典》《理论语言学教程》《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 王文平 女,1956年6月生,确山县人。中共党员。1980年驻马店师范英语专业毕业,1990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学士。1999年进修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学位课程。先后在驻马店师范学校、驻马店教育学院任讲师、副教授,长江师范学院教授。为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河南省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语文教育学委员会副秘书长。系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出版著作《舞踊在光影的旋律中——后现代中外经典影视之魅》(2011)、《灵魂的救赎》(2005)、《学海初航》(2000),主编教材《外国文学教程》(2000)、《外国文学专题——文本重读与外国文学精神重塑》(1999),参编辞典《东方文学名著鉴赏大辞典》(1996)、《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大辞典》(1997)。 关爱和 汝南县人,195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1973年高中毕业后,关爱和到农场劳动锻炼。1975年7月被推荐至汝南师范学习,毕业后任教于汝南一高。1977年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学习。1981年,河南大学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并考取河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1981~1984年,在河南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文学史家任访秋先生攻读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方向硕士。198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曾任河南大学中文系主任。1988年起,担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1996年5月,任河南大学副校长。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9月,任河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8年7月,任河南大学党委书记。读书期间,对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有着较大的兴趣,发表数篇学术论文,并获学校奖励。1981年年底,师从近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任访秋教授,攻读近代文学研究生。1984年年底,获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即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协助任访秋先生编著的《中国近代文学史》,成为我国近年来较为全面完整的近代文学史教材,为国内大多数高校所使用,并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986年,因科研成果突出,破格晋升副教授。1987年合著《中外文学名作提要》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及国务院古籍整理项目,出版《悲壮的沉落》《从古典走向现代》《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二十世纪文学编年》《中华文学通史》等学术专著。他担任第一撰稿人的《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提要》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青年奖。他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论文《桐城派的中兴、改造与复归》,1987年5月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青年奖;论文《鸦片战争前夕的文学论争》获河南大学1989~1991年度优秀论著二等奖。1992年,晋升教授。关爱和在学术上的成绩得到学术界同行的赞扬,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国内近代文学学术讨论会并宣读论文。美籍华人教授柳无忌曾在国外报刊上介绍其论文。1988年,他被推选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1990年被推选为全国南社研究会理事。自1988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承担的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有《晚清旧派文学研究》,合作承担的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有《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的多角透视》,合作承担的国家教委社科规划项目有《中国的近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等。为河南省重点学科、河南省211工程申报学科—河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主要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1991年起,任全国青联八届委员会委员。1992年起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1993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优秀专家。是河南省政协常委、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军靖 女,1956年生,汝南县人。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历史学博士,教授。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殷商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郑州大学女专家教授协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师从于先秦史著名学者李民先生。研究重点是《尚书》中的管理统御思想。主要研究成果有:《尚书》领导统御思想研究;礼乐文明与王道政治研究 ;秦汉之际治政方略调适研究;《尚书》与古代政治文明研究,以及中原文明探源、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研究等,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曾多次荣获全国、省级以及校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姚新中 1957年2月生,泌阳县沙河店镇人。1976年10月至1978年1月,在郑州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1978~1988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相继获得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历任哲学系助教、讲师、伦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1988年9月获北京市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1990~1991年受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前往英国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开始在英国威尔士大学(卡迪夫和兰彼得)担任教职,先后成为讲师(1994年)、高级讲师(1997年)、副教授(1999)、伦理学与宗教学教授(2001),并担任该校神学、宗教研究和伊斯兰教研究系系副主任、主任(1997~2002)。1998年当选英国剑桥大学Clare Hall学院终身成员,并入选英国皇家人文艺术学会院士。1999年当选香港孔子学院永远名誉院长之一。2002年入选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院士。2003年入选《世界名人录》,受到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接见。2004~2007年,任牛津大学伊安·拉姆赛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008~2013年,担任伦敦国王学院宗教与伦理学教授。2008年10月,创建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并担任所长。2010年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伟伦特聘教授”(兼职)。2012年,入选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13年,入选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重点支持计划”,同年9月受聘于中国人民大学,任哲学院院长、伦理学教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世界伦理中心副主任。为《中国哲学》杂志季刊副主编、《中国哲学前沿》副主编。在比较伦理学、宗教社会学、儒学、中国宗教等领域,出版中文著作《伦理学与现实生活》(1988年华夏出版社)、《困惑:当代社会问题的伦理思考》(1989年11月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道德活动论》(1990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道德研究与伦理比较》(2000年2月教育科学出版社)、《中西方人生哲学比论》(2001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儒教与基督教:仁与爱的比较研究》(2002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早期儒家与以色列智慧传统比较研究》(2013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伦理学史经典精读》(2016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比较视域中的儒学研究》(2016年12月孔学堂书局)、《中国哲学创新方法论研究》(2019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10余部,英文著作7部,在国际和国内一级学术杂志上发表中英文论文近百篇。
李树辉 笔名林子。1957年4月生,正阳县人。历史学硕士学位。先后就读于喀什师范学院中文系维吾尔语专业和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曾在喀什师范学院、新疆大学(北校区)、新疆师范大学和石河子大学任教20余年。后调入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任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新疆历史和突厥语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及古文献研究,涉猎广泛,视野开阔,常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道。具有较扎实的语言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理论功底,擅长运用语言学的方法解决民族史学问题和运用文化学的方法探讨语言现象的成因。发表论文、译文、书评160余篇,参编教材6种,著有《汉语文化要略》、《人文视野中的刀郎文化—麦盖提县人文资源开发研究》(合著)、《乌古斯和回鹘研究》等书。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新疆人文地理杂志社学术顾问,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新疆历史学会理事。
单 民 1958年生,西平县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任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副主编,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检察学研究会理事等职。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8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曾在公安、检察机关从事多年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工作,具有较丰富的司法实践工作经验。先后在《法学评论》《中国刑事法杂志》《法学家》《人民检察》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著、合著有《贿赂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刑事司法疑难问题解答》、《中外刑事公诉制度》、《新中国反贪污贿赂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著作20余部。 赵国祥 1961年11月生,上蔡县人。1983年毕业于华中师大教育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在华东师大心理学系攻读管理心理学方向博士学位,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8月至2001年9月,在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工作。后到河南大学任教,任常务副校长(正校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为省级重点学科(心理学)带头人、心理学研究生学位点牵头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6年6月,任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正校级)。2017年9月,任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学术兼职有: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分会副会长、河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河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心理研究》杂志主编。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学术研究主攻方向为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有《管理心理学》《领导者个性论纲》《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心理学概论》《领导心理研究》《管理心理学高级教程》等16部论著。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12项。从1998年12月起,先后参加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研究与撰写工作,并参加面试考试方法的设计、试验和使用工作,直接担任中组部、水利部等单位高级干部选拔的面试考官,多次担任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公开选拔考试的面试考官。 宋新宇 1962年10月生,西平县芦庙乡杨集人。1979年高考成绩居河南省理科榜首,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80年由国家教委选派到上海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学习。1981年入西德科隆大学企业管理及国民经济系学习,1987年获管理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经济学博士,入德国德意志银行工作,并受到系统培训。1993年进入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先后任顾问、高级顾问、项目经理和中国区董事、总经理。1997年回国,1999年4月在北京成立易中创业公司,任董事长。开展企业经营咨询服务,将上千个中外企业的管理理论及实践,总结汇编为《企业成功的八大原则》,精炼成8小时VCD光盘培训教程,使2万多个企业受益。讲授《有效管理者的八大工具》专题课,被众多企业家誉为给企业经营“一把锋利无比的斧头”。2001年9月,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战略管理实务》课程客座教授,兼任全国工商联经济技术委员会委员,为《中国经营报》《中国企业家》杂志专栏作者。2002年7月3日,德国《商报》称其为“中国最成功的战略专家”。 著作有《让管理回归简单》《让经营回归简单》《让用人回归简单》《赢在战略》《成功战略:企业成功的八大原则》《有效管理者的八大工具》《营销久赢的八大方法》《控制与激励的五个系统》《老板学》及系列研究报告《S.O.S.宋博士论战略》等,主讲课程有《成长与转型》《企业成功的八大原则》《有效管理者的八大工具》《营销久赢的八大方法》等。 孙 晓 笔名孙筱。1963年9月生,正阳县人。1978年毕业于驻马店第四中学(现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1983年毕业于驻马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现黄淮学院),任教驻马店第七中学。1984年至1987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7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历史所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与经学史研究。曾担任古籍整理项目主持人,出版成果有:《永乐北藏》《汉魏佚经丛编》《今注本二十四史》《中国婚姻小史》《心斋问学集》《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中国古代妇女地位考察》(合著),《中国经济史·秦汉卷》(合著)、《阅藏知津》校勘标点本(合著)、《两汉经学与社会》。主编著作有:《羊角历史文化丛书》《掌故大辞典》《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研究丛书》。
尹全海 1963年生,遂平县人,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历史学博士。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新中原协同创新中心牵头人,河南省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信阳师范学院首届教学名师,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专家,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中原移民史、台湾史及海峡两岸关系史等。主持“中央政府管辖台湾历史文献丛编”、“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丛书”,现已出版《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等学术著作1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出版基金、国务院台办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国家民委研究项目、全国高校古籍委研究项目,以及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史学月刊》《齐鲁学刊》《文史杂志》等国家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次参加全国涉台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并数次应邀赴台进行学术交流。现正积极推动豫闽台高等学校学术文化交流。代表性著作有:《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清代巡台御史巡台文献》《清代福建大员巡台奏折(上下)》《固始移民与闽台文化研究》《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30年(1981~2011)》。主持科研课题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央政府赈济台湾史料”(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历史上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方式研究”(2008年);国务院台办重点研究项目“根在中原:台湾大姓氏探源”(2012年);国务院台办研究项目“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2011年);国务院台办研究项目“中央政府管理台湾历史文献丛编”(2010年);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台湾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遗产的生存样态与海峡两岸共同记忆研究”(2012年);全国高校古籍委研究项目“清代汉语文献所见台湾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整理与研究”(2011年);全国高校古籍委研究项目“清代巡台御史之巡台文献整理与研究”(2007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清代巡台御史制度研究”(2008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文献所见清代大陆赴台人员对保存台湾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遗产的贡献”(2011年)等。
贾海涛 上蔡县人,1964年生。1998年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任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行政管理学系兼职教授,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受国家教育部委派,曾先后在印度甘地大学和尼赫鲁大学做访问学者。1994年后,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世界民族》等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海外印度人与海外华人国际影响力比较研究》《新世纪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等。
朱国仁 1964年8月生,上蔡县崇礼乡坡朱村人。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教育系,随入本系硕士研究生班,1989年7月毕业,在教育系任助教、讲师。1992年9月入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1995年7月毕业,12月入北京师范大学读教育学博士后,任副教授。1997年10月任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综合计划处副教授,1999年12月任师资处副处长。2000年起任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副处长、处长。2001年任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研究员。2007年7月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副司级)。先后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规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厦门大学全国重点文科基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心兼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高等学校发展中心、中国工程院─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评估中心兼职研究员。出版有《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高等学校职能论》《挑战与创新:构建新经济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体制改革:科教兴国战略下的选择》等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完成国家和部级课题10余项。
渠长根 1964年11月生,确山县人。1986毕业于郑州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1991~1994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读硕士,获法学硕士。2000~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读博士,获历史学博士。1994~2004 年,在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任教。2003年,破格晋升为历史学教授。2004年8月,调入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授,后任院长。2006 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2008年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浙江理工大学国家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建设项目执行负责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梯队人员,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抗日战争史,同时涉猎东亚关系史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先后在《社会科学》《军事历史研究》《百年潮》等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有:《自我教育论》《功罪千秋—花园口事件研究》《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探源》《浙江航空史志》。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 赵心田 1964年12月7日生,确山县胡庙乡水牛赵庄(今属驻马店市驿城区)人。199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河南百泉农业专科学校(今河南科技学院)农学系毕业,分配到驻马店地区地方史志办公室工作,历任秘书科副科长、业务指导科科长、年鉴工作科科长,《驻马店地区志》副主编、《驻马店年鉴》副主编。2001年11月任驻马店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助理调研员,2005年2月任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2006年~2010年,创办并主编《河南书法年鉴》。2012年5月,任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驻马店市志》主编,《驻马店年鉴》主编。长期从事地方史志编纂出版工作,主要成果有:参与主编《驻马店地区志》(副主编),200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参与主编《驻马店年鉴》1993年~2011年共19卷(副主编),主编《驻马店年鉴》2012年~2018年共7卷,其中2014年卷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一等奖,2012年卷获河南省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河南书法年鉴(2006)》,2006年8月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三等奖(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第三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一等奖(中国出版协会年鉴研究会主办),受到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通报嘉奖;主编《河南书法年鉴(2007)》,2007年12月线装书局出版,获第二届全国地方志系统年鉴评奖专业年鉴特等奖、河南省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河南书法年鉴(2010)》,2010年8月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主编《河南书法五千年》,2009年8月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主编《驻马店历史文献丛刊(四种)》,2015年6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汝南先贤传〉辑本注译》,吕友仁、赵心田辑注译,2015年6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明万历汝南志》,明李本固撰,赵心田校勘,2016年5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东汉吴房长张汜请雨摩崖石刻》,赵心田主编,马健中编著,2016年7月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王奎山小小说全集》,王奎山著,赵心田编,2016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笔墨涅槃——张万庆艺术人生》,赵心田主编,王慧玲著,2017年1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获驻马店市“五个一”工程奖;《新蔡楚简》,赵心田主编,谢辰编著,2017年6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熙园文史录》,尚景熙著,赵心田编,2017年8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驻马店史籍人物传》,赵心田、薛樵风辑校,2018年11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汝南遗事校注》,明李本固撰,赵心田、赵新春校注,2018年11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清嘉庆汝宁府志》,清王增纂修,赵心田、徐则挺、赵新春点校,2018年12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曾获个人荣誉:1991年获1986~1990年度“河南省地方史志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获1991~1996年度“河南省地方史志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河南省政府颁发“河南省修志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获河南省地方史志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地方史志工作特殊贡献奖。为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分会理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黄河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学术论文《新方志注释论》1995年第1期《中国地方志》发表,收入《中国地方志优秀论文选编》。
雷 明 祖籍上蔡县,1965年2月生于武汉市。199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89年获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华中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进入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1995年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留校任副教授,2000年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后任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协会专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指标研究会理事、《经济科学》编委,园林管理科学与运筹会正式会员,国际投入产出协会正式会员。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决策、可持续发展统计与核算,资源环境经济学,经济增长核算分析、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等领域的教育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10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重大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宣读学术论文80余篇。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环境奖、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三等奖,全国统计科技进步二等奖。 谭 贞 女,1965年4月生,泌阳县人。中共党员,教授,教育学博士,教育学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555”人才。1983年9月考入驻马店师专英语系学习,1986年7月毕业后留校,历任校团委科员、中文系辅导员、党委宣传部副主任科员、宣传部副部长、宣传部部长(副处级)。2000年9月至2003年6月,在职攻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2005年4月,任黄淮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英语系党总支书记。2005年9月,任黄淮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国际学院院长。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职攻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在英国班戈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2010年10月任黄淮学院副院长。2015年12月任黄淮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业务上主要从事教师政策和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与模式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历史考察》等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及教材有《教师专业发展导论》《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等8部;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外合作办学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等5项。
申来津 上蔡县人,1965年7月生。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2002年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晋升教授。2004年,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任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兼湖北省行政法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国家社科基金通信评审专家。2005年获中材建设奖教金。从2001年起,先后在《学术交流》《教育研究》《人文杂志》《求索》《社会科学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法律意识与行政选择》一文,获湖北省法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发表专著《精神激励的权变理论》,2003年由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参与主编《中国行政法总论》,2005年5月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涉及法理学、行政法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用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 郑风田 1965年生,正阳县人。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与McGill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项目。1996~1997年获荷兰政府奖学金,在荷兰商学院(The Netherlands Business School)进修。2000~2001年获得加拿大政府与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The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经济系任访问教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07年10月,参加中欧论坛,访问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法国等。2008年10月,访问意大利。2008年11月,访问美国。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三农”问题,食品安全,农村产业集群与创业、企业与环境关系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福特基金会、国家留学基金委课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学基金等10多项;主持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农业部、国家能源办、国家发改委、国家食药局等部委合作课题10多项,地方合作课题20多项。出版研究专著2部,主编5部,参编4部,主译校2部,主编教材4部,发表核心论文50多篇。著作有《制度创新与中国农家经济行为》(2000)、《粮食——农业·农村·农民》(1997)、《美国企业家精神》(2001)、《华人企业家精神》(2001)、《犹太人企业家精神》(2001)、《日本人企业家精神》(2001)、《管理从做人开始》(2001)。主编教材《现代管理学》(2005)、《农村经济管理学》《中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程》《农村经济与管理》(1999)、《中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教程》(1998)。专著《制度创新与中国农家经济行为》获第五届人民大学优秀学术专著奖,教材《农村经济与管理》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文字教材奖三等奖,农村经济管理学入选教育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主要社会兼职有:首届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咨询专家,国家扶贫中心专家咨询顾问,农业部信息市场司咨询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审专家,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商务部、农业部、北京市农委、科委等部委项目评审专家。曾任德国GTZ等国际机构咨询顾问,农业部环境污染普查专家组成员。 张得水 1965年生,汝南县人。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分配到河南省博物馆工作,后任《中原文物》杂志常务副主编。1997年7月后,任河南博物院研究部副主任、主任。2010年11月,任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副所长,2012年11月任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2015年10月任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是河南省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兼任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郑州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原早期文明与博物馆学。长期从事文博工作,先后策划和组织“河南博物院学术文库”和“大象博物文库”的学术出版;主持并创办河南文化网;组织实施丝绸之路河南段、大运河河南段系列文物保护项目。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学术论文80余篇。主要有:《河南古代陶塑艺术》(2005年大象出版社)、《中原文化大典·陶塑卷》(200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201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2017年文物出版社)、《前世今生——五大名窑古代精品及当代创新》(2017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天地之中——嵩山地区的文化观念》(2018年文物出版社)、《丝绸之路与中原》(2018年文物出版社)。《河南古代陶塑艺术》获2006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2011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原文化记忆丛书》2012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中音乐文物》获2017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天地之中——嵩山地区的文化观念》获2018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策展:“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 ,获2017年度全国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金字塔——不朽之宫展”,获2018年度全国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主持“河北承德普乐寺保护修缮工程”监理项目,获2015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 张新科 上蔡县人,1966年9月24日生。1984年上蔡高中毕业,先后在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上海理工大学(教育系统工程)、同济大学(德语)和德国汉堡国防大学(教育管理)学习,德国教育管理学博士。精通德语和英语。1988年7月~1994年1月,先后任南京理工大学人事处科员和师资办公室主任。2000年6月~2001年6月,任上海德国学校校长。2001年9月~2004年2月,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2004年3月~2007年3月,任南京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和继续教育学院院长。2007年4月~2012年7月,任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2012年7月,任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2014年5月,任徐州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德比较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先后用中英德三种语言在《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高等工程教育》《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中文和德文学术著作6部。出版学术论著5部。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并完成教育部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两项、“十五”规划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两项和江苏省人文与社会科学科研课题四项,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科研奖励4项。为江苏“333工程”杰出人才,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德国汉堡国防大学外聘教授。长期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在《当代》《十月》《钟山》《莽原》《散文》等著名期刊发表文学作品80余万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远东来信》,中篇小说《天长夜短》《偃旗息鼓》,短篇小说《信人》《大喷》和散文《面道》等。 高永安 1966年11生于驻马店市驿城区刘阁集后庄。1972年入刘阁小学学习, 1981年考入确山县第一高中学习。1984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1988年毕业分配到驻马店教育学院中文科任教。1994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攻读音韵学方向。1997年毕业到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文法部任教,晋讲师职称。2001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博士生,师从语言学家何九盈攻读音韵学,期间发表《〈字汇〉音切的来源》《〈音韵正讹〉的韵母系统》《〈山门新语〉和清末徽州方音》等论文。2004年以学位论文《明清皖南方音研究》毕业,到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任教。2007年,博士论文《明清皖南方音研究》获商务印书馆“青年语言学基金”资助出版,并获得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奖、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晋副教授。2009年出版《边听边记离合词》,开始涉足传教士汉学研究。2010年至2012年,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任教。2014年,著作《声调》列入商务印书馆“汉语知识丛书”出版。2017年,完成著作《皖南方音史》,出版《皖南方音史与〈字汇〉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担任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3次,参与编写一批教材和词典。先后撰写、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汉语音韵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代汉语方言研究(主要是驻马店方言研究)等。
张永义 1966年生,泌阳县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副所长。2001~2002年度,为哈佛—燕京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先秦哲学与近代诸子学。先后为哲学专业本科生、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开设《古代中国哲学史》(本科生必修专业课)、《〈庄子〉导读》(本科生选修专业课)、《庄子及其哲学》(全校公选课)。主要著作:《墨子与中国文化》(专著),《被解释的传统》(合著,后更名《近代思想史略论》),《苦行与救世》。
庞乃明 1966年生,正阳县永兴乡人。198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2004年获得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明史及明清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专著有《明代中国人的欧
上一篇:霓虹深渊无限琳角色介绍
下一篇:日语四级真题「2019年大学日语四级真题」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