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乡村的发展变化篇1
关键词:引导;学生;乡村资源;习作
最新版的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要有挖掘课程资源的强烈意识,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乡土民情、学生的家庭生活、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日常的所见所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我认为乡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可以从取材的角度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进行习作。
一、让心灵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乡村山川河流田野的自然之美
乡村学校的学生更接近大自然,早上起床推开门的第一眼,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的景象就出现在他们的视线之中,这些东西城市里的孩子是无福享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习作时,应让孩子们的心灵走进大自然,聆听稻田蛙声一片、梧桐树上鸣蝉独奏、林间百鸟歌唱、山涧泉水叮当,静看天边落日朝霞、山坡绿草红花、路边露珠闪烁,乐享微风轻拂脸颊、花朵幽香沁人心脾、牛群羊群山间奔驰、沐浴日月洒下的温暖与寂静。春夏秋冬、风雨雷电、风霜雨雪、花开花落等自然之物。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的心灵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通过观察思考,体会造物主的伟大,在这些早上起床第一眼就能够看到的自然事物中发现它们的外在美,进而感受其内在美。当学生带着审美的眼光去看自己家乡的时候,他们也不再对这些熟视无睹,在习作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意愿,他们就会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在习作中用文字表现出来。
二、体验田间“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在乡村,人们总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教师在引导学生以这类题材的习作时,让他们亲身体验,和自己的父母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过程中去体验劳动的艰辛,从场面中去挖掘劳动的快乐,从收获中发现劳动的美,从饭桌上思考享乐的可悲及成果的来之不易。清晨的一缕阳光、打在身上的雨点、融入土地的一滴汗水、一个被农具磨出的水泡、一背篓沉沉的粮食、晚归路上的牛铃与天空的月牙、父母长满老茧的双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了全身泥浆与腰酸背痛的切身体验之后,自然就会有很多话要说,有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去表达。
三、留心倾听长辈讲述神奇故事与传说,感受乡村人民的文化生活
乡村的孩子,经常会听到祖辈们给他们讲祖辈的亲历故事或是一些神话传说,还有一些离谱的教育孩子的故事,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时也可以在其中寻找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在聆听这些故事的时候顺藤摸瓜,感受先辈们当年的文化生活,也可以通过这些故事和今天的文化生活形成一定的对比,感受文化的多样性与进步。比如,在乡村流传较多的高人捉鬼的故事;精通法术的以补锅为职业的术士“石补锅”怎样徒手抓一把铁水在破锅上一糊,锅就如同崭新的,还有怎样给了一个恶棍大苹果吃,那恶棍吃完苹果之后才发觉自己的拳头被自己啃得血淋淋的;某地因为在闹饥荒时一个人饿死在那里,到半夜只要不辟邪的人经过路边的柏树就会倒下拦住行人的去路,周围的山上还会出现鬼鸟凄厉的叫声……
教师引导学生习作是可以让学生写故事传说本身,也可以通过故事写祖辈生活的艰辛,还可以写长辈对晚辈的爱。
四、观察婚丧嫁娶及其他各类节日活动,感受并展现民间风俗习惯
根据观察,乡村人家不管是娶媳、嫁女、盖新房,还是长辈驾鹤西去,都要择个吉日操办宴席宴请亲戚朋友乡亲四邻。这些活动场面热烈,是孩子们“大扎堆”欢乐的天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的欢乐写进习作中。这些活动中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风俗,比如约定俗成的规矩、活动的禁忌等,让学生多看多了解,感受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等。再有就是像春节、端午、中秋、元宵等节日,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出自己的感受,以不同的视角去发现其中的美。
五、对比乡村的今天与昨天,通过新事物感受家乡产生的发展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动力的转移与合理利用,务工潮的兴起,以前在说“三年一大变”,如今的乡村变化可谓是“一年一大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变化脚步更快,特别是外出务工的人带回了许许多多新的思想、新的思路、新的观念,乡村发展更是如日中天,原来“一路风尘”的碎石道路变成了又宽又直的干净的沥青路,一座座漂亮的小楼如雨后春笋般地矗立于原来那偏僻的小乡村。
让学生通过干净的沥青道路、干净卫生的饮水、健康医疗的条件、互联网的便捷、楼房的新建、购物的方便、3G和4G通讯、气象预报等方面去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通过实实在在地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去描写家乡的发展变化,在习作的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热爱家乡的感情、对未来的憧憬等,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用文字去描绘与畅想之中。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针对学生没有东西可以写,拿到习作作业无从下笔,以及教师在习作教学时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怎样在生活中找素材的认识。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习作课时,要带领学生“逃离”课堂的笼子,飞向更广阔天地的自然中去,拥抱自然、拥抱生活,在周围的环境中去体验和实践,这样才有东西可写,才能把文章写得有骨有肉,框架和砖瓦切合得才牢固,“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作者身在“此山中”的。
所以,在乡村学校只要教师愿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善于发掘有丰富习作资源的乡村世界,一定能够消灭习作时废话连篇、假话成风的“难”点,学生的习作也一定会像乡村世界一样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乡村的发展变化篇2
《乡情记影》的作者侯文禄是山西和顺县县委书记。和顺县地处太行山颠,是一个部级贫困县。多年来,作为县委书记的侯文禄深切感受着扑面而来的“三农”问题,他团结县委一班人,在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进程中,描绘宏图,制定目标,落实政策,稳步实施,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拥护。百忙之佘,为更好地记录乡村发展变化的足迹,他像一名敏锐的摄影记者一样,拿起了照相机,用珍贵的影像,将中国农村的绚丽多姿留存下来。他的镜头聚焦在普通农村百姓,他历经寒暑四季用双脚丈量着和顺的土地,在下乡调研期间用镜头记录下一个部级贫困县发生的深刻变化。这就是侯文禄的《乡情记影》,一本献给祖国,献给与他患难共栖的土地和人民的“乡村日记”。
60年来,和顺人民经历了风雨考验,在同贫困作斗争的过程中,这里的党委、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这几年,党的“三农”政策在农村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新技术广泛推广,新产业不断发展,广大农民从党的政策中得到了巨大的实惠。
乡村是社会的基石,中国农民是中国社会的脊梁。乡村的日出日落、春夏秋冬折射着历史的进程,农民的喜怒哀乐、米面油盐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记录乡村,就是记载历史。对此,侯文禄深有体会。
作为一名县委书记,侯文禄长年工作在基层,每年大量的时间都在农村一线,走村串户,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所见所感让他动了想要记录、反映、宣传农民生活状况、农村发展变化的念头。这便有了这本弥足珍贵的《乡情记影》。他直接面向农村,面向群众,用摄影镜头形象地记录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生存变化的真情实感。在党的宦民政策指引下,社会主义新农民喜悦的心情,就表现在他们纯朴的笑脸上。村里男女老少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新农机改变了生产方式,新产业拓宽了增收空间。这部影集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农民一年里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场面,赞美了农业劳动的辛苦和收获。而连续举办三届的“牛郎织女文化节”更呈现了和顺地方乡土特色,让和顺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保存。对这些场景的点滴记录可以看出,作者对乡村生活有若深刻的体验,对农民兄弟有着深厚的情感!
与此同时,这片土地的美丽也深深吸引着侯文禄。春天山花遍野,夏日森盖参天,秋季层林尽染,冬来山舞银蛇。在下乡之机,他爬上一座山,走进一条沟,那壮阔连绵的山峦,那色彩斑斓的秋林,那潺潺流淌着的小河,那成熟诱人的庄稼,更使他增添了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于是,他将这些看到的乡村美景、文化古迹、风土人情,都记录在了他的相机中。
其实,影集作者并没有刻意使用什么摄影技巧,拍摄时客观条件常常也不允许在现场摆开来琢磨。这些照片往往是他看到了、感受到了,就随机进行抓拍。经常是碰到什么抓什么,对什么有感受拍什么,因此这些作品贴近生活,画面真实、自然、生动、感人,不变形、不夸张,不求画面的完整,而是力求图片的内涵丰富。
我国著名文化学者欧阳中石先生在翻阅侯文禄摄影集的初稿后说:“这些照片很难得,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的真实状况,也使我回想起过去在乡下生活时的一些情景。从这些照片中也看出了作者对农民的了解和热爱。一个县委书记,把他工作的地方建设好是他的责任,用摄影的方式来反映农民的生活、农村的变化也是他的职责。”于是他亲自为这本影集起名为《乡情记影》,并题写书名。他说:“是作者所拍摄反映的农民和农村的真实画面打动了我。”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分别为这本影集撰写了序(白庚胜所撰序言摘要附后)。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在为《乡情记影》所写的序中说道:“这本纪实影集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县委书记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的熟悉和了解,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和厚意,对国家、民族、文化、生活的忠诚和热爱。这本书可以说是和顺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乡村风物志。他用图片的形式向人们诠释了农村生活的轨迹,记录了近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展现了我国广大农民繁衍生息,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精神风貌,同时又是一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的教科书。”这是对这位县委书记辛勤工作的认可和尊重!
乡村的发展变化篇3
今年的作文,属于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为写实性,没有什么寓意,观点也十分鲜明,即:中国变化了,发展了,崛起了,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了。要求也很明确,要歌颂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出题者意识到这个题目过大,于是材料进一步具体指导,让考生从军事、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选择小角度进行写作。尽管,这几个角度对普通考生而言,还是远了些,大了些,空了些,但是,它却给考生指出了写作思路,即化大为小,大处着眼,小处着笔。
观点给了,方法也很明确,既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又确定了写作方法,甚至还明确要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那么,题目就很好写了,如同小学写过的“家乡的变化”、“餐桌的变化”应该都可以;男同学写自己关注的军事和体育,那么姚明、刘翔、李娜都可入题;女同学自然也可以去写巩俐、宋祖英、萨顶顶。只不过,无论从文笔还是主题,自然不能永远停留在小学的水平,要做到夹叙夹议,记叙议论抒情三者密切结合。注意叙述的典型化、概括化,议论的集中化、深刻化,抒情的自然化、真实化。
当然,考生觉得最难的就是深刻主题了。其实,只要回想一下我们写作的基本训练,难深刻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看待,考生颂扬祖国某一方面变化的同时,用辩证的思维去透视一下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或者引发人们更深入的思考,文章想不深刻都难。
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展变化是历史的必然,只有顺应历史进步的发展才值得人们歌颂。文章中,以未来主人翁的态度思索探讨今天的发展变化,是否顺应历史,是否有可持续性等等。例如,写经济发展,厂矿增多,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可同时,是不是带来了污染、噪音,民风民俗也发生了改变,喜什么,又该优些什么?这样,既完成了作文要求“所感、所思”,又完成了深刻这一高层次要求,简单而实在。
3、对比之中见变化。崛起的中国与过去的“东亚病夫”,开放的世界化的经济与过去的闭关锁国……忆旧社会贫苦,展新中国腾飞,抒发考生豪迈与激动之情。文章内容自然也就丰富充实深刻了。
可见,坚持写作训练的同时,也应该提高学生作文的理论水平。当然,只要扎扎实实做好基本功训练,就能应对任何变化。
附示例作文:
“软件”“硬件”一起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六”“神七”的成功发射,海军在索马里的顺利护航;孔子学院在欧美的开办,汉语教学的普及与推广;吉利熊猫收购沃尔沃,国家GDP增长,排名仅次于美日……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正以大国的姿态维护着世界的稳定,世界更以惊奇的眼光关注着中国的崛起。
是的,中国发展了,国强民更富。瞧瞧,我们一家三口住上了130平方的房子,父母虽然只是工薪族,但也有了私家车。爷爷奶奶住进了城,嘴里整天感慨生活“天天像过年”。节假日驾车“荣归故里”,发现老家变化更大,原来的土墙土房消失得无影无踪,连过去家境困难的三舅家也盖起了漂亮的二层大洋房。父母常忆苦思甜的小学校舍,在我眼中优美恬静神奇得像三味书屋;村镇的办公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正是一座“白宫”,阔气且优雅……
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是今日中国的主旋律。然而,我们看到的发展变化“硬件”居多,物质居多,可“软件”呢?
奶奶干了一辈子乡村医生,需要老家出具一份证明。年长一点的村民都知道,因为几乎每一家孩子大人都让奶奶看过病。可年轻的新上任的医疗站的法人代表就是不同意,原因很简单“我不知道”,“我母亲知道是我母亲知道,我不知道”。父亲急了“你是法人,不是个人!你不知道,可以调查嘛”,可年轻人说“正因为我是法人,代表法律,我不知道,就是不能开”……给奶奶填写的一份表格,需要村委会、村医疗站盖章五个村民签字且格式为一式六份,可卫生院的办事人员一次只告诉你一条,当父亲和其他乡村医生在乡和村之间跑了三趟,问个究竟时,办事员慢悠悠地说:“急什么,国家政策要慢慢理解嘛,你能耐,你自己办去!”噎得父亲哑口无言,办事员还教育父亲“关口渡口,气死霸王,关口要慢慢过”。
忽然想起一个笑话,说有人问一农夫“当你富了,你想干啥”,农夫回答很利索“买两碗扯面,吃一碗,倒一碗”。回到乡下,“暴发户”这个词常萦绕在耳边。看看报纸,最贵的车被中国人买走了,最贵的香港楼盘据说也被大陆人买了,听说中国人准备对外出击了!反正,钱有的是……
可是,当台湾因环境污染对大陆游客有不满时,当欧洲各国一边期盼挣我们的钱却一边无可奈何的摇头时,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囊中饱满的同时,脑袋是不是也该装更多的东西,否则,“纨绔”“土地主”将成为我们国人的代名词。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这是领导人的高瞻远瞩,“硬件”“软件”要一起变,这更是国家发展的必须。是的:当我用奴隶式要求,当我用封建的理念和效率生活在21世纪的土地上,我怎能说,祖国啊,我将你深深的爱恋。
乡村的发展变化篇4
在现代文明的带动下,乡村是越来越进步了还是越来越退步了?回答之前,最好到乡村去做一次调查研究。中国是传统农业发达的国家,农村伦理体系维系着农村的发展与稳定。近代以降,农村形势逐渐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大同小异的中国传统农村格局被打破,更多农村在迈向城镇化;有的乡村则开始组合;当然也有乡村走向没落。几乎每个地域的乡村格局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无论纵比还是横比,农村面貌巨变往往都会带来乡村伦理状况的变化。
农村不再是单一的文化存在。以家族和宗法势力为主的农村伦理体系,几千年来,一直维系着农村的生死存亡。乡里乡亲意味着更深层次的血缘、亲属、地域互通的关系,乡村百姓之间的生活受强烈的宗族制度制约。族中长辈是想当然的伦理维护者和评判者,一脉相承,鞯葑殴欧绻旁希更传递着家族美德。一个村庄继承着一个或几个家族的家风、血脉,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农村伦理走不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虽因特殊事件和特殊人群,会改变农村惯有的伦理系统,随后巨大的生活惯性会淹没这些细枝末节。解放后,对传统伦理虽然有所打破,但没从根子上撼动人们的祖先归属感、神灵敬畏感和地域亲切感。
改革开放后,文化多元、信仰多元,农村伦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特别是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农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崩塌”。突出体现在,一部分人受到网络碎片文化的冲击,开始追求传统伦理之外的刺激,一些不合时宜或不合农村规范的言行开始涌现。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多元伦理观的产生,传统伦理相对统一的伦理认知,被当下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所打破。
农村人员结构的变化也是引发农村伦理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诱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种田谋生的农民发生分化,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部分富人虽依然生活在农村,但他们内心深处已经趋同于对城市生活的认知,这一部分人中的明智者,成为农村人物质、精神生活的双重带领者。有的则沦落为腐朽生活的代言人,摧垮了农村人亘古不变的价值体系。随着外出打工者的数量增多,农村出现青壮年男女数量锐减、老人和孩子赡养教育等问题增加的现象。一方面,隔代教育会引发疼爱过度、监督不够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孩子的德育问题严重缺钙、道德素质堪忧等问题。缺少伦理引导的孩子成为制约农村未来道德滑坡的关键因素,而农村里一些投机分子的“倒行逆施”,亦加重了农村伦理重建的难度。
有人提议靠乡贤制度重新构建乡村伦理体系,笔者不敢苟同。现代乡村的伦理体系构建不应忽视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村庄生存背景的变迁,仅仅依靠传统的手段不足以维护传统伦理,较好的方法无疑是剖清这些问题的根源,一地一议,一村一制。多元文化不可能回归到封闭一统,但通过政府的引导完全可以利用其阳光因素,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要积极发挥好他们的引领作用,留守的打工子女教育应得到足够重视和关注,对农村的恶势力要予以坚决打击。只有经过多方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让农村的伦理体系重新构建起来。
(抽文)
乡村的发展变化篇5
关键词:身体形态;小学生;黎族;汉族;海南
中图分类号:G804.4(266)“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523―03
近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对各主要民族,特别是汉族的体质健康状况研究,从1979年开始已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对象涉及到汉族、蒙古族、藏族、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锡伯族、黎族等等,特别是最近的全国体质调查,所涉及的民族,人数、调查的项目等都达到了最大规模。
通过对海南黎族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测量,了解他们身体形态发育和健康状况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海南黎族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结论与建议,为改进海南黎族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和体育教学、训练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走访调查法和专家座谈法,对海南省的779名海南汉族乡村小学男生,574名海南黎族乡村小学男生,659名海南汉族乡村小学女生,553名海南黎族乡村小学女生,共2 565名汉族和黎族小学生进行了身高、体重、胸围等3项身体形态指标的t检验统计分析,进行了鉴别和综合研究,提出了对海南黎族小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身高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规律 从表l海南黎族汉族小学男生身高的t检验,可以看出,6~11岁的黎族和汉族小学男生的身高发育数据指标基本相同,没有显著差异,这主要与海南黎族和汉族乡村男生风俗习惯比较相同,饮食习惯和环境非常相似有关。
海南黎族男生11岁时,身高只有138.92 cm,比海南同年龄汉族男生的身高低,到12岁时,达到146.07 cm,增加了7.15 cm,比同年龄汉族男生的身高140.84 cm,高5.23 cm。这一点说明海南黎族12岁男生青春发育的高峰期已经到来,而且到来的时间比汉族同年龄学生早一年左右。海南汉族男生13岁时的身高达到157.68 cm,标准差为6.87 cm;而海南黎族13岁男生的身高只有152.46 cm,标准差为8.14 cm。海南汉族男生的身高又超过同龄黎族男生。这主要是由于黎族的民族风俗习惯、居住地区、生活环境差和生活水平低等原因造成的。也可能与海南黎族学校体育水平低的原因有关。
从表2海南黎族汉族小学女生身高的t检验,也可以看出,6~11岁的黎族和汉族小学女生的身高发育数据指标基本相同,两两比较(t检验)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主要与海南黎族和汉族乡村男生风俗习惯比较相同,饮食习惯和环境非常相似有关。
从表2海南黎族汉族小学女生身高的t检验,也可以看出,6岁黎族女生的身高低于汉族女生,7~10岁的黎族和汉族小学女生的身高发育数据指标基本相同,黎族小学女生的身高略高于汉族同年龄女生的身高,没有显著差异,这主要与海南黎族和汉族乡村男生风俗习惯比较相同,饮食习惯和环境非常相似有关。
2.3胸围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规律 海南省黎族和汉族小学生男生的胸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汉族略高于黎族,在8岁前差异不显著,9~12岁时,汉族男生的胸围明显高于黎族,两两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
海南省黎汉族小学女生的胸围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汉族小学女生略高于黎族女生,在8岁前差异不显著,9~12岁时,汉族女生的胸围明显高于黎族,两两之间比较存在着非常显著(P
3 结论与建议
1)从结果与分析中可以看出,海南省黎族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低于汉族。因此,应该借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东风,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促进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黎族学校的领导,充分重视黎族的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提高黎族地区的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学工作质量,进而达到增强黎族小学生体质和健康的目的。
2)海南省黎族地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也落后于海南汉族地区,黎族地区学校更应该十分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研究,不断改进体育与健康教学手段,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提高黎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由于黎族学生的体质比汉族学生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黎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对黎族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黎族学生了解和掌握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选择相应的体育锻炼内容和手段,制定适宜的运动处方,全面增强黎族学生的体质。
4)对黎族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目的教育,是当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核心,应当教育黎族小学生从思想上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确实有效地保证体育锻炼的质量,从而达到锻炼黎族学生的身体,增强其体质的目的。
5)黎族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比汉族学生差,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黎族的生活饮食习惯和离学校太远等因素造成,应该引起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注意小学生的饮食卫生,保证小学生每天有足够的营养,和均衡的营养补充,才能确保全面增强黎族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乡村的发展变化篇6
经济指标反映榆阳巨大变化
经济指标最能直观地反映出当地经济的发展变化。有这样一组数据为我们展示出榆阳区的发展变化:2001年榆阳区的GDP总量为26.3亿元,财政收入7002万,农民人均纯收入132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223元。而截至2008年榆阳区GDP,总量为113.8亿元,财政总收入2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10元。2009年上半年GDP已完成58.5亿元,财政收入上半年是17.5亿元,2009年财政收入力争达到30亿元。短短10年的时间,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生活都实现了几倍乃至数十倍的增长。2006、2007年两年榆阳区连续被评为陕西省县域经济十强之一。
科技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榆阳区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西部大开发10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榆阳区依靠科技力量积极改变调整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起多个农业基地,培育出多个农业支柱产业,让农民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耕种模式。经过近10年的发展,培育起马铃薯、生猪、羊子、玉米、小杂粮、大扁杏、大漠蔬菜七大农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北畜南果城郊菜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合饲养羊、温棚养猪、奶站养牛、笼舍养鸡等先进的养殖技术。借助先进的科技和现代的管理,榆阳区生猪养殖量已达到110万头,被确定为国家生猪良种补贴县区和陕西省百万头生猪基地建设县区。同时还新建了陕西省畜牧业基地和设施养羊示范区,养羊数量达到161万只,已成为陕西第一养羊大区。榆阳区作为全省第一养畜大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畜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大棚菜、小杂粮、大辣子、制种玉米等逐渐取代了传统农作物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在南部形成的保存面积达10万亩的大扁杏,已经成为南部山区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围绕农业支柱产业的加工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先进的科技和现代的管理不仅成为农民的增收致富的重要杠杆,同时也让农民品尝到收获的喜悦。
道路交通变化成就引人瞩目
西部大开发10年中,榆阳区城乡道路的变化成就也引人瞩目,2008年新修乡村油路375公里,相当于2006年以前5年新铺公路里程的总和。截止2008年底,榆阳区全面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区乡公路黑色化的目标。路况的改变对人民生活发展变化也带来很大改变,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大大缩短出行时间,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预计到2009年榆阳区新铺公路里程也将达到300公里左右。到“十一五”末,全区将全面实现主干线公路高速化,过境公路二级化,区乡公路黑色化,乡村道路畅通化。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而便利的交通也将带领着榆阳人民在致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循环经济“环保”保育护航
榆阳区在大力发展工业产业的同时,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榆阳区的资源优势和工业产业的特点,走出一条“依托优势资源上项目、提升传统产业抓改造、发展循环经济促提高”的新路子。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抓,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限期进行整改。对不符合环境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准立项上马。大力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空气质量及人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2008年榆阳区城区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天数达到312天,超过“创模”标准20天。截至2009年7月全区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天数达到230天,空气质量明显变好。有烟煤的全面禁烧,让黑烟笼罩榆林城的现象彻底得到改变,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环保指标,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也得到大幅提升。
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榆阳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关注民生,积极解决各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榆阳区投资建设了陕西省占地面积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该小区占地总面积634亩,将建成114栋楼,建筑面积共计64万平方米。通过介绍,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这个小区可容纳近两万人,相当于一个佳县县城的总人口数。作为经济适用房最显著特点是价格便宜,该小区将在2010年前半年竣工,优惠的价格,也将使该区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面对日益凸显的老龄化社会问题,榆阳区区委、区政府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开工建设“全国一流、全省第一”的养老服务中心,该养老服务中心占地面积350亩,建成之后将为当地应对老龄化社会提供重要保障。也为当地的老年人提供另外一种安度晚年的生活方式。
乡村的发展变化篇7
【关键词】农村教师 教师培训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6-02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教学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教师职业日渐成为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教师职业专业性提升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能够识文断字的人都可以从事的职业。时至今日,边远农村地区,除了教师数量仍存在不足之外,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教师专业发展不能满足教师自身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成为限制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困难之一。
教师要不断面对在新时代、新天地、新环境、新的文化价值观的“染缸”中生长起来,将要在充满挑战、竞争、危机,同时又充满机会的未来社会去大展拳脚,绽放生命色彩、书写生命意蕴、实现生命价值的新生的一代又一代,越来越感觉到职业的压力和教学的困惑了,这是由教学“与时俱进”的本质和规律决定的。发展与变化无时不在,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困难随时产生。教育教学理论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产生的新情况对之以策,而在教育和教学中,理论总是通过教师才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使每一位教师胜任他的工作,具备与时俱进,顺应教育教学发展变化的要求,能将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实践力量,适应教学新环境,敏锐察觉和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的解决,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思路。教师须具备持续发展的“素养”,面对诸多变化,教师原本的学识水平、教育教学的理念,教育教学技能等,就会出现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发展变化需求的状况。面对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变化,教师能否紧跟其变,甚至是“以变制变”,“以变测变”、“以变促变”,教师的素质走在教学变化的前面,实现教师对教育教学变革的引领和支撑,改变教师在教学改革面前不知所措的现状。而教师要实现素质发展较为有效且被广泛认同的一条道路就是实现“专业发展”,通过专业发展使自己在教学技能上游刃有余、教学心态上永葆青春、教学认识上高屋建瓴、在教学事业上乐此不疲。
教师做教学研究,外出学习培训等都是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克服和调整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专业发展会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愈加胜任而产生自我认同,是教师良好教学习惯的养成过程,是源源不断的蓄势进一步发展的内心需求不断强化的过程。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地从“涉足”教师职业不断地钻进教师职业本身和内部的过程,意味着他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再仅仅处于“皮毛”层次做工作,而是深入到教育教学内部、触及教育教学本质、发挥自己创造性和智慧去干的“事业”。与流逝的岁月一道,一部分教师成为教学名师、特级教师、知名专家、用精彩的笔墨书写了自己的教学人生,而另一类教师则做起撞钟和尚的差事,他们每一个教学的过程将他们推上了不同道路,这主要来源于他们不同的专业发展道路。
二、农村学校及农村教师有其特殊性
教师教书育人,承载国家和民族兴亡使命、关乎社会和谐发展和文明火种的传播,甚至掌握人类未来幸福和发展方向的舵盘,任重而道远。教师职业的从事者须是身心健康的人,也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人类未来、国家民族的强盛等培养出健康的有用之材,为我们建构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长久的存在家园而做出贡献。教师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边远农村教师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由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等因素决定的,农村学校的教师有其相对特殊的生存状态。“与城市学校相比较,农村和偏远地区乡镇的生活条件无疑存在较大距离。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文化生活贫乏,这些必然影响教师工作热情、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的稳定”[1]。此外,边远乡村教师获得信息的途径、专业发展的渠道等多方面都明显的处于劣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行走的不竭动力,是教书育人工作不至于变成乏味的苦差的有效预防之策,是教师心态保持青春的“良药”。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且设法改进并解决相关解决,这也是乡村教育获得发展和提升的必然要求。农村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良好发展是提升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
三、边远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边远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缺乏有效的、能够持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运作机制及保障。边远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常见三种途径:一是自主提升;二是国家(上级)组织领导的教师培训(如“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等);三是学校或当地教育领导部分(如教育局)组织力量外出学习“取经”。自主提升常出于教师教学的困惑所带来的教师自身意识的改变而引发的一种自觉的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及提升,这种提升往往可以产生实际的效果,一些优秀教师就是通过自觉的学习而实现自身教学水平发展的,但这种教师在农村一线实属“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毋庸置疑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但是在农村学校能够主动研究教学的教师却很少。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人数过少与学校的“教研制度”建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而教案备写、作业批阅,计划总结的书写等,常常是在被统一的领导下,按一个模式完成的,缺乏创造性和个性,教学工作变得机械而死板缺乏生机。对此,有研究者指出:“鼓励教师求实创新,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应少‘刚’性,多‘柔’性,让教师在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自由的学术气氛中施展才华,实现教师工作由被动向创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还有一种自主提升是教师为“提升”而采取的提升,主要体现为“文凭”的提升,如自学考试、电大、函授等教师采取的自主提升方式成为近年来教师学历提升的快速通道,但这种提升大多数情况之下并未如学历提升一般对教师本身的学识水平和教学素养等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于国培计划等,借助于网络的远程形式的培训,由于培训机构的评价方式、培训单位与学习人员之间的“距离”的限制和约束,教师自身日常工作需求等原因,培训的效果和预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线学校按照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和所下达的培训比例派遣教师外出参加实地培训也是培训的主要方式,但这种培训也极大地存在实际与预想不一致的情况。迫于升学压力及其他原因,一些中小学校长舍不得骨干教师、潜力股、实力派教师外出考察培训,一般会安排“后勤人员”、“机动人员”、“后备力量”去参加培训,认为只要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即可。不能不说这是在急功近利的眼界之下对培训目的的严重曲解和培训项目的致命损害。有效的培训提升和教学实践工作的关系正如磨刀和砍柴的关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利刃在手,光靠工夫怎能顺应和满足日新月异的教学发展变化的需求。另外一些农村学校(尤其是学生人数偏少的学校)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培训费的支出也成为教师培训不可忽视的阻力之一。一些学校管理者因为经费紧张会想方设法向上级要求压缩培训名额。另外,教师对培训认识不足,甚至是被迫参与培训,一些培训机构对培训效果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也是培训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
此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还有:一是农村学校激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制度建设薄弱,学校教研机构不健全,没有教学研究的组织机构保障。一般学校均设有教务处,但是教务处常常忙于教学服务的琐事,没有精力专门去组织力量从事教学研究。一线学校是否应设立教研室,组织学校的精干力量带领学校教师进行校本教学研究,形成教学研究的风气和氛围,从理论层面为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寻求破解之道。二是对于进行教学研究的教师,学校不予以支持和帮扶,存在一些教师在孤军奋斗、事务繁忙中终因孤掌难鸣和体力不支而中道退出。三是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大多数教师的信息素养偏低,要么是由自己的知识结构造成的,要么是由于设备的不能及时跟进导致年轻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逐渐地也落后了。在信息化代表了时代特征的今天,没有联通互联网的农村学校数量不少,另外教育类期刊杂志的订阅也非常有限,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阻碍因素。四是教师自身对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另外,对乡村教师的学习机会现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教学繁忙,学习时间偏少;二是经费短缺,学习资源匮乏;三是支持不足,学习机会缺乏政策保障;四是气氛不浓,学习文化呈现惰性”。[3]这些严重的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进而对农村中小学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胜任教师工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路径。边远农村学校教师受限于其生活和工作的实际环境,实现专业良好的发展往往具有更多的困难,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走上良好的专业发展道路,是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陈元辉.城乡教育二元分离问题的解决策略探讨――日本教师轮岗制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5):157.
[2]肖正德.我国中小学教学制度文化:批判与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9,(8):39.
乡村的发展变化篇8
【关键词】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 舞会角色
一、简·奥斯汀作品中舞会角色的现实源
1775年,简·奥斯汀生于汉普郡斯蒂文顿的一户乡绅家庭,16岁的时候随父母迁往巴斯,30岁时移居南安普顿,34岁又迁居乔顿直至逝世。她们家祖上靠羊毛业发家,随后通过买地置田成为乡绅人家,她的父亲乔治·简·奥斯汀牧师是当地的教区长,她的母亲卡桑德拉·李·奥斯汀来自一个贵族家庭。所以,虽然简的一生都在宁静的乡村中度过,但她接触的生活圈还是地主中产阶级。
对于18、19世纪英国的地主中产阶级,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无非是旅行、跳舞、打牌猜谜等。其中,跳舞当时在中产阶层是非常流行,对于“身材苗条,亭亭玉立”的简·奥斯汀来说,也是一种爱好所在。在她给她姐姐卡桑德拉的书信中就多次谈到舞会——“只有12圈舞,我跳了9圈,还有几圈因为没有舞伴没跳成”。
从翻拍简·奥斯汀作品的影视作品可以看出,在简的时代所流行的舞蹈是英国的乡村舞蹈。这种舞蹈起源于16世纪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据说是意大利和其他国家的舞蹈家在觐见伊丽莎白的时候将欧洲大陆宫廷舞蹈带入英国,这种欧洲大陆宫廷舞蹈与英国本土的民间舞蹈结合而形成。由于女王的偏爱,使之风靡宫廷,流行于伦敦中产阶级,随后流传到伦敦周边的乡村庄园。到了摄政时代,英国乡村舞蹈成为宫廷、贵族、绅士阶层的必不可少的活动,只要有舞会,必定有乡村舞蹈。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舞会角色的作用
1. 舞会——“是导致谈情说爱的一个步骤”
“大凡家境不好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理所当然,在当时娱乐生活并不十分丰富的时代,舞会是最好的交际场所。舞会作为上层阶级与中层阶级的一个连接口,通过舞会,中层阶级可以有很大的机会认识上层贵族,并发展出一系列的关系。所以,《傲慢与偏见》中,梅里顿舞会让小乡绅贝纳特一家认识了年收入四五千磅的单身汉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在舞会上,宾利与简在肢体的交流中暗生情愫,互相吸引。而在内瑟菲尔德的舞会上,宾利更是和简整个晚上都待在一起,两人互相爱慕。
2. 舞会——矛盾摩擦的地方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舞会并不总是生情的地方。
一个男士在舞会上的举止、言谈、礼貌、风度、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最会引起女士的重视,她们通过男士的行为判断男士的性格品行。在当时的社会,“教养”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18世纪末政治家、思想家勃客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教养(manners)比法律还重要……”而按英国的舞会礼仪,男士应当尽可能主动地邀请那些最不引人注意,在角落中落落寡合的女士跳舞。可惜我们的达西先生,却怠慢了伊丽莎白,他矜持自负,拒绝跳舞,以致让伊利莎白心生偏见,产生矛盾。所以即使在内瑟菲尔德舞会上,达西先生很礼貌的邀请伊丽莎白跳舞,然而在跳舞中关于乔治·韦翰的不愉快讨论让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偏见更上一层。
3. 舞会——社会的小窗口
如果说舞会是中层阶级向上爬的阶梯,那么舞会也是上层阶级炫富——展示当时最流行的服装和装饰,尽显高贵文雅风度,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的工具。方方面面的杂糅,使舞会成为社会的一个小窗口,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的精神面貌、风气和社会矛盾。
《傲慢与偏见》中在罗新斯庄园的宴会上咖苔琳·德·包尔夫人凭自己的家产、地位便在柯林斯牧师夫妇面前骄横,而科林斯牧师却是万分的谦卑,被请为夫人凑上一桌牌,便感到不胜荣幸,“他赢一次要谢她一次,如果赢得太多,还得向她道歉”,只因为柯林斯教区牧师的职务是咖苔琳夫人提拔的,他视夫人为“施主”,所以不好意思再赢她钱。这虽是个小细节,其实反映了当时教会对地产的依附。
三、舞会角色的发展
在戏剧小说中,人物角色总是发展变化的。同样,舞会角色在小说中也是发展变化的。这主要来自于舞会角色的构成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布置等等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使得没有一场舞会是完全相同的。
在《傲慢与偏见》中,舞会角色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梅里顿舞会到内瑟菲尔德舞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情感变化发展的。伊丽莎白俱增的误会和暗生的不自知的爱慕、达西日增的情愫给舞会角色抹上不同的色彩。正像电影中的展示画面色彩一样,梅里顿舞会的色彩带有青涩粗犷的味道,而到了内瑟菲尔德舞会则是细细密密的温暖色彩。
四、结语
谈到简·奥斯汀,国内研究最多的是她的婚姻观。的确,一生未婚的简·奥斯汀会让人好奇她的婚姻观。然而舞会作为当时男女交往相识的场所——在一个或大或小的空间里,青年男女通过肢体传达自己的爱慕或厌憎,同时也作为当时鲜闻趣事流传的空间带,或许是简·奥斯汀情感观、婚姻观变化的直接空间点。当然,本文只是以初学者的观点观察舞会,粗浅地探讨舞会在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
【参考文献】
[1]聂海燕,杨光杰. 英国乡村舞. 世界文化,2009(10).
[2]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4).
上一篇:小宝金店装饰图
下一篇:阵容豪华的6部烂片你曾被坑过几部(靠卖情怀圈钱的五部烂片)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