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内经典写作素材多维度解读,建议收藏!
01《琵琶行》
●素材清单
《琵琶行》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时偶遇沦落异乡的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与诗人。诗人将对琶琶女不幸的遭遇的同情与自身无辜被贬的沦落之感融合为一,诚如《唐宋诗醇》所评:“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写作素材
1.白居易十分同情人民,做谏官时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年,都要力争做些对百姓有益的事。他在杭州做官时,修筑了著名的“白堤”,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苏州时,也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在做忠州刺史时,他搞了许多利民的改革,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方法,增加官豪税款,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尽量节约开支,减轻百姓的支出。他亲自带头种树,绿化荒山。他主持群体集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有些官员说他“贵”“贱”杂处,不成休统,白居易对这种言论毫不理睬。后来忠州人民为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2.“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白居易司马身份的标志。“司马青衫”表达的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意思。古代诗人常用此典故来表示由于内心痛苦而伤心流泪。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都用到这个典故,也都是这个意思。宋司马光《锦堂春》“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是说“伤心事”还不止琵琶女的身世。金吴激《人月圆》从“南朝千古伤心事”说到“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也是指伤心事太多,其中“同是天涯”还用了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元白朴《夺锦标》在新亭眺望时触目伤心,也说到“谁念江州司马,沦落天涯,青衫未免沾湿”,这就是写自己的悲痛了。追本溯源,把司马青衫理解为一种同情之泪、哀怜之泪。这更能让我们想起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感时花溅泪”、鲁迅的“长歌当哭”等。
3.王维《鸟鸣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说有声响,反而更显得寂静;同样道理,白居易《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说无声比有声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由此我们不由联想到:大声疾呼或许不如如泣如诉更能表达心中的情感,无声的抗议或保持缄默也许更能表达心中的不满。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平静水面下的“暗流”,听出“于无声处”的“惊雷”。这或许就是“眼耳”“慧眼”,就是事物的辩证法。
●素材激活
知音之音
弹琴的人在水上,听琴的人在马上,弹琴的人和听琴的人相遇在一条船上。这条船便是一张琴了,被水的手指拨响。所谓知音,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事被琴说穿,被水流传。人人都在世上寻找知音,却不知道在何时会偶然出现机缘。今夜,谁在那一钩残月下,独自临风抚琴?大音如霜降于四野,飘向远处的琴声比远处更远。寒夜秋月,千古心情,在玉指和轻弦上泛漫。庐山多愁善感的情怀,在一个古代的夜晚,被诗与琵琶说尽。
浔阳江水在琵琶上翻滚流淌,白司马搁下酒杯,用悲怆在琴弦上定音。一曲终了,弹琵琶的手指在弦上轻轻滑落。于是,载满秋怨的小舟随琴声的消逝而永远消逝。而诗人则踏着湿漉漉的诗行走,忧郁地走进经典。两行长长的泪水,垂在历史的脸庞,再也无法抹去。
弦上的月光
流年的风沙湮没了历史的辙印,岁月的密网却捞起了只只斑斓的海贝。穿过千年的沧桑,秋风中瑟瑟的芦苇仿佛一只只忧伤的眼睛,惨淡迷离的月光诉说着浔江边的泪光。
那怀抱琵琶半遮面的清愁女子,就坐在那只空空的画船上。船很大,大得仿佛能摆得下世上所有的珍宝;船很小,小得盛不下一颗落寞的心。船本可以划得很远,但却没能划出这港湾。琵琶声夜夜从这不大不小的画船上轻轻地、幽幽地划过江面,与空旷江水上的月低语。
就是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月夜,幽咽的琵琶声羁绊了离者的脚步,打湿了失意漂泊的江州司马的青衫。
繁华喧闹的京都、朱红的琉璃和玉盘珍馐记录了短暂易逝的笑语。无论是佳人,还是才子,春风中的美丽终成过往,如缤纷的春花,一场风雨,即是落英狼籍。
当孤独的琵琶弹痛乐天的心弦,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痛,瞬间袭击了两颗沦落天涯的心。于是一曲悲歌唱了千年,一弯秋月注视了千年,一江荻花苍白了千年。
乐天不幸来到浔阳,浔阳有幸收留了乐天。轻视“嘲风雪,弄花草”的文士,一心抱定“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乐天的笔锋刺透黑暗,百姓的疾苦是他心中最深刻的痛楚。然而权贵动一下唇齿,乐天便被发配江西浔阳。黑暗的时代里狰狞的魔鬼惯于制造悲剧,于是乐天就像一片秋叶被风打落盘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失意的才子选择了“吏隐”,然而心系国计民生的乐天,却抹不去内心深深的失意与伤痛。
于是在那个秋天的月夜,乐天的心弦被那双纤纤细手有力地弹拨,同病相怜的感慨化成了如泣如诉的名篇,在无数天涯沦落人的心上震颤。
那小小的浔阳自此再也走不出那个月光惨淡的夜晚,而哀怨的琵琶声至今仍在江上月下凄美地回旋,还有那个低眉落寞、轻弹琵琶、年长色衰的女子也成了千古美丽绝唱。
一次美丽的邂逅,就这样凝结成了弦上永恒的月光。
历史制造了许多悲剧,但并非所有悲剧都能因其主角而演绎成永恒的凄美。
●适用话题
“知音”“情感”“音乐”“审美”“沦落”“理解”“关注弱者”“同情”“和谐”“同情心是人性的标志”“要忧民之忧”“流泪如何不丈夫”等。
角度一:空白处有无限的美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空白不是虚无,是由实而生出的虚,会引起欣赏者的想象与联想。中国自古就主张“沉默是金”,而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大特征就是留白之处的魅力。留白是为了让想象展翅飞翔,从空白处发现无尽的美。例如《深山藏古寺》《蛙声十里出山泉》《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等都是非常精妙的留白绘画作品。
角度二:情感是音乐的灵魂
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是真性情的流露。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首或婉转低回或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白居易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琵琶女的琴弦拨动了白居易的心弦,白居易也借助这奇妙的音乐将不快之情一泄而出。因为音乐的触媒而让两颗孤独忧郁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乐曲的美妙让两个天涯沦落人互诉心曲。
角度三:要寻找直正的知音,必须抛开世俗的杂质
白居易与琵琶女短暂的相逢,便碰撞出思想共鸣的火花,其间定有太多的遗憾与无法探知的灵魂。然而在“知音”面前,这些已经不重要了,真正值得我们品尝的是知音心灵碰撞那一瞬间的芬芳。真正的知音应该游离在物质之外,贵相知,贵知心。可如今,太多的人习惯了一层一层地伪装自己,到最后连自己的真心都找不到。
●运用范例
1.白居易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在《琵琶行并序》中,用浅近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轻视、被遗弃的妇女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教坊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这类弱者的同情,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弱者的关注。
记得国学大师南怀谨说过:做人的道理应该如此,对于不及我们的人,不必讨厌他,要同情他,能够帮助的尽量帮助他,即使不能帮助也要包容人,原谅人家一点,如果自己是对的,当然要助人,自己不对就免谈。天下最高的学问是什么?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孔子讲“仁”,老子讲“道”,墨子讲“兼爱”,归根结底,都不是为了让强者更强大,而是为了让贫弱的人得到更多的福利,让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弱势群众理应得到社会的关心。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我们都要给他们提供帮助。大的帮助力所不及,一些小事起码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在车上主动给老者、弱者让座,遇到有人问路耐心指点,等等。(《天下最高的学问》)
2.我是个山里娃。山里娃和城里娃不一样。城里娃只管埋头读书,吃喝有家长伺候。山里娃没那福气,除了读书还得帮家长干农活。
山里娃和城里娃也有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不管是山里娃还是城里娃,大家总有一种期待。
城里娃的期待很单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山里娃的期待也很单纯——走出大山,变成个城里娃。
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期待,城里娃在孜孜不倦地努力——读书,读书,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较之城里娃,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期待,山里娃要付出两倍的努力,因为要走出大山,要变成个城里娃,先要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很小的时候,这个期待就开始在我心里酝酿、发酵。
往事越“十”年,“牧童”挥鞭。那时一放学,我总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挥着鞭儿,牵着绳儿,吆着牛儿,上山去了。
放牛的时候,牛和我都很繁忙。牛忙着吃草,我忙着读书。牛吃草,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我读书,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牛吃着草,不时东张西望,哞哞地叫几声,像在告诉它的小主人:别管我,你只管安心读书,我不会走远,我就在你身边。善解人意的牛,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我忘情地读书,读语文,读英语,读那些拗口的定义、定理。琅琅的读书声,和着满耳的天籁之音——风声、流泉、鸟鸣,在绿意盎然的山坡上回荡。就在这平淡的牧童生活中,我幼小的心灵一天天地骚动起来:这样的生活,我是多么不甘心啊!我不甘心就这样在大山里放一辈子牛,更不甘心重走父辈的路。我要走出大山,到山外的世界闯荡,使自己变成个城里娃!
可是,山外的世界,是说去就去的吗?当年,白居易初到长安,诗坛泰斗顾况训导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是,白居易凭着出类拔萃的才情,很快在繁华的长安站稳了脚跟,名噪京城。是啊,走出大山,得有真本事才行。
于是,怀着这种期待,面对堆积如山的学习资料,我不再犯愁了,书海冲浪,不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生活吗?听到老师严厉的批评,我不再抱怨了,逆耳忠言,不是校正航向的罗盘吗?面对考试的失利,我不再沮丧了,一次挫折,不是通往成功的一块基石吗?
就这样,我脚踏实地往前走,我心中的期待不仅越来越清晰,而且离我越来越近了。
城里娃,你们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和你们一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城里娃。
山外的世界,你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向你走来,走进你的怀抱,融入你的血脉。
因为,总有一种期待,会赋予你无限的生活激情;总有一种期待,会让你在坎坷遍地的路上义无反顾;总有一种期待,会让你穿越重重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总有一种期待》)
4.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在“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面上,一位身着官服的人站在画舫上,看着“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美景,完全陶醉在春日江南的婀娜当中……我眼中的白居易,这么多情,这般陶醉。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人间美景的化身。我喜欢他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细心发现和对美好春天的悉心欣赏,喜欢他那“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的深情感叹和对人生的黯然神伤。我更喜欢他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离离原上草,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大火无法烧尽那小草的生命,春风吹来,那生命的绿色又重新铺满大地,无论是古老的荒路,还是荒废的古城,在荒路瓦砾间都有它亮丽的身影。读了白居易的诗,我看见了青春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美丽。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他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于是,用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哀,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官场的直言敢谏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读了白居易的诗,使我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多了一份同情心。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枝傲寒凌雪、不屈于官场腐败的红梅。他虽然是朝廷命官,但爱憎分明,敢于直抒己见,利用诗歌直抒胸臆,讽刺和鞭挞贪官污吏,揭露朝廷的黑暗统治。他痛恨“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腐败官吏欺压百姓的强买强卖,他同情“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自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愧疚,他嘲讽“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糜烂昏庸。读了白居易的诗,我看到了一个刚正不阿的人格,使我学会了明辨是非,与黑暗势力作斗争。
如今,物是人非,千年又一季,而白居易的诗歌及其精神仍然鼓舞着我们。野火春风中的小草,秋江夜中的那轮明月,风雪寒天中的腊梅,这就是我眼中的白居易。(《我眼中的白居易》)
2《雨霖铃》
●素材开发
柳永词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写江湖流落的感受,《雨霖铃》是其代表作。全词现实与想象交替,离情迭起,别绪迭生,连缀着一幅又一幅画面,画中含情,情中出画,富有创意。
●记叙抒情型——
提示:记叙可再现经典的曲折,抒情可升华自己的感悟。
回首向来萧瑟处
霏霏细雨,柳色青青,沉沉的胡琴,从心底传来,飞珠溅玉的琵琶拨动得离人泪珠纷纷。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歌声么?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是西风残照、汉家宫阙的行者么?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离恨深深的情痴么?
“送别”,好凄美的一个词。一壶浊酒,两行别泪,醉了多少人的魂!
相隔千年的长度,我踏上寻觅的征程!满眼的荒漠已找不到青青杨柳。阳关,当我从千里之外回眸时,去年盛开的桃花已葬于记忆的香冢。
谁能读懂沉重的脚步,在这离恨深深的季节。
唐朝那些北风中的胡马,月光下悠悠的羌笛,让人心中充满了悲凉,飘起弥漫心扉的大雪。
在举杯的刹那,在挥手的刹那,西去的白云呼唤着归来的大雁,离别之后我们终会重逢!
●描写抒情型——
提示:营造诗意优美的画面,抒发激烈委婉的胸怀是作文高分的妙招。
绝美的离别
在那冷落凄清的季节里,所有的人都会渴望一种相逢。
思念在分别后开始生长,长成伫立岸边的棵棵杨柳,盼望着青衫上酒渍斑斑的你,乘一叶扁舟从暮霭沉沉的烟波中驶来,轻轻诉说千种风情。
那晓风残月依旧醉着,可你曾记得执手相看的泪眼,离别里是谁与你浅斟低吟?
早知道凡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吟唱你的词,可不曾想到,自从你把士大夫的精雕细刻变成一种流行之后,你笔下的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竟成为铭刻古今的爱情誓言。
3《念奴娇·赤壁怀古》
●素材开发
苏轼在中进士时曾被宋仁宗视为宰辅之才,然而之后却屡遭贬谪。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生性旷达的诗人仍能直面人生的挫折,泰然处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哲思的名篇佳作。
●抒情议论型——
提示:议论的同时会抒情,就能增加感染读者的力度。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汤汤,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苦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 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才略,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明月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画面想象型——
提示:发挥想象,营造诗意优美的画面是夺人目光的有效妙招。
东坡的选择
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瘦削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失意。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濛濛的细雨。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着赭黄色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一丝一缕的痕迹。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
●记叙描写型——
提示:记叙可演绎经典动人的故事,描写可营造冲击视觉的画面。
赤壁落日赤壁旁,苏轼独立江边,白衣飘飘,似乎要被风吹散。他反复吟哦“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直吟得涕泪纵横:“周郎,为何你有得意之时,而我却无施展抱负的机会?世人都言我词雄浑豪迈,谁又能读懂我凄苦的心声?”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你伫立在萧瑟秋风中,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生命的小船搁浅了,只需要御用文人的宋王朝抛弃了你,才华横溢却被视为草芥,“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弹指一挥间,往事犹在眼前。不知道千年后的今天,我的哭奠能否成为载动你愤懑的小船?
1《登高》
●素材解读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本诗格调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当时的杜甫生活无靠,又身患疾病,病痛不时发作,心情愁苦至极,难以排遣,这年秋天他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眼望秋江万里,满月秋色,引动了他老病孤愁之伤感,遂成此篇。
●抒情描写型——
提示:描写可让人身临其境,抒情可情深意长而感人肺腑。
漂泊的诗魂
星垂平野,月涌大江,涛声依旧,人已沧桑。你是天地间的一只鸟,飞翔在没有归宿的江边。悄然登舟,站在船艄,你就像站在秋天的尽头,远眺家乡,远眺千里之外那片苍老的浮云。江风掠过稀疏的白发,江水打湿了你的记忆。夜未央,长安乱,再回首,梦已殇。
高高的桅杆,是你孤独的守望;漂零的小舟,是你流浪的驿站。远离梦想已经很久了,你高尚的灵魂已经疲惫,你只是一个瘦小的诗人,你那双浸透笔墨的双手,写得出伟大的诗篇,却挽救不了一个朝代衰败的命运。
风不断卷入你破旧的衣裳,当落叶再一次飘零,你饮一杯浊酒,再一次选择了出发。飘泊异乡的诗人,你的梦想在哪里?
于是,你把乱世丢在一边,开始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远征。
滚滚长江水,落木萧萧下。
●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心忧天下
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我蒙上灰色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杜甫生活维艰,“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他甚至还遭受小儿子饿死的凄惨变故。在杜甫的后半生,生活无论怎样困难,他都勇于严肃正视事实,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安史叛军的残酷屠杀,统治阶级的腐朽荒淫,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总之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在他的诗中得到深刻反映。当他为自身命运多舛而倍感凄凉时,国家忧患、人民疾苦随即以更悲凉的色彩涂抹在他人生的画卷上。
他因抛弃“小我”而关心大众而得到了人格升华,是同时代诗人所不可比拟的。更让人俯首长叹的是,在那凄风苦雨难寐之夜,杜甫非但没有顿生对天下人怨愤冷漠之心,反而以己及人,甘心牺牲自我而筑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厦,这是怎样一颗满溢着赤诚和慈爱的心灵!但遗憾的是,杜甫很少有欢快的诗句,可能是他心中郁结太深的缘故。
●深刻议论型——
提示:议论,唯有深刻才能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被历史咀嚼的生命
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等,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去品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2《蜀道难》
●素材解读
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辛,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写缥缈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抒情议论型——
提示:议论的同时辅以抒情,就能增强感染读者的力度。
独特的风景
有一种风景叫豪情万丈,如一股清流奔涌而来,水波潋滟。那恣意,是李白骑着毛驴手执酒壶,散尽千金的潇洒;那恣意,是怀素酒后在蕉叶上挥毫泼墨的阵阵风雨声;那恣意,是严子陵对权势藐视的桀骜目光;那恣意,是文天祥无畏而锋利的光芒。
那道风景明亮而耀眼,是豪迈的象征,是追求的精彩,处处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冲天豪情,让我们奋进,令我们心生激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要说,风景这边独好。
无冕的帝王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为世人留下盛唐之画卷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想象抒情型——
提示:发挥想象,重新演绎经典的故事,会使经典更精彩
邀明月让回忆皎洁
那只曾在高力士手中留下尊严与豪迈的靴子,而今早已不见踪迹。但你一路流浪,一路收集,收集山的雄伟,水的灵动;收集雨的轻柔,风的自语;收集月的皎洁,心的纯真,集成册,于青山绿水间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美轮美奂的皇家庭院,潜得住一代帝王包举宇内、并吞八方的雄心,却容不下一颗不朽的灵魂。
青山绿水让我懂得了你的豪迈,四处漂泊让我懂得了你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
●记叙抒情型——
提示:记叙可再现经典的曲折,抒情可升华自己的感悟。
归 去
“如果一个人从荣华的峰巅一下跌到了谷底,而且永远过着潦倒的生活,你难道不恨吗?可毕竟李隆基与杨玉环是夫妇,一个人的判断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感情上的亲疏,他信了杨玉环,而认为我不忠,这是莫大的悲哀;即是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个国家的悲哀。”
青莲居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从我的视野中渐渐消失。
我静静地伫立在河边。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屈死于谄言中的每个忠臣。感情的亲疏使昏君们相信近臣的花言,爱妃的巧语,而每一个如此的君王无不重蹈覆国的命运。而对于我们,难道没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吗?
我低下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
3《归园田居(其一)》
●素材解读
不愿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的陶渊明以回归田园的惊世之举向人们展示了他脱俗的追求。可惜,在尘世的喧嚣浮华中,我们的灵魂被沉重的枷锁缚系,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人们的内心往往躁动不安,我们要学会为自己找片心灵的净土,建设好那片心灵的家园,坚守那份淡泊与宁静。
●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明智的归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千百年来给无数面临困境的文人雅士以精神的慰藉和灵魂的寄托。离乱纷争是社会的悲剧,生不逢时是陶渊明的悲剧。权贵们的乱政夺权,朝廷的腐败堕落,使他陷入悲愤痛苦中。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自我个性的坚守,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人格的尊严,坚守心灵的自由。
●深刻议论型——
提示:议论,唯有深刻才能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精神家园的固守者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中国古代,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这种精神代代传承,逐渐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人的精神往往屈服于物质的时代,学习陶渊明,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拒绝精神的物化,也是当今浮躁的人们的必修之课。
4《游褒禅山记》
●素材解读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由“仆碑”得出了“学者不可以深思慎取”的结论。
●角度点拨
可用于“感悟自然”“求学”“深思慎取”“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目标 ”“自信”“盲从” “成功的要素”“意志”“志、力、物”等话题
●引用思辨型——
提示:结合原文,以生活实例出发,针对性强。
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
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
●议论抒情型——
提示:广征博引,围绕话题,文采斐然。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术、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纵观古今一切有成就的诗人、作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等,无不愿意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无不从大自然中有所领悟并获得启示。王安石游褒禅山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羲之于兰亭聚会“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始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毛泽东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感慨。
王安石志在“非常之观”的胸襟袍负,坚守不随流俗。不避险远的追求精神,文成八大家,诗传越千年。不畏浮云遮望眼,敢当天下改革事,不愧“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
●思辨议论型——
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
《沁园春·长沙》
1925年,注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光辉一页。一代伟人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回忆战斗岁月,不禁诗兴大发,发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激情呐喊,成就了不朽之作《沁园春·长沙》。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诚哉斯言。伟人已逝,伟业不朽。当下,一些少年坐拥书香校园,但迷失了方向,迷恋上网,藐视前辈,贪图享乐,无心学习,目标渺茫,发出“家事国事关我何事”的怪语。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动情地说:“我应该像一个战士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天,做到忧国不谋身,恪尽职守。”这是温总理对国家的忠诚表达,对责任的全面阐释,对老一辈革命家精神的传承。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当书生意气鹰击长空,加倍努力,学好本领,建设祖国,无悔青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壮志凌云,可铸辉煌!
【多向解读】
1.榜样。在中国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年轻人是涌入革命洪流还是躲进书斋,是向黑暗妥协还是争取光明,是奋力呐喊还是缄默不语,毛泽东为救民于水火,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选择,参加革命,争取光明,奋力呐喊,鼓舞战友,激励少年,成为时代的光辉榜样!
2.珍惜。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和平伟大的时代,无疑是幸福的。没有朝不保夕的生命之忧,没有无以言传的流离之苦。所以,我们更应该立志向,读好书,珍惜现在!
《鸿门宴》
刘邦的势力日益扩大,给项羽造成了威胁。亚父范增力主消灭刘邦,项伯为报私恩,连夜前往刘邦军营密告张良。鸿门宴中,项羽不理睬范增杀死刘邦的暗示。项庄舞剑意在杀刘邦,项伯舞剑却意在保护刘邦。最终,刘邦成功逃脱,项羽错失良机,兵败乌江。
【多向解读】
1.不要忽略对手的存在。项羽攻入函谷关后,拥有大军四十万,势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鸿门宴上坦然接受刘邦的谢罪,其傲慢轻敌的思想最终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其实,任何时刻都不要忽略了对手的存在;要尊重对手,更要警惕对手。
2.不要被花言巧语蒙蔽。鸿门宴上,刘邦隐藏了自己欲王关中的真实意图,将之推托为小人的细说;樊哙闯入军帐,将谎话说得义正辞严。项羽对刘邦君臣二人的言论没有认真辨析,最终受到蒙蔽。
3.做人要讲仁义。项羽讲究仁义,接受项伯的建议,在宴会上不忍杀死刘邦;刘邦趁樊哙闯入军帐,斥责项羽,项羽心存仁义,赐其酒肉。如果没有仁义之心,项羽顶多只是一个残暴的君王,而非后人所扼腕叹息的悲剧英雄,也不值得司马迁如此费笔墨为其立传。
《拿来主义》
原文节选: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多向解读1】
1.凡事要量力而行。量力而行,全面衡量自己后再做决定。不要为了小小的虚荣心而盲目地行事。不论做什么,都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地去追求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一个人如果超过极限,等待他的并不是成功,反而是无穷无尽的暴风雨。
2.有远见,促你走向成功。遥想千古历史,成就大业的人物不胜枚举。陶渊明如果没有远见,怎能舍弃名利,怎能放弃辉煌的前途,淡然来到宁静的田园、清新的山林,成就田园诗派的优美恬静。
3.人贵有自知之明。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然而,能否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却不容易。生活中,导致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当事者没有自知之明,既没有发现客观世界的奥秘,也没有发现主观世界的长短。
4.永不言弃。尼采曾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尼采用痛苦锻炼自己的意志。即使在险境,尼采仍义无反顾,把痛苦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兴奋剂。他一生都在热情地唱生命之歌,用最大的孤独换取最高贵的尊严。
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许多人存在错误的认识。为了让人们看清事实,鲁迅先生揭示了闭关主义的危害,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多向解读2】
1.创新,求得进步。鲁迅先生早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只有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遗产,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要善辨美丑。社会上的许多腐败现象,都是因为不辨美丑而形成的。
3.提倡拿来。弘扬我们的民主精神,像鲁迅先生一样呐喊出来,拿来世界的精华,也让世界知道我们,向世界展示我们的风采。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原文节选: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摧毁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会思考。人生存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要想能够获得高贵与永恒的话,凭借的也就只有思想了。岁月无痕,人的生命却可以在岁月的白纸上留下烙印,这就是思想的轨迹。因此,人必须学会生存,学会思想。
【多向解读1】
1.人的力量在于人的思想。思想是人类存在的根本。一个人若能在浮躁喧嚣的今天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富足,那么他的生命必是高贵而充实的。
2.坚强,让脆弱的生命活出不朽。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痛苦与失落却紧紧围绕着我们,我们该怎么做呢?唯有坚强,让那些坚强的圣人做我们坚实的后盾,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
3.活出生命的意义。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对自身灵魂的必然拷问。既然无力改变有限的生命,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将短暂的生命创造得充实些,以此来弥补上天留给我们的遗憾。
4.草民也有尊严。以前人们常说我等“草民”,在民前面加一个草字,来强调自己的卑微。但即使贱为苇草,也要做有尊严的那一根。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能思想。
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多向解读2】
1.思想的威力。有思想的人,是有希望的人;有思想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有思想的人是不会被他人随意左右的。
2.弱小与强大。身体的弱不代表精神的弱,身体的强大也不代表精神的强大。人类自诩强大,但在宇宙面前却是无比渺小。
3.内容与形式。如果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那么我们的思想必须要以这根苇草为依托,所以别只顾着重视思想而忽略了苇草。
《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面对秦王毫无惧色,进退有仪,不卑不亢,最终取得了外交胜利。渑池之会,秦王以鼓瑟为名羞辱赵王,蔺相如以死相逼,跪请秦王击缶,秦王无奈击缶。蔺相如接连升官,地位高过了大将廉颇,廉颇欲羞辱蔺相如。蔺相如顾及国家利益,处处避让廉颇。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
【多向解读1】
1.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让并非懦弱,并非无能,而恰恰是自信、坚强和识大体的表现。试想,如果蔺相如没有忍让,“将相和”又怎么会成为佳话美谈?
2.双赢的智慧。在秦廷上,蔺相如竟敢怒叱秦王,这是何等英勇!可是,面对廉颇,贵为上卿的蔺相如竟然引车避匿,这又是何等窝囊!然而,正是蔺相如的主动退让感动了廉颇,迎来了“将相和”的局面。其实蔺相如的让,又何尝不是一种争?他既争得了国家的强盛,又争得了个人高风亮节的美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3.关键时刻,需要冷静与智慧。凭蔺相如位在廉颇之上的官职,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己于国都不利。关键时刻,他冷静思考,做出智慧的让步,最后“将相和”,共图国之大业。
【多向解读2】
1.宽容。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正是蔺相如这种宽容的品质,挽救了一个大将,更挽救了一个国家。他用自己的宽容谱写了一曲将相交欢的和谐之曲。
2.敢于面对。当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良苦用心之后,深感惭愧。他背上荆条,登门请罪,表现出他敢于直面错误,坦诚直率的性格。一个人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掩盖一个错误而不惜去犯更多的错误。
3.以退为进。面对廉颇咄咄逼人的攻势,蔺相如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法,不和廉颇正面接触,而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看似后退,实为前进,恰到好处地化解了矛盾。
《苏武传》
公元前100年,汉朝为了表示和匈奴的友好,派遣苏武出使匈奴。就在苏武完成出使任务,准备回国时,被匈奴扣留,并被要求臣服于单于。匈奴派遣降将卫律前去劝降,许给苏武高官厚禄,却被苏武断然拒绝。匈奴见劝说无用,就决定用酷刑折磨苏武。当时正值严冬,天降鹅毛大雪。单于命人将苏武关入一个大地窖中,不给食物。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渴了,苏武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毡毯。后来,单于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放羊。在那个不毛之地,与苏武作伴的只有那根代表汉朝的节旄和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节旄放羊,心里总在想有一天能够回到中原。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节旄上的毛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多向解读】
1.坚守节操。节操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只有长时间的坚守,才能让它熠熠生辉。十几年的坚守,成就了大汉臣子苏武的英名,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那个冰天雪地中须发皆白,手持节旄,眼望故国,践行信仰的老人,是他将坚守节操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里。
2.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威逼利诱,酷刑折磨,都无法动摇苏武忠君爱国的信念。他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一个大汉臣子的忠贞。这种忠贞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改变的。这种忠贞早已注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激励着更多的仁人志士为正义而战,为国家而战。
3.找准人生的航向。人生如一条船,如果没有正确的航向,就会在茫茫的大海上迷失方向。找准人生的航向,才能向着既定的目标扬帆远航,不管风浪滔天,还是暗礁遍布。苏武找准了人生的航向,没有迷失自己,最终千古流芳,令后世敬仰。
《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入我国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3月18日这天,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发。女师大的同学来到天安门,国民大会尚未召开,主席台上悬挂着前一日请愿被刺伤的代表的血衣。会后,两千多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她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用木棒猛击刘和珍。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鲁迅先生参加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刘和珍烈士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骄傲!
【多向解读】
1.渴求正义与进步。刘和珍是一个有远见卓识,又有爱国热忱、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年学生。这些进步青年的正义行为对革命事业的推进和真理的实现产生了积极影响。
2.敢于反抗强权。对于残暴的统治者和反动的恶势力,我们必须要有反抗精神,要勇敢地站出来,敢于同任何危害民族利益的敌对势力作斗争。
3.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刘和珍中弹后,张静淑、杨德不顾个人安危前去救助,而刘和珍却让两位同学快走。这种互助互救的行为是一种同学情、战友情的体现。
《离骚》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多向解读】
1.民本思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虽被小人诬蔑,但仍牵挂着楚国的百姓,他的爱民之心,他的民本思想值得当今许多为官者学习。
2.坚持自我。若是一般人遭遇与屈原相类似的事件时,必会逢迎楚怀王的喜好以得到赏识,继而加官晋爵,仕途得意。但屈原是不屑那样做的,因为他清楚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所以他坚持自我的本性,坚持自己的处世风格,即使遭贬也无悔。
3.爱国。屈原身处放逐之时,仍心系怀王,仍牵挂楚国的安危,当楚国都城郢被攻破时,他忧愤地投入汨罗江,令人扼腕叹息。他的爱国之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故又有此名。此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全诗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末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多向解读】
1.勇于反抗。兰芝在夫家遭焦母欺凌侮辱,但她并没有像那个时代的女子一样逆来顺受,默不作声,而是奋起反抗: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其态度强硬决绝,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
2.遇事冷静。兰芝在反抗焦母的欺辱时,并没有撒泼打滚,而是先告诉丈夫自己所受的委屈与欺辱,希望丈夫可以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她遇事沉着冷静,可见其智慧。
3.有主见。焦仲卿性格软弱,只知道愚孝,在明知道是母亲的错误后还是选择偏袒自己的母亲而委屈自己的妻子,最后导致自己和妻子双双殉情,成千古悲剧。可见,凡事不能只听从他人的安排,拥有主见是非常重要的。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多向解读】
1.生与死。如何看待生死?王羲之在本文给了我们答案。在他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类共有的感情。生死是客观存在的,人终有一死。事件发展到顶峰都会衰弱下去,这些都是必然的。既然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我们更要珍惜时光,眷恋生活。表现出与王羲之一样积极、旷达的生活态度。
2.提高赏美能力。文中对各种美好的人、物、景的描写都细致入微,可见对一切美的事物都非常敏感,鉴赏能力很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懂得去欣赏美的事物,这样不只能陶冶情操,也可使我们成为不低俗、有品位、会享受生活的人。
《赤壁赋》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多向解读】
1.看问题要全面。大凡世间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要全面地看问题。如果片面看问题,不只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还会闭塞自己的眼睛与心灵,成为愚人。苏东坡便深知这个道理,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可看出。这也是东坡能成为智者的原因。
2.悲伤与旷达。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一生的处世态度。从古到今,能把这帖药用好的,除苏东坡外,恐怕没有几人了。屈原的忠心与节烈令人敬佩,然其自投汨罗的选择,却让人不敢苟同;李白的豪放与飘逸让人欣赏,然其放纵无度的行乐却让人不能苟同。而苏东坡却做到了这两方面的结合,当两者结合时,它就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乃真君子也!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多向解读】
1.敬师。泱泱中华,礼仪之邦,敬师之道由来已久。古有春秋时期孔圣人问礼于老子时的谦卑有序、北宋学者杨时的程门立雪,现有伟大革命者朱德同志面见老师叶成林时的毕恭毕敬,都说明敬师的必要性。而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敬师的品德显得尤为珍贵。
2.友爱。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伙伴,兄弟可能不是朋友,但朋友常常亲如兄弟。朋友会为我们欢喜,为我们忧虑,会关心我们的冷暖,会为我们两肋插刀。所以我们要珍惜与朋友之间的友情,因为朋友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3.立德与求学。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怀着改良社会、改造教育的强烈愿望,向当年的北大学子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之殷切期望。反观今天的社会,人们受的教育越来越高,但道德水平却直线下降,可见在求学时,我们应先立德。
《我有一个梦想》
【多向解读】
1.勇于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斗争的过程。在与困难斗争的过程中,你才能不断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进步,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勇于战斗,这样我们才会变得更强大。
2.自由、民主、平等。马丁·路德·金勇敢地站出来,不畏种族主义者的迫害,不畏政府的打击,只为告诉人们什么是自由、民主、平等。他对自由、民主、平等的执著与追求,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也正因为他的不懈努力,如今的黑人才有了与白人一样平等的权力与地位。
3.争取应得的权利。作为国家的公民,黑人理应享受同白人一样的权利。现实生活中有人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享受同他人一样的权利,这时,他们就需要站出来,勇敢地去争取那些应得的权利。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创作的散文,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全文构思新奇精巧,语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绘细腻传神,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多向解读】
1.给心灵一片空间。荷塘月下,朱自清先生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里星月的私语……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总是迈着疾驰的脚步去追求物质的享受,其实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所以,当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可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去月下独步,去感受心灵的轻松。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天地,给心灵一片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
2.超然的态度。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无论荷塘里多么热闹,但当他隔着月色看过去时,却不觉得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这么远远地观看,居然还看出了美。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是超然的。
3.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朱自清先生的笔端流淌过父子离别之泪,绽放过月色下的荷花,书写过光明的到来。他的至真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的散文典范,带领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领会情感的忠诚和自然。
4.民族精神。毛泽东曾评价朱自清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对国家、对人民的担忧之情,一直萦绕在朱自清的心头,他一直在为国家、为人民而呐喊斗争。《荷塘月色》一文中同样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国家、对人民的担忧之情,这也是他心里颇不宁静的主要原因。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多向解读】
1.热爱自然。大自然给予了人类许多美好的景致。谈起秋天,总是让人想起那浓霜,那厚露,那悲凉。秋天自古以来就以其特有的景色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为它感慨。《故都的秋》一文表达了郁达夫对秋的赞美,对大自然的喜爱。
2.心灵的家园。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在颠沛流离中,在饱受迫害时,他来到北平,饱尝故都的秋的滋味,故都的秋就像是一碗醇香的陈年老酒,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家园,灵魂的归宿。站在故乡的土地上,他感觉到全身充满了力量,不再害怕孤寂,不再恐惧前途。
3.诗意的生活。《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的秋色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当生活中有烦恼时,我们也可以像郁达夫那样,用心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中小小的诗意,让那颗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4.忧国忧民。夏衍先生曾说: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作为一个五四时期的前沿作家,他的一生中充满了忧郁,充满了离愁,充满了对明天的向往和对昨天的不堪回首。在他浓重深沉的笔法之下,流露出的是一颗赤忱的爱国忧民之心。
《采薇》
【多向解读】
1.爱国。诗歌中的士兵仗剑远行、志在四方,充满战斗激情,他和其他战士们南征北战,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士兵们对祖国的热爱令人感动。
2.生命的感伤。战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士兵与一个国家的伤口都在淌血,诗歌抒发了士兵真实的内心感受,有一种淡淡的生命的感伤。
3.思乡。诗歌中的士兵非常思念远方的家乡,非常惦念昔日与他折柳相送的妻子。这些思念使战士原本平静的心陡生波澜,变得焦躁与不安。家乡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是我们心中永远想念的地方,那里有我们美好的回忆,有我们最爱的人。
《窦娥冤》
【多向解读】
1.“铜豌豆”。这是关汉卿铁骨铮铮的崇高艺术形象最真切的表达。从他的戏曲作品《窦娥冤》中的唱词,可以看出他耿直、坚毅的性格与文风。关汉卿和他笔下的窦娥,都是有着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精神的人物,他们成为中国人精神文化史上无法绕过的丰碑。
2.宁死不屈。朗朗乾坤,竟然由鬼神掌握着人的生死大权!不论这里的鬼神指的是迷信者心目中的鬼怪和神灵,还是隐喻为统治阶级的贪官和酷吏,它都已成为善良的劳动妇女窦娥诅咒的对象。通过她那高亢激昂的唱词,将对鬼神强烈的不满和对天地强烈谴责的情感表现得畅快淋漓!
3.呼唤变革。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的体现。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等情节表明自己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也反映了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
《劝学》
“劝”字在《劝学》一文中统领全篇,荀子意在勉励人们:要不断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提高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多向解读1】
1.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延伸。荀子有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习与思考只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才能达到博学精通、智慧明达的境界。
2.学习贵在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一定要持之以恒。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稍遇挫折就颓唐不振,持这种态度的人难成大器。
3.借助外物,能补己之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够借助外力的帮助,就能弥补不足。
荀子在《劝学》中这样写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正是因为荀子的《劝学》历来为人传诵,影响颇广,于是很多人都认为蟹是一种非常懒惰、浮躁的动物。但实际情形却不是这样的:一般的蟹不是六跪,而是八跪而二螯;蟹偶尔寄居于蛇或鳝鱼的洞穴,但它极其善于挖洞,且洞中必有水,因为蟹喜欢其洞底最好是活水泉眼所在。蛇和鳝利用天然的缝隙,把头钻进去,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这些都是它们的习性。
【多向解读2】
1.学贵有疑。无论是求学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如果后世读书人把荀子的话奉为真理,毫不怀疑,那么无端被扣上黑锅的蟹就可能将黑锅背到底了。更重要的是,后人可能因此而永久地把错误当做常识。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谦虚谨慎,细致认真,不可主观臆断,甚至凭空捏造。
3.迷信权威。荀子是一位令我们景仰的大思想家。正是因为这个,很多人被他的光环给照花了眼睛,才盲目地迷信权威,不做一丝一毫的质疑。
《过秦论》
贾谊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如景帝刘启时,晁错提出削藩政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的分析的正确性;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汉王朝就乘机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力量,使他们仅得租税,而失去了直接治理王国的权力。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其封地分为若干块,分给自己的子弟,从而实际上分散和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这更是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的全面实行了。贾谊关于禁止私人铸钱、由中央统一铸钱的主张,汉武帝时也实行了。汉武帝还胜利地进行了对匈奴的战争,抛弃了贾谊引为耻辱的和亲政策。贾谊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作出了如此杰出的贡献,使汉武帝十分感念,为了纪念他,就提拔了他的两个孙子为郡守。
【多向解读1】
1.“爵位自高言尽废”。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并实行推广;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碌的公卿们所不能比拟的。
2.高度施展才华。贾谊的《过秦论》堪称千古名篇,被司马迁收入《史记》。《上疏陈政事》被班固录入《汉书》。汉人著述虽多,能留下千古名篇的能有几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贾谊虽然英年早逝,却也高度施展了他的才华。
3.改革的影响力。贾谊所进行的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他心系苍生、不畏权贵、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后世学习敬仰。贾谊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留下的思想和精神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宝贵财富。
贾谊18岁时便以能诵诗书、擅写文章闻名于洛阳郡中。20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但是后来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2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多向解读2】
1.贾谊的启示。苏轼在评价贾谊一生后叹息道:呜呼!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这里第一次向文人提出了:志、才、量、识的统一观,实在发人深省!
2.性格的悲剧。一个人仅有远大的抱负,却无豁达大度的胸怀;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审时度势的见识,那么必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到头来抱负、理想也付诸东流。贾谊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个人性格的悲剧。
3.惋惜。毛泽东的诗歌《贾谊》中有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的诗句,深刻地批判了历史对杰出人物的不公平对待,流露出对贾谊不得充分施展才华的惋惜之情。
《师说》
《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的社会风气,阐述了从师的作用和标准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的影响力的。
【多向解读1】
1.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有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某方面胜过别人。
2.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认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虚心求教,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3.尊师重教。老师,是一座过河的桥,一叶渡江的舟,呕心沥血,只为让学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古人尊师,后人呢?希望尊师重教之风在社会上蔚然兴起。
文章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韩愈说圣人无常师,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当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并引用孔子的话表达对老师的赞美之情。尊师重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韩愈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不仅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了他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多向解读2】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可以超过老师,青年可以超过老一辈,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许多新生事物会优于旧事物,不断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知无涯,学亦无涯。强调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3.虚怀若谷,是一种人生境界;而与之相对的,便是骄傲轻狂。不满足,勤学好问,广泛听取他人的建议,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这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人生目标。
推荐一个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中语文试卷
ID:zwxk66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