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15天 · 小说专题答题规范及真题示例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 点击上方“辽鞍教育汇”关注我们!

     菜单里有免费学习音频和学习资料等!

  一、关于人物(人称)

  题型一——人物形象概括:

  课内示例:翠翠是一个有着浓郁人性美的形象,这种人性美主要表现在嘟些方面?请简要分析。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工作室

  答:①美在天真质朴:对凄苫的身世,清贫的生活,单调的日子。她没有抱怨,不想残忍事,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②美在善良孝顺:帮助爷爷摆渡,逢年过节让爷爷喝上酒,自己进城备办东西。

  ③美在热爱生活:聚精会神听故事,与爷爷吹笛和唱,采野花把自己装扮成新娘子。

  解题思路:找关键情节,析人物形象(圈画、标注)

  ★高考链接1——人物形象概括题:(2020新课标Ⅱ卷《书匠》)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答: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娟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工作。

  答题规范:先概括,再分析;不重复,无交叉。

  题型二——人物心理梳理:

  考题示例:

  《偷砖》(梁晓声):郑娟在承认已把砖搬回家之前与周秉昆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双方当时的心理。(6分)

  答:①郑娟:期待周秉昆能同意她的主张,怕他反对而忐忑不安,看别人家偷砖不甘心吃亏;②周秉昆:对偷砖行为厌恶反感,对邻里偷砖感觉羞耻,对妻子的意图起了疑心。

  解题思路:抓住相关文本中表示心理的词汇,圈画、标注其中人物的言行,推测其心理。

  ★高考链接2——心理梳理题:(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秦琼卖马》)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答: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题型三——人物塑造方法:

  ★高考链接3——人物塑造方法题:(2019全国Ⅱ卷)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答题指导: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题型四——人物作用赏析:

  课内示例:《祝福》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形象:“我”是一个善良、有正义感但又软弱无能、疏于行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作用:①以“我”为叙述视角,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情节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联起来的。③通过“我”对祥林嫂的情感态度突出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迫害的悲剧形象。④借“我”的感触和思考揭示反封建的主旨。

  思考角度:人称、情节、人物、主题

  ★高考链接4——人称选择作用题:(2016全国Ⅲ卷《玻璃》)“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小说中(次要)人物形象作用答题规范:

  ①见证者、参与者,情节完整、真实/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②衬托人物形象或烘托某种心理作用;

  ③形成对比(对照),揭示主题作用。

  题型五(人称变换效果赏析):

  考题示例:

  《晚潮》(张承志):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运用了全知全能视角和文中人物视角,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运用这两种视角行文的表达效果。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工作室

  答:①儿子从挖砂场一路步行回家,和母亲一起吃饭、休息等内容是从全知全能的视角讲述的,这样可以灵活地转变观察或叙述的角度,明晰地展现时空变化,使读者可以更轻松地把握人物和事件。②有些地方是从儿子或母亲的视角来描写的:如“瞧他累的┈┈这孩子”,是从母亲的视角行文的;如“估计爹活着的时候也没有这样干过活儿”,是从儿子的视角行文的。文中人物视角可以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③全知全能视角与文中人物视角交叉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叙述视角的特长,使小说的叙述角度灵活多变,增强小说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补充:人称本身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

  二、关于环境

  课内示例:《边城》中用大量笔墨描写风景和风俗,有何用意?

  答:①环境本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创设人物活动的场所,增强真实性,渲染了一种安宁和谐的气氛,为小说奠定感情基调;②对人物:犹存的古老风俗、淳朴的民风、安宁和谐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憨厚善良的形象。③对情节:描绘端午节赛龙舟风俗,引出了主要人物傩送,为后文写傩送水中捉鸭,二人河边相识作铺垫。④对主题:暗示了讴歌古老风俗、淳朴民风、至美人情、人性的主题。

  思考角度: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高考链接5——环境作用赏析题(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麦子》)第②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答: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环境描写的思考模式(答题规范):

  环境-环境,即环境本身有何特点。(描写景色,点明时地,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定下基调等)

  环境-情节,环境描写对情节展开有何作用。(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暗示/推动情节发展等)

  环境-人物,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提供活动背景,衬托/烘托人物性格/心情等)

  环境-主题,环境描写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升华……主题)

  ★高考链接6——环境作用赏析题(2019全国Ⅱ卷《小步舞》)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三、关于情节(叙事)

  题型一:某一情节的作用

  课内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林冲和李小二在东京的旧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情节结构)林冲巧遇李小二这一情节的安排,交代了二者的渊源,为下文李小二向林冲通风报信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人物形象)这一简短的插叙,表现了林冲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③(主题表达)这与后文林冲怒杀陆虞候三人形成鲜明反差,从而更加凸显小说官逼民反的宗旨。

  思考角度:情节、人物、主题

  ★高考链接7——情节作用赏析题(2017全国Ⅰ卷《天嚣》)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题型二:情节安排(叙事特点)的作用

  考题示例——《穗儿红》:小说在叙述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①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有利于自由灵活地展开情节,描述人物如屈旺及日酋的形象和心理。②设置多处悬念,使小说一波三折,情节起伏,引人入胜。如屈旺想“不妨陪这小子玩玩”,“那人看后不语”等。(文中也有伏笔、铺垫等)采用③双线结构叙述,有两条叙事线索,屈旺智斗日酋、保护“穗儿红”九套壶是主线,写得详细、完整; 游击队抗击日军是副线,则采用了只写结果、“省略”过程的艺术处理。④以“穗儿红”九套壶为线索纽带串联起整个智斗日酋、保家卫国的故事,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高考链接8——叙事特点赏析题(2018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现实”)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历史”)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交织穿插”)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工作室

  ★高考链接9——叙事特点赏析题:(2019年全国卷I高考题《理水》)《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答: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故事”)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新编”)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故事新编”)

  ★高考链接10——情节安排赏析题:(2020年全国I卷高考题《越野滑雪》)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 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答: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八分之七”)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逛思。(“效果”)

  解题思路:

  一是艺术效果上创造悬念,引人入胜等;

  二是人物形象上表现某种形象特征;

  三是情节结构上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结构严谨;

  四是主题上与其他情节形成对比,丰富内容,对主题起深化作用。

  四、关于标题

  题型一:标题意蕴

  ★高考链接11——标题意蕴理解题(2016年全国Ⅰ卷《锄》)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解题思路:根据标题本身的内容分析标题的表层义;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题型二:标题作用

  课内示例:《祝福》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取名为“祝福”?

  答:①从情节结构角度分析:“祝福”是小说的一条明线,作者围绕着鲁镇的三次祝福,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②从人物形象角度分析:作者围绕“祝福”这一特定的事件,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勤劳、淳朴、笃信封建迷信、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悲剧人物。③从小说主题角度分析:暗含对比,增强了悲剧色彩,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有力地表达了小说反封建这一主题。

  思考角度:情节、人物、主题、手法

  ★高考链接12——标题作用赏析题:(2019年浙江卷高考题《呼兰河传》)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答:选“磨房里外”。

  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

  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补充: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如:《项链》)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关于物象

  ★高考链接13——物象作用赏析题:(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鞋》):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6分)

  答: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环境);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情节);③鞋时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人物、主题)。

  思考角度: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高考链接14——物象作用赏析题:(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麦子》):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①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情节结构)②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人物)③揭示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主题)

  六、关于文本特征

  考题示例——《岭上无战事》(王筠):这篇小说在构思上有“以小见大”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①小题材表现大战争,用夫妻重逢小题材来表现抗美援朝大战争;②小人物表现大群体、用李八里、王翠兰等小人物来表现志愿军大群体的精神风貌;③小情节表现大主题,用夫妻谈论战争小情节来表现和平需要战争保护的大主题;④小环境表现大背景,用黑云岭小阵地来表现志愿军作战大背景;⑤小细节表现大现实,用黑云岭战士住山洞、衣服生虱、夜盲眼、缺水等小细节表现志愿军战斗生活艰苦。

  考题示例——《穗儿红》:如何体现传奇色彩的?

  答:①人物上:小说主人公屈旺生于制陶世家,练就了一手烧制“穗儿红”泥壶的绝技,远近闻名;为人机警聪明,正义爱国,不辱使命,其人物形象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②情节上:小说从戏要石川到智斗石川,最终保全了祖上留下的九套壶,情节曲折跌宕,传奇色彩浓厚。③主题上:小说以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风云变幻的场景,揭示了军民团结、同仇御敌的宏大主题,颇有传奇色彩。

  思考角度: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语言、手法)

  考题示例——于德北《写给上帝的报告》:本文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小说中是如何体现浪漫主义这一特征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答:①情节上:运用幻想、想象,虚构了现实中没有的人物、离奇的情节。如小说中的死神不是出现在梦里,而是出现在真实的世界里,这一情节就是离奇荒诞的。而文中有大量关于疫病灾害的幻想,让小说具有浓重的预言色彩。②手法上:文章多处运用了夸张、强烈的对比等艺术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死神和善的外表和黑暗内心的对比使形象更鲜明,疫病前后景象的对比渲染了恐怖的气氛。③主题上,运用象征手法,使各要素都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死神象征着邪恶的诱惑,威廉则象征着坚定地领导者和先驱者;其他的人们则象征着灾难到来之时动摇犹疑的人民大众。

  考题示例——《偷砖》(梁晓声):茅盾文学奖在《人世间》的授奖辞中称赞作者梁晓声“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请根据你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谈谈这一评价在文中的体现。(6分)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工作室

  答:①情节内容:观照现实,真实地反映了特定时代老百姓的社会生活,书写了平凡人日常的喜怒哀乐;②人物塑造:小说善于在典型环境中的塑造典型人物,讲述了生活在平民区光字片的周秉昆郑娟夫妇的故事;③主题:秉持对现实社会的良知道义,传达正能量,挖掘人物身上正直、担当和诚信等美好品质;④创作特色:小说采用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的场景,突出真实性和形象性,叙述语言朴实平易,可亲可信。

  七、关于语言

  题型一:语言特色赏析

  考题示例——《卖葱》(侯德云):有人评价侯德云的小说语言朴素又充满张力的美感,干净利落,充满生活味儿,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小说的语言特色。(6分)

  答:①语言生活化,多用口语来表达。如“笑什么笑”“话头赶到这里了嘛”“今天不赖”等,就是完全的口语,生活化的语言,让人感到亲切。②语言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女的那脑袋,像个碾盘倭瓜直接放在倒置的宝葫芦上”,生动而准确地勾勒出女人外在的“丑”的形象。再如,“脸上绽开一朵大丽花”,比喻贴切,很有表现力,写出了女人幸福的笑容。③语言幽默。在对卖葱夫妻的描写上,注重夸张、对比与幽默,用“碾盘倭瓜”来形容脑袋,男瘦女胖、男细女粗的对比,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但在笑过之后,引人沉思。

  思考角度:修辞、句式、用词、风格

  考题示例——《麻雀》(周立波):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上的讽刺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两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答:①如“他很郑重地从别的牢监里叫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用“郑重”这样的反语,明褒暗贬,以造成讽刺效果;②如“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借“我”的口吻插入议论,压抑的愤怒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③如“为着人道,也许是为要替中国革命保存干部的缘故”,运用引号,表示否定和讽刺,“人道”辛辣地讽刺了狱卒打着正义的旗号摧残革命者。(1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题型二:特定手法赏析

  ★高考链接15——手法赏析题:(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麦子》)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6分)

  答:①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②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说。③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附文中划线内容: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答题规范:手法本身的效果;小说主题、情节、人物方面的效果

  ★高考链接16——手法赏析题:(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高考题《石门阵》)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①反复手法,在形式上可以抓住村民的注意力,引导听众的思绪,让听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比如:“干咳了一声”“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②反复手法,在内容上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麻子 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③表现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特点,也使情节紧张跌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工作室

  题型三:语言风格赏析

  ★高考链接17——风格赏析题:(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麦子》)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6分)

  答: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八、关于主题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宣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了什么情感。

  课内示例:《装在套子里的人》最后一句中“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指什么样的人?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①“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指像别里科夫一样害怕改变,胆小怕事,恐惧变革,固步自封,同时人格卑劣、阻碍社会发展的人;

  ②深刻含义是:只要沙皇专制还存在,在这块土壤上就会不断滋生出新的“套中人”,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反动专制统治是扼杀人性、制造“套中人”的根源。

  答题思路:紧扣文本(人物)、联系背景

  ★高考链接18——主题探究题:(2018年全国Ⅱ卷《有声电影》)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工作室

  答: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完,实质上是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郑州三质测小说《你没有听到狗叫吗》阅读答案

  8.小说标题“你没有听到狗叫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标题作用题) 

  答:①赋予象征意味。听到狗叫表明已到村庄,意味着儿子就有了被救治的希望。②表明小说关键情节。老人一再询问儿子是否听到狗叫,是小说情节的关键要素。③表现人物形象。这句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的爱。④传达主题。这句话的反复出现,也传达了小说赞美父爱的主题。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渴望了解与狗叫相关的故事。(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小说在结构安排上颇为精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情节安排题)

  答:①时间集中。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从月亮升起到高悬空中的有限时段内,使结构更紧凑。②场景/空间集中。将老人背儿子去求医的故事设置于一段路途当中,场景/空间集中,结构紧凑。③情节集中。小说以老人背儿子求医为情节主线,相关的其他情节和人物通过老人途中的独白来呈现,安排精巧。/大量独白、对白的运用,使叙事紧凑、情节集中。④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月亮这一景物反复出现并形成前后勾连、照应,结构精巧。/写景与叙事交错,调节叙事节奏。在讲述老人背送儿子就医故事的过程中,不时插入对月亮、月光的描写,用景物描写调节叙述节奏,烘托人物,并形成前后勾连照应。⑤关键情节要素反复出现。父亲问儿子是否听到狗叫、儿子要求“让我下来吧”等情节反复出现,把故事情节串联起来,设计巧妙。⑥首尾呼应。小说以老人问儿子是否听到狗叫开头,以老人独白“你刚才没有听到狗叫吗?”结尾,彼此呼应,结构严密精巧。(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天里

  李德霞

  ①春天里,秀田回了村。

  ②秀田进村时已是中午,村里的幼儿园正好放学。孩子们排着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大门。幼儿园门口,早围了一群接孩子的老头儿和老太太。秀田听婆婆在电话里说过,儿子亮亮去年也上了幼儿园,秀田在老人堆里看了一遍,没有看见婆婆,就想顺便把儿子接回家。

  ③幼儿园门口,大部分孩子已经被爷爷奶奶接走,只剩下四五个孩子还在翘首张望。秀田一眼就认出了儿子,那个圆脸、大眼睛的小男孩不就是亮亮吗?秀田几步过去,一把拉住儿子的手说:“亮亮,妈妈回来看你啦。走,跟妈妈回家!”

  ④亮亮并没有表现出秀田想象的那种惊喜,而是歪着脑袋,眨巴着眼睛说:“我妈妈?可我没见过你呀!”

  ⑤秀田鼻子一酸,泪水差点没掉下来。秀田抬手抚摸着亮亮的小脸蛋说:“妈妈在你一岁时就去了南方,忙着打工赚钱,一直没回来看你。家里不是有妈妈的照片吗?傻儿子,你不会连妈妈都不认识了吧?”

  ⑥“你跟照片上的妈妈不一样,你不是妈妈!”亮亮抽回手,转身跑到老师跟前。女老师对一身城里人打扮的秀田说:“大姐,对不起,你不能接走亮亮!”

  ⑦秀田急得大叫起来:“你有没有搞错啊,我可是亮亮的妈妈呀!”

  ⑧“可亮亮不认识你呀!”女老师说,“亮亮上幼儿园快一年了,每天只有他奶奶接他送他,风雨无阻。除了他奶奶,我们没见过他的任何家人。亮亮的奶奶还特意叮嘱过我们,说除了她,别人不能接走亮亮……”

  ⑨“可我……真的是亮亮的妈妈啊!”

  ⑩秀田一抬头,看见后院的五奶拄着拐棍来接孙女,秀田像遇到了救星,赶忙迎上去,拉着五奶的手说:“五奶,你还认得我吗?你说,我是亮亮的妈妈吧?”

  ?五奶眨着老眼,上一眼下一眼地打量着秀田,然后扁扁嘴说:“我老啦,眼神不好,常常认错人。”说完,五奶摆摆手,领着孙女蹒跚而去。

  ?儿子不相认,老师不相信,连前后院住着的五奶也认不出她来了,秀田的心里一阵难过。

  ?女老师说:“大姐,你还是走吧。我陪亮亮再等一会儿,如果亮亮的奶奶还不来,我就送他回家。”

  ?秀田近乎哀求地说:“老师,你怎么就不肯相信我呢?我真是亮亮的妈妈!你仔细看看,亮亮的眼睛,亮亮的鼻子,还有亮亮的嘴巴,哪一点不像我?”

  ?女老师说:“不是我不肯相信你,是我们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你知道吗,去年,就有一个自称是孩子舅舅的人贩子差点拐走了一个小女孩,幸亏我们发现得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自从出了那件事以后,我们幼儿园规定,除了我们认识的家长外,别人一律不准接走孩子……”

  ?秀田无话可说了。又有几个孩子被老人接走。空荡荡的幼儿园门口,就剩下亮亮一个孩子。

  ?起风了,早春的风乍暖还寒,刚刚吐出嫩芽的柳树条儿在微风中摇啊摆啊。秀田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一抬头,终于看到了婆婆。婆婆晃动着一头如雪的白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这边跑。

  ?这时,秀田包里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掏出来一看,是男人宝柱从南方打来的。宝柱说:“秀田,到家了吧?儿子好吗?嘿嘿,他长高了吧?咱妈身子骨还硬朗吧?哦,对了,工厂下个礼拜要加班,给三倍的工钱哩,没啥事儿的话,你可要早点赶回来啊!”

  ?秀田没来由地火冒三丈,冲着手机大声喊:“赶,赶,赶你个头!告诉你宝柱,我不去了,给六倍的工钱我也不稀罕!”

  ?挂了电话,秀田已是一脸的泪水。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春天里”为题,既交代了故事的发生环境,也寓意着孩子要生活在如春天般温暖的家庭里,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B. 秀田与宝柱的对话表明了宝柱是一个只知道赚钱,不懂得亲情,忽略孩子教育的人,而秀田对宝柱的这种行径极为厌恶。C. 本文以点带面,借助秀田回村看儿子这件事,表现作者对当代一些年轻父母只顾生计,疏于照顾孩子的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D. 这篇小说以秀田接儿子的故事,侧面展现了当代社会中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的生活现状,故事虽然简单,但触动人心,发人深省。

  2、分析“起风了,早春的风乍暖还寒,刚刚吐出嫩芽的柳树条儿在微风中摇啊摆啊”这句在文中的作用。  

  3、小说结尾“秀田已是一脸的泪水”,感人至深,具体分析其丰富内涵。   

  (2)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笛音

  李铭

  ①本地要排一个戏,投巨资打造,想参加省艺术节的演出,奔着拿奖去的。剧本经过多次打磨,终于可以下排练场排练了。一切都在顺利地往前推进着。

  ②音乐在这个戏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剧组从北京高薪聘来一位大咖级别的人物,来负责这个戏的音乐设计。

  ③大咖姓吴,其貌不扬,说别的都没精神,一说音乐,眼睛里便马上放射出光芒。大家背后都叫他吴大咖。吴大咖这人很挑剔,有点吹毛求疵,不好接近。

  ④吴大咖的挑剔不是表现在生活上,吃住行他都是马马虎虎。工作人员问吴大咖喜欢吃什么,他说随便。工作人员又问喜欢喝什么,他头也不抬地说随便。

  ⑤只有到了工作的时候,吴大咖就不随便了。吴大咖在排练场脾气不好,言辞犀利,不给任何人留情面。只要他认准的事情便非常固执。这个戏是一部宣扬主旋律的农村戏,吴大咖别出心裁非要使用交响乐伴奏,这让其他懂音乐的人有些出乎意料。

  ⑥音乐录制工作进展不顺,原因是吴大咖要求过于严苛。比如在选拔笛子演奏员的时候,吴大咖简直是“鸡蛋里挑骨头”,多次打断演奏现场。

  ⑦吴大咖不说话,背向后仰,躺椅被压成弓形。吴大咖闭眼,良久睁开,问,你演奏几年了?

  ⑧演奏员被问蒙了,答,十八年,国家二级演奏员。

  ⑨这跟职称没有关系。吴大咖提高了嗓门。

  ⑩换人!吴大咖斩钉截铁地说。

  ?就这样,本地非常有名的笛子演奏员被撤换掉了,气得演奏员逢人就骂吴大咖傲慢无礼。

  ?眼看事情变得尴尬起来,文化主管部门赶紧从省城歌舞团请来一位最好的笛子演奏员。这演奏员是一个女孩,职称一级,年纪轻轻就已经获得了多项国内国际大奖。

  ?吴大咖听完一曲,摇头叹息。人又被他给开了。

  ?本地文化官员坐不住了,笛子独奏在整个戏里只占了一分半钟,吴大咖如此挑剔有点儿叫人不能理解。

  ?趁着吃饭的时候,本地文化官员委婉地表达了看法。吴大咖听出了话里的弦外之音。吴大咖苦笑一声,说,这是一段表达乡村恬静生活的音乐,在整个戏中至关重要。没有这一分半钟,整个戏就要减分。

  ?前面两个演奏员都是非常棒的艺术家,他们的演奏哪里不好?见吴大咖如此固执,本地文化官员也就直接问了。

  ?声音不干净!吴大咖回答。

  ?本地文化官员哭笑不得,声音还有干净不干净之说!这……真是叫人费解。

  ?吴大咖的音乐设计停滞不前,眼看着全省艺术节召开在即,本地文化官员气得索性不再去过问了,让这个怪异的吴大咖自己折腾去吧。反正合同签了,不按时完成看他怎么交代。

  ?吴大咖提出要求,要去本地乡下采风。

  ?今天这个村,明天那个屯,吴大咖开始深扎生活了。这一天,吴大咖一行人到了本地最闭塞的山村。吴大咖正在村口河边洗脸,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几声笛音。吴大咖一下子就愣住了,侧耳倾听,然后狂喜地喊,这个笛音真干净!

  ?他们找到一户农家,笛音就是从这家院子里传出来的。吹笛子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问了才知道,这失明女孩初学,只会吹一首曲子。

  ?吴大咖大喜过望,跟女孩家人商量,要带她回去录笛音。

  ?女孩儿父母给孩子买笛子,就是想鼓励从小双目失明的女孩要有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见有人愿意帮助女儿,心里自然欣喜。

  ?吴大咖带女孩回到剧组,指导她练习笛子演奏。两周以后,正式开始录制。女孩儿的笛声一响,现场立刻鸦雀无声。那舒缓的音乐像森林里潺潺的流水,涌进了每个人的心田。

  ?吴大咖闭目品味,睁开眼睛时,双眼全是泪花。

  ?这个戏大获成功,在艺术节上夺得最高荣誉。

  ?吴大咖要走的当天晚上,剧组一起吃饭。吴大咖端起酒杯特意敬了被淘汰的本地演奏员。演奏员询问吴大咖自己的演奏到底差在哪里。吴大咖说,您的演奏技巧娴熟,非常棒。但不是我想要的,您的声音里匠气太重。哦!演奏员明白了,那个获得国际大奖的女孩呢,她从业时间短,成绩斐然啊,你为什么也不用?吴大咖说,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欲望。但这个从小失明的女孩儿,她看不到人间的丑恶,没有名利的欲望。她的心灵世界都是干净的,这才是我这个戏里需要的笛音。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两段交代的内容,为下文吴大咖坚持寻找最干净的笛音的情节做了铺垫。B. 吴大咖临走时特意给被淘汰的本地演奏员敬酒,这一细节与上文本地演奏演员认为吴大咖傲慢无礼形成了对比,使吴大咖的形象更高大、饱满,令人敬佩。C. 小说运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描绘盲女的笛音,先将笛音比作流水,描绘其清纯的特点;又用吴大咖听笛音后眼含泪花的情景来衬托笛音的感人力量。D. 生活在“本地最闭塞的山村”的盲女使这个戏夺得最高荣誉,而国家一级、二级演奏员却遭到吴大咖淘汰,这有力地讽刺了文艺工作者追名逐利、不追求艺术真谛的社会现象。

  5.小说以“笛音”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小说中的吴大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湖人

  钟小巧

  ①在万绿湖那边,有一个村庄,叫何老屋。

  ②何老屋只住着老何。

  ③我们跟着老何的儿子大何,翻山绕湖,驱车进入何老屋,看见老何正泊船,把两只鼓鼓的蛇皮袋拖上岸,躬身曲背,龇牙咧嘴。大何忙奔过去帮忙,说,那么多鱼,我们有口福啦。老何咳了两声,没说话。

  ④大何迫不及待解袋口,倒出来,傻眼了,鱼鳞都不见一片,全是垃圾。叫您网鱼却网垃圾,没鱼?大何气咻咻的。

  ⑤有,公家的,不能网。

  ⑥为什么?

  ⑦禁了,你都不知多久没回来过了。老何低着头,说得很小声。昨晚电话您咋不说?我老板大老远来,就是想吃万绿湖的鱼。

  ⑧老何不说话,低着头,躬着瘦弱的身躯,径直进屋去了。屋外墙体斑驳,屋内也简陋,一灶一锅,一桌一凳,像极了我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样子。只有那个流水哗哗响的水龙头,流着现代气息。据大何介绍,因建新丰江水库,何老屋人都移民了,只有他一家不愿走,是他祖父,舍不得这里的山水。现在,他父亲,子女都在城里安家了,仍不愿走,也是舍不得这里的山水。

  ⑨真是死脑筋。大何嘟哝了一句,掏出手机,走开去,似乎打了好几个电话。然后回来对我们说,李老板、王秘书,屋里坐坐吧,泡点万绿湖水的茶尝尝,然后周边转转,再去市区吃饭住宿,我早订好了的酒店,什么鱼都有,正宗万绿湖的。

  ⑩老板没进屋,而是打开后备箱,让我帮忙搬出折叠桌椅,工夫茶具。老板喜欢户外运动,车里户外装备一应俱全。

  ?老板对大何说,别折腾了,就在这地坪吃住。你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还有你的老屋,你的老人陪着,多好,哪里找这么好的环境嘛。

  ?不知什么时候,老何提着一个黑溜溜的茶壶出来了。茶壶嘴冒着气,里面还咕噜咕噜响。老何放下茶壶,向老板鞠躬,低声说,对不住。

  ?老何的背本来就弓了,再一鞠躬,头都快挨着地了。

  ?别别,老叔别往心里去,别别,别听大何乱说,我不是吃鱼,我是……是来吃负离子的。老板被这突如其来的鞠躬惊得语无伦次了。

  ?负离子是什么?老何突然警惕起来,问。

  ?老板一愣,看看我,又看看大何,大笑起来,说,看我这浑蛋,文绉绉什么呀,小王,你说。我挠挠头,说,是新鲜空气吧。

  ?老何咧嘴一笑,转身走开了。

  ?我们支起了锅灶,煮着湖边摘来的野麦菜。不知什么时候,老何变戏法似的给我们拿来一只宰好的鸡,说,自家的。

  ?那顿饭,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饭,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虽没鱼。但大何认为没鱼不成饭,总在叨叨,来湖里,哪儿有不吃鱼的理?

  ?晚上,我和老板睡帐篷,大何跟着老何睡老屋。老板呼噜噜的,似乎睡得很香甜。我却睡不着。不知是习惯了都市的喧嚣,还是被美妙的夜色迷住了,反正就是睡不着,数了星星,又数萤火虫。湖水,山峦,老屋,黑成一团,静在一处。突然,我感觉到了动静,似乎是急促的脚步声,还有一束光,一闪而过。可是,什么也没发生。

  ?天麻麻亮,大何来到帐篷,压低声音说,睡醒没?带你们电鱼去。

  ?我们猫着身子,像做贼似的沿上游湖岸走。大何告诉我们,说昨晚偷偷出去了,在码头那边朋友家借了电鱼机,千万别让我老爸知道,他死脑筋。

  ?“站住”,突然霹雳一声,闪出一个黑影,真像武侠剧里的人物,吓得我们差点儿掉进湖里。

  ?原来是老何。

  ?老何夺下大何背上的电鱼机,好像不认识我们似的,一声不吭就走。大何追上去,要抢夺电鱼机,说,您疯了?老板在这儿,您不是丢我脸,是丢我饭碗了。

  ?老何把电鱼机往地上重重一蹾,挺了挺弓着的背,声音提高了几十分贝,让我不敢相信,眼前的老何,跟昨天见到的老何,简直判若两人。他说,网鱼,电鱼,炸鱼,这不让鱼断子绝孙了吗?这不影响水质了吗?听说你们那个城也吃这里的水呢,你们这样做不是往自己嘴巴里撒粪吗?

  ?看您说的,就一次嘛,能影响什么。大何却压低声音说。

  ?偷鱼贼都这么说。你一次,他一次,万绿湖不完了?想吃鱼,请老板下次再来吧,我挖鱼塘养鱼,保准儿跟湖鱼一样鲜美。

  ?公家的,您管什么闲事。大何说。

  ?这叫闲事?生态保护,人人有责。老何说着便从裤袋里掏出一个牌,亮给我们看,牌上写着:守湖人。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何为了让老板吃到万绿湖中的鱼,不惜偷摸想用电鱼机电鱼,与老何守湖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B. 小说在塑造老何这一形象时,除了借助语言﹑动作,外貌及心理描写外,还借助大何的老板进行侧面烘托,使形象更突出。C. 晚上“我”睡不着觉时,听到了动静,看到了一束光闪过,这些情节内容在后面得到了证实,应该是大何去朋友家借电鱼机。D. 小说最后点出了“守湖人”,照应标题;同时“守湖人”具有深层含义,老何守的不仅仅是湖,更是他们美丽的家园和美好的未来。

  8.“我”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老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①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②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祧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 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撇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 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日:

  ④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文本二:

  ①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燜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檻,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自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 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 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 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 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 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文本三:

  ①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 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 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宝玉笑道:“打开扇子匣子你拣去,什么好东西!”麝月道:“既这么说, 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宝玉笑道:“你就搬去。”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 他自己搬去。”晴雯笑着,倚在床上说道:“我也乏了, 明儿再撕罢。”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 几把扇子能值几何!”一面说着,一面叫袭人。袭人才换了衣服走出来,小丫头佳蕙过来拾去破扇,大家乘凉,不消细说。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照应了“木石前盟”的神话。B. 诸人提出用“翼然”给亭子命名,贾政说不如用个“泻”,而宝王认为不如“沁芳”新雅。C. 贾政对宝玉“沁芳”的题名及题对看似未置可否,其实并不满意,只是外客面前不便训斥。D. “晴雯撕扇”暗用了夏桀宠妃妹喜的典故,不仅暗示了晴雯的惨死,也预示着贾府的最终败落。

  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宝玉的外貌。B. 对宝玉服饰的两次描写都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的,基本采用了从上到下、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顺序,自然顺畅,也符合观察顺序。C. 宝玉的出场采取了反复亮相的方法,先描写其服饰后描写其容貌,不仅写出了宝玉的形象特点,也突出了他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D.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借”和“分”两字生动传神,突出表现了沁芳亭的环境特点。

  12.在“晴雯撕扇”中增加麝月这一人物,如何理解?   

  13.  文本一“宝黛初逢”、文本二“试才题对”和文本三“晴雯撕扇”分别表现了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秦腔》(小说节选)

  贾平凹

  ①夏天智睡倒了两天后,添了打嗝儿的毛病,嗝声巨大,似乎是从肚里咕噜噜泛上来的。一辈子爱吃水烟,突然觉得水烟吃了头晕,甚至闻不得烟味,一闻着就呕吐。太阳正中午的时候,他让夏天义把他搀到院中的椅子上,然后把四婶、白雪、夏雨都叫来,开始问白雪和夏风的婚事。白雪先还是隐瞒,他就说他看到夏风的那封信了,白雪便放声哭了起来。白雪一哭,鼻涕眼泪全下来,四婶和夏雨都慌了手脚。夏天智说:“事情既然这样了,我有句话你们都听着:只要我还活着,他夏风不得进这个门;我就是死了,也不让他夏风回来送我入土。再是,白雪进了夏家门就是夏家的人,她不是儿媳妇了,我认她做女儿,就住在夏家。如果白雪日后要嫁人,我不拦,谁也不能拦,还要当女儿一样嫁,给她陪嫁妆。如果白雪不嫁人,这一院子房一分为二,上房东边的一半和东边厦屋归夏雨,上房西边的一半和西边的厦屋归白雪。”说完了,他问四婶:“你听到了没?”四婶说:“我依你的。”夏天智又问夏雨:“你听到了没?”夏雨说:“听到了。”夏天智说:“听到了好!”靠在椅背上一连三声嗝儿。白雪哭着给他磕头。他说:“哭啥哩,甭哭!”白雪不哭了,又给他磕头。他说:“要磕头,你磕三个,大红日头下我认我这女儿的。”白雪再磕了一次。夏天智就站起了,不让夏雨再搀,往卧屋走去,说:“把喇叭打开,放秦腔!”夏雨说:“放秦腔?”他说:“《辕门斩子》,放!”

  ②这天午饭时辰,整个清风街都被高音喇叭声震荡着,《辕门斩子》播放了一遍又一遍。差不多的人端着碗吃饭,就把碗放下了,跟着喇叭唱:“焦赞传孟良禀太娘来到。儿问娘进帐来为何烦恼?娘不说儿延景自然知道。莫非是娘为的你孙儿宗保?我孙儿犯何罪绑在了法标?提起来把奴才该杀该绞!恨不得把奴才油锅去熬。儿有令命奴才巡营嘹哨,小奴才大着胆去把亲招。有焦赞和孟良禀儿知道,你的儿跨战马前去征剿。实想说把穆柯一马平扫,穆桂英下了山动起枪刀。军情事也不必对娘细表,小奴才他招亲军法难饶。因此上绑辕门示众知晓,斩宗保为饬整军纪律条。”

  ③自后的日子里,夏天智的肚子便不舒服起来,而且觉得原先的刀口处起了一个小包,身上发痒。他每日数次要四婶帮他抓痒,自个手动不动就去摸那个小包,说:“县医院的大夫缝合伤口不行,怎么就起了个疙瘩?!”,小包好像还在长,甚至有些硬了。但夏天智的精神头儿似乎比前一段好,他就独自去找赵宏声,让赵宏声瞧那个小包。赵宏声捏了捏小包,说:

  ④“疼不?”他说:“不疼。”赵宏声说:“没事没事,我给你贴张膏药。”

  ⑤夏天智从赵宏声那里出来,随路去秦安家转转,没想夏天义也去了。夏天义越发黑瘦,腿却有些浮肿,指头一按一个坑儿。他们说了一阵话,夏天智就回家了,一回家就让夏雨把庆金、庆满和庆堂、瞎瞎叫来,没叫庆玉,也没叫任何一个媳妇,他说:“四叔(夏天智在仁义礼智四兄弟中排行第四)把你们叫来,要给你们说个事的。这事我一直等着你们谁出来说,但你们没人说,也只好我来说了。你爹你们也看到了,年纪大了,去冬今春以来身体一天不如了一天,他是不去了七里沟……”庆金说:“他还去哩。”夏天智说:“我知道。他现在去是转一转,干不了活了。他确实是干不了活了!可是,你爹你娘还是自己种着俊德家那块地,回来自己做自己吃,我去了几次,做的啥饭呀,生不生熟不熟,你们是应该伺候起他们了!我给你们说了,你们商量着看咋办呀?”庆金庆满庆堂和瞎瞎都说四叔你说得对,我爹我娘是不能单独起灶了。四个儿子便在夏天智家商量,虽然仍是争争吵吵,言语不和,但最后终于达成协议:五个儿子,每家管待两位老人一星期饭,到谁家,谁家就是再忙再穷,必须做改样饭,必须按时,不能耽搁和凑合。商量毕,夏天智说:“好了!”让他们给爹娘说去。可到了后晌,夏天智拿了他的书在台阶上看,看出了一个错别字,正拿笔改哩,庆金来说,他爹见不得庆玉,执意不肯去庆玉家吃饭。夏天智说:“我估摸你爹不肯去庆玉家,那你们四家就轮流么。”庆金说:“我兄弟四个没意见,可几个媳妇难说话,嚷嚷爹娘生了五个儿子为什么他庆玉就不伺候老人?恶人倒得益了!他不伺候,也该出钱出粮呀!我去给庆玉说,庆玉却口口声声不出钱也不出粮,说他要管待老人的,剩下了他,村人怎么戳他脊梁,他才不愿意落个不孝顺的名儿。”夏天智哼道:“他说的屁话!他知道你爹不愿去才说这话,他要孝顺咋不出钱出粮?你回去给你们的媳妇们说,你爹不愿去庆玉家,就不去庆玉家,四个儿子不准看样!你就说这是我说的,谁有意见让来找我!”又骂庆金是软蛋,把庆金赶走了。

  文本二:

  ①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初一,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积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到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台下就乱了,后边的喊前边的坐下,前边的说最前边的还立着;场外的大声叫着亲朋子女名字,问有坐处没有,场内的锐声回应快进来;有要吃煎饼的喊熟人去买—个,熟人买了站在场外一扬手,“日”地一声,隔人头甩去,不偏不倚目标正好;左边的喊右边的踩了他的脚,右边的叫左边的挤了他的腰,言语伤人,动了手脚;外边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拱,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一会儿倒西,—会儿倒东。

  (节选自散文《秦腔》)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得知儿媳白雪遭儿子夏风抛弃后将其“认作女儿”并作出“一分为二”的分家安排,这体现了夏天智对传统道德的维护和坚守。B. 小说人物命名别有深意。夏家老一辈兄弟四人以“仁、义、礼、智”命名,暗示了乡土农村的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C. 小说《秦腔》以极其现实,甚至显得琐碎的几幅生活场景,揭示了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类精神困境,使小说具有了人文关怀意义。D. 散文《秦腔》描写了三秦大地的风土人情及当地的人们对秦腔的热衷程度,直接表现了秦腔在当地的巨大且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1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秦腔》语言质朴,字里行间语言乡土气息浓厚,“场子”“叮叮咣咣”“起风”“倒西”“倒东”等词语简单明了,极具生活气息。B. “你听到了没?”“你听到了没?”通过疑问句的重复,表现出夏天智急于让心愿得到妻子四婶和儿子夏雨理解、落实的心理。C. “我就是死了,也不让他夏风回来送我入土。”和“谁有意见让来找我!”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夏天智对待儿子的愤怒和独断专行。D. 散文《秦腔》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扬”“日”“甩”“踩”“叫”“挤”,连用动词和拟声词,来刻画秦川百姓对秦腔的热爱。

  16.小说“《秦腔》是一部用秦语说秦事表秦情的作品,寄寓深远”(薛正昌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7.夏天智在完成分家遗愿并将白雪认作女儿后,特意交代儿子夏雨用高音喇叭播放秦腔《辕门斩子》,请简要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翱翔的白羊肚巾

  高火花

  ①如果可以,我想把这次的旅行称作翱翔。当洁白的箭一样的火车开过来,我的心中蓦然升起一股豪壮感,和着几丝白发舞蹈。我的主人此刻开心得像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还有能力跳起来,我想她会欢呼蹦跳的。

  ②要知道,我原先可是在千米的高原上待了二十年之久呢。但还有比我待得更久的一个人,现在已是驼背弯腰、步履艰难的黑瘦老人。她就是我的主人,她有个奇怪的名字,白驹驹。她脾气也很怪。花花绿绿的晚辈们来了一茬又一茬,几次三番劝她搬出窑洞,可她每次都是紧抓土炕,摇头抵抗。我在白驹驹头上被晃晕多次,正如她抵抗出洞后累得精疲力竭地昏睡。

  ③二十年,我反正是呆腻了。风大,土大,没水,没腰鼓表演。没了腰鼓表演,我这白羊肚巾还有啥价值?

  ④白驹驹却说,我不稀罕下山!都活一百年了,啥风浪没见过?再说,你们哪个不是在这原上养大的?!

  ⑤来劝说的人就这样被呛了回去。

  ⑥春去暑来,原上撒着几朵稀疏的绿,那是熬过饥渴幸存下来的酸枣树。

  ⑦靠着孙辈们送来的衣食,白驹驹也熬过了寒冬和冷春。她支起玄孙小艺送的扶手架,颤巍巍走出窑洞,坐在院中一块黑石板上,感受夏日里特有的热风和热土。我在她头上尽情吸收热烈的、光彩夺目的阳光。

  ⑧一阵丝溜溜的南风吹来,白驹驹坐出一种闲散姿势,两腿盘坐在热乎乎的黑石板上,眯着眼,表情平和。我和着丝溜溜的南风,情不自禁扇起一块边角和几根银发舞蹈。舞蹈中,我想起二十年前的无限风光。那是怎样的一群后生啊,轰隆隆搏击腰间的鼓,奏出疾风骤雨般的音乐。我在白马头上狂舞,跟着腰鼓后生们在原上翱翔。

  ⑨后来,在一个春风刮起的日子里,原上后生们纷纷离开高原,包括白马。白马是白驹驹的孙子。后生们几乎以俯冲的姿势飞下山,再也没回来。后生们曾经居住的窑洞也以箭一样的速度纷纷坍塌。我和白驹驹住的这个窑洞,在西南角缩着,很独立的样子。也许是太孤单,这唯一住着人的窑洞去年忍不住弄断自己一脚,头顶的黄土轰隆一声笑着住进了屋。

  ⑩黄土进屋后的那几天,来了三四个花花绿绿的晚辈,还有几个着正装的年轻人。晚辈自然是一通劝说,白驹驹自然拒绝出洞。着正装的年轻人异口同声,为安全考虑,必须搬出去,抬也要抬出去!晚辈们果真卸下一块门板,去抱白驹驹,白驹驹却像在炕上生了根。有一个晚辈眼尖,大喝一声,都别弄,太奶奶的手指出血了!原来,白驹驹十指紧抓土炕,几乎嵌了进去。着正装的年轻人又是异口同声,这老太太,真犟!他们说完,叮嘱其他年轻人几句加紧维修窑洞的话才离开。

  ?晚辈们没几个人过来了,除了玄孙小艺。许是年轻,小艺逢学校放假就会扛来油米面菜,熟练地放进地窖。白驹驹心疼玄孙,每次都省吃俭用,有时一顿饭就一个馍对付过去了

  ?小艺从不说让白驹驹搬离窑洞的话,只说些山下和学校的趣事。白驹驹津津有味地听着玄孙说话,内心的喜悦虽没化作笑声,但这股喜悦会蔓延到头上为数不多的几根白发。我趴在白驹驹头上听得激动欢喜,总期盼未来某天能飞下高原,去小艺所说的世界里遨游一番。小艺每次离开时,总问白驹驹还想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下次好一并带来。白驹驹总说啥也不缺,只嘱咐小艺以后少来,专心做自己的事。

  ?小艺再次到来的那个暑假,原上旱得比往年更厉害些。小艺照例捎来菜米面油,只是多了一张纸和一个黑色的叫手机的东西。小艺放下东西,在白驹驹面前手舞足蹈,激动地摊开那张纸,双手做喇叭状,大声地说自己考上大学,学的是音乐表演。白驹驹很老了,耳朵经常不听使唤,但她这回听清楚了,也跟着激动,高兴地把我从头上取下来。我看到白驹驹眼里对小艺的宠溺,能淹没整个高原。

  ?小艺打开那部手机给白驹驹看他训练的视频,我趴在白驹驹头上痴痴地看。突然,一个腰鼓表演令我和白驹驹同时打了个哆嗦。我能想到,白驹驹和我想的一样,二十年前原上那场蓬勃热烈的庆丰收的腰鼓表演!

  ?白驹驹破天荒问小艺在哪里还能看腰鼓。小艺说,咱下了高原,哪里都有腰鼓,还有更多好看的。

  ?我几乎也是以俯冲的姿势从高原飞到平原。在小艺的悉心安排下,我和白驹驹在一个阔大的广场观看了一场腰鼓表演。白驹驹年轻得像个十岁的孩子,眼里的光洒了一地,收也收不住,嘴里喃喃说着,这腰鼓队,没变!世道真变了,还有这样好的世界!我年轻的心也回来了,很想加入队伍中蹦跳。就在这时,小艺没有丝毫嫌弃,愉快地将我戴在他年轻的头上。我感觉自己释放出了比二十年前还要多的磅礴力量。原来,在平原翱翔的感觉丝毫不输高原!

  ?我们看完了腰鼓,再看火车、坐火车。小艺告诉我们,那叫高铁。白驹驹坐在座位上,笑着说,这哪是火车,是地上的飞机呀!

  ?我知道,我在新世界里翱翔,白驹驹也是。

  (有删改)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驹驹多次拒绝晚辈们的劝说,坚持住在高原上的窑洞里,表明她是一个固执而又不通人情的人。B. 高原风大,土大,没水,生存环境恶劣,并且已经没有了腰鼓表演,是年轻人离开高原的重要原因。C. 白驹驹在平原广场上观看腰鼓表演后,感叹腰鼓队没变而世道变了,表明她对新世界有了新的认识。D. 小说描述白驹驹坐上高铁后变得非常开心的样子,可以看出她已经改变了留守在高原窑洞的想法。

  1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简写白驹驹的旅行及其感受,结尾部分详写本次旅行的具体内容,首尾呼应,都表现出白驹驹的愉悦心情。B. 小说用词生动,如后生们离开高原窑洞时用“俯冲”“飞”等动词描绘其迅疾,表现出他们奔向新世界的急切心态。C. 小说善用拟人修辞,如窑洞“弄断自己一脚”,黄土“笑着住进了屋”,形象地写出窑洞的破败,表达了人们对窑洞的厌弃之情。D. 小说中晚辈们的“花花绿绿”与白驹驹单调的白羊肚巾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年轻人离开高原后的变化。

  20.你是如何看待时代变迁中的窑洞与腰鼓的?请简要分析。   

  21.  小说以白羊肚巾的口吻讲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灯殇

  陈永林

  这天晚上,六根对女人说:“再过几天就中秋了。你明天去买十斤月饼,三斤糖块,三十挂小鞭炮……烟我已买了。”

  每年的中秋晚上,许多村里人都在六根家挂一盏灯笼。都阳湖一带有这种风俗,一到中秋这晚,村里人便在德高望重的人门前挂盏灯笼,表达自己的敬意。这几年,六根门前挂的灯笼最多。村里人在哪家门前挂灯笼,哪家就得放鞭炮迎接。大人敬烟,小孩散糖,女人吃月饼。

  六根的女人有点不愿意:“每年花一百多块钱换几十只灯笼,一点也不值。那些灯笼既当不得衣服穿,又顶不得饭吃。”

  六根沉了脸说道:“这灯笼拿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别人想自己门前多挂几个灯笼还想不到呢。这是村里人对我的信任,对我工作的肯定。”

  女人说:“钱呢?”

  六根问:“家里一百多块钱也没有?”

  女人说:“儿子前几天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

  六根就翻口袋,口袋翻尽了,才翻出五十多块钱。

  六根说:“要不,你明天提一只母鸡去卖。”

  女人小声嘟囔:“哪有你这个当村长的!别人当村长,家里要啥有啥,可你每年只得几十只灯笼。”

  六根再懒得搭理女人了。每年村里人挂的灯笼,他都没扔,都堆放在一间房里。

  中秋节这天,六根早早吃过了晚饭。女人买来的糖块、月饼也摆放在桌上。鞭炮拆了封。只等提灯笼的人一来,就放鞭炮。月饼样的圆月好不容易从都阳湖里爬起来了,一些小孩已在月光下疯闹了。

  六根坐在门前悠然地吸着烟,眼光却不时往路边上掠。终于来了一个红红的灯笼,六根兴奋地站起来,喊女人:“快拿鞭炮放,灯笼来了。”

  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了。可是灯笼并没进他家,而是进了春生的家。六根气得骂女人:“谁叫你这么早放鞭炮?”女人不敢辩,反而安慰六根:“急啥?等会儿,灯笼不就都来了?”

  又来了一只灯笼。拎灯笼的是谷子。六根喊:“谷子,这么早来了?”可是谷子没听见样径直往前走。片刻春生家响起欢欢悦悦的鞭炮声。六根惊得傻傻地立在那。往年,谷子每回给他送灯笼。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

  六根气得大骂:“这世道变了。人都被金钱蒙住了眼。”

  六根的女儿劝:“爹犯得着生气吗?春生早在村里传出话,谁送他一盏灯笼,他就给谁一百块钱。”

  春生先是在城里办了个皮包公司,骗了一些单位的货款却不给货,只给单位的头送些钱。春生有了钱,就在村里办了个罐头厂,钱大把大把地进。可交税时却说厂子亏损。春生办了厂后,村里人都想进他的厂,村里人给春生的笑容越来越多,看春生的目光越来越谄媚了。

  “唉——”六根就长长地叹气。六根掏出支烟,点了,狠狠地吸。烟雾整个裹住了六根满是阴云的脸。

  春生家的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春生门前已挂了二十几个红灯笼了。可六根门前还一只灯笼都没挂。六根感到极难过。自己当了十几年村长,爱村,敬业,没为自己多捞一根柴火,没做一件昧良心的事。可在村里人眼里竟不如一个坏事干尽的春生。

  一只只大红灯笼从六根眼前飘走了,进了春生的家。

  女人把六根拉进屋;“犯得着生气吗?别气坏了身体。”女人关紧门,可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仍是那么刺耳。女人就开了电视机,有多大声开多大的声。

  女儿说:“爹,村里人送的灯笼没有一点价值。我们给自己家挂个灯笼吧。”

  六根骂:“别丢人现眼。”

  此时,门被拍得砰砰响。六根开了门,一个小孩举着灯笼,灯笼后跟着十几个小孩。小孩齐声说:“村长,我们给您送灯笼来了,这是一盏电子照明灯。”六根的睛睛竟湿了。六根忙放鞭炮,又不住地给小孩散糖。一小孩说:“六根叔你别生气。爸妈被钱迷了心窍,为一百块钱给春生送灯笼。今天我们给您送灯,今后,我们每年都给您送灯。您开山修路,让我们上学有路走……”六根听了这话,眼一涩,脸上竟有两条小虫子爬。

  六根把三十挂小鞭炮全放了。

  六根又喊女人与女儿:“你们把房里的灯笼全拿来。”

  几百只灯笼很快堆了一地。六根拿出打火机,点了火。片刻,灯笼全着火了。

  一小孩问:“六根叔,你咋烧灯笼?”六根说:“这些灯笼没点用途,烧了,让你们开开心。”片刻,几百只灯笼就化为一堆过眼的火红。

  六根把这盏电子照明灯挂在门口。夜来灯亮,不失光明;风吹雨淋,永不变色。

  (选自《小说选刊》2015年第6期,有删改)

  2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围绕中秋节门前挂灯笼的故事展开情节,让人们看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的美丑善恶,弘扬正气,抨击时弊。B. 六根的女人对灯笼的看法与六根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情形的直接原因是手里没钱,儿子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C. 往年中秋晚上,村里人在六根家门前挂许多灯笼,这是对他的信任;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这说明村里人财迷心窍、见利忘义。D. 小说情节起伏跌宕、语言含蓄简洁,作者以先扬后抑的手法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村长六根、村民等,进而揭示小说的主旨。

  23.小说中的六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4.标题“灯殇”寓意颇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村婚事

  梁继志

  三面环水的田水村,是个只有三百多人口的小村,可田姓竟占了百分之九十。据说早年有一田姓男子进京赶考,因路途艰辛偶遇风寒,病倒在荒无人烟的小平原上,背靠一土堆吃着随带的干粮,喝着沟渠里的甜水,几日后愈了身体却错过了赶考时日。后来田姓男子因迷恋当地的甜水便住下来繁衍生息,挖湾蓄水成了远近闻名的田水村。

  田水村离乡镇十几里地,到最近的集市也得走六七里路,有些闭塞的小村,跟不上现代文明的步伐,却有着民风淳乡情重,一家有难众人帮,一户有喜众人上的传统。这不,田忠义的独子要结婚了,喜讯伴着四月的春风滋润着小村奔走相告的村民。

  此刻,田忠义送走村中德高望重的田大爷,先前一脸的笑意仿佛也随着他远去的背影渐渐消失。

  “婚事置办酒席,全村总动员,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你田忠义敢违背,我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七十五岁的田大爷,眼不花耳不聋,谁家的红白事都是他谋划操办一锤定音。那高高的声调,不容更改的话好像还回荡在屋子里。

  心神不定的田忠义,透过玻璃窗看了看院子里那棵老枣树,双脚不自主地走到院子里,树上叫着飞走的喜鹊着实让他会心一笑。心想,还是给儿子打个电话吧。按下号码,无人接听的手机声似无形的小木槌,频频敲打着他焦急不安的心鼓。

  离“五一”结婚还有五天,上班的儿子像无事人一样,一个镇办公室的小秘书,不知整天忙个啥?人不回来,电话也不打一个,一个月前丢下一句,我们文明结婚,你不用操心了,就泥牛入海般无音信了。身为村委会主任的他本来就对文明办婚事的倡议有些想不通,再加上儿子执意“五一”结婚,让他很是焦灼不安,一筹莫展。延续了多年的乡村婚事不都是秋后或者春节前吗?想到这里他骑上电动三轮车直奔十里外的乡镇。

  路上,穿戴一新的田忠义逢人点头,仿佛那微微的笑意正在回复着村民一个个问询期待喝喜酒的眼神。出村右拐二里地是一片草莓地,田忠义琢磨是不是带点儿草莓给王美艳呢?这孩子真是个好姑娘,那甜甜的笑脸如同这熟透的草莓。就是这小小的草莓改变了村民的旧观念,带动了村民发展商品经济的步伐。这么好的大学生村官,竟成了自己未来的儿媳妇。想到这里,他好像喝了蜜一般。四月的春风,吹起田野绿油油的麦浪。四月的春风,驱赶着柏油路上的车轮。

  眨眼工夫,田忠义到了镇驻地。他悄悄躲过别人的眼光,推开院子西边靠墙那间儿子的办公室。桌子上,一杯白水透着纯净,一款智能手机静静地摆放着。有些口干舌燥的田忠义喝净了那杯白开水,起身快步走向厕所,一路低着头却不巧迎面碰上了管区宋书记。宋书记热情地问:“老田,什么时候来的?我正准备到你村商量办集体婚礼的事,省了我跑一趟,中午别走,我请你吃包子。”不容他回应,宋书记已经回到办公室关上门。

  搞什么名堂,乡村办集体婚礼,这还不让人笑掉牙。边走边想的他轻轻敲开宋书记的门,起身而立的宋书记伸出温暖的手握着田忠义的大手,动情地说:“听忠刚说了,你已经同意在你们村借举办草莓节顺便举行集体婚礼,这太好了,这真是两全其美的事,感谢你的支持,感谢你的带头!”望着一脸似笑非笑的田忠义,宋书记的手提得更紧了,仿佛要把田忠义心中的小我握碎,而后抛向远方。“还没见到儿子吧,他正和你未来的儿媳妇,团委书记商量着呢!要不我去叫?”

  “不用了,不用了,你别告诉他,我回去了。“放下带来的草莓,田忠义快马回村。

  晚上田忠义召开了草莓节专题会,会后特吩咐会计给田大爷送去自己保存了多年的两瓶老白酒。

  “五一”那天,天气晴朗,微风习习。步伐轻快的田大爷早早地来到田忠义的门前,端详着大大的红喜字,再一看铁将军把门,他又蒙了。心想:这田忠义跑到哪里偷着乐去了。

  三五成群的男女老少朝着村外西南角的草莓地说笑地走着。清脆的自行车铃声由远而近,系着红绸子的车队好长啊!

  “你好,宋书记。”村口等候的村委会一班人接过自行车,引领着快步走向临时空场摆放的桌子。

  看着兴高采烈的六对新人,翘首等待的村民,田忠义侧过头:“宋书记,时辰到了,请你主持吧!”

  “好,好,乡亲们,参加集体婚礼的同志们,请允许我代表镇政府,感谢田水村给我们提供了这块宝地,现在我宣布:田水村第一届草莓节暨集体婚礼庆典开始,现在请大学生村官,现任镇团委书记王美艳讲话。”

  一身红衣,佩戴红花的王美艳走到桌前,发出了因激动而紧张的声音:“领导们,乡亲们大家好,我作为新人代表,感谢你们在这个草莓节的开幕式上为我们举办一个别有风情,文明时髦的婚礼庆典,我和志刚因草莓结缘,今天就让草莓祝福我们甜蜜幸福!见证田水村奔向小康!同时请到场的嘉宾们,笑纳我们的礼物,每人一包糖,一袋草莓。乡亲们,请理解我们以此礼物代酒了,谢谢捧场。快分呀,志刚。”

  发放完礼品,抱拳致谢的田志刚,转身看到眼睛湿润的父亲,情不自禁地跑过去,给了父亲一个大大的拥抱。站在远处的田大爷看清了眼前的一幕,扬了扬抬不高的右手,向着田忠义举起大拇指,然后独自转身,有些醉态的脚步,慢慢走出大家的视线,消失在一个通向文明的路口。

  2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小村婚事”为题,通过婚事举办方式的变化来体现乡村面貌的日新月异,反映时代的变迁。B. 小说中对田大爷的描写仅寥寥几笔,但人物形象鲜明,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C. 田忠义因婚事与儿子志刚发生矛盾冲突,闹得很不愉快,后在宋书记的劝说下积极支持儿子的想法。D. 小说开头介绍了田水村的闭塞、传统,为下文描写两代人思想观念上的矛盾冲突起了铺垫作用。

  26.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7.文中田志刚夫妇身上有哪些精神特质?他们对婚礼的选择方式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只羊

  李世斌

  我在大西北戈壁滩上经过短暂的一个多月的新兵集训后,戴上了领章帽徽,分配到汽车连队当了一名“伙夫”兼“猪倌”。我闹了个把月思想情绪,心情才逐渐平静下来。大西北天暗得迟,连队开过晚饭后,我背个竹篓去野外打猪草。经过一个牧民家的帐篷前,有羊群悠闲地啃着草根。我看见羊群里至少有十几只小羊羔“咩咩”地叫唤着,其中一只小羊羔跪着吸吮母羊的乳.汁,这让我想起“跪乳之恩”的成语。

  一位四十多岁的满脸紫铜色的牧民从帐篷里出来,他很客气地跟我打招呼,叫他的妻子从帐篷里端出一杯奶茶让我喝。从那以后我们成了朋友。成了朋友之后,我们终于达成了一项“交易”,我用津贴费买了他一只小羊羔。

  可爱的小羊羔很有灵性,我给它取了名字叫“嘟嘟”,每当我叫一声“嘟嘟”,它就“咩咩”跪到我跟前,用嘴蹭我的裤脚。

  一天傍晚我打完猪草回来,天色已灰暗。我在猪圈旁习惯性地唤着“嘟嘟”,却听不见“咩咩”声,我有点慌张了,就在连队的墙内墙外,角角落落找了个遍,终是不见“嘟嘟”的踪影。连长找到了我,笑着说:“小李子啊,找羊啊?”我说:“是的,连长,嘟嘟不见啦。”“别找了。”连长哈哈笑着说,“被团长牵走了,在团部呢。”

  连长告诉我,团长傍晚溜达到连队,领着叫小海的男孩,小男孩喜欢小羊羔,哭着要牵回家养。

  我气得一蹦三丈高,憋红着脸说:“连长,‘嘟嘟’是我花钱从牧民家买的,没经过我同意,你怎么可以,可以……”我想说你连长拍团长的马屁,怎么可以把我的“嘟嘟”送去做人情呢?但我没敢说出口,心想,你如果不是连长我这会儿非揍你一顿不可。

  接连几天,我像丢了魂似的,晚上睡觉耳边还回响着“嘟嘟”的“咩咩”声。好不容易熬到星期天,开过早饭我就只身跑到团部,找到了团长家。我一眼就看见了拴在团长家门外的“嘟嘟”,我差点涌出眼泪,扑到“嘟嘟”跟前。“嘟嘟”见到我好似遇到久别重逢的母亲了,兴奋地跳跃着,“咩咩”地磨蹭我的裤脚。我蹲下抚摸着“嘟嘟”,“嘟嘟”不住用舌舔着我的双手。这时,团长家的门打开了,一个脑袋大大、眼睛圓圆的七八岁的小男孩从门内走出来,他叉着腰说:“叔叔,别动我的羊,我要带它出去吃草了。”

  我站起身说:“你就是小海吧?这只羊叫“嘟嘟’,是我养的。”

  “不,小羊是我的,你不许动。”小男孩俯身抱着“嘟嘟”,生怕我牵走了似的。

  这时团长出来了。他略微迟疑了一下,呵呵笑着说:“小战士,你就是二连炊事班的小李吧?想羊啦?放在我团长这儿养着不放心吗?哈哈!”

  我猛一见到团长,赶紧一个立正,说:“报告团长,今天星期天,我来看看羊。”

  “好好,那你就带着小海到草地上放羊吧。我上午正好要开个会,待我回家你再走吧。”我答了声“是”。

  我快乐地和我的“嘟嘟”在温暖的阳光下度过了差不多一个上午,当然,小海也非常开心,还不停地跟我问这问那。当他确定地听到我不会把“嘟嘟”牵回去时,竟然扑到我怀里叫我抱着他转圈圈。

  从那以后,我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去团长家,小海见到我比“嘟嘟”见到我还兴奋。

  入冬了,大西北戈壁滩上堆积了厚厚的白雪。星期天的上午,身披羊皮大衣的团长来到了连里,身后跟着警卫员,警卫员牵着已茁壮成长的“嘟嘟”,我有些纳闷,小海怎么没跟过来?团长先是见到刘连长,笑着说:“刘连长升官当副营长了,该请我们吃顿羊肉了吧?”刘连长谦卑地说:“谢谢团长栽培,吃羊肉还不简单吗,只怕团长没空与我们同乐呢。”

  我心想,连长马屁拍成了哩,升官了。团长转身见到站在不远处的我,呵呵笑道:“小李呵,羊给你牵来了,物归原主,完璧归赵。不过羊替你养大了,你还真得请我吃几块羊肉呢。”我红着脸问:“小海呢?”

  “哦,回老家啦,他也该回家.上学啦,跟了我一年多了呢。”团长说。

  团长在连部跟即将走马上任的刘连长谈了话就回团部了。团长走后,刘连长把我叫到他房间,告诉我:“小海并非团长的儿子,是烈士的儿子。他母亲两年前带着小海来部队探亲,在雪地里出车祸,不幸去世了。小海就留在戈壁滩上跟着当副团长的爸爸,一年后他爸爸在施工现场.突发脑溢血牺牲了。小海就成了孤儿,他父亲是团长同乡战友,团长就当自己的儿子一样带着他。小海已经到了念书年龄,前几天团长的爱人特地过来把小海接走了。”

  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许久,我说:“连长,那您为何一直不告诉我这一切呢?”

  连长给自己点了一根烟,吐出一口浓浓的烟雾,没再说话。

  (节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12期)

  2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标题“一只羊”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它来组织材料:发现跪乳之羊——买下小羊“嘟嘟”——“嘟嘟”被送小海——“嘟嘟”物归原主。B. 小说从新兵集训后“我”被分配到汽车连队当一名“伙夫”兼“猪馆”写起,为下文去野外打猪草,碰上小羊羔跪乳并且买下饲养作了铺垫。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气得一蹦三丈高”“憋红着脸”“差点涌出眼泪”等,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对小羊羔的喜爱。D. 在团长的形象刻画上,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身为团长出于私心收下连队的小羊给儿子,这是“抑”;后来团长物归原主和领养小海,这是“扬”。

  29.小说中的“我”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0.小说结尾连长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极村童话

  迟子建

  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我掰下一截甜秆,塞到嘴里嚼着,向那个房子望去,房门开着。在我记忆里,它似乎从来没开过。

  走出来的,是一个高高的、瘦瘦的、穿着黑色长裙、扎着古铜色头巾的

上一篇:十年老司机整理的精彩小说书单(持续更新中)
下一篇:林俊杰演唱会抢票要先做题,黄牛招985大学生背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