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众怒的“反人道”片,是神作还是暴行?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作者:24楼影院 钢瓒儿

  网络编辑:中一

  年初柏林电影节上,一部新片石破天惊,吸引无数目光。

  爱它的人,对它不吝赞美,称它是“21世纪最伟大的电影”。认为它是前所未有的史诗杰作。

  恨它的人,对它充满鄙夷,称它是“21世纪最可耻的恶行”。认为它是一出反道德的人类实验。

  不卖关子,这部争议之作就是——《列夫·朗道:娜塔莎》

  

  《列夫·朗道:娜塔莎》(以下简称《娜塔莎》)是《DAU》系列中的第12部。

  《DAU》全系列一共14部。与《娜塔莎》一起参展柏林电影节的,还有一部《列夫·朗道:退变》。只不过,长达145分钟的《娜塔莎》参加的是主竞赛单元,而长达335分钟的《退变》参加的是特别展映单元。

  四月初,这两部电影先后登陆DAU官网,以付费形式与广大观众见面。

  与展映版本相比,网络版的《娜塔莎》特意删减了8分钟。

  不少人看过这部电影之后,都纷纷表示,“即便只观看这137分钟的版本,它也足够叫人毛骨悚然。”

  

  正式开讲这部电影之前,我们先来简单追溯一下《DAU》系列的来龙去脉。

  导演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是促成《DAU》系列诞生的最大功臣。

  出生于莫斯科导演世家的他,早在2005年,就曾凭借长片处女作《四》一战成名。

  

  伊利亚.赫尔扎诺夫斯基

  伊利亚骨子里,一直对苏联保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他一直觉得自己是“精神苏联人”。而《DAU》的问世,则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他的这种情结。

  该片的创作灵感,主要源于前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的妻子为亡夫创作的一本《回忆录》。

  列夫·朗道是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参与过前苏联核武研发,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奖,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全才物理学家”。

  他留给后世的印象,一直毁誉参半。他曾公开叫板爱因斯坦,也曾在苏联大清洗运动中锒铛入狱。

  片名中的“DAU”,便取自他名字中的最后三个字母。

  

  列夫·朗道

  读完回忆录之后,伊利亚便萌生了要以列夫·朗道为主角拍一部传记片的想法。而后,在准备过程中,这个“梦”又越做越大,以至于最终发酵成了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项目。

  他用乌克兰郊区的一座废弃水电厂,按1:1的比例,搭建出了一座前苏联城镇。城镇中的一切,都完全照搬苏联样式,大到建筑风格、年代服装,小到语言、货币、护照,甚至连马桶的定制管道都和当年一模一样。

  

  3年拍摄,6年剪辑,400位主演,近万名群演,12000平米的拍摄场地,8000小时的谈话录音,500,000组摄影作品,700小时的35mm胶片素材,14部电影或者电视剧作品(其中最长的长达9个小时)……

  

  从制作,到拍摄,再到伦理观念,《DAU》都全方位颠覆了传统。

  片中所召集到的主要演员,大都被赋予了与现实生活中相似的角色。

  与其说他们是在其中“表演”,不如说他们是在其中“生活”。

  

  在模拟前苏联的高压环境下,该片成功上演了一出“斯大林风味的楚门秀”。

  而《娜塔莎》的故事,便正发生于此。

  全片以小人物娜塔莎起笔,“以小见大”般地切开了当时社会的微观剖面。

  娜塔莎,是在乌克兰物理技术研究院食堂上班的一位女招待。

  和她一起上班的,还有一位名叫奥利雅的年轻女孩。

  两人常常在下班之后,一面喝酒一面聊天。

  

  大多数时候,她们谈心的话题,都围绕爱情而展开。

  她们聊不称心的爱人,也聊平淡且孤独的生活。

  除了表面上勉强维系的和睦之外,有时候喝多了借着酒劲儿,她们也会大打出手。

  

  

  一场彻夜狂欢,让娜塔莎的生活迎来了彻底的转变。

  派对上,她结识了前来交流访问的法国科学家卢克。

  尽管语言不通,但娜塔莎还是不顾自己有夫之妇的身份向卢克投怀送抱。

  没过多久,两人便干柴烈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夜风流后,娜塔莎很快便陷入了爱情,期待与卢克展开一段浪漫的关系。

  只可惜,落花有情流水无意,第二天再见面,卢克只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感情受挫的娜塔莎,只能将气撒在年轻貌美的奥利雅身上,于是才有了上面两人扭打在一起的名场面。

  

  影片前后,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前90分钟,它用极私密的个人影像,来讲述一个普通人的日常和情感:吃饭、喝酒、聊天、爱情和性。

  通过这些稀碎的讲述,观众得以走进娜塔莎的生命,与她逐渐建立共情,感受到普通人身上的思想维度与人性温度。

  直到后40分钟,它才终于“渐入佳境”地展露出了强权的狰狞面孔。

  

  一位克格勃将军以“同外国人通奸”的罪名,将娜塔莎关进了逼仄的审讯室,对她展开了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暴力拷问。

  这场拷问,带有明显的性剥削意味,扇耳光、扒衣服、把酒瓶插入下体……

  没有错位、没有特技,正如片中的性爱场面一样,这些暴力场面也都是实打实地发生在观众面前。

  

  扮演审讯军官的演员,曾服役于哈尔科夫监狱在西伯利亚设立的拘押所,授衔中校。

  片中他所使用的所有审讯手段,都脱胎于实践。

  而他娴熟的心理操纵、冷血的暴力手段,更是不禁让人怀疑,现实中的他很可能曾无数次地这样实践过。

  他们或多或少,都在角色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影子。

  真实和虚假的界限,在电影里变得非常模糊。

  

  酷刑面前,娜塔莎遭受的不仅是身迫害,更是人格毁灭。

  透过这场审讯,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在国家机器面前,个人意志是多么弱小。

  几经折磨后,娜塔莎最终在纸上写下了她对卢克的诬陷。

  

  除此之外,审讯过程中,娜塔莎还对施暴者产生了一种畸形的依赖。

  这种依赖,让人震怒,更让人哗然。

  

  影片最大的争议之处,便来源于这场审讯。

  尽管导演事先征求了女演员的同意,让她可以随时叫停拍摄,随时离开。

  但观众还是不禁怀疑,在这样的环境里,演员还能存有多少自我意志?是否真的有必要将真实情境渲染到这个程度?

  毕竟,我们作为观众,都能感到一阵恶寒,那么作为演员,又将经历怎样的心理阴影?

  

  虽然是真实记录,可如果导演以艺术之名行罪恶之事,将罪恶复刻在观众面前,那么这种所谓的艺术,是否还有必要存在?

  艺术与道德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自电影诞生以来,围绕这个问题所展开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

  一些头顶名人光环的“创作者”,总会以艺术之名,来一次又一次的试探人性、践踏道德。

  比如,《巴黎最后的探戈》里那段臭名昭著的“黄油戏”,便是一个极为鲜明的典型案例。

  当年,马龙·白兰度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与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合谋,在女演员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年仅19岁的女演员玛丽亚·施耐德施暴,用手指蘸取黄油作为润滑剂,强行进入她的下体。

  这段片场暴力,从此成了困扰她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直到抑郁而终,都没能等来任何道歉。

  与玛丽亚·施耐德的被动相比,《DAU》里的娜塔莎表示自己出于自愿。电影节上,当她被问到是否在拍摄过程中产生骚扰和压迫时,她笑着否认。

  但不容否认的地方在于,电影里的震撼片段,确实是建立在人性的痛苦之上,对道德底线进行了挑衅。

  艺术与道德之间的界限,在这里变得微乎其微。

  或许我们每个人,在看过该片之后,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期待你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还想拓展阅读,可以点这里《近期争议最大的三部海外电影》

上一篇:夏季养胃吃什么好
下一篇:百度网盘简易下载工具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