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精选(九篇)
第1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压力;调查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94-02
引言
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全面发展直接关乎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状况。但是,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的日趋激烈,师范生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沉重的心理压力已经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如果继续任其发展,稍有不慎,甚至会祸及未来的人才培养。本文就师范生目前的压力状况做了深入调查,简单分析一下不同性别、年级以及不同学科性质的师范生所面临的压力的差别程度,找出造成这些压力以及压力差别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周口师范学院的在校学生中发放问卷,一共发放200份,共回收问卷189份,其中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为84%。其中男生54人,女生114人;大一51人,大二38人,大三39人,大四40人;文科106,理科62人。
(二)研究工具
该研究使用了香港大学的李虹和梅锦荣编制的《大学生压力量表》。其中,该量表由30个题目组成,可以分为三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此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理论分数的范围是0~9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压力值越大。该量表采用理论中数45分作为压力高低的分界线,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6个月后的重测信度0.78,结构效度可靠[1]。
(三)试测过程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周口师院全日制本科在校师范生中抽取被试,以年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测试时,由同一主试,使用统一指导语,采用不记名的形式,让被试在15分钟内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相互之间不允许讨论。
(四)统计分析
将数据输入电脑中,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7.0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师范生的总体压力状况
从表1中数据看出,师范生的总体压力值的平均数是23.7,这个数字很明显是低于45分的,因此师范生压力值是偏低的。从调查结果看,只有6个同学的压力值是大于45分的,这个数字只占调查总数的3.57%,即只有极少一部分同学的压力较大。
(二)不同性别的师范生压力的调查结果
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师范生压力值的状况如表2所示。其中:F=0.106,P=0.745,表明方差具有齐性。男女两组压力均值的t检验,双侧检验结果显示P=0.003〈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男生的压力总值是27.2,而女生的压力总值是20.4,所以,男生的压力值显著大于女生。另外,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在个人烦恼方面,男生的压力值显著大于女生的压力值,而在学习烦恼和消极生活实践方面,男生和女生差异不显著。
(三)不同年级师范生压力值的统计结果
大一学生的压力值是26.4,大二是20.7,大三25.4,大四20.3。大一学生压力最高,大二的压力迅速降低,大三压力值又迅速上升,到大四,压力状况又大幅度降低。通过对大一到大四学生压力值的方差分析结果,P=0.167,这个值远远大于0.05,因此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即四个年级师范生的压力值没有显著差异。
(四)文理科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F=0.106,P=0.745,表明方差齐性,t检验中显示P=0.856〉0.05,差异不显著,其中文科的压力值是23.5250,理科的压力值是23.9459,即文科和理科的师范生压力基本不具有差别。
三、讨论与分析
(一)不同性别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男生的压力值大于女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生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不愿意表达出来,而是越积越深;而女生则多是选择各种各样的方式宣泄,表达自己内心的压力,因而压力值较男生低。
(二)不同年级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西方研究(Pancer,2000)显示,大一压力最大,因为他们在开学之初就对大学的美好生活满怀憧憬,但是这些憧憬很少能实现,所以压力最大。国内的一些研究(樊富珉,吴淑荣等,2000;李虹,2004)却显示二年级的学生压力最大;但是,近年来很多非师范的大学毕业生也把就业的目光投向了学校,造成师范生压力普遍变大。我调查的结果显示,大一和大三的压力大,初步分析原因:大一初入学,学习生活方式都同高中有很大差异;大二时已经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大三的同学面临考研、择业等前途问题,压力值偏大;对于大四,可能因为我发放问卷的时间是4、5月份,这段时间,无论是工作还是考研,大方向已经确定,压力反而小。
(三)文理科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有学者(徐长江,2002)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社交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及总体压力感显著地高于文科生。这可能是调查对象的不同造成的,本次调查对象都是师范生,在教育模式和就业方向上都与普通大学生有很大差异。
四、师范生压力来源及对策建议
(一)师范生心理压力来源
国内的许多研究将主要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归结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在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更在班级管理、教学成果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给师范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师范生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
1.培养健康心理,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
研究者指出,中国人的心理调节渠道依次为:自我调节、知心朋友、家人、同事、社会咨询机构。这个结果说明中国人主要的心理调节方式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压力是难免的,我们要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常见的应对压力的方法有放松法、宣泄法、转变认知等。
2.师范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压力
班级和院系要起到辅助作用,经常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等增强人际交流作用的活动,舒缓学生压力。学校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
[2]黄欣,范丰慧,张庆林,谢琴红.师范大学生压力来源及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2).
[3]王雪莲,王绪朗.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概观[J].青年心理,2004,(2).
[4]王富荣,龚惠香.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比较与对策研究[J].高等农林教育,2001,(10).
[5]李红梅.自我暴露――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J].当代青年研究,2005,(2).
第2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师职业压力的内涵入手,从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方面分析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并提出相应的压力管理策略。
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过重的压力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热情,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教师,缓解教师职业压力以提高工作绩效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一、教师职业压力的内涵
较早出现并被普遍引用的是Kyriacou和Sutcliffe(1978)提出的教师职业压力定义。他们认为,教师压力是教师的一种消极情感(如气愤或沮丧)的反应综合症,通常伴随着潜在致病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它是由教师工作引起的,并且通过教师对工作要求是否对其自尊或健康(well-being)构成了威胁的知觉以及通过激活减少威胁知觉的应对机制来进行调节。这个定义实际上认为教师压力对教师健康产生了消极和潜在伤害。我国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师压力,是指由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生存状况相关的烦恼事件或学校工作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二、当代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分析
从已有的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结果看,不存在一个唯一最显著的压力源,但某些压力源在多数研究中重复出现。中小学教师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压力源,它们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当代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分为社会压力源、组织压力源和个人压力源。
(一)社会压力源
考试压力使当代中小学教师不堪重负。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将考试升学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将考试排名和升学率与教师的晋级、工资、奖金直接挂钩,考学生实质就是考教师,因而教师的考试压力绝不亚于学生。
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由于职业的需要,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成为教育专家、课堂管理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心理咨询者、学习者、以及优秀的父母形象等,且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有“蜡烛的牺牲精神,春蚕的奉献意识,园丁的工作作风”。
另外,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收入过低,以及职称评定制、教师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等教育改革的举措都会增加中小学教师的压力。
(二)组织压力源
教师职业压力的组织压力源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和人际关系两方面。
首先,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硬件设施对教师工作的影响很大。由于学校管理不当而引起的与教师直接相关的问题有:工作负荷过重(工作任务分配不均或职责划分不明确)、缺乏参与学校协商与决策的机会、缺乏适当的继续教育(培训)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升职机会太少、管理者对遭受压力或表现出压力症状的教师缺乏理解与帮助等等。至于学校条件差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自是不言而喻。
其次,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构成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来源。一方面,由于诸多原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差别很大,且不易受教师控制,因此,学生之间的摩擦、不良行为、厌学、学习成绩较差及对教师的不尊敬态度,都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另一方面,教师与领导和同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也促使压力产生。
(三)个体压力源
如果将以上社会因素和组织因素看作造成职业压力的外在因素,那么教师的个体特征(如人格、认知风格等)可以看作教师职业压力的内在因素。
在心理学中,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集合,如性格、兴趣、爱好及能力等,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组织。戴维和瑞德(David & Reda)的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引起教师职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A型人格特征或外控型的教师由于其性格内心好静、忧郁,难以适应环境,往往承受更大的职业压力。教师由于人格特征和认知风格不尽相同,对压力感知的程度、范围也表现出很强的个体差异性。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管理策略
(一)运用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威望
一份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了该职业的吸引力。在中国,教师尽管被人们普遍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人之楷模”等,但其职业地位并没有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要使教师真正热爱并献身于自己的职业,必须通过政策倾斜、舆论导向等多种途径,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教师职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和自豪,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态度从事教育工作。
(二)增加人文关怀,创设良好的工作和制度环境
学校要努力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领导要深入到教学一线和教师群体,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要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主体地位。要建立科学的聘任、考评、筛选制度,创设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激发教师产生强大而持久的行为动力。
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消除对教师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重复培训,为教师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空间。加强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建设,为教师备课、教学实验提供良好的条件。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减少教师因机械、重复劳动而带来的压力。缩减班额,整合资源,优化设置,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注重过程评价,形成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改变只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做法,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
搞好教师培训,注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是缓解教师压力的间接途径,把对教师的工作要求通过培训转化为教师自身必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可降低工作压力。无论是职前培训还是在职培训,使现代师资培训工作更加实用化、合理化,避免形式主义和表面化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现场咨询,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
参考文献:
〔1〕 Kyriacou,C.&Sutchcliffe, J.“Teacher Stress:Prevalence,Sources and Symtom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 48,1978.
〔2〕陈德云.教师压力分析:来源分析与应对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许延礼.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3.
〔4〕刘荣.中小学教师压力与健康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第3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压力;压力源;压力管理
引言
当前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使人们的观念、心理、行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产生了各种适应或紧张症等与压力有关的疾病。压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有关压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共同关注的热点领 域。
在企业管理中,工作压力管理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度、持续的工作压力不但是造成员工健康和安全隐患的重要问题,还会导致一些组织问题,如员工不满、消极怠工、高离职率、缺勤和低生产率等。对压力进行管理,尤其是对工作压力源的分析与探讨极为必要。
一、压力的内涵和相关理论
1.基本概念的界定
(1)压力
“压力”这个词对我们并不陌生,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压力。它被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对压力的认识最初源自物理学,是指物体受到试图扭曲它的外力的作用,在其内部产生相应的力。以后对压力的认识扩展到医学领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信息革命的发展,压力的研究在强烈的社会需求推动下,从医学领域迅速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几乎所有学科研究领域,引起如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许多学科专家的关注。关于压力的定义也有很多种,综合各界学者对压力的定义,对压力含义的界定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刺激说、反应说和刺激―反应说三大类。
第一,刺激说。刺激说认为压力就是作用于个人的力量或刺激,从而导致人的紧张的反应。这种定义借助物理科学中压力的定义,认为压力是某些可能会导致分裂性结果的特质或事件。把压力看成是人对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生理的紧张、恐惧等,强调的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认为人们所承受的压力是有限的,当压力超过人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将会造成永久的破坏。这是早期对压力分析的观点。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有Weiss等。刺激说的观点主要集中注意于压力刺激的实质,关心压力的来源是什么。主要强调了压力的外部因素,而较少考虑到个人对压力程度的感知和评价,也没有注意到对压力反应的处理策略。
第二,反应说。反应说把压力看做是个体对某些刺激物的反应,是由于环境刺激物的影响,使人们呈现出的一种心理的反应。这一理论强调压力是个体对环境要求的一种反应,而不是外界环境对个体的一种压力。把压力看成是人的主观感受,着眼于人们对待压力的体验和认知,并且认为压力是以反应为基础的模式,它强调人的心理和精神方面。
第三,刺激―反应说。刺激―反应说认为压力是个体与压力源之间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感受到的压力来源于个体对情境的察觉和评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压力的感受不同。根据刺激―反应说,压力是个人特征和环境刺激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后果,是形成个体生理心理及行为反应的过程。不仅包括环境刺激造成的紧张也包括人们对环境刺激的主观反应,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个体特征差异及对待压力策略的其他因素。这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它全方位、多视角地考察了个人特征与外界刺激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工作压力
在企业压力管理中,我们以研究工作压力为主。在本文中,压力即指工作压力。工作压力(Work Stress)概念是从压力定义衍生而来,简单来说是指当压力发生在工作场所时就称之为工作压力。我国学者徐长江(1999)把工作压力定义为:在工作环境中,使个人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地、持续地作用于个体,在个体及应付行为的影响下,形成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过程。工作压力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工作压力包括个体在工作情境中体验到的压力和来自工作场所之外的对工作产生影响的压力,而狭义的工作压力仅为工作情境中的压 力。
2.有关压力研究的理论
压力管理研究在西方已经近100年,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关压力管理的相关理论。
(1)压力主体特征理论
压力主体特征学说认为压力的产生与个人的某些主体特征,特别是主体的需求与能力有关,当个体有较高的需求与期望发生,但又感到自我能力有所不及时,就会在行为活动过程中感到压力。这一学说思想强调了个人主观因素,特别是需求与能力对于压力形成于反应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解释了不同个体在同样压力环境中的个别差异原 因。
(2)个体―环境匹配理论
个体―环境匹配理论或称为P-E模式,该理论认为环境变量和个人相关特征决定压力是否会产生。French和Caplan(1972)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工作压力领域中运用最多、得到最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French等人认为引起压力的原因不是单纯的环境因素或个人因素,而是个人和环境相联系的结果。工作的压力是由于个体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misfit)。只有当个性特征与工作环境相匹配(fit)时,才会出现较好的适应。
(3)工作需求―控制理论
Karasek(1979)提出的工作需求―控制模式(简称JD-C模式)也是研究工作压力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理论模式。Karasek以大量有关职务再设计和员工压力的研究为基础建立了JD-C模式,从工作特征出发,对工作压力做出解释和预测。所以它还被称为工作压力模式。Karasek认为工作压力来源于工作本身所包含的两个关键特征,即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的共同影响。它包含两个基本假设:
①高工作要求,低工作控制导致高工作压力。
②当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均处于高水平时,工作动机增强,因此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模式中又加入了一个社会维度:社会支持,使这一模式成为工作需求―控制支持模式(简称JDCS模式)。
(4)认知交互作用理论
认知交互作用理论是一个以认知评价过程为基础的工作压力模式。该理论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RichardS. Lazarus。Lazarus认为在压力源与压力反应之间存在着两个阶段的认知评价过程。个体首先要评价外界事件是否具有挑战性或威胁,然后对自己所能获得的应对资源如个人能力和社会支持等进行评价,当个体认为后者不足以应对外界的威胁性事件时,工作压力便产生了。
Lazarus认为传统的工作压力研究将环境条件和个体特点看做是分离的和不变的,没有正确地描述工作压力的问题。个体―环境匹配理论虽然比传统理论的思维推进了一步,通过对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考虑工作压力产生的原因,但这一理论的问题是它仍然把个体和环境都看做是静止的、不变的。Lazarus(1995)认为,压力不是个人特点的产物,也不是环境的产物,压力的产生是某一种环境与某一种人所做的对环境所可能产生的威胁的评价结合的结果。在交互理论中,压力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随着时间和面临的任务而产生变化。个体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匹配程度,无论在时间上、工作任务或活动上,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这一理论对数据的涵盖性和易检验性,使得它受到很多工作压力研究领域者的重 视。
二、压力源及其理论研究
1.压力源概念
压力源即压力的来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性刺激。是指导致压力的刺激、事件或环境,可以是外界物质环境、个体的内在环境及心理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生活压力源和工作压力源。
工作压力源包括导致工作压力反应的情绪、刺激、活动等。是员工在工作活动中所承受的对其身心活动造成一定影响的外在刺激因素,是个体对工作压力感知的一种主观评价。它是改变个体心理和身体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构成压力源的因素很多,各个因素之间会相互影响,构成复杂的系统,当个体长期处于这些压力源系统中,不仅仅是对他个人,对组织也同样会带来消极影响。在压力管理过程中,了解压力源是基础。所以工作压力源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重点。
2.压力源研究的理论回顾
Weiss (1976)认为工作组织中的压力源主要有:工作本身因素;组织中的角色;职业发展;组织结构与组织风格;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Whettent和Cameron把压力源归纳为时间压力、互动压力、情景压力和期望压力四个方面。
Cooper,C.L.和Marshall(1978)对白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研究认为,工作压力源主要有:工作本身因素、组织中的角色、工作中的关系、职业发展、组织结构和组织倾 向。
Ivancevich和Matteson(1980)借鉴了以前的研究成果,认为工作压力源可分为组织内部压力源和组织外部压力源两部分,强调了个体差异和个人对压力感知的影响作用。他们把压力源分为五个基本类型:生理条件、个人层面、团队层面、组织层面和组织外因素。其中,个人层面涉及角色和职业发展,组织层面包括组织倾向、组织结构、工作设计和任务特征。
Hendrix,W.H.(1995)等人的研究中,将引起压力的因素分为3类:组织内部的因素、组织外因素和个人特 征。
Summers,T.P(1995)等人将引发工作压力的原因分为四类:个体因素特点、组织结构特点、组织过程特点、角色特点。
罗宾斯((1997)确认了三种类型的潜在的压力源:环境、组织和个人压力因素,并认为这三种因素是否会导致现实压力感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差异(如工作经验、个人认知等)。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政治和技术的不确定性;组织因素包括任务要求、角色要求、人际关系要求、组织结构、组织领导作风和组织生命周期;个人因素则包括家庭问题、经济问题和个性特点。
近几年,我国对工作压力源的研究比较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类是通过调查,对某一行业、某一岗位的工作者的压力源进行识别;另一类是以压力源中的某一变量为研究对象,剖析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包含了各个行业、岗位的工作者,有医生、教师、公务员、科技工作者、知识型员工、经理人员等,基本上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类工作者的工作压力源进行了分析,也有的学者只做了定性分 析。
张继红(2005)通过对航天科技人员工作压力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航天科技人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组织、人际关系”、“工作回报”和“工作时间”五个方面。
舒晓兵(2006)对我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源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赵春燕(2007)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三类研发人员的工作压力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种研究一般就工作压力源中的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工作压力源中的变量之间是否相互影响及影响程度。
马可一(2000)在工作情景中认知资源与职业关系的研究中,把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分为任务压力、竞争压力、人际压力和环境压力四个部分。
汤毅晖(2004)对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控制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工作压力源、控制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
曹静(2005)研究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将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同时引入工作压力源―工作倦怠的研究。
弋敏(2007)对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实证研究,知识型员工的主要工作压力源分别为工作任务、工作背景和氛围、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及组织结构和文化。
三、压力源的测量
工作压力的准确测量是研究工作压力管理的基础,国内目前尚未研制出较为成熟的工作压力测量工具,大多直接借鉴使用国外的压力测量工具。比较有影响的、广泛使用的工作压力测量工具主要有:
1.职业压力指标量表(OSI)
职业压力指标量表是Cooper Sloan和Williams于1988年设计的测量工作压力的一个指标体系。它从压力源、个性特征、控制源、应对策略、工作满意度、生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七个方面来全方位地衡量工作压力状况。
2.McLean’s工作压力问卷
McLean’s工作压力量表中的问卷是美国心理学家McLean教授编制的。该问卷由应对能力、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源三个量表组成。
3.工作内容问卷
著名的工作压力JD-C模式的提出者Karasek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了工作内容问卷。该问卷原用于工作压力与高血压、心脏病的关系研究,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价职业人群的工作压力水平。
4.工作控制问卷
工作控制问卷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的Hurrell和McLaney于1988年研制的,该问卷主要从工作压力源的角度来衡量个体面临的压力,调查内容与个体对工作情境中的人、事、物的控制程度密切相关。
5.职业压力问卷调整版(OSI-R)
职业压力调查量表最早是由Osipow于1981年设计的工作压力测量问卷,经过20年的使用和反复修订完善,于1998年重新推出了该量表的调整版本。OSI-R量表由职业角色问卷、个体紧张反应问卷和个体能力问卷三个量表构成,共有140个测试项目。
6.工作压力量表
Paker和Decotiis(1983)编制的工作压力量表,已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使用,并被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 度。
目前国内还没有较为成熟的工作压力测试工具,研究者大多是借鉴和使用国外的压力测量工具,但还有部分学者在对我国不同行业职员工作压力的研究中,结合国情和行业特点,在传统测试工具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设计出了新的压力测量工具。
四、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各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压力的形成,如何将上述工作压力理论加以综合考虑,以期能完整解释实际的工作压力现象,这值得进一步研究。
现实生活中极少有纯粹的单一性压力源,多数压力源都包含两种以上的因素,几种压力源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今后对压力源的研究,一般都应该把几种压力源作为整体加以考虑。
不同的压力源测量工具,对企业的压力管理提供了指导。早期的压力研究较多采用横切面法,最近的压力研究中注意更多运用纵向研究设计。
压力管理中的相关理论,几乎都是以国外特别是西方企业文化为背景的,这些理论和模型在我国企业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首都经贸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舒晓兵.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及其影响[J].统计研究,2005,(9):29-35.
[2]石林.工作压力理论及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1,(10):433-435.
[3]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应付与管理[J].浙江师大学报,1999,(5):29-35.
[4]马剑虹,梁颖.管理者工作压力高阶因素结构分析[J].应用心理学,1997,(2):21-26.
[5][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建敏,李原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78.
[6]Lazarus R S.Psychological Stress in the Workplace[J].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91,(6):1-13.
第4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压力管理 团体辅导 大学生
【基金项目】本课题属贵州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项目名称: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效能研究,项目编号:08QN009。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33-01
1.问题提出
压力是一个多维的观念,是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刺激,是躯体本身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躯体对压力事件的生理反应。适度的压力能提高个体工作效率,但过度压力会导致工作绩效下降,甚至会破坏身心健康,研究表明,持续不到一个月的严重压力与患感冒的概率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但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慢性压力会导致患病率的显著上升,压力还会导致心理上许多疾病,如焦虑、紧张、情绪低落甚至自杀等行为。
大学生是高知群体,在寻求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压力日益增大。很多大学生因为不能合理处理自身压力,从而在情绪上和行为上出现过激的反应,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身心的伤害。因此,如何对大学生压力进行有效管理,成为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通过压力管理团体辅导训练,大学生团体成员在自我认识与接纳、增强自信,缓解压力方面的能力是否有提高,一定范围内为大学生压力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正视现实,找准压力的起因,调整情绪,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10名贵州大学在校本科生,其中男生4名,女生6名,大二学生3名,大二学生5名,大三学生2名,工科专业6名,经济管理专业4名,年龄在18―22岁。团体成员通过广告招募,经面谈后自愿参加团体训练小组。团体成员都自感有不同程度的压力,并具有主动寻求缓解压力的心理倾向。
2.2 研究方法
根据设计的大学生压力管理辅导训练计划,整个训练过程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开放式问卷了解团体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压力与应对压力方面的情况;第二阶段,在研究者的指导下进行团体辅导训练,活动分6次进行,每周一次,每次1.5小时,前三次主要是有关压力概念,压力与身心健康关系,压力应对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与相互讨论,后三次是压力放松方法的训练,包括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与冥想法。第三阶段,通过分组讨论与访谈,回顾与总结团体辅导训练中的感受,重新认识自己感知的压力及可以利用的压力应对方式。
2.3研究工具
根据自行设计的半开放式调查问卷,了解团体成员的压力来源、压力程度评估及应对压力方式(包括情绪管理、转移压力、倾诉缓解及逃避压力)。
2.4统计学方法
对10位团体成员辅导训练前后心理压力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测量,访谈结果及问卷调查结果由研究者归类整理并进行汇总。
3.结果
训练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名团体成员在压力感知及对团体辅导训练感受方面进行测试,结果如表1、表2、表3。训练前后在应对压力方式方面的比较如表4。
4.讨论
通过本次压力管理团体辅导训练,对团体成员产生以下效果。
(1)能改善团体成员对压力的认识,训练前,多数成员对压力识别不全面,大多将压力等同于压力事件,很少意识到自己主观心理状态及其对压力事件的情绪方面的反应,没有意识到主观认知在压力产生中的作用。团体辅导训练结束后,这方面的意识有所提高。
(2)在应对压力方式和策略方面有明显变化,训练前,多数成员缺乏压力应对的知识和方法,有了压力就焦虑,直接去想解决压力事件的办法,而无暇自己的情绪和生理变化,训练后,能首先想到调整自己心态和情绪,或通过倾诉获得情感支持。
(3)能促进团体成员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了解,训练结束后,从问卷结果看,全部成员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在团体训练过程中认识自我,重新发现自我,通过与其他成员交流与真诚反馈,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建立并增强了自信心,为应对自身压力做了心理准备。
(4)能帮助团体成员体验新的经验,开阔视野。因为所有成员都有来自不同压力的烦恼,都有减轻压力的心态,成员之间相互影响,互相扶持与帮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开阔了视野,体验到了许多新的经验和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训练在短期内达到了减轻团体成员压力的目的,然还需进行长期跟踪随访,探讨其长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
[2]刘学茹,唐艺军.浅析如何在高校学生中实施压力管理[J],教育导论,2007(9)
[3]邓丽芳,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2)
第5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 学习;压力;问卷调查;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95.1 R 338.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068-02
学习压力是由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刺激事件引起的心理负担和紧张。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如果学习压力过大,则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及焦虑、厌学等不良情绪。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情况,测评学生的学习压力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相关研究都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问卷编制上[1-3],关于学习压力测评的研究,只有田澜等[4]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压力感问卷。中学生是受学习压力影响最大的群体,因此,本研究编制了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为测评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提供工具。
综合已有研究,本研究拟从学校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和自我压力4个方面构建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的框架。
1 研究方法
1.1 项目形成 根据学习压力的定义和维度构想,参照国内外有关量表的项目,先编制中学生学习压力的开放式问卷,随机抽取初一至高三各10名学生,共60名,及27名教师为被试,进行开放式问卷的施测。根据问卷的调查结果,拟定出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的预测题项。并请有关研究生和教师指出表述不清、难以理解或有其它疑问的项目,然后加以修改并加入1道测谎题。最终形成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的54个初测项目,采用Likert式5点自评量表“很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
1.2 被试 随机整群抽取淮北市某中学初一至高三学生315人进行集体施测,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5.2%,其中男生137人,女生163人;初一学生44人,初二学生39人,初三学生42人,高一学生47人,高二学生69人,高三学生59人。
1.3 问卷施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由研究者和班主任共同完成。测试前向学生说明来意,宣读指导语,等所有学生都明白后开始施测,学生作答完毕后现场收回问卷,时间约为20 min。
1.4 统计处理 剔除无效问卷后,原始数据录入Windows记事本,采用SPSS 13.0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项目分析 根据对项目进行分析的结果,参照以下标准剔除3个项目:(1)标准差小于0.98;(2)与总分相关不显著,或相关太小;(3)高低分组t检验不显著。
2.2 探索性因素分析(EFA) 对项目分析后的51个项目进行初步探索性因素分析,EFA中取样适应性KMO的指标为0.772,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3 901.559,P
对剩余的21个项目,采用主成份分析,限定4个因素做斜交旋转。根据因素分析理论,对因素数目的确定采用以下标准:(1)因素的特征值>1;(2)符合碎石检验;(3)抽出的因素旋转前至少能解释3%的变异;(4)每个因素至少包括3个项目。结果显示,4个因素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7.16%,各因素结构清晰,符合预想的理论假设。最后的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共21个项目,包括4个因素:父母压力(6个项目);自我压力(6个项目);教师压力(5个项目);社交压力(4个项目)。各因素项目及载荷见表1。
2.3 信度分析 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作为本研究的信度指标。各因素及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父母压力0.76、自我压力0.73、教师压力0.63、社交压力0.63、总量表0.81。各因素及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均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4 效度分析 采用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作为结构效度指标,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父母压力0.76、自我压力0.69、教师压力0.59、社交压力0.66(P值均
3 讨论
本问卷通过了解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刺激事件情况来评价中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紧张程度,即学习压力程度。与之前的假设不同,预期的学校压力被教师压力所代替,家庭压力被父母压力所代替,社会压力被社交压力所代替。自我压力不变。预想的学校压力包括,学校政策、教师风格、班级文化等项目,但由于教师压力可能是学校压力中对学生学习影响最大的因素,所以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与学校有关的项目,只提取出了教师因素。家庭压力和父母压力实质是一致的,只是为了和其他因素的命名相互统一,更改了因素的名称。社会压力和社交压力是前后变动较大的一个因素,应该说就业压力、岗位竞争等社会因素是学生学习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在开放式问卷中社会因素有所体现,但探索性因素分析没有提取出社会因素。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只是考试,与社会接触极少,不像大学生那样直接面临就业。而社交压力的项目本来是分散于其他各因素之中的,却被提取出来了,这可能是因为沟通交往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必然需要,又是中学生宣泄压力的主要渠道,所以成为学习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参考文献
[1]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心理学探新,2003,23(4):47-51.
[2] 杨进,张进辅,曾维希.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的编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77-281.
[3] 张淑熙,尹海兰.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的编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6(5):75-78.
[4] 田澜,邓琪.大学生学习压力感问卷的初步编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8):753-755.
附:调查问卷
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
1、我会经常向父母说起我在学校发生的事
2、父母经常对我唠叨,希望我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3、即使是小错误,父母都会责怪我
4、父母控制着我的兴趣和爱好
5、当我回答不上老师的问题时,老师会批评我
6、我与老师关系比较生疏
7、考试成绩不佳父母就会恼火
8、我认为升学是我唯一的出路
9、如果我考试没考好,我就会觉得对不起父母
10、老师对我不关心,几乎忽视了我的存在
11、 放学回家,父母问的最多的就是类似这样的话“最近考试没?考多少名?”
12、如果我考试成绩没有达到优秀我就会感到沮丧
13、在成绩好的同学面前我感到自卑
14、即使是假期,我也喜欢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很少与父母交流
15、父母经常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我,说我懒、不用功
16、我经常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满意
17、我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被别人看得起
18、老师喜欢将班上发生的不好的事与成绩差的学生联系起来
19、老师喜欢提问成绩好的同学
20、当我烦恼时,我觉得我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可以诉说
21、我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
第1个维度――父母压力(6个项目:2,3,4,7,11,15)
第2个维度――自我压力(6个项目:8,9,12,13,16,17)
第3个维度――教师压力(5个项目:5,6、10,18,19)
第6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
摘 要:本文分析了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文化环境、组织关系和个人形成了心理压力源,在这种心理压力模型下,社会阶层、地域亚文化和社会性别等因素建构了个人的社会角色,社会环境对个人角色通过舆论压力、社会认同等方式进行限定,从而使人们在不同领域中对社会角色行为选择。当个人行为偏离规范角色时,舆论的压力、社会的不认同等将造成心理压力。本文选取了社会阶层、地域亚文化和社会性别对心理压力进行了阐述,并具体分析了在这种心理压力模型下,夫妻关系和家务劳动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心理压力;社会阶层;地域亚文化;社会性别;社会角色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1-0189-02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也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时期,主要体现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加速。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必然要求个人现代性的相应发展,即个人的思想观念应当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保持一致。思想观念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虽然社会已经发生变化,但思想观念却具有惰性,从而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会出现思想观念与行为选择的冲突。因此,一方面,社会成员享受社会现代化带来的回报时,也产生了更加多元而复杂的心理压力因素;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还未完全现代化,落后、保守的文化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相撞,使社会成员产生了更加剧烈的文化震荡,因而产生一些心理不适感,造成心理压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从传统文化迈向现代文化,也会出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由文化影响产生的心理压力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观念与自身行为的冲突势必形成个人的心理产生压力,而且文化对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增多、表现多样。作为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个体,需要正确认识心理压力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并理解产生心理压力因素增多,我们需要增强自身抗压能力和调节心理的能力,即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心理抗压能力。正是从现代化视角出发,分析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如何影响而产生了心理压力。
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个人面临的挑战和风险种类及形式日趋多元化,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复杂多样。个人的行为方式也在逐渐变化,对文化的理解和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享受着现代文化产品带来的精神愉悦;另一方面,现代化过程中,在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选择产生了矛盾,承受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冲撞产生的压力。笔者试图分析在现代化进程中,心理压力如何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第一,心理压力与社会阶层的相关性。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不同社会阶层之间逐渐形成了阶层文化,阶层文化以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品味、阶层价值、阶层意识等相区别。同阶层之间文化上彼此认同和接纳,不同的阶层则文化上彼此之间相互排斥、区隔。换句话,同阶层之间以彼此认同的文化方式互动,如果阶层文化不得到对方的呼应,往往会被排斥在外。阶层文化正以这种方式要求阶层内部的个体思想和行为上的选择,排斥甚至拒绝其他阶层人员,不同阶层之间以阶层文化为标志彼此区别。阶层文化对个体思想和行为要求的影响,也体现在心理压力上。一般而言,社会阶层越高,越容易接受现代观念和倾向于现代化的生活,社会阶层越低,思想和行为也越加保守和传统。因此,社会阶层越高,更享受现代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社会阶层越低,越容易受到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出现认知矛盾甚至对行为选择不知所措,造成心理压力。因此,社会阶层越高,心理压力越小,社会阶层越低,心理压力越大。
第二,心理压力与地域的相关性。首先,从不同城市现代化程度不同观察,一般而言,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市民越容易接受现代化的观念,更加容易摒弃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化程度越低,市民生活在越落后保守的传统文化当中,接受和选择现代化的生活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城市发展越现代化,心理压力也越小;城市发展现代化程度不高,心理压力越大。其次观察城乡亦如此,现代化进程中,意味着农村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摒弃传统的农业文化,积极主动完成现代化、工业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居民面临着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心理压力。再次,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在现代化程度的双重作用下,不同的地域,心理压力表现也有所不同。
第三,心理压力与社会性别的相关性。传统社会中,赋予男性公共领域的责任和义务更多,赋予女性则是私人领域内的家庭责任。传统上被认为与男性相关的领域同等条件下男性的心理压力比女性的大,传统上被认为与女性相关的领域同等条件下女性的心理压力比男性的大。心理压力与社会性别的相关,原因在于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对男女两性的角色定义不同。两性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内化,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的要求和理解有差异,因而影响到心理压力。社会性别文化通过个人观念也会反应在不同领域中。受社会阶层亚文化、地域亚文化及社会性别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具有个体差异的文化认知并影响行为选择。当这些观念受到传统社会普遍认同,那么比起反对这些观念的人而言心理压力要小很多。在反对传统观念的人群中,如果涉及情感、婚姻、家庭等方面时,女性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比男性的大。同时,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更加现代化的观念逐渐影响着社会成员,社会文化的惯性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这种文化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有很多社会成员积极主动的追求现代化的观念,另一方面追求现代化观念的成员也要承受相对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当观念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相冲突时。
社会阶层、地域和社会性别体现着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外在体现诸多因素中的三个。社会文化环境、组织关系和个人因素三个心理压力源形成了心理压力模型。在这种心理压力模型下,社会阶层、地域亚文化和社会性别等因素建构了个人的社会角色,社会环境对个人角色通过舆论压力、社会认同等方式进行限定,从而使人们在不同领域中对社会角色行为选择。当个人行为偏离规范角色时,舆论的压力、社会的不认同等将造成心理压力。成员之间的人际冲突将造成人际压力,角色冲突或者角色模糊等都将带来角色压力,夫妻关系的角色规范体现了组织间的关系,家务劳动反映了组织中需要担任的角色。因此,最后笔者分析了夫妻感情和家务劳动分别与心理压力的相关程度。
夫妻感情与心理压力呈负相关性,即夫妻感情越好,心理压力越小,反之则越大。即夫妻感情好,可以起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因此当夫妻满意程度较低时,会增加彼此的心理压力。夫妻感情满意程度越高,也体现着现代化进程中,人们追求个人幸福最大化的历程。另一方面,夫妻彼此不满意时,并未选择离婚,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传统社会文化对离婚持反对态度,因此离婚需要承受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因此即使夫妻感情不好,只要夫妻感情不满意程度带来的心理压力不超过离婚的舆论压力,那么人们倾向于选择维持婚姻。
心理压力与家务劳动的相关性。传统社会中,认为女性从事家务劳动是正常而合理的,男性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也是理所当然的。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人们自觉不自觉内化并选择认为属于女性或者男性的行为方式。并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有违于女性或者男性的行为要求将遭到社会的不认同,因而会产生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现代男女平等观念逐渐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因此,当男性承担较多家务劳动时,男性并不会因为工作量的加大而产生心理压力,相反,女性可能因为没有履行传统社会认为的义务而产生心理压力;当女性承担较多家务劳动时,女性因完成了传统社会认为应尽的义务而心理压力较小,男性则心理压力变化不大;男女承担基本相同时,那么彼此心理压力也会较小。
社会阶层、地域文化和社会性别构成了社会文化要素,在社会文化、家庭组织结构和个人因素等三方面的心理压力源的模型下,建构出社会角色规范。只有当个体较好的适应社会文化,才可能最大化的减缓心理压力,当个体不能适应社会觉得规范时,会因为社会的不认可而产生心理压力。社会阶层的角色规范对各个阶层的人群有区隔作用,对其他阶层产生排斥作用,因而不利于低阶层的人员向上流动,同时社会阶层的形成本身就有一定的社会不公正性,存在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形成后也严重限制了社会平等。因此,社会阶层对社会角色的规范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地域亚文化对于社会的流动产生限制作用;社会性别的角色规范更是不符合性别平等的趋势。因此,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社会阶层、地域和社会性别形成的社会角色规范,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洪霞、唐玉琴,《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调查分析》,世纪桥,2007年第12期。
[2]王淑波,《当下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实证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3]朱虹,《教师心理压力的社会学分析》,宁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张震,《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及其调适》,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年第12期。
[5]武国荣,《积累隐形资本,减轻心理压力--隐形资本视角下高校教师心理压力探析》,高教研究,2008年第7期。
第7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统一强度理论;钢管混凝土空心柱;轴心受压;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TU312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7-0182-02
钢管混凝土空心柱由钢管和混凝土内衬组合而成,其截面形式如图1所示。内衬混凝土通常采用离心法浇筑。该种构件除具有普通钢管混凝土承载力高、刚度大、塑性韧性好、抗震性能好等良好的力学性能外,还具有自身的优点:
第一,自重轻,由于构件中心部分的混凝土是抽空的,因而同实心钢管混凝土构件相比显著地减轻了重量,从而更便于运输和吊装;
第二,可以预制,该种构件可以进行大批量的工厂生产,减少现场的作业,由于是工厂的标准化生产,因此混凝土的成型质量较好地得到了保证。由于上述优点,该种构件已被广泛地应用到电塔结构中。国内外学者已对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日本MIYAKI SATOSH[1-2]等先后报道了离心钢管混凝土短圆管的轴压测试和圆柱体轴向受力的剪切弯曲测试结果,分别给出了其抗压强度和极限抗弯强度的计算公式,0' Shea& Bridge[3]进行了短圆形离心钢管中填以溶剂和高强混凝土的性能试验,蔡绍怀、钟善桐等先后进行了钢管混凝土空心短柱和长柱的试验研究[4-7]。本文拟运用统一强度理论,考虑钢管因环向受拉导致纵向应力降低的影响分析钢管混凝土空心柱的轴压力学性能。
图1钢管混凝土空心柱截面示意图
1.统一强度理论
统一强度理论是1991年俞茂宏从双剪单元体出发,考虑应力状态的所有应力分量以及它们对材料屈服和破坏的不同影响,建立的一种全新的统一强度理论和一系列新的典型计算准则,它用一个统一的力学模型、简单的统一的数学表达式,可以十分灵活地适用于各种不同特性的材料,其数学表达式为[8]:
当 时 (1a)
当 时 (1b)
2.钢管混凝土空心短柱的轴压承载力
2.1钢管混凝土空心短柱的受力和破坏机理
钢管混凝土空心柱中,在受荷初期,由于钢材的泊松比大于混凝土的泊松比,因此钢材的横向变形大于混凝土,钢管和混凝土有相互分离的趋势。此时,钢管和混凝土按刚度比承受外荷载,截面的承载力可以认为是钢管和混凝土单独受力的简单叠加;当荷载继续增大时,混凝土泊松比增大并超过钢材,截面开始进入弹塑性阶段,混凝土的横向膨胀大于钢管的环向应变,两者产生相互作用力(紧箍力和鼓胀力),混凝土内衬受钢管的侧向约束产生应力 ,同时混凝土内衬对钢管反作用有应力 ,如图3所示。进入塑性阶段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时刻都在发生变化,随着荷载的进一步增大,钢管屈服后,钢管处于主要承受环向受拉、纵向受压的不利受力状态,钢管的环向应力不断增大,当环向应力达到屈服时,钢管对混凝土的约束控制力失效,截面承载力达到极限状态[4,6]。
(a)截面示意图(b)钢管所受侧压力 (c)混凝土内衬所受侧压力
图3钢管混凝土空心短柱截面及受力示意图
1.2钢管的承载力
在绝大多数工程实际和试验研究中的钢管混凝土空心柱采用的钢管均满足径厚比 ,因此可将其示为薄壁钢管。由前面所述的受力和破坏机理可知,在钢管混凝土空心柱中,外钢管对混凝土内衬作用有侧向压力,反过来混凝土内衬对钢管作用径向压力,并使钢管产生环向拉力。当钢管的环向拉应力达到屈服极限时,钢管失去对混凝土的约束控制力,构件达到极限承载能力状态,进而破坏。薄壁钢管处于轴向受压、径向受压、环向受拉的受力状态,令其所受的轴向压应力、径向压应力、环向拉应力分别为 、 、 ,则有
(3)
式中: 为薄壁钢管所承受的轴向压力; 为薄壁钢管的面积, ; 为薄壁钢管的壁厚; 为薄壁钢管的直径(外直径); 为核心混凝土对钢管的径向压应力。文献[4]通过实验分析认为,当薄壁钢管达到屈服而开始塑流后,钢管混凝土空心柱的应变发展加剧,薄壁钢管所受的环向拉应力不断增大,纵向压应力相应减小,薄壁钢管从主要承受纵向压应力转变为主要承受环向拉应力,且环向拉应力大于纵向压应力的绝对值,即 。依据 的规定,对于薄壁钢管而言,其主应力为
(4)
1.3混凝土的承载力
在普通钢管混凝土中,因混凝土在轴向压力作用下,其横向扩展受到钢管的约束,从而处于轴向压缩和侧向均匀围压的三向受压应力状态,即 ,文献[9]依据统一强度理论推得
(9)
式中: , 为混凝土的内摩擦角; 为混凝土在三向应力状态下的轴向抗压强度,用 表示; 为混凝土的单轴抗压强度; 为钢管对混凝土的侧向约束应力,用 表示。则式(9)可改写为
(10)
G .G .Meyerhof. N. M Hawkins等学者的试验指出,三向受压混凝土得出的内摩擦角变化范围为 ,侧压力小,内摩擦角大,侧压力大,内摩擦角小,相应的 值在 之间变化。钢管混凝土计算时经常取 ,具体值由试验确定。
2.3.2混凝土内衬的承载力
1.4钢管混凝土空心短柱轴压承载力统一解
钢管混凝土空心短柱的轴压承载力由钢管和混凝土内衬共同承担,即
(13)
式中: 为轴压承载力, 、 分别为钢管和混凝土内衬所承受的轴向压力。将式(8)、(12)代入式(13),整理可得钢管混凝土空心短柱的轴压承载力统一解为
(14)
3.钢管混凝土空心长柱的轴压承载力
对于长柱来说,随着长细比的增加,钢管混凝土空心柱的破坏形态将由混凝土内衬塌落为标志的材料破坏逐渐转化为失稳破坏,因此,本文参照文献[10]的思路,引入一个考虑长细比影响的承载能力折减系数 来计算钢管混凝土空心长柱的轴压承载力 ,即
(15)
其中: 的表达式为, 。
4.结语
第8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缓解;关怀伦理学
自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至现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2011年,全国共有高等职业学校1280所,招生数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的47.67%,在校生达744万人,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①。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大,在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遴选出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在“十一五”期间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其建设。社会的强力需求,国家的强力扶持,给予了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契机与平台,同时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机遇与压力并存,高职院校教师承受的压力也逐渐增强,尤其是冲在第一线、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青年教师。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承受职业压力现状
职业压力(Occupational Stress)是指当职业要求迫使人们做出偏离常态机能的改变时所引起的压力。一般说来,任何职业都会给从业者带来压力,适度的压力具有积极作用,可以转化为工作的欲望与前进的动力。应激研究泰斗、加拿大医学博士塞勒(H. Selye)曾说“压力是人生的香料”。然而,压力过重则会产生消极作用。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是一个高压力的职业,教师职业压力普通存在并高于其他从业者的平均压力。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种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呼唤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些都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之产生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承受的压力更大。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缺乏授课经验和技巧,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并需要随时关注授课质量、课堂反馈和学生评价等,来自教学的压力很大;青年教师多为助教和讲师,都有职称晋升的要求,而职称晋升与科研任务相关联,青年教师在完成规定课时量、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但经历有限、科研经验不足、科研能力不强等因素却制约着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另外,职称不高也无法申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很难在短时间内出成果。除了教学、科研带来的压力外,青年教师还面临高房价、高物价等生活问题;部分青年教师离开亲人,独自在外地工作,社会关系也比较陌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负担。巨大的职业压力对青年教师的心理、行为和生理产生消极影响,导致教师出现不稳定的情绪和不健全的心理,导致教师消极行为增多,也导致教师生理疾病增多。职业压力在对教师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对学校和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
二、关怀伦理视阈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缓解策略
关怀伦理学是上世纪60年代伴随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率先在英美社会逐渐兴起的建立在女性主义研究基础之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相互关怀的伦理学理论。以当代美国伦理学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ings)为主要代表。
诺丁斯很重视对教师的关怀问题。她不仅阐述了作为关怀者的教师的责任,还论及了教师的被关怀需要,这也是她的一个创新之处。在《关怀》一书中,诺丁斯讨论了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换岗的可能性,尊重教师创造性和个人教学特色的问题,不必逼迫所有教师都削足适履地执行整齐划一的教学法。她倡导的不是杀鸡取卵式的教师单方面关怀学生的关系,而是始终强调学生作为被关怀者要肩负起合理回应之责。诺丁斯于1994年秋在美国发起了“何为好学校”的讨论,提出的衡量学校教育是否符合道德性的三条标准中有两条与教师的关怀有关。这三条标准,一是发展每个学生的合法兴趣和才能,二是关怀在场的师生的生活质量,三是为师生探索大多数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提供条件②。
受关怀伦理的启示,在分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特点并探究其压力来源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职业压力缓解策略。
1.社会层面:建立关怀系统,给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生存与发展以关怀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首先来源于社会因素。对于高职教育,社会期望高,但社会地位低。高职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面向社会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社会舆论及家长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给予高职教师极大压力;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程度并不高,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是“二流的教育”,高职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位于第四或者第五批次。这些社会现象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他们产生心理自卑,进而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关怀伦理倡导社会、政府、学校、学生与家长等对教师的全面关怀。要在全社会建立一套完整的关怀系统,关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生存与发展。首先,政府要从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引导和管理,从宏观制度上保障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生活质量。其次,应该对高职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正确认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重要作用,合理维护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第三,社会各届要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重新认识。教师不应是“春蚕”、“红烛”,而应是可充电的明灯。教师既要有奉献之精神,也要有自我实现之需要。此外,还应关注学校和家长联合关怀问题。关怀伦理学强调,关怀与被关怀是所有人共同的需要,教师也需要被关怀。事实上,教师所受到的关怀和他给出关怀的能力具有相关性。
2.学校层面:坚持以人为本,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体现伦理关怀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承载着来自教学、科研、学校管理、学生管理与职业生涯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这些都对高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严标准、高要求,加之科研要求,使青年教师感到了极大的职业压力。另外,我国有高职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还正在建设中,高职院校的管理在教师评价、绩效考核、人本关怀、参与管理等各方面还不够完善;加之高职学生大多是高考成绩较差者,自我管理能力相对欠缺,高职青年教师又大多承担班主任工作,担负着较重的学生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上体现伦理关怀,在教学、科研、学校管理、学生管理与职业生涯发展等各方面缓解青年教师的压力。首先,应倡导生命关照的学校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应该体现出对人的基本尊重和关怀;应秉持学校民主理念,民主就意味着公正、公平与公开;应保障学校管理制度的正义。学校管理制度设计的伦理关怀,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公正③。第二,注重在职关怀,关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教师培训是现代教育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训机会与对教师日益提高的学历、水平、终身学习等方面要求相比很不相称。可以采取为在职教师培训立法,积极推进带薪进修制,突出新任教师的在职培训,高度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等方式鼓励在职青年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第三,加强教学、科研设备的投入,使教师拥有高标准资源及设备来辅助教学和科研。第四,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营造一个有利于全校教职员工愉快工作的校园环境。
3.个人层面:怀有关怀信仰,培养关怀能力,积极应对压力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源的内部因素主要为过高的自我期望值、过低的能力素质和过强的感受力等。家庭因素虽不是教师职业压力的直接原因,但是起着催化作用。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要始终保持着关怀理想,不断培养实践关怀能力,关怀他人、关怀自己,积极应对职业压力。首先,要正确认识压力,正确认识压力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变压力为动力,不断提高自身抗压力与抗挫折能力。第二,提高自身素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观,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手脑并用,不断提高知识修养和实际动手能力,保证知识传授的时效性与技能传授的实用性。积极开展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缓解教科研压力。第三,努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合作意识,通过合作来获取知识和取得帮助。最后,调整膳食,善待身体;丰富生活,释放压力;适时进行心理咨询,找出压力源,寻找适当的方法进行释放,防范出现过高压力的情况。总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应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自觉调整自己,转变观念,主动参与竞争,适度渲泄压力,促进身体健康。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的生力军和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适当的压力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但是压力过大会降低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在关怀伦理视阈下研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特点,分析探究其压力来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缓解策略,对于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健康水平,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 释:
①教育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EB/OL].http:///edu/2012/10-26/4280331.shtm,2012-10-26
②候晶晶.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145.
③袁小平.学校管理制度设计的伦理关怀[J ].教育评论,2004(4):29.
参考文献
[1] Cherl J. Travers and Cary L. Cooper(1996) “Teachers Under Pressure : Stress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 [美]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5
[3] 候晶晶.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4] 陈明丽,许明.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5] 卫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压力调查分析[J ] .考试周刊,2012(7).
第9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科院校;压力;影响因素;内隐观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07-02
“压力山大”成为大学校园的流行语。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就业、生活和恋爱时,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很容易成为压力的牺牲品。尤其是在农科院校,受学校、专业、地域等限制,如何克服方方面面的压力,培养出意志坚定、心态健康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成为当今农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应当是一种经验到的东西,它无法抛开主体而单独存在。压力作为一个过程会对主体形成不同结果,不同程度地增强或降低主体的健康水平。而内隐观的研究在特定现象的研究初期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可以依据研究结果大致框定研究的突破口和初步范围,从而利于正规研究的开展和外显理论的建立。同时,内隐观的研究也有助于更有效地指导实际活动。因此,本研究将从内隐理论入手,探索农科院校大学生在压力特征和影响因素两方面的内隐观。
一、问卷编制
对100名被试的开放式问卷进行内容分析法,结合3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意见,整理出初试问卷。共有题项32题,开成预测问卷。通过对200名被试发放预测问卷,回收187份有效问卷。利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后,问卷有6个因子28个题项。6个因子分别是:对客观条件的满意度、自我定位、人际关系及健康状态、在校学业状态、综合素质状态、周围环境的影响。信、效度检验显示,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08,斯皮尔曼-布朗分半信度为0.777,显示该问卷的信度非常好。问卷的KMO值为0.903,非常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因此该问卷具备很好的结构效度。
二、正式施测
对云南农业大学5个学院、3个年级的400位被试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85份。
1.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农科院校大学生压力内隐观中,压力影响因素均值最大的5项分别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对未来方向的选择(如就业还是考研)”、“身体健康状况”、“同学、舍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外显理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压力有以下四种: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时代压力。本研究结果与外显观基本一致,但出现了“身体健康状况”这一影响因素,说明农科院校大学生非常关注健康状态。
2.差异性统计分析。根据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农村/城市)、不同民族的差异性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及不同民族大学生的压力影响因素内隐观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上,某些因子的差异非常显著。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科院校的“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和“人文学院”两个基础学科学院学生在“自我定位”与“人际关系和健康状态”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1级学生在“对客观条件”、“自我定位”、“人际关系及健康状态”、“综合素质状态”与2010及和2012级学生都存在显著差异。
三、结论及建议
农科院校非农基础学科大学生的压力影响因素内隐观在“自我定位”、“人际关系与健康状态”两个维度与其他学院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状态说明,非农基础学科专业与实际应用较少接触,使这些大学生在与其他应用专业的对比中,对自我定位产生怀疑和迷茫,人际关系相对较差,学生中“书虫”和“网虫”较多,同时相应地产生健康方面的问题。上述的一切劣势,都会让他们产生更多、更大的压力。建议学生工作应更加关注基础学科领域的大学生。他们缺乏对自身未来的清晰认识,建议从专业课角度开展就业指导辅导及课外活动,不仅让他们了解学科前景,拓展专业领域人脉,同时也培养他们热爱专业的信心,从而对人生未来充满信心,更有创造力地渡过大学四年。
不同年级学生尤其是2011级学生与2010及和2012级学生在“对客观条件”、“自我定位”、“人际关系及健康状态”、“综合素质状态”4个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2011级是大三年级有关。与大学生压力特征内隐观在不同年级的差异类似,大三年级承上启下,是大学生从青涩转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压力。与外显理论基本吻合。外显理论认为,王富荣,龚惠香对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男生比女生的心理压力太,持续时间长、压力反应强烈;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随年级递增,到三年级达到最大,四年级则有所降低。建议学生工作应特别关注大三年级的压力疏导,利用压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335.
[2]边玉芳,滕春燕.教师心理健康内隐观研究[J].心理科学,2003,(3).
[3]孙佳蕊,新时期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
上一篇:狐狸的夏天女二韩君瑶扮演者是谁?
下一篇:属兔的五行缺金佩戴什么合适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