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军武器装备对比:火器时代敲碎天朝上国的幻想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原标题: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军武器装备对比:火器时代敲碎天朝上国的幻想

  尽管现代人已对战争下了数以百计的定义,但是,战争最基本的实质只是两支军事力量之间的对抗。——《天朝的崩溃》

  导语

  人们常常把鸦片战争视为近代史的开端,因为它打破了封建王朝“天朝上国”的幻想,原来中国之外的世界早已发生变革,世界已经焕然一新。人们常常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传统封建王朝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碰撞,但归根结底还是两方军事实力的碰撞,清廷并非不战而投降,而是见识到了新式武器的威力之后,才丧失了战斗信心。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武器装备各自的水平,那就是,英军已经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然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并且热兵器的技术还停留在几个世纪之前。

  而因为清军使用的冷兵器大家也多有了解,其形制与功能一般人也多有详悉,并且因为种类繁多,在此我们也不多做陈述。因此我们就把目光聚集在清军的火器实力之上,到底与英军有着怎样的差距。

  火药以及管型火器最早都是起源于中国,但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很多人戏言说外国人学到火药之后,积极研究武器。而古代中国却是积极发明烟花爆竹,一个实用,一个观赏。而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是仿造明代引起的“佛郎机”、“鸟铳”、“红夷大炮”等西方样式制作的,虽然说技术来源于“洋枪洋炮”,但却未加改进,一直到了19世纪,才又一次见识到了人家新式武器的威力,而自己手上的火器已经落后人家二百余年。而我们也主要是对清军所使用的几种火器进行对比说明,看看到底差距在哪?

  鸟枪

  清军使用的鸟枪,其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的葡萄牙火绳枪,此后经过不断的改良,逐渐成为主要的单兵火器之一。

  鸟枪是一种前装滑膛火绳枪。发射前必须从枪口装填火药,在塞入弹丸,以火绳为点火装置。据《皇朝礼器图式火器》的记载,清军的鸟枪有58种之多,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兵丁鸟枪。兵丁鸟枪用铁制成,枪长2.01米,铅弹丸重1钱,装填火药3钱。射程大概是100米,射速的话为1至2发/分钟。

  而当时的英军则装备了比较先进的两种军用枪:一种是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其点火装置为摩擦燧石,枪身长1.16米,口径为15.3毫米,弹丸重35克,射程约200米,射速为2至3发/分钟,该枪为1800年研制成功,后装备部队。另一种则是布伦士威克式的前装滑膛击发枪。点火装置为击发枪机撞击火帽,枪身长1.42米,口径为17.5毫米,弹丸重53克,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至4发/分钟,该枪则是在1838年起陆续装备部队。

  而通过两者手持火器的对比,可以看到清军与英军有着巨大的差距。就枪身长度来说,清军的鸟枪太长,装填火药不便,并且点火装置还较为落后,容易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而且清军的射程只有100米,相较于伯克式的200米来说,都已经落后许多,更不用说布伦士威克式的300米,可以说英军的火器能够做到先发制人。而且英军的火器可以做到平均一分钟三发,而清军的火器在保证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并且不考虑其他因素之后,才能做到一分钟两发。战场之上,这些细微的差距反而会直接决定战争的结果。

  而除了鸟枪使用上的硬件条件差距之外,两者还有一些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由于清军鸟枪太长而无法再装枪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刺刀,当时的西方军用枪上已经都有枪刺装备。由于军费的限制,当时战场上的士兵并未全部装备火器,还有很大一部分使用的是冷兵器,弓箭、大刀等传统兵器还经常使用,并且这些兵器有的已经生锈,对于战场上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弊端。而要知道,在鸦片战争,冷兵器的发挥空间并不是很大,反而会加剧清军的损失。尤其清朝内部的原因以及对于军费的限制,清军的鸟枪不能定期修造报废与更换,也就是说,可能有些人拿着本身就无法使用的武器上了战场,就和拿着烧火棍没区别。有的鸟枪还有使用几十年之久,甚至还有使用166年的武器未加更换。就这样的条件有怎能与英军抗衡。而在战争爆发之后,鸟枪数量不足,所以政府又命令各地赶制鸟枪,及时配发给浅显的作战部队。而赶制出来的东西,质量极其低劣,很多都无法使用,而同时因为一些士兵此前并未使用火器的经历,还得不断教学,战争一开始,清军就已经陷入了被动。

  就鸟枪实力对比来看,清军与英军有着巨大的差距,一个英军士兵可以抵得上多个清军士兵,虽然英军是远渡重洋作战,但因为一些硬实力的差距,落败方反而成了本土作战的清军。也完美证实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火炮

  火炮应该算是战场上的一件利器,因为它的杀伤范围大,并且破坏性巨大,算得上是战场上的利器。相较于鸟枪来说,清军的火炮与英军在形制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因为康熙时期的南怀仁曾经帮助清朝监制了许多火炮,而18世纪中,英军的火炮样式也并未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两者的差距也只要在质量问题上。

  一、铁质差。清朝的冶炼技术落后,炉温低,铁水无法提纯,因此杂志较多,铸造出来的火炮十分粗糙,气孔气泡较多,很容易发生炸裂。而反观当时的英国,已经经过工业革命的发展,冶炼技术大为改观,铁质已经提高,能够铸造优良的火炮。而清朝为了弥补铁质差的缺点,不惜加厚火炮的管壁,所以清军的火炮往往极为笨重,重大数千斤,在战场上行动不便,而英军则能够灵活行动。

  二、铸炮工艺落后。清朝此时仍然沿用落后的泥模工艺,铸件粗糙,又未对炮膛内进行深入的加工,致使炮弹射出之后,弹道紊乱,降低了精准度。而英军已经才有了铁模工艺,并且能够对炮膛内部进行加工,精准度要高了许多。并且此时的英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火炮的设计也更加合理。

  三、炮架和瞄准器不全或者不完善。炮架能够调整炮台角度,这是火炮的一个重要优点。但清朝对此却不太重视,清朝的许多火炮都是固定的,没有炮架,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一些历史遗存上面有此冥想的特征。

  四、炮弹的种类少、质量差。英语此时使用的炮弹有实心弹、霰弹、爆破弹等各种种类,而清军只有质量低劣的实心弹,至于真正的威力如何,战争的结果已经说明。

  同时和鸟枪一样,清军的火炮并没有及时的更新,很多都是使用了极长的时间,并且也没有定期的维护,火炮本身就已经存在着问题。同时这些火炮很多没有炮架,搁置在露天的炮台之上,风吹日晒,雨水侵蚀,火炮自然就会存在问题。并且这些火炮因为没有及时更新,射程短,并且射击速度慢,在战争之中很难取得优势。

  火药

  与火枪与火炮联系密切的应该就是火药了,因为不管怎样,火药应该算是他们的灵魂,而清军的火药则与英军有着巨大的差别。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已经在火药上有了巨大的发展。在理论上,硝、硫、炭的配组比率以74.84%、11.84%、11.32%为最佳火药配方。英国按照此理论,配置了枪用发射火药(硝75%、硫10%、炭15%)和炮用发射火药(硝78%、硫8%、炭14%),科学的配置自然就提高了火药的威力,使得武器威力增加。同时再加上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机械化的生产使得火药以及武器的生产更加迅速。

  而中国的火药则是起源与古代炼丹师的偶然发现,因此中国的火药有着很大的经验总结的成分,到了清朝时期的火药配方,仍然使用明朝末年的配方。

  而我们今天见到的鸦片战争时期的配方则是战前广东水师关天培采用的记录:硝80%、硫10%、炭10%,而硝含量过高的缺点就是容易受潮,不容易存储,爆炸威力小,因此清朝的战场之上会出现不少的哑弹,严重影响了战争的结果。

  火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枪、炮的威力。清军使用的粗劣的火药,使其原本落后的枪炮,在实战之中效能更减,无法威胁到敌人。

  清军的武器装备,为何远远落后与西方

  从中西武器装备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明清之际,中国的军事科技并不落后于西方,这里自然有当时大胆引进西方先进火器的成效,还因西方的近代科学尚处于起步状态。至于制造方面,双方都处于工场手工业的同一水平。到了康熙时期,中西武器装备的差距急剧扩大,除了前面提到的科学和工业两大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战争规模的缩小。

  康熙皇帝统治时期,基本稳固了清朝的政治局势,清朝进入了一个长期相对和平的阶段。虽然之后的清朝孩子西北、西南用兵,但都是针对于一些较为落后的民族来说,有一定的武器优势。而当时的王朝又是喜欢稳定的形势,更是无心去致力于武器装备的更新。所以在后面的历史之中,经常会提到了清军军事实力的下降,与清朝长期的和平稳定的局势有关。清朝原有的八旗子弟以及绿营子弟到了鸦片战争的时候,军事素质已经不值一提。军事武器硬件跟不上,军队没有战斗意志,也就决定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

  总结

  在弱肉强食的殖民主义时代,西方各国始终把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放在最优先发展的位置,以满足他们对外征战的需要。而当时还沉寂在“天朝”幻想中的清朝统治者们来说,还不知道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更不用说他们会致力于清朝军事装备的更新。

  当鸦片战争列强以强硬的手段打开中国的国门之后,清廷才意识到了世界的变换,也有一些清朝官员开始睁眼看世界。但是这并未让清朝统治者们觉醒,固化的思想让他们在世界变化的潮流之中一步步沦为别人蚕食的对象。

  责任编辑:

上一篇:《传承和融合,情感共鸣:婆媳关系电视剧大全第三部》
下一篇:网球王子各个学校的队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