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值班要求十篇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教师值班要求篇1

  【关键词】班级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风

  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通过全面、细致地对班级进行管理,能拨动学生心底那根最容易感动的弦,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班主任,共同谱写出班级管理和谐的新篇章。教师要积极地学习,不断地用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班级管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班级管理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的l展,争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栋梁之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二十四字方针,但是教师要充分地理解这二十四字方针,并把其中包含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去,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而努力奋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通过类比手法,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升为班级建设的终极价值目标,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定位为管理班级过程中的集体价值取向,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对每一位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借助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班级管理中的意义

  教师通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管理班级,能使学生对“真善美”的形成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会变得更乐观向上、积极上进,从而形成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利于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学生自觉投身到一个融洽的氛围中,这样有利于其良好品格的形成。俗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品格是成功和成长的关键,它会使学生更热情更主动地关心班级,热爱班集体,进而有助于形成自由、平等、和谐的班集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环境保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民主选拔班干部,共同参与

  班主任在选择班干部和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都要注重民主原则的运用,使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自己有责任为班级服务,同时也有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义务。在选举班干部的时候,学生可以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有利于做到民主选举,选出来的班干部都是学生心目中的佼佼者,能使大部分学生比较信服,进而方便班主任去管理班级。班主任对班级的民主管理不仅要选择得力的班干部,而且要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呈现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教师还可以增设班级管理岗位,角色动态分配,使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有事可做,同时实行岗位责任制,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且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高,认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理念。

  2.团结完成集体活动,凝聚力量

  班主任要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使学生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为班级管理而献计献策。班主任要善于借助主题班会或者其他集体活动来进行团结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熏陶和教育。班主任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怎样围绕着这个目标而不懈奋斗,进而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合力。只有学生团结了,才能使班级更快地进步。成吉思汗的母亲曾经因为几个兄弟不和睦而采用“折断筷子”的方式来教育他们。一根筷子用手很容易就会被折断,但是一捆筷子无论使多大的力气都不会被折断。教师在活动中教育学生团结的重要性,会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进而为营造良好的班集体而努力。学生会在活动中“以外促内”,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形成团结的班级环境,从而遵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3.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偏不倚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学生身上应该表现出满满的爱。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尊重、信任、热爱每个学生,适当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要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肯定,使学生在班主任的管理下感受到爱的呼唤,进而带着热情来学习,带着愉悦来接受老师的管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尽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教师的爱一旦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学生们同样会对老师充满爱,从而呈现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将生活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班级中。这样学生将会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师对待学生平等、公正,充满爱心这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这种爱正是教师责任心的源泉。有了爱,才会使班级管理更加和谐,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下的新面貌。

  4.友善地与人交流沟通,氛围融洽

  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班级氛围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沟通是多方面的,包括师生沟通和生生沟通,通过交流可以使教师更亲切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在沟通中要真正做到关心、关爱、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在沟通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珍惜、学会尊重,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在沟通中教师对学生要友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要友善,不能使用不文明的语言和出现不礼貌的行为。教师在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爱国等内容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道德高尚的好学生。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面对如此多的学生,教师不仅要有爱心,同时还要有独特的方法艺术,用先进的理念和思想来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个班就如一个小社会,学生个性各不相同,教师用科学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有助于建设蓬勃向上的班集体。班主任的工作艺术是至关重要的,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会更好地帮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记,苏琼,马娜.明确教师角色 合理对待学生需要[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年04期

  [2]李朝霞.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年02期

  教师值班要求篇2

  富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在理想的教室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理想、有人生信仰、有教育情怀的人。这样,他才能用自己的生命与激情,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营造充满灵性、诗意、智慧的课堂。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的人,他需要根据时代以及学生的变化不断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育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他需要激发自身的发展欲望,对教育充满热情,提高职业幸福感。

  别具特色的课程。理想的教室要拥有符合本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以及课程实施途径。理想教室的课程根植于班级文化的沃土,同时又成为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沃土。一个教室独特课程文化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形成于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文化的理解。课程的目的是解放人而非约束人,是发展人而非制约人。只有对课程的价值取向理解到位才能真正科学有效地研发和实施课程。对于一个班级的教师团队来说,实施班本课程比较好的两条途径是:第一,在实施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时根据本班学生特点进行二次开发和新的整合创造,进行班本化实施;第二,与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活动是班主任进行班级建设的主要载体,活动始终贯穿于班级管理和建设中。班主任可以把活动进行整体设计,使班级活动课程化。比如:有的班级实施爱心教育,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学生或教师关爱亲人的故事,教师关爱学生的故事,学生关爱他人的故事,用身边的真实案例对学生开展教育,同时与语文、历史等相关课程结合起来,使爱心教育课程化,爱心教育不知不觉中成为本班教育的特色。有的班级实施阅读工程,通过师生共读一本书、读书分享会、读书沙龙等活动构建班级特色课程。有的班主任通过每年举办“蒜苗节”形成自己班级的特色课程,学生们通过播种蒜苗、观察蒜苗、研究蒜苗、画蒜苗、说蒜苗来培养全面发展的素养,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班级课程。

  班级文化营造。理想的教室应该成为师生生命对话的场所,能给每个学生安全感、信任感,激发每个学生的发展欲望和探索积极性,大家彼此尊重、相互合作,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理想的教室有一个极大的“气场”能把大家吸引,在这个“场”中的人举手投足、行为举止体现了一个班级所倡导的做人做事的价值理念。课程建设与文化营造是天然一体的。在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理念、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互动、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灵对话都是文化建设的过程,班级文化在师生生活中自然而然生成。除此之外,班级环境建设、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都有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班级价值体系,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精髓即健全班级价值系统的过程。在不同的教室,师生喜欢用不用的班级命名来表达自身的价值追求。比如:有的班级命名“兰花班”来表达师生的成长追求――行为举止像兰花一样雅致,学习生活像兰花一样激扬,与人交往像兰花一样温婉,与同伴相处像兰花一样谦和。当教室里的师生能以这样的价值标准要求自身、完善自身时,班级自然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而这些氛围反过来会裹挟着学生不断向前发展。

  教师值班要求篇3

  第一,学生品德发展是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合理性是现代制度得以存在的根据,人们对制度的遵从以其正当、合理为基础。合理的制度是通过正当的程序运行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的制度,它体现的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具有得到主体服从和自愿遵守的真正权威性。班级管理制度是工具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追求的统一,工具合理性是指制度对班级管理活动秩序与效率的追求,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合理性致力于学生自由全面平等的发展,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是其本质追求。强调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首先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本身的完善。因为任何制度都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教育活动秩序的维持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其次重视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解决班级管理活动中的教师权威的不合理利用、班级管理活动的功利主义及控制主义倾向等问题。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学生品德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追求,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追求不仅能够提升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价值,且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自身的完善。

  第二,班级管理制度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班级管理制度向学生提出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要求或者将一定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体现出来而具有丰富德育价值。首先,班级管理制度中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是学生道德知识的来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或者是智慧,人只会做自己认为善的事情,不会故意作恶,美德首先建立在人们对自身及他人认识基础之上,所以德育应该向人们揭示美德发展的应然状态。尽管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道德哲学命题遭到我国不少学者的反驳,但是他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关于善的理性认识的观点得到国内外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学生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构成,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规范做出了明确要求,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同时,也明确或暗示学生遵守制度会得到肯定,违反制度要受到惩罚,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班级管理制度中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资源。其次,班级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作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符合教育培养人的价值追求,其首要目的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班级管理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作框架中能够引出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也可以将社会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规则表达出来。班级管理制度在价值指引下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班级管理生活中的学生必然会对制度内在的价值产生心理认同,将制度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觉加强自我品德修养。最后,班级管理制度所规范的班级社会关系,构成学生发展的德性环境。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具有共同价值追求和活动目标的社会群体。班级社会关系需要正式的规章制度维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仅是对学生群体的约束也是对教师群体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另一方面明确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与义务,既可以防止教师权威过度膨胀或权威消解,也要求教师承担起管理育人的义务。班级管理制度规范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管理班级是全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马卡连柯认为:“平行教育影响”不会使学生总是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对班级社会关系的规范,为学生发展营造充满德性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培养民主、平等和责任意识。

  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它既有正向功能又有负向功能,本文探讨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功能。班级管理制度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关系规范师生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间关系的活动体系及管理规则,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从静态角度看,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內容和主体两方面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內容的科学合理是其德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在合理价值追求指引下,明确禁止什么、肯定什么等规范内容,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去恶扬善,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品德发展打下基础;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规范也包括对制度表现形式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是以正式文本还是以口头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反映出主体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口头上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易流于形式、缺乏保障。通过文本呈现的制度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具体化、明确化,是学生行动的依据;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的实现还要注意规范班级管理制度的表述方式,应多运用道德语言向学生明确提出品德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班级管理制度不仅使用“禁止”、“不准”等否定性词语约束学生的违规行为,也要使用“希望”、“建议”等肯定性词语和表述方式指导学生良好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是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主体——教师和学生进行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应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权力的过度膨胀或者过度消解都会影响到教师被认同、被尊重和被信任的教育影响力,而且制度规范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学生管理班级的权力被不合理利用。从动态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主要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运行过程的规范。首先,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行规范。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制度从而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愿望,学生更愿意接受他们自身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相应的伦理价值规范。其次,班级管理制度对制度执行进行规范,它明确禁止某些行为,对违反制度的个体进行惩罚,通过惩罚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的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规行为;根据强化理论,班级管理制度对道德行为的肯定可以刺激学生更多地做出集体所期望的行为,明确的行为规范是学生管理活动的指南,学生头脑中模糊的善恶观念在此过程中得到明确、具体。

  2.导向功能。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活动的导向功能是指为学生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也指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制度的产生是以一定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前提,合理的制度应当体现社会生活中主体的价值追求,并为主体活动提供价值导向。班级管理制度在伦理价值指导下产生或者将道德规则或原则通过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运行过程会体现某种价值准则,学生在参加班级日常管理活动时必然会受到制度伦理价值的影响,学生在反复的管理实践活动中产生对制度的价值认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引导学生朝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前进。班级管理制度能够促使学生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充满德性的班级管理制度指引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管理中权利义务的主体之一,应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学生在对班级管理制度的服从、认同的基础上将制度的价值追求或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要求。另外,班级管理制度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和稳定性,因此它具有预测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制度预测自己行为的社会评价,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明确的道德选择。制度引导下的学生行为从外在纪律要求转化为内在道德发展的结果,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体现。

  3.调节功能。班级管理制度主要调节制度德育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的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学生品德发展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会表现出差异性,班级管理制度对全体学生统一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执行和评价过程中进行有意的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立足于底线伦理,对学生提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且通过多样化和层次化的制度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化追求,对违反基本规则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及对学生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肯定,在评价中指明学生道德发展的方向。制度的首要职能是管理,而终极价值是制度合规律合目的发展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因此班级管理制度需要调节其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即班级管理制度注意运用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开展班级管理活动,并通过确定管理活动的评价制度避免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武断、随意,从而避免班级活动陷入管理主义的窠臼。而且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全员的民主参与,它是正式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和公共性,它必然能够协调学校制度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关系、班级管理制度与教学制度的关系。

  4.陶冶功能。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陶冶功能是基于制度的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提出的。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活动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人际互动情境,这种情境意在使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获得某种道德要求的切身体验,学生能够领会其中暗含的道德价值规范,陶冶其品格。班级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是个小型公共生活群体,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习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秩序、文明礼貌、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等公共行为规范。制度指导下的班级小公民能够将公民意识迁移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去,学生对班级管理规则的遵守是其对社会法律法规遵守的基础,可以提高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另外,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其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身作则对制度的遵守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示范,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不会受到学生的抵制,反而能够增加教师的教育影响力,学生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习得其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陶冶功能指向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班级管理制度正向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班级管理制度是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但是实践活动中,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其德育功能的实现。

  1.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制定阶段的合道德性。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阶段的公正、合理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充分条件,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合道德性是指班级管理制度在合理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全员民主、平等参与制定出内容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杨小微老师认为:“持‘恶而能动’的人性假设,会看重制度的限制和控制功能;持‘中性而被动’的人性假设,会制订塑造式的制度;持‘善而能动’的人性假设,会提出保护的、激励的、适度规范的制度主张[6]。首先,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坚持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发挥制度促进学生心灵成长、个性形成及人格完善的作用。其次,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制定符合学生情况的班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学生民主、平等地参与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民主、平等意识的教育过程。再次,班级管理制度目的的达成以其科学性为前提,即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科学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认知,在一所乡镇初中的学生管理细则中发现这样一条规定:要求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每生每学期40分,若扣完即自动退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权益受到《义务教育法》的保护,上述学生管理制度要求显然违背了法律,当然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认知。另外我国学校教育中有一个奇怪的“倒金字塔”现象,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严格检查大学生的寝室卫生,这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活动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内容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教师值班要求篇4

  关键词:班级管理;德育教育;重要性;实施策略

  1班级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班级德育教育内容:班级德育教育主要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教师在上述管理过程中要从自身出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成德育规范及标准,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断完善德育素质,提升德育水平。上述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生活常识和常规习俗等,教师要善于将道德内容穿插到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理念,从本质上改善班级管理效益。1.2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班级管理过程中,还可以改善班级氛围,提升各项教育工作的落实效益,对教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传统管理片面进行了纠正: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没有过多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在班级管理中只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没有真正服众,上述班级管理根本无法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形成团结的班集体。而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学习和生活,内化学生行为,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2)顺应了时代教育的需求:随着社会德育形式的日益严峻,如何提升德育教育效率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德育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顺应社会发展需求。除此之外,许多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实行一刀切,没有形成个性化管理方案,这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大的限制作用。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效益,以可塑性的班级管理内容为学生插上“翅膀”,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和学习质量。

  2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2.1确定目标,选取正确的班级管理方向: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指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形成正确的管理方向,以合理的管理目标带动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效益。因此,教师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管理目标进行合理设定。教师要依照德育教育环境及今后职业需求设定班级管理期望值,该期望包括德育水平要求及知识能力水平要求两方面。确定期望值后教师要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与学生讨论,对该期望值进行调整并确定分解目标,提升目标实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2处理关系,形成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师生关系是提升班级管理效益的关键,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从德育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把握,依照德育内容明确班级中的师生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德育教育要求以德为主,以情化人,以学生为管理核心,通过教师行为、言语感化形成积极、高效的管理体系,为班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把握好细节处理:(1)关爱学生,以学生为班级管理主体: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落实过程要求教师学会从学生角度看待问题,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体会学生情感,从而避免师生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该工作要求教师体谅学生,以德育内容舒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从情感上自觉尊重老师,尊重班级管理工作。(2)平等对待,充分尊重学生:德育工作下的班级管理明确指出学生是平等的,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工作落实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转换角度看待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被认同。形成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认同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3)鼓励激励,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质量: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多对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工作进行肯定,让学生价值能够被认同,形成和谐、积极的管理氛围。2.3选取队伍,凝聚积极班级管理力量: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选取高素质的管理成员,由上述人员带动班级氛围,发挥德育班级管理的示范性作用。教师要严格考核班级管理成员,确保上述人员达到德育教育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班级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其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上述班级管理成员进行评价,确保学生参与班集体管理建设。教师要对上述班级管理成员进行教育,确保该人员能够充分宣传班级文化,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

  3结语

  班级管理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对学生发展和教师工作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工作优化过程中,教师要严格依照德育教育规范约束自己,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全面研究,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班级管理体系。教师要学会通过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内容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强制管理转变为自觉遵守,让班级管理内容成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班级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文,易连云.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4-7.

  [2]许小娟.浅谈德育学分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1:28-32.

  [3]刘雁春.德育工作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04:62-64.

  教师值班要求篇5

  关键词:排课算法;排课冲突;贪婪算法;数学模型;调度算法

  Abstract: Automatic course scheduling by computer is not only the urgent need of colleg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A steady optimal project has not been worked out for several decades because thecourse scheduling is complex and changeable.In this paper,a mathematical model and algorithm of thecollege course schedulingis proposed ,and the mathematical solution of Computer Aidedcourse schedulingis discussed. This algorithm has settled three key problems such as class scheduling collide, teacher scheduling collide and classroom scheduling collide . And this algorithm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school timetable Management System .Comparing with other similar model and algorithm , SM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e in design,fast speed , less conflictand better portability.

  Key words : Course Scheduling Algorithm ; course scheduling collide; Greedy Algorithm ; mathematical model ; dispatch algorithm

  0 引言

  课程安排是高校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且繁琐的工作,因为安排的结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计划的执行及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效果[1],传统排课方式下,课程表安排是手工实现的,主要依靠个人经验、很容易出现冲突,且排课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课程学时是否达到要求,(2)时间与教室安排是否合理,(3)教室的特殊要求是否可以满足等方面[2]。于是,学术研究者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基于建立严格的数学模型,开始研究和实现排课问题算法。但在研究中,这些算法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实现起来困难。主要原因是排课表问题存在两大难点:(1)要在众多的课程,班级,教师,教室中,逐一查找出安排每一门课所需的班级,教师,教室的共有空闲时间 ,而这种查找难度会随着排入课程的增加而呈级数增长;(2)在排课过程中,当某一门课程因某种原因发生排课冲突,即找不到与该课程相关的班级,教室,教师的共用空闲时间而无法安排时,必须将已经排入课表的若干门课程进行重排(称为回溯),而这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相牵连的重排操作,甚至引起严重的排课冲突即死锁。而本文在引入基于优先级的贪心算法[3]中,实现按批量排课,使得每次排课的课程数量大大减少,且算法的复杂度减低。

  1 贪婪算法基本思想

  贪婪算法是一种简化问题复杂度的算法,它不在整体最优上加以考虑,而是采用优先级逐步构造最优解的解题思想。虽然贪婪算法不能使所有问题都得到最优解,但在一些情况下,即使贪婪算法不能得到整体的最优解,但其最终结果却是最优解的很好的近似解[5]。

  使用贪婪算法解决问题一般包括一下几步:(1)确定求解目标;(2)分析约束条件;(3)建立优化函数;(4)制定贪婪策略,贪婪策略的利用贪婪算法解决最优化问题的关键,它关系到问题能否得到成功解决及解决质量。

  2 排课问题的约束条件

  2.1 基本硬约束条件

  1)教师不冲突,同一时间一个教师只能在一个教室上课。

  2)教室不冲突,同一时间一个教室不能安排两门不同的课程。

  3)班级不冲突,除选修课外,同一时间,一个班级不能安排两门课。

  硬约束条件

  教室的座位数必须大于等于在该教室上课的学生人数。

  教室的类型要符合课程对教室性质的要求。例如:计算机课必须安排在机房里进行。

  不同课型对上课时间段的要求。例如:精读必须要求在上午。

  某些教师在特定的时间段不能进行安排。

  不同课型授课时间有限制

  软约束条件

  某一个班级,同一门课程的上课时间尽量有一定的间隔天数。不推荐一个班同一门课的上课时间超过最小单位(2节课)。

  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一个班级课表中的课程安排尽量平均分散在每周的五天。

  同一门课程相同性质的教学尽量安排在同一个教室。

  对上课时间有特殊要求的教师尽量满足其要求。

  在以上三类约束条件中,基本硬约束和硬约束条件是衡量排课方案是否切合可行的标准,而软约束是衡量排课方案优劣的标准之一。

  3. 课程表安排问题的数学模型

  3.1 模型的创建

  (1)时间模型:课程表有周期性,以一周为单位进行排课。而上课的最小上课单位时间为2节。将一天上课时间段分为5个时间片,即12节课为时间段1,优先权值为5;34节课为时间段2,优先权值为4;56节为时间段为3,优先权值为3;78节为时间段4,优先权值为2;晚上为时间段5,优先权值为1。用,分别表示星期一,星期二,依次到星期五。那么就代表星期二的56节课。

  (2)班级模型:需要进行授同一门课程的班级集合,记为,班级排课课时间矩阵记为,则班级在时间片排课情况记为记为,若=0 ,表示该班级在时间片已排课或禁排课,若=1,表示该班级在时间片可排课。如下图1所示,表示班级初始可排课的时间矩阵,列表示星期数,行表示第几个时间段,如第1列1

  行,表示星期一的12节课。

  (3)教师模型:排课中课程指定的可授课教师的集合,记为,教师授课时间矩阵记为, 则教室在时间片排课情况记为,若=0,表示该教室在时间片已排课或禁排课,若=1,表示该教师在时间可排课。如图2所示,表示某教师只要求在星期一、三、五上午排课,其他时间为禁排时间段。

  (4)教室模型:排课中课程指定的可授课教室的集合,记为 ,教室授课时间矩阵记为, 则教室在时间片排课情况记为,若=0,表示该教室在时间片不可排课,若=1,表示该教室在时间可排课。

  上述条件在课程安排之前确定。初始值均为1,表示可排课标志。若指定某些时间片为禁排时间,则初始值为0。

  3.2设定时间优先级调度函数

  为了尽量使每门课程均匀分布,以使得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在排课时,引入了课程步调,所谓课程步调是指安排同一门课程的时间间隔,记为,,其中max =6-/2。周学时数记为,周次数为。记时间片优先权值为,则时间优先调度函数值为,则

  例如:对周学时数为4,若分别在周一上午12节上和周五的34节上,则时间优先调度函数值为4*5+4*4=36。

  3.3设定课程优先级调度函数

  本排课系统是以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而进行的批量课程,每次排课都是结合了优先级、分治法和贪婪法的思想。所谓优先级是指对待排课设置排课的优先顺序,而排课的优先顺序,决定了排课结果的质量,即冲突发生频率的高低。分治法的思想是把整个排课过程分成时间分配和教师、教室分配三个阶段。最后,再按照贪婪法的算法思想,在时间分配上,总是在尚未分配的时间单元中选择上课效果最优的时间片。即值大的时间模式片。

  根据排课实际情况,我们对待排课的优先顺序上确定出了以下几条优先调度的原则:

  原则一:公共课涉及专业面广,应优先调度。

  原则二:周学时数多的课程优先调度。

  原则三:涉及本专业班数多的课程优先调度。

  原则四:授课时间有特殊要求的优先调度。

  原则五:指定了教室类型的课程优先调度。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排课信息表,给出课程编号为i的课程优先调度函数的数学公式:

  各函数的功能说明如下:

  表示Id编号为的课程排课优先级。

  表示Id编号为的课程涉及专业数。

  表示Id编号为的课程的周学时数。

  表示Id编号为的课程涉及的班级数。

  表示Id编号为的课程授课时间段限制参数值,例精读要求上午授课,则授课时段限制值为12。

  是可调参数,是对优先级产生影响的影响因子,是根据排课人的排课经验进行适当调整的值。比如精读一周8学时,泛读一周6学时,那么精读课的影响因子值大于泛读课的影响因子值。即优先调度精读课

  4排课算法实现

  4.1 排课预处理

  (1)把所有的时间模式转化为时间模式数据库,且根据优先级函数计算出其优先级权值。

  (2)初始化所有要排课班级、教师和教室的时间矩阵。默认均为1。

  (3)手动设置教师的禁排时间矩阵初始值。

  (4)设置排课的专业与排课年级的先后次序。

  (5)手动设置课程优先级的影响因子,从而确定出排课队列的排课优先顺序。

  4.2排课算法的实现流程

  ① 开始排课,设置排课的专业方向和年级

  ② 设置排课课程的各影响因子值的比例,再计算出其优先级,然后根据优先级权值由大到小排序进行冒泡排序,形成排课元队列。

  ③ 为排课元查找授课班级和教师,且获得班级-教师共同可排课的时间矩阵C_T。其实现方法为:班级的可排课时间矩阵C(如图3所示)和教师的可排课时间矩阵T(如图4所示)相乘,即得到班级-教师共同可排课时间矩阵C_T。这里的相乘运算是指按位相乘,即。表示C矩阵的行列的值等于A矩阵行列的值乘以B矩阵行列的值。若相乘的结果为1,表示该时间片为可排课时间片。

  ④ 动态分配教室资源:通过第③步获得了班级-教师共同的可排课时间矩阵。再乘以可用教室的时间矩阵。从而得到班级-教师-教室三维关系的时间矩阵C_T_B。

  ⑤ 查找最优的安排时间。即利用并冒泡算法对权值从大到小排序,查找最优的时间模式片,安排排课计划。

  ⑥ 生成排课课表

  4.3排课结果

  系统在初始化,输入课程计划和可用教师、教室资源等数据后,运行自动排课后可按班级、教师和教室进行按系别查询排课安排结果,如图6所示为某教师的排课结果。本系统已经开发完成并在试用阶段,目前用户反映良好。

  5 结束语

  本文结合实际的排课情况,运用优先级的贪心算法,实现了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排课算法。在算法设计中以贪心算法为主,结合优先级思想设计不同的优先级函数和分治法为基础的分批排课处理。在算法设计中充分利用时间矩阵及时间矩阵的相乘算法,有效地避免了排课时间的冲突。且算法实现中所涉及到的班级、教师和教室资源的时间矩阵都是动态生成的,一旦使用结束,就马上释放内存。所以本

  系统占用的内存空间的很小,且计算都是基于0与1之间的相乘运算,实现简单,耗时少,因为整个算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到了优化处理,且排课处理速度快且结果也非常理想。

  参考文献:

  [1] 王力. 高校通用排课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1999.28(2):87-90.

  [2] 吴志斌,陈淑珍,孙晓安.回溯算法与计算机只能排课[J],计算机工程. 1999,25(3):79-80.

  [3] 江朝勇,陈子庆,基于优先级贪婪算法的排课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信息技术.2008.7:173-176.

  [4] 龙一飞,郭文宏.基于知识推理的排课系统[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0-13(6):35-37.

  教师值班要求篇6

  【关键词】新世纪 高中班主任工作 新挑战 新思路

  班主任担任着多重角色,是学校工作的实施者,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班级中的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工作联系着学校和学生,直接影响学校工作运转的效率,直接决定学校的精神面貌,也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在新世纪,高中的班主任老师做好班主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应具备新的工作思路。

  一、新世纪高中班主任工作的新挑战

  1.价值观变化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世俗化,体现为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注重现世的生活,以追求现世具体功利为目的,以感官的愉悦为满足,以短期利益为目标,物欲主义得到催化。另外,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确立及实施,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权利意识、自主意识、个人奋斗意识浓厚,价值取向表现为功利实用,显示强烈的“自我”意识。

  总体上,当代高中生价值的观念是健康的、积极的。他们张扬个性,要求做社会生活的主人,追求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但由于各种原因,高中生价值观念是多元的,是不完善的,甚至出现畸形发展的现象。例如价值信仰迷失,思想失去支柱;或者价值观念错位,行为偏离正轨。

  2.高中生思想特点

  近年来,高中生基本上是“90后”学生。这些学生现代意识强,崇尚自我,发展个性;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多元化。他们思想活跃、青春激情、求知欲强烈,但由于他们心理、思想的不成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念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另一方面又随着自身的成长而不断地加以调整,因而他们的价值观念具有较明显的表面性、矛盾性和不稳定性。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有的高中生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但有的高中生却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因此,当前高中班主任工作更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构建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论体系。

  二、新世纪高中班主任工作的新思路

  1.转变教育理念

  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决定着其工作方向,更是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高中生,渴望了解世界,正处于价值观的寻找、辨别、选择、实践的时期,需要有人对其进行确立价值观的指导。此时,与高中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老师就有责任来充当引路人这一角色,对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解惑、授业、传道。所以,高中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不应该是只抓学生学习成绩的老路子,绝不能忽视从价值观上引导高中生,帮助学校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和责任感、能自立、意志坚强和环境适应能力强、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才。

  2.做学者型教师

  教育系统中,更多的是事务型苦干型教师,缺乏学者型教师。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传统教育理念,而应升华为教师拥有的知识是源源不绝的江河,是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海洋。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要时刻“充电”,时刻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师除了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更是创造教育奇迹的根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特别是讲究科学、艺术高超的班主任应该具备丰厚的学识素养;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能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领导科学、管理科学、文学、美学等知识,加强自身修养;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探险家,对未知充满渴望,要不断汲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班主任知识面宽广,博学多才,开展起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念引导工作内容才能丰富多彩,形式才能灵活多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工作卓有成效。所以,现代班主任不是苦干型的,而应做研究型的、学者型的,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3.做心理保健医生

  中国自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存在的深层矛盾一下暴露出来,特别是人们的心态,价值取向等发生了很大变化。成年人都会发生许多心理问题,更不用说中学生了。近年来,我国有关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正值豆蔻年华的青少年,生活中荡漾着欢歌笑语,也夹杂着烦恼忧愁,一些学生,受挫折力差,易迁怒于人,报复心强,有的自暴自弃,意志脆弱。因此,心理保健非常重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十分必要。

  怎样进行心理保健呢?班主任必须进入心理医生的角色,自己学好心理学,要根据学生气质挖掘适当的教育方法,努力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发挥熏陶作用。班主任不仅要正确认识学生外在体貌特征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既要做决策的参谋者,又要做苦恼的倾听者。还要促使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身心发展规律,克服弱点;促使学生主动解决心理上出现的问题。

  4.创新教育模式

  现在的中学生注重个性,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导不会有效;对学生纯理论式的告诫又显空洞,学生不易理解吸收。所以,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德育教育手段要生动、多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走向正途。把纯理论性思想工作变为开放式德育工作,把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素质拓展活动启迪学生的思想意识。如有益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学雷锋活动、其他公益活动等,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还可创新课堂教育,分角色扮演人性丑恶的小品、鄙视落后消极思想的故事会、弘扬正义美德的学生晚会、演讲比赛、歌唱会等等。让学生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美德。

  另外,需要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环境。这是指创建和谐向上的、凝聚力强的、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环境。在班级教育环境建设中,班主任是主导,一定要身正德美、正直博爱,为人师表,表里如一,关爱学生,一视同仁,以良好的个人品德赢得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心中学习的楷模。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表扬班级中美好的人和事,于一点一滴中鼓励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旦形成,就会发挥巨大作用,引导整个班级的学生思想走向健康积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梁兴斌.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的工作艺术[J]. 教育革新,2008,(1).

  教师值班要求篇7

  一、深入细致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

  这一学期,我班有54名学生,其中女生32人,男生22人。其中在校外住宿的学生有17人。和学生、家长、房东签定了安全责任书,建立了详细的学生基本情况,做到“人人能通知,人人能联络”,及时与家长形成信息的反馈。对于父母在外打工的同学,我尽可能的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去体验父母在外的艰辛与不易,以及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从而转亲情为学习上进的动力。此项工作,效果非常明显。对于同学们之间,我通过多种方式深入调查小集体、小活动群,从而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掌握第一手资料,有记录、有计划的进行谈话,及时转变不良关系、不良念头,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班集体。

  二、建立班集体领导组织,形成班集体凝聚力的核心和中坚力量。

  本学期,我继续推行和使用了班干部值周制、组长值日制度。首先在本期开始的第三周的班会上,根据班级同学自己对其他同学的了解情况,让他们民主选举产生了三位值周班长、六位值日组长,建立班集体领导核心。其次,对所选出的班长和值日组长实行周负责制和日负责制,建立详细的值周、值日制度,向全班同学公布,以形成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气势和氛围。如值周班长每周值两天,实行纪律、学习、卫生全面负责,值日班长可对在值日当天内,在卫生、纪律、学习上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适当的信用分奖励;反之,也可扣除表现较差的同学适当的操行分。而同时,全班学生也可监督值周班长和值日组长的工作。再次,建立严格的个人信用分奖惩制度(注:为了响应党中央和教育部在2004年提出的在中小学进行“诚信教育”的号召,本人特地在本班率先推行个人信用分制度。),张贴于教室,以做到“有法可依”,按班级制度严格执行。而信用积分每月一小结,对于个人信用分高的同学,则说明个人信用较高,则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每月的个人信用积分均计入期末总结,从而作为期末评“三好”“优秀学生干部”的条件。而对于一周内扣分超过一定范围的个别纪律上较为松懈的同学,则采用谈话、找人担保监督、与父母共同教育的方法促其改正效果甚好。

  最后,为了加大对班干部工作的监督和对其能力的培养,在学期伊始,我就设立班主任信箱,及时得到班级同学的反馈信息,以加强班级管理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管理成效。

  三、多鼓励,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迎接中考的良好心理。

  在本期中,每次在班会上,都对表现优秀的同学提出表扬。以倡导先进,鼓励进步,让学生明白“成功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必须有发现它的能力和耐心。”并提出本班的口号“相信自己,当这一切都成为过去,我就是最优秀的!”从而营造一种“人人自信”的氛围。通过看报纸,看电视,收听广播等传媒,了解有关中考的知识和常识。及时地向学生介绍,增长学生对中考的了解。

  四、多渠道,积极学习,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本学期中,通过有关的学习材料、互联网等方式以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更接近地去学习成功教育的成功之处,并把成功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介绍给我们班的学生,让他们明白: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要我们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的。这样,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素质和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也会给学生以提示: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今后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迎接中招考试的良好心态,逐步消除中考的畏惧心理。

  五、及时收集学生和任课教师对课堂的反映和意见,作好联系师生的纽带,从而促进班级的整体教学。

  “学生尊敬、愿意接近教师且喜欢教师的讲课”一直是我任班主任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和愿望。这其中做好师生的良好沟通工作,及时进行学生与各科教师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由此班主任的纽带作用、桥梁传递地位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在学期伊始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任课教师真正做到教学上的有的放矢。讲要讲到学生的心中,讲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加强对教师的信任感,增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其次,通过班主任信箱得到的课堂反馈信息,及时地提供给任课教师。从而及时调节课任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和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值班要求篇8

  一、学校“和”文化

  和谐,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价值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和谐的原型即是“和”。“和”浓缩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精髓,集中概括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对“和谐教育”内涵的诠释。学校把“和”确定为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力求通过实施“和谐教育”,构建学校“和”文化体系,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1.“和”的诠释

  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理解,“和”是一种包容、宽容,一种和衷共济的状态,一种内和外顺的氛围。从实施和谐教育的角度理解,“和”包含学校物质环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课程设置与学生发展的和谐,课堂氛围的和谐,家庭、学校、社会合力育人的和谐。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理解,“和”指的是一所拥有“整洁和美的环境、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学生喜欢的课程体系、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学校,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乐育”的和谐校园,是能促进学生“有质量、有个性和谐发展”的学园。

  2.和谐精神

  “谐”多与“和”相连,二者同义。和谐,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是人与自身、他人、社会、自然关系的协调和平衡。人是社会的基础,一个有活力的社会,一定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是整个社会和谐的保障。

  学校“和谐教育”,即创设一种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教育。在“和谐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确立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乐育的和谐校园”的办学目标。在“日新于和,尽美于谐”校训的激励下,学校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超越自己、完善自己。

  二、教师“和”文化

  1.“和”的诠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是当代教师正确的价值取向。随着教育逐步成为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系的核心,其价值空前凸显,教育的作用日益彰显,教育的质量、教师的水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师之德乃教之魂,教师的师德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培育、灵魂的唤醒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学校环境、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和”文化,对教师文化的形成起着独特的浸润作用,并形成了“共生、共荣、共发展”的五种校园精神,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肯于奉献精神”;宝剑从磨砺锋,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刻苦钻研精神”;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主动进取精神”;一枝花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成己达人精神”;新竹生于旧竹枝,全凭老干相扶持的“甘当人梯精神”。这五种精神是学校师生的行为准则,更为教师“和”文化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2.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校园精神是促进教师努力上进,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的精神支柱。为了让教师的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制订了《酒仙桥中心小学和馨教师发展目标体系》,将标准分解为“展现自身高雅的气质美、展现专业技能的艺术美、展现师德水平的高尚美”三要素。这不仅折射出学校教师人生价值的永恒追求,也折射出一种朴素、深刻、和谐的人生大美。

  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因此,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对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进行分层梯队培养。通过师徒结对互帮互学、班主任工作室引领、学校培训指导促进等方式,保证班主任队伍的快速、健康成长。这之中,班主任工作室,是以优秀班主任为龙头,六位优秀班主任组成的团队,旨在通过工作室,研究班主任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召开带班特色展示会、组织年轻班主任沙龙等活动,为班主任解决工作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学校每学期都会利用寒暑假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指导,培训内容分为常规内容、家校沟通、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

  在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学校采取同帮互助、课题带动、专家引领、工作室指导、校本教研实践、个人反思改进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中,同伴互助,是对教学薄弱的教师采取的方法。通过主管主任帮、教研组长帮、师傅班的三对一形式对其进行帮助,充分体现了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学校还以区级学科骨干为龙头组建了学科名师工作室,在提高教师专业基本功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学生“和”文化

  1.“和”文化内涵

  基于对学生文化的认识,结合学校“促进每一名学生有质量、有个性地和谐发展”的育人目标,学校制订了《酒仙桥中心小学和美少年质量标准》的学生发展目标体系。在此体系中,将小学阶段学生的和美发展解读为“健康、习惯、能力”三要素的和谐共进。把“健康、习惯、能力”解析为和美人生的“三原色”,使学生展现身心健康的内在之美、习惯良好的外在之美、能力提高的发展之美。

  2.找准重点,扎实推进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对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学校自身的特色,即: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首先,价值观教育目标化。小学是人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学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紧紧围绕“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太阳娃”星级少年评选,进一步推进“和美少年”培养工程。根据学校“健康、习惯、能力”和美人生的“三原色”特征,将其分解为“道德之星、健康之星、艺术之星、创新之星、习惯之星”等“太阳娃”。在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专家的专业引领下,学校对学生行为的塑造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类。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学习、生活、交往三个维度,通过课堂渗透、行为训练、班级管理等途径,采用学生参与拍摄视频、展板、现场互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充分实践了学校“和”文化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其次,价值观教育课程化。学校结合多年的德育研究,在继承和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梳理,将价值观教育课程化,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的不同时间段,通过晨会、班会、升旗、传统节日纪念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成功开发出了《酒仙桥中心小学礼仪教育晨会》《酒仙桥中心小学道德讲堂读本》等德育教育校本教程。这些课程根植于学校本土,符合学校发展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也是对和谐理念实践的成果。

  教师值班要求篇9

  关键词:重点分班教学;高中生;显著性变化;因材施教;异质需要;成就动机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27-02

  一、调查目的

  我国各地的中学一直存在着重点分班的现象,基本形式都是按照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班教学,虽然数学成绩的变化不足以完全代表学生学业水平的变化,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笔者通过对高中一年级学生重点分班前后的数学成绩进行差异对比,分析重点分班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业的影响。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样本为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分入重点班的学生,按照分班前数学成绩将其分四组进行抽样,第一组50~69抽15名;第二组70~89抽25名;第三组90~109抽20名;第四组110~129抽20名。

  三、调查统计与结果

  本调查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第一组的结果见表一与表二,第一组分班前的数学成绩在50~70分之间,表一得出这一组分班前的平均成绩为62.53分,标准差为3.314,分入重点班两个月后的数学测试中,这一组的平均成绩为86分,最低分为72分,最高分为108分,分班后的平均分和分班前的平均分相差23.47分,分班前有75%的学生数学成绩未达到66分以上,分班后只有25%的学生未达到78分以上,每个学生的成绩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上升,标准差为11.212,学生分班前后成绩的差异明显增大。

  表二给出的是第一组配对变量差值的T检验结果,均值之差为23.47.,差值的标准差为12.575,差值的均值标准误为3.247,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下上限为16.50和30.43。t统计量的值为7.228,其相伴概率为p1=0.000

  囿于篇幅,第二组到第四组的SPSS统计分析表略去。统计表明,第二组分班前的数学成绩在70~90分之间,这一组分班前平均成绩为80.8分,标准差为6.232,分入重点班后后平均成绩为97.92,最低分为75分,最高分为127分,分班后的平均分和分班前的平均分相差17.12分,分班前有75%的学生数学成绩未达到86分以上,分班后只有25%的学生未达到84分以上,每个学生的成绩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上升,标准差为15.397。第二组的均值之差为17.120,差值的标准差为13.899,差值的均值标准误为2.780,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下上限为11.38和22.86。统计量的值为6.159,其相伴概率为H0=μ1=μ2。因此p2=0.000

  第三组分班前的数学成绩在90~110分之间,这一组分班前的平均成绩为98.60分,标准差为4.978,分班后的平均成绩为104.65,最低分为80分,最高分为121分,分班后的平均分和分班前的平均分相差6.05分,分班前有75%的学生数学成绩未达到102分以上,分班后只有25%的学生未达到100.25分以上,除两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上升,标准差为9.593。第二组均值之差为6.05,差值的标准差为11.427,差值的均值标准误为2.555,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下上限为0.70和11.40。t统计量的值为2.368,其相伴概率为p3=0.029

  第四组分班前的数学成绩在110~130分之间,这一组分班前的平均成绩为117.60分,标准差为5.915,分班后平均成绩为101.9,最低分为80分,最高分为128,分班后的平均分和分班前的平均分相差-15.70分,分班前只有25%的学生数学成绩未达到113.00分以上,分班后有75%的学生未达到111.75以上,每个学生的成绩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标准差为13.795。该组的均值之差为-15.70,差值标准差为13.600,差值均值标准误为3.041,差值95%置信区间下上限为-22.06和-9.34。t统计量值为-5.163,其相伴概率p4=0.000

  四、调查分析与思考

  由前三组的统计表可以看出p1

  由于条件限制,所选样本尚缺乏代表性,但是调查所反映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重点分班前数学成绩相对中等或较低的学生在分入重点班后的两个月后成绩普遍上升且变化显著,而且成绩越低的提高幅度越大。但相对较高的学生在进入重点班的两个月后,数学成绩普遍显著下降,反映出了重点分班对数学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看待重点分班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应持审慎态度。通过对学生、教师及家长的访谈发现,重点分班制度下的数学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因材分班”的效果,但是否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还有待商榷。

  而笔者看来,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重点班后数学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学生的同质发展而忽略了学生的异质需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但并没有完全尊重和因应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差异。

  从教师的角度看,在因材施教过程中既要注重因人而教,也要注意因机而教。孔子这一教学原则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当其愤悱而启发’的思想,强调施教必须善于抓住学生积极求学的心理机制”[2]。重点分班下的数学教学更应抓住学生分入重点班的成就感所带来的积极学习的心理动机及数学学习特点,即“学生的数学学习只能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3]。而学生不可能独立的完成“再发现”的过程,必须通过教师“当其愤悱”时启发引导,使学生在主动的状态下完成“再发现”的过程,进而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更高的成就动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其才,“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4]。

  从学生的角度看,进入重点班对不同的学生的心理影响有所不同,其个人成就动机也有所差异,“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也就是说,成就行为体现了趋向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种倾向的冲突”[5]。对于调查的前三组学生,由于分入重点班前相对成绩较低,所以进入重点班后追求成功的动机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会积极努力地去追求衡量数学水平的更高分数。根据阿特金森的“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功的成就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为了要探索一个数学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后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所以这些学生一直能保持一种追求成功积极心态去学习数学。而对于调查的第一组学生,由于分入重点班前相对成绩较高,所以进入重点班后避免失败的动机强于追求成功的动机,相对于他们已有的成功,他们更害怕失败,遇到同样的失败后会产生更强烈的消极情绪,如羞愧、消沉和逃避等。

  教师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更要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数学学习成就动机,并帮助其合理地进行成功和失败的内外归因,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我们在关注重点分班教学合理性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怎样的数学教学实施适合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学生数学学习的异质需要,同时也要给予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循序渐进地开展的时间、耐心和信心。

  参考文献:

  [1]潘玉进.教育与心理统计――SPSS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2-63.

  [2]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118.

  [3]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5.

  教师值班要求篇10

  教师值班安全责任书范文一:

  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必须坚强加强学校治安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加强每日值班巡查工作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必要条件。为加强值班管理,特制订本责任书

  一、每日值班人员由学校领导一人和若干教师组成(值班实行签到制),负责当日安全保卫工作,24小时检查巡逻,查找安全隐患,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晚上查看宿舍和校园周边环境安全情况,发现意外及时上报值班领导,及时处理,并填写当安全日志。

  二、学校实行首遇负责制度,对首先遇到事故的教师要负起责任,及时处理。教师一旦遇到事故就要高度负责,妥善处理好事故。对当日发生的一切学生违纪事件和安全事故要及时处理,并向校长汇报,重大事故2小时内上报有关部门。

  三、值班领导和成员必须尽职、尽力,做好值班工作,如因失职或渎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值班领导负主要责任,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未经学校领导许可,任何人不得携带公共财物离校。节假日加强巡逻,严防盗窃以有其它事故发生。否则,丢失财物责任人及值班教师照价赔偿。

  五、每日早上8:00,进行值班交接,并填写值班日记,由校长签字存档。将有关情况通报下一组值班领导。

  六、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向学校值班领导汇报,及时处理,否则,责任自负。

  教师值班安全责任书范文二:

  为加强教师值班的力度,增强教师值班的责任心,确保学校各类财产不受损失,力争为全体师生创造较安全的工作、休息环境,现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校与值班教师签定安全值班责任书,具体内容如下:

  一、值班时间:

  当日8:10次日8:10

  二、值班要求:

  1、要按时到岗,值班时间内教师不得擅离职守,按时做好交接班,并作好交接记录。(如请假、学习等找人替换需要填写换班表,否则出现特殊情况追究值班表上人员责任)

  2、值班教师要维护学校的财产不受损失。

  3、应负责学生早、午、晚饭的打饭、吃饭、喝水;午、晚休等方面的秩序、纪律及安全。(午休必须保证至少一人在外巡视,晚上等学生睡着后方可回宿舍休息。)

  4、值班教师按值班顺序到六、五、四年级晚上上晚自习。

  5、自习后值班组长负责学生打水安全,组员分别负责楼上楼下安全。

  6、如有特殊情况要及时与当晚的值班组长联系;遇到突发事件,及时报告校长并按学校紧急事故救援预案处置,积极展开救援工作。

  三、处理措施:

  1、不按时到岗按迟到一次论处;每旷岗一次按旷工一天论处。

  2、在值班时间内上级电话调度或来校巡查时如果无人,值班教师视为旷岗一次(按旷工一天论处)。

  3、不按时交接班的,在交接班的间隙时间出现问题,区分不清责任的,由双方交接人共同承担。

  4、在值班期间因值班教师的原因出现的损害师生人身安全的事件,值班人员负全部责任。

  上述内容,望值班教师严格遵守。如果因值班教师、责任心不强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则由值班教师承担所有的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若有其它意外事故发生,则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本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值班人调离本校后则失效。

  教师值班安全责任书范文三:

  为加强学校的财产和师生生命安全不受侵害,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确保学校安全。学校校长与学校保卫(值班)教师签定《安全目标责任书》。

  一、学校保卫(值日)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护校、爱校、以校为家。

  二、采用24小时值班制,两人可采取短期轮换值班。

  三、保证学校财产不受任何人为破坏和丢失,特殊情况(严重的自然灾害等)除外。

  四、在值班期间,由于,学校财产受到人为破坏、丢损,值班教师应付主要责任。

  五、实行外来人员来校签名制,严防坏人、神经病患者入校。

上一篇:拍电影「假戏真做」,这比「强奸」更下作
下一篇:精 [新剧推荐]不按套路出牌的神展开,总是让人又爱又恨《我分享了我丈夫》听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