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作文猜押:青年成长类作文训练(写作指导 范文)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青年成长类作文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一名女子带着七八岁的孩子登上地铁7号线,她先是狠狠地捏孩子的脸,后又打掉孩子的帽子,夺去孩子的手机。换一节车厢后,她把孩子的书包往地上一扔,让孩子当众跪下……孩子不敢反抗,只是下意识伸手去挡。女子的一连串举动,震惊了身边乘客,车厢里有人劝这位女子,她却霸气回怼:“我说我的孩子,我想让他干嘛就得干嘛。”

  材料二: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该法明确监护人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同时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从下列两个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1)给材料一中的这名女子写一封信;

  (2)写一篇短评,向某晚报《家教纵横谈》栏目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符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拒绝“家暴”,让孩子快乐成长

  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抚养教育子女是为人父母者作为法定监护人的份内职责。一句“养不教、父之过”老话,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和必须。但怎样的家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家庭教育促进法》就是一部国家干预和规范家庭教育方式的专门性法律。草案规定“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当属依法制止和矫正不当家教的应有之义。

  家庭原本应该是孩子成长的最幸福摇篮,父母也是孩子心目中最亲密和最可信赖的人。地铁中女子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拒绝“家暴”式教育,要矫正父母的错误认知。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的挨打受骂,不是缘于孩子错误的不可饶恕,而是其父母受传统观念误导的惯性所为。比如,“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这显然是把“动辄打骂”当作最简便和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以为只有让孩子皮肉受苦,才能让其长记性、改过错。这显然是认知误区。拟定“家庭教育法”之后,这种“打骂”教育,就不只是错误,更涉嫌违法,严重的是要受到司法的干预和惩戒的。

  地铁中女子的行为暴露出她在教育孩子中没有管控好自己的情绪。拒绝“家暴”式教育,父母要管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心理学中有一个描绘坏情绪传染的“踢猫效应”。家庭教育中,由于孩子处于被抚养和管束的被动地位,当父母缘于家庭不和、竞争压力、生活烦恼或外界刺激而引发不良情绪时,无辜孩子就成为其坏情绪的“出气筒”。比如这位母亲,因孩子玩手机大发雷霆,在公共场合随意发火体罚惩戒孩子,这会严重伤害孩子自尊心,使孩子产生敌对、自卑等不良心理效应,甚至有样学样,影响孩子日后的待人处世。

  该女子对孩子玩手机的惩戒行为没有顾及到孩子的人格尊严,在众人面前“狠狠地捏孩子的脸,后又打掉孩子的帽子”“把孩子的书包往地上一扔,让孩子当众跪下”,极大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内心承受巨大的压力。拒绝“家暴”式教育,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实施家教必须将其置于对孩子人格尊重、推心置腹、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切忌“孩子是我生、一切听我的”及“都是为你好、别当白眼狼”的一言堂做派。要赋予孩子表达意愿、辨明是非和自证清白的话语权。不能把说理、反驳误认为是“顶嘴”“不听话”。

  家庭教育决非个人私事,既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防止家教中的家暴行为,就当提升家长的法治观念,做到家教有方、惩戒有度,“家法”服从国法。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记叙性材料和引语式材料组合的复合型材料。

  材料一叙述的是家长粗暴教育孩子的现象。材料二引述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相关条文规定。两个材料均关涉“家庭教育”这一话题,构成“现象——法理”的内在联系,评判材料一现象的是非善恶,须参照材料二所述的法律规定。材料一所述的是一个值得反思与探讨的社会现象,这位女子教育孩子的言行举止既不得体,也违背教育科学,更有悖《家庭教育促进法》。“家教”变为“家暴”,这类现象并不鲜见。何以如此?如何消除这类不文明的家教行为?这是作文立意的切入点。《未成年人保护法》早已实施,现在又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我的孩子,想打就打”之类的粗暴做法已彻底行不通了,一旦实施便是违法犯罪。孩子并非家长的私人物品,他(她)有独立人格,应得到尊重。家长教育子女,既要合乎教育科学,也要遵纪守法。

  从写作任务角度分析,“给材料一中的这名女子写一封信”就要求写作文体是实用类文体“书信”,注意书信的格式;因为是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给当事人写的信件,因此要注意说话得体,让当事人能耐心的读完,既要指出“母亲”的错误,又不能说话过激,多从“暴力”教育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角度论述,这样应该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本心里,家长还是爱自己孩子的。写“短评”重在就事论事,不能脱离开对材料中“母亲”的做法的评论来行文。

  写作时,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可列举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的事例,也可列举武汉妈妈扇儿子耳光、儿子跳楼身亡的血淋淋的事例,以论述家庭教育中“家暴”的坏处;也可列举如和风细雨般尊重孩子尊严的家庭教育的正面事例,在对比中清楚说理。

  立意:

  警惕“家教”变“家暴”,教育子女须遵守法律。

  “家教”要提质增效,家长教育指导亟待加强。

  .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人格,讲究教育的场合与时机。

  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问题,与其家庭及家教有着密切关联。

  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灾难,是人类的无奈的“悲怆奏鸣曲”,但也是展现人性光辉的“命运交响曲”。一部人类文明史,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对灾难的抗争史。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最近上海疫情封控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叙议结合。

  (可选择角度参考:食物与生存,人与自然,自我与他人,个人利益与公共关系,疾病与病毒的意义,国际间的救助合作机制,科技创新与科研伦理等等)

  例文:

  在垃圾堆上看太阳

  这几个月,上海颇为宁静。

  虽不知屋外情况如何,可我总能翻到那些拍摄上海街头空无一人的航拍视频。曾经车水马龙的马路、高架桥,曾经人流如织的人民广场地铁站,都因疫情,一夕之间变了模样。

  这几个月,上海颇不宁静。

  疫情伤亡数据时时上涨,牵动着每一个上海人的心,也牵动着各省市人民的牵挂。

  刚被居家隔离时,我还在为每天早起抢菜而殚精竭虑,也为久坐家中饱食终日终将脑满肥肠而忧心忡忡,更为自己或许有天也会变“阳”而揪心扒肝、回肠百转。焦虑、恐惧,成了我面对这场灾难的全部情绪。

  后来,情况稍有好转,我们可以下楼活动了。于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将近两个月的我,终于下了一回楼,得以在小区绿化林里转转。如今已是五月了,从初春早樱正在开放,到晚樱静静飘落,那郁金香、紫藤花、绣球花……在默默的时光流转中,我都已错过了。如今这片小林子里,触目所及,尽皆是绿,满眼的绿,参差的绿。想着那些无缘得见的明艳与馥郁,我不禁叹了口气。

  突然,一棵树上,星星点点的红与黑突兀地映入眼帘。定睛一看,我才发现这居然是一棵桑葚。摘了几颗尝尝,入口颇为甘甜。

  之前,我从未知道这里还有棵可以结果子的桑葚,甚至从未在这片小树林里走走。从前,每日疲于奔命,疲于上课下课,疲于吃饭睡觉。这段时间,在这个静默静态的大环境下,我们好像也有点麻了,刚开始对抢菜还有那么一点点刺激的新鲜感,时间久了,菜也不想抢了,团购也不积极参与了,爱谁谁吧。面对生活,尚且如此麻木;面对这场灾难,更是一天天的麻木。可是,若是我们每个人都这样一直日益麻木下去,我们还怎么去破解这场灾难呢?我们又怎么有勇气去直面下一场更大更危险的灾难?

  俄罗斯作家格林曾说:“我每天总是在高高的垃圾堆上,看到美丽的太阳升起。”我想,这句话于我们今日来说,就是在这一段艰难岁月里,还是要保有作为人的那一点点浪漫、一点点潇洒,与一点点温情吧。在这个平凡岁月里,也许时势造不了英雄,人们也不需要那么多英雄,我们大多数都只是平凡的普通人。可是灾难总是会有的,灾难也总是会来的,普通人也是要面对灾难的。若是没有这一点点浪漫与潇洒,我们怎么苦中作乐?怎么从这灾难中看到那一点微妙的希望?

  正是靠着这一点点浪漫与潇洒,个人才有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才有了我们常说的“乐天”,才有战胜灾难,重新迎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点浪漫与潇洒不是凭空得来的,恰是在每一天这一点一滴、一草一木、一只小猫小狗的审美与关怀中得来的。

  我们拿什么来直面灾难?也许,就是生活中聊以自慰的这一点点可怜的浪漫与潇洒吧。我们拿什么来抗争灾难?也许,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想着依然能有这点烂漫与潇洒的希望吧。

  【写作指导】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审题时,对材料中的两句话,可以采用反问式来解读。第一句话:为什么灾难既是悲鸣曲,又是展现人性光辉的“命运交响曲”?人性光辉展现在哪里?答案可以在马尔克斯的笔下,“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疫情与爱情互相成就;可以在加缪的眼中,“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下的小城奥兰,只要有一丝温情尚在,绝望就不致于吞噬人心”,悲凉之外总是维系着希望。第二句话:为什么人类对灾难的抗争史地位如此之高,能直接与人类文明史画等号?人类用什么文明、什么思想抗争的这份灾难?或许,当方舱医院里跳起久违的舞蹈,当各地工厂中响起机器的轰鸣,当援鄂医疗队受到至高的礼遇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到答案——面对灾难,我们不只有肝肠寸断的悲伤,还有高风亮节的精神,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明白了这两句话,对于写作任务中“结合最近上海疫情封控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作就容易把握了,更何况试题还给出了许多角度参考。如,在此次上海疫情封控期间,我们面对食物短缺现象,是如何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精神的(老奶奶把蔬菜挂门口让邻居取用,房东为租户购置食物等);当面对是否遵从安排进行核酸检测等,个人如何权衡自由与规则的关系等。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出发,都要注意,核心思想还是要体现人性的光辉和人类对灾难的抗争精神。

  立意:

  互帮互助面对食物短缺,是人类面对灾难的团结抗争史。

  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应对灾难。

  人们无私的付出,是应对灾难的有力武器。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福建省启动援疆支教行动,厦门启动“名师出岛”行动,以促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赋能;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预计今年6月试运营,厦门已有50余名医护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总院接受培训,总院还将派出管理骨干和业务骨干来厦,助力厦门医疗;疫情中的志愿者因被他人需要而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渴望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观在新时代下的内涵与作用值得关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校刊“青年先锋”栏目举办“需要与被需要”征稿活动,请综合材料内涵,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在“被需要”中体现自我价值

  厦门的教师被新疆需要,因此厦门启动“名师出岛”行动;四川华西医院的顶尖医疗资源被厦门需要,因此华西医院以各种力量助力厦门医疗;而疫情中的志愿者,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他们都因自己的付出而被广大人民需要。“被需要”,成了与你我密切相关的事。不论是想“需要”,还是想要“被需要”,都成了我们内心最深的诉求。

  被他人需要是自身需要的部分延伸。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在与他人建立联系时我们会关注到他人的需要,通过满足他人的需要我们不仅能增进感情,也能从中发现自身与他人的差异,体现出自己相对而言读的价值,从而获得满足感、成就感等一系列正面情绪。因此,“被需要”的心态就被建立起来并不断被加强。

  “被需要”可以用来体现个体的价值。个体的发展有时也要参考“被需要”的角度。社会中的许多职业都是被他人需要的,无论是科学家、医生、军人还是磨刀匠,都有被他人需要之处,正是这些被需要体现了职业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让人们能够全身心进入自己的事业,就如材料中的教师、医生、抗疫志愿者,甚至被唤起巨大的使命感,将国家、社会与自身联系起来,激发出更大的能量。

  有的时候,人们会发现自身的需要是无穷无止的,像个填不满还逐渐胃口变大的空洞,但是人们又往往没有办法填上这份空缺,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是巨大的,因此人们需要将精神暂时寄托在被他人需要上来将自己固定在现实中,更好地与无法满足的自身需要共处。

  然而将“被需要”与自身价值完全画上等号并不可取,反而会导致过度渴望被他人需要,将自我忽视,形成讨好型人格。自身的价值并不总是体现在被他人需要,时代的先驱者往往在孤独中前行,科学道路上的上下求索者只为打开真理大门而孜孜不倦,艺术家们或感受时代风尚而超出时代,或开辟出全新的境界,都并非为了“被需要”而存在。“被需要”或许很难被完全隔离,在“被需要”中仍保持独立的人格却很重要。如果只是渴望被他人需要而行动,无疑思想是不自由的,人的价值被贬低。“被需要”心态一旦被人利用,人就可能成为了他人的工具。

  疫情期间,无数医务人员主动放弃假期奔赴与新冠病毒疫情斗争前线。他们的后方,有司机冒风险接送他们上下班,也有外卖小哥们奔波在空旷的小巷中为人们传递生活的接力棒,他们都是被他人需要,也从中获得自身的价值实现。这启示了我们怎样对待“被需要”的心态,就是“被需要”与国家、社会联系在起来,再从小处落实,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价值。

  【写作指导】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试题列举了“名师出岛”“华西医院助力厦门医疗”“疫情志愿者成亮丽风景”这三方面内容,展示了他们因自身的付出而“被需要”的现象。而在试题导语中,要求围绕“需要”与“被需要”展开讨论。因此审题时,应当首先理清“需要”与“被需要”这两者的含义与关系。

  其一,是“关注自身需要”,这个“需要”,包括维持个人生存的物质条件,也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关注这个“需要”,是生存必须,也是让自己获得幸福,活出个性的必须。

  其二,是“渴望被他人需要”,这个“需要”的意义,在于“体现自己的价值”。相对于自身,这一点更为重要,也应该是行文分析的重点。

  自我需要,被他人需要,这两者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虽然需要兼顾而论,但结合材料可知,论述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后者。

  写作时,在适当阐明“需要”之含义后,应当结合材料,着重阐述“被需要”之内涵:体现他人的价值,这份价值被他人所需要,被他人所感恩。同时,更应结合自身进行思考:我们如何才能被需要,如何才能将自身这份价值更好地传递出去,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立意:

  被需要意味着付出。

  如何做到被需要?还需要让自己有价值。

  被国家和他人需要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新年伊始,新年贺词温暖而明亮:“让我们一起向未来!”“一起向未来”这一口号是态度,是倡议,更是行动方案。

  材料二:

  本届冬奥会上,苏翊鸣、谷爱凌成为名副其实的“顶流”。有人羡慕,有人质疑,也有人反思。人生本来就有无数种可能,只要你自己不设限,就能活出闪光的未来。

  疫情、战争……使当今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也使不少年轻人面对未来信心不足。学校拟举办以“青年,向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作为一名高中生,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和征文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你我共携手,同心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让我们一起向未来”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发布的口号——“一起向未来!”说出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说出了人类对于美好明天的憧憬,说出了中国愿与世界携手同心,奔赴未来的坚定信念。

  一起来,前路伊阻,坎坷荆棘,携手才能共进。

  “一起”不应只局限在奥运会。中国有句俗话,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这正是“一起”的意义所在。2020年的抗疫胜利,2021年的抗洪胜利,都需要我们携手同心的结果。纵观当下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全球性问题:

  温室效应、洪灾频发、地震连连等。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灾难坎坷,我们必须携手,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一起”所表达的恰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间接指明了我们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唯有我们一起携手才能共向未来。

  向未来,有所希冀,向阳生长,才能迎接明天。

  “向未来”是什么?一个简单动作吗?我觉得不止于此,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论未来美好与否,我们都要坚定地向着未来而去。同时,它也传递了执着的信心和希望。历数往届残奥会的运动员们身上所闪耀的,也正是向阳生长、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龙猫》里有句台词,“我们大笑着,可怕的东西它就自己跑掉了”。面对未知的未来,世界会并肩同行,心向未来。遇见困难也好,遭遇险阻也罢,我们都应怀着希望和信心向未来走去。

  一起向未来,必须同心协力,团结一致。

  自从新时代领路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后,中国人民就一直用行动向世界表明着中国态度。“一起向未来”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谁也阻挡不住的时代大潮,近年的新冠疫情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国秉持着“一起向未来”的信念,为周边各国送去援助,同时各国的暖心物资相互帮助,才有了疫情的缓和。“一起向未来”不是一句空落落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更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践行的持续努力。

  我们应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与世界同呼吸,与时代共脉搏,一起向未来。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中,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一起向未来”,也是本次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而材料二中奥运小将苏翊鸣和谷爱凌的成功,说明“向未来”不是与己无关的国家大事,“人生本来就有无数种可能,只要你自己不设限,就能活出闪光的未来”的评论更说明这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只要我们努力、尽力,每个人都能实现。

  材料一“一起向未来”指的是面对疫情,全世界必须团结起来,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病毒前面独善其身。“向未来”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只要各国人民心连心、肩并肩、手挽手,那么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从大的角度来说,“一起向未来”是态度、是倡议、更是行动方案,倡导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它彰显了团结世人克服挑战、共创人类的未来的力量,体现了团结和集体的力量,更体现了我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而材料二是从个体来谈的,作为青年人,只要努力拼搏,只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未来是不可限量的。写作时,需要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

  从写作任务来看,“当今世界的不确定性及年轻人对未来信心不足”这是写作背景,主题是学校举办的以“青年,向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写作对象是高中生。在写作时要注意结合背景、主题和写作对象等。

  所以,在写作时,可以先从大的角度展开,指出虽然如今疫情、战争等困境与争端让世界局势不是很明朗,但我们仍坚信,人类正在不断走向未来,人类终将走向未来。而走向未来的唯一途径便是团结协作,而非矛盾争端。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材料二中个人的角度,思考我们广大青少年应如何向未来,总体而言我们“向未来”的思想态度应是积极的、奋发的。当然,若能将个人与国家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则更佳。

  立意:

  一起向未来,需要携手前行。

  唯有奋进,才有未来。

  在祖国庇佑下,奋力前行向未来。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开始,长征系列火箭实现第一个10次发射用时37年;第二个10次发射用时7年多:第三个100次发射用时4年多;第四个100次发射仅用了33个月。

  ——2021年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北斗卫星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

  ——2022年4月25日《光明日报》

  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是我国科技和社会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进步的缩影,在这一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年轻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以青春之身,肩起未来使命

  一百年前,在嘉兴市南湖上,一艘红船从黎明中驶来,一群年轻人用自己的力量为中国革命找到第一缕绚丽的曙光。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航向……后来,一群群精力充沛、奋力拼搏的年轻人,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的各个领域,他们勇挑重担,迎难而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而如今,在继往开来的征程中,今天的青年更自信,更充满活力。而灿烂的明天,更需要我们这些更新的新青年以奋斗与担当,肩起未来的使命。

  昨天,前辈青年翘楚坚守革命初心,共建强国之路。

  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中华儿女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重重历练中开辟了一条通往繁盛的强国之路。青年壮志弥坚,领时代潮流涌向前。你看,上有九天揽月之嫦娥,下有五洋捉鳖之蛟龙;更有“一飞冲天”之长征火箭,“看破宇宙”之天眼,“量子特工”之墨子;还有“中华有为”之华为,“计算天王”之神威……这些,都是由无数青年知识分子以一己之学识、一己之奉献、一己之牺牲,耗费千千万万个无眠之夜而成的。国之发展,如猎豹奔跑般飞速前进,而正是有了这些青年英才,我们的建设强盛才指日可待。

  现在,我辈青年肩负时代使命,共创复兴之路。

  梁任公先生曾有言:“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诚然,先辈寄吾辈以厚望,吾辈定不负于此,持青春之爱,书报国人生。君可见,耄耋老人孙家栋,年过古稀仍肩负着满天繁星的愿望;君可见,探索深海极限的叶聪,在漆黑的魅影里,寻找着大海的奥秘。中国的前进离不开曾经之“后浪”的冲锋陷阵,更需要今日之“后浪”、今后之“后浪”的持续助力。广大青年要秉着为国奉献的坚定信念,做一只船桨,让中国在时代发展的巨浪中犹能稳中有进。“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吾辈肩负民族复兴之重任,愿为展翅之鲲鹏,与时代使命同行,与时代重任齐飞。

  展望未来,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青年是民族兴盛的必需,是国家富强的希望。重视青年人才,培养青年人才,是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是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必需继承和发扬先辈的青年精神,努力学习,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写作指导】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试题由三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讲述了长征系列火箭四次发射频次和用时的变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长征运载火箭能实现的发射次数越来越多,用时越来越短。为什么我们能取得如此进步呢?第二则材料和材料总结句给出了答案。材料二列举的是中国各界科研界(北斗卫星团队、量子科学团队、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代表了中国科研学术界的各方力量)不同团队的平均年龄,他们都属于用青春托举大国重器,用知识书写时代华章的年轻人;他们都是将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命运连结在一起的年轻人。他们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追逐,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而材料总结句,就将这层关系鲜明地展示了出来。

  写作时,既要揭示出材料中中国青年以自己的热情、努力和奉献推动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等一系列科学成就的关系,更要突破科研,讲述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其实各行各业的年轻人都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才学与力量。当然,结尾更要思及自身、思及当代,论述自己作为现在的年轻人、未来的年轻人,应该如何向这些过去的年轻人学习,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立意:

  青春不迷茫,奋斗有方向。

  以我辈青春,传承前辈青春。

  青春的亮点,在为国奉献。

  6.题目:

  有人认为做人应该既方正又圆融,也有人认为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容易让人变成两面派。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

  外圆内方

  我认为,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是大风范者所能及的风度,是内含而外显的品质。

  言及方正、圆融,往往教人先联想到刚正、圆滑,这是普遍意义上的“两面”,倘左一套说辞,右一副面孔,两者对于同一事件的应对方式不同,也就可见其人格不一致,确成了假的正直,实则乡愿的两面派了。

  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倒不应是表象上的对立二元,而是内在的精神纲领与外显的处世态度。具体来说,人首先拥有坚定的内心,始终怀有方正的人生价值尺度,由此指导其生活行事,人们目见其方正的态度;与此同时,其与世交流的过程是其对自身生命的领会学习,与世界相互影响,同时具有融入世界的力量。得以关怀到他人,传递出对人类、人性的体察与抚照。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正是在其与外界交互中不断凸显,而非贴标签似的“非圆即方”的盖棺定论。

  这一过程的要点在于,内心追求与表现行为的一致性。当其心中有坚守一生的事业时,与他人互动及给他人的感受中都包含了其对这一终极目标的理念与践行,这一一致性取消了所谓的“两面性”,而表现了“人性”。

  心中的方正的尺度,因而有方,有支点,像圆规般立足得以画出艺术品般的圆。此圆融亦是积极投身世界活动,于其领域内游弋,对他人有外在影响的表现。

  虽世人都不理解,或对此不屑,但大家者必然遵循其内心之方正行事,留世界以乐之融融。诸如有批胡适主张让地者,有斥西南联大教授逃亡者,但其未必能理解这些大风范者之言“土地可以没了,但中国的文化没了那就全没了”,这是对敌侵的不妥协与对核心要义的坚守,是一种“勿丧”的品质。而如熊培云先生,其指出社会弊病,不留情面,为人方正,不饰缺陷,但其正可贵于他的“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他在黑暗中为自己,为他人掌灯,在一个糟糕的世界里依然乐于生活并怀有希望,要改造这世界,又不妨言,改造自己。他于世界分解了,于是达成生命的圆融。

  因而,重要的是关照人的内心,心中有正道,头顶三尺有神灵,先做到内心清明方正,以此为尺度,丈量何处可行,以获得为人处事的圆融,与世界整体的圆融。应包容目见的表象,探求内心的坚定之思。

  就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吧。

  【写作指导】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审题首先要审出题目当中的关键词,这个作文题当中的关键词非常的明显,审题时要抓住“方正”“圆融”这两个关键词。方正:不偏不歪;正直;有原则。圆融:指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作为一种生物,人本来就是具有两面性的,一面是利己的,不利己的苦果你一定尝试过;一面是利他的,不利他的结果你也肯定知道。在利己和利他之间平衡,必然出现两面性,有时利己,有时利他,亦正亦邪,时好时坏,阴阳八卦,变化无常。方正是内心正义坚定,圆融是手段变化多端;方正是有勇,圆融是有谋;方正是个性,圆融是共性;方正是自我,圆融是合群;方正是坚持原则和底线,圆融是讲究方式和方法。方正是生存,融通是生活。所以“方正”与“圆融”是否可以集于一身呢?重在拥有的是怎样的“方正”与“圆融”,怎样协调“方正”与“圆融”。

  由此,就可进一步构建文章了。

  如:(1)方正做事,圆融做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要想实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按其规律行事,否则就会遭到惩罚。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成形的范围内活动。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每个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都要同各种各样的关系打交道。做一个圆融之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赤不露中成就事业,不仅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

  (2)方正做人,圆融做事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这是一个价值多元,充满诱惑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更要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坚守自己的尊严。能接受批评,但要拒绝侮辱;可以不被重视,但要杜绝藐视;不怕有人误解,但绝不能让人泼脏水;能接受当面指责,但绝不允许背后使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底线,就会失去尊严。

  圆融做事,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凡事留有余地,把握好事物的度,灵活处理意外情况,让自己在任何情况都能游刃有余。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想要做到更好,便需要懂得顺势而为。“势”并不是说要被动的等待时机,而是要主动认识事情的形势和本质,并且懂得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为我所用。

  立意:

  做事方正,做人圆融,外圆内方。

  做人当具两面性,既要方正又需圆融。

  方枘圆凿,成就稳固。

  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生奉献,将自身力量融入国之强盛;呕心沥血,用智慧信念铸就大国重器。科学家是国之脊梁,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他们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坚守最初的梦想,毅然奔赴星辰大海的征程。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曾经,他们也是你们;未来,你们也会是他们。

  阅读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心怀天下,志存高远

  家国情怀——即使流浪天涯,也忘不了我们热恋的那方土地、我们的根扎下的那一方热土。家国情怀,引导着无数成功者追逐梦的远方。古人有云,“位卑未敢忘忧国”;周恩来总理呐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感叹“与故乡间的那根风筝线不曾断过”……小到家,大至国,从家族姓氏到华夏祖先,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拥有家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让我们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那一线的牵系,不让我们丢了本、忘了根。

  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为了祖国的发展毅然出国留学,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即使回到祖国的怀抱,义无反顾赴国搞科研,放弃功名利禄,专心致志研发导弹卫星,他的伟大归功于他那颗真诚的赤子之心以及在他血液中流淌的家国情怀的热流!

  远大志向——漫漫人生路的引路灯、坎坷前进时不懈的动力。“志当存高远”,树立坚定的目标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列夫·托尔斯泰曾写道:“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追求成功的动力,也就与成功擦肩而过,泯为众人矣。如果没有了远大志向,杰出学者不再杰出,伟大科学家也就无迹可寻了——放眼望去都是放羊娃,再活一辈子也还是放羊娃的放羊娃!远大志向决定你我的人生,它是奋斗者身上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正是怀有远大志向,稳扎稳打,创造出中国建筑史的辉煌。他曾立志保护古代建筑,并实现古今建筑相融合。他曾力争保留北京古代建筑群,他写过,“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他的远大志向,是为世界文明的伟大结晶做贡献。

  因此,作为新时代学生,我们应该抱有远大志向,心怀天下,热爱家国,探寻人生的意义。只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需要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无限的动力,同时见证一个人的伟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那些为国家强盛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一样,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坚守最初的梦想,毅然奔赴星辰大海的征程。

  一个拥有远大志向、家国情怀的人,对于茫茫沧海,他轻于鸿毛;但对于个人与国家,却重于泰山。作为新时代学生,我们应该牢记使命,心怀天下,志存高远!

  【写作指导】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可以使用关键词句法确定立意角度。比如:

  由“一生奉献,将自身力量融入国之强盛”“科学家是国之脊梁,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他们心怀‘国之大者’”提炼出爱国、奉献、担当;由“呕心沥血,用智慧信念铸就大国重器”提炼出爱国是一种信念;由“始终坚守最初的梦想,毅然奔赴星辰大海的征程。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提炼出梦想、不忘初心等;由“曾经,他们也是你们;未来,你们也会是他们”提炼出榜样的力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高尚的精神伟大的人格需要传承。

  本题的材料中列举了一系列的科学家,如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可以说他们是国家的脊梁,因为他们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坚守最初的梦想,一生奉献,将自身的力量融入到国家富强之中;呕心沥血,用自己的智慧和信念铸就大国重器。这些科学家坚持初心,追逐梦想,拥有家国情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以这些科学家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这样的话,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行文思路:先确立怀揣理想,努力奋斗的观点,接着论述科学家们心怀理想,奋斗终生,理想从未改变。然后反思自己,是否还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是否能为理想勇敢地去奋斗。最后再次明确中心观点:怀揣理想,努力奋斗。

  立意:

  不忘初心,追逐梦想。

  我的梦就是中国梦。

  有梦想人生才有价值。

  有高远志向,拥家国情怀。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后浪”,在当前大致是指“90后”“00后”。这一代人多为独生子女,曾让人觉得“不着调”“太叛逆”,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们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后浪”承担起了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已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希望一代”。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这是“前浪”对“后浪”的告白。时代的大潮滚滚向前,激荡的浪花属于每一个有梦想、有勇气、有担当的青年。

  “五四”青年节,校团委将举办以“时代青年,奋斗担当”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写一篇演讲稿,分享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以我之卓越,成国之辉煌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在“五四”青年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浪”,我承诺,我们一定会以我之卓越,践行我辈之奋斗与担当,成国之辉煌!

  面对近代以来的民族危亡,“前浪”们前赴后继投入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斗争,实现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前浪”们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怀抱,投身建设、兴学助教;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江大河,“前浪”们选择了远方,砥砺奋进,风雨兼程。人们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是这个国家的“后浪”。但我要说,那些为我们披荆斩棘的“前浪”们,才是这片风景的缔造者!是他们缔造了文明成果,我们才能够尽情地享用!

  可是,古之名相张居正也说:“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作为“后浪”,我们一定会怀梦想,勇创新,重实干。以梦想为光,告别迷茫,行稳致远;以创新为剑,积极进取,一苇以航;以实干力行,勇于奉献,勇敢担当。我们会激活创造,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我们会秉承实干,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我们追求个性,但会因热爱而分享,因强大而自信;我们会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等到我们变成“前浪”的那一天,一个个曾经的“后浪”都能骄傲地说:“前辈们:我们,都没有辜负身为后浪的时光!”

  一人一机新媒体,一撇一捺中国情,作为“后浪”的李子柒用镜头讲好了中国故事,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一曲星梦东方红,嫦娥奔月创奇迹,中国的科技领域中增加了许多“后浪”的身影,让中国科技持续发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众多的“后浪”们参与建设的港珠澳大桥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赞许;一袭白衣,心有锦缎,抗“疫”斗争中不计其数的“后浪”们用自己的奉献和无私抒写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作为“后浪”的我们,作为时代青年的我们,一定会铭记“前浪”的嘱托和警醒,以我之卓越,以我之奋斗,以我之担当,成国之辉煌,亮剑新时代,共谱新中国之华章!

  谢谢大家!

  【写作指导】

  审题:

  材料第一段揭示了“后浪”的定义以及他们的主要特点:他们曾让人觉得“不着调”“太叛逆”,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能够承担责任和使命,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希望。材料第二段是“前浪”对“后浪”的告白,阐明了时代与青年的关系:时代孕育了青年,青年又创造了时代。“前浪”与“后浪”之间的精神传承——奋斗不息,才造就了蓬勃发展的现代中国,而蓬勃的中国拓展了他们的心胸,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为当代青年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年轻人心里有“火”,眼里有“光”,正是拥有激情和创造力的表现。青年兴则国家兴,国家强则青年强。“前浪”用奋勇拼搏的精神开创了中国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后浪”则要紧紧秉承前浪的精神动力,将中国的发展势头延续下去。

  试题写作任务是“五四”青年节,校团委将举办以“时代青年,奋斗担当”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写一篇演讲稿,分享感悟与思考;五四是青年人专属的节日,青年,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则国家有希望。写作时,既要应答材料中“后浪”对“前浪”的承诺,也要从“后浪”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论述我们这些“后浪”应该用怎样的奋斗与拼搏,怎样的责任与担当,践行作为“后浪”的责任,担负起祖国的未来。

  立意:

  努力做这个时代有担当的“后浪”。

  放心吧,“前浪”。

  我辈青年奋勇攀登,一如你们。

  不忘警醒,不负期望。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新年伊始,我们感受了太多的不平凡:突来的疫情使津城的空气凝滞,勇敢智慧的天津人民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奥密克戎病毒;冬奥会开幕惊艳世界,又将再一次照亮史册;时隔十六年,女足再次夺冠,捧起了亚洲杯奖杯,国人振奋,时代的强音激动人心。2022春晚一首《时代感》奏响了新征程的迎春曲,让我们体验到风华正茂的时代感,时代感是蔚蓝的天、绿水青山,是心中的火焰、锦绣的画卷,是健康生活每一天,是连接世界并不遥远……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人生感悟写出你心中的“时代感”。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例文:

  激励人心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如是说,对我们而言,无疑,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风华正茂的我们恰逢盛世中华!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个努力追求新知的时代!

  在农耕时代,读几年的书可以管用一辈子;到了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的书能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够用一辈子。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不重学则殆,不好学则退,不善学则衰”,各种新事物、新情况、新知识层出不穷,在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很多东西是课本上学不到的。新时代的中国人利用各种途径去学习新知识和新理念,舍得为知识付费,努力用知识去武装自己,厚积薄发,努力用自己的知识去建设我们的国家!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这是一个拼搏奋斗的时代!

  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中国的青年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北斗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天眼之父”南仁东……广大科技者为了我国的航天事业,舍弃安逸生活,淡泊名利,在不为人知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拼搏奋斗,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壮丽史诗。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激励着中国人将航天精神内化于心,将航天精神外化于行,艰苦奋斗!

  灾难面前不退缩,这是一个大爱无疆的时代!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被压垮过。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14亿国人共同经历了一场特别的战“疫”,病毒来势之汹、扩散范围之广,前所未有。面对疫情肆虐猖獗,有一群人舍弃了“小家”的团员,奔波在抗疫一线守护“大家”的安危。伟大斗争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支撑伟大斗争。中国十几亿人民、军队、医护人员、党员干部等各个领域工作者在抗击疫情战斗中无私奉献和付出,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李兰娟、王行环、他、他、他等等知名的、不知名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他们用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感情为这个社会传递着源源不断的正能量,用自己的大爱感动着整个社会。

  恰逢盛世中华,这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时代,这个时代追求新知、拼搏奋斗、大爱无疆……

  时代所向,志之所趋,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努力学习,拼搏奋斗,无私奉献,捍盛世中华!

  【写作指导】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作文要求写出你心中的“时代感”,写作时首先分析材料的含义。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列举了2022年我国发生的三个不平凡事件:天津疫情、冬奥会、女足夺冠,以及这些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些事件重在强调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民的勇敢智慧、团结协作、努力奋斗;第二部分引用2022春晚的一首《时代感》的歌词:时代感是蔚蓝的天、绿水青山,是心中的火焰、锦绣的画卷,是健康生活每一天,是连接世界并不遥远……有助于考生理解什么是时代感。

  时代感是指代表社会发展主流,关乎社会兴衰和民族、国家、人类共同利益,引领人们积极向上,符合新潮流的精神、意识或感受。简言之,就是指当今社会发生的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

  选材上,考生可选择的材料很多,近几年我们国家发生了许多大事,许多饱含正能量的人物和事件,引导中国人民积极向上,如一地出现疫情,八方支援,出现了许多逆行者,展现了中国新时代人民的团结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如神州十三号创下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他们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勇于攀登精神等航天精神都在鼓舞着中国人民;天宫课堂,激励新时代中国人探索未知,延续传奇;如冬奥会成功举办,展现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让中国人看到了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如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工程;如脱贫攻坚工程等等。

  写作时考生要注意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人生感悟”写出你自己心中的“时代感”,考生要特别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切不可脱离生活实际。可以分析这些重大事件带给新时代中国人的感悟,也可以记叙自己的故事,思想要积极上进,体现新时代中学生的精神、意识或感受。

  立意:

  生逢其时,发奋图强。

  感时代律动,做时代青年。

  与蓬勃时代相遇。

  技强国,自立自强。

  脚踏实地,拼搏奋进。

  10.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有一位小伙子扛着一只精美的罐子去打水,不小心手一滑,罐子“啪”的一声摔在地上碎了,水也撒了一地,小伙子头也不回地走了。

  路人觉得惊奇,小伙子为何对如此精美的罐子一点也不可惜呢?小伙子解释,罐子碎了,水也撒了,停下脚步来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请完整全面地把握以上材料,根据材料所蕴含的道理,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得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

  丢掉心中的“破甑”

  “破都破了,再看还有什么用呢?”行路人面对破甑如此理性、淡定的态度,不禁让人叫好!是的,甑已破,已无法挽回,与其哀怨叹息,不如看淡放下,继续前行。

  试想,如果他面对破甑痛哭流涕,悔恨不止,连赶路都忘了;或是因为甑被打破而捶胸顿足,灰心绝望,不想活了,我们定会觉得,这个人小题大做,不可理喻!而现实中面对生活的“破甑”,能淡然放下的又有几人呢?

  有的学生因为多次考试失误,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放弃了冲刺大学的希望,在学习上破罐破摔,得过且过。“考试失败”,这只“破甑”,让他在学习的道路上止步不前。

  有的员工因为在同事关系中遇到挫折,便愤怒失望,怨天尤人。要么独来独往,自卑高傲;要么愤然离职,放弃工作。“交际失败”这只“破甑”,让他们在事业之路上负重前行,艰辛异常。

  有的老板因为生意失败,债务压力而倍感绝望,无法承受,于是选择了抛妻弃子,自杀身亡。“生意失败”这只“破甑”,让他们的人生之路永远划上了句号。

  可见,面对生活的“破甑”,如果你深感痛苦,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必定会被“破甑”拖累、吞噬甚至毁灭。所以面对“破甑”,总结教训,大步前行,奋力赶路才是最好的方法。

  人人心中皆有“破甑”,但成功者无一不是擅长丢弃,擅长转身,一心赶路的好手!

  司马迁面对“宫刑之耻,尊严尽失”这只“破甑”,没有一蹶不振,绝望自裁,而是在著书立书的路上心无旁骛,继续前行。他的坚毅不屈、奋发图强,让《史记》横空出世,光耀千古。曹操面对“赤壁大败”“军中人马,溺死者十之八九”这只“破甑”,没有灰心丧气,绝望投降,而是掷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言壮语,总结教训,休养生息,让他在“建功立业”的路上一往直前,所向披靡。董明珠面对“被丈夫抛弃”“单身带子”“收入微薄”这只破甑,没有怨天尤人、自惭形秽,而是在“打拼事业”的路上发奋图强,永不服输,最终打造出“格力电器”的金字招牌。

  可见,面对生活的“破甑”,不要沉沦,不要绝望;而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坚定转身,大步前进,“破甑”的碎片才会成为你成长的垫脚石。

  考试多次失败,没关系!查漏补缺,夯实知识,只要意志坚定,一定可以取得进步,提升成绩;同事交往不顺,不要紧!静下心来,反思原因,只要冷静面对,一定可以找到方法,解决问题;生意失败破产,不要紧!整理心情,分析形势,精益创业,抓住机遇,只要生命还在,斗志尚存,一定能大展宏图,东山再起。

  人生之至美,在于追逐梦想,勇往前行。

  人生之至勇,在于面对失败,坦然理性。

  丢掉心中的“破甑”,坦然淡定,转身离开,大步前行的样子,最美!

  【写作指导】

  审题:

  这是一道叙事性材料作文题。

  故事讲的是小伙子的罐子摔碎了之后没有回头,路人不解。他的解释是既然罐子碎了,水撒了,叹息也没有用处。

  故事具有比喻性,材料中小伙子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而罐子摔碎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遭遇了失败、磨难,遇到了挫折等等,而“不回头”指的是我们不要因为失败而懊恼,或者因为磨难而失去斗志。

  这个故事,其实是提醒人们对既成事实应采取的态度。“破都破了,再看还有什么用呢”告诉我们,对于已经无法挽回的事,后悔是于事无补的。我们要豁达,不拘小节,要拿得起放得下,因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人生需要向前看,要尽快从不良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如果把精力和时间一味耗费在无益的事上,那还有多少时间关注和提升自己呢?所以说,聪明的人,从不在烂事上纠缠,这是一种智慧的做法。

  当然,在写作时要注意不是对所有的事都不要回头看,对于那些无法补救、毫无意义的事需要弃之不顾,而对于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即使失败了也需要去反思,去总结。对此,写作时要加以辩证分析。最后就是注意议论文文体的特征性。

  立意:

  后悔是于事无补的事。

  不执念于过往。

  向前看才是生活。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一种对“美政”理想的追寻;曹操穷其一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对一统天下的壮志的追寻;陶渊明愤然挂印,回归田园,是对心中“平淡自然”的人生方向的追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寻的过程:追寻理想,追寻方向,追寻知识,追寻友情,追寻幸福,追寻美景……相信你也有这方面的体验。

  请以“追寻_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例文:

  追寻生活中的小美好

  我们常常抱怨生活中缺少美,事实恰恰相反。正如一心寻春的诗人,踏破芒鞋而寻不得春,缺忘了奔波之时拂袖而过的梅花,即是春天。美不总在千里之外,让我们细心感受,追寻生活中的小美好。

  那时微风清扬,在春的伊始我追寻到了母爱的美好。轻推屋门,阳光在房间中流淌,妈妈忙碌的身影,笼罩着柔和的色调。她轻握木勺,在锅中搅着,空气中弥漫着红枣的清香,任阳光也无法掩饰她眼角的纹路日益加深。不知怎的,我的眼眶竟然濡湿,情不自禁地搂住妈妈,嗅着令人心安的气息。她只是浅笑不语。是的,我追寻到了美好,它就藏在母亲的皱纹里,安静而专注,日复一日,感染我心。

  那时草木萌发,在夏的初生,我追寻到了诗情的美好。忙里偷闲的下课时光,拿出水果与老师分享,老师拿出柚子为我剥皮。柚子的清香萦绕在鼻息间,红润饱满的果肉,晶莹剔透,好似纯洁美好的青春年华,轻咬一口汁水四溢,甘中微涩,如同老师的教导。我们相视一笑,眼波流转,涌动着浓郁的师生情。“不要浮躁,也不要去关注无用的事物,静下心来,才会沉淀出你的精彩”,老师如是说。我发现了美好,它就藏在老师的话语中,热烈而温暖的,日复一日,温暖我心。

  那时绿意萌动,在冬终止,我追寻到了友谊的美好。坐在桌前,面前摊开的习题集,却一笔未动。朋友觉察到我的不安,轻声抚慰:“如果不知道自己未来想怎样,那就努力做到最好,才不会在渴望追逐时失去资格,无论多少次停滞与迷茫,都不要怕,继续向前奔跑吧!”冬会终止,春将到来。是的,我追寻到了美好,它就藏在友人的陪伴里,坚定而持久的,日复一日,温暖我心。

  生命就像阳光,看上去是金色,但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后,才知是五彩缤纷的。对一个又一个微小美好的追寻,组成了我们庞大的人生。在阳光流转的叶片上,在大雨滂沱的日子里,无论何时何境,只要认真感受,用心追寻,就能发现身边的小美好。

  【写作指导】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列举了屈原、曹操和陶渊明这几位历史先贤对于自己心中理想与志向的追寻,并对此就人生与追寻之关系进行思考。若没有追寻,人生就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存在,人生也就失去了其意义。所以,人生应当有追寻(追求),人生也因有追寻而显得精彩。那么,我们的人生,可以追寻什么呢?材料也给出了答案:理想、方向、知识、友情、幸福、美景等等,只要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完美人格的向往与追求的,都可以成为我们追寻的对象,这为写作提供了众多角度。

  前述是材料对我们的启发,本次写作还应该注意的是材料最后一句话“相信你也有这方面的体验”。这份体验,既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录自己追寻某样东西,就如材料所说的友情、幸福、理想等的经历,展现自己在追寻中体现的过程之艰辛与意志之坚强,并适当阐发自己对此的感叹。也可以考虑写成议论文,论述自己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追寻些什么、应该怎样去追寻的相关思考。文章一定要注意有自身的经历、感悟和体验。

  立意:

  追寻我的大学之梦。

  追寻那一份真。

  追寻自然之美。

  12.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所以战胜自己是最难的。如果战胜了自己,就会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个人如此,国家亦然。

  请你以“战胜自己”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例文:

  战胜自己

  自古华山一条道,无“退路”也。

  可今天这条道,被毫无征兆的大雨挡住,游客们赶紧穿上雨衣,或用大大的行李包挡着雨,匆忙忙地往回奔。

  山间的雨总是带了些许的寒意,扑面而来的水汽模糊了视野,面颊上一阵阵的冰凉,雨衣粘在身上,湿漉漉得令人烦躁。雨水灌了鞋,心也愈发湿了。眼见父母愈走愈远,只好迈着沉重的步伐继续爬,距离却不见缩小,看着身边擦肩而过返回的人们,便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

  在一个平台上,上则进,下则退,平台上坑坑洼洼,积了水的小塘空明映出一个小小的我。衣帽湿了,头发也沾在面颊,雨水顺着流下,甚是可笑。右侧是树,左侧为崖,树翠崖深。可能是香樟树吧,夹缝中生存。它生长在乱石堆中,它的脚下是贫瘠的土壤。它扎根于石缝间,多少年来,它受过这样的风雨不下百次,也依旧挺立在山路边。水泥筑造的山路给它的只有挫折,我仿佛看见它拼命生长,争阳光雨露,战雷电风雨。它胜利了,挺拔的身姿成了山上最美的风景,浓密的树盖,遒劲的树干,诉说着它的胜利,与其说它战胜了自然,不如说它战胜了自己。

  雨水从树叶上滑落,我若有所思。它完全可以放弃生长,说环境恶劣,不宜生长,也无人会指责,但它选择了向上,选择了战胜自己。

  雨有些小了,风来,树叶簌簌作响。偶尔三两游客向下,我转身,身后之景亦是开旷明朗。没有树木茂盛,低头便是万丈悬崖。抬头,远方山头隐于雾气中看不真切,雨就像水晶帘动,让人忍不住想拨开云雾,见远山“真面目”。水汽扑面而来,不再冰冷而是清爽,唤醒了我潜在的斗志。背上行囊,我毅然选择向上行进。我知道,我战胜了自己内心的畏缩,雨也浇灭不了我心的热情。即便,逆流而上。

  登金锁关,攀百步梯,令人庆幸的是,雨渐渐小了。我脱下雨衣,愈发轻松。山路越来越陡,早已看不清山下种种。行至一个小寺庙,明黄的墙,檐角的青铜铃,梵香缭绕,梵音阵阵,老僧念法,游人朝拜,青石板路湿了,氤氲着黛青,如此种种,佛家清净。

  一眼便看到父母在此等候。父亲笑笑,母亲松了口气。“我知道她一定能到的。”父亲的信任,我终没有辜负。

  此后的路便一家人一起走了。到了山顶,天已晴朗。从最高峰向下俯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云海。云,像波浪般汹涌,撞击着山崖,似战场旌旗激空,如猛虎呼啸而至,我似乎听到了呐喊声,心灵震撼。

  若不至最高,何见此景乎?若在那个转角,选择向下,何有此感乎?

  自胜者强,战胜了自己,前方才可能有更好的风景。人生亦若登山,战胜自己,才真正强大,只有战胜自己的这种强大才足以支撑我们到达最高峰。

  只要我足够倔强,只要我足够强大,人生这座无退路的山,也变得遥而有期,因为自胜者,强!

  【写作指导】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首先从个人角度讲战胜自己的困难、战胜自己的意义。并以“个人如此,国家亦然”这一非常简洁的语句指明国家也需要战胜自己,而不能夜郎自大,自居天朝上国。如何战胜自我?首先要诚实面对自己,尤其是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进而找到方法战胜自己的弱点,改进自我,强化自我,最终成就自我。、

  标题“战胜自己”是动宾结构短语,“战胜”,在战争中取胜,经战斗而获胜,指一种思想克服另一种思想;“自己”是“战胜”的对象。考生需要思考战胜自己的什么,如何战胜自己,在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有何启示。

  试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所以写作时应紧扣自身经历并叙述由此产生的感悟。如“我”在某一件事中战胜了自己的懒惰、懦弱、凶残、贪婪、嫉妒等缺点,或战胜了病痛、尔虞我诈等恶劣环境。当然,也可以记叙自己亲眼所见他人“战胜自己”并获得感悟的经历。

  立意:

  战胜自己,成功在握。战胜自己,克服困难理性前进。战胜自己,克服惰性。

  

  END

上一篇:磷酸铁锂和三元锂测试
下一篇:对孩子未来期望的句子 对孩子未来期许经典句子(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