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清宫第一钗:最血腥——大妃阿巴亥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本章简介:

  大妃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妻子,是乌拉部的格格。这是一个颇为惨烈的传奇女性,她是清初皇宫内地位最高的大福晋;但在清代的皇后中,她也是最苦命的一个,不仅被送上牺牲的祭坛,还在死后备受身份的贬低之屈辱。

  为什么说阿巴亥的一生的悲剧全是由童年的可怕与悲惨决定的?这个孤女又是如何成为政治交易品的?让阿巴亥面对的是一份怎样尴尬复杂的婚姻?又是一场什么样的血腥惨烈的预演,让我们见识到了皇宫内廷的血雨腥风?大福晋富察氏到底有多冤?莽古尔泰杀母一事是真的吗?笼罩在绯闻中的是一场怎么样的阴谋?阿巴亥失掉了大妃之位后,情况如何?皇太极出于什么目的一定要逼阿巴亥以惨绝而血腥的方式来生殉?他仅仅是为了给生母孟古报仇吗?阿巴亥的儿子为何下场悲惨?这是一份怎样的溅血亲情?

  孤女成为交易品

  或许,童年对于人的一生至关重要。童年的经历,往往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命运。至少,对于阿巴亥来说,这种说法是成立的。可以说,阿巴亥一生的悲剧全是由童年的可怕与悲惨决定的。那么在阿巴亥的童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可怕的事?

  答案其实很简单,阿巴亥在童年里失去了父亲,她在七岁那年成为一个没有保护人的孤女。一个孤女的命运多数都是很悲惨的。那么阿巴亥为什么会失去父亲呢?

  乌拉纳喇·阿巴亥(生于公元1590年,卒于公元1626年),是海西女真乌拉部(今天吉林省吉林市北30公里的乌拉街满族乡)的贝勒满泰之女,她的身份是位格格。阿巴亥的叔叔叫布占泰,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正是这个人决定了她的命运,她从此成为清史上的一个著名的后妃,但也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阿巴亥所在的乌拉部落与叶赫部落、哈达部落、辉发部落同属海西四部。而海西四部虽然都姓“那拉”,但乌拉、哈达、辉发属于女真族,而叶赫部的祖先却是蒙古人。那时候,海西曾一度很不得了,也是一支让人不敢小视的力量。这就是联合的力量,作为联合的四部,他们之间也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既然有竞争,那么就会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情况。请看,在哈达部落的首领万汗统治时期,这个部落就曾经一度控制了海西四部,成为四部之首。可是,由于万汗的叔叔旺济外兰当政时期,情况发生了一点转化,正是这个转化,让海西四部从此走向了解体。

  这个转化是这样的:万汗的叔叔旺济外兰在他的执政时期,配合明军攻打了叶赫部落,致使叶赫首领褚孔格被杀。不用说,这是一个危险信号。

  万汗很精明,不可能认识不到。所以在他执政以后,很想化解这个旧仇,那时节,联姻是一个化解仇恨的好方法,可以说久试不爽。所以万汗娶了叶赫部褚孔格的女儿为妾,在著名的大妃阿巴亥故事刚刚拉开帷幕的时候,我就窥见了这样的一个细节,女人在历史进程中,总是被和亲被交易,她们的独立人格是完全被省略不论的。女人显得很被动。

  但叶赫部的褚孔格之子(也有说是他的孙子)杨吉砮并不认同这种做法,也就是说联姻并没有化解他对哈达部的仇恨,他始终想复仇。到底,在万汗年老而其长子扈尔干性格残暴不能负重的时候,杨吉砮鼓动乌拉、辉发两部脱离了哈达部,此举对万汗的打击是致命的!海西四部的联盟随之解体,或者说,名存实亡了。就这样,年迈的万汗在公元1582年即大明万历十年,忧愤交加,如同一支烈风狂吹下的弱烛,转眼间便油尽人亡了。

  但历史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公元1589年即大明万历十七年,努尔哈赤完成了对女真建州部的统一,这是个大动作,建州女真部的统一自然引起了海西四部的关注与恐惧。

  这时,名存实亡的海西四部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在哈达部的力量被削弱以后,叶赫部逐渐成为海西四部的领头羊。这只羊审时度势,它感觉自己地广人众、兵强马壮,势不肯甘居人下,这决定了其与努尔哈赤的势不两立。为了遏制建州势力的发展,叶赫部的贝勒纳林布禄向努尔哈赤提出了领土要求:把额勒敏、扎库穆两地中的一个割让给叶赫。

  请注意阿巴亥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出场了,他就是努尔哈赤,这可是一个重量级的大人物,他能答应这个要求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遭到拒绝后,叶赫部岂肯善罢甘休,他们在公元1593年即大明万历二十一年的5月,纠集起海西四部,向努尔哈赤发动了进攻。

  结果呢?

  结果是被击退。被推上了老虎背。

  从来在老虎背上,想要下来都是很狼狈的。

  可是叶赫部就是想要风风光光地从老虎背上走下来,于是就在同年8月,他们又以海西四部的名义,自然乌拉部也参预其中,联合起了蒙古的科尔沁部、锡伯部、卦勒察部以及长白山的珠舍里部、讷殷部,这次联军被冠以了九部联军之称,他们就是以此名义进攻建州,对努尔哈赤宣战的。这一年是万历二十年即公元1593年,而阿巴亥生于明万历十八年即公元1590年。请注意,此时阿巴亥才三岁,但这场战争却与她今后的人生路息息相关。

  九部联军以三万之众攻打努尔哈赤的根据地赫图阿拉,企图把刚刚兴起的建州扼杀在摇篮之中。然而,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奇迹般地取得胜利,九部皆元气大伤。

  在男人之间或者是雄性世界里,此一群落与彼一群落就是要一争雄长,可是这场完全男性化的战争里,却有一个女性靓丽的身影。

  请看这场战争刚刚发生时的样子,叶赫部纠合哈达、乌拉、辉发等九部联军共三万之众,兵分三路,向建州的古勒山杀来。其阵势之大,有一个画面很有说明问题。他们在兵过浑河之后,晚上军队支灶做饭,远远看去,灶火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繁多。探骑回来报告时吓得脸色都变了,因为当时努尔哈赤所有的兵将加起来不足一万,所以建州部是人心惶惶。

  努尔哈赤是晚上听到探兵的这个报告的,晚上是要休息睡觉的,他镇定自若地听罢,然后照常休息睡觉,而且睡得很香,他甚至打着呼噜呢。

  这时陪在他身边的是继妻富察氏,这个女人可非同一般,她以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日夜提防敌人。

  富察氏见状赶紧把他推醒,说:“敌兵压境了,你怎么还睡觉!?你是方寸乱了,还是害怕了?”

  努尔哈赤笑道:“我如果方寸乱了,害怕了,我能睡着吗?起先我不知道这九部联军什么时候来,老是惦记这事。现在知道他们已经来了,我心里就踏实了。”说完以后又呼呼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努尔哈赤统军出发,他意气风发,充满了英雄的味道。

  结果呢?

  这次的结果是努尔哈赤不仅击退了九部联军,还把乌拉部的贝勒满泰的弟弟布占泰生擒活捉去了。

  这就是阿巴亥与努尔哈赤联姻的背景。

  这个背景极富戏剧性。

  成了战俘的布占泰命运将会如何,这全要看战事与时局的需要了。在当时的海西四部中,乌拉部的实力仅次于叶赫部,考虑到分化海西四部的需要,努尔哈赤不仅没有杀布占泰,反而把他留在身边。而布占泰被活捉后,身段柔软,立即表示臣服建州。努尔哈赤念其态度好,收为额驸,先后把三个女儿嫁给他,这是表面上措辞,其实际用意,前面说过了;所以在双方盟誓和好后,努尔哈赤依然把布占泰软禁了起来。

  表面上,他们如同朋友一样相处着。应该说,这是很荒唐的,不论如何地以朋友名义相处,毕竟这种生活是在敌营里没有自由的生活。没有自由总是痛苦的,而且是非常之痛苦。自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就连生命与爱情都没有它珍贵。这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外国诗歌告诉我们的道理。

  布占泰在努尔哈赤的大营里生活了三年,也就是说,他过了三年没有自由的日子。如果不是这时有了一件突发事件,他的这种荒唐而痛苦的日子还要持续下去。

  这个突发事件就是公元1596年即大明万历二十四年,乌拉部的贝勒满泰和他的儿子突然被杀。他们为什么会被杀呢?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讲,这父子俩是在外出时,因奸淫部落妇女,激起民愤,被当地人杀死。而另一种说法则是据《那拉氏宗谱》的记载,说满泰及其儿子,是被试图夺权的满泰的叔叔杀死于行宫。

  总之,不管哪一种说法是真实的,这个突然事件彻底改变了布占泰的命运,同时也彻底改变了阿巴亥的命运,这一年只有七岁的阿巴亥从此成了孤女,没有人疼爱,没有人保护,她的命运交给了叔叔布占泰,交给了部落首领,也交给了上天。是的,阿巴亥从此就是一个无力自主命运的孤女,她就如同风雨中的一叶小舟,完全不知道将飘向何方。

  七岁的阿巴亥还完全不知道命运的残酷,更不知道叔叔的阴险,这时,她在快乐地成长着。在她生活的环境中,有着极美的自然风光,翠峦如绣,绿野无际。春风吹拂之下,山环水绕、香花无数的原野里,阿巴亥就是一朵刚刚吐苞的娇美的花儿,金色的日光斜照在林间,自由的小鸟纷纷飞来,阿巴亥伸展着玉臂打马在天地间自由驰骋。

  这个时候,阿巴亥的丈夫努尔哈赤则完全就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这个突发事件中,审慎地走着下一步。

  努尔哈赤知道自身还不具备吞并乌拉部的实力,此其一;其二,为了避免叶赫、哈达、辉发三部利用乌拉部内乱之机侵吞它,对建州构成更大的威胁,努尔哈赤当机立断派人护送布占泰返回乌拉部,继兄而立,担任乌拉部的贝勒。

  事实证明,努尔哈赤这一步是正确的,他希望利用布占泰牵制叶赫部,他的这一目的达到了。无论如何,对方都要感激他努尔哈赤的再生之恩;而在突发事件的动荡中借助于机遇当上贝勒的布占泰,知道自己兵败回归、羽翼未丰,也需要努尔哈赤的支持,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联姻就成为双方加强政治联盟的首选措施。

  于是就在布占泰当上贝勒的第二年即公元1597年,我们一点不意外地看到努尔哈赤把侄女嫁给布占泰为妻,两年后即1599年又把另一个侄女嫁给布占泰。等一下,我们在这里似乎需要关注一下,这里面存在着一个非常矛盾的说法,前面我们看到,史料记载说,努尔哈赤是在布占泰被囚禁期间将三个女儿嫁给了他,可在这里又说是两个侄女嫁给布占泰,而且是在他回到乌拉部当首领之后。

  到底哪一个说法更真实呢,我本人还是比较倾向于相信后面的这个记载。

  总之,无论如何,双方存在着联姻关系是千真万确的。

  而阿巴亥被布占泰嫁给努尔哈赤,完全与爱与情无关,对于深陷争斗存亡与权利旋涡中心的人们来说,爱情是一件奢侈品。具体到阿巴亥和努尔哈赤的婚姻,就完全同哈达部的兴衰乃至存亡,息息相关了。

  布占泰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是他在三年的囚禁岁月中,被努尔哈赤吓破了胆子,不敢再与建州作对;另一方面,万历二十九年即公元1601年十一月,努尔哈赤不费吹灰之力地灭了哈达部。当时,哈达部因受叶赫攻击而向努尔哈赤求援,在摆脱危机后,又试图脱离建州部。努尔哈赤岂能轻饶得过哈达部?被吞并就是它必然的结局了。

  唇亡齿寒,哈达部的灭亡,让布占泰更加心惊肉跳。他深知努尔哈赤雄心勃勃,早有吞并各部的野心,于是来自建州部的威胁感日益严重,他既要设法加强同努尔哈赤的联盟,又要提防这位雄才大略的叔伯丈人的利爪。于是为了保住乌拉部,他决定将侄女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为妻。阿巴亥一生的命运也就这样被决定了。一个孤女的命运,被决定得完全没有商量。

  公元1601年的十一月,十二岁的阿巴亥在叔父布占泰的亲自护送下,到达建州,嫁给了比她年长三十一岁的努尔哈赤为侧福晋。此时努尔哈赤已四十三岁,而且已经有了六七位妻妾。

  尴尬复杂的婚姻

  阿巴亥所要面对的这个于她而言确实显老的丈夫努尔哈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努尔哈赤之为人处事对于阿巴亥至关重要。

  据有种说法认为,西方人最关注的中国古代英杰人物是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在中国,帝王将相灿如星汉,为什么这两位就如此引人瞩目呢?有人说主要原因可能是成吉思汗与努尔哈赤都是少数民族,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以汉族为主的、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对于努尔哈赤来说,他由东北边塞的一个拾松子采蘑菇的少年,成长为雄据一方直到进取中原的政治家、军事家,这种辉煌是如何被他创造出来的呢?当然这个问题不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因此不能详细写来,我们还是来看看他的业绩吧——

  现今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民族在争斗厮杀,而努尔哈赤作为杰出的民族领袖,将本民族各种利益集体团结协调起来,促成了本民族的大统一,也就是女真各部的大统一,的确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还有,明中期国力日趋衰微,甚至到了不能对广大的东北地区实行有效管辖。而经过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两代人的艰苦努力,却把东北地区统一了,有记载这样说:“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wò)难河源,远迩(ěr)诸国,在在臣服。”这就是说,东起鄂霍次克海,西北到贝加尔湖,西至青海,南濒日本海,北跨外兴安岭的地域,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的实际辖区大约有500万平方公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了,其之辽阔几乎和明廷实际控制的区域大致相等了。而且东北地区的重新统一,在当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在客观上结束了长期蹂躏掳掠、相互杀伐的“介胄生虮虱”、“黎民遭涂炭”的悲惨局面。这就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努尔哈赤对东北的统一,后来的沙俄东侵、日本南进,东北疆域会被谁人占有,还真不好说。

  另外,金灭亡后,通晓女真文的人越来越少,到明朝中期已逐渐失传。而努尔哈赤主持创制的满族文字,是满族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是中华文化史和东北亚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

  我个人以为,努尔哈赤最了不起的才华,就体现在他创建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的狩猎模式,组织创建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以旗统军,以旗统民”,他们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八旗制度以八旗为纽带,将全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和宗族联结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生气蓬勃的社会机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个人的创造,是清王朝的一个核心社会制度,也是清朝定鼎北京、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稳定政权的一个关键。

  满族是以建州女真为核心,以海西女真部为主体,吸收部分汉人、蒙古人、达斡尔人、锡伯人、朝鲜人等组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洲族起初不过是东北边隅的一个小部落,它能够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以至发展成为今天的千万人大民族,大功当归于满族的领袖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还有着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努尔哈赤戎马生涯长达44年,史称他“用兵如神”,不夸张地说,他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他缔造和指挥的八旗军,在17世纪前半叶,不仅在中国称得上是最富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且就是放在当时的世界上来看,也是一支最强大的骑兵。努尔哈赤统帅这支军队,先后取得古勒山之役、乌碣岩之役、哈达之役、辉发之役、乌拉之役、抚清之役、萨尔浒之役、叶赫之役、开铁之役、沈辽之役、广宁之役和觉华岛之役共十二次大捷。据研究成果,说努尔哈赤在军事谋略上,能够做到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围城攻坚、里应外合、铁骑驰突、速战速决,体现了高超的军事智慧。他在萨尔浒之战中,采取“恁(nèn)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兵略,成为中国军事史上集中兵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他在军队组织、军队训练、军事指挥、军事艺术等方面的作为,都可圈可点。特别是他在作战指挥艺术上,对许多军事原则,如重视侦察、临机善断、诱敌深入、据险设伏、巧用疑兵、驱骑驰突、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一鼓作气、速战速决、用计行间、里应外合等,都能熟练运用并予以发挥,丰富了中华古代军事的宝库。

  通过以上这些,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凡的努尔哈赤,然而作为他的妻子,这份婚姻对于阿巴亥的难堪不仅仅在于丈夫是比自己大三十一岁的人,更在于他那成群的妻妾。

  继妃富察氏虽然是改嫁来的,而且还是带着孩子来的,但她能成为努尔哈赤的第二大妃,就足以说明她是多么的有本事了,首先她肯定是漂亮的,同时也肯定是聪明的,她的得宠无言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她还是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第十子德格类、第三女莽古济的生母。能够在努尔哈赤的发妻也就是长子褚英、次子代善、长女东果的生母佟氏去世后,一跃从福晋升为大福晋,这完全是她胜出的最好证明。

  更让阿巴亥惊叹钦佩的是,富察氏还有本事在努尔哈赤的军事战争中有所建树,就在公元1593年那次改变阿巴亥命运的战斗中,处于抵御海西等部入犯的战争气氛中,富察氏夜不安寐,时刻提防敌人的突然袭击。让努尔哈赤都对她敬重有加。她这方面的才能让她远远超越了自身性别的束缚,她从一个女人而跃升为一个人,一个与男人平等的人!这让我个人都对她很是钦佩。

  在部族争斗中,为了消长需要,早在阿巴亥嫁来的十几年前,叶赫部首领杨吉砮为了同哈达部抗衡,全力动用联姻这个办法,他同蒙古联姻,更同努尔哈赤联姻。这就造成了另一个传奇女子的人生:当时十四岁的少女孟古姐姐(也称孟古哲哲)被她的兄长纳林布禄(他是杨吉砮之子)在公元1588年即大明万历十六年九月,送到了建州部。而且孟古姐姐还在四年以后,给努尔哈赤生下了贵子皇太极。

  是的,这两个出众的女人,对于刚刚嫁过来的阿巴亥来说,一点也不轻松,除了自身的年幼不能使众人慑服之外,还有就是面临着过强的情敌:精明的大福晋富察氏,美貌可人的侧福晋叶赫那拉氏即孟古姐姐,十二岁的阿巴亥要接受一份太过复杂太过尴尬的婚姻与家庭。

  阿巴亥之出嫁等于是永远地与娘家割断了一切,阿巴亥在乌拉部没有父母也没有兄弟姐妹,因此当阿巴亥一踏上建州的土地,她的命运就是一枚过了河的小卒,有进无退是她必须得接受的残酷现实,是福是祸全是她自己的事了,阿巴亥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清醒地意识到她自己的吉凶沉浮全在丈夫一个人身上。

  阿巴亥很快就得到努尔哈赤的爱怜,她是聪明的,面对着一个作为丈夫的成年男人,阿巴亥立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女人,她一定要在女字上做足的功夫,才能成为一个人前人后别人不敢欺压的人!为了成为这样的人,阿巴亥在丈夫努尔哈赤面前,把女字做得很足。从感情上说,阿巴亥是爱努尔哈赤的,尽管他比她是过于年长了,但努尔哈赤的谋略胆识,以及作为一个首领的出类拔萃都让她心仪。因此,与其说她是讨好努尔哈赤,不如说她其实是出爱情而愿意让他得到她的柔情与爱意。

  从来这些作为联盟手段的女性,她们的荣辱与她们背后的利益集团是密切相关的,叶赫部格格孟古姐姐空有绝世的美貌,但随着叶赫部的贝勒纳林布禄同努尔哈赤关系的日益紧张,她渐渐也失宠了,夹在利益取舍、生死对决的矛盾夹缝中,她的痛苦在漫长的煎熬中变成了一场夺命的疾病,公元1603年,就在阿巴亥嫁过来的两年后,她以二十八岁的好年华,撒手人寰。

  孟古在弥留之际,很想见一见母亲,但努尔哈赤派人去请,却失望而回。因为此时建州与叶赫已势同冰炭,水火不相容,亲情在政治角斗中,变得微不足道,于是孟古只能带着对母亲的强烈思念,还有对丈夫与胞兄之间争斗不休的焦虑,永远地闭上了她美丽的双眼,她把美丽带给了人间,她自己却在人世间的丑与恶交迫中辞世而去。

  她的死让努尔哈赤的情感全部倾注给了阿巴亥,一时间他们恩爱有加。阿巴亥在宠爱中,连连生子。1605年,17岁的阿巴亥生下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阿济格。1612年,阿巴亥生下了第十四子多尔衮,1614年,阿巴亥生下第十五子多铎。

  阿巴亥这时看起来非常幸运,好象她躲过了孟古的噩运,其实不然,阿巴亥与努尔哈赤的情感也一样受到了娘家与夫家在利益的交接中或好或坏的影响。

  就在阿巴亥生下阿济格不久,乌拉部同建州开战。这对阿巴亥来说,是一个致命伤:阿巴亥因此被丈夫冷落了好几年。

  尽管阿巴亥与她那个比贾环和王仁一点也不强的狠且奸的叔叔布占泰之间并没有多少亲情,她四岁时,这个叔叔战败被俘,三年后叔叔回来,完全没有时间关心阿巴亥,她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孤女,阿巴亥只不过叔叔布占泰外交策略中的一个道具。

  这时,又一个作为联姻道具的格格,以其血腥的悲剧结局让阿巴亥从这种娘家与夫家的矛盾中解脱出来。

  公元1607年,努尔哈赤武力吞并了辉发部,而辉发地处叶赫部与建州部之间,这一地缘优势也让这个部落一直摇摆于两部之间。辉发部在受到叶赫部武力威胁时,自作聪明地向建州求援,它的如意算盘是当危机解除后再摆脱努尔哈赤的控制,它认为自身完全可以凭借牢固的城防来保全。可是这个如意算盘落空了,努尔哈赤岂是等闲之辈,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最好的出兵理由,他以突然袭击,一举让辉发部这个言而无信的近邻走向了灭亡。

  而辉发的灭亡对布占泰来说,更加重了他那本来就很浓的忧虑并畏惧的危机感,他现在更加地矛盾,一方面他更想摆脱努尔哈赤,另一方面却又生怕成为下一个被雄心勃勃的努尔哈赫吞并的目标。他不敢再进行军事较量了,在这方面他太失败了,此刻他又回到了联姻的轨道,一再地向努尔哈赤求婚,条件是对方如果能把女儿嫁给自己,他肯定永远不会心存二意,更不会滋衅开战端。

  一位可怜的格格、十三岁的穆库什就这样被送给了中山狼,谁让她是努尔哈赤的女儿呢。这一年是1608年。

  这次联姻给阿巴亥带来了好运,乌拉部同建州部关系好转,被冷落了多年的阿巴亥重新得到了丈夫的雨露滋润,这份滋润产生了阿巴亥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日后那个权倾一时的多尔衮。

  然而阿巴亥的荣辱再次同布占泰的出尔反尔相连接,这个中山狼经不起叶赫部的诱惑,决定背叛努尔哈赤。为了能把刚刚继任叶赫部贝勒布斋的格格娶到手,为了表明他同叶赫结盟的诚意,也为了向努尔哈赤示威,布占泰竟然绝情到极点地用“鸣镝”射向了穆库什,完全不顾惜这个女孩子曾给了他的是她人生最宝贵的第一次和她生命中最柔软最美好的一切。

  “鸣镝”是一种带着锐利刺耳响声的箭,当已经是备受丈夫冷落而内心无比凄楚的穆库什在这种刺耳更刺伤她心灵的箭,残忍地飞向她的时候,她是多么的悲愤!是的,她的悲伤在那一刻达于顶点,她的愤怒也在那一刻达于顶点。她是无辜的!她更是无助的,随着她的鲜血涌出的,还有她那如倾盆大雨般的泪水……

  可是,多少的泪水也无法洗尽她的伤心欲绝。

  整个建州部都被这血腥的一幕震惊了,并且激怒了!

  努尔哈赤肯定是要以武力解决布占泰了,而且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就杀向布占泰。

  建州军的势如破竹,让这个部落一下子落花流水。

  溃不成军的布占泰仓皇间逃亡叶赫,乌拉部从此不复存在,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进程中,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而这一步其实是以牺牲了一个如花似玉的格格为代价的。

  那个可怜的格格作为努尔哈赤的第四女,难过生死大劫,她的青春在盛花期就告结束。

  而乌拉的灭亡却让阿巴亥解脱了,她终于从建州同乌拉部外交关系的或好或恶的尴尬中解脱了,从此她的丈夫再也不会因此,而对她的感情有所波动了,阿巴亥的地位稳定了。

  此时,阿巴亥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是的,现在居首是仍然是富察氏,但阿巴亥在她之外,居于其他女人之上了。这在多妻制的古代社会里,可是一个不小的胜利哦。

  血腥惨烈的预演

  公元1620年即大明万历四十八年,是努尔哈赤颇为得意的一年,这一年,他灭叶赫大获全胜,打明军又是连得开原、铁岭两地,下一步,他的势力即将席卷整个辽东。

  而这一年也是阿巴亥春风得意的一年,她在这一年终于被晋升为大福晋。不用说,阿巴亥能够成为大福晋,那一定是前任大福晋富察氏出事了。

  是的,富察氏出事了,而且是出了大事了,她在失去大福晋之位后,又被亲生儿子莽古尔泰亲手杀死!

  这一切说起来真是耸人听闻,也颇具震撼力。

  但问题是,莽古尔泰杀母一事是真的吗?

  这一年就是天命五年,据说这一年是很有说法的一年。

  富察氏,名衮代,其父名莽塞杜诸古。她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位大福晋,史称继妃,佟佳氏是元妃,她是在佟佳氏之后成为福晋的,故称之为继妃。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如此称呼包含了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富察氏在嫁给努尔哈赤之前,曾是努尔哈赤堂兄威准的福晋,并且她还为威准生有一子,名叫昂阿拉。但据另外一些记载,说她为威准生的不止一子,但这一类事,可能永远也说不清楚,总之她曾是威准的福晋却是确切无疑的。

  大约是在万历十三、十四年即1585——1586年,威准亡故,在威准死后,富察氏改嫁努尔哈赤。这在当代社会里,简直不可思议。但在古代社会的女真部族,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被称之为“收继婚”,岂止是弟弟娶嫂子,侄儿娶婶娘、儿子娶庶母都不在话下。任何的社会行为都与利益相关,而这种收继婚的现象之盛行,其利益出发点就是为了防止氏族财产外流。

  富察氏是出色的,富察氏也曾是雄据后宫威风一时的。作为一个二嫁女人,富察氏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女人路。明万历十五年,富察氏生皇五子莽古尔泰。过了几年,富察氏又生了个女儿叫莽古济。在万历二十四年,富察氏再生儿子,这就是皇十子原封贝勒德格类。根据当时宫闱潜规则,连连生子,足以证明受宠的程度了。

  但是,随着年老色衰,富察氏渐渐让宠给了年轻美貌的孟古姐姐,正如孟古又让宠给了更年轻更美貌的阿巴亥。

  那个有说法的天命五年到了,富察氏在这一年的死,成为清史上的一个谜案。清史对此,只有含糊的一句话:“天命五年,妃(指富察氏)得罪,死。”这就是说,她是因为获罪被赐死的;另外有种说法是,因为她得罪了努尔哈赤,其子莽古尔泰为撇清便将母亲杀死。换言之,就是说因为母亲得罪了皇父,儿子怕皇父由此不待见自己,于是为了保自己前程,儿子就亲手杀死了母亲。这个传闻是后来皇太极所说,其之可信度,值得商榷。

  有人说富察氏其实比窦娥还冤。在努尔哈赤十几位福晋中,她的遭遇实在太悲惨,本人生卒成谜,几个子女尽赴黄泉,一个外孙女被杀,另一个外孙女殉葬而死。据此,富察氏被清初宫廷悬案档常常提及。据说富察氏冤到了入土都不能得安的程度!富察氏死后,开始被葬在赫图阿拉的尼亚满山冈。1624年,建辽阳东京陵,富察氏的遗骨被迁到了辽阳。天聪三年即公元1629年,皇太极启建太祖陵也就是今天的沈阳福陵。福陵在创立之初,享殿供奉着太祖努尔哈赤、孝慈皇后叶赫那拉氐即孟古姐姐、继妃富察氏、大妃乌拉那拉氏即阿巴亥共四位的宝宫。宝宫是火葬后的装置。就这就是说,富察氏又被迁到福陵,葬在太祖陵旁。但是大清入关之后,富察氏的宝宫却不知去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据说在顺治元年,当廷以富察氏生前获罪为由,将其迁出福陵,这一迁,她的遗骨就下落不明了。

  但这并不是富察氏最悲惨之处,她的儿女孙辈们血腥惨烈的结局,才是真正的耸人听闻。

  权力之地从来不乏争斗,从来都是危机潜伏。努尔哈赤对莽古尔泰非常看重,让他和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四贝勒皇太极并称天命汗帐下四大贝勒。这种局势潜伏了巨大危机。在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的争斗达到白热化,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成了成了皇太极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方能后快。其中阿敏倒台最快,谁让他狂妄自大桀骜不驯呢,这种性格弱点为他心怀异志做了很好的铺垫。于是阿敏以此罪名,被皇太极关了起来,直到死于狱中。

  代善很机警,他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极力讨好皇太极,总算是得以暂时保命。而莽古尔泰虽然眼见江山改,却依然本性难移,其之鲁莽冲动早就成了皇太极整治他最有力的说词,于是他甚至被皇太极当众痛斥为“鄙俗不堪”。

  天聪五年,皇太极作为统帅,率军抵达了大凌河城下,他此次是要和明廷将军祖大寿决一死战的。在这次决战中,莽古尔泰和他的弟弟德格类率领正蓝军负责把守兵力较为薄弱的南面,谁知偏偏就是他们遭遇了明军。莽古尔泰虽然拼死力敌,却也差点败了。因兵员伤亡过大,阵前不够用,莽古尔泰就奔到皇太极帐前,强烈要求补充兵力。万不料,皇太极是死活不给援兵。救兵如救火,莽古尔泰急且怒之下,居然冲动地抽出佩刀五寸有余,也就是说,他虽然没把佩刀完全拨出,但那寒光闪闪的五寸兵器,也把在场的人都吓呆了。好在德格类见此,急忙在第一时间就把哥哥推出大帐以外。

  这就是著名的“御前露刃”事件。

  结果不必说,皇太极岂肯善罢甘休,莽古尔泰被狠狠地惩治了一番,但同夺去名号、罚款这些比较起来,还都是小事一桩了。就在第二年的12月,史书记载莽古尔泰因为气郁攻心而死。

  莽古尔泰的死引发了一场惨烈大血案。

  正蓝旗的将士跟他们的主子脾气性情差不多,遇事冲动鲁莽,他们在给莽古尔泰搞了一次盛大的扫墓活动后,又成群结伙地到主子家里,痛哭流涕地慰问着莽古尔泰的未亡人。

  皇太极知道后气得全身打颤,他当即就做出严厉举措:一方面痛斥这群正蓝旗的将士在莽古尔泰的福晋面前耍酒疯,于礼法不合,命令众人向着正蓝旗固山额真的脸上吐口水;另一方面又斥责莽古尔泰的福晋在祭扫亡夫的时候,没有做到涕泪横流痛不欲生,显然这非贤妇之表现,于是再命令其他福晋辱骂她。

  当然受这样侮辱的还有德格类,皇太极完全不拿德格类当人看,完全到了随时随地发作的程度,皇太极想怎么样羞辱他一番,就让他受一番,根本不顾及他的感受如何。

  对此,德格类不可能不痛苦,不可能不崩溃。

  天聪九年十月,德格类终于解脱了,他因暴病而亡。

  但此时,富察氏仅存的一个孩子、女儿莽古济根本来不及悲痛她的兄弟,因为她也在极其残酷的摧残中。

  一切正如皇太极所希望的那样,皇太极接到了莽古济的下人冷僧机秘密举报,内容是这样的:富察氏的儿女三人曾经在佛前发誓,定要谋夺汗位。尽管富察氏的两个儿子全都命赴黄泉了,但皇太极仍然如临大敌一般,立刻就派兵抓捕了莽古济,又对莽古尔泰、德格类过世后留下的冠以其名的家进行了搜查,结果不出所有人的意料,皇太极从莽古尔泰家搜出十六块刻有“金国汗之印”的信牌,就这样,“谋反”罪名成立。于是,莽古济和莽古尔泰的儿子们都前前后后地和富察氏及其两个儿子会合去了。据朝鲜的一份史料记载,在这次杀戮中,大约有一千多人丢了性命。最可怜的是,在公主莽古济命丧黄泉的同时,她的女婿也就是皇太极的儿子、那个名叫豪格的家伙来了个大义灭亲,居然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莽古济的小女儿!可怜的富察氏,居然连外孙女也没能保全。

  莽古济大女儿的命运一点也不比她的小女儿强,她嫁给了岳讬,位居大福晋。清太祖努尔哈赤虽然创建了后金政权,登上了汗位,却并未建立后妃制度,“但循国俗”称福晋(前期多称福金,意同)。当时正妻称大福晋,妾称小福晋,后世书籍中称大妃或皇后。崇德三年,这位善良的大福晋在一次饭局上,看见小福晋头上有个雪白小点,游牧民族对此丝毫不陌生,她知道那是虮子,即虱子的卵;于是就热心地帮她取了下来。

  结果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这位小福晋居然向皇太极奏报说,大福晋此举是准备进行压胜之术,皇太极大怒,但好在他顾念她的亲人都已经死了,就在关键时刻饶了她一命。

  但悲剧的命运似乎就不能放过富察氏这一脉,崇德四年,岳讬死于征战途中,万念俱灰的莽古济大女儿自杀殉葬。自此,富察氏和她的几个子女连同外孙女们终于在黄泉之下团聚了。顺治元年,福临继位,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权倾朝野的多尔衮下令将富察氏从福陵迁出。从此,富察氏的下落成为一个永远的谜。

  从富察氏身后的悲惨遭遇,我们不禁要问,她到底犯有什么大罪,要受如此的摧折?《清史稿》中对富察氏的死只有一句语焉不详的话:“天命五年,妃得罪,死。”而多尔衮把富察氏尸骨迁出福陵的直接原因就是她在太祖时犯了罪。那么,天命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在这里,我们必须得回到天命五年的那个悬案上面来。

  那一年,富察氏作为大福晋已经将近三十年,早已是人老珠黄。

  此刻的富察氏早已备受丈夫的冷遇,只是还给她保留着大福晋之名而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富察氏被告发,罪名之一是转移财产,当然还有一个罪名就是说她同代善有染,可是这个丈夫前妻之子代善其实只比她的儿子莽古尔泰年长四岁。

  在《满文老档》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天命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的庶妃塔因查(又作代音察)向丈夫告密,说大福晋勾引大贝勒代善,两次送饭食到大贝勒府,还经常深夜出院子,两人来来往往不知道有啥勾当。每当诸贝勒大臣在汗府聚会时,大福晋就把自己用金珠绸缎装扮起来献媚于大贝勒。

  努尔哈赤虽然不相信富察氏同代善有私情的传言,但努尔哈赤还是很生气,因为他派人调查此事,在多处发现了私藏的绸缎、蟒缎、金银财物。努尔哈赤叹道:“大福晋奸诈虚伪,人之邪恶,彼皆有之,我以金珠装饰尔头尔身,以人所未见之佳缎供尔服用,予以眷养,尔竟不爱汗夫,蒙我耳目,而勾引他人,不诛者可乎?然念其恶而杀之,则我三子一女犹如我心……大福晋可不杀之,幼子患病,令其照看,我将不与该福晋同居,将其休弃之。”由此可见,转移财产这一点导致了龙颜大怒。可尽管如此,他却并没有真正伤害富察氏。

  告密的庶妃塔因查因此获得了和努尔哈赤同桌吃饭的殊荣。不过,这“大福晋”究竟是谁,这里并没有明言。可这是不是一场阴谋呢?努尔哈赤的绿帽子到底是谁给戴上的?富察氏是不是冤枉的呢?

  史料为我们提供了蛛丝马迹,那就是富察氏很可能是替阿巴亥顶了罪。首先富察氏最小的儿子德格类生于万历二十四年,到天命五年已经二十好几的大小伙儿了,再疼爱孩子的努尔哈赤也不可能叫这孩子为幼子。还有,富察氏通共两个儿子,努尔哈赤口里的“三子一女”没了缘由。其次,天命五年的富察氏差不多也是个老太太了,即使保养良好风韵犹存,也不可能闲着没事做去勾引自己名义上的“儿子”,而且,有那么多年轻漂亮的妃子,代善也不可能看上一老太太。最后有史料《星源集庆》记载,富察氏死于天命五年二月,这条证据直接否定了大福晋就是富察氏。那么,谁最有可能是大福晋呢?当时活着的最受宠的妃子就是阿巴亥了,她那时依然年轻貌美、而且天命五年,她的儿子多铎还是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子,更为关键的是,这次的告密者是代音察,此女子在努尔哈赤死后和阿巴亥一样,都殉葬了,这不得不令人深思。阿巴亥的儿子多尔衮一旦掌握了实权,便迫不及待地罗织了个罪名把富察氏迁出福陵,如此迫切未必不是要找替罪羊,替母亲洗刷耻辱。

  这里还有一宗悬案,那就是富察氏的亲生儿子莽古尔泰到底有没有杀母呢?

  传说中这样讲,他认为母亲的荒唐之举会断送自己的前程。努尔哈赤在称汗后曾任命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为四大贝勒,协助处理政务。而莽古尔泰凭直觉感到,汗位的继承人将在四大贝勒中产生。在四大贝勒中,莽古尔泰名列第三,但由于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不可能在将来继承汗位,实际上他已经名列第二。谨慎有余、魄力不足的代善,虽然名列第一,未必能竞争得过自己,更何况自己的母亲多年来一直是大福晋。于是,一心要讨好父亲的莽古尔泰,竟然把屠刀对准了自己的生身之母……

  那么史上到底有没有真的发生这样的事?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呢?

  富察氏的机遇好,在努尔哈赤元妃佟佳氏去世后,就接替了大福晋的位子。而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姐姐则是在万历十六年嫁给了努尔哈赤当侧妃,没赶上好时候。在那样一个母以子贵、子以母贵的环境里,这让皇太极内心很不平衡。而孟古姐姐虽然端庄贤惠,却最终失宠于努尔哈赤,据史料记载,孟古姐姐在万历三十一年月二十七日去世,而在她死前两年,美丽少女阿巴亥成了努尔哈赤的小妻子,因此,孟古姐姐终其一生没能够当上大福晋。再因此,皇太极也一直不是嫡出,这成为他的隐痛。在四大贝勒中,除去不是同胞弟兄的阿敏,代善是元妃佟佳氏的儿子,莽古尔泰是大福晋富察氏的儿子,这涉及到皇位继承,皇太极更因此少了名正言顺。因此的因此,皇太极日后极力抬高自己母亲的地位,加上莽古尔泰的性格弱点,所以完全不能排除皇太极是故意给富察氏和莽古尔泰泼脏水。最明显的一件事情就是导演一场儿子杀母的“戏剧”。据《清皇室四谱》记载:“继妃富察氏……天命五年二月以窃藏金帛,迫令大归,寻莽古尔泰弑之,葬赫图阿拉。九年四月,迁葬东京。天聪三年二月,再迁沈阳,葬福陵之旁。顺治元年二月,摄政王多尔衮等以其先尝得罪太祖,改葬之于福陵外。”根据这个说法,惊人地爆料,原来富察氏是被自己亲生儿子杀死的。据记载,皇太极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数落莽古尔泰道:“他竟然为了取悦父亲而杀死自己的母亲!”到底莽古尔泰有没弑母,史书上并没记载,而且在富察氏死后,《满文老档》继续多次出现莽古尔泰的征战记录,可见努尔哈赤对其依旧宠爱,努尔哈赤自己都舍不得杀妻子,他又怎会容忍儿子弑母的行为呢?而他对儿子的依旧宠爱也无言地说明了莽古尔泰并未弑母!

  接下来,我们看到,在崇德元年正月,莽古尔泰和德格类的坟墓被大清国工部平毁,把长眠于地下的两人之魂惊醒,把他们的宝宫抛弃,把陪葬的众多金银器物都挖了出来。

  这是谁干的?当然是皇太极,他是过了很久以后,才命令人把这二人的宝宫重新安葬在原处。其之心胸真让人不敢恭维啊。

  从这个悲惨的故事里,我们不难看出,富察氏的悲剧其实就表明她是权力争夺战中的牺牲品,自古成者为王败者寇,莽古尔泰没能成为皇太极,自然富察氏也不能享受孟古姐姐的待遇,甚至,她悲惨到了连阿巴亥死后的荣誉都没有得到。但是,如此悲惨的富察氏在早年却深受努尔哈赤宠爱,两人缱绻情深,在《清史稿》中关于富察氏的记录,除了神秘的去世,就是这件恩爱之事了。至此,真让人不禁要为一代红颜落泪了。

  完全可以说,富察氏的悲惨结局就是阿巴亥悲剧命运的预演,阿巴亥应当从她的血腥惨烈里面,看到自己的结局将是何等血腥何等惨烈。

  但在当时,在富察氏死后,阿巴亥顺理成章地被晋升为大福晋,用汉族的话说就是“正位中宫,母仪天下”。

  这一年,阿巴亥颇为得意,她31岁了,不算年轻也不算年老,是一个刚刚好的年纪,既成熟干练,又风韵犹存,在这一年,步入人生之巅,阿巴亥的心中不无得意。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阿巴亥在(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叶赫那拉氏去世后就被立为大福晋。

  绯闻中的阴谋

  努尔哈赤接连攻陷大明辽东重镇辽阳、沈阳,后金的政治中心终于从赫图阿拉迁到了辽阳,这在当时被称作东京。这时的阿巴亥进入她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她是大福晋,是后金国中最巅峰的女人,新建的东京后宫金碧辉煌,而阿巴亥以最显赫的名位居于最华丽的宫中,此刻她在欢度着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同时她也是英亲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的生母。

  当年初嫁时的幼小阿巴亥不仅丰姿貌美,而且颇有机变。她的“有机变”可以理解为聪明活泼、乖巧伶俐,显然努尔哈赤更喜欢这种类型的女人。这位来自乌拉部的稚嫩格格,既要博得汗夫的欢心,又要周旋于努尔哈赤众多的妻妾之间,难度是够大的。然而,阿巴亥非同一般,不仅仪态万方、楚楚动人,而且天性颖悟、礼数周到,言谈笑语之间,无不令人心悦诚服。43岁的努尔哈赤对这位善解人意的小妻子,爱如掌上明珠。两年后,努尔哈赤就立幼小而聪明的阿巴亥为大妃,独占众妃之首。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孟古荣登大妃之位的时间漫长。努尔哈赤一生共有四位大妃,第一位是元妃佟佳·哈哈纳扎青,第二位是富察·衮代,第三位是叶赫纳拉·孟古,第四位是乌拉纳喇·阿巴亥。当孟古嫁给努尔哈赤时,富察氏仍是大妃,直到万历二十四年即公元1596年,富察氏还为努尔哈赤生下第十子德格类,也就是说在孟古入宫八年且生有一子的情况下仍没有取代富察氏,而阿巴亥成为大妃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同时,孟古嫁给努尔哈赤后并未受到专宠。努尔哈赤在迎娶孟古的同年,还聘了哈达部万汗的孙女阿敏为侧妃,公元1591年纳庶妃嘉穆瑚觉罗氏,公元1601年,与乌拉部阿巴亥成婚。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其他后妃共为努尔哈赤生育了四子三女,即第七子阿巴泰(其母为侧妃伊尔根觉罗氏)、第九子巴布泰、第四、五、六女(其母皆为庶妃嘉穆瑚觉罗氏),第十子德格类(其母为大妃富察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孟古是在十月里生下皇太极,而十一月里,庶妃嘉穆瑚觉罗氏就生了巴布泰,这一点足以说明孟古在当时完全不受专宠,她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但好在孟古不仅外貌出众,端庄妩媚,风姿独具,最难得的是她修养极佳,气度宽宏,不喜奉承,不惧恶言,举止庄重大方,口无恶言,始终如一,毫无过失。也就是说,她的这份痛与苦是深埋于内心的,从未有所流露。

  而同样对比鲜明的是,阿巴亥却经常因为嫉妒而惹努尔哈赤生气。也就是说,阿巴亥对于这种一夫多妻的状态很不满,并且她还用实际行动来抗争过,因此按照当时的价值观,她的抗争被定性为嫉妒。但史书总是在强调说阿巴亥嫉妒的同时,说她有机变,虽然总惹夫君生气,却总是有办法扭转不愉快的局面,因此努尔哈赤一直很喜欢她,要不然她也不会“晋升”得如此之快。

  阿巴亥不仅没有因为嫉妒而失宠,反倒子以母贵。阿巴亥生的这三个儿子,努尔哈赤皆爱若珍宝。他们年龄虽小,但每人都掌握一个整旗。当时做为后金根本的八旗军队只有8个旗,他们就占去3个,可见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用情之深了。

  而让阿巴亥感到欣慰的是,她的三个儿子能征善战,异常聪睿,全是非常优秀的。她的三个儿子自然得到父汗的赏识。

  身体强壮的阿济格,十余岁就跟随父兄征战;多尔衮虽然比较瘦弱,但他不仅颇通韬略,而且兼通满、汉两种语言文字,虽说满洲人崇尚武功,实际上最缺少的还是识文断字的学问人,打天下靠的是武功,坐天下时就需要文墨了。少子多铎更是一向要强,从来都要跟哥哥们比文韬赛武略。

  1615年组建八旗时,阿济格的三哥阿拜、四哥汤古岱、六哥塔拜、七哥阿巴泰、九哥巴布泰、十哥德格类、十一哥巴布海连半个旗都未能分到,但阿济格却成为正白旗的旗主。

  并不是所有那些兄长都不擅长征战,像阿巴泰、德格类都身经百战,但他们就是不能得到父亲的重视。更令这些兄长惊诧的是,多铎还不到三岁也分到镶白旗,尽管由父亲代管,但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也是名义上的旗主。

  至于自幼体弱的多尔衮几乎没打过仗,努尔哈赤却一再表示他自己领的旗将来要拨给多尔衮。努尔哈赤对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重视不仅引起那些没有得到旗主身份儿子的嫉妒,也引起其他的旗主们,特别是四大贝勒的恐惧。大福晋阿巴亥的儿子已经统领两个旗,将来再拨给多尔衮一个旗,那还了得?尤其是对汗位觊觎已久的莽古尔泰、皇太极更不能对阿巴亥三个儿子的扶摇直上而坐视不管了,既然这三个弟弟是“子以母贵”,那他们就来个釜底抽薪,把他们的母亲搞得声名狼藉。

  沉浸在幸福中的阿巴亥并没想到危险在一步步向她逼来。一幕仿照诬陷富察氏和代善有染完全相同的阴谋在指向她。如果说前一个谎言编织得不那么完美,但这次编得很容易令人信服,至少也会半信半疑,毕竟阿巴亥要比代善小七岁。

  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富察氏本身就是一个替罪羊,这个绯闻故事事实上只上演了一次,是后来多尔衮为开脱其生母而故意如此演绎的。

  阿巴亥被立为大妃后,心理最不平衡的就是皇太极了。当初,他的母亲贵为大妃,子亦以母贵,皇太极从小就备受尊崇。可孟古一死,只有十二岁的皇太极的地位也跟着下降,所以皇太极对阿巴亥没有一点好感,更何况阿巴亥之前一直与孟古争宠,这种情形更为她后来的命运作了铺垫。

  天命五年即1620年,终于当上大金国天命汗大福晋的阿巴亥正与她年过花甲的老丈夫相亲相爱幸福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祸降临了。

  1620年三月,阿巴亥的两个贴身使女失和,她们在漫骂中,透露出一件事,即一个使女向大福晋讨了两大匹翠蓝布,送给她的相好达海,因此被攻击她必和达海有奸情。

  不想隔墙有耳,努尔哈赤的庶妃代音察听到了这一切,结果通奸的婢女被处死,而那个后来创制新满文的学者达海则被锁在木枷上拘押示众。本来这件事对大妃阿巴亥没有什么影响,可代音察接下来告发的事却非同小可。

  原来,庶妃代音察对阿巴亥的地位和权力早就羡慕妒忌恨,这些年,她一直对阿巴亥盯梢,一有蛛丝马迹,总是添油加醋蛮短流长,搅得满城风雨。

  据《满文老档》记载: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二十五日,代音察向努尔哈赤“要言相告”:“大福晋曾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代善,大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给四贝勒皇太极,四贝勒接受而未吃。大福晋在一天当中,曾二三次派人到大贝勒家去。而且还看到大福晋自己在深夜时离开院子,也已经二三次之多。”

  其实这话一听就是编出来的,以代音察的身份,她根本不可能知道代善在受食后吃不吃等情景,但这却让努尔哈赤很生气,准确地说他在吃醋。要知道这时的努尔哈赤已年过花甲,而阿巴亥才三十出头;而代善比阿巴亥年长六七岁。

  努尔哈赤派人去调查,调查人回报确有其事。皇太极、阿敏、莽古尔泰于是就一口咬定大福晋同代善有染:“每当大臣于汗屋聚筵会议时,大福晋即以金、珠妆身,献媚于大贝勒。这事除大汗以外,众贝勒都发现了,感到实在不成体统,但惧于大贝勒、大福晋,一直未敢如实汇报给汗。”

  颇富政治斗争经验的努尔哈赤深知此事如果弄得沸沸扬扬,必会中了一些暗藏政治目的的圈套,息事宁人是上策,于是努尔哈赤出面解释道:“我曾言,待我死后,要将我的幼子等以及大福晋,托大阿哥代善照顾抚养。已有此言,大福晋倾心于大贝勒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努尔哈赤总算是将庶妃代音察告发大福晋所掀起的轩然大波平息了,但此时长期得到汗王宠爱的大福晋阿巴亥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很快又有侧福晋阿济根告发“大福晋偷盗了许多缎子、蟒缎、金银、财物”,并藏到了阿济格家。

  皇太极、阿敏、莽古尔泰同庶妃阿济根、代音察是否串通一气,已经无从考证。但她们的告发却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

  第一,代善丧失了继承人的资格;

  第二,阿巴亥的大福晋地位虽未因此丧失,但阿巴亥失宠了。

  此时,阿巴亥已经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权力之争的漩涡。

  于是努尔哈赤便把从阿济格家中搜出的绸缎作为证据,以此为由,给阿巴亥定了罪。“我以金、珠装饰你的身体,使你不胜其用,以人所未见的好绸缎使你穿用,加以恩养。而你不爱为汗的丈夫,背着我的眼睛,将我放置一旁,越过我而去看视别人……”

  众口烁金让努尔哈赤给了阿巴亥极不公道的判决结果:

  这个大福晋虚伪狡诈、盗窃成性,坏事做全。我用金子、珠宝尽情地打扮她,她却忘恩负义,岂不该杀?但是杀了她,我那爱如心肝的三子一女由谁来照顾呢?孩子们不能没有母亲!我决定不杀她了,让她照看孩子们。可我坚决不同这个女人共同生活了!

  这就是说阿巴亥因此被休弃了!

  但也有记载说,阿巴亥受到的惩罚只是不许她与努尔哈赤同桌吃饭了。

  不过我本人还是认可阿巴亥被休弃说。

  就这样,与努尔哈赤生活近二十年、一直宠爱不衰的阿巴亥,独自一人带着15岁的阿济格、8岁的多尔衮、6岁的多铎开始了沉默而凄凉的生活。

  而告发有功的庶妃代音察和阿济根则获得提升,据说她们到了可以与大汗努尔哈赤同桌吃饭的地位;其他两位福晋各分得到阿巴亥的缎面被褥一套,这就是她们互相剿逐的结果。

  与阿巴亥一样被严重挫伤的,还有代善,他的继承人地位也一并被摧毁了。

  本来努尔哈赤选择的第一个继承人,是长子褚英。褚英因英勇善战、战功累累而得到努尔哈赤的器重。可他在参与朝政时,一次负责分配战利品,他改变了各旗均分的传统,引起旗主们的强烈不满。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代善纷纷向努尔哈赤告发褚英“不恤诸弟”、多占财物。一再的控告,不仅导致褚英失去继承人的资格,还造成他在建国前一年被父亲处死。

  按顺序来说,努尔哈赤的第二个继承人是次子代善。代善比褚英小三岁,也是位有作为的尚武青年。因战功显赫,代善被赐予“古英巴图鲁”(无畏的勇士)的称号。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时,代善位居四大贝勒之首。但这次,皇太极、阿敏、莽古尔泰等人颇具蛊惑的言辞,却动摇了代善在父汗心中的地位。此后不久,莽古尔泰又借代善的次子硕托企图叛逃一事,大讲“我辈诸弟、诸子及国内大臣都怕兄嫂”,以至努而哈赤认为代善“因为妻的唆使便想除掉亲子与诸弟”,从而取消了他作继承人的资格。

  然而,阿巴亥没有被打垮,诚如史书记载的“有机变”,她很快就扭转了危局,所以努尔哈赤占领辽阳之后,立即做出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召回离异了一年的阿巴亥,将其复立为大妃。

  这就是阿巴亥,她的一生中,有太多的不知道和说不清。是的,世人对她有太多的不知道,更有太多的说不清。世人看到的,只是一个奇女子身上发生的太多不可思议的传奇般的故事:一个地位如同战俘的十二岁女孩,如何能用不到两年时间就迅速地登上了大妃宝座;一个被流言中伤得声名狼藉的女子,如何重得汗夫的欢心,迅速地重返大妃之位,重新得出,辉煌更胜从前,恩宠有加大过从前。

  其实,阿巴亥之所以能胜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努尔哈赤确实太爱阿巴亥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持家理政、相夫教子的能力出类拔萃。在努尔哈赤的眼中,他的众多妃嫔们,有艳丽出众的,有端庄文雅的,也有勤劳、诚实、俭朴、坚毅的,当然她们也有刁钻、自私、懒散、乖张。这群几乎什么都具备的女人,唯独缺少一种豁达、谨慎和政治上的缜密、远见等。后金进入辽沈,努尔哈赤雄心不已,身边的这些女人都难挑重任。可以说,是时代选择了阿巴亥。她的才情吻合了时代苛刻的需求。

  果然,她在厄运中非但没有萎靡不振,反而经过风雨的历练而更加成熟更加鲜亮。她再次介入到诸王和众妃建构的政治格局当中,重新与他们交锋。她崭新的政治生涯开始了。

  编年体的《满文老档》,是广泛翔实的官方记录。正是出自于它的记载,我们看到,从阿巴亥复出后,努尔哈赤的女人逐渐从闺阁走上政殿,从京城走向野外,她们不再是帝王的附庸,她们有组织地从事一些政务,这一切与众妃之首阿巴亥的作用息息相关。

  天命元年即公元1621年八月二十八日,东京城在辽阳太子河北岸山岗奠基。众福晋在努尔哈赤和大妃的率领下,出席庆贺大典。这是他们未来的皇都,一方吉祥之地。前来参加活动的还有诸贝勒、众汉官及其妻室。“八旗宰八牛,各设筵宴十席,大宴之。又每旗各以牛十头赏筑城之汉人。八旗八游击之妻,各赏金簪一杖。”这是何等大气的仪式。众福晋点缀其中,让历史留下她们为男人的事业助阵的呼声。

  天命七年即1622年二月十一日,众福晋冒着早春的寒冷,奔赴将士们战斗的前线。十四日,她们到达广宁,统兵大臣一行人等出城叩见。衙门之内,红毡铺地,努尔哈赤坐在高高的龙椅里。

  巳时,“大福晋率众福晋叩见汗,曰:‘汗蒙天眷,乃得广宁城。’再,众贝勒之妻在殿外三叩首而退。嗣后,以迎福晋之礼设大筵宴之。”

  感谢史家的节俭之笔,在这里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大妃阿巴亥的执政速描,由此我们更为确信阿巴亥做为后宫领袖的实力。这一支由女人组成的慰问团,大约在血火前线的广宁逗留了三天,于十八日随努尔哈赤返回辽阳。

  天命八年即1623年正月初六,努尔哈赤携众福晋出行,“欲于北方蒙古沿边一带择沃地耕田,开放边界”,他们沿辽河晓行夜宿,踏勘,行猎,把女真人的英武写在雪地冰原上,直至元宵节的前一天返回。

  天命八年即1623年九月中旬,众福晋又一次走出东京城堡,跟随努尔哈赤的仪仗,畅游于山河之间,为期十二天。此间,除了狩猎、捕鱼,访问田庄、台堡;还参与接见蒙古贝勒,以及为大贝勒代善之子迎亲,整个行程有声有色。

  此时的阿巴亥可谓春风得意,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说明她的机变只对她的汗夫努尔哈赤有效。

  惨绝的生殉

  努尔哈赤在日渐衰老,这让阿巴亥危机感空前严重,毕竟她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多尔衮、多铎。可偏偏命运之神又让努尔哈赤在他68岁那年,遭遇了宁远之败,这位常胜将军不得不以最终的败战而收尾,那是明朝的儒将袁崇焕让他的人生匆匆走向了终点。

  努尔哈赤一生经历过无数重大战役,均攻无不克。天命七年即1622年,努尔哈赤又大败了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宁市)。熊廷弼因兵败失地而被斩,传首九边;王化贞也因兵败弃城而丢官,下狱论死。明廷派天启帝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为辽东经略。孙承宗出关赴任,任用袁崇焕修筑宁远城,加强战备。整整四年,没有大的战事。后来孙承宗因受阉党迫害,辞官回京。接任辽东经略的是阉党高第。他上任后,消极防御,命令山海关外的兵力全部撤到关内。明军官兵弃城丢械,涌向关内,兵民塞路,哭声震野。身为宁前道的袁崇焕拒不从命。

  宁远(今辽宁兴城)是明军在辽西失陷广宁后最重要的军事堡垒,后金军进攻明朝首当其冲的就是宁远城。袁崇焕率领万余兵民,独守孤城宁远。他把新从海外引进的西洋大炮(又称红衣大炮)安放在城上,坚壁清野,军民联防,还刺血宣誓,激以忠义,官兵都决心与袁崇焕同死生、共赴难。

  天命十一年即1626年正月,轻敌冒进的已到命绝之年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八旗军,号称二十万大军,向孤城宁远猛扑而来。

  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离宁远城五里安营,横截山海之间的大路。努尔哈赤先礼后兵,先劝降袁崇焕:献城投降,高官厚赏;拒绝投降,城破身亡!

  袁崇焕的回答斩钉截铁:“义当死守,岂有降理!”

  二十四日,努尔哈赤猛力攻城,但城上箭如雨下,后金兵只好改为凿城挖洞。后金兵将城墙凿开三四处高约两丈的洞口,明守军则抛火球、扔火把。袁崇焕虽然负伤,却仍亲自带兵守城。

  二十五日,袁崇焕命用西洋大炮,从城上往下轰击,重创八旗军。努尔哈赤对这种新引进的西洋大炮,其来源,其特点,其性能,其威力,一无所知,毫无准备。炮过之处,死伤一片。官兵害怕,畏缩不前。努尔哈赤亲自督阵,后金将领持刀驱兵向前,快到城下,畏炮又退。

  有史料记载:城上西洋大炮击中黄龙旗,伤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官兵抬去,放声大哭。对上述史料,清史学界有不同见解。有学者认为:这个“大头目”就是天命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一生戎马驰骋44年,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宁远之败是努尔哈赤自从起兵以来所遭遇到的最重大挫折。这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女真首领在被炮火击伤后,无限愤慨地说道:“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他终于被击垮了,到清河温泉疗养。

  预感到死亡将近时,努尔哈赤派人去沈阳接大福晋阿巴亥,安排后事:立15岁的多尔衮为继承人,以代善辅政。

  公元1626年即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下午,努尔哈赤在沈阳东四十里的叆福陵隆恩门鸡堡,忧愤而死。

  阿巴亥护送丈夫的遗体急行四十里,连夜赶回沈阳,然而等待她的竟是一场残酷血腥的阴谋。后金宫廷中对汗位继承的争夺剑拔弩张。作为大妃,阿巴亥足智多谋且胸怀大志,她的三个儿子在八贝勒中占有强势,更为可怕的是,在努尔哈赤死前的四天中,惟有她承命侍侧,因此对于皇太极、代善等汗位的竞争势力来说,她是最致命的对手。若不将她铲除,她可借“遗命”之威,任用封、赏、贬、谏之权,还不得一手遮天?

  于是,这便注定了阿巴亥的悲惨结局:夫君的驾崩之日就是她自己的被逼死之期。

  第二天一早,四大贝勒就拿出一份炮制好的命令大福晋阿巴亥次日殉葬的所谓遗诏。

  这就是残酷的生殉!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对此有如下记载:“……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略),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另有清代官书作如下记述: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太祖高皇帝崩。……十二日,太妃以身殉,遂同时而敛。恭奉龙舆出宫,奉安粹宫于沈阳城中西北隅。这是清代官书对安葬她的唯一记载。

  丰姿妍丽的阿巴亥正值生命的盛花期,加上对爱子的牵挂,她希望事情能有转机,并且全力抗争,因为努尔哈赤从病发而动身去清河温泉疗养,到病情加重乘船顺太子河而下欲返回当时的都城沈阳,始终未脱离阿巴亥的视野。

  临终前,努尔哈赤只召见了大妃阿巴亥前去,向她托付了身后之事。而且两人在浑河船上是见了面的,阿巴亥是看着汗王咽的气,所以阿巴亥心里最清楚所谓遗诏不过是个幌子。

  可是,儿子年幼且势孤力单,已经被绯闻弄得焦头烂额的大贝勒代善退避三舍,既不遵遗命辅助幼弟多尔衮即位,更不出来保护一个弱女子;三贝勒莽古尔泰早就认为汗位非己莫属,他不仅掌握一个旗,还有同母弟德格类鼎力相助,对于小小年纪就掌握一个旗的阿济格、多铎心生嫌隙,只要阿巴亥在,莽古尔泰就不可能如愿以偿,他自然不会解救阿巴亥,相反他巴不得阿巴亥快死;至于含而不露的四贝勒皇太极,更是不必说,要推翻父汗令多尔衮即位的遗命,就必须置大福晋于死地,四贝勒很清楚,论智谋他未必能斗得过大福晋。

  所有的矛头都指向阿巴亥必须得死,但唯一处死她的理由就生殉,此外没有任何理由能如此迅速地解决她了。

  阿巴亥已失去了努尔哈赤这座大靠山,明智的她知道没有了靠山,她只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还是选择同意一死是明智的,因为依女真风俗,当殉者不容辞,若不从,时辰一到,族人可用武力将其扼死。

  万念俱灰的阿巴亥还是做出了明智的决定,在努尔哈赤驾崩的第二天早上,身着大妃盛装的阿巴亥面对着以皇太极为首的逼其生殉的诸王,泪流满面地说:“我从十二岁起就侍奉先帝,丰衣美食已26年了,我不忍心与先帝分离,愿相从于地下……”

  但阿巴亥在同意殉葬的同时,还且诉且泣地提出要求,那就是诸王必须要对天发誓:善待自己两个年幼的儿子,要兑现努尔哈赤生前的许诺——拨给多尔衮一个旗。

  在四大贝勒盟誓后,阿巴亥也流尽了最后一滴泪,她神情麻木地走上了祭坛,那里有早已挂好的弓。

  弓弦一横,阿巴亥的人生也就此终结。

  静悄悄的沈阳盛京后宫,霎时罩满了惨雾愁云。

  在阿巴亥倒下以后,有不住吹响的号角,呜呜地响着,如阿巴亥未尽的哭泣声。

  天命十一年即1626年八月十二日辰时,阿巴亥殉死,当日盛殓,巳时与努尔哈赤的遗体同时出宫,安放在沈阳城内西北角。天聪三年即1629年二月十三日,阿巴亥同努尔哈赤葬入福陵。

  阿巴亥被用弓弦勒死(也有说是自缢殉死的),其情其景之凄之惨,成书最早的《太祖武皇帝实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虽然生殉在当时的女真社会并不稀奇,但却是有条件的:

  为夫殉死的妻子一定要是爱妻,其实一般是爱妾;与夫不睦的妻子不能殉死。既然阿巴亥“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这就说明阿巴亥不是爱妻;

  而且,膝下不能有需要照顾的幼子,但阿巴亥却有多尔衮和多铎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于情于理,努尔哈赤怎么能不怜惜三个孩子无人照看而让大妃为自己殉死呢?

  就凭这两点,加上她又是地位最尊的大妃,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阿巴亥生殉。

  历来都认为,这是皇太极等诸王矫诏,逼迫阿巴亥殉死。其依据是这样的:

  首先,当诸王将努尔哈赤令阿巴亥殉死的遗命告知时,阿巴亥“支吾不从”,也有史书记载为:“迟疑未决。”而后来纂修《太祖实录》时,这两句话均未载入,可见里面有鬼。阿巴亥为什么“支吾不从”?难道她不知道“当殉者,不容辞”的规定吗?这表明她知道努尔哈赤临终前并没有留下令她殉死的遗命。她必然要对诸王讲明情况,据理力争,甚至揭露、怒斥诸王的险恶用心。后来修书时,不便公开实情,只得用“支吾不从”或“迟疑未决”来掩饰。后来可能觉得即使用这样的词句也会露出马脚,令人生疑,所以在修《太祖实录》时,干脆把这两句删掉,以免节外生枝。

  其次,清代的官方书籍,无论《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还是《太祖实录》,都记载“上于国家政事、子孙遗训,平日皆预定告诫,临崩不复言及”,就是说努尔哈赤死前没留任何遗言。可此时又冒出了一个令大妃殉死的遗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很难令人信服。

  再次,按当时的风俗,殉夫者一般都是地位较低的妾,很少有正妻殉死的。所以努尔哈赤遗命阿巴亥殉死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阿巴亥是大妃,地位高。

  那么,皇太极等人为什么要迫不及待地逼一个弱女子去死呢?其实答案并不难寻。

  第一,阿巴亥生的三个儿子,年纪虽不大,但都显示出了非凡的才智,尤其多尔衮更是鹤立鸡群,“聪颖异常”,一旦长大成人,必是十分了得的英雄。弟兄三人同气连枝,若团结一致,其背后再有一位极富机变、地位很高的母亲当后台,那将是一股极强大的政治势力,对皇太极威胁极大。所以必须抓住先帝驾崩的难得之机,在三个孩子尚年幼时,先除掉阿巴亥,以绝后患。

  第二,努尔哈赤在预感到大限将至之时,特意将大妃阿巴亥召来,与她共同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五天。为什么要召大妃?肯定会有重大的事情与她商量,有重要的情况向她通报,有重要的话要嘱咐于她。据朝鲜史籍《春坡堂日月录》记载:努尔哈赤临终时,遗命将汗位传给多尔衮,由代善辅政。如果真有此事,那么这个决定很可能就是努尔哈赤与阿巴亥共同商定的,或是阿巴亥首先知道的。阿巴亥是努尔哈赤临终前所有情况的最知情者,这样一来,她自然就成了皇太极的心腹之患和谋夺汗位的最大障碍,势必除之。后来的清代官书之所以讳言努尔哈赤留有遗言,皆云“不复言及”,可能也是为了有意转移、模糊后人的注意力。同时,多尔衮、多铎年纪虽幼且无战功,但却拥有和兄长一样多的旗兵旗民以及一样大的权力,加上阿巴亥位居大妃,无论谁继承汗位都会受到她的牵制,且随时都有被取而代之的危险。所以皇太极等诸王假借太祖有遗诏,逼她生殉,就是必然的了。

  第三,皇太极要报当年阿巴亥取代他的生母孟古成为大妃的一箭之仇。皇太极的生母孟古是努尔哈赤的前任大妃。十四岁的孟古嫁给努尔哈赤时,是为侧福晋,当时清太祖努尔哈赤未称帝,后宫制度不全,依然奉行一夫多妻制,所有的妻子都叫福晋,只不过正妻叫大福晋,其余的称侧福晋、庶福晋等。当时的大福晋富察氏还在,孟古只是一位侧福晋而已。尽管孟古姐姐年轻貌美、丰姿妍丽,但当比她年轻15岁、更为丰姿绰约、俏丽聪颖的阿巴亥来到努尔哈赤身边的时候,努尔哈赤的爱更多地倾注到了阿巴亥身上,这就冷落了孟古。同时,阿巴亥因受宠,其当时的地位优越于孟古。于是孟古姐姐忧郁寡欢,加上其他事务纠结,竟至积虑成病,在阿巴亥出现在她的生活里两年后撒手人寰,芳龄仅29岁。母亲的死,对于皇太极来说,无论从心理上、地位上,还是生活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影响极大。皇太极对阿巴亥的仇恨深埋在内心,当有一天,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皇太极必然要置阿巴亥于死地了。再加上,作为不甚受宠的孟古姐姐之子,皇太极从未被立为储君。元妃之子褚英、代善均曾被立为太子,阿巴亥之子也成为太祖赏给全旗之贝勒,多尔衮还说过汗位是皇太极夺去的话,也就是说,努尔哈赤生前从未立过皇太极为太子,而受宠的阿巴亥之子倒是被确定为汗位继承人。这在客观上也加重了皇太极对阿巴亥的仇恨。

  值得注意的是,与大妃阿巴亥同时殉葬的还有当年诬告阿巴亥的庶妃阿济根和代音察,而且也是被强迫殉葬,这两个当年告发大妃的功臣最后却落得与被告同一命运,真是可叹复可笑。

  为什么要让她们也殉死呢?

  面对皇太极随之即位的史实,说明了代音察当年揭发阿巴亥,打击代善,的确是受皇太极指使的,皇太极为除后患,才杀人灭口。

  她们也同阿巴亥一样,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溅血的亲情

  作为后金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阿巴亥的厄运在死后并未停止。大妃既然已经生殉,自然与太祖努尔哈赤同柩而葬。可清太宗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敬卜吉壤,建造山陵,奉迁高皇帝样宫安葬”,天聪三年二月“乙亥,清明节,丑刻,以奉安太祖高皇帝粹宫,上率诸贝勒大臣,诣太祖梓宫前,行告祭礼,奠酒、举哀……上与诸贝勒、亲奉太祖粹宫出殿,诸大臣奉安灵舆,列卤簿,奏乐。八旗诸臣以次恭舁龙辑,至山陵。随奉孝慈高皇后样宫与太祖高皇帝合葬,大贝勒莽古尔泰母妃富察氏灵样亦树葬于傍。”这是《清实录》对努尔哈赤丧仪的详细记载。

  丧葬礼仪中提及了与太祖合葬的叶赫那拉氏(孝慈高皇后)孟古,及大妃富察氏,却未提及与努尔哈赤“同柩暂厝沈阳城中西北隅”的阿巴亥。

  皇太极称汗,孝慈高皇后(即孟古)作为新皇帝的生母位列其前情有可原,但对阿巴亥却只字不提,不设神牌,不加封谥号,这确实有失公允,因为清朝不乏两位皇太后并尊的情形,如孝端文皇后与孝庄文皇后,而且都是原任皇后的地位与等级均高于因生育了皇帝而得封的皇后。可阿巴亥则完全没有享受到这种待遇。

  终于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很快就兑现了拨给多尔衮一个旗的承诺,但并不是努尔哈赤生前统领的那个旗,而是阿济格的正白旗。皇太极以阿济格为多铎擅自主婚为借口,剥夺了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真可谓一箭双雕,既兑现了许诺,又在阿济格与多尔衮之间结下了疙瘩——多尔衮的发迹毕竟是建立在阿济格失势的基础上。

  崇德八年八月即1643年,皇太极在统治十七年后去世,而且生前也没有立下皇位的继承人。为了避免兵戎相见、内部分裂,审时度势的多尔衮说服两白旗接受两黄旗拥立皇太极之子即位的要求,但排除了35岁的肃亲王豪格,最后的折衷方案是,以皇太极幼子福临即位,以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但济尔哈朗的辅政是徒有其名。

  此时已是实际上主政者的多尔衮要报杀母之仇了,他要让逼迫母亲殉葬的四大贝勒们付出代价。

  对于一命呜呼的阿敏、莽古尔泰,他们在皇太极当政时已经受到上天的严惩,多尔衮无法追究。而对于剥夺了他继承大位、参与逼死母亲的皇太极,他的心情格外复杂,17年来,皇太极兑现了向大福晋的承诺,一直对自己和多铎关爱有加。但皇太极的皇位毕竟溅上了母亲的鲜血,他决定把报复施加在豪格身上,他让皇太极的长子也体会体会失去入承大统的滋味;至于既不敢按照父汗口谕辅佐自己即位、又参与炮制遗诏逼母亲生殉的大贝勒代善,也让他尝到失去亲人的痛苦。就在拥立顺治小皇帝即位后,代善第二子硕托及孙子阿达礼劝睿亲王“自立为君”,以拥立来邀功,机敏过人的多尔衮深知在册立会议后再轻举妄动实在是以卵击石,立即出面告发硕托、阿达礼试图谋逆,并把不知深浅的硕托、阿达礼处死,让代善只能是哑巴吃黄连。

  真是母以子贵,儿子皇太极当上皇帝,生母孟古得到了皇后的殊荣,她是清朝第一位被追封的皇后。她在清崇德时被追尊为孝慈皇后。后累加谥为: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显庆承天辅圣高皇后。

  但在封建礼制中嫡母的皇后名分是不能被剥夺的,可是皇太极在追尊生母的同时却剥夺了嫡母们的名分,他对阿巴亥下眼看待。这时已经成为事实上皇帝的多尔衮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他追尊当了七年大福晋的母亲为“孝烈武皇后”。

  然而阿巴亥的“孝烈武皇后”头衔以及“配享太庙”的哀荣享有还不到一年就因为多尔衮的去世而成为历史。

  在多尔衮刚一去世时,局势再次动荡起来,为了争取两白旗大臣的支持、稳定局势,顺治下达了多尔衮葬礼“合依帝礼”的命令,并充分肯定了多尔衮当“太宗文皇帝(既皇太极)升遐之时,诸王大臣拥戴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统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的丰功伟绩。此后的不过七天,即公元1651年1月16日,又颁布追尊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成宗的诏书,再次肯定了多尔衮“辟舆图为一统,摄大政者七年”的历史地位。

  可是多尔衮被追尊为义皇帝后还不到两个月,就风云突变,已经控制住局面的顺治以“殡服违制”对多尔衮的追夺论罪,在籍没家产、追夺睿王封爵的同时也就一并撤销了“孝烈武皇后”的尊号,阿巴亥的称号又变回大妃,所获封典全部被剥夺,其神牌也从太庙撤出,“孝烈武皇后”的称号与大妃乌拉那拉氏·阿巴亥的名字一样,在所有祭享及福陵历史上被隐去了。

  在阿巴亥被迫生殉中,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一直与太祖努尔哈赤同葬在福陵地宫。因为,清前期女真社会的丧葬习俗是火葬,生殉的阿巴亥与努尔哈赤同柩火化,必定是生死同穴,即使孟古因皇太极称汗而葬入地宫,也无法改变个中事实。虽然后来阿巴亥因子而获谥,又因子而被夺谥,甚至顺冶帝还曾将多尔衮挫骨扬灰,但阿巴亥毕竟是他祖母辈的后妃,即便他有此心,也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擅动太祖之陵来抛撒阿巴亥的骨灰,因此,命运多舛的阿巴亥得以永葬福陵,总算是得以入土为安。

  在顺治的曾孙乾隆即位四十三年时即公元1778年下达了为睿亲王昭雪的命令,充分肯定了多尔衮在“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奉世祖(顺治庙号)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等方面的贡献,并对“殡服违制”之说予以驳斥:“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殡服僭用龙宾,证为觊觎,有是理乎!”而当乾隆皇帝看到实录中记载多尔衮对诸王大臣所说“有忠于皇上者,予用之,爱之;其不忠于皇上者,虽媚予,予不尔宥”,“为之堕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明君臣之大义”,“岂可不为之昭雪,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大清王朝总算还没忘记这位定鼎中原的决策人。

  阿巴亥的儿子中最有悲剧色彩的就是性格刚烈的阿济格,在皇太极统治时期,他的地位始终比两个同母弟弟低,崇德改元时,封给他的头衔是郡王,而因为一个正白旗旗主,多尔衮即使在当上摄政王,对阿济格也未放松防范,禁止两白旗大臣同阿济格来往。

  阿济格在多尔衮去世后,曾在两白旗大臣中游说、劝他们拥立自己继续担任摄政王,并秘密派人通知自己的儿子劳亲“多率兵”来猎所。顺治及其母亲孝庄皇太后利用两白旗大臣群龙无首的混乱状况争取两白旗大臣倒戈,以至多尔衮集团的骨干额克亲、罗什、博尔惠、吴拜、苏拜等人在护送多尔衮灵柩回京途中,一举将阿济格父子抓获。

  继之而发生的就是对阿济格图谋摄政一案的审理,顺治八年正月初六即1651年1月26日,议政王大臣会议对阿济格做出终身幽禁、籍没家产的判处。阿济格因在幽所举火自焚而被处死,收局惨烈而不悲壮。

  阿巴亥其实只是一个弱女子,十几岁时就作为一个政治交易的筹码,在异国他乡,成了年长自己31岁的努尔哈赤的一个小妾。而她凭借自己的机智,最终成为大妃,可谓是荣华富贵已极。但阿巴亥既没有害人之事,也没有乱国之迹。而且她帮助努尔哈赤处理一些事务,并在百姓中为努尔哈赤树立了威望,团结官民拥护努尔哈赤的统一大业。阿巴亥生育的三个儿子都成为了清初的著名将领,屡立战功。年仅37岁的阿巴亥就被迫中断了生命,而且在被逼迫殉死之后,依然不得安宁,依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伤害,着实让人为红颜一叹。

  在奈何桥那边的阿巴亥,以她特有的气质,在完美着这一朵飘零于血腥中凄绝的花。

  她的一生如惊鸿一瞥,短暂得让人来不及审视,就飘然而去,凝固成历史的大幕上,那一抹若隐若现的残红。

  那一年,阿巴亥十二岁。一个十二的女孩,孤苦伶仃地一人定居于陌生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她是部落战争的交易品。

  她面对着一个足够做她父亲的男人,然后,她要接受猝然而至的成年人的生活,不置一词反抗,默然接受,欣然接受。珠围翠绕之下,娇柔脆弱不盈一握的十二岁女孩,开始了为人妻而且是小妻的生活。结果阿巴亥做得很好,母族在了丈夫的手里灭败消亡,而她不仅没有成为早逝的孟古第二,反倒成功地成了大妃,她让世人看到了阿巴亥作为一个成功的大妃是如何的明艳,如何的仪态万方。

  但阿巴亥的感觉却是没有人知道的。没有人知道,午夜梦回,她是否会凄然酸楚地怀念起童年往事,想起那片被岁月变得离她已经很陌生、陌生到了模模糊糊的故乡。

  也不会有人知道,阿巴亥在高处不胜寒中,是否有浓重的危机感,在她的心中是否茫然是否伤感,是否无奈地暗洒珠泪。

  在众星捧月中,阿巴亥注定是高高在上,同时也注定将会成为众矢之的。

  那一年,阿巴亥三十岁。流言肆行开来,到处蔓延。绯闻总是很老套,却有人相信,更有人传播。阿巴亥由此被打入冷宫,却又奇迹般地在敌人弹冠相庆时,迅速地做回了大妃之位。

  此后,阿巴亥更加出彩,光彩到让所有人都只能瞠目结舌,也只能无可奈何、一时间,在尔虞我诈、玄机重重的环境中,阿巴亥胜出了,成为无可动摇的强者。

  然后命运却迅速地在她三十七岁时,给阿巴亥划上了一个凄丽的绝笔、凄婉的句号。

  那一年,阿巴亥三十七岁。她的靠山倒了,她的保护神死了,阿巴亥全部的机变与智慧,只是帮助她看到了看到了结局的无奈,她做出了一个体面而明智的抉择,结局反正是一样的,与其被族人活活地掐死,何如垂泪保全一双幼子的将来?

  就这样,乱红零落,世事无情。在一个动荡争斗的宫廷背景之下,一个弱女子,如何美艳,如何机变,也是逃不开悲剧命运的。

上一篇:这个男人开创了亚洲最大的娱乐帝国
下一篇:赶尸艳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