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书名气并不大,但却非常值得一看?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本问题已加入「好书看得见」活动,晒出你的「2020 知乎开年书单」。参与活动不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你推荐的好书,还能增加自己的现金收益,分享还将有机会被专题收录或官方帐号推荐。

  【活动时间】:2019 年 12 月 17 日至 2019 年 12 月 27 日

  【参与方式】:

  第一步:获取「好物推荐」产品功能权限已有权限知友,可直接推荐好物;未有权限知友,可点击 权限申请入口 ,根据要求提交申请,我们将在 3 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发送私信告知审核结果。提醒各位知友关注活动截止时间,预留出审核时间,避免错过活动。

  第二步:使用好物推荐功能,推荐好物在回答、文章、橱窗中插入好物推荐知乎商品;在「知乎商品」中的「全部品类」- 选择「电子书」,添加心仪电子书的商品卡片。

  【你将会获得】:好物推荐电子书返佣;活动期间创作新内容,即可免费佩戴为期 1 个月的知乎「领读者」专属挂件;优质回答将有机会收录至「2020 知乎开年书单」专题或被官方帐号推荐。>>>能把你们推荐书的内容简介一下吗?

  这是一篇是书评,同样也是因《背叛》这本书来的自我思考。

  同样如果因为我的文章能引起诸位读者的兴趣,这也是一篇推书的文章,那现在开始吧!

  豆豆所写的三部曲《背叛》、《遥远的救世主》和《天幕红尘》这三本书是我自己动笔写小说之前所阅读的一个系列。

  补足了我构思的一个空白,使我对刻画人物有了更充分的认知。

  那就是如何塑造小说中那境界高人一等的人物,这种人物的境界、智慧都要高出作者太多,可是又不能不写,所以必须得找到一定的特点。

  抛开虚构的力量以外,剩下的更多应该是角色本身的思想境界,但这两个字太虚无缥缈,而且纷乱嘈杂。

  所以要想把这庞大的事情说明白,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头绪把它切成块分而食之,而中间这一刀尤为关键。

  由这三部曲,我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而处在中间这个风水岭的是《遥远救世主》所代表的觉者。(觉者是我自己编的,译为觉醒的人。)

  找到了中间这个分水岭,其余的便很好区分了。觉者之下哪怕仅是一步之遥,也隔离在外面的就是《背叛》的男主角宋一坤 。

  觉者之上,践行自己的信念从一而终的就是《天幕红尘》的叶子农。

  而这篇文章所写的,就是由《背叛》引出对觉者之下境界的人物塑造的感想。

  内容提要

  某公司总经理宋一坤突然被捕,没有人想到这是他为了保全实力,自己把自己策划人狱。

  年轻聪颖的女记者夏英杰受朋友之托前去探监,竟然对宋一坤一见钟情,不能自拔,于是自己策划自杀。她以死相威胁,终于赢得了宋一坤对她的臣服。然而宋一 砖坤此时已囊空如洗,他真的愿意就此把男人的生存筹码押在一个女人身上?

  宋一坤开始策划一个庞大工程。他在夏英杰完成了长篇小说创作后,携书稿去了一趟北京,途中安排好友方子云研制一项专利,并顺便对江州皮革厂的地理位置考察了一番,又插空去了一趟上海。

  然而,不久方子云的合作伙伴携600万巨款潜逃,受骗农民中不断发生流血事件,方子云受良心责备自杀了。夏英杰了解内情后大为震惊,当机立断胁迫好友叶红军倒戈,秘密退还赃款,亲手使她自己的心上人宋一坤精心策划的即将合龙的工程瞬间陷人绝境。

  面对众叛亲离的局面,宋一坤不得不背叛自己。

  以上是小说的简介(我复制的。)具体的内容直接可以看书,书中所写故事的叙述,语言都极其精妙,但具体的内容不是这篇文章所书写的核心。

  在整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当中,各种角色争相上台。可是可以被称为“高人”的寥寥无几。

  其实仔细想想也就可以明白,人生在世可以突破这种境界的人本身就少之又少,大多数甚至人之一生都可能不会遇见这样的高人。

  虽然在我看来都没有突破那一层界限,但距离这极限也是有高有低的,而距离这最高界限的远近,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等级。

  处在最底层的,也是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大多数,那就是在生存中挣扎的人。

  解决温饱就占据绝大多部分时间和精力,因为现实的困境不得不早早的去工作,没有技术优势和高超的思维,只能从事烦劳的体力或者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种。

  这些工作单单是工作时间就已经使人精疲力竭,回到家之后又没有时间提高自己,实现自我成长。

  赚取的薪水也仅仅养家糊口,顾得温饱,这样周而复始,使人变得一个麻木的机器,直到到达极限。

  讲到这儿就有一个让我想到了一个节目,说的就是一个富豪自信的认为凭借自己的见识与手段,哪怕再次从零开始也可以白手起家。

  但现实就是从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所换得的薪水也只能勉强糊口罢了,其他的构想也在饥饿寒冷面前变成镜花水月。

  这样的人,全部的精力都在与现实相对抗,不仅仅是面对冷酷的生存条件,还有那赤裸的人性。

  而这样的人,通常都是高人计划当中的牺牲品。

  就像文章当中的刘金龙,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夏英杰记得,刘金龙确实承认自己拿过回扣她想可怜的刘金龙,到死都不会明白他有没有拿回扣,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符合整体计划的需要,他符合充当牺牲品的条件。

  也许他根本就不知道公司漏税,宋一坤什么都不说,只是启发引导别人的思想,让别人用自己的头脑去推断出错误的结论。”

  同样的还有本来高傲的林萍,结果却被人骗到国外被人当牲口卖来卖去,最后不得不自己出卖自己。

  当自己的一切被朋友知晓后,她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生命。

  书中对她也有这样的描写:“这类傻大姐运气好的不多,似乎它们是生物链的一部分,正好迎合食肉动物的需要。”

  同样也包括那些上当受骗的村民。

  在计划构成中,这个范围的人往往都是被牺牲的角色,他们当然是可怜。

  可是洞悉其行为逻辑,又会看到许多注定的条件。

  这个阶层注定是泥泞不堪的,想爬出来可不是那么容易,而且最现实的是,阻止挣脱这个环境的阻力,不仅仅是赤裸的现实,更有周围同样身处泥沼的人。

  这就是像食物链当中,本就是处在被捕食的最底层,可是这个层次虽然体量很大,但完全都是一盘散沙,不仅仅是被捕食的对象,更会自相残杀同类相轻。

  挣脱这一阶层后,就会到达一个新的层次,物质富足致使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与自身人性的对抗。

  而这也有一个特有的词汇,叫做中产阶级陷阱。

  中产阶级陷阱在释义上,是指在某种优势达到了一定收入水准,但是停留在这个水准的情况,即经济停滞的状态。

  中产阶级陷阱通俗的说就是人们通过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等是自己的生活变得舒适,这种状态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有些人为了让自己的生活看起来符合中产阶级的身份,为了购买更好的房子、车子、奢侈品等造成了一种收入提高的同时负债也变得更高,即高资产高负债。

  造成一旦家庭出现什么大的变故,就可能抵挡不住,这就是中产阶级陷阱。

  其实我认为这个阶段就是物质上的相对充足后,个人与自身人性的对抗,因为物质上充足后所想到的并不是安于现状,而是物质上更加的富足。

  这样就促使了欲望的疯长,而且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处在这一阶层的人,他们享受到了经济富足所带来的便利。

  那种方便快捷舒适的生活,以及他人投来的目光,都会助长他们欲望的生长,以及对失去这种情况的恐惧。

  这就像在食物链中那种处于中间层次的生物,既可以对底层的猎物肆意捕杀,但同样处在生死危机中,可是自身条件锁死了他们得不到迁跃,只能在这个层次当中挣扎。

  所以更加加剧了对金钱有所渴求,在《背叛》这本书中,便有明显的处在这种阶层的人,那就是王海、宋刚。

  跟随着宋一坤体会到了疯狂赚钱的快乐,便迷恋那种感觉,按原文所说,“与宋一坤合作比抢银行还带劲”。

  可是这种超越自我能力的赚钱行为,不是他们所能操作的了的。

  当欲望侵蚀理智的时候,就会做出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事。

  但是这种贪婪,以及他们可以预料的后果,让他们在面临这种困局时所想到的第一点并不是适可而止不再动心,反而是牢牢的握紧手中的利益死不撒手,然后拼命的去寻求解脱之道。

  这就像儿时那篇故事,用装在细口瓶子里面的谷物来又捕猴子一样。

  这攥在手心的谷物,就是还未吃到口中的财富,但狭小的出口就是自身无法统领全局的能力。

  让他们脱身不得是欲望,这欲望让他们牢牢的握紧双拳,他们所能想到的就是拼尽全力求得一条生路,拼死也要把这手中的财富给掏出来。

  再往上就是最触及,我自我规划境界的顶峰,在觉者之下仅是一步之遥,分别是《背叛》的主角宋一坤和他的妻子夏英杰还有一个悲剧人物方子云。

  这三人是有共性的,那就是他们所求的是一种既抽象又具体,既复杂又简单的东西。

  宋一坤要的是自我实现,要的是尊重,而我觉得更加贴切的形容那就是成功。

  他的妻子夏英杰要的是爱情,是一个具体的人,但这份爱情却是不普通的。

  按照原文方子云所说“这个人不一定能让你过的好,但一定让你过的不平凡,这正是你想要的,你要的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而邓文英要的只是物质上的成功,宋一坤这本书邓文英读不懂,小市民式的小聪明也读不懂,我以为一本好书应该属于能够读懂它的人。”这就是在这份爱情当中夏英杰所求的东西。

  而方子云是一个悲怆式的人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还做着一个诗人的美梦。他放下读书人的矜持下海经商,为的就是筹得金钱来实现他的诗人梦想。

  可是当现实摆在他面前时,自我的狼性又不足以支撑这血淋淋的现实,只有用自杀来终结这一切,甚至死了之后也会被拿来当做借口为后续计划铺路。

  大致的描述了书中内容以及人物分析,那下面就是来叙述我对人物塑造的思考。首先确立一个人物,那就是先要明确这个人物是摆在何种的层次。

  就像上文所写的三个层次,把这个人物放在哪一个环境当中必然就会面对这个环境的特殊问题,尤其是处在这种环境中的人物有其天然的自我缺点。

  我会着重剖析宋一坤,方子文两个角色来表述我的想法。

  虽然我把他们两人归列为最接近境界突破的这一层次,但并不是说他们两个站位高,就不会面对现实问题,毕竟哪怕再境界再高的人也是会饿的,也是需要吃饭的。

  所以他们并不是不食人间五谷的世外高人,反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前面两类人一样,物质金钱欲望他们通通都会面对,可是同样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所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这些问题他们会面对,但是却完全束缚不了他们。

  支撑他们走上来的第一点,那就是眼光一定要准。

  这个准是方方面面的,首先就是看人准,原文有最经典的一句话,而且这句话也是判定了方子云一生的命运,那就是宋一坤所说的“子云这个人哪,人佛门六根不净,进商界狼性不足。”

  当真是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直接把一个人看到了骨子里。

  无论是宋一坤看方子云,还是夏英杰看宋一坤都是如此,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宋一坤这样的层次,但是通过细微的观察便可以把握一个人的大概特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虽然同样是一双眼睛看人,但这一双眼睛看到的东西却是因人而异的。

  但光会看别人是不够的,这双眼睛还需要学会看自己。

  文中有一段宋一坤出狱时对夏英杰所说的自我剖析

  “第一,正如刘金龙自己所说他是冤枉的,只是他有口难辩,他只是一场阴谋的牺牲品。那封举报信其实是我自己所为,是我毁掉了这个人,也毁掉了那个家。

  第二,王海和孙刚与我合作了两年,可我还是坑了他们。因举报偷税而损失四十万是坑他们,诱使他们出国发展也是坑他们,为的是有朝一日让他们俯首帖耳,为我所用。

  第三,我借钱给赵洪并不是出于仗义,而是为了阻止这笔钱落到邓文英手里,赵洪不知道他只是别人手里的一件工具而已。

  我想告诉你∶我既不高尚也不坦荡,我与他们只是利益的组合,或者说,是由骗子和傻瓜组成的集团。”

  宋一坤用冰冷的语言剖析着自己,诉说着自己的行为。看穿别人的本性困难,可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且正视其存在,这一点就难上加难了

  对人如此,对事依旧同样如此,而且在看待事情上,不仅仅是事情本身,更是这表象之后所隐藏着的种种可能。

  洞悉事态的发展,就是老话所说的走一步看三步,在事情还未发展之前,便可以提前布局。

  就像原文中林萍给夏英杰一封信,但是透过简单的言语,宋一坤可以看穿其背后的问题。

  信件:

  “阿杰,你好。

  事情发生了变化,法国没去成,糊里糊涂来到了英国,付了很大的代价。现在稳定了,我在一家日本人经营的商场里做货员,收入不错,请不要挂念。

  你还干打字吗?结婚了没有?海口一别半年多了,十分想念,非常希望知道你的消息,请早点来信,别忘了寄上你的照片,一张也可以,千万别忘了。

  再见

  你的朋友 林萍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结论:

  “一、信中没有提及最敏感、最关键的合法居留资格问题,身份不明确,有黑户的嫌疑。

  二、林萍根本不懂英语,更不可能在日本人经营的商场里做售货员,她在撒谎。

  三、没有正面解释目的地由法国变更英国的原因,没有正面说明付出了什么代价。

  四、信中没有留下电话联络号码,回信地址是间接的,由别人转交。这是有意回避。

  五、照片上没有林萍的男朋友,信中也没有提及此人,有可能失去责任关系了。”

  当然这是一部小说,都是作者的构想,但是我想说这可能就是塑造这样人物必须具备的特点。

  超出常人的眼光,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可以冷静到残酷的进行剖析,对待事情上可以在事情还未发生,仅仅是只言片语的状态便做到提前布局。

  而且事情的发展正是随着此等人物的预演进行的,这种无法逃离操控的感觉就是这高人的高明之处。

  这是面对现实,可是处在这种层次的人物,不可能仅仅随波逐流,他们自身的才华,眼界见识以及个人的欲望都在驱使着他们动手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便是风云际会,事态的进展因他们的谋划而波涛汹涌。这就是在《背叛》这本书当中,宋宜坤策划了600万的惊世骗局。

  面对这残酷的真相,每个人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首先是宋子云,因为他也是最先死掉的一个人。

  正是应了前文那一句话,方子文做不了一个纯粹的文人,他写的诗篇想发表流传,所以他选择下海经商,可是面对这血淋淋的事实数条人命的惨状,他又无法心安理得地去获取其背后的金钱。

  在这矛盾当中,他垮掉了,用自己的死亡传递出了消息,表达了态度。下面是原文中事情爆发之后,方子文内心煎熬的独白:

  “你撒谎了,你撒谎了。

  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沉浸于思考,过去思考是为了做诗,现在思考是为了做人。他要思考的问题太多了,道德、良心、生命、罪恶、痛苦、死亡…

  .他至少有三个没想到∶没想到事情闹得这样大,后果这样严重;没想到自己的狼性这么微弱,不堪一击;没想到失去心理平衡会这么痛苦,这么让人无法承受,这么渴望寻求解脱。

  宋一坤的那句话又一次在他耳边想起∶”子云这个人哪,入佛门六根不净,进商界狼性不足。”

  他知道,从今以后,他再也不会写诗了,一个连自己都鄙视自己的人,还有什么资格写诗呢?不能让人隔的肮脏污了诗的圣洁。

  有生以来,他第一次想到了“坦然”这两个字,第一次感到了“坦然”的存在和珍贵。”

  虽然宋子文死了,但是事情还在继续发展压力被宋子文送到了夏英杰那里,通晓一切的夏英杰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背叛。

  通过叶红军将600万的资金全部退还,但是这一举动直接将宋一坤以及整个的利益链条推向了生死的边缘。

  接下来的夏英杰的做法也是这一类人必然会碰到的情况,那就是他们个人的举动,不知道会引来什么。

  事情的发展不会遵循个人意愿,而下场进入牌局的人也不知道是人是鬼

  为求自保夏英杰引来的就是国外的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金融集团,在通晓宋一坤整个计划后,他们对整个计划抱有极大的兴趣,同时也盯上了宋一坤这个人。

  想把宋一坤变成集团的傀儡,通过宋一坤以及他们所谋划的地皮,来当做他们进入中国洗钱的工具。

  此等举动也将一个金融诈骗案,直接提升到了国家矛盾上面,整个的局势在直接脱离了掌控,在庞大的力量面前,即便是宋一坤也是渺小的。

  在这大是大非面前,宋一坤也做出了他的选择,他选择背叛自己。在最后关头,宋一坤选择反水,没有让国外势力得逞,并且在暗中搜集证据,保护了身边人的生命安全,不过他也在这次动荡当中死掉了。

  在整个故事达到高潮的过程,我个人的看法,如果想将这等特殊的人物角色刻画的丰满灵动,第一点那就是要写明白,面对事情前后人物的心理反差。

  书中宋一坤这个角色就是矛盾的,在实施计划之前,他做出了这样的心理安慰:

  “宋一坤对这个计划的局部残酷性有所认识,但他有两个理由可以起到平衡心理的作用,一是生存的自然法则;二是盖棺而论的善恶比重。伟人的功过尚有三七开、四六开之说,我一介草民,一生岂能没有一两次过失?

  这种平衡心理的方法无异于掩耳盗铃,或许连他自己都欺骗不了。但他还是要坚持下去。”

  可是当他推动整个事情发展,并且现实如他所愿的实施后,面对结果时他才发现那自欺欺人的宽慰与辩解,根本无法再自己的内心面前立足。

  “"我做错了吗?"夏英杰低声问。

  宋一坤所答非所问,沉思着说∶"凡事,都得有个度。方子云需要钱,可他舍弃了钱选择了自杀。叶红军和你夏英杰也需要钱,可你们舍弃了钱选择了背叛。

  我以为只要不去亲自操作就能心理平衡了,这叫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这一课太深刻了,代价也太大了。我真傻,我好像什么都算计到了,怎么就没去算算人的良心能够承受住多少负荷?

  你们背叛得好哇,这是最高贵的背叛。人生一世能有这样的朋友,这样的女人,我宋一坤没有白活一场。”

  这是面对结果时宋一坤前后的心理变化,可是这种变化冲突一定要在人物出现之前埋下伏笔。

  这也我最开始所说的,这个人物处于哪一种层次,这种环境必然会有其特殊的缺点存在这个人物的身上。

  也就是说在塑造这类人物的第二个重点,那就是刻画缺点。

  相较于自身的种种优点而言,那无法摆脱,伴随人物行为模式、思维结构的缺点才是这类人物丰满的关键。

  矛盾这缺点因何而起,它的根源以及对人物的影响,把这一类问题写明白,才会使得整个故事丰富而且极其合理流畅。

  而文中这些细节的描写尤为精彩:

  “我的艺术作品总是不能出来被人欣赏,我的剧院里难得有人具备观众资格。你既然来了,当然不能放过你。

  叶红军低头看资料,什么也没说。但他知道,宋一坤这种人最大的痛苦在于∶他的情绪不能宜泄,他的内心世界不能交流。

  宋一坤的性格有着很深的生活背景,他自小失去母爱,父亲是穷死的、累死的,他能上学在那种穷地方应该算个奇迹。

  他对生命的理解要比一般人更深刻。从他本质上讲,他追求一种境界、一种平淡、一种高洁而有创造性的生活。然而,他同时也需要生存,需要承担责任,而且他父亲的期望也是他性格的组成部分之一。

  所以这种多元化的性格注定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一个没有快乐的人。即使他干成了事情、施展了才华,他也不会有成就感,因为他在利益与人格之间几乎不能找到平衡,历史的经验证明,这种人很少有好下场。”

  每一个人的角色内心当中都是有重有轻的,但这些轻重不一的点形成了一个平衡,但是大多数的普通人只能被动的被生活所裹挟。

  虽然直冲内心的选择不是没有,但是相对少些,可是这些问题也更加的赤裸。

  但像宋一坤这样的角色是不同的,这世上风云本就因他们而起,当大浪起伏时,现实的问题和内心的责问是连续不断的。

  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不停的敲打着他们内心的答案,就像宋一坤在设立计划时给自己内心的宽慰,以及面对背叛后的思考,这就是内心脆弱处被拷打以后,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被迫建立的过程。

  这轻重不一的平衡会在一次次的拷问中变化,如果可以扛过去那必然会是一个新的境界,但就像文中我比较喜欢的一句话:道德、伦理、良心,这道防线不是每个人都能守住的,当温度到达和超过它的熔点时,它就会融化,就会被另一种东西所取代。

  不面对现实问题,谁都不知道自己内心防线是否扛得住现实的责问,那些被捶打的脆弱的地方,就是这个人因生活环境形成的处事方式所必然的薄弱处。

  把这些分析完毕后,一个问题要回答,那就是我基于什么把宋一坤划在了这觉者之下。

  为什么说他离那些想象当中的世外高人还要差一些?

  其最根本的理由就是没有成功。

  即便他宋一坤聪慧狠辣而又富有家国情怀,但归根结底他所谋划的事情失败了,而成功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抛开事实空谈理想是空洞的,就像一个人在一贫如洗时说,他不爱钱,他所得到的不会是别人高看一眼的眼光,只会是嘲笑谩骂。

  当这个人身价巨富,这个时候他自己说自己不爱钱时,反而会赢得他人的赞叹,这个社会就是如此的诡吊。

  而这就是一个知与行之间的平衡,光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做,道理千千万谁都会讲,但真正可以做到,并且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的,这真的没有几个。

  我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我想写小说而且我也动笔了,但根本没有什么回应,这就是在努力时的困难。

  就像这句话所说的,其实没有人会拦着你做些什么,你自己努努力,自己就放弃了。

  在文章的末尾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在我动笔之前,我无意间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区分看开,看透和看破这三种状态的对比。

  本书所刻画的宋一坤和方子云就符合第一个状态“看开”

  “看开”这个词语在我看来,它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这个人想办的事没办成,想要的东西没拿到。

  而且可能终期一生都不会成功,也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这是其一,其二是他也知道这一点。

  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困境,成功固然好,但大多数时候可能面对的都是失败吧!

  对待这种结果的时,那就要寻求内心的解脱,此时这种状态就叫看开。

  无论是准备自杀的方子文以及看到计划破败的宋一坤在文中都有这种状态的描绘:

  “人的自私和贪婪往往使人原谅自己的不规范行为,所以就端加了坦然的容量,它通常包容许多缺点错误而仍然能够保持平衡,于是人们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

  人固然有狼性的一面,但狼性的挥发一旦超越坦然所能包容的极限,人便失去了心安理得的心理平衡,生命自身对坦然的需求就会压倒一切物质财富所带来的快感,活着本身便不再具有生命意义。

  坦然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财富,只有失去它的人才能刻骨储心地理解它的价值。而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往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或自杀,或一生的阴暗、惶恐。

  作为人,你可以不必高尚,因为高尚毕竞是社会道德的要求。但你不能没有坦然,因为坦然是你生命自身的需要。所以即使你的高智商能够逃避法律的制裁,你的行为也要为坦然留点余地,因为下一个对手就是你自己,你人性需要的本能。

  人哪,还得讲人生观,不讲不行。人这一生始终要面临两种关系,利益与人格的关系,现实与境界的关系。人的生命有没有质量,都体现在这篇大文章里了。

  人不能被花花绿绿的表象所迷惑,那东西是虚的,靠不住。最真实的,是幕后的东西。最能靠得住的,是你自己,你的主见、原则和实力。

  人真得有高贵的人格,人格立不起来,人就立不起来。人格一倒,一切都变质了。这个世界谁是英雄好汉?是那些坦坦荡荡,心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经得起阳光照射的人。这样的人,就是钉进棺材埋进土里,也镇鬼神。”

  这两段话就是倒在成功之前,自己舔食伤口,回忆一生后的自我总结。

  在本书的最后,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片段也是我将宋一坤划在觉者之下的原因,那就是内心平衡的建立与坦荡,不能归接他手,要自己把它建立起来。

  结尾处的描写就是宋一坤没有按照国外金融资本的规划来实行,自身以性命作为代价来平息一切。

  可是当宋一坤面对幕后人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除非上帝真的降临,没人能把你破碎的灵魂再拼凑起来,你是来求死的,因为自杀不体面,在我这里,平衡与解脱之间,你只能拿走一样东西,如果你选择解脱,就不要再对我说好汉做事好汉,当你欠我的年轻人,不要太贪心。”

  面对这直接了当的话语,宋一坤的内心想法是“上帝,太苛刻了。”

  “上帝,太苛刻了。”这句话说的真棒,这上天堂的过程,就是内心从里到外完全被审视的过程。

  但我个人的理解是,它应该是抛开纯粹的善恶的,哪怕是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只要内心稳固,经得起现实的捶打,那就可以走过这蜕变的过程,我想这就是认识你自己吧!

  我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到这儿就已经写完了,但是书中的精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没有写到的夏英杰都是非常丰富的人物。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读一读,无论是单从故事本身,还是想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什么,都是不会让人失望的。

  (公众号:口述心书)

  《与神对话》,这是一本融合了哲学和科学的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释了这个宇宙的运行规则,解答了人类生存的物理规律以及价值观追求,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对这个宇宙的真相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只后悔没有早点接触。如果你正处于人生低谷,这系列书会是非常好的“救命解药”,我说是救命解药丝毫没有夸张,真的是救“命”解药。如果你的人生一帆风顺,这本书能够让你保持住这种顺风顺水的状态,福气满满。请相信我,这真的是一本很好很好很好的书!(*^_^*)

  

  

  

  

  

  

  

  

  可能有些冷门,但我很喜欢的宝藏文单!!!

  1.《拯救男主》作者:张抱抱

  2.《丞相他怀了龙种》作者:小文旦

  3.《邪祟》作者:大圆子

  4.《饲蛟》作者:上灵

  5.《反派他过分美丽》作者:骑鲸南去

  6.《恶霸难当》作者:扣弦振雪

  7.《他被骗崩坏了》作者:萧澜

  8.《金童》作者:崔罗什

  9.《可爱能当饭吃吗》作者:酌桃

  10.《天下第一少女攻》作者:君埋泉下

  11.《少男情怀总是诗》作者:氧乐多

  12.《乱臣俯首》by山人道闲

  最早读到这本日记,是在大学的新图书馆(八里台校区)。

  现在仍记得当时读到一段话。

  在1915年4月5日的日记中,杨先生专门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淳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我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许多后面我们认为石破天惊的事件,在很早之前都有着草蛇灰线一样的伏笔。

  杨昌济先生是润之的老师和岳父,其于读书、学习深有体会,曾在日记中写道:“读书如耕种,抄书如收获,日记如舂煮。”

  二十五、六岁时他在家乡教私塾,此时已有日记习惯。1896年9月2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连日总不爽快,亦不过解诗经,解通鉴、写解诗经日记,写解通鉴日记,写日记五者为之崇耳。”

  这一时期,杨昌济先生读了不少的古籍,如《诗经》、《礼记》、《论语》、《左传》、《通鉴》等等,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10月7日先生在日记中又写道:“现日解礼记,夜解左传,皆有日记,详别本,此不载。”

  杨昌济先生在湖南师范任教时,更曾借来曾文正手书日记翻阅。他在1915年3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余写日记亦有十数年,但时有间断;且纸幅宽窄长短不齐,不能如曾文正首尾一致。”在3月8日的日记中又写道:“昨夜清理近岁日记,因誊作一本以志鸿爪,中多间断处,良为可惜,拟此后不再间断。”

  同时,先生还特别注意曾文正每天读了哪些书,做了哪些事,谓之:“文正所读书,又有四书、诗经、书经、陆宣公文集、司马温公文集、文选”。还说“求阙斋日记,剃头、洗澡皆在记录之中。”杨昌济先生对于日记情有独钟,曾在日记里还拟定一个读书、学习的计划——拟置万年笔一枝,洋式本一大册,以备作伦理学札记。又拟置小砚池、银朱、白芨,或红墨水,看书时作为标识。

  作为教师,杨昌济先生还把《达化斋日记》列入讲义中,与《论语》、《呻吟语》一起讲授给同学们。

  其中就包括他。精神不强,无一可为者。惟用精神以养精神,乃为要务。严持戒律,力屏浮思,此所谓用精神也。凡可以害吾精神者,存心觉察,神不外散,皆须用精神。大约以磊落光明,应机立断为进境。胸中不可不养段奇气。若常常闭目凝想,鹏飞翱翔,神龙夭矫,胸次若云梦泽,手把芙蓉朝玉京,诸如此等奇景,宛然在目,神与之游,则气概自是不同。人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自不为俗念所动。故虑以下人,亦须高自期许。图自强,须从极小事立一格,力求有恒,行一事纯熟后,再课一事。仍立课程,并日记功过,三年之后,德性可成。凡大纲节目处,当崭然自立。若小节无关紧要者,但须从众,立异则招嫉。阅历方知。

  ——资料来源:《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 1978-9-1出版

  五星推荐蒋勋老师的孤独三书《孤独六讲》、《品味四讲》、《生活十讲》,这是一套能够触及灵魂的好书。

  下面是伊人老师为大家解读的《品味四讲》的文章,您可以参考一下。

  文 / 伊人

  许多在城市居住的人,大概都有这个经历,就是除了安装防盗门,还喜欢把阳台用铁窗围住,似乎这样就有了安全感。

  可是,蒋勋这位“美的学者”就不喜欢把阳台围住,以至于邻居来他们家串门,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不装铁窗?”

  有一天,蒋勋的一位在台北的朋友来到他家里,想跟他倾诉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烦闷。可是,当这位朋友喝着茶,坐在阳台的窗口看了一会儿风景,就对他说:“我心情好了,我走了”。

  原来,蒋勋把自己在淡水河口的四楼居所,让人设计了12扇窗子,全部朝外推开。从这些窗口,可以看到淡水河的潮涨潮落,还有黎明的光线在河上的倒影、夜晚的月亮从大屯山主峰升起来的美景。

  看来,只要给自己一个窗口,就可以敞开心扉跟大自然对话,就可以感受到生活之美。

  蒋勋是台湾的知名画家、诗人和作家,他的文笔清丽流畅,兼具感性和理性之美。这本《品味四讲》,从“食衣住行”四个方面,对美进行了诠释。

  蒋勋认为,我们强调的美,不是匆忙地赶一场场艺术的盛会。而是能够静下心来,用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去感受“美”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食之美学:放慢节奏,细细品味

  不知是不是“民以食为天”的缘故,人们对吃的喜好,似乎永远都是那么“求之若渴”。

  无论是参加一般的朋友聚会,还是热闹的结婚典礼,或者是正经八百的毕业典礼,好像大家聊的都是在哪里吃了什么,什么东东最好吃。大家对一个地方的深刻印象,似乎都跟“吃”的记忆有关。

  也许有人认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吃的话题,有点难登大雅之堂。

  不过,蒋勋先生认为,正是人们对生活中的一些点滴小事的重视和品味,才反映出了真正的美学。而“吃”的美学,正是人类认识美的一个最重要的开始。

  不知大家看过电影《摩登时代》没有?这是美国著名演员卓别林主演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电影对工业时代有许多辛辣、犀利的讽刺。当时的工厂为了缩短员工的吃饭时间,让他们能够创造更多的产品,专门设计了一种“吃饭机器”。

  这个机器可以定时定点、准确地将面包塞到员工嘴巴里,然后把汤倒进他的口中,接着一条毛巾扑过来把他的嘴巴再檫一下。电影拍得很好,卓别林也贡献出了精湛的演技。

  不过,现在的人们看到这部影片,除了对那个时代的工人感到悲哀,也许会有某种难过吧。毕竟《摩登时代》中讽刺的现象,在如今的生活中,似乎也变成了常态。

  许多人为了赶时间,午餐或晚餐就是快餐盒饭,或是由劣质油炸出来的猪排,然后看着手机视频或游戏,匆匆吃完了事。

  先不说这样的食物是否有营养、是否有害身体健康,就是我们对待吃饭的方式,是不是也少了很多“食之美”呢?

  吃过蟹粉小笼包的人都知道,品味这个小笼包的诀窍就是:先咬一小口,然后把里面的汤汁吸掉,享受其中的美味后,再吃那一个个皮薄馅多的小笼包。

  如果你性子急,或者赶时间,想一口吃掉这个蟹粉小包,你就无法品尝那份汤汁的鲜美,也自然无法感受食物之美。

  据调查,现在的每四位大学生中,就有一位得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这么年轻就得这种疾病,主要原因就是跟吃的东西有关。有的人是因为食用油的重复使用,有的人是因为经常食用“垃圾食品”。

  也许你会说,现在的社会竞争太激烈,大家都太忙了。可是,蒋勋老师认为,现代生活的美学就是在抵抗一个字——“忙”。

  如果你把“忙”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心死了”。如果你不用那么忙,也许你就可以拥有生活的美学。

  其实,你可以选择一周至少一两天,跟家人一起好好吃一顿饭。在吃饭前,你也可以跟家人一起商量:这顿饭做什么,需要哪些食材?然后你们一起采购,一起做一道菜。

  匆匆忙忙地吃一顿饭,你不会感受到食物之美,也不会热爱生活。而如果你为了一顿饭花过心思、做过准备,你一定会享受到品味美食的快乐,也会更加热爱生活、更爱你的家人。

  衣之美学:穿出个性,穿出品味

  除了食物,跟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就是衣服了。

  其实,衣服早期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御寒,所以我们说“吃饱穿暖”。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功能已经退居其次。而如何把衣服穿得美观、大方,如何体现个人的品位和修养,已经上升到第一位了。

  服装除了御寒和美观,还可以反映出阶级性。比如中国古代的皇帝们大都喜欢穿龙袍,欧洲的上层贵族在结婚时穿的礼服,里三层外三层的达到了15件。如今的白领人士,一般喜欢穿西装、打领带等。

  服装也是身份的象征。据说法国最强盛时,路易十四皇帝在五六十岁时,曾经让一个画家给他画了一幅画像。

  画中的他身穿大礼服,头戴男性贵族流行的银白色假发,里面还有弹簧。他的衣服是丝绒做的,一层又一层,外面还被罩上了很大的一个貂皮披风,上面绣满了花。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忍俊不禁了。不过,这还不是最好笑的,最好笑的是他的下半身的装束:那是一条如芭蕾舞者一样的紧身裤。脚上穿的是红色高跟鞋,鞋头有红色的蝴蝶结,上面镶满了钻石。

  这个皇帝身上佩戴了许多剑,他摆的POSE是一个丁字步的造型,彷如明星一般。

  看到路易十四的装束,我们想对这个皇帝同情三秒钟。毕竟为了在服饰上显示自己的权力和威望,也是够辛苦的。

  有一句话是“女为悦己者容”,古代的女人在男权文化的控制下,不得不缠小脚、勒细腰。据说那些西方的女子,为了达到腰细的目的,还开刀拿掉身体下面的两根肋骨。这在美学上,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好在如今的社会,女人们再也不会做这种傻事了,她们的装扮大多是为了取悦自己。想穿什么衣服和鞋子、背什么包包,全看当日的心情和工作需要。当然,还有自己“荷包”的丰厚度。

  衣服的美学已经延续和发展了若干年,许多专业的书籍和视频,也在教人们如何穿衣打扮,如何让自己的穿着更美、更有品味。

  蒋勋老师认为,一个人要想穿出风格、穿出品味,让他人感受到美,还要了解自己的身体和个性,而不是追着时尚跑,让人感觉“东施效颦”。

  住之美学:用爱打造,用心经营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这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一句诗。大意就是:鸟儿都有自己的窝,我爱我的家。

  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的家。对动物来说,这个家是“窝”和“巢”,对我们人类来说,这个家,不仅仅是房子,还包括自己爱的人,还有精心购买和用心布置的家居、装饰等等。

  如果一个人把家只是当做房子、当做宾馆,或者买了房子只是为了投资,迟早打算离开它或是卖了它,那么,这个家不过是你花钱买回来的一个“壳子”,你也不会对其付出情感。

  所以,我们买的房子,只有把它先变成家,才可以去营造一个空间的美学。

  蒋勋在生活美学中告诉我们,如果你的房子除了硬件,还有你和爱人挑选的家具,空间的布置和安排也是你为家人精心设计的,那么你的房子就有了人性,你也愿意下班后回到这个温暖的家。

  在生活美学中,除了包含我们居住的家,还有一个城市的建筑美学。

  也许大家都见到过城市的各种拆迁,这些被拆掉的房屋,变成了土地后,一转手,就会变成卖方一笔昂贵的收入。

  就是这样没有规划的的拆迁,或是一些人为了发财,把土地和房子进行买卖,让整个城市变得丑陋了。

  为什么巴黎那么美,就是因为这个城市的记忆被保留下来。很多人们生活过的印记和遗迹,都没有被毁掉。

  如果现在有人为了赚钱,想在巴黎的中心城区搞房地产,需要拆一座教堂,想必全巴黎甚至全法国的人都要出面抗议。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城市的美观就会被破坏。

  外国人爱惜古建筑,中国也有为了古建筑而不惜奉献生命的人,她就是一代才女林徽因。

  有着过人天赋的林徽因,在抗战期间和丈夫梁思成为了考察和保护中国古建筑,即使身染肺病、身怀有孕,仍然坚持完成了野外1800多座古建筑的考察和测绘工作,并完成了1898张测绘图,为后世留下了完整的科学资料。

  1953年5月,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北京拆除了部分古建筑。当年的林徽因知道后,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她曾经指着吴晗的鼻子斥责:“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是会后悔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林徽因是正确的。虽然她最终与那些被拆除的古建筑一起离开了,但是她为了保护古建筑而坚持己见、甚至不惜献出生命的精神,永远令后人尊敬。

  关于住的美学,蒋勋老师谈到:空间的美,并非只存在于单体建筑,而是建筑跟建筑之间的一种协调性。

  其实,任何一间房子,不过是我们在人世间走过的某一段过程而已,我们迟早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

  所以,在对待房屋建筑方面,希望我们都能够豁达一点儿,不要因为自己的居住环境,而改变大环境的美观,这样是不值得的。

  行之美学:放慢脚步,用心感受

  不知道你在旅行中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参加一个旅行团时,到当地后的各种行程,被导游拼命催促,就像赶鸭子,结果每个景点都是浮光掠影。待回到家看到一堆照片,很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去过那个地方,因为印象非常淡薄。

  蒋勋老师在文中也谈到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巴黎上学时,曾经用业余时间打工,给一个旅行团当导游。

  那时的一个欧洲旅行团,安排了一个月玩18个国家的旅游计划,相当于一个国家平均待不到两天。

  当时参加旅行团的人,到了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后,上下车拍照不到五分钟。参观卢浮宫时,那些游客们也无法欣赏那里收藏的几十万件艺术品,却只能看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三件名画。

  这三件艺术品摆放的位置距离很远,于是这个团体的游客看完一件艺术品,拍完照片,就一路小跑,说:“走,去看下一个!”

  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速度”,这样“填鸭式”的旅行,不仅什么也消化不了,也一定不会让你感受到旅行之美。

  而且,上世纪的交通工具也不多,人们出行大都依靠火车和轮船,很不方便。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不仅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很多家庭都有了汽车,而且交通工具的可选择性也越来愈多。尤其是高铁和地铁,让出行变得愈发便利。

  近些年,许多人都选择自己开车自驾游。这样不仅可以不再被旅行社的人拼命催催催,还可以放慢节奏,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了解自己想了解的风俗民情。

  当然,旅行和度假只是生活中的“点缀”,大多数人还是居住在城市,每天按时按点的上下班。

  但是,如何选择出行的交通工具,如何在出行中感受和发现美,也许会让我们每天的工作,变得不再那么单调和乏味。

  可能大家都有过堵车的经历,尤其在早晚高峰时期。这时候人们的心情会变得格外焦躁,人与人之间很容易因为一言不合就发生口角。

  但是,如果你选择永远不会塞车的地铁,或者离家近的人选择步行,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比如某一天,你发现路边的花儿开了、小草绿了、树叶发芽了,或者离公司500米处又新开了一家美味的小吃店等等。

  也许这些生活中的烟火气,会让你发现“行”之美学。

  蒋勋老师多次谈到,他一直很喜欢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亭子”。这个“亭子”的设计,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哲学意义。它是想告诉你,这里的风景很好,该“停”下来看看风景了。

  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每天都在拼命赶路,却错过了生命中许多重要的“风景”。

  如果从生到死是一条直路,我们放弃走“高速路”,而是走迂回的“山路”,也许我们的生命会拉到更长的距离。

  写在最后

  “食衣住行”在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都是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就是说,人们吃饱了,才会开始遵守礼仪教化。可见,温饱是美学的基础。

  但是,物质永远不会真正的变美,能让物质变美,一定是因为你给出了很多的情感。

  我们现在面对繁忙的生活,快餐文化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如果你慢下来,也许可以重新找到美,重新找回自己。

  让我们一起跟随蒋勋先生优美的文字,去感受“食衣住行”之美吧!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上一篇:鄙人一向待人热忱
下一篇:线上读书会|小王子,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