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给每个地球人发了一张牌,其中持王牌的五个人会面之后,将获得奴役其他地球人的能力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神召集所有地球人灵魂于梦中,每人分发一张牌。

  并当着所有灵魂的面宣布:

  牌只有普通牌与王牌两种,普通牌的牌面无任何信息,每张王牌上写着不同的预言,并且只有一张王牌上的预言为真。

  王牌由5个智力水平正常以上,身体比较健康的成年人持有,随机分布于世界各地,若他们五人于同一地点会面后,将获得神的部分能力且不死不灭,并可据此能力奴役全世界,地球将成为他们的私产。

  此五人彼此并不知道自己以外另四个人的任何信息。

  神说完这些话便消失了。

  作为持有一张王牌的你,看到你的王牌之上写着这样一段文字" :一年之内,若持王牌的五个人不能成功碰面,地球将被毁灭。"

  随即你和所有人梦醒。

  全世界媒体互联网等,都开始沸沸扬扬地讨论这一重大事件。

  这样的环境下,你该如何安全找到自己的另四位同伴?

  (提供一个脑洞的线索:事件发生后,互联网上有传言其中一张王牌上的预言描述的是五个人见面后各自分别会获得何种神之力量)

  如何包括植物人。禁止使用电器设备,任何机械的阿米什人

  门诺教是1520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一个宗教分支,由天主教神父Menno Simons创立。Simons倡导成人洗礼和和平主义,认为只有过朴素生活才能上天堂。他的主张遭到教会领袖的猛烈抨击,迫于新教义的压力,新教和天主教教会开始在中西欧地区迫害门诺的信徒。多数门诺教徒因发誓遵行非暴力原则而拒绝反抗,他们逃到俄国,在那里找到了庇护,过上了不受外界侵扰的生活。

  到了1870年,迫害运动蔓延到了俄国,门诺教徒们把下一个避难所设在加拿大,那里的政府非常欢迎前来拓荒的新移民者。到达加拿大以后,很多门诺教徒开始接受现代服饰,语言等与当下社会同步的事物。而有一个小团体则依旧认为,只有继续像先祖那样生活才有资格上天堂。看到教友们被外面的新世界所蛊惑,他们感到惊恐不已。这个小团体被称为“旧移民派(Old Colonists)”,他们在1920年离开了加拿大,一部分原因是政府要求门诺教会学校教授英语,并采用全国通用的课程。(至今,门诺教旧移民派的学校依然只教德文,授课内容严格限制在《圣经》之内。而且,男孩到了13岁,女孩到了12岁以后就不再上学。)

  旧移民派移民到了巴拉圭和墨西哥。那里农田富庶,科学技术匮乏,最重要的,政府承诺,他们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到了1960年,墨西哥开始执行教育改革,威胁到了门诺派的独立自治,又一次移民迁徙开始了。旧移民派随后移居到了美洲更偏僻的地区,集中生活在玻利维亚和伯利兹城

  如今,全世界大约有35万门诺教旧移民信徒,其中超过6万人都生活在玻利维亚。马尼托巴移民地成立于1991年,好似新世界中生长出的旧世遗迹:在南美洲贫困的,充满原住民的混乱国度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皮肤苍白,眼睛湛蓝,高度秩序化的族群。马尼托巴移民地的经济繁荣依靠人民高度的职业伦理、富足肥沃的土地和集体所有制的牛奶工厂。

  马尼托巴是门诺教旧移民派忠实信徒的终极避风港。玻利维亚的其他教区都已经放宽了教规,但马尼托巴依然禁止使用汽车,所有的拖拉机都使用钢质车轮,因为在任何机械化运输工具上使用橡胶轮胎都被认为是极大的罪恶,因为它使人与外界的接触变得容易。男人禁止留胡子和穿着牛仔裤,只有在教堂时可以穿宽松长裤。女孩和女人的头发都要编成样式统一而复杂的辫子,穿着款式一致的服装。对于马尼托巴居民来说,这些不是随意性的规定:这是他们深信不疑的救赎之路,只有遵守这些教规,灵魂才能获得解脱。

  如所有旧移民派教徒所愿,马尼托巴基本上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地区。除了谋杀案,任何犯罪案件都不需要向玻利维亚政府汇报。警察在马尼托巴没有执法权,国家和市政当局对这一地区也没有任何监管。移民地的治安管理全部依靠由九名部长和一名主教组成的所谓政府,职位任免全部是终身制。除了玻利维亚政府强制要求每一个居民都要持有本国身份证,马尼托巴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尽管不是刻意为之,旧殖民地教会已经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国家。“旧殖民地的迁移不只是为了躲避社会恶习侵染,还是一项靠拢允许人们按自己意愿生活的国家的运动,”Helmut Issak评价道。Helmut是Eve的丈夫,他本人是一名牧师,还是巴拉圭亚松森一家神学院的重浸派历史与神学教授。他讲到在旧殖民地居民迁移到一个国家之前,他们会派代表团和政府协商,要求赋予他们自治权,尤其是在宗教执法领域的自治权。

  禁止使用任何电器产品,收音机也根本没有

  哈瑞迪犹太教[编辑

  ]耶路撒冷

  的哈瑞迪青年正在阅读墙上的Pashkvil

  本系列

  中的主题犹太人

  和犹太教词源

  · 谁是犹太人?

  · 文化

  先祖显示▼

  历史显示▼

  典籍与文献显示▼

  节日显示▼

  教派显示▼

  圣地显示▼

  建筑显示▼查论编

  哈瑞迪 (英语:haredi)(希伯来语:????????),或称极端正统犹太教,是犹太教正统派中最保守的一支。哈瑞迪教徒认为他们的信仰和宗教常规是直接传承自摩西[1]

  ,他们对于从德国

  展开的哈斯卡拉运动

  的拒绝使哈瑞迪教不同于现代正统犹太教

  。

  哈瑞迪最大的组织为Chabad[2]

  ,尽管为同一教派在各地仍有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生活常规的心灵上或文化上的派别,从各种哈西迪

  派别、西欧的立陶宛犹太人一直到来自东方的赛法迪

  哈瑞迪皆算是哈瑞迪。

  哈瑞迪教徒主要分布在以色列、北美洲和西欧,并由于高出生率以致人数成长非常快,每隔12至20年人数便成长一倍;由于教徒的定义并不明确和缺乏完善的资料,确切人数相当难估计,2011年有一份报纸估计全世界有130万哈瑞迪教徒。近来世界各地的媒体也开始对哈瑞迪产生浓厚的兴趣,起因于在以色列和纽约哈瑞迪所采行的男女隔离方式。

  目录 [隐藏

  ] 1 常规和信仰1.1 对于犹太律法的观点1.2 生活模式和家庭1.3 穿着2 人口分布和与外界的关系2.1 地理分布2.2 以色列2.3 美国2.4 欧陆西部2.5 英国3 参考文献4 外部链接

  常规和信仰[编辑

  ]对于犹太律法的观点[编辑

  ]生活模式和家庭[编辑

  ]

  哈瑞迪的生活强调以家庭为核心。在13岁至18岁(各地有不同的常规),男孩和女孩分别进入不同的学校修习摩西五经(男孩就读yeshiva,女孩则是seminary)。

  哈瑞迪教徒男子不可与非哈瑞迪教徒女子谈话。哈瑞迪教徒女子亦不可与非哈瑞迪教徒男子谈话。而通常哈瑞迪教徒不与非哈瑞迪教徒交谈,若是刻意接近哈瑞迪教徒他们通常会快步离去。

  哈瑞迪女子成年礼在12岁,哈瑞迪男子在14岁,女孩与男孩生活严格的分开,没有接触机会,哈瑞迪教徒的婚配对象通常由家长介绍认识,或由哈瑞迪宗教会介绍认识,婚前见面次数少于5次即结婚,结婚年龄女子约18岁,男子约20岁,哈瑞迪男子在14岁起每天到宗教学校(torah 或 kolel)研读犹太经典,婚后依然如此,且不从事工作,妇女为家庭主妇,由于教义禁止节育、推崇生养大批孩子,每个家庭约有6~15个孩子[3]

  ,以致大多数哈瑞迪家庭生活困苦,经济来源多为妇女打零工与仰赖政府发放福利金来维持生活(以色列政府每月给予$250至$370以色列新谢克尔

  (NIS)[4]

  ),即使如此生活仍非常困苦,甚至缺乏换洗衣物,2~3天才换洗一套衣服。199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哈瑞迪妇女自愿外出工作,成为家中经济支柱,使哈瑞迪妇女的家庭地位转而提高,2006年以来许多哈瑞迪女子期待接受外界的高等教育并进入一般社会生活,而大多数哈瑞迪男子成年后仍选择到宗教学校研读传统经典不事生产,哈瑞迪生活目前缓慢转变中。File:Satmar community Williamsburg brooklyn new york.jpg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威廉斯堡

  附近街上的哈瑞迪一家人。

  哈瑞迪的祭司(拉比)强烈反对哈瑞迪看电视或电影、阅读非哈瑞迪律法认可的报纸和使用未经过滤掉色情内容的互联网;哈瑞迪家中通常无电视、电脑,并严格禁止孩子接触网络,但哈瑞迪教徒并不拒绝某些现代科技产品与家电,如手机、冰箱、微波炉。也因此在以色列,有手机公司专门出产无法上网和其他遵循律法的手机给哈瑞迪教徒使用,亦有电脑公司客制遵循犹太律法功能的电脑,如;可收发电子邮件、但无法上网、无法开启影片、无法开启音乐的电脑给哈瑞迪的拉比使用。然而有趣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哈瑞迪开始使用网络,证据之一便是网络上哈瑞迪聊天室的人数越来越多[5][6]

  。2012年5月在纽约花旗球场

  聚集了4万名哈瑞迪教徒讨论网络的危险[7]

  。

  部分哈瑞迪出版单位拒绝刊登女性的照片或图片;2009年4月以色列一份遵循哈瑞迪常规的报纸《Yated Ne'eman》刊登了新任以色列内阁照片,却更改图片将两位女性阁员从照片上去除,另外一家报纸则直接将女性阁员涂黑。

  穿着[编辑

  ]

  许多哈瑞迪教徒认为衣着相当重要,因为能够表现他们的认同和区别于其他教派者。

  女性穿着长裙、长袖和高领衣,因经典中规定已婚女子不可露出小腿、手肘以及锁骨。男性在祷告和外出时身穿及膝黑衣外套、白衬衫、黑长裤、头戴宽扁帽,或戴基巴,蓄长胡,经典中规定男子不可修剪胡子的两边及鬓发,所以男子两鬓通常各有一搓螺旋状卷曲且摇曳的鬓发。[8]

  人口分布和与外界的关系[编辑

  ]地理分布[编辑

  ]

  估计哈瑞迪的人数相当困难,且许多研究可能都严重低估人口总数,这是因为哈瑞迪教徒普遍相当不愿或不情愿接受研究和人口普查。但是所有的研究都指出哈瑞迪人口的成长率极高,且有非常多的年轻人口。

  国家年分人口平均成长率以色列

  2006444,000–795,0006%[9]美国

  2006468,0005.4%英国

  200722,800–36,400[10]

  4%[10]

  其他拥有相当哈瑞迪人数的国家还包括加拿大、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士、奥地利、南非和澳大利亚。

  以色列[编辑

  ]

  以色列是拥有最多哈瑞迪人口的国家,约70万人(全国犹太人总数约为600万人);主要族群来自于中欧犹太人,另外约有20%则是来自于亚系犹太人。在以国主要的聚集地则是耶路撒冷、贝内贝拉克、莫迪因伊利特、贝特伊利特、贝特谢梅什、阿什杜德、采法特和埃尔阿德。另外在南部建立两座哈瑞迪城市( Kasif和Harish)也正在计划中。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当鼓吹犹太复国的锡安主义正兴盛时,许多哈瑞迪教徒却反对锡安主义;主要理由便是他们深信犹太人在政治上独立的达成会是借由神的介入,也就是救世主默西亚(Messiah)的到来,也因此任何干涉历史进程的举动都是违背犹太律法的。

  在现代以色列,哈瑞迪教徒的教育体制(Mamlachti dati)是与一般以色列人分离的,哈瑞迪学校极其强调研读犹太经典。哈瑞迪学校受到以色列政府的支持,但是教育部却无权干涉老师的聘用与解雇和学生的注册;学校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外界的捐款,尤其是来自于美国。自14岁起,许多哈瑞迪男孩便不再学习任何世俗的科目(科学、数学、外语),转而专注在犹太律法的研读。由于哈瑞迪教育与主流社会完全脱节(许多学校甚至连电脑都没有),并导致许多成年的哈瑞迪教徒并不具备专业能力以面临社会和经济的需求,政府甚至会发放津贴给予哈瑞迪,造成以色列政府沉重的负担,因此在国内有许多人士要求立法强制规定哈瑞迪学校应教导学生核心科目(如数学、英语、科学和公民等),但目前仍碍于哈瑞迪社群保守势力庞大而未进展。[11]

  哈瑞迪拉比也反对哈瑞迪青年服兵役,2002年塔尔法案(Tal Law)允许信仰哈瑞迪的犹太人可以因为要研究犹太律法而豁免兵役,如此才能确保他们能够专心研读;不过该法案在2012年遭最高法院宣告违宪;同年12月以色列内阁通过提案,允许哈瑞迪教徒选择社区服务以替代兵役(替代兵役半年,以色列公民服兵役3年),包括在警察局、消防局、救护车或社福机构服务,但仍然形同免除哈瑞迪教徒兵役,引起反对党和社会反弹。目前至少有1000名哈瑞迪自愿入伍。

  哈瑞迪坚守男女分离也在以色列造成很大的争议,部分公车(?? ??????)甚至遵循哈瑞迪律法,规定男性坐在前面的位置,而女性只能坐在后面的座位。近来屡次传出有哈瑞迪教徒向其他信仰现代犹太教的女性丢掷物品、抗议、怒骂她们的穿着不得体,对象甚至只是小学女生[12]

  ,这些事项引爆2012年以色列

  各地民众游行抗议反对哈瑞迪歧视女性[13]

  ,群众甚至故意搭上坚守哈瑞迪常律的公车以示抗议[14]

  。

  哈瑞迪教徒非常关切政治上的权益,长期以团结投票方式促成有益哈瑞迪的社会福利法通过。

  目前以色列国内主要由哈瑞迪社群所支持的政党主要有夏斯党(???)、以色列联盟(????? ?????)、摩西五经旗帜(??? ?????),这三个极端保守的政党在以色列国会都占有席次,其中夏斯党更在2006年选举追平主要左翼政党以色列工党的席次,2009年以色列议会选举更超越该党,目前仍是国会里第四大党,并长期参与执政联盟。

  美国[编辑

  ]

  美国拥有第二多的哈瑞迪教徒;在2010年约有36万人(占总犹太人口的7.2%),曼彻斯特大学则在2006年估计有46万8000人。1988年另一个研究则指出,纽约市布鲁克林威廉斯堡约4万至5万7千的哈瑞迪教徒;该区的布碌仑菠萝公园(Borough Park)附近几乎都是哈瑞迪教徒,其中多数是哈西迪。纽约州还拥有两个主要以哈瑞迪组成的村庄“齐亚斯乔伊尔(Kiryas Joel)”和“纽史桂尔(New Square)”,在此两地主要语言皆是使用意第绪语,交通标志也都以意英双语标示。

  在美国纽约州齐亚斯乔伊尔

  同时标示意第绪语

  和英语

  的路标。

  拥有较大的哈瑞迪社区的地区包括纽约州(纽约市布鲁克林和Monsey)、新泽西州(Lakewood和Passaic)、加州洛杉矶、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俄亥俄州克里夫兰、马里兰州巴尔的摩。

  欧陆西部[编辑

  ]

  约有25,000人分布于法国,大多数是来自米兹拉希非洲后裔,主要的哈瑞迪社群分布在巴黎、史特拉斯堡和里昂。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亦有相当重要的哈瑞迪社群,主要是中欧犹太人后裔。其他拥有一定规模的哈瑞迪社区的西欧城市包括瑞士苏黎世和巴塞尔、荷兰阿姆斯特丹;另外在奥地利维也纳也有一个哈瑞迪社区。

  英国[编辑

  ]

  在英国,最大的哈瑞迪社群在伦敦、索尔福德/Bury和盖茨黑德,主要来自于中欧移民。目前英国哈瑞迪人数快速上升。

  门诺派类似,阿米什人是16世纪早期激进宗教改革形成的瑞士再洗礼教派后裔。瑞士再洗礼派或“瑞士兄弟会”由Felix Manz和Conrad Grebel发起。门诺派的名字来自门诺·西蒙斯(en:Menno Simons公元1496-1561年)。西蒙斯是荷兰的罗马天主教教士,他于1536年改宗再洗礼派。他是低地再洗礼派社区的领袖,然而他的影响逐步遍及整个瑞士。

  阿米什运动得名于瑞士门诺派领袖雅各·阿曼(en:Jacob Amman公元1656-1730年)。阿曼认为门诺派已经渐渐偏离了西蒙斯的教导,特别是闪避(shunning)被驱逐会员的做法。瑞士门诺会从未像低地再洗礼派一般严谨地实施闪避。阿曼则坚持严格实施闪避,甚至到了这个地步:拒绝同配偶吃住,直到对方悔改自己的行为。

  由于在瑞士不受欢迎,门诺派散居于阿尔萨斯和普法尔茨地区,严格拘泥于字句造成了他们的分裂。1693年,阿米什派正式分立。这一段渊源,令有些人把阿米什人视为保守的门诺派。18世纪始,一些阿米什人移居美国。许多人最后定居在宾夕法尼亚州,其他的扩展到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爱荷华州、肯塔基州、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州、密苏里州、内布拉斯加州、纽约州、俄亥俄州、马里兰州、田纳西州、威斯康辛州、缅因州和加拿大。

  绝大多数阿米什人社区最终未能保持阿米什人特征。1860年起的几次大分裂造成了这样的结局。当时,在俄亥俄州举行的牧师联会关注了如何面对来自现代社会压力的问题。会议本身就存有进步主义思想,牧师们必须聚集在一起,讨论阿米什教会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但是保守的牧师抵制了牧师联会。于是,在之后的几十年,进步主义的阿米什教会就逐渐被吸纳到“旧式”的门诺派中。小部分残余演变成今天的阿米什人。当电力和汽车等阿米什人拒绝接纳的技术在社会中广为使用后,围绕阿米什社区的旅游业开始兴盛。

  有一部由澳大利亚导演拍摄的故事片《证人》用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阿米什人的生活。

  人口和分布地区[编辑

  ]

  阿米什人现在人口约200,000人[2]

  ,平均每个家庭的儿童数为7人,人口增长迅速,并且不断开拓新的定居点和耕地,旧信条社区分布于21个州,主要分布在美国俄亥俄州

  、宾州

  、印第安那州

  和加拿大

  境内。[3]

  主要居住地的人口数目如下:

  地 区人 口俄亥俄州

  55,000宾夕法尼亚州

  47,000印第安纳州

  37,000

  旧信条阿米什人不传教,所以也很少有外人变成阿米什人。其他阿米什社区的确有宣教活动。

  宗教、生活方式和文化[编辑

  ]

  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被社区的Ordnung(德语:条令)所规范。各个阿米什社区,甚至同一社区内的不同街区的条令都不尽相同。

  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很难概括,因为没有一个概论能涵盖所有的阿米什社区。阿米什团体可能因为帽沿的宽度,是否允许吸烟,马车的颜色等问题而分裂。总的而言,他们重视宗教的自由、和平、家族、团契、弟兄姐妹、跟世上分裂、不可暴力,不去当兵,不参与政府的事。按照“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4]

  的经文,过无抵抗的生活。在这社会里,团体精神比个人主义、协力比竞争、灵性比拥有的物质更有价值。宗教侍奉[编辑

  ]

  阿米什人他们坚信上帝。旧信条阿米什人每两周的一个星期日会在私人住宅聚会礼拜。他们没有豪华的教堂,平常的聚会就是在自家的农舍,一间称之为社屋的地方举行。平均每个教区有168名信徒,因此通常要坐在好几个房间里,男女分坐两边。崇拜由一个传道人或主教的简短布道开始,接着是读经(用一种独特的日耳曼语读著古老的圣经)和默祷,然后是一个较长的布道。崇拜过程中有赞美诗,没有伴奏及和声,低声吟唱,通常一首诗歌要持续15分钟之久。崇拜后有午餐及社交活动。崇拜仪式和诗歌均使用德语。根据《圣经·使徒行传》第一章23至26节,传道人和执事从会众推举的名单中抽签选出。他们终身侍奉,并且不接受正规训练。阿米什人的主教从传道人中选出。

  骄傲和谦卑[编辑

  ]

  两个重要的概念有助于理解阿米什人的日常行为:对“骄傲”的恐惧和对“谦卑”的推崇。谦卑通常表达为“顺服”和“交托”,也许更确切的理解是不情愿表达自我主张。愿意顺服于上帝的旨意,并且表达为团体规范,在美国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中是一个异数。反个人主义倾向是下列行为的出发点:拒绝使用节省劳力的技术,以免不依赖邻居的帮助;不使用电力,以免造成购买显示身份地位的商品而竞争;不照相,以免造成个人或家庭的虚荣心。近似的做法还包括拒绝初中以上的教育,特别是理论学习,对日常的农场生活毫无帮助,只会引发个人或物质方面的野心。在美国的高中教育里,培养竞争和自立意识是件好事,而这与阿米什人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与世隔绝[编辑

  ]

  阿米什人通常引用三段《圣经》经文来浓缩他们的文化态度:

  《哥林多后书

  》第6章第14节:“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哥林多后书》第6章第17节:“又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罗马书

  》第12章第2节:“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阿米什人与非阿米什人保持最低限度的接触。然而,随着土地价格上涨,低技术农场产出降低,许多阿米什人被迫离开农场,在工厂和建筑工地做工,或在旅游景点做手工艺品牟利。阿米什人对这类接触的后果和自身文化的商业化感觉非常矛盾。装饰艺术在阿米什人的真实生活里非常次要,虽然价格昂贵的阿米什床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阿米什人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些东西,认为这是容易培养自我和虚荣的领域。

  洗礼和闪避[编辑

  ]

  阿米什人和其他再洗礼派认为给儿童洗礼没有意义;这正是这个教派名字的来由。阿米什儿童在所有问题上都必须遵从父母的意愿;但是,年龄满了的时候,他们被期望作出成人的承诺来终身侍奉教会。

  当然,会有许多年轻人作出相反的选择。有一个阶段称为“徘徊”,被外界广泛误解。这通常是指青春期到正式成人承诺终身委身于阿米什生活方式之间的阶段。对于非阿米什人家庭,年轻人在这个阶段有些越轨行为是可理解的,但是这并非阿米什人所期望。有人选择不加入教会,因而脱离社区。有些社区会主动闪避脱离教会的人,甚至闪避去不同阿米什社区的人。也有社区几乎不闪避,与脱离教会的人保持密切的家庭和社交联系。

  现代科技[编辑

  ]File:Amish vs modern transportation.jpg

  阿米什与现代,两种交通工具的对比。摄影者:Nils Fretwurst.,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阿米什人的生活很简朴,多数阿米什人(特别是旧教条派)以不使用电力和汽车而著称。他们也没有脚踏车,只准有煤气马达。他们如此行事的理由却往往被误解。阿米什人并不视技术为邪恶。他们不接受现代文明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新事物会影响家族的团聚或者使生活变得复杂。接不接受新事物由每一个"教区"(church district)自行决定。人们可以请求社区接纳技术。在一些社区,教会领袖定期召开会议审理这类请求。在某些社区可以随时召开这样的会议。因为阿米什人及其他门诺派教会,不像圣公会或天主教会有自上而下的治理系统,每个社区对哪些技术可接纳有不同看法。

  例如,电力被视为与“世俗世界”的联系。使用电力会导致使用家用电器,令阿米什人简朴的生活方式复杂化,引发为了物质生活的个人竞争,进而摧毁整个社区。然而,在某些阿米什社区,电力可以使用在特定场合。例如,没有电力就无法从事劳作,那么12伏特的电池就是可接受的。发电机仅允许用于金属焊接、电池充电、驱动牛奶搅拌机等。许可12伏特电力系统的理由是预防滥用电气设备。大多数12伏特电源不足以驱动“世俗的”现代电器,如电视机、电灯泡或电吹风等。在某些情形下,室外电器可能是允许的,例如剪草机等。阿米什人抽取地下900米深处的天然气,用作天然气灯和特制冰箱的能源。同时阿米什人还抽取地下水供社区使用。

  阿米什社区用妥协的方法接纳技术,在外人看来非常古怪。例如有的社区,如果有人推或马拉,那么汽油动力的剪草机就是许可的。理由是,坚持手工耕作,就不会受诱惑去购买更多土地,使自己超过同一社区的其他人家。许多阿米什社区也接纳化学杀虫剂和基因改良农作物。总而言之,阿米什人试图避免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对社区的负面影响。

  语言[编辑

  ]

  除了英语,多数阿米什人说一种独特的高地口音德语,称为“宾夕法尼亚德语”或者“宾夕法尼亚荷兰语”。不仅仅是阿米什人,许多居住在宾夕法尼亚的德裔移民也说这种语言。所谓的瑞士阿米什人说阿勒曼尼语,他们称作“瑞士语”。河滨阿米什人,特别是1960年代后出生的,趋向于在家主要说英语。阿米什儿童先学德语,然后才学英语。各个社区的口音不同。他们的德语与其他再洗礼派社区的口音也有差异。

  他们在生活和礼拜当中会使用宾夕凡尼亚纪德文,在学校学英文。

  服装[编辑

  ]

  阿米什社会多数男性都头戴宽边草帽,穿吊带长裤。女性穿单色长裙外加围巾,头上则戴无边白色小帽。这些传统源自于欧洲瑞士到德国再移民美国前的服装,在宾州兰开斯特郡,住民都穿着这种传统服装。[5]

  一些社区的着装规范包括禁止纽扣,只用褡袢。也有些社区允许服装上缝纽扣。禁止纽扣的原因是它与军服的历史渊源。通用的美学标准是“朴素”:一个人的衣着不能以剪裁、颜色或其他风格来引人注目。然而,阿米什人的服装款式仍停留在19世纪风格,他们出现在外部世界时显得特立独行,与其初衷相反,常引来好奇的目光。

  阿米什男人在单身的时候胡须剃得很干净,结婚后留鬓须。嘴唇上面不准留须,因为在16到17世纪的欧洲这是军队的习俗。

  健康问题[编辑

  ]

  阿米什社区为多种遗传病所困扰,如埃利伟氏症候群。几乎所有的阿米什人都是早期数百名拓荒者的后代,近亲通婚的奠基者效应是阿米什人遗传病的根源。有些疾病甚为罕见、独特和严重,致使阿米什儿童的死亡率非常高。阿米什人把这个困扰当做“上帝的旨意”来接受,他们拒绝婚前基因测试,即使有孩子得了遗传病也不进行基因诊断。然而,许多父母愿意用现代技术手段治疗孩子。

  阿米什人逐渐重视跨族通婚。一个地区的遗传病通常在其他地区会消失,从无血缘关系的社区选择配偶可以避免遗传病,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阿米什社区之间。

  由于不购买保险,阿米什人在美国很难接受医疗服务,美国没有全民医疗服务系统。从1990年代中期始,美国一些医院开辟特别项目来帮助阿米什社区。

  多数阿米什人不采取任何节育措施,包括安全期避孕法。

  教育[编辑

  ]

  阿米什人不让子女接受初中以上的教育,认为到这个阶段的基本知识就足够应付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阿米什人几乎没几个人上高中,读大学的就更罕见。八年级结束以后,他们会教男孩木匠的技术或是农业的事,女孩从十二岁开始学料理和家事,十六岁能有男朋友。

  阿米什人的家庭就是他们的学校,也是他们的教会,许多阿米什社区开办自己的学校,通常是一个大通房,教师也来自阿米什社区。

  在过去,阿米什人因为学校的事与外界发生了大冲突。1972年,三个阿米什家庭拒绝送14岁和15岁的孩子上高中,被判处罚金5美元。威斯康辛州最高法院推翻了这个判决,裁定:以“接受义务教育”为由,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信仰自由条款,不具备正当性。联邦最高法院维持了复审裁决。

  现在,大部分的冲突已经解决,政府教育当局允许阿米什人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某些州的法律禁止低于某个年龄的孩子辍学,即使孩子已经初中毕业。变通的做法是,让孩子不断地重读八年级,直到可以合法离校的年龄。

  庆祝活动[编辑

  ]

  他们在庆祝的时候会举行所谓拼布蜜蜂会,即是许多妇女群集在一起制作拼布被毯,大家一边享受乐趣、食物和闲聊,完成的拼布卖掉的收入则当作慈善捐款,他们的被毯都是利用旧衣服或剩布所完成,使用的颜色都是暗紫、藕紫、翠绿、咖啡、深红、浅褐色、铁青、朱红、暗红、灰色、黑色等等,不使用白布,因为白布只在丧礼的时候使用。他们还有一样象征性的东西就是脸部没有五官的娃娃,因为这是他们的教规,在圣经里面提到“不可为自己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的百物”,信奉阿米什教派的母亲们世世代代为他们的女儿缝制这些娃娃,式样始终如一,毋需变换、美化或改良,只须经久耐用。[6]

  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编辑

  ]File:Nappanee-indiana-amish-acres.jpg

  阿米什人的地产

  阿米什人作为整体受到了现代世界的压力。例如《童工法》,对阿米什人长期保持的生活方式是个威胁。阿米什儿童在年幼时(以21世纪的标准)就被教导努力工作。孩子从事新的工作时,通常父母会监督以确保效率和安全。由父母来决定孩子能否从事危险的工作,与现代《童工法》有抵触。

  与大众的想法相反,阿米什人行使投票权,而且被全国性政党视为潜力巨大的摇摆选民:他们的和平主义和社会道义对左派政党很有吸引力,而他们的保守主义形象又符合右翼政党的口味。他们奉行非暴力不抵抗,所以很少进行自卫。在战争时期,他们采取良心反战立场。

  如许多门诺会的人一样,阿米什人不介入保险,而依靠教会和社区的支持。比如谷仓毁于火灾或其他灾害,整个社区会一起来修复,通常一天内就完工。

  1961年,美国税务局宣布,鉴于阿米什人不接受政府的社会福利,而且出于宗教理由不接受保险,他们也无须缴纳相关的税项。1965年这一政策正式写入法律。某些团体和雇主也适用免交社会福利税,然而法律规定他们必须供养年长和残疾成员。阿米什人实际纳税比较重,特别是房地产税,因为他们很少接受政府服务。

  阿米什人有时受到邻近社区的敌视和歧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米什人的和平主义立场引发了许多骚扰,被迫应征入伍的阿米什人也受到各种形式的刁难。

  易于混淆的其他族群[编辑

  ]

  再洗礼派的宗教团体普遍拒绝使用汽车并且与外界隔绝,有时旧信条门诺会、胡特尔派和日尔曼浸信弟兄会也被外人误认为是阿米什人。这些人都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但是拥有不同的口音和宗教传统。也有人把阿米什人与摩门教混为一谈。

  性侵犯的争议[编辑

  ]

  若干新近出现的高曝光率案件引发了人们对阿米什社区儿童性侵犯问题的关注,这个问题被称为“某些社区的瘟疫”。旧信条社区的主教和牧师们解决了争端,并且发出惩罪令(通常只是“闪避”),所以性侵犯从未向司法机构报案。受害人很难讨回公道,而向外求助可能会被本族人闪避。玛丽·拜勒在8到14岁期间被自己的兄弟们强奸了上百次,由于报了案她被逐出教会并离开阿米什社区。[7][8]

  大卫·犹德回忆说,在保守的Swartzentruber 阿米什家庭有人与自己的女儿乱伦

  ,得到的惩罚仅仅是90天的闪避。还有一个阿米什女子被自己的姐(或妹)夫经常强奸,而施暴者最终仅被处以两个半月的闪避。[9]

  一些社区也曾被指责过于宽容对儿童身体侵犯的行为。即使如此,有关儿童身体侵害或性侵犯在阿米什社区发生的比例并不比在普通社会高,与外界社会的隔绝使受害者很难寻求帮助。

  成人礼——决定是否要成为阿米什人》是汤姆·沙切曼的又一部社会人文类著作,由Farrar Straus & Giroux出版社于2007年5月出版。这本书取材于美国俄亥俄州和印第安那州阿米什人的生活,生动地描述了阿米什人“成人礼”的传统习俗。

  每一个阿米什少年满16岁时,在举行过成人礼仪式之后的一个月期间,便被允许尝试体验他们未成人时通常所禁止的一些活动:抽烟、喝酒、晚会、开车、时装、音乐、使用手机。在这段时间结束时,这些少年必须决定:他们是否愿意放弃享用这些现代物质文明的产物,在他们的余生恪守门诺教派的严格教规生活下去。说白了,就是必须决定自己是否想成为阿米什人,继续留在阿米什保留地中过着简朴的生活和从事简单的劳动。

  沙切曼的著作发人深省地描述了大多数阿米什少年决定是否放弃现代生活的心理过程。作者通过向我们展示的鲜为人知的阿米什人生活,反映了我们对青少年青春期所普遍固有的成长变化过程的深思和探索。

  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简朴“的衣着和非电气化的农场——蕴藏着阿米什群落的神秘性:他们依靠什么力量留住年轻人,使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世代相传。当阿米什少年被允许过着一段超越宗教信仰束缚的生活时,即允许他们体验喝酒、婚前性生活、新潮服饰、电话、吸毒、狂欢晚会,这时让他们决定人生取舍的法宝是成人礼。这些少年的父母希望,通过让他们体验这些自由的生活,可以帮助他们做出自己最重大的人生抉择:是否受洗(阿米什人成年才受洗)成为基督教徒加入教会,永远放弃世俗的生活方式,还是选择离开他们的生活圈子,走向反差强烈的外部世界。特别是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物质文明的大环境下,阿米什少年需要做出这样的人生选择格外艰难。

  沙切曼描述了构成阿米什人坚强的生活基础的元素:道德规范、家庭观念、宗教信仰。他借助于阿米什人成人礼的经历作为衬托,使人们了解美国少年的青春期和身份特征,还通过阿米什成人礼的过程,描写了迅速发展和变化之中的阿米什人的世界——不仅涉及了那些朴素的阿米什人的勤勉严谨,而且还展示了他们在生活和迁徙过程中所表现的丰富文化内涵。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评论道:“沙切曼好像是一位大作曲家,熟练地指挥着一支管弦乐队,演奏着包罗所有阿米什元素的一部和谐悦耳而容易产生共鸣的交响乐,以历史、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新闻学贯通全书。”

  阿米什人简介

  阿米什人,或者称作简朴的人,属于十六世纪起源于荷兰基督教派的门诺派教徒,大约在1720—1730年间陆续到美洲定居。他们首先到达美国东部宾夕法尼亚州兰卡斯特县,因此这些阿米什人也被称作宾州德国人, 然而宾州德国人并非都是阿米什人,还有来自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他们在家里一般说一种德语方言,祈祷时念高地德语,在学校或与非阿米什人交流时说英语。

  在如今的美国大平原上,阿米什人仍然保留着约300年前那种朴实无华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阿米什人至今仍然拒绝使用一切现代化的产物:不用电灯,不看电视,不打电话,不用洗衣机,不开汽车,不玩游戏机、不看电影、不穿时装等运用现代化技术技巧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冰箱、照明、木工刨床都用煤气,另外也使用直流电,譬如电筒。他们的运输工具是上一世纪欧洲人使用的那种四轮马车。

  这是一群特殊的美国公民,以德语为母语,不纳税,不服兵役,不接受政府资助,不买保险,不投票,也不接受高等教育。阿米什人的全部教育不超过八年级。这并非是他们不重视教育,而是对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文明和文明人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阿米什人的教育理念推崇谦卑、宁静、规避技术,而现代教育则鼓励人们用尽心机和知识技能去竞争,希望个人成功,追逐最大利润,而不是与他人平等、幸福地共同生存。实际上,阿米什人非常重视教育,一种为简朴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更明确地说,阿米什教育遵从了经典的智慧教育而非技巧教育的模式。

  阿米什人装束特别,都着粗布衣服,成年男人下巴蓄长胡子,戴黑色宽边礼帽,女子戴围巾或者配仕女帽,从不佩戴珠宝首饰。阿米什人制作的工艺品,做工精致,淳朴可爱。但是他们制作的布娃娃只有一张素面,脸上没有五官。据说是因为阿米什人“不想看见别人,也不想被别人看见。”

  门诺教是1520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一个宗教分支,由天主教神父Menno Simons创立。Simons倡导成人洗礼和和平主义,认为只有过朴素生活才能上天堂。他的主张遭到教会领袖的猛烈抨击,迫于新教义的压力,新教和天主教教会开始在中西欧地区迫害门诺的信徒。多数门诺教徒因发誓遵行非暴力原则而拒绝反抗,他们逃到俄国,在那里找到了庇护,过上了不受外界侵扰的生活。

  到了1870年,迫害运动蔓延到了俄国,门诺教徒们把下一个避难所设在加拿大,那里的政府非常欢迎前来拓荒的新移民者。到达加拿大以后,很多门诺教徒开始接受现代服饰,语言等与当下社会同步的事物。而有一个小团体则依旧认为,只有继续像先祖那样生活才有资格上天堂。看到教友们被外面的新世界所蛊惑,他们感到惊恐不已。这个小团体被称为“旧移民派(Old Colonists)”,他们在1920年离开了加拿大,一部分原因是政府要求门诺教会学校教授英语,并采用全国通用的课程。(至今,门诺教旧移民派的学校依然只教德文,授课内容严格限制在《圣经》之内。而且,男孩到了13岁,女孩到了12岁以后就不再上学。)

  旧移民派移民到了巴拉圭和墨西哥。那里农田富庶,科学技术匮乏,最重要的,政府承诺,他们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到了1960年,墨西哥开始执行教育改革,威胁到了门诺派的独立自治,又一次移民迁徙开始了。旧移民派随后移居到了美洲更偏僻的地区,集中生活在玻利维亚和伯利兹城

  如今,全世界大约有35万门诺教旧移民信徒,其中超过6万人都生活在玻利维亚。马尼托巴移民地成立于1991年,好似新世界中生长出的旧世遗迹:在南美洲贫困的,充满原住民的混乱国度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皮肤苍白,眼睛湛蓝,高度秩序化的族群。马尼托巴移民地的经济繁荣依靠人民高度的职业伦理、富足肥沃的土地和集体所有制的牛奶工厂。

  马尼托巴是门诺教旧移民派忠实信徒的终极避风港。玻利维亚的其他教区都已经放宽了教规,但马尼托巴依然禁止使用汽车,所有的拖拉机都使用钢质车轮,因为在任何机械化运输工具上使用橡胶轮胎都被认为是极大的罪恶,因为它使人与外界的接触变得容易。男人禁止留胡子和穿着牛仔裤,只有在教堂时可以穿宽松长裤。女孩和女人的头发都要编成样式统一而复杂的辫子,穿着款式一致的服装。对于马尼托巴居民来说,这些不是随意性的规定:这是他们深信不疑的救赎之路,只有遵守这些教规,灵魂才能获得解脱。

  如所有旧移民派教徒所愿,马尼托巴基本上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地区。除了谋杀案,任何犯罪案件都不需要向玻利维亚政府汇报。警察在马尼托巴没有执法权,国家和市政当局对这一地区也没有任何监管。移民地的治安管理全部依靠由九名部长和一名主教组成的所谓政府,职位任免全部是终身制。除了玻利维亚政府强制要求每一个居民都要持有本国身份证,马尼托巴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

  尽管不是刻意为之,旧殖民地教会已经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国家。“旧殖民地的迁移不只是为了躲避社会恶习侵染,还是一项靠拢允许人们按自己意愿生活的国家的运动,”Helmut Issak评价道。Helmut是Eve的丈夫,他本人是一名牧师,还是巴拉圭亚松森一家神学院的重浸派历史与神学教授。他讲到在旧殖民地居民迁移到一个国家之前,他们会派代表团和政府协商,要求赋予他们自治权,尤其是在宗教执法领域的自治权。

  作者:zhen-liang

  链接:一个人每天给他一块钱,哪天不给了他便会记恨;一个人每天给他一巴掌,哪天不给了便会感激,这是什么心理? - zhen-liang 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给奴隶遵守的道理,有等级地位自由民不会接受的

  有一个叫做bodi族的更野蛮,这个种族奉行的法律就是:自己死一个,别人也要死一个,曾经有一辆车在路上撞死一个bodi人然后逃逸了,于是bodi人带着枪聚集起来,埋伏在路上,朝从这条路经过的每一辆车开枪,打中一辆车司机的肩膀,打穿了副驾乘客的头,顺便打死了车厢里的一个女人。

  不要觉得没道理,因为bodi人奉行的是自己死一个,别人也要死啊,不管这个别人是肇事者,还是无辜群众,是埃塞俄比亚人,还是外国人,反正不是自己人,就都是别人。

  bodi人至今如此。

  了解了吧?现在的埃塞俄比亚部落,仍然维持着原始野性的一面,并不是人家多么的纯粹多么的能保护当地文化。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世世代代的本性如此,另一方面是这里物质生活条件实在是不发达,而且与外界隔绝,联系甚微,所以道德准则、穿着打扮、生活习惯依然与从前一样。

  离开这里回首都艾迪斯的路上,我猛然留意到,车窗外的景色就像是一部人类发展的电影,兽皮变成布片,布片变成衬衣;草房变成木屋,木屋变成高楼。开始有了自来水,有了电,有了网络。简直就像是浓缩了人类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埃塞俄比亚旅游攻略图片

  Mursi族是埃塞俄比亚部落中一朵盛开的奇葩,其知名度远胜于其他所有部落,因为他们有唇盘的习俗,所以也被称为唇盘族。这也是埃塞俄比亚商业化程度最高的部落。

  这个部落的女人们会在孩童时期,就在下嘴唇和耳垂上切开一个口子,用陶制的盘子逐渐把嘴唇和耳垂越撑越大。这种习俗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为了保护自己部族的女人们不被外族侵犯而故意变丑。

  如今的mursi人依然还在延续唇盘的习俗,不过他们在日常中通常并不佩戴。为了吸引游客拍照,他们才会拉开嘴唇戴上陶盘,很多的年轻人,并不是从内心里喜欢这种习俗了。

  如果一辈子不洗澡的是不是就没有这个问题了,这里的人干脆遇到人不同种族就砍死。更加不要说发财了,和他们一样什么问题都不用问了

  今流传在费尔干那盆地的关于“麦子”的故事,乌族16世界起开始定居在平原,后来南下的吉尔吉斯人居住在山上以及半山腰。

  两个不相识的人相遇,就说一句“麦子”作为接头暗号,类似于韦小宝说的地振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玄机在哪呢,乌族人发音麦子是:布格达衣,吉尔吉斯人发音是:布衣达衣,如果两个人发音一样,就是友好的同族人,大家手拉手去上学,如果不一样,就拔刀刺杀,厮杀个你死我活。这个故事来源于老毛子的《东方全史》,有点让人震撼。呵呵。主要中亚人都是黄白混血,虽然吉尔吉斯总体上没有乌族混得白点,但是乌族也有混的黄的,吉族也有混的白一点的,互相不好认。要是一老毛子跟咱们,老远就看出不是同族人了。

  有时候觉得共产主义在某段时间还是很成功的,当年老毛子真是费尽了心血发展建设这些地区,建工厂,建学校,这些原来受尽欺压没有文化的屈辱民族终于站立起来了,他们光荣的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苏维埃公民,其次才是一个乌人/吉人/哈人,再其次,这个要分了,很多人当时视安拉为粪土,已经不能算是穆斯林了。

  乌兹别克人在中亚人口最多,也是跨界最广的一个民族,五国,每个国家都有它,另外阿富汗和咱们也有。

  吉尔吉斯斯坦的西南部,有个州叫奥什州,东边就是咱们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北边是乌兹别克斯坦。这个州呢,吉尔吉斯人占60%,乌兹别克人占30%,剩下的就是老毛子和其他的咯。

  我之前说了,东乌人,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当然其自身也有问题,一直是落后愚昧狡诈的代名词,所以吉尔吉斯人很看不上这些人,双方一有个小问题,立马就会演变成械斗,大家可以去百度奥什冲突,几十年来发生了无数起,去年的吉尔吉斯冲突,也是两族之间的冲突。

  双方惨烈到什么程度呢,把对方杀了,头挂在电线杆上,尸体挂在肉铺的吊钩上……而且电视台还播出这样的画面。1990年,双方就死了1000多人。

  现在的奥什州中,种族隔离,各自有自己民族的学校、清真寺、商店,互不来往,当然在整个吉尔吉斯,歧视乌族的风潮根深蒂固,大量的乌族返回乌国,但是就像去年咱们看到的,乌国也不是个东西,居然封锁边境,不让同族难民回国,很让我们这些看客都寒心。

  唉。主要乌国的日子也不好过啊,中亚五国,最穷的是塔吉克斯坦,倒数第二就是乌兹别克斯坦了。它拿什么养活难民呢,也怕引起自己本国的社会动荡。

  想领导别人,阿拉伯土豪要求是必须阉割才有资格领导别人

上一篇:2023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下一篇:展新时代农村风貌,塑造当代农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