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秦观十篇
鹊桥仙秦观篇1
鹊桥仙秦观中的千古名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此词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来源:文章屋网 )
鹊桥仙秦观篇2
关键词: 秦观 《鹊桥仙》 别样七夕情
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引得历代文人墨客通过诗词寄托自己的情愫,表达对牛郎织女的美好祝愿,也使得“牛郎织女”的传说更加动人、意蕴丰富。如:“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小雅?大东》)这是先秦的哀叹;“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这是汉人的惋惜;“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陷河梁。”(曹丕,《燕歌行》)这是魏士的浅吟;“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这是唐人的感叹。
在众多作品中,秦观所作的《鹊桥仙》可谓情致不同,别有一番风味。且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上片开篇两句“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描绘了隔河相对的织女和牛郎准备赴会的情景。一个在“弄巧”而成多姿多彩的纤云,准备穿着它前往与爱人相见;一个正急切地飞渡银河,赶去赴会,着一“恨”字流露出久别的怨恨。这一工整的对偶句不仅交代了时间、环境、人物和事情,而且把人物的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银河迢迢暗渡”是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叙述了他们长途漫漫、宵行赴会的情景。后两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则就两人的七夕重逢,推出词人秦观的爱情观。“金风”,指秋风。这里不说秋风而改说金风,恰巧彰显了此风的珍美难得。“玉露”,即寒露。着一“玉”字,正好描写出露珠之晶莹清润,亦兼带清爽之意。古代文人常以“金风”、“玉露”并提,用来突出珍美圣洁的特定环境和氛围,如唐代诗人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一句。但在此秦词的情趣却与李诗有别。李诗强调的是牛郎、织女仅能在每年的七夕才得一见,表达对他们难以相聚的同情;秦词凸显的则是牛郎、织女相会于“金风玉露”这一美好的时刻,从而表达对他们爱情的羡慕与赞美。
总的说来,上片表述的意思是:秋云纤薄,变换出繁多而巧妙的花样,让人不禁联想到,那是织女灵巧的双手在不停地织着美丽的锦缎。再看银河两侧,织女星、牛郎星闪烁不停,似乎在诉说着无限怅恨;流星飞逝,传递着他们天各一方、经年不见的离愁别恨,令人感到一丝凄凉。但是对于此情此景,秦观在词中表达的却是一种欣喜,他为牛郎织女的相会而高兴。在他眼中,牛郎织女虽然一年只能相见一次,但这一次却远远胜过人世间无数夫妻的天天见面。“相爱容易相知难”。试想,假如夫妻间天天见面却彼此不知心甚至吵闹不休,怎能比得上牛郎织女这一对相互牵挂的恩爱夫妻,尽管他们一年只能于七夕相见一次。
词的上片是写“佳期相会”,词的下片转而写“依依惜别”。
下片前三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展开想象,词人设想织女牛郎相会于鹊桥的情景。开端作者把情人相会时的那种情意比作悠悠无声的流水,以“流水”形容柔情,让人格外感到爱情的温柔缠绵。然而,“别恨长长欢计短”,愈是情深意厚,就愈加感到韶光苦短,这一夕的佳期,竟然像梦幻一样倏然而逝;那萦绕着幸福的鹊桥,转瞬间却成了他们离别的归路。“忍顾”,实为不忍顾,运用的是反问语气。“顾”,意为看。着一“忍”字,把爱人分离时那般悲痛欲绝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全句意为:他们依依难舍,怎么会忍心看那条鹊鸟搭桥而成的归路呢?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看都不忍看,当然更不忍走了。所以,这里不说不忍走而说不忍看,意蕴更显深厚,能把“别时难”的内心情感和外在场景融为一体。作品中主人公难舍难分的感情表达得更为酣畅淋漓,达到了无可遏止的地步。
最值得赞赏的是词的结句,秦观并没有沿用时俗陈套,以凄婉低沉的情调作结,而是笔锋一转,另辟蹊径,以全新的境界迸发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名句。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也是对牛郎织女纯洁爱情的歌颂赞美,既照应上片末两句,又就相会时间之短立论,进一步阐发词人的爱情观。在这里,词人以安慰而又带有议论的口吻强调地提出:人们的爱情只要坚贞不渝,经得起时空阻隔等各种不利因素的考验,则又何必一定朝夕相守、形影不离。终日长相厮守,倘若能相濡以沫,固然是一种幸福,但若是貌合神离,逢场作戏,身在咫尺,心在天涯,又岂能有真爱?倘是真爱,即使分隔两端,又怎能阻止心灵的交会,即便一年之中只一日相会,又怎能中断每日思想的交流呢?故分离并不是一种不幸,恰是一种坚定,是检验两情长久的最好砝码。其实,秦观所提出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不过是宣示了一种对爱情一反传统而又非常现实的观点:爱情的最可贵之处正在于内心感情的真纯持久,而不在于双方形影的须臾不离。因为从主观上说,真心相爱的情侣固然总是以能够相亲相偕、形影不离为最大幸福;但从客观上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又往往迫使他们不得不忍受短暂的乃至长久的分离,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于是,这样的分离反倒恰巧成为检验双方爱情是否真纯持久的试金石,正所谓“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秦观《鹊桥仙》描绘的爱情是如此纯洁、真挚、坚贞、动人,与《花间集》中艳情词的缠绵悱恻、妖娆艳丽截然不同。词中亦无生死相许、相随天涯的山盟海誓,流淌于其间的,是夹杂着淡淡哀愁的真情一片,词人准确地把握了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中包含的情感内核――超越世俗爱情的灵魂之爱,“真正的爱情是诞生于不变的灵魂之中,爱上心灵之美的人才是爱上了永恒,爱情的升华在于追求灵魂心灵的结合”。在词人眼中,牛郎织女的爱情并非尘世间凡俗的爱情,而是象征着灵魂心灵结合的美好理想,这种看法胜过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以“永远相爱不相离”为最高愿望的爱情境界。
总观全词,正是这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的警策之语,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使这首词流传久远。大多吟咏七夕的诗词是为牛郎、织女感到悲伤,感慨他们的别离,在作品中弥漫着悲苦。而秦观能跳出他人的一般见识,大大赞美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这首词的确写出了新意,表达了词人秦观对爱情的一种进步的认识。明人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二评价此词:“(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的确,“化腐朽为神奇”,秦观完全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韩梦迪.从美学的角度浅析不同的七夕之悲――对比秦观与朱淑真的《鹊桥仙?七夕》.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3).
鹊桥仙秦观篇3
【关键词】秦观;《鹊桥仙》;天长地久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作者秦观(1049-110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自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人。北宋文学家、词人。他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其词深受李煜、柳永影响,风格轻柔婉丽,情调哀怨感伤,被推为北宋婉约派代表词家。
《鹊桥仙》,又名《鹊桥仙令》、《广寒秋》、《忆人人》、《金风玉露相逢曲》。《风俗记》载有:“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当为此调最早取名所本。又据《钦定词谱》,此调有两体,一为五十六字,一位八十八字。五十六字者始自欧阳修,八十八字者始自柳永。两体皆为双调。此词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五句,两仄韵。
纤云时仿佛,渥露沾我衣裳,七夕妇女结彩缕。牵牛星大如缶,捎带一心离恨。夜来坐几时,银汉横空万象秋。金风入树千门夜,玉露方圆,犹胜人间去不回。柔情不断春如水,亦真亦梦度佳期。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渡鹊飞回。缠绵情思绕日长,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至死不渝。
词的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起句“纤云弄巧”从《诗经》“终日七襄,不成报章”及《古诗十九首》中“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等句而来,但能遗貌取神,构成一幅美丽图案。次句“飞星传恨”写的是牛郎。飞星,指的是牵牛星。七月初秋,天朗气清,牵牛星显得特别明亮。它闪烁不定,好似要飞过银河,向所爱的织女星传递终年相隔的离恨。这两句是对偶句,传达的感情沉稳而又深情。男才女貌,这是一桩本应美满的婚姻,却因为一些外部因素硬生生地导致了别离。短短八个字,用墨经济、笔触轻盈,点出了时间、环境和人物。而“银汉”句,说明两人由分别走向了相逢,“迢迢”二字展现了银河之宽和牛郎织女的相见之难。“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他们心中的离恨,也像迢迢银河那么悠远绵长。以水喻恨,在秦观之前也有。南唐后主李煜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希望流水能够带走自己的三千烦恼丝。换了环境、换了心境,“银河迢迢”,不能够相见的牛女此时是怎样一种无奈和烦恼?“暗度”指的是暗中度过,渲染了一种月色朦胧的氛围。情侣的幽会也通常都选取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此处采用的是暗色调的笔法,和牛女的心境是相吻合的。
“金风玉露”二句又表现了久别重逢的情侣骤然相遇的欣喜之情。这一句也是词上片的感情的高潮。这样一场等待多时的相遇,能胜过人间无数的次的欢聚重逢。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分手之时的人世间绵绵柔情,像迢迢的银河那么温柔、那么悠长。如约而至佳期的短暂相逢却仿佛像是作了一场梦。这场相会是短暂的,他们久别重逢后的那种如梦如幻的心境却是那么真实地让人心痛。“忍顾鹊桥归路”一句中的“忍”字,将满腔哀怨和离情别绪点染出来,让人痛彻心扉。临别之前,牛女都望着鹊桥,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无比留恋,让人感到无限的怅惘。最后“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真正相爱的人,又何必在乎这样的距离,就算是天涯海角,也要永远相爱。正如同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的那样“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我们的心已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奈何多远的距离也无法将我们分隔。
词一向被视为“艳科”,秦观的这首《鹊桥仙》的题材虽然是爱情,然而词风婉约却不婉媚。以神话故事为题材,却赋予了它现实意义。它句句写天上,句句写双星,而又句句写人间,句句写人情,天人合一,在神话中揉进生活的现实,成为了千古绝唱。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小雅?大东》中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襄。”《诗经》将牛、女二星从天文星象引申到人事,为此后牛郎织女的美丽故事奠定了基础。
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一天相传也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民间传说中,父母早逝,牛郎由兄嫂一手带大,却又在兄嫂家里受尽了虐待,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教他如何娶织女作妻子。仙女们下凡之后在水中沐浴嬉戏,老牛偷走了织女的衣服。当别的仙女穿上衣服飞走了之后,只剩下了织女。牛郎把衣服还给织女,并恳求她作自己的妻子。织女答应了。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相濡以沫,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后来,老牛将要死去,叮嘱牛郎留下自己的牛皮关键时刻可以用。织女和牛郎忍痛剥下牛皮,并且将老牛埋在山上。织女私自下凡和凡人婚配触犯了天条,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去抓回织女。牛郎见织女被抓走了,披上牛皮带上两个孩子就去追赶织女,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簪子在天空一划,一条波浪滚滚的大河就横亘在牛郎面前,阻挡了他的去路。从此以后只能和织女遥遥相对。天长日久,感情依旧。终于,王母娘娘答应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此后,每逢七月初七,就有喜鹊飞到天上去,在银河为牛郎和织女搭起一座鹊桥,让他们相见。
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姿,牛郎织女只能在银河两端遥遥相望,等待着七月初七的相遇。金风玉露相交溶,良宵转瞬即逝,却胜却了人间许多日日相见却不珍惜彼此的伴侣。片刻缠绵的情思,如同天河里流动千年的河水,绵绵不断。水气氤氲之中,看不清你模糊的面容,却能够聆听到你内心的柔声呼唤。
这首词歌颂的是真纯持久的爱情,同时也是对封建社会中男女之间虚情假意的一种有力的批判,也是对压制男女之间真挚爱情的封建礼教的一种抗争。这种爱情观,到了今天也仍然值得肯定。
古时候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封建礼教制度拆散了一对又一对有情人。《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贾宝玉,《西厢记》里的张生和崔莺莺,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他们用此生不渝的爱情感天地泣鬼神,虽然相爱的路上沟壑纵横崎岖不平,但他们并没有在曾经拥有的慰藉中浅尝辄止,退缩不前,而是以飞蛾扑火的决绝和勇气成就了爱情的执着和永恒。秦观的《鹊桥仙》为我们诠释的就是不求一朝拥有、只求天长地久的爱情观。在天长地久的相伴中,能够享受令人心悸、颤栗的时刻,品味甘之如饴的甜蜜,在短暂的离别中饱饮相思,也能让人体会到波澜起伏后平淡的滋味。
在现实中,有许多两地分居的“候鸟夫妻”,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在同一个城市,只能够在节假日的时候千里迢迢来相会。就像被天河阻隔两地的牛郎织女,没有朝朝暮暮的守候去经营天长地久的爱情,然而他们却能够在“小别胜新婚”的短暂别离中保持爱情的新鲜感。也许有人会苛责这种只求曾经拥有爱情观,认为这是双方对爱情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两个人拥有了爱情,就一定要长相厮守、陪你一起到老。试问谁不想和爱人一起天长地久、海枯石烂呢?奈何现实残酷,这只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开解。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平平仄仄的文字在宽广的银河上架起的不仅是一座鹊桥,而且还是一道永不消逝的爱的彩虹。有了那座鹊桥,有了那道彩虹,我们更加坚信世界上还有真爱,坚信还有心与心的天长地久的守望,常以此告诫自己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如果是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印,哪怕是天各一方难以相见,爱也永远不会褪色;如果没有了爱,即使是朝朝暮暮时时相对,也只能是同床异梦、形同陌路。
鹊桥仙秦观篇4
释义:柳絮飞舞如虚无缥缈的梦境,丝丝细雨落下如同我的忧愁。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
2、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释义: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3、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鹊桥仙秦观篇5
风中细雨,
碾落尘埃,
一指相思寄七夕。
情千载,
意缠绵,
一跃银汉一年秋。
载不动离别愁,
相思泪,
只争今朝。
君不见,
月笼枝头,
星河闪烁,
咫尺天涯,
尽在七夕,
鹊桥一处,
情志不已。
流萤飞转,
鹊桥仙秦观篇6
2、原文: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4、赏析:
鹊桥仙秦观篇7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七夕在中国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这天晚上,女人穿针乞巧,陈列花果女红,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今年七夕,我们到乡村感受一番“中国情人节”的浪漫风情。
古窦泾村:七夕会香桥
古窦泾村位于浙江嘉兴塘汇乡油车港镇。每年七夕香桥会,这里的人都来搭制香桥。香桥,是传说中的鹊桥衍化而来。
七夕之时,临村香客或用红纸绿纸包檀香,或将一市尺左右长的线香每十支一束裹好,称作裹头香,或准备了粗官香和其他物品,纷纷汇聚拢来。然后,由几名手艺好的男女香客,用裹头香搭起一座约四五公尺长、五十公分宽的香桥,再用双支粗官香装成桥栏杆,并在栏忏上扎上花花绿绿各种颜色毛线做成的花纹装饰。桥正中,放上各家各户送来的檀香包,搭起一座精巧的香亭。香亭两侧各有“一年一度七夕会,依依难舍话别离”、“云影当空两水平,箫笙何处玉人来”之词句。香桥搭成之后,各家还陆续送来一串串纸折的金黄色的元宝锭,堆放桥上,红绿相间,金碧辉煌的香桥在烛光照耀下煞是好看。
入夜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走过香桥,欢喜相会。
荣成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当地七夕有个民俗:种巧菜,作巧花。
种巧菜,就是七夕节之前,女人们拿出一些种子,种在酒杯当中,好生培育,培养出来的菜芽即为巧菜。七夕节那天,她们把自己培育的巧菜拿到一起进行对比,谁种的巧菜茂盛,谁的手艺精巧,那么仙女们就会给谁带来美满生活,满足她的愿望,比如未婚的女子会选中如意郎君。做巧花,是七夕那天,村里的女人们聚到一起,用白面制作各种花型的面食,一起分享。
鹊桥仙秦观篇8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葡萄藤下凄美的爱情,编织起星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望着被王母玉簪所拆散的夫妻,词人秦观写下了如此凄美的诗篇。星光璀璨的银河,延伸到夜晚的彼岸,延伸到美丽的神话里,时光逆转,却仍散不去河畔的思念。观河兴叹的牛郎织女,倾诉着喃喃的语言,七夕的夜晚,一片灯火斑斓!有谁知道,来自天河的想念,缕缕愁怨缤纷了那一抹深蓝。
天河的夜晚,绞合在一起的美丽,化作整个天空滑落的雨迹!连天也哭了么?
藤下的女子们,惊喜地望着天空,默默祈福。传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藤下如能听到牛郎织女所说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女子便能得到至死不渝的爱情!然而,遥遥相对的牛郎织女,近在咫尺却是手指不可触及的!为何,他们赐予了多少美满姻缘,却换不回一世情缘!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鹊桥仙秦观篇9
2、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3、李清照的《一剪梅》;
4、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5、李煜的《虞美人》;
6、柳永的《雨霖铃》;
7、秦观的《鹊桥仙》;
8、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9、岳飞的《满江红》;
鹊桥仙秦观篇10
[关键词]四大民间故事;文学性;爱情;自由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2-0085-06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并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这四则故事,以传说、歌谣、戏曲等多种形式广泛流传,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冲破封建束缚的勇气和对自由的向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并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爱情观的认识,改变了人们对于女性社会地位与价值观的认知,引导人们向文明社会不断进步。
一、四大民间故事的版本发展与定型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离不开故事本身所带有的生活气息,百姓喜闻乐见的背后是对真实生活的写照和超越。
(一)《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研究者一般认为早期的“牵牛”“织女”只是两个星宿名,一在银河东,一在银河西,两两相望,并没有人神化。不过有些学者根据这一史料推测牛女神话应该萌芽于先秦,如洪淑玲认为先秦时期已经含藏了牵牛织女神话的基因,应当是孕育牛女神话的胚胎期;李立也认为虽然牵牛与织女两者在先秦还没有联系起来,但牵牛、织女这两个符号形式已经包含着“人”的形象内涵,而且在《史记》中曾经记载:“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将。嫠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孙也。”此时牛郎与织女已经人神化,也就是说二者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形象,只是这个形象还不具体。
两汉期间关于织女、牵牛故事的线索很多,但都没有明确指出织女与牵牛的相恋关系。汉初《淮南子?真训》云:“若夫真人,则……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这里说的是真人与织女的婚姻,与牵牛无关。东汉班固的《西都赋》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张衡的《西京赋》中同样写道:“豫章珍馆揭马,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这也只是描写了西汉长安时的昆明池旁立有牵牛、织女两座石像。东汉泰山太守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与七夕习俗相结合。到了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明确写出了牵牛、织女二人的相爱相思:“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出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在曹丕的《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植的《九咏》:“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里,牵牛和织女已被传为夫妇。
由上可知,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大概成型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时间。
(二)《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是杞梁妻哭夫。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齐侯(庄公)还自晋,不入。……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优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曾子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引淳于髡的话曰:“华周(与杞梁并肩作战重伤后死)、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后来的《韩诗外传》也引淳于髡的话曰:“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这样,就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善哭”,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突出了其哭的凄怨感人。从古诗《西北有高楼》的“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我们可以看出,杞梁妻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哭的典型。
“崩城”情节的增加,出自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篇》:“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i。”这里说杞梁妻哭得城都为之“崩”“i”了。在《列女传》中,又添加了“投淄水”的情节:“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这样,到西汉时,杞梁妻的故事初具规模,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
到了唐代,杞梁妻的故事逐渐变成孟姜女的传说。唐(佚名)《h玉集》:“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在《同贤记》中也曾经记载:“燕人杞良筑城而亡,其妻孟仲姿(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辨出夫骨回家安葬。”故事演变到这里,已经能清晰地寻找到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的基本轮廓,也与现在已经成型的故事有很相近的情节。到了明代,故事又新增添了孟姜女与秦始皇做斗争的内容,增添了秦始皇逼婚与孟姜女投海殉情的情节。至此,近代版本的孟姜女的故事才真正定型并流传下来。
(三)《梁山伯与祝英台》
现存最早的梁祝传说的文字材料,见于宋代张津《四明图经》所引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这个传说当时在民间流传是有情节内容的,可惜梁氏记载太简略,但从中可以得出梁祝传说可能是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附会、衍变而来的。到了晚唐张读的《宣室志》,就记载了传说的基本情节:“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于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在张氏的记载中已明白指出梁祝传说产生于东晋,由“晋丞相谢安表奏墓曰义妇冢”可知,民间是相信实有其事的。因为梁载言和张读都是唐代人,他们记录的传说,至少早已在民间口头流传,才能引起文人注意,载于方志中。
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神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于是乐然同往。肄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信斋,举无识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属文,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踵门引见,诗酒而别。山伯怅然,始知其为女子也。……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裕嘉奏闻,帝以神助显雄,褒封‘义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庙焉。……”在这篇庙记中,保存了完整的传说情节。梁祝传说发展到此,已基本成型,只是还没有“化蝶”的结尾。
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和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尤其是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冢,此东晋永和时事也。”之后的清代《梁山伯宝卷》以及众多通俗文学的加工再创作,才使最后的故事具有了“楼台会”“十八相送”“化蝶双飞”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至此梁祝的故事才完全定型,一直流传至今。
(四)《白蛇传》
白蛇传说源远流长,但众说纷纭。最早的白蛇形象大概源于唐代《博异志》,《博异志》里已经出现了“白衣之姝”和“青衣老女郎”,这大概就是白蛇和青青的前身。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传说南宋绍兴年间,千年修为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白素贞,与其侍女青青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主管许宣(许仙),同舟避雨,白素贞与许仙一见钟情,白素贞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遂与许仙结为夫妻。婚后,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白、青被钵盂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清代初年黄图的《雷峰塔》,是最早整理该故事并进行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到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共分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而这出戏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知道了《白蛇传》的故事。后嘉靖十一年(1532年),玉山主人出版了中篇小说《雷峰塔奇传》;嘉靖十四年(1535年),又出现了弹词《义妖传》。至此,蛇精已经完全由单纯迷惑人的妖怪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女性。
二、四大民间故事的文学性考察
本文选取刘守华、陈建宪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里的四大民间故事为最终版本,探究故事本身的文学性质。
(一)人文主题的“立与破”
四则故事的主题都是非常典型的关注生命、褒扬爱情、肯定人性的人文主题,这种主题寄托于民间故事,易让人产生强烈的感触与共鸣。四则故事的人文主题反映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神权、王权、父权和“人”权等对人性束缚的外在社会秩序的突破。
《牛郎织女》中,牛郎的善良勤恳和织女的美丽贤惠,夫妻的福祸与共,成为爱情的楷模。牛郎、织女不受神权的束缚,为了爱情坚定地走到一起。织女身为王母娘娘的女儿,超凡脱俗的神仙,在情定牛郎之后甘愿为他留在凡间,甘愿为他生儿育女,并且为了保卫自己的爱情不惜与天庭决裂,最后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成的天河与牛郎分离。即便是这样也依然没能让她放弃爱情。她的诚意感动了上天,天庭同意她与牛郎每年见一次面以解相思之情,让喜鹊搭成鹊桥让他们一家团聚。故事体现出对美好的人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由爱情的执着追求。
《孟姜女哭长城》中,孟姜女为了夫君不惜与朝廷为敌,女性的勇气刻画得到淋漓尽致。她忠贞于自己的丈夫,忠贞于自己的爱情婚姻,在面对秦始皇王权的压迫时,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摆脱,最后宁可投河自杀也不嫁给秦始皇。故事表现了忠于婚姻、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主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对爱情的轰轰烈烈的追求表现得特别明显。自古以来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祝英台却假借九妹之口主动向梁山伯提起婚姻之事,且在表明自己女儿身之后,就秉持着非君不嫁的坚定决心;面对梁山伯去世的打击,同时自己又必须要嫁给马文才的情况下,经过梁山伯坟前的时候,祝英台毅然选择为他披孝,并且投坟殉情,最后两人虽然生不能在一起,死后却同穴化为蝴蝶。这一系列的举动都不得不让我们敬佩这位女子的勇气,对于爱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同时也看出父权社会下身不由己的悲苦命运,这也正是故事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打破门当户对的社会传统观念,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
《白蛇传》男女主角更是突破了人与妖的界限,相爱在一起。白娘子为了能够与许仙在一起,甘愿冒着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的危险,多年后,上天为他们的爱情动容:雷峰塔倒掉。白娘子与许仙一个是妖,一个为人,但是他们两个为爱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了世人的眼光与偏见。白娘子虽然身为妖但却心地善良,从未伤害过人,还与许仙建药铺免费治病救人;法海虽然是人,但是却为了收妖善恶不分。故事表达了不向邪恶屈服,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维护“人”权的主题思想。
(二)人物背后的价值观
四大民间故事的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无论是正反派人物的价值观对立,还是男女形象的反传统特点,都是围绕着显现故事的人文主题来精心设计的。其中,正面人物总是为了维护人性,不惜反抗强权(神权、王权、父权、“人”权)。女性形象则一反传统的柔弱被动,比同伴男性更加机智、更加勇敢、更加坚决甚至不畏牺牲生命地去追求、捍卫自己的人生。
1.正反派人物的形象塑造
在《牛郎织女》中,勤劳淳朴的牛郎和心地善良的织女作为男女主角是重点塑造的对象,他们是广大民众心中理想的男女形象和男女爱情婚姻的典范。而要拆散他们的王母娘娘,则心狠手辣,不顾骨肉亲情,蛮横又专制。正是这种正反派人物的对比,表现出对牛郎织女的同情以及对蛮横专制的反抗,传达了追求爱情自由的呼吁。
《孟姜女》故事中的突出人物是秦始皇和孟姜女。朝廷为修长城将新婚中的杞梁拉走,秦始皇不仅间接地毁了他们的婚姻,而且在得知孟姜女的美色后更是想强娶孟姜女,甚至不惜答应三个荒唐的条件。孟姜女是一位忠贞且聪明的女子,她假装答应嫁给秦始皇,却在完成丈夫的丧事后选择投河自尽。反派人物秦始皇与正派人物孟姜女对比,反衬出孟姜女对爱情婚姻的忠贞不渝,反映出王权社会对人性的忽视。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传统的家长制婚姻成了阻碍,酿成了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真心相爱,情深意切,但在父权社会下祝英台的婚姻只能听从父亲的安排。在门当户对观念下祝英台的父亲残忍地将他们分开,祝英台最后选择投坟殉情也是对这种父权的反抗,对自己爱情的坚守。
《白蛇传》中白娘子与法海的形象对比更为明显。什么是正,什么为邪?妖自古就被认为是邪恶的代表,佛家则是正义的化身。白素贞是妖,但她一生舍己为人,从未威胁过人类的生命,反而与许仙一起开药铺济世救人。法海身为人,是以普度众生形象存在的佛家代表,但是却因为执念,口中念佛不懂佛,只分人妖,不分善恶。他顽固地、毫无人性地拆散许仙和白蛇的幸福家庭,为了他所谓的“人伦”而恰恰破坏了最重要的“人伦”,这是故事最发人深省的地方。一个是有爱之妖,一个是无情之人,究竟谁对谁错?这种正反派人物的塑造生动又直白,颠覆常识,打破观念束缚,告诉人们明辨是非,不要被人或事的表面所迷惑,不要盲从那些维护“人”权的旗号做着违背“人”权的事情。
2.男女形象的塑造
母系社会之后,男性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女性一直处于被轻视、被忽视的被动、柔顺、跟从的社会地位。然而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一反常态,处于矛盾冲突最尖锐的风口浪尖,以一种远超过同伴男性的英勇姿态捍卫着自己的爱情和纯粹的自我。
《牛郎织女》中,牛郎是一个面对爱情家庭被阻挠而完全无力反抗、无可奈何的丈夫。而织女则为了自己的家庭积极反抗,不惜与天庭决裂,最后她的真诚感动了天庭,被允许与牛郎一年见一次。女性在这里一反以往的柔弱、退缩,展现出善良与勇敢。
《孟姜女哭长城》中,身为女性的孟姜女在面对男性社会下最高领导者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惧强权和聪明智慧打破了传统对女性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定义,也反映出女性的独立坚强的性格,以及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和反抗强权的勇气。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牛郎相较,除了无可奈何以外,还增加了反应迟钝、身体羸弱。祝英台虽然是女子,却敢于装扮成男子去读书,主动对心上人示爱,机智可爱地提醒梁山伯自己是女儿身,甚至直接安排他上门提亲等等,都表现出一个女性追求真爱、敢作敢为的勇气。
《白蛇传》中,许仙见到了白蛇的真身就晕倒,被法海教训就畏缩。身为女子的白娘子却在面对法海时毫不退步,直面反抗。相比之下,女性的形象在这里更加突出,故事所塑造的女子打破传统的柔弱的一面,具有了反传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实现了自我突破。
这些故事中的男性软弱、无奈、无计可施甚至自私愚蠢,和女子的智慧、独立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强权之下女性不畏惧、敢于反抗、积极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形象,女性形象的鲜明转变是故事人物形象塑造背后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3.特殊物象的象征意蕴
四大民间故事里分别有一个明显的物象,即鹊桥、长城、蝴蝶和雷峰塔。这四个物象都有独特的意义,生动地呼应了各自主题中对神权、王权、父权和“人”权的突破。
古时有喜鹊报喜的说法,喜鹊有很强的筑巢能力,蕴意保卫家庭、守护幸福。《牛郎织女》故事里,牛郎与织女在受到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阻拦后,依然彼此相守,鹊鸟也被他们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趁天河风平浪静之时,群集河上,口尾相衔,搭起一座鹊桥让他们相会。美好的结局是对他们爱情的肯定,鹊桥也就成了美好爱情的象征。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一开始就提到了修长城的事情,为了躲避修长城抓壮丁,孟姜女与杞梁相遇并相爱,但也是因为修长城被累死。长城是千古以来的战略要地,也是历经朝代更替耗尽劳动人民血汗的地方。千百年来长城屡次被修,因此也有数不尽的像孟姜女这样的家庭被拆散。孟姜女作为代表哭倒长城,蕴含着百姓想要推倒强权统治的愿望以及对自由的追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里,蝴蝶的出场场景优美。祝英台经过梁山伯坟前时,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挂,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翩跹起舞。彩虹高挂,风停雨霁,预示着一切的遭遇都过去,迎来了崭新的生活;蹁跹的蝴蝶双宿双飞,意味着美好爱情的自由与圆满。
雷峰塔是阻碍白娘子与许仙的障碍,是法海的武器,它所能困住的不是白娘子,而是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昭示着世俗的眼光、人妖的身份差距。雷峰塔倒掉也预示着世人对他们爱情的承认,世俗眼光的打破,对“人”权的新定义,对人性的关爱,这是时代观念的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4.情节构建的神奇色彩
四大民间故事中,“亦真亦幻”的情节构建,使人物和故事既显得真实可信,又有着神奇动人的色彩。
《牛郎织女》中的情节神奇色彩表现在:一是老黄牛不仅会说人类的语言,而且成就了一人一仙的美好姻缘。面对天庭的阻挠,牛郎披着牛皮追赶被天兵天将抓走的织女。二是神奇的人神结合。他们的遭遇符合了现实规范的逻辑,使得故事又真实又神奇。
《孟姜女哭长城》中,首先,孟姜女的出身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说是姜姓人家种了一棵葫芦,跑到孟家去了,结果打开葫芦里面出来一位貌美如仙的女子,就取名孟姜女。葫芦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有多子多福的寓意,这是对孟姜女或者女性幸福归宿的一种暗示和隐喻,也反衬出孟姜女失去丈夫后的巨大痛苦。其次,长城被哭倒。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故事中构建这样一个情节是对孟姜女悲惨命运的同情,也是对她不幸的一种补偿。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私塾读书,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祝英台不仅成功地进入私塾读书三年,而且还假借兄长身份,为自己和梁山伯定下婚事。这是一个让大家熟悉又陌生的情节。最神奇的是化蝶,爱情在现实中被无情毁灭,只好以化蝶来实现涅重生,不得不说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很唯美而又浪漫的结局。正如古代诗词中,“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佳话成全了那些被俗世所扼杀的美好生命和爱情。这化蝶的结局不正是《牡丹亭》里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么?
《白蛇传》中白蛇化为人身本身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虽然在中国古代也有许多的神话传奇,但大多是像《聊斋志异》里的鬼神故事,很少有动物尤其是蛇类动物化为人身的情节。白蛇与人类结为婚姻关系,更是旷世奇谈,奇思妙想的故事让读者眼前一亮。古代神话故事中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形象,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似乎也映射着女娲造人的传说,具有传奇色彩。身为凡人的许仙生命垂危,白娘子冒死前往仙岛寻觅救命灵芝,这种仙岛以及救命灵芝在当时民间都是异常令人向往的神奇事物。白娘子为救被法海囚禁的许仙,水漫金山,最终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的雷峰塔,因为这则故事的传诵,被赋予了新的神秘色彩,让世人对其怀着好奇而又感慨和同情的心绪。
5.“类大团圆”结局的审美选择
中国传统故事大多以大团圆结尾,四大民间故事本都是悲剧,但是结尾却有意改做了一种在“虚幻”中圆满的结局,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
牛郎织女虽然被分隔在银河的两端,但却可以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是一种补偿与圆满。孟姜女前往长城千里送寒衣,最后哭倒长城,埋葬在长城下的夫君尸骨显现出来,是在给予她一定的情感补偿。梁祝死后同穴化为蝴蝶,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得最终的团圆。镇压白娘子的雷峰塔最终倒了,也是在暗示她和许仙的感情感动了上天,给后世的人们一个聊以慰籍的结局。
这种“类大团圆”结局,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里对团圆的美好追求,悲剧性结尾被赋予了另一种形式,给予了故事主人公和读者情感补偿,表现出人们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渴望和祝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四大民间故事流传的价值与影响
(一)中国传统美德的弘扬与发展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中说:“民间故事与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时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益的。”由此可见民间故事有着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首先,这四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坚守善良的品行。四个故事里的主要人物都是善良、勤劳、智慧的代表,只有辛勤的努力才会换来理想中的圆满。生活的美好是需要我们一点点积累的,生活不是一枕黄粱的美梦。
其次,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精悍短小的故事,在娱乐人们的同时,也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尤其在爱情观的教育方面。教育女性要敢于追求自由,拥有独立的人格,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价值追求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着文明的前进。
再次,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精神也在民间故事里充分地体现出来。尤其是故事里传统的大团圆结局,表现出中华民族在面对凶险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社会现实时的乐观精神,以及敢于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勇气。
(二)女性的自主与爱情的自由
织女身为神仙原本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但她却为了牛郎甘心成为一个平凡的妇女,每天过着男耕女织、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生活,儿女相伴的世俗生活使他们感到非常幸福;孟姜女忠于爱情,敢于挑战权贵,敢于牺牲自我;祝英台为了追随梁山伯在自己新婚当天为他披麻戴孝,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白娘子追求爱情的自由,勇于反抗神权与“人”权。故事中的女主角追求自我、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女性的自主使她们具有了追求幸福的勇气和独立的人格。因此,在面对神权、王权、父权和“人”权的阻挠时,她们能够拥有独立的意识,而不是蝇营狗苟;能够正确区分是非,掌握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
李立.汉代牛女神话世俗化演变阐释[J].洛阳师专学报,1999(1):89-92.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7-51.
刘根生.团圆情结―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文化分析[J].衡水学院学报,2006(2):46-49.
上一篇:尺度与深度双飞,这十年台湾最好的男同片就这样!?
下一篇:李安:知我无情有情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