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陶行知的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思想对我国当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马多秀 朱明侠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中具有鲜明的本土化培养乡村教师的特色,对当前我国培养乡村教师和建设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价值。当前我国培养乡村教师过程中要树立“向农”的乡村教育观,采取“本土化”路径培养乡村教师、乡村教师培养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土资源”和注重培养乡村教师的“本土情怀”。

  关键词: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乡村教师;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762(2018)01-0085-05

  1927年3月,陶行知创办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乡村教师的师范学校。虽然晓庄师范学校仅仅存在了三年,但是它已经成为我国现代乡村教育发展的里程碑,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也成为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标志。201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要培养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从我国当前教育现实状况来看,受长期以来城乡发展失衡的深刻影响,教育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仍在乡村,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整体发展的瓶颈。要发展乡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乡村教师则是关键。认真学习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借鉴其思想精华来建设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陶行知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是从培养师资以普及教育角度出发的。当时中国人口的85%是农民,而80%以上的农民却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认为教育得不到普及是造成中国贫弱的原因,因此,他积极创办晓庄师范学校,为普及乡村小学教育培养师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本土化培养乡村教师特色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

  (一)乡村教育要为乡村社会发展服务

  陶行知从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出发,认为改造乡村生活唯一可能依靠的是乡村教育,但是乡村教育给予儿童的却是脱离现实的书本知识。所以,他大声疾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它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必把马勒住,另找生路!”[1]81他认为,创造适合乡村实际的活的教育就是生路。而“活的乡村教育,要叫人生利。它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它要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它要教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1]81跟社会其它各个方面势力联合是乡村教育要走上活教育道路的首要问题,是乡村教育和农业联合,还包括和银行、科学机关、卫生机关等方面的充分联合,而且,乡村教育改造乡村社会的力量的大小取决于它和其它各个方面势力联合的范围。总之,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为乡村社会发展服务,而这种活的乡村教育需要适应乡村社会生活的活的乡村教师。

  (二)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培养乡村教师

  陶行知指出,当时中国农民占到全国人口的85%,但是,乡村学校只占10%,这种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对乡村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初级师范大多数设在都市里面,毕业生所受的教育既不能应济乡村的特别需要,而他们饱尝都市幸福的滋味,熏染都市生活的习气,非到必不得已时,绝不愿到乡下去服务,于是乡村学校的师资最感缺乏了。”[2]377也就是说,都市学校培养的师范生,不愿到乡下服务,即使到了乡下,也过不惯乡下生活,感到有苦无乐,也不会久待。陶行知认为,教育界需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乡村学校缺乏乡村教师,那就应该培养乡村教师,于是乎,他提出了建设“乡村师范学校” 的主张,就是专门培养乡村学校校长、教师的学校。[2]81他指出:“我以为有好多师范学校,应当设在小的镇上,一方面可与乡下的环境相接近,一方面有实地教学的机会。中国的农民占85%,设立师范学校,宜顾全农家子弟。”[2]328对当时的师范学校设立在都市,不利于培养适应乡村社会发展的乡村教师的现实问题的反思,陶行知因此提出“乡村师范学校应设在乡间”的主张,[3]333并将晓庄师范学校的校址选在了南京和平门外的荒郊,紧贴乡村生活的地气。这样,师生过的是乡下的生活,学习的是乡村生活的本领,能够忍耐乡下生活之苦,也能欣赏乡下生活之乐。[3]316在他看来,只有在乡村师范学校培养的乡村教师才能够适应和融入乡村生活。

  (三)乡村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陶行知指出,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1]81只有这样的乡村教师才能够担当起乡村教育的重任。他特别强调乡村教师要有体谅农民疾苦之心,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这样才能肩负起乡村教育的使命。[2]75他还说,“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3]363而且,在晓庄师范学校的校旗中央有个“心”,就是表示关心农民甘苦之意。在陶行知看来,乡村教师拥有关心农民疾苦之心是至关重要的,是当好乡村教师的基础和前提。在招生对象方面,晓庄师范学校招收的师范生要求必须是具有“农事经验者”,入学考试科目包括“农场操作一日、智慧测验、作文一篇、常识测验”。[3]269也就是说,晓庄师范学校招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乡村学生。

  陶行知认为,跟城市生活条件相比,乡村的条件比较差,这是造成乡村教师紧缺的重要原因。他说:“并不是干乡村教育的人,没有一个好的;只因从事乡村教育的人,没有好的伴侣。没有好的伴侣,就不能生发力量去干!乡村教师的待遇方面,是很薄很薄。既是精神上物质上都得不着安慰,所以好的教师都不愿意在乡村干了,宁可离开乡村,朝向城里政界或军界去混。”[3]348为应对这种状况,一方面,他主张创办夫妻乡村学校,不论是已婚的或未婚的青年男女都可以到乡村创办夫妻学校,过村魂生活,他尽力筹集资金解决夫妻学校所需经费;另一方面,他强调乡村教师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说,在乡村教育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乡村教师要用精神战胜物质贫乏,坚持做好乡村教育事业。

  (四)培养乡村教师的基本主张

  在教育内容方面,陶行知反对教育脱离实际生活,“死教书”、“死读书”,培养书呆子的状况,提出了“社会即学校”和“生活即教育” 的主张,“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3]289“我们没有课外的生活,也没有生活外的课”。[2]89也就是说,生活和教育是高度统一和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学生所过的生活就是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晓庄师范学校师生共同开荒地、烧饭、盖草房、说书以及演戏等,这些就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乡村生活现实。他还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论,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2]79这种教育方法论的核心是强调师生的共同实践,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教与学的过程。

  在具体实施方面,陶行知提出了“以教人者教己”和“在劳力上劳心”的主张。晓庄师范学校周围有几所中心小学,师范生要到中心小学实习,“学生们在真切地、负责的和有指导的环境之下做先生,所以他们不但要自己学习,并且要同时学习教人,他们是以教人者教己”。[3]297经过在中心小学的实习和实践锻炼,毕业时候就能够胜任小学教师工作。此外,他特别指出“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的道理”,“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2]109晓庄师范学校建立时,没有教室也没有礼堂,没有教学设备,只有荒山二百亩,办学条件十分困难。于是师生共同开荒山,盖茅草屋,建教室和礼堂,制作教学设备,此外,师生还要跟村民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和掌握农事技术。晓庄师范学校培养学生坚持的就是在劳力上劳心的原则。

  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根本上讲,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而且,由于建国后实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深刻影响,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仍然还落后于城市,乡村教育发展严重滞后。陶行知当时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是为了培养乡村教师以普及乡村教育,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全面普及的情况下探讨乡村教师培养问题则是为了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今天的时代背景,以及我们培养乡村教师的目标等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仍然对于我们本土化培养乡村教师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的意义和价值。

  (一)树立“向农”取向的乡村教育观

  尽管在将近100年前陶行知就深刻地指出了乡村教育“离农”的倾向及其弊端,但是,即使到今天我们的乡村教育还没有根本扭转这一倾向。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学校实施的是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而这些内容本身都渗透着城市取向而导致的。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伴随网络、手机等电子媒介的普及,城市文化和价值观迅速地蔓延和渗透到乡村社会生活之中,乡村学生越来越熟悉城市文化,而对乡村本土文化却越来越陌生,而且,城市生活的富裕、奢华、自由等观念逐渐地占据了乡村学生的精神世界,挤脱了他们对贫穷、落后的乡村生活的留恋和热爱。客观地讲,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征程中乡村学生追捧城市文化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们对乡村文化的漠视和乡村文化自信的丧失却是不能忽视的,毕竟乡村是他们的生命之根。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树立“向农”取向的乡村教育观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上要培养乡村学生拥有热爱乡村自然环境、热爱乡村本土文化,以及立志建设乡村的愿望。当然,从教育角度来讲,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设计相应的乡村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相应改革,以及适应乡村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采取“本土化”路径培养乡村教师

  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坚持“本土化”培养乡村教师的路径,即基于乡村本土地域,以乡村学生为培养对象,充分利用乡村本土资源来培养活的乡村教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实施的中师教育处于发展鼎盛时期,在教师培养方面也具有鲜明的“本土化” 特色。从校址来看,绝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地处县城;从办学宗旨来看,中师教育的宗旨就是服务农村教育;从生源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是农村籍学生。虽然,伴随新世纪初我国教师教育转型,中等师范学校已经在“升、合、挂、转”的总格局设计中不复存在,但是,它们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乡村教师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有关免费师范生政策的重大举措,在全国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培养免费师范生以补充农村教育师资,并明确提出“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4]但是,据调查2011年毕业的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是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占免费师范生总数不到5%,甚至一些省份出现所有免费师范毕业生无一人到农村学校任教的现象。[5]这种现象符合“上名校、高期望”的心理,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自然是不愿意到落后的乡村学校工作。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我们要坚信,培养乡村教师需要走“本土化”路径。

  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明确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在落实政策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两个基本问题,即谁来培养的问题和培养对象的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地方师范院校要承担起培养乡村教师的重任,这是因为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基本上都在为地方教育服务,而且,当前的乡村教师也基本上都毕业于地方师范院校。关于第二个问题,应该以农村大学生为乡村教师的培养对象,可以招收符合条件的农村应届毕业生进行定向培养,培养他们胜任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素养和能力。[6]此外,还要强调生源的“地缘性”,这是因为农村大学生有乡村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他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也在乡村,如果他们在乡村工作,能够待得住和待得久。另外,在地方师范院校定向培养的乡村教师应该实行免费政策,以吸引优秀的农村籍生源报考。河南省已经启动地方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2016年,首招农村小学全科教师1000人。[7]总而言之,在当前中国现实情况下,乡村教师培养必须走“本土化”路径。

  (三)乡村教师培养中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陶行知在乡村教师培养中非常重视“本土资

  源”的充分利用,在他看来只有充分地利用乡村“本土资源”,才能培养出本土化的乡村教师。一方面,他的“生活即教育”主张本身是把培养乡村教师和乡村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乡村生活内容本身融入了乡村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之中。另一方面,陶行知深刻地批判当时师范教育和实践相脱离的现实状况,认为“现行师范教育将学理与实习分为二事,简直是以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所出的人才和普通中学不相上下”,[2]129因而他提出在乡村教师培养过程中,乡村师范学校要邀请乡村小学为其中心小学。这是因为“中心小学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同时又为试验乡村师范的中心”,[2]88师范生要深入到中心小学实习,采取“艺友制”方式,即师范生和小学教师建立朋友式关系,学习和掌握乡村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陶行知认为,中心小学就是“教育学的实验室”。[2]89

  当前我们培养乡村教师也需要重视发挥和利用“本土资源”。一是选取优秀乡村中小学校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实习基地。承担乡村中小学教育工作是师范生的未来职责,只有让他们深入到乡村中小学校之中,跟乡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真切地接触,熟悉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环节,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常识和技能,才能胜任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师范生在乡村中小学实习过程中要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让复杂的实践丰富自己的理论思考。二是开设乡土实践课程,增强师范生的乡土体验。由于师范生将来要在乡村中小学校工作,需要熟悉乡村生活,以及乡土文化习俗等,才能够更好地做好各项工作。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开设相关的乡土实践课程,把师范生带到乡村,让他们体验乡村生活和乡土气息,感受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培育他们对乡村的情感。一位在乡村小学工作的教师,他曾就读于地方师范院校,读大学前是农村户籍,他在谈到自己学习工作的体会时说:“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后,在大城市里待久了,就会忘记乡村的模样,不愿意回到乡村了。学校应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多回乡村看看, 加深他们的乡村印象,一旦回乡村工作了,也就能安下心来了”。因此,地方师范院校要注重和加强师范生的乡土实践课程建设。

  (四)注重培养乡村教师的“本土情怀”

  陶行知特别强调乡村教师要有“农民甘苦化”的心,才可能为农民服务和为乡村教育做奉献。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办教育极其艰难,经费特别紧缺,需要教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气质去战胜各种困难,他特别强调充分发挥精神在乡村教育事业中的意义和价值,说:“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振作,尤不可因钱少而推诿”。[2]75相对城市学校来讲,乡村学校设施较为简陋,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乡村教师坚守乡村学校的支撑力量主要来自于他们对乡村的关切、对农民的关心和对乡村学生的关爱的“本土情怀”。

  地方师范院校在培养乡村教师的“本土情怀”方面,一方面要创造机会让师范生亲近乡村,了解乡村的状况和面貌,发现乡村之真善美,自然产生对乡村的热爱和眷恋的情感;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让他们把从事乡村教育事业和自己的人生意义以及价值追求联系起来,提高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愿意积极投入到乡村教育工作之中,并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当然,当前我们在重视和强调乡村教师要拥有“本土情怀”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和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待遇,为他们创造一个较好的生活工作环境。首要的是要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物质待遇,提高他们的工资和津贴水平,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等,让他们享有和城市教师同等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认识到,资金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维护乡村教师的尊严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以往的政策设计对此考虑不足,城市学校教师向乡村学校的单向流动、照搬城市学校教师培训思路培训乡村教师等做法,严重削弱了乡村教师的自信。因此,全面的和适宜的乡村教师培养政策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中国教育改造[M]. 商务印书馆,2015.

  [2]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1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3]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2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4]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施行)的通知[S]. 国办发[2007]34号.

  [5]记者调查万余毕业生去向首届免费师范生去了哪.[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9/28/c_122097191.htm.

  [6]张滢. 为乡村教师发展搭建更好的政策环境[J]. 中华民族教育,2016(3):37-39.

  [7]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效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J]. 中国农村教育,2015(9):10-12.

  收稿日期:2018-02-12

  作者简介:马多秀,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陕西宝鸡,721016);朱明侠,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学院副院长,副书记(陕西宝鸡,721006)

  本文系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中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基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政策视角”(项目编号:2017KRM096)和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研究(项目编号 2017P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Tao Xingzhi’s Thought of Rural Teachers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Abstract: Although Xiaozhuang Normal School whichTao Xingzhi built in 1927 existed for only 3years,histhoughtofrural teachers’ educationhasbeenthemilestoneof ourmodern ruraleducationdevelopment.TaoXingzhi thought that rural education must serve rural society development, living rural education needs living rural teachers, and put forward society is school, life is edu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TaoXingzhi’s thought of rural teachers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values towards cultivating rural teachers in China nowadays, including establishing rural education ideas of serving ruralsociety,carrying out local path, using local resources, and training rural teachers’localfeeling.

  Key Words: Tao Xingzhi; rural teachers’ education; rural teacher; localization

上一篇:新员工入职培训(精选11篇)
下一篇:墨西哥喜剧片《诗人》:席维里欧的自我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