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日常生活行为伦理学》-读书/精读/图书分享-道德伦理-8/9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如下分享基于作者成书的思路,仅仅个人角度的理解、看法做出摘要以及认为比较出彩的部分列出,并在此分享给大家!本篇从第八分始,并持续更新!

  如有兴趣从前面开始了解,参阅我主页的其他文章(依次发布

  目 录

  第二节 生命休闲伦理

  一、 休闲:生命意义的追寻

  二、 生命的消解与休闲的异化

  三、 回归生命的休闲生活

  第三节 人际休闲伦理

  一、 休闲:人际性的回归

  二、 休闲交往的遮蔽与畸变

  三、 建立休闲交往的良性秩序

  第四节 社会休闲伦理

  一、 休闲:一种理想的社会建制

  二、 休闲社会的困境与风险

  三、 实现休闲社会的伦理治理

  第五节 休闲生态伦理

  一、 休闲: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

  二、 休闲异化:自然价值的消解

  三、 生态休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第七章 娱乐伦理

  第一节 娱乐与娱乐伦理

  一、 何为娱乐

  二、 娱乐的分类

  三、 娱乐伦理的内涵

  第二节 娱乐有德、成就人格

  一、 强健体魄

  二、 忘忧怡情

  三、 培育德性

  第三节 娱乐有伦、和群有礼

  一、 家庭交往中的娱乐伦理

  二、 朋友交往中的娱乐伦理

  三、 公共交往中的娱乐伦理

  第四节 娱乐有善、化民成俗

  一、 公众人物的娱乐素养

  二、 民众娱乐公德

  三、社会娱乐风气

  第五节 现代娱乐伦理批判

  一、 现代娱乐伦理问题

  二、 现代娱乐伦理原则

  三、 现代娱乐伦理建构

  第八章 生死伦理

  第一节 生死伦理研究述论

  一、 生死问题研究的多维视角

  二、 生死伦理问题的突显

  三、 生死伦理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节 命休闲伦理

  一、 休闲:生命意义的追寻

  (―)休闲有助于自然生命的存养:人依靠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资料以保证生命体的存在,通过休闲活动消除疲劳、休养生息、保养身心。在生理和心理上进行调节,实现精神的放松和情绪的安定。

  (二) 休闲有助于精神生命的提升:休闲不是无所事事和绝对的身体放松,而是在有品位、有文化意蕴的活动和行为中体会到精神的愉悦与生活的快乐。所以,闲与非闲相区别的关键在于“心闲",在于心性的陶冶和心灵的释放。

  (三) 休闲有助于价值生命的实现:“休闲,从根本上说,是对生命之意义和快乐的探索。”在熙熙攘攘、谋生逐利的生活状态下, 人无暇关注生命,只有在休闲状态中,心灵宁静、心旷神怡,才能沉思生命,从而隐去形下事务的烦扰,进行人之本体、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

  二、 生命的消解与休闲的异化

  现实生活中的休闲却发生了严重的异化,根本原因在于物质生产的追求和强化引发人的基本属性的丧失,人的主体性被消解,人成为由他人或外物支配的被动性存在,人的全面性被解构,人成为追求符号化象征的碎片化存在。

  (一)有休无闲,生命整体的肢解

  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与休闲的关系出现了两极化: 一部分人将工作视为生活的全部,为了解决生活困难,不得不将闲暇时间用于谋取生计,甚至为了追求金钱、权力和名誉,不惜牺牲应有的闲暇, 成为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有一部分人拥有了过多的闲暇,他们不需要 通过劳作去谋生或失去工作的机会和劳动的能力而被迫休闲,“打发日子”。表面上看,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但实际上并没有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反而成为一种压力和负担,甚至产生了否定性的意义。即使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也只是在进行着形式上的、毫无意义的甚至毁灭个体生命的行为。

  (二)无主休闲,生命本质的叛离

  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产生了对精神自由的压抑和破坏。琳琅满目的物质产品、铺天 盖地的商品大潮、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成为一种导向和强力的控制,人们 失去了对休闲生活的理性思考和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只是简单地随波逐流。总之就是流行什么玩什么,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审视能力。

  (三)庸俗休闲,生命价值的扭曲

  人们在休闲中以高尚的、审美的方式体验生活、展现自我、追寻生命的价值。所以, 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高尚的人格境界和精神的审美愉悦不仅是休闲的应然之义,而且是人的生命价值体现。人们以庸俗腐朽、追求世俗享受的休闲生活代替了高雅的、有文化内涵的、走向心灵深处的休闲生活,并长期浸淫其中,不仅使休闲的崇高意义丧失殆尽,而且毒化了人们的精神,人们在物质、欲望、享乐、虚无中沉沦而无法自拔。

  (四)无度休闲,生命状态的失序

  休闲往往表现出极端化。首先,为补偿劳作的抑郁和不快的休闲成为欲望的释放与肉体的狂欢,进而导致了生命的残缺和无序。其次,无限追求生产和消费,使人们将“自由” “幸福”定义 为生产和消费的能力,

  三、 回归生命的休闲生活

  休闲的异化是人的异化在休闲生活领域中的体现。人本身的能动性丧失和个性残缺是休闲异化的原因,而休闲异化又进一步助推了人的畸形发展。

  (一)提升休闲主体的道德自觉:休闲主体应具有良善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在对休闲本质有着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可以对真假、是非、善恶进行理性判断,进行休闲活动选择时能够坚持立场、坚守信念。以一种理智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怀积极热情地投入休闲生活,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维护道德价值,是培养有道德的休闲主体,指引和保证休闲生活的道德方向,实现个体生命的完善与提升的主观因素和意识刖提。

  (二)加强休闲主体的行为自律;(三)养成休闲主体的美德品质

  第三节 人际休闲伦理

  一、 休闲:人际性的回归

  (一)休闲:人际关系的全面展开:如果按照其结成关系的渠道来划分,可分为亲缘性的休闲交往关系、地缘性的休闲交往关系和业缘性的休闲交往关系。

  (二) 休闲:人际交往的生动空间:总之,无论在时空上还是在活动形式上,休闲都给予人们最大的自由度,人们可以主动地根据兴趣取向和情感需要去选择休闲方式,投入休闲环境,进行休闲交往。

  (三) 休闲:人际和谐的构建模式:首先,休闲有助于人际和谐,是一种非功利性的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有助于人们形成自然本真的交往关系。其次,休闲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强情感的沟通。最后,休闲有助于实现 人际间的和谐秩序。

  二、 休闲交往的遮蔽与畸变

  (一)休闲交往特权化:在前现代社会,阶级划分、 政治权威、家族名望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休闲则是群体内部成员互动的空间。在现代社会,根据“围绕资本控制权而展开的个人成就”,美国学者凡勃伦将社会阶级划分为有闲阶级和劳动阶级,并将休闲简单化为阶级化的象征,

  (二) 休闲交往功利化:休闲交往中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物质利益交换,轻视情感的交流。志趣相投、性格相似、喜好相近、价值取向一致、思想深度相当等精神层面的需求被利益诉求取代。

  (三) 休闲交往唯我化:传统社会的休闲交往很大程度上在由彼此知晓和了解的熟人组成的 小群体中展开。每一个个体的休闲行为都会对他者以及群体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进而关涉自我在熟人群体中所获得的评价,因此休闲具有群体化和利他的倾向。工业社会中的休闲交往却是在陌生人之间展开 的,陌生人的流动性以及可供选择的交往对象的多元性,决定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是间断性的、临时性的,所以在休闲生活中,人们多将视角和目光聚集在自我休闲体验的获得上,聚集在个体生命和价值的完善上,进一步 极端化就形成只见己、不见人,只为己、无视人的唯我意识。

  三、 建立休闲交往的良性秩序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休闲交往关系;

  (二)建立休闲交往的角色责任体系

  所以,人们在休闲生活中,既扮演着休闲情景中的角色,又承担着现实社会中的角色, 具有与他人交往的双重角色义务要求,而将二者分离、对立、混淆,是 造成休闲交往中对个体自由的绝对强调和休闲行为失德、失范的重要原因。所以,应该建立符合角色本质和社会现实,清晰明确、客观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的休闲角色规范和社会角色规范,厘清两种角色的相互关 系,明确两种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使休闲主体能够自觉遵守角色规范,不因休闲生活中的愉悦、自由和享受而放弃对社会角色义务的遵守和履行;应该培养休闲交往双方的角色责任感,

  (三)推行文明的休闲交往礼仪规范

  休闲作为人际交往的新 空间,更强调人与人个性化的自由互动,传统的休闲交往礼仪规范以及现 实社会的交往法则都不具有其适应性。所以,达成共识、具有同一性和普遍性,既符合人的共同休闲生活需要又符合人的个性要求。保障个性发展 和个体自由的休闲交往礼仪规范,是维护现代社会休闲交往秩序的必由之路。通过休闲交往礼仪规范的教育和法律、法规、制度的保障,真正发挥 其对人们休闲交往的制约和调节作用。

  第四节 社会休闲伦理

  一、 休闲:一种理想的社会建制

  (一)休闲应是追求生活质量的价值选择;(二)休闲应是塑造人之本性的文化样态;(三)休闲应是引领文明社会的时代风尚;(四)休闲应是规范有序的公共生活空间

  二、 休闲社会的困境与风险

  (一)生产对社会休闲生活的瓦解;(二)休闲文化时尚的商品化与流俗化;(三)公共休闲生活的失范与无序

  三、 实现休闲社会的伦理治理

  (―)树立健康休闲理念,打造高雅休闲文化;(二)开发绿色休闲资源,建设公平休闲空间;(三)完善休闲教育体系,建构公共休闲伦理

  第五节 休闲生态伦理

  一、 休闲: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

  “生态”是家庭成员之间充满矛盾又彼此依赖的生存状态,后被援引解释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既有张力矛盾又和谐共生的关系,进而突出自然才是人类依归的家园。“生态”又指生生不息的生命存在状态。“生 =态性”“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生成性,二是关联性”②,前者是有待 =发展、不断完善,后者是互相渗透、有机整合。(二)休闲:人与自然的生命契合;(三)自然:休闲生活的深度塑造

  二、 休闲异化:自然价值的消解

  (一)自然因素在休闲生活中隐退;(二)自然的价值在休闲生活中工具化;(三)与自然结合的休闲成为经济的附属物

  三、 生态休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一)培养休闲主体的“家园意识”;(二)建立生态休闲的制度保障;(三)形成休闲社会的"意义经济”

  第七章 娱乐伦理

  第一节 娱乐与娱乐伦理

  一、 何为娱乐

  娱乐是人以愉悦心身为主要或唯一目的的生命活动,是人们为满足自身的需求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欣赏性的行为活动。娱乐具有这样几个特点:(1)在相对自由的时间进行;(2)出于自由、自愿的选择;(3)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欢乐; (4)在过程中感受快乐;(5)能够获得情感的满足等。

  从消遣的角度看,娱乐是人类游戏本能的自然宣泄,是人之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重要体现。娱乐并不排斥内涵与形式的审美性。

  二、 娱乐的分类

  (一)享乐型娱乐

  享乐型娱乐出于感官快乐和情感皮层快乐的需求,是基于本能欲望的满足,获取感官刺激带来的愉悦和兴奋感,比如孩童间的嬉戏玩闹、这些活动基于人类满足感官需求后 得到的快感以及感官的生理刺激,使人感到亢奋、激情以及快感,同时这 类娱乐也能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宣泄、压力得到释放,从而使人获得一定的情感皮层快乐。享乐型娱乐的特点在于其时效性和强烈性。享乐型娱乐是最基本的娱乐类型,不论社会文明和科技水平发展到何种地步,这类娱乐活动都不会消失。

  (二)审美型娱乐

  在审美型娱乐中,情感皮层产生的快乐占主要部分,这类娱乐活动包括节日欢庆、音乐会演唱会、摄影摄像、这类娱乐活动主要追求的是精神的愉悦和放松,进而得到思想的升华和对自然的感悟。审美型娱乐又可分为观赏型和参与型。审美型娱乐的特点是持久性和启发性。

  (三)思智型娱乐

  思智型娱乐是人们在智力得到充分发挥后产生的快乐。思智型娱乐包 括辩论、奥数等智力竞赛以及发明创造、下棋、玩桥牌等,是在人类智力上不断突破的活动,因此而引发的快乐就是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所言的 “苏格拉底的沉思的快乐”。 思智型娱乐的特点在于突破性和优质性。

  三、 娱乐伦理的内涵

  娱乐主体在进行娱乐活动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某种道德规范,总是受到个人的道德意识的支配。社会无论肯定还是否定某种娱乐活动,都会受到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与评价,娱乐活动之价值取向、品位高低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的折射与体现。(一)道德人格的培养;(二)人际交往的和谐;(三)社会风气的提高

  第二节 娱乐有德、成就人格(略)

  第三节 娱乐有伦、和群有礼

  一、 家庭交往中的娱乐伦理

  (—)和家同乐:“家和万事兴”,所以和睦是家庭交往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家庭娱乐交往的最高原则。循礼是家人间娱乐交往的另一重要伦理原则。

  (二)正确引导:社会中的人最早接触到的娱乐价值观和娱乐行为方式就是家庭中家 长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所以一个家庭的娱乐教育对儿童建立正确的娱乐伦理有着奠基作用。同时,家长还应该以身作则。

  二、 朋友交往中的娱乐伦理

  (一)以游增谊;(二)尚德互学

  三、 公共交往中的娱乐伦理

  (一)共乐守义:首先是坦诚相待。其次是友善团结。(二)乐场守规

  第四节 娱乐有善、化民成俗

  一、 公众人物的娱乐素养

  (一)传统社会的娱乐引领者:在传统社会,娱乐风气主要是由统治者甚至是国君、贵族引领的,其言行会被民众效仿,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娱乐与社会风气。

  (二)现代公共娱乐人物:公共娱乐人物,作为某种娱乐活动的表演者,以其高超的娱乐技艺取悦民众,使民众能从观赏中得到愉悦的审美体验,所以公共娱乐人物首先 应该注重自己的娱乐技艺培养,同时要加强自己的艺德修养和做人修养。“德艺双馨”乃文艺娱乐界从艺者古 今不废的理想和人生目标,这不仅体现在个人德性修养上,更体现在对自己所从事演艺事业的负责和尊重上。

  二、 民众娱乐公德

  (―)娱“有所守”: 在娱乐活动中,“敬”或“尊重”表现为尊重他人的娱乐权益、不干扰他人的娱乐体验。从娱乐公德角度看,如果大多人能做 到不干扰妨害他人娱乐、遵守娱乐场所秩序、爱护公共娱乐设施等,那么娱乐活动就能有序、顺畅进行,每个人的娱乐权益也能得到保障。

  (二)乐“有所为”:“有所为”的积极性娱乐公德 以“义”为基础和动力,在于主动地施为。

  三、社会娱乐风气

  (一)社会娱乐风气的历史演变(略)

  (二)娱乐伦理与社会风气的相互影响

  纵观我国历史上娱乐伦理的变迁,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娱乐的道德性即娱乐的伦理意蕴,均与倡导、推行儒家伦理息息相关。孔子以复兴周 礼为己任,提倡的也是周朝时的礼乐文明。在儒家思想逐渐取得统治地位的两汉时期,娱乐活动具有鲜明的礼仪教化功能,甚至可以说那时的娱乐 活动完全是为了维护上下有别、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即寓教于乐。总体来讲,在中国历史上以德为先的娱乐伦理是占主要地位的,娱乐活动首重其道德性,强调其是否具有有利于道德教化的功能。

  第五节 现代娱乐伦理批判

  一、 现代娱乐伦理问题

  (一)拜金化对娱乐伦理的消解:随着拜金主义的渗透,中国娱乐开始从享乐型娱乐、审美型娱乐、思智型娱乐并重的局面转向独重享乐型娱乐,享乐型娱乐又主要以满足个体欲望和感官刺激为主的低俗娱乐为重。 娱乐活动逐渐变成了对财富的追求和炫耀,娱乐成了商人获取利益的噱头。

  (二)泛娱乐化思潮:泛娱乐化是一股以消费主义、享受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电视、 戏剧、网络、电影等)为主要载体,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粗鄙搞怪、噱头包装、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来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使之体验到快感的思潮。

  二、 现代娱乐伦理原则

  娱乐伦理原则体现了娱乐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道德要求,是娱乐价值合理性的评价依据,也是保证娱乐活动健康发展的伦理前提。适度成己、互尊合义、良风美俗应该成为我们追求和遵守的娱乐伦理原则,从娱乐个体、娱乐交往、娱乐风气三方面来规范指导人们的娱乐活动,这样才能保证娱乐伦理的有效建构,帮助人们选择正面健康的娱乐活动。

  三、 现代娱乐伦理建构

  (一)以仁爱之心维护人的尊严;(二) 以礼让促进娱乐人际和谐;(三) 以道义促成娱乐良风美俗

  第八章 生死伦理

  第一节 生死伦理研究述论

  一、 生死问题研究的多维视角

  (一)死亡哲学或生死观研究

  在死亡哲学里,我们讨论的是死亡的必 然性与偶然性(亦即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与可避免性)、死亡的终极性与非终极性(亦即领会的可毁灭性与不可毁灭性)、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亦即'死则腐骨'与'死而不朽')、死亡和永生的个体性与群体性、死 亡的必然性与人生的自由(如'向死而在'与'向死的自由,)、生死的排拒与融会诸如此类有关死亡的形而上的问题。

  (二)生死学研究

  死亡学,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与死亡相关的现象和行为,如死亡的原因、生命及与死亡的意义、临终者的内在经验、丧亲者的悲伤过程、丧葬及哀悼的社会风俗、生命权伦理难题之抉择、临终病人及家属的照顾及服务(包括缓和治疗及安宁照顾)、不同宗教信仰的生死观、 死亡教育的实施等主题。

  (三)生死教育研究

  死亡学和死亡教育本来以死亡为中心,但现在却被过多地引向了生命关爱,由于对生命关爱的凸显反而淡化了死亡教育原有的职能。就台湾实际的教育实践层面来讲,生命教育逐渐变得广义和开放,钮则诚教授说: “目前台湾的生命教育至少有七种取向:伦理教育、宗教教育、生死教育、 健康教育、生涯教育、性别教育、环境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学界关于生死问题的研究有两条线 =索:第一条是大陆学者基于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儒、释、道精神所做的关于西方死亡哲学和中国生死智慧的进路。第二条是起源于美国的死亡学传统,主要以死亡为中心,讨论死亡、濒死等问题,进而演进为死亡教育的理路,引导人们关注悲伤辅导、安宁疗护等议题。

  二、 生死伦理问题的突显

  第一,死亡教育或生命教育无法回应现代医疗科技带来的伦理挑战。第二,生命伦理学更多侧重对与医疗科技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而缺乏伦理学视角。第三,生死伦理重在研究生死的伦理挑战与问题。

  三、 生死伦理及其研究意义

  (一)生死伦理的意涵

  可尝试将生死伦理学界定为:以现代人生活行为中的岀生(方式)与死亡(方式)为研究对象,探究现代人新的人伦关系及其合理性,回应试管婴儿、代孕母亲、“克隆人”、自杀、安乐死、遗体捐赠等现代生物医学所带来的伦理挑战,由此建构一种善生优逝的生死观与彼此敬重的现代人际伦理关系。

  (一)生死伦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面对死的不可改变性寻求善生的可能。那么面对死,人生的意义将依然是一个值得持久审视的问题。生死伦理研究将向我们揭示,即便面对有死的不可变性,追求善生也是可能的;

  第二,生死伦理研究将引导人们解决当代人的生死困惑。解决现代生死困惑,或许就是生死伦理研究的目的与价值所在。

上一篇:闺蜜2014
下一篇:电影理论中的共同体美学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