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家规家训精粹
金华盘溪何氏:明德惟馨 贤廉传家
盘溪村位于金华山南麓,潺潺溪水,穿村而过。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它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后溪河村。自宋代以来,何氏家族就居住于此。南宋淳熙十五年,一个日后要为何氏家族增添厚重一笔的男孩出生了。时年7岁,男孩拜先生学习举子课程。一日,先生讲到“出仕为官,须廉洁方能获得世人赞颂”。听完先生的话,男孩十分不解,便问道:“廉洁乃士大夫分内事,何足为高?”先生一时语塞,万万没想到如此年幼之人竟有这般觉悟。他,就是何基。
何基(1188-1268),字子恭,号北山,南宋婺州人。他自小以圣贤为榜样,爱好学习,从学于朱熹高徒黄榦后,更是埋头研习朱子理学,不遗余力,最终成为一代理学家。史书有“朱子之后,推何基为正传”的记载。后来,何基的学识得到了朝廷的赏识,曾先后被授予史馆校勘、崇政殿说书等职,然而都被何基一一谢绝。他安居故里,以研究和传播朱学为己任,并创立了北山学派。后人将何基与他的三位学生王柏、金履祥、许谦并称为“金华四先生”,也叫“北山四先生”,名噪江南。
关于何基,当地还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传说当年宋度宗非常看重何基的才能,遂将其召至皇宫商讨国事,交谈甚欢。后宋度宗赐十面锦旗于何基,让其带回,一路上只要看中哪块良田,便可插一旗,这块良田的税赋就永远归他收取。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何基一路上把锦旗都插在了路边的草丛,唯独剩最后一面,插在了村口的一块薄田里。族人为了纪念何基的贤德事迹,便将这块薄田叫作“何大坵”,流传至今。
何基弟子王柏《何北山先生行状》对这位老师曾有过这样的描述:不逆情,不逆诈。不伐善,不较利害……凡闻一善言,见一善行,喜行于色,若己有之。何基一生“尚礼义不尚权谋”、专求“内圣”的贤德圣行,被子子孙孙树为楷模。后人以何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准则为蓝本,编著了本家族的家规——《何氏家训》。《何氏家训》共十条,涉及祭祀礼仪、父母长辈、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详尽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事、待人接物之道。
一本家规,凸显着一个家族的文化渊源、道德理想与生存智慧。自何基之后,何氏后人更是以贤德传家,养贤才、选贤士、议贤能,谆谆教诲子孙严于律己、静以修身、不贪赃枉法,先后出了九名进士,数十名举人、贡生、秀才,均以清廉著称,成就了何氏一族江南望族的美名。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金华何氏一门又涌现出了三位品德才学兼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著名人物——“中国现代史学奠基人”、历史学家、教育家何炳松,知名爱国人士何德奎,当代历史泰斗何炳棣。三人被并称为“何氏三杰”。
春之兰、夏之竹、秋之菊、冬之梅,花中四君子深受世人崇尚。何基也不例外,空闲之余喜好种植梅兰竹菊,这一个人爱好后来成了后溪河村村民的集体爱好。如今,后溪河村早已是远近闻名的花卉之乡。一花一草,一石一木,无不寄托着对先人清雅淡泊人格品性的敬仰。
盘溪何氏,一个贤廉仁义传承至今的传奇家族。家规家训,静默无言,而文化世家的基因密码却早已深深烙印在北山之麓何氏后人的心间。
【《何氏家训》精粹】
一、孝父母:父母之恩,与天地并凡。为人子,温清定省,服劳奉养,惟恐不至。一有不顺,即为天地罪人,名议所不容也。宗祠中无论悖逆重情,方为惩戒。
释义:父母的恩情,与天地并存。作为子女,侍奉父母应无微不至,服事效劳,侍奉赡养,只担心做得不周全。如果做得不好,就成为天下的罪人,为名义所不容。宗祠中如有违背正道的重大情节,要加以惩罚,以示警戒。
二、敬长上:长幼有序,伦理森然,不可紊也。凡为弟子,出见长上,宜加恭敬。父兄会燕,子弟敛容,不敢畅饮,此常礼也。
释义:年长年幼间需讲伦常秩序,这样人伦道德之常理便可井然有序而不紊乱。作为年轻后辈,外出的时候见到长辈、尊长,应该严肃、端庄、有礼貌。与父亲和兄长相聚宴会,年轻后辈必须严肃恭敬,不能随意喝酒,这是日常的礼节。
三、戒斗狠:凡族中有争斗,告族长。处剖而不平,方控有司,以分曲直。毋得恃强凌弱,动辄攘臂相抟,甚至聚众相殴。
释义:凡是宗族中有争斗之事,要向族长报告。如果对处分剖析感到不公正,才能向官府控告,由官府来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不能依仗强势,欺侮弱小者,动不动就捋起袖子互相争斗,甚至聚众相互殴打。
四、养贤才:凡入仕入学等事,祠给衣装。告祠之日,合用鼓乐导拜,以彰祖荫。
释义:凡是族人进入仕途、入学等事,宗祠送给族人衣服及行装。告别宗祠的日子,共同用鼓乐引导进入祠中拜祭祖先,来显示祖上的荫德。
五、议贤能:凡族中族长房长公长,须选有德有行素为服众者立之。如所立之长,或有假公济私、妄加人过失以报私忿者,罚银入祠,仍革出,别议贤能者立之。
释义:凡是宗族中的族长、房长、公长,必须推选有道德、有品行、能够服众的人担任。如果所立的族长、房长、公长,或者有假公济私的,或者有妄图抓住他人的缺点过失来报复个人怨恨的,要罚取他的银两充入祠堂,还要开除,另外讨论推选有贤能的人担任。
金华栅川于氏:清白忠义 百世崇瞻
婺城区乾西乡栅川村位于金兰中线的最西端,西与兰溪灵洞乡接壤,东北毗邻婺城区竹马乡,南靠婺江,北至金华北山山脉的蛤蟆山,依山傍水,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村内有较好保存的明代古建筑: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于氏宗祠和金华市文物保护点白沙庙。
位于村中的于氏宗祠,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前后三进,谓之前厅、中厅、后厅,左右有厢廊,现仅存前两进。宗祠门厅外为一牌楼式砖雕门楼,门楼高大巍峨,门额上有“百世崇瞻”的石匾。大门下是一对抱鼓石,抱鼓石下石座雕刻之精美为宗祠中之少见。于氏宗祠开阔宽广,是五开间规格,这种宗祠级别较高,一般宗祠不能建成这种规格。因为于谦官至少保、兵部尚书,明孝宗朱祐樘曾下过圣旨,说于谦“回銮有期,论功应赏,不幸为权奸所害,乃陨其身。众议咸究,恤恩已锡,兹复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命有司立祠致祭,用昭旌崇文典诞,敷嘉命永贲幽肩,灵爽如存,尚祈歆飨”。宗祠正厅中间的柱子上曾有一副对联“位极人臣曾有太师少保,品高天朝更多国士乡贤”。对此,村中人都确定宗祠是为于谦所建。于氏宗祠的建筑特色鲜明、技法精湛。而宗祠所传承的历史记忆,则令于氏后辈深感自豪,近年修缮宗祠时,村民特意在祠内中厅墙上悬挂了“生三公于谦伟绩”、“生三公诗选”和“弘治帝的圣旨”展板。“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正是于谦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上城区)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期间,平反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正统十一年(1446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叛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成化初,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根据史料记载,于谦为杭州人,并非乾西人,为何栅川于氏宗祠为于谦而建?翻阅《栅川于氏宗谱》显示:栅川于氏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其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偏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栅川于氏祖籍正是河南,与于谦祖籍同为一处,即河南考城(今民权县)。此外,栅川于氏宗谱上确实记载于谦其人,题为《少保忠肃谦公赞》,并高度评价了于谦在正统十四年时平定瓦刺,取得京师保卫战胜利的事迹。于谦和栅川于氏应属同宗,栅川于氏建宗祠祭祀于谦,显示于氏宗族之团结,以及对同宗同族英雄无尚崇敬的感情。
栅川于氏为宋末元初著名诗人于石之后裔。虽然栅川于氏跟于谦关系已经较远,但他们的祖先于石,同样也是一个气节甚高的诗人。
于石,字介翁,号紫岩,晚更号两溪。出生于宋理宗淳佑十年,卒不详。史称其“貌古气刚,自负甚高。宋亡后隐居不出,一意于诗,出入诸家,豪拓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常以寺僧为友,诗多哀历之音”。《全宋词》和《四库全书》别集类中均有其诗载入。其诗风既苍劲豪宕,又清丽温雅,在南宋诗坛上自成一家。且能奖掖后进,元代学者吴师道就是他的学生。在《紫岩诗选》中,记录了于石近两百首诗。在他的诗中,较多地涉及八咏楼、金华山、冰壶洞等金华名胜,是金华乡土文化的重要记录。
而于石“宋亡不仕,貌古气刚,自负甚高”等品质,在他的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位宋末元初隐于世间的文人,在千年的时光流逝中,其高尚的品格、优美的诗文,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于氏家训》精粹】
原文:凡先世及宗族中男妇有贤达贞节淑德懿行者,或见诸郡县志书或录于名贤撰述,则必录其全文,或据其实行为小传,载入先德一仪。
释义:凡是祖先以及宗族中男人妇女有贤明通达、贞节、美德、善行的,看到众郡县地方志或名人贤良著述有其记载的,都必须记录他的全文,或者根据他的行为小传,载入有德行前辈的准则里。
原文:凡宗族中贤否不齐或犯奸盗详为玷辱先世者,于其父下书其名,谱内削去其行弟,以戒其不肖。
释义:凡是宗族中好坏良莠不齐或犯通奸、偷盗行为使先祖蒙受耻辱的,在其父亲名下写下他的名字,宗谱内去掉其品行记录,以告诫其不肖行为。
金华白沙溪滕氏:一父十子七登科 十世尚书传忠廉
【家族概况】
《南阳滕氏宗谱》记载了滕氏自叔绣候始建滕国后子孙以国为姓,后一迁于北海,二迁于南阳,三迁于金华。始祖国子司业滕令琮公,因避“安史之乱”迁居东阳南住山(今兰溪市上华街道寺前村的山上)。唐太和二年,时为户部尚书、上柱国、银青光禄大夫、左仆射的滕珦,奉皇恩奖赐,于金华白沙溪口筑第新址,为白沙滕氏第一世祖。
滕珦归隐后,依然造福一方。他将旧居改为佛教寺院,将田地、山场、等纳入寺中。不仅不尚钱财,他还治理白沙溪。同时,他还在住地发展经济,砌窑置陶瓷,流通商品,其所在住地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九里街”。
滕珦的儿子滕迈生了10个儿子,7个是进士。自盛唐至南宋末的五百多年间,滕珦后裔为官者甚多,仅宗谱记载有确切名字、世系且任职县令以上的就达197人,且十余世皆有担任尚书、御史、侍郎之类显官,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官宦无一人有劣迹,世世代代都传承着一份清廉、勤政、爱国、爱民的忠贞节气,谱写了“一父十子七登科”、“十世尚书传忠廉”的辉煌篇章。早在中唐,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就曾赋诗对此予以形象概括:“朝罢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弟先兄”。白居易、范仲淹、苏轼、朱熹等唐宋名家也均以诗、记或志的形式予以题赞。“春风秋月携歌酒,八十年来玩物华。已见曾孙骑竹马,犹听侍女唱梅花。入乡不杖归时健,出郭乘轺到处夸。儿著绣衣身衣锦,东阳门户胜滕家。” 这首被收入唐诗宋词之中的《送滕庶子致仕归婺州》,就是由白居易所作而赠与滕珦的。这和整个宗族的家风家训不可分割。“朝廷有贤奸之别,如为臣不忠,贪酷虐民者不书。”在南阳滕氏宗谱中明确写明,为官不忠于国家,不善待百姓的族人,一律不写入家谱。这在古代是非常严厉的惩罚。
结合宗谱和其他史料,选取若干滕氏史上清廉为官人物予以介绍:滕珦,“大节高风”,“不尚奢华,寄情山水书琴,尤系民疾苦”,白居易、刘禹锡与其多有诗文往来,“备多赞誉”。滕遂,任地方官时,“道不拾遗,人不孤,谨慎清廉,皆谓有汉叔辅之遗风”。滕中正,宋太祖赵匡胤赞其“秉性耿直,执法坚刚”。滕元晏,“清直敢言”,“厉精求治,莅任有声,士民思之如思父母”。滕元锡,“居官廉洁,善听民讼,吏民怀之”。滕宗谅,即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其“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滕子京,“问民疾苦,省视风俗,尤属意学校”,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滕甫,为官清正,神似包拯,谱载,“河北地震,城舍多圮,命为安抚使,殓葬死者,救济饥民,蠲免田赋,修堤察贪,督捕盗贼,政绩斐然”,“调知真定、太原府,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而其“卒时家无余资”,苏东坡为之撰《滕甫墓铭》。滕强恕,“节用爱民,修桥梁,立储仓,无一毫取过于民”。滕珙,“清正爱民,提举浙西,属岁旱煌,有令:民而不种之田,难以自食,官不征苗,主不收租,格主其税”,“越有定科,浮财、物力等钱,大为民害,格为代输求免科”。滕武子,“明于义利取舍之分,终身所行不离名教,婺州之学半出于先生云”。
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关头,金华滕姓先贤不畏强暴,坚贞不屈,英勇抗敌,视死如归,舍生取义,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在中华民族抗击侵略史上亦留下光彩照人的篇章。滕茂实,“靖康元年以工部侍郎使金,虏人留之。虏人前期谕大用逼易衣冠,公抗争不屈,坚以死拒。车驾及郊,公迎谒道旁,尤拜伏号泣,观者为之坠泪。虏迫益甚,公忧愤成疾,自作哀词及篆‘宋工部侍郎滕茂实墓’九字,遗命以所持奉使黄旛裹尸而葬,建炎二年终于代州”,今山西代州仍有其墓,为国家级历史文物。滕祹,“金人犯顺,边郡望风降避。公率郡人城守不下力屈援绝遂绝,伪齐刘豫以府卿封公,公执节不屈而死”。滕康,“奉太后、高宗南迁,避金人之乱,竭尽忠节”。滕膺,“金人犯边,提举守卫城壁……抗数十万众”。滕瑞,“幼陷于虏,及长,忠率众归朝,后使虏,颉颃以笏击虏”。
【《滕氏家训》精粹】
一、滕氏家规
1.纲常至上,尽忠报国,尊祖敬宗,勿倒行逆施。
2.种德植善,仁义礼信,冠当笃志,勿丧失廉耻。
3.勤耕务本,艺精贾衡,教读崇儒,勿艺废业荒。
4.孝顺父母,怀抱恩深,育养沥血,勿嫌老弃赡。
5.睦族厚邻,顺从尊长,邻里惟亲,勿强词夺理。
6.婚须门当,丧循古礼,祭应诚敬,勿信道听巫。
7.奖贤励节,贞静贤能,惩恶守法,勿盗赌烟娼。
二、滕氏祖训
训我族人,出为好官,从政务廉,爱民务宽,为下为上,惟此心丹。训我族人,务尚节俭,俭入奢易,奢入俭难,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训我族人,莫生贪饕,一萌贪念,遂从众衍,败廉丧耻,罔或不颠。训我族人,扬善种德,积善余庆,积恶余殃,忠善传家,久而弥昌。
释义:教诲我本族的人,出仕就要当好官,从政务必要廉洁,爱护百姓务必要宽缓,无论做官还是做百姓,心怀忠贞是最重要的。教诲我本族的人,务必要崇尚节俭,由俭朴转到奢华较易接受,由奢华转为俭朴就很难适应,要坚持原则小心把握好度,做到盈满而不溢出。教诲我本族的人,不要萌生贪婪之心,如一滋生贪念,就会随波逐流,败坏清廉之名,丧失羞耻之心,这没有不败亡的。教诲我本族的人,要弘扬善行,广行道德,积善就会留福,积恶就会留祸,把忠善传承给家庭,家庭就会永久兴旺。
金华黄堂丰氏:尚德家风 馨香久远
【家族概况】
桐乡石门丰氏的祖籍地为汤溪镇黄堂村,地处金华、衢州交界,靠山临水,民风淳朴,风景秀丽。村南有远近闻名的九峰山,层峦叠嶂,连岗奇峰,山中的千年古寺,相传是当年葛洪炼丹之地。
始祖丰稷,字相之,在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中进士,从御史中丞官至礼部尚书,诰封荣禄大夫,死后谥清敏。明末清初,丰圣文从汤溪黄堂村迁移到桐乡石门湾,丰子恺即丰圣文第十七代孙。丰氏素有尚德家风,祖籍地汤溪黄堂村丰氏堂名为“全德堂”;桐乡石门丰氏的堂名是“惇德堂”,惇者,敦厚、笃厚之意,告诫子孙持德应该笃厚。所幸丰氏后人不辱祖宗遗训,子嗣之中人才济济,更有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光耀门楣。丰子恺生前一直非常向往汤溪,并在《桐乡负暄》一文中把汤溪称为自己心中的“桃花源”。言词之间,足见丰子恺先生对汤溪祖地的向往与眷恋。
丰氏在家庭教育中常采用现存的家训、家规、铭志、格言为教材。丰子恺自幼在父亲处读到《崔子玉座右铭》后,就十分喜爱,很快就能背诵。后来手录了好多份,分给子女们诵读,也给学生们学习。故丰子恺的子女个个都能背诵,而且作为一种家风传承下来。丰氏的家教中还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胜求人。这副对联原是丰子恺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幼年时家中所挂,言简意深。李叔同将联句传给丰子恺,丰子恺手录给子女诵读,故丰家子女都能背诵。
石门丰氏虽未留下专门的“家训”,但从丰子恺对子女教育时所注重的内容,可从三方面概括出家教的重点:正直为人;认真做事;宽厚待人。
一、正直为人
正直为人是丰氏家教中最为强调的重点。“先器识,后文艺”,丰子恺一直教导子女要先学做人,才后方可谈学问、艺术。为人要正直、坦率,绝不可弄虚作假,投机取巧。
1932年冬,缘缘堂最初建成时,监工为了不浪费宅基地,把东墙建成了歪墙,形成斜角。丰子恺发现后坚决不同意,他确信环境支配文化,住在正直的房子里,才能涵养孩子们正直的天性。怎么可以把缘缘堂造成歪曲的形状!为此,丰家宁肯拖延几月,多费数百元,拆了重建。
二、认真做事
丰子恺经常教导子女和后辈的两句话,一句是:“一个人能来到这个世界是极其偶然的。”所以要珍惜生命,也就是珍惜时间。第二句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因此要努力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怎么来珍惜时间,多做有意义的事呢?那就只有“认真”两字。丰子恺办事认真是出了名的,他的子女也都继承了这种作风。
三、宽厚待人
丰子恺待人宽厚、温和,凡亲近、接触过他的人都深有感受。他对子女和学生有时也很严厉,但这种严厉出于深爱和责任,故仍然是宽厚的一种形式。丰家在待人接物上不仅对朋友、同事宽厚,对工人和保姆同样宽厚,待若家人。丰子恺常说:“他们离开自己的亲人,牺牲自己的家庭生活,来为我们服务,怎么可以不把他们当作自家人呢!”
1970年1月27日,在丰家干了十多年的女佣何英娥,突然中风在丰家去世,全家不胜悲痛,像自家人一样为她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
正是有这样良好的家风影响和家教培养,丰子恺的七个子女,个个都成了有用之材。时今,丰子恺的第三代、第四代,人丁兴旺,分布于京、沪、苏、杭、港各地,并有在美国、日本发展的,不乏在各自岗位做出了令人瞩目业绩者,如丰子恺外孙、二女儿丰林先的长子宋菲君,已是国际知名光学专家,曾任北京信息光学仪器研究所副所长,常受邀去国外讲学。
丰氏后代,尽管现在大都已不再从事文艺工作,但“正直为人,认真做事,宽厚待人”的家训都没忘记。丰氏家族能长盛不衰,是与丰氏有良好的家风密切相关的。
【《崔子玉座右铭》精粹】
原文: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释义: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施恩于人不要记在心上,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能忘记。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就行了。心中觉得安适而无愧才去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老子曾经告诫过:柔弱是有生命力的表现,而刚强和死亡接近。庸鄙的人有刚强之志,时间久远,他的祸更重。君子要谨慎言语,节制饮食,知足不辱,所以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金华傅村沈氏:清心俭政 齐家有道
【家族概况】
山头下村位于金东区傅村镇,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蝴蝶形的小山坡上。明朝景泰七年(1456年),沈约三十一世孙迁居至此,繁衍至今已有500多年。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少时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沈约是梁朝时公认的文学领袖,在诗文方面颇有成就,著有《晋书》《宋书》等史籍,又首创“四声八病说”,为近体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出仕后的沈约先后在宋、齐、梁三朝为官,并与金华有着深厚渊源,早年任东阳郡太守时勤政廉洁,造福一方。据史料记载,公元494年,沈约开始兴修水利,发动百姓对婺江河道进行疏浚。位于婺江北岸的“玄畅楼”,正是为纪念当年的工程而建。后来,因为沈约在此创作了“玄畅八咏”诗,而被后人更名为“八咏楼”。“玄畅八咏”以诗言志,忧国忧民、心怀苍生,体现着沈约对德行操守的自省与警励。“清心矫世浊,俭政革民侈”(《八咏诗·被褐守山东》)。濯污扬清,去除世风之浊,谓“清心”;清正廉明,戒除奢靡之风,谓“俭政”。沈约虽身为太守,日常生活却异常简朴,崇尚淡泊明志,注重洁身自好。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沈约的住所竟然在城外郊区,其目的就是远离酒色与应酬。
正是沈约的言传身教和严厉的家规家训,其子沈旋、沈趋也成为了高官,且均以清正廉洁闻名。沈约留下的诗文警句,加上其教子治家思想,经子孙后代的不断丰富完善,最终浓缩为《沈氏家训》。
《沈氏家训》以传统儒学为伦理基础,极为注重内心修炼,特别强调严于律己,以慎独为本,去除内心浮躁,摒弃华而不实。《沈氏家训》的各条内容既讲道理又重实用,贯穿于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家族中一旦出现不孝不义者,一律以家法从严处置。但凡进入村私塾就学的沈氏子孙,每日晨读,必须背诵家训,直至烂熟于心。《沈氏家训》,言简意赅,却又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深深扎根于子子孙孙的心间。
《沈氏家训》总纲:“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文字精练,内涵深刻。它把儒家文化及老祖宗的思想精神教化,融为一体,对子孙后代笃品守规,修身齐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千古风流八咏楼,并未因岁月风雨而褪去昔日的光华,八咏辉章,传唱不息。五百多年来,沈约的修身、为官思想与《沈氏家训》一道,成为山头下村沈氏一族的齐家之法,润泽着后世子孙。一座古村的故事,也因为那一份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传承而熠熠生辉。
【《沈氏家训》精粹】
一、敬长上:父母之恩重等天地。凡为子者,无论定省温清,服劳奉养在所当尽。如因心之色,惟疾之忧,继志述事之类,种难具指,然要皆人子所当,曲体而躬身者也。或有不顺悖逆之辈,朔望会众,拘祠责治毋纵。
释义:父母的恩情就像天地一样重大。作为子女,不管早晚向父母问安,还是冬天使他们温暖,夏天使他们凉爽,服事效劳、侍候赡养都应当竭尽全力。他们心里面的害怕和对疾病的担忧,继续先人的志向和事业等种种难以具体指明的事情,作为子女的都应当亲自去过问、躬身践行。如果有悖逆此理的人,等到初一十五集会的时候,应该押到宗祠严厉惩治,不能纵容。
二、和乡族:乡比屋而居,交接既密,则衅窦易开,稍有不和便成吴越。安在缓急相济而处同乡也。勉之。吾族众多,往往争论最失和气。复有一等不肖,杠帮挑衅,构人成仇不解,深可恶焉!为子孙者最宜辩省,毋为所惑,以伤祖宗一本之义。
释义:乡邻挨着屋而居住,接触频繁,容易引起争端,稍有不和就容易成为吴国和越国那样的仇人。平安度日的方法是,不论乡里何人,只要遇到困难,不管缓急,都要进行帮助,努力啊。我们的家族人数众多,彼此争吵最容易失去和气。而最没有出息的就是帮人抬杠挑衅,导致家人成仇人,这是多么可恶啊。作为我的子孙最应该辨认反省,不要为其所迷惑,以致损伤祖宗同源的道义。
三、率勤俭:勤俭二字最是作家之道。勤则有以开财之源,俭则有以节财之流。故为男子者,虽素承富贵,必当夙兴夜寐,如稼穑艰难。为妇女者,虽高门贵族,亦必躬亲纺绩,修箕箒职业。一切衣食之类,务宜适中。不得斗罗绮之靡,逞口腹之欲。凡在家长,须时严训诲庶,家道兴而礼义出也。
释义:“勤俭”两个字是持家最好的方法。勤劳能开辟获取钱财途径,节俭可以节约开支。男人即使继承了家里的富贵,也应当早起晚睡,艰苦地进行春种秋收。作为妇女即使是出身豪门,也应该亲自纺丝缉麻,编织畚箕和扫帚。所有穿衣、吃饭的用度,都应该适中,不去比吃穿的好坏。凡是家长应当时时教诲子孙这个道理,只有家道兴盛,礼节道义才会显现出来。
四、养贤才:贤才系国家梁栋,盖合族之人文也。凡读书者,春冬朔望俱听,入祠会课,本祠俱有支给。艺佳者另赏笔墨,进学者给与花红,示劝贤培国器也。
释义:才智出众的人是国家的栋梁,也是整个家族中的礼乐教化的代表。但凡读书人春冬朔望都来宗祠听课的,宗祠都会给与补贴。学习好的,另外还有笔墨资助,学问有长进的给予奖赏,显示我族劝勉贤人培养国家栋粱。
金华琐园严氏:堂为永思 规凝“十字”
【家族概况】
琐园村位于金东区澧浦镇以东,由汉代名士严子陵61世孙严守仁于明朝万历年间从孝顺严店村迁居形成。整个村庄“地处龙背”,极似一把吉祥金锁,由此先人取名“锁园”。经数百年后,后人觉得“锁”有封闭保守之意,于是取同音形似的“琐”字,改村名为“琐园”。琐园村有一座很特别的小祠堂——永思堂,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女祠堂, 记载着当时女性权益的故事,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琐园村第六代太公严元善,元妻范氏,并无子嗣,因病去世后,严元善娶了继妻陈氏,生一女,后又娶了妾室徐氏,生一子名为严秉璲(字,严舒泰)。1795年,严秉璲英年早逝,其妻郑氏在丈夫死后一心侍奉两个婆婆,持家有道、训子有方,她的4个儿子也先后成为贡生、太学生。郑氏的婆婆徐氏、陈氏相继离世后,在操办后事时,一条“妾、侧、副室卒后灵位入祠不能置于祠堂正中的神柩中”的族规让郑氏觉得有失公允。她提出,既然婆婆不能进宗祠,那么便另建家庙供奉。1815年,家庙建成,取名永思堂。
在当时,这是不可想象的事,由此还引发一场争论。在这次大讨论中,大部分严氏族人认为这一条家规不平等、不文明,更不利于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于是决定废除这条家规。这是女性权益的一次自我觉醒。郑氏的这番举动不仅感动了族人,还得到时任金华知府吴廷琛的肯定:“训子义方、节孝。”清道光《金华县志》中也有记载:“严舒泰妻郑氏,廿八岁守节,创建祠庙,训子義方,现年五十八岁,节孝。”
琐园村的一绝是庞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据严氏家谱记载,清朝祖族严子陵第五十一世(代)严必胜率兵平定两广匪乱有功,皇帝诏允为官,在家乡琐园盖了十八座雕梁画栋的厅堂。历经岁月风雨,现保存的古建筑有旌节牌坊、严氏宗祠、务本堂、怀德堂、聚义厅等明末清初堂屋十六座,是金华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这些厅堂建筑结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都极具江南古民居的典型特色。严氏宗祠是村南最大的古建筑,祠堂大门为八字形,门额挂一匾,系乾隆年代之物。“山高水长”四字是取自范仲淹发现严子陵后裔后,写的一篇记中的文字。严氏宗祠右边耸立的一座清乾隆52年建的旌节石牌坊,横石梁刻有“为故民严锡佩妻黄氏建”字样。牌坊雕饰精细,气势宏伟。
因形状如锁而命名的琐园村也有过辉煌的历史。抗战期间,琐园村人民与日寇作过英勇的斗争。如今村边王姆山当年日军炮台遗址还在,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目前,琐园村充分挖掘严子陵家规家训,总结提炼了“孝、尊、教、劳、谨、制、宗、律、贞、守”十字家规,建成了全市第一家农村家风家训陈列馆。古老的严氏家训,融入了当代,融入了严氏后人的血液。
严氏“十字”家规节选
原文:父母恩同昊天,应宜孝顺。派下子孙如有忤逆不孝,以家法笞之。再犯,将革条贴出,永不许入祠。
原文:子孙各宜教训。凡为父兄者自幼即便约束,切不可姑息骄养。如纵放子弟游荡,并无教导者,罚及家长。
释义:子孙应该教导训戒。只要作为其父兄,从他小时候开始便应当约束管教,切不可姑息纵容、娇生惯养。如果放纵子孙游戏放荡,而没有教导,那么惩罚应连及其家长。
原文:人生各有职业,耕读为本,不可不务,其余为工为商都可资身。如子孙不务生理,游手好闲,及流为下贱者,即令家长奉祖训斥之。
释义:人生来各有其职分内应做的事,应以耕作读书为本,不可以不从事,其他工商之事都可供给自身。如果有子孙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以及沦落到下贱地步,应当立即令家长捧奉祖训斥责他。
原文:身家各宜保重,不可罔作非为。如子孙不顾廉耻,甚至有为窃盗者,事发初犯拘祠以家法重处免削,再犯送官究治,仍行削谱。
释义:家产应该保管看重,不可以之胡乱非为。如果有子孙不顾惜廉洁情操与羞耻之心,甚至有做窃贼强盗的,事情发生后若是初犯,则拘拿入祠,按照家法给以重罚而免于削除族籍。若再犯,则羁押送官彻底惩治,并将其从族谱中削除。
原文:淫为万恶之首,切不可犯。如子孙至有亲属犯奸,律例森严,非祠法所能治,应俟本家告官审坐后再行削谱。
释义:万恶淫为首,一定不可犯。如果子孙甚至其家属有作奸犯科的,律法条例已严肃缜密,不是祠堂宗法能够惩治的,应当等待同宗的人告官后,再对其进行削除出族谱。
原文:子孙各宜安分守己,切不可争讼。凡属致争事宜,自有定理,应听公论,公剖劝处。如横行不遵,致伤族谊者,作刁顽论,合族公呈之。
释义:子孙应该安分守己,不可以相互争斗控告。凡是属于争论的事情,一定有相应的公理,应该听取公正的评论,公正地剖析并劝解惩处。如果横行霸道而不遵从,以致伤害族人情谊,应该按照刁钻顽劣来论罚,让族人公正呈告此事。
金华华峰施氏:尊祖敬宗 追始崇本
【家族概况】
据《东阳施氏宗谱》记载:施氏出自鲁惠公之裔,世居河南。南宋施全为军督师杀秦桧遭害,施全之侄施武害怕被牵连而隐居东阳石鼓。施武五世孙施纪从东阳石鼓岭下(应为石鼓岭头村)迁居金华华峰山下,即今金华市源东乡山下施村,其后裔又迁居本乡叶村。源东乡山下施村保存的《华峰施氏宗谱》记载其始祖住金华山峰下,其发祥地名山下施,故宗谱称《华峰施氏宗谱》。施氏后代受祖先“尊祖敬宗追始崇本”之影响,古代有施全,现代有施复亮、施光南等名望盖世者层出不穷。
施全(?—1150),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刺秦桧而闻名于世的义士。原为殿司小军官,对秦桧主和误国,谋害岳飞极为仇恨,岳飞被害后的第九年即绍兴二十年(1150年)正月,施全挟刃藏于众安桥下,待秦桧乘轿赴朝路过时,直前行刺,未中被捕,秦桧亲审。全正气凛然,破口大骂:“举天下皆欲杀虏人,汝独不肯,故我欲杀汝也”。秦桧大怒,将施全处以极刑。施全的壮志虽然不幸未酬,可是他的英烈事迹,却几乎跟当年的荆轲刺秦王一样,已经永垂不朽。杭城十五奎巷之中有施将军庙,供奉的就是忠心耿耿的施全将军。
施复亮(1899—1970),原名施存统,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五四时期,发表《非孝》一文,轰动思想界。 1922年当选为第一任团中央书记。妻子钟复光,黄埔军校的第一代女兵,1927年,任军校女生队的教导员,抗日英雄赵一曼就是她的学生。祖父施长春,世代务农。祖母徐氏,粗识文字,性格刚强,辛勤劳作,备受艰辛。虽然施复亮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努力读书,发誓要为家乡争光。祖母平时教育施复亮,如果做官就要做清官,不能贪财,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些教诲对施复亮一生影响很大。新中国成立后,施复亮担任了国家劳动部副部长职务,对比解放前,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他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家中一日三餐十分简单,他的一双皮鞋穿了20年。施复亮烟酒不沾,也不喝茶,只喝白开水,多余的钱参加储蓄,一旦公益事业需要,马上慷慨解囊。解放后,施复亮又将自己在源东叶村建造的故居捐献给村里办学校。施复亮去世以后,没有给家庭留下一分钱。
施光南(1940—1990),施复亮的儿子,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被誉为“人民音乐家”和“时代歌手”。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在父亲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创作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打起手鼓唱起歌》、《最美赞歌献给党》、《祝酒歌》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歌曲无论是对当代青年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讴歌,或是对祖国的深深热恋和对家乡的殷切期望,都唱出了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唤起了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激励着人们在歌声中奋发进取。
【《施氏家规》精粹】
原文:父母之恩,与天地并凡。为人子,温凊定省,服劳奉食,惟恐不至。宗祠中无论悖逆重情,方为惩戒。
释义:父母的恩情,与天地并存。作为子女,侍奉父母应无微不至,服事赡养,只担心做得不周全。宗祠中如有违背正道的重大情节,要加以惩罚,以示警戒。
原文:毋得恃强凌弱,动辄攘臂相搏,甚至聚众相殴。如乡邻亲戚有争戏者,当为劝解,切勿聚集相帮。
释义:不能依仗强势,欺侮弱小者,动不动就捋起袖子互相争斗,甚至聚众相互殴打。如果乡邻亲戚有争斗起哄的,应该去劝解,千万不要聚集众人去打架斗殴。
原文: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谱中俱要著明。或叙状、或傅赞,以表其芳,如年未五十,未可轻为立传,防变节也。
释义:孝顺的子孙、忠贞的夫妇,族谱中都要著录显明,或为他们写传记,或写赞美的文章,用来表彰他们的美好品德。如果年龄未满五十岁,不可以轻易给他们立传,以防止变节。
原文:子孙有为非法、玷辱宗先、诲戒不悛者,闻众告庙。或已与排行,或已入谱,一并削之,必俟其改始复,示戒也,存恕也。
释义:子孙如果有做非法的事、玷污祖宗、劝戒了也不悔改的人,要让众人知道并且告到宗庙里。或者已经给了排行、或者已经进入族谱,一起都删掉,必须等到他悔改了才复原,用来表示警戒和保存宽恕。
原文:族内有捐资乐助、关系本祠者,详载事实,以彰义举,以风后人也。
释义:宗族内有乐意捐助、关心宗祠的人,要详细记载他们的事迹,用来表彰他们高尚的行为,以及引导后人。
原文:贤才系国家栋梁,盖合族之人文也。凡读书者,春冬朔望俱听,入祠会课,本祠俱有支给,艺佳者另赏纸笔墨。
释义:才智出众的人是国家的栋梁,也是整个家族中的礼乐教化的代表。但凡读书人春冬朔望都来宗祠听课的,宗祠都会给与补贴,学习好的另外还有笔墨资助。
原文:族长系一族之表率,宜择品行端方、才德优裕、言辞出众、文墨惊人、道理素通者八九人,掌理祠事,不得轻立匪人。
释义:族长是一族的表率,应当选取品行端正、才德优秀、言辞出众、文采惊人、明白道理的八九个人,掌管宗祠的事,不能轻易选立行为不端的人。
兰溪诸葛村: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家族概况】
兰溪诸葛村,位于金华市兰溪市西部,是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200多处,并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是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也是浙江古文化的三大标志之一,被费孝通先生誉为“八卦奇村,华夏一绝”。
元代中期,诸葛亮第27世孙迁居至此,诸葛遗风从此生生不息。一千多年来,先祖诸葛亮伟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精神品质,尤其是他留传后世的家书《诫子书》、《诫外甥书》等,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孙。明清两代,诸葛村就出进士、举人、各类贡生59人,正七品以上官员23人。一代又一代诸葛裔孙秉承先祖遗风,为官者公而明察、廉而生威、严于自律、不受不污,为民者笃守品行、勤劳务实、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发展和创造了许多新的业绩,被世人广为称颂。
村中现有诸葛亮后裔4000余人。村庄为中国十大古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承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其中“诸葛古村落营造技艺”、“诸葛后裔祭祖”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诸葛村,还是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诸葛亮家书》精粹】
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位及蜀国军师、丞相。虽然政务繁忙,但他不忘教诲子孙、外甥。《太平御览》、《诸葛亮集》中收录其《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等家书,后人统称为“诸葛亮家书”。
诸葛后裔在长期秉承祖德家风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且十分严格的家规家训,并刊载在《宗谱》卷首,以此树立族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被称为诸葛氏《家规》。诸葛氏《家规》最早形成于宋元,完善于明清,共计15条,内容涉及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从修身立德,课书学艺,为人处事到男子冠礼、婚姻丧事、敬宗祭祖、父祖忌辰、家庭伦理、田产维护,乃至言行举止、生活细节等都有严格规定,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并且订有罚则,便于执行。这些家规对于调节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贫富关系、凝聚家族、和睦乡里、规范子孙操行,具有相当大的约束力和影响力。
一、《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释义: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以静心来修炼性情,以恭俭来涵养品德。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学习需要心静,成材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享乐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龄会同时光一起逝去,意志会随岁月一天天消磨,最后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大多不被社会所用,到那时悲哀地守着没有前途的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阐述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写此书,以古代贤者所应具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素质要求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他以政治家的胸襟和眼光,结合切身经验,要求子孙从修身养德做起,励志勤学,为将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做好准备。诸葛亮在信中指出,“淡泊”、“宁静”是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志向的前提。阐明学习与成才的关系,肯定了才能和学业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诸葛亮还突出强调“淫慢”与“险躁”是养性励志的大敌,从而更加肯定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最后,诸葛亮特别告诫子孙不要蹉跎岁月,虚度年华,要努力“接世”,经世致用,否则会老大徒伤悲,后悔莫及。诸葛亮在这封家信中的话,都是从人生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至今仍具有非常积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被许多人视为座右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诸葛裔孙们宁静务实,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二、《又诫子书》
原文: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释义:设酒宴客,是为了合乎礼节,表达感情,从而使身心舒适,以恢复人的本性。而礼节尽到,客人退席,这便是最大的和谐与快乐了。倘若主人的情意未尽,客人也还没有到疲倦的程度,可以续饮,但不能醉到神志不清的地步。
三、《诫外甥书》
原文: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释义:志向应当建立在远大目标上,敬仰效法古代圣人,绝弃私情杂欲,撇开牵掣、障碍,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心有所悟。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
兰溪上包村:宋朝三进士 明末一秋官
【家族概况】
兰溪市黄店镇上包村位于风景秀丽的三峰山南麓,整个村落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村庄绿树环绕。村庄因鹤山屏图在后,琴池环绕在侧,自然环境优美,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鹤山琴池、绿美上包”。鹤山是上包村的太祖山,其形神皆似仙鹤,颔首村南、翼展村北、村落布局都以鹤山为向导。鹤山上最多的就是松树,晚上的鹤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非常具有诗意。上包村古建筑十分独特,现存古建筑有世淳堂、春晖堂、亦政堂、思善堂、仁让堂与鹤山殿。“世淳”、“春晖”、“亦政”、“思善”、“仁让”都隐含着廉政的理念与家风。
据《青塘包氏宗谱》记载,上包包氏在宋时由祖先普济公从金华迁入上包。上包村包氏始于楚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为姓。一府君原居于睦州桐庐包家山,李唐以来,以儒业起家,传九世至舟,即鼻祖普济公。宋元祐五年(1090)官授金华,历任金郡教谕,以官为家。因兰溪山川秀美,遂卜居于兰西十四都一图三峰之阳纯孝之乡循义之里,号称青塘包氏。时值大宋哲宗皇帝元祐五年(1090),迄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据包氏宗谱记载,包姓有上、下族之分,该村属上族,故名上包。
上包村包氏为中国古代廉政清官典范包拯的后裔。先祖有包克、包安、包敏一门三进士,皆为官勤政清廉。包克,第授校书郎,任兴化县主簿,因其廉洁奉公,主持正义,而受到知县的赏识与百姓的爱戴。包安,任袁州教谕,主管袁州地区教育事务期间,兴办学堂书院,提倡启蒙教育,帮扶贫困,并在袁州亲自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深得当地百姓信任,为振兴袁州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包敏,字子功,官至遂安县令,勤政爱民,办学堂,兴农事,居三载,政通人和。在政绩卓越的同时,包敏不忘廉洁奉公的为官之道。百姓为之立祠、树碑,并貌于石,以纪其事迹。明时又有十一世公侍郎包德怀以先贤风范自律,秉性耿直、乐善好施、处事公正、体恤民情,作为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官员,包德怀以秉公执法、不留情面著称,任职监察御史、按察司、刑部侍郎期间,纠正冤假错案无数,“包公再世”的美名流于民间。
作为一代清官包拯的后裔聚居地,上包村的廉政文化氛围非常浓厚。为了弘扬祖上的清正廉明之风,村里筹建了廉政文化公园,包氏宗祠廉政文化展区。在廉政文化广场南北两侧的“曦鹤舞琴”与“清月听琴”两处景观中的日、月寓意,是对包氏先祖包拯“日断阳、夜断阴”神奇传说的喻示。包氏宗祠为上包村新建祠堂,建构精美,是包氏宗族祭祀的重要场所。宗祠里陈列有上包村悠久的历史;先祖廉政爱民的言行故事,古人廉洁修身的趣闻传说;传统的尚廉寄情物件,包括玉圭、王琮、铜镜、古琴等。在宗祠北侧“鹤池”西端建“廉音廊”,于廊柱间悬挂铜钟。廊体内部展示历代名人有关廉洁自律及松、竹、荷、梅的诗、书、画。在上包宗祠对面,建有仿古戏台及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能人廊,成就廊等“五廊”。
包公的威名,人人皆知,包公的廉明,家喻户晓。包公后裔,生活在兰溪山川秀美、树茂林密、苍松高耸、翠荫蔽天的鹤山脚下,繁衍生息,牢记祖训,勤恳耕耘,踏实做人,正直进取。目前,上包村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金华市廉政文化示范点” 等十多项殊荣。
“有一种清廉叫包公,铁面无私万民称颂;有一种传承叫家风,见贤思齐德善立功。宋朝三甲第,明末御史公,匾立贤勋千古颂,勤政爱民万年松,一门家风一门忠,百世传承天下为公。有一种乡愁叫上包,山水秀美古树葱茏。有一种和谐叫礼堂,振兴文化服务民众。琴池照笔峰,鹤麓满青松,青塘百世源流长,芝溪十里绘彩虹,一方山水一方人,万古清风天下大同”。弘扬鹤山清风,唱响上包村歌,清风正气尤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悄悄渗透进每个上包村人的心灵。
【《包氏家训》精粹】
一、包拯《诫廉家训》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二、上包村祖训
一善父母为“孝”,二善兄弟为“悌”,三善内亲为“睦”,四善外亲为“姻”,五信朋友为“任”,六仁于州里为“恤”,七知君臣之义为“忠”,八达义利之分为“和”。
释义: 一是对待父母敬重、奉养得好,称为“孝”;二是弟弟敬重兄长,兄弟之间相互友爱,称为“悌”;三是与本族的人员相处和顺,称为“睦”;四是对外族亲戚亲近,关系处理得好,称为“姻”;五是对朋友信任,称为“任”;六是在自己的家乡能济贫扶危,做好事,称为“恤”;七是知晓君臣之间的大义,称为“忠”;八是通达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和原则,称为“和”。
兰溪龙门范氏:弘扬“忧乐”文化 传承“责恕”家训
【家族概况】
兰溪黄店镇坞口村有一个叫龙门的自然村,是宋代名相范仲淹的一支后裔,确切地说是姑苏范氏正路公迁兰的始居地。宋神宗熙宁丁巳年(1077年)春,范仲淹之孙范正路一日游学兰溪,鲍公(今朱家坞口人)询问是宦门的后代,遂以女许之,并居龙门上竺坞(即今与建德交界的坦滩岭下),便由苏州迁兰定居,为迁兰溪始祖。据《龙门范氏宗谱》记载:龙门范氏者,吾兰之望族,姑苏之遗裔也。姑苏自文正(范仲淹)、忠宣父子相继为宋贤相,钱忠辅称其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范仲淹父子为相,范氏之流泽远矣。
龙门村虽小,但山美林幽,名人辈出,尤其是南宋期间,真正称得上“科第蝉联,簪缨奕世”,“文风极盛,才俊如云”。南宋一朝,共出进士5名,另有举人19人。宋、元、明、清四朝,龙门范氏为官入流者共59人。其中三品以上高官3人。“无地起高楼”的宋代丞相范钟、大理寺少卿范镕、殿中侍御史范处义;香溪“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彩衣堂村宋代孝子范宠、范宅村现代“浙江省十佳孝子”范庆如……这些都成为了古代的、现代的典范,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尤其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更成为千古传颂;范忠宣的“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诫训,也为子孙后代所传承。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村中现存的“弼祖祠堂”,匾额悬挂正中房梁上,堂中柱联依然历历在目:“虎丘大学士,龙门宰相家”、“虎丘大学留芳远,龙门宰相在忠贤”、“忠贤留芳功列青史,华嵩品格江海文章”、“出将入相文武兼备,足智重德千古名扬”、“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北宋贤臣,位归仙佛,昆仲镕钟,左右臣相,陪伴君王,参政朝纲,挺秀兰江,世禄无双;姑苏分支,越兰弼祖,正路太公,游学龙门,入赘鲍氏,发繁衍盛,建兰二邑,卅六厅门”,说的是北宋大学士范仲淹和南宋理宗朝宰相范钟的故事。
《瀫西龙门范氏宗谱》,记载的是兰溪龙门范氏一支的历史渊源,《家规》中的“孝父母、友兄弟、别夫妇、信朋友、教子孙、和邻里、戒赌博、勤生理”,到现在仍是我们社会做人的基本准则。
【《范氏家规》精粹】
一、孝父母。夫父母乃生身之本,如天如地。
释义:父母是我身体出生的根本,父母之恩如天如地。
二、友兄弟。夫兄弟者,父母一体而分者也,如手足然。兄勿以长凌幼,弟勿以卑犯尊。
释义:兄弟是由父母一体而生的,情如手脚。哥哥不能以年长欺负弟弟,弟弟也不能以小犯大。
三、别夫妇。夫妇乃人伦之本,风化之原,家之盛衰由之而致。必当相敬如宾,相爱如友。
释义:夫妻是人伦规矩的根本,风气教化的源头,家庭的兴衰受它所影响。一定要相互敬爱如宾客一样,相互关爱如朋友一样。
四、信朋友。夫朋友为五伦之一,自古所重。必择直谅多闻、品行端方者,与之交焉。
释义:朋友是五条人伦中之一,自古以来很重要。一定要选择正直诚信、见识广博、品行端正的人,与他交朋友。
五、教子孙。夫子孙乃承先启后之人,所关非小。必教之诫之,以成其名。若不正之于始,则为习俗所染,而德行日秽矣。
释义:子孙是承先启后的传人,关系重大。一定要对他进行教育教诲,使他成长成名。如果在开始就教育不好,就会让不好的风气所污染,品德、操守、行为就会一天比一天差。
六、和邻里。当必有无相通,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释义:(对邻里)要互相关照、相通有无,平时进出如同朋友一样,相互维护名誉、名望,得了疾病要相互帮助。
七、戒赌博。夫赌博乃盗贼之原,一掷千金,甘贫不悔。家产荡尽,必致偷窃。偶有取胜,亦属夺人之财,心同劫盗,岂能久享。
释义:赌博是做盗贼的起源,挥霍无度,即使贫困也不会后悔。家产耗尽,必然导致偷窃。偶尔赌博赢钱,也属于偷人钱财,和偷盗一样,怎么能长久享受?
八、勤生理。农勤则凶荒有备,工勤则器用相资,商勤则有无相济。倘图逸乐,流为游民,不顾数口所需,将必肆志为非,亡身及亲,而辱及先人,可不勗哉!
释义:耕作勤劳就饥荒的时候有储备,工作勤劳就器物相互资助,商业勤劳富贵和贫穷相互救济。如果贪图安逸,流落为流民,不顾及家庭的需要,就必然会肆意妄为,使自己和亲人受到损害,进而辱没了先人,能不勉励吗?
兰溪焦石邵氏:恩荣永铸 孝子村规
【家族概况】
焦石村位于兰溪市西北部,村庄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蜿蜒的兰江依村而过。焦石村始居村民盛姓,古称盛家园,后盛氏式微,邵姓迁入,现以邵姓为主。村边有焦石山,雅称椒石山,为兰江边一山丘。因山岩呈赤黑色,似火烧焦,故村名焦石。村中长湖绕绿水,村外焦山兀立于瀫水之滨,山腰有古刹广济庵,并有栈道和义渡遗迹,乾隆二十八年(1763),清高宗弘历登山游寺,题有《赤鹤峰》诗一首。村中有邵有泰孝子石坊和邵氏家庙。
据《博陵郡兰江椒峰邵氏宗谱》记载:邵氏始祖为晋朝的邵坦,居淳安清平乡富洪里,传十余世分居各地;至蒙源祖邵旺于后唐末(934-936)迁居太平乡之谏村;居五世生邵爽,公由谏村而迁居金华循理乡青龙山前;居四世,邵从迁居金华下干。始迁祖为邵祖义,行百一,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从金华下干迁居兰溪女埠椒石(今焦石)。
兰溪在明代的时候,有一位一身正气、无私无畏、公正严明的司法清官,他就是至今兰溪民间仍敬称为“邵都堂”的明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邵玘。邵玘(1375—1430)字以先,号贞白,兰溪椒石村人(今焦石村)。明永乐四年(1406)进士,授监察御史,历官江西按察使、福建按察使、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列传于《明史》。玘幼承家训,在官以威严称,遇事善断,为人外肃内宽,廉直有声。永乐十四年(1416)春,朱棣命玘巡视两浙水旱灾情。至兰溪重灾区,见庐舍尽塌,人畜漂溺,为之泪下,急呈奏本,祈求赈济。所作《永乐丙申年洪水记》,详述灾情,“闻者酸心,见者骇目”。后巡按河南,遇事果断,吏胥无所容奸,所至削妄费,除贪庸,克举其职。宣德元年(1426),调任福建按察使。闽中饥荒,不及奏请,尽发各属仓廪赈济,全活者无数。宣德三年(1428),升任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其间奏黜御史不称职者13人,精简庸懦不肖者80余人,纲纪复振。玘理狱公正,冤民伸白,人命所系,能持之以平,时有“无冤都察院”之清誉。《明一统志》记:“居家有孝行,在官以威严惮吏,遇事善断。所至,削妄费、黜贪庸,能举其事。”是世人的典范。
焦石村在家族《劝善家规十二条》的影响下,名人辈出,不仅涌现了明代正风肃纪的清官邵玘,还有邑诸生邵明彝、邑庠生邵明第以及中共兰溪县委第一任地下党书记邵溥慈等。
位于村东南的“邵有泰孝子石坊”, 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共四柱三楼,坐北朝南,顶楼下置有“恩荣”石匾一块,下额小枋自右至左横书“为耆民邵有泰立”七字。邵有泰(1647—1728),字表东,号房山,为人淳厚谨慎,质朴无瑕,孝以事亲,友于昆季,矜恤孤寡,敬老怜贫,修崎岖之路,造险要之桥,捐田祖杞,赈济灾荒,祖贞白公贤祠倾坏,独力重修。邑候方公直至许公齐赞誉赐匾及呈报。乾隆九年钦赐恩荣,为公树碑立石坊,以传百世流芳。
焦石村有一条奇怪的“孝子村规”:农户如果想改造农房,子女需和老人一块住新房,否则不予签约。2009年6月,焦石村启动农房改造工程。根据“一户一宅、统一标准”的原则,村里的土地不够所有农户同时建新房。怎么办?村干部把目光盯上了村里的“孝子”牌坊。根据当下普遍存在的“子女住新房,父母住破屋”现象,村干部决定趁着农房改造的机会,恢复村里“孝”的传统。于是,经过村民大会讨论,“农房改造后,子女须与父母同住新房”的村规出炉了。村民必须先跟村上签订“军令状”,才能动手建新房。村规的出台也经历了从质疑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村民邵美娟也曾反对过这个规定,直到后来自己儿子外出打工后,邵美娟才理解了婆婆独守空房的心情,自己也会老的,总要有人照顾,父母都希望和子女住在一起。现在,邵美娟一家是第一批搬进联体别墅的家庭,她天天服侍行动不便的婆婆吃饭、运动身子,成了村里的“模范家庭”。村中还有一对兄弟专门在连体别墅的中间墙壁上开了一扇门,兄弟俩每人各出一间房子给父母住,父母想住哪就住哪。自从实现“孝子村规”以来,村里面不但婆媳之间都能和睦相处,而且子女更比从前孝顺啦,村民都说村里尊老爱老的好传统又回来了。
【《邵氏家训》精粹】
一、隆师表:凡我族人,欲读诗书上达,宜于师长分上,情理兼隆,以资其教益。而一切有学问、有道德,及年长于己者,亦当加以亲敬。
释义:凡是我的族人,想要读书上进,在对师长的名分上,情理都要尊崇,让他们感觉到教育你们的价值。而一切有学问、有道德,并且比自己年长的人,也应当加以亲敬。
二、务读书:凡我族人,宜从诗书上苦心著力,天下惟读书人不可限量,但不可浮慕无实,图侥幸以获功名。
释义:凡是我的族人,应该从诗书上下苦功夫,天下只有读书人不可限量,但是不可以追求虚名,企图侥幸以获取功名。
三、慎交游:凡我族人,必择品端学优者,日近日亲,以其观摩之益。若滥交匪僻非徒,无益而受害之,不可不慎之于始。
释义:凡是我的族人,必须选择品行端正、学习优秀的人,每天亲近他们,因为观摩他们有很多益处。如果滥交狐朋狗友,不但没益处,还会被他们受害,不能不在一开始就慎重。
四、尚勤俭:凡我族人,于勤俭二字,宜奉为至宝。勤则事无难成,俭则资财常足。
释义:凡是我的族人,对于勤俭二字,应当尊奉为至宝。勤劳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俭朴就钱财常常富足。
兰溪渡渎章氏:仁德勤俭 耕读忍让
【家族概况】
渡渎村系明代礼部尚书、南京国子监祭酒章懋(俗称枫山先生)后裔及明代工部尚书章拯后裔聚居地。北宋末年,始迁祖章三七,由淳安迁居于兰溪市女埠镇渡渎村,章拯所撰《渡渎章氏宗谱序》载:“吾家为宋名相郇国公后裔,先世曾徙居淳安渡渎。遇方腊乱,渡渎首当其冲,三七承事府君(十二世)乃携亲房避地兰溪,依望云乡八行董公少舒鲁营歼御,得免于难,选择附近圣地以居,居乡以八行改纯孝,而府君所居仍号渡渎,不忘本也。”经过将近九百余年的繁衍发展,渡渎章氏,成为兰溪大姓。
渡渎村历史古建筑众多,有余庆堂、章氏家庙、枫山故居、尚书石牌坊、徵士第、正心堂、诚意堂、衍六厅、恭敬堂、和贵堂,古民居一百多处,在我国江南古建筑史上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庆堂,俗称上厅,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共三间三进一穿堂,厅边尚存明代石狮,为该市现存时代最早的古建筑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章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四合院式建筑,气势雄伟,雕刻精湛。
渡渎村是江南农耕文化的缩影。该村崇尚儒学,耕读传家,并且明确写入族规家训。受其影响,乡贤名人较多。名震朝野的成化会元、江南才子章懋就是渡渎人,章懋、章拯叔侄两代尚书,风云朝纲。渡渎人崇尚学风,几乎科科出进士,户户仕官俸。据稽考,在明代270多年中,孕育出邑庠生23名,进士9名,赴任全国各地州府官职的有18人。自建村经南宋、元,至明、清是渡渎的鼎盛时期。
章懋(1436~1521),字德懋,号闇然翁,晚年又号瀫滨遗老,世称枫山先生。明正统元年十二月廿八日凌晨,章懋出生于渡渎村,排行茂十,为渡渎十一世。自幼天资颖异,书初读,即举其要,而再而三,终生勿忘。成化二年,参加丙戌内阁考试一举夺魁,高中会元。三月,登进士第,闰三月,选任翰林院庶吉士。从此章懋踏上仕途。章懋虽居高官,却一生奉行“以便民为法,以利民为论”,忠君忧国,两袖清风。谢世后未给幼小之子留下一星半点财产。两年后(1523),金华知府王九峰具奏云:“章懋,秩虽荐加官未久,仕俸禄仅赡朝夕,未曾置买田产,遗孤一人及妾,零丁穷居,衣食无资。行令兰溪县仓,月支食米二石,以资养赡,待后章接出幼,其力足以自办,将来住支。”旨准月给米二石,养赡少子章接。章懋一生为民,断冤狱、办书院、纂县志等,为国家、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很快在老百姓心目中得到神化。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兰溪县建圣贤祠,迎章懋神像入住,以庇护一方百姓。
《章氏家训》作者系五代十国之时的章仔钧,世称其为太傅公,故《章氏家训》的原名为《太傅仔钧公家训》。章仔钧字仲举,号彰良,福建浦城人,世称太傅公。章仔钧自小就品行良好,沉默大度,甘贫好学,孝敬长辈,和睦家庭,对朋友忠义,在家乡有很高的威望。后出仕为官,保一方民众平安,深受大众爱戴,74岁时无疾而终,全城百姓哀恸,后多次被追封,享有盛誉。章仔钧虽身为武将,却不善杀戮,当为儒将。他常告诫子孙说:“吾不幸生当乱世,是以为将,然知将不可为,子孙慎勿习武,当以儒业起家。”所以他的十五个儿子,均有“仁”字冠于名中。他的妻子练夫人曾救一城百姓免于屠戮,也是一位奇女子。为使家族昌盛,章仔钧特作训文告诫后世子孙,虽然文字简洁,却是治家良方。《章氏家训》是中国十大最有名的家训,堪称经典通达,让后人受益无穷。兰溪渡渎村是传承《章氏家训》的中国传统村落。
《章氏家训》
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
亡家两字曰嫖与赌,败家两字曰暴与凶;
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紧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
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非正;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礼懈如痴,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
格言具在,朝夕诵思。
【释义】
“耕”、“读”两字是为传家之宝,“俭”、“勤”两字是为发家之道;
“让”、“忍”两字是为安家之本,“盗”、“奸”两字是为居家必防;
“嫖”、“赌”两字是为亡家之路,“暴”、“凶”两字是为败家之源。
不可存怀疑别人的心,不要听不利团结的话,不能干引起公愤的事,不要有贪图公众利益的行为。最要紧的实事求是,万事以诚为本,不良行为在萌生意念时就应当及早遏制。
子孙虽多而庸碌无才,是最大的不幸;家产虽富而喜于铺张,是贫穷的根源;门庭虽闹而调理无度,是最大的败落;交际虽广而结恶从邪,是最大的罪行。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精神萎靡不振,为人的礼仪如痴人一般茫然不知,却纵欲如狂,气度如乞丐一样卑鄙,败祖宗家业,辱父母名声,乡邻为之羞耻,妻妾为之哭泣,像这种人怎配列入我宗祠谱中,死后怎配葬我列祖坟地呢?
以上安家处世格言,应日夜诵读,切记在心。
兰溪横溪柳氏:秉承祖训 忠孝传家
【家族概况】
柳贯(1270-1342),字道传,自号乌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属兰溪横溪)人,系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先世居河东,宋建炎中柳贯七世祖柳铸始迁杭,再迁浦江乌蜀山(今兰溪横溪)。
柳贯博学多通,为文沉郁春容,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与当时名儒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元大德四年(1300)察举为江山县教谕,数年后升迁为昌国州学正。延祐六年(1319)任国子助教,旋升博士。先后从学者数千人,业成而仕,后多知名,其中最为著名者当为宋濂、危素、王袆、戴良等。泰定元年(1324)擢升为太常博士,凡朝廷大典,必酌以古今而论定,人皆服其精审。泰定三年(1326),出任江西儒学提举,秩满归乡杜门不出十余年,收徒授学,读书著述,沉潜于理学。至正元年(1341),朝廷重用,起用为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至正二年(1342)十一月初九病逝于京城大都(今北京)。
柳贯一生从教,桃李芬芳,被称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即为其得意门生。有《待制集》、《字系》、《近思录广辑》、《金石竹帛遗文》等传世。柳贯官仅止于五品,禄不超过千石。但在当时文坛上影响不小,他的诗写得古硬奇逸,意味隽永,受到广泛尊崇,有人称他是“文场之帅,士林之雄”。其门生宋濂曾这样记述柳贯的学问及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柳贯)读书博闻强记,自礼乐、兵刑、阴阳、律历、田乘、地志、字学、祖谱及老佛家书莫不通贯……濂虽不敏,受先生之教为深。”
柳贯出生在浙江金华,但其远籍却在山西闻喜和永济。《蜀山柳氏宗谱》中有一篇柳贯13世孙、乡贡进士柳兆丰于清乾隆五十三年二月朔日撰写的《柳氏源流纪略》一文中对本支柳氏源流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但可惜仍未解开柳铸上世的谱系。宋濂在《行状》也说到柳贯先世柳铸南迁的大概:“先生讳贯,字道传,姓柳氏,其先出于有熊,至展禽仕鲁为士师,食采柳下,因以为姓,自后子孙寝盛,世家河东,宋建炎中,先生七世祖铸始从赵忠简公鼎自河东迁杭,子森复自杭迁婺之浦江。”自可惜所有记载均未对柳铸在河东先祖世系有所提及,这给后人留下最大的遗憾。
坐落在浦江县白马镇柳宅村的柳氏宗祠,是柳氏后裔为纪念先祖柳贯而造,建于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历时四年竣工。共为五楹,分别为门厅、花厅、中庭、拜厅、寝堂。整座建筑座东朝西,造型奇特、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至今已有344年的历史。整个古祠堂已修葺一新,精致的雕刻,鲜艳的油彩,逼真的壁画,崭新的花灯。古祠堂里有许多石雕和木雕,将戏剧故事、山水花鸟应用到建筑装饰里,赋予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象征意义。祠堂里悬挂的柳贯画像和诗词作品不禁让人追忆起这位元朝时期的伟大文学家和教育家,饱经岁月洗礼的祠堂,静静地凝视着时代的变迁,每一砖,每一瓦都写满了光阴的故事。
浦江《柳溪柳氏宗谱》,保存了横溪柳氏始祖柳铸以下数位柳氏先祖的像赞,尤为宝贵。对于研究柳贯家世和学问渊源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柳氏家训》精粹】
一、孝父母。父母恩同天地,凡为人子,晨昏定省,服劳奉养,宜无不至。
释义:父母的恩情等同天地,凡是为人子女,早上晚上都要慰问双亲,服侍赡养,应当无微不至。
二、敬长上。一家中,长幼为先,出见长上,不能恭敬,弟道安在?故徐行后长,以及坐立应对,拜跪各循其序,斯大礼也。
释义:一家中,长和幼有先后顺序,出来相见长辈,如做不到恭敬,孝悌之道何在?所以应慢慢跟在长者后面,以及坐立应对、拜跪都要按各自的顺序,这是大的礼节。
三、犯奸盗。凡子孙有犯奸盗者,齐集送官严究,不许姑纵。
释义:凡是子孙中有犯奸盗的人,召集大家将他送到官府严厉追究,不许姑息放纵。
四、戒斗狠。毋恃强凌弱,动辄攘臂,即亲戚有斗,当为解劝,勿聚集角兢,斯和气成风。
释义:不要恃强欺弱,动不动就伸出臂膀动武;即使亲戚有争斗,也应当劝解他们,不要使之聚集竞斗,让和气成为风尚。
五、恤孤寡。如有寡妇孤儿贫困,不能自立者,亲族谅情资给,使孤者不失其养,而寡者得全其节。
释义:如有寡妇孤儿贫困,不能独立支撑门户的,族人要酌情给以资助,使孤儿不失去抚养,而寡妇能够保全志节。
六、议贤能。凡族长、房长,须选素有德行,为众所推服者立之。如有假公济私以报私忿者,仍即革出,庶几公道攸彰。
释义:凡是族长、房长,应选择平时有德行、为大家所公认佩服的人担任。如果有假公济私以报个人私仇小忿的,应立即革职,使公道得以彰显。
七、正名分。或有分尊齿长,漫不知敬,背后直呼名字,此则浮薄成风大为失德。
释义:有的人对辈份高、年龄大的人,毫不尊重,背后直呼其名,这就是轻薄成风,这是有失道德标准的。
东阳邵飘萍: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家族概况】
邵飘萍(1886-1926),原名新成,后改名振青,字飘萍,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
邵飘萍祖籍东阳市(南市街道大联紫溪村人),父亲邵桂林是清末秀才,在家乡办私塾,一生耿直刚正,道德高尚,为乡人器重,但他却受到当地土豪的忌恨,在家乡难以容身,只好在1883年腊月居家搬迁金华。
邵飘萍很小就能背诵《史记》全文,13岁考中秀才,16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师范科就读,接受了西方科学、政治文化的教育,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蒙。由于晚清动荡的局势,使邵飘萍热衷于了解时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各种报纸。其中,梁启超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邵飘萍。从小接受八股文写作的邵飘萍对梁启超恣意奔放的文体以及点评时事的勇气敬佩不已,还刻意模仿梁启超的文体进行写作。当时报纸上经常讨论救国之道,热血的知识分子各抒己见,主张“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或者“教育救国”,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现代文明拯救中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邵飘萍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立志献身新闻事业,依靠报纸舆论,干预政局,改变祖国悲惨的命运。于是,“新闻救国”也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理想。19岁毕业回到故乡金华,在金华中学堂,长山书院等三所中学任教。他在教书之外,主要的工作是为上海的报纸写通讯,成为《申报》的特约通讯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邵飘萍担任《汉民日报》主笔,该报“以尊崇人道,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之精神,建设完全无缺之共和政府为宗旨”。他从此进入新闻界,开始了他15年的终身报业生涯。1913年8月10日,浙江当局以“扰害治安罪”及“二次革命”嫌疑罪,查封《汉民日报》馆,逮捕邵飘萍。邵飘萍因为反袁入狱、三进三出,出狱后只得到日本暂避,在法政大学学法律、政治。同时,为国内的报纸写评论。他还组织了“东京新闻社”,反对袁世凯卖国。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回国。他于当月下旬匆忙返回祖国,参加反袁护国斗争。为《申报》、《时事新报》、《时报》执笔,发表了著名的时评《预吊登极》:“京电传来,所谓皇帝者,不久又将登极。呜呼!皇帝而果登极,则国家命运之遭劫,殆亦至是而极矣!但二月云云,尚需多少时日,各处反对之声势,再接再厉。所谓登极者,安知非置诸极刑之谶语乎!记者是以预吊!” 文章短小精悍,用语犀利,给民众以希望。他在上海主持三报笔政,坚决支持蔡锷反袁护国的壮举,猛烈抨击袁世凯的罪恶行径。写下了一系列犀利、精辟的文章。他高举反袁大旗,为扫除专制、重建共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邵飘萍之名遂誉满全国。
1918年10月,邵飘萍创办《京报》,自任社长,挥毫写下“铁肩辣手”四字悬挂于编辑室内,勉励同仁“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意为用坚实的双肩担负起人世间的正道情谊,用极高的文字手段书写出流传千古的诗文篇章。《京报》一开张,就曝光北洋军阀为控制舆论给在京各报社赠送津贴费的丑行,举起新闻媒体坚持正义、爱国保民的旗帜,赢得广大读者的支持。10月底,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聘邵飘萍为导师。罗章龙、谭平山、毛泽东、杨开慧等都是研究会会员。毛泽东常去邵飘萍家里叙谈,邵飘萍慷慨地给毛泽东经济资助。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斯诺谈话时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邵飘萍一生疾恶如仇与黑暗统治作殊死斗争。1928年北京新闻界为他补开了追悼会,1949年4月毛主席亲自批示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
【《紫溪邵氏家规》精粹】
原文:家之盛衰,视人之所积。积善者,居家孝悌,处世忠恕,凡所以济人利物者皆是也;积不善者,恃己才智,凌人愚弱,凡所以忍心昧理者皆是也。予见积善之家,常获余庆;积不善者, 恒遭余殃。天理昭然,各宜自省。
释文:一个家庭之盛衰,主要看该户积善与否。积善者,居家孝悌,处事忠恕,济人利物,乐善好施。不积善者,自恃才智,凌人愚弱,忍心昧理。世上积善人家,常有余庆。不积善家,恒遭余殃。古云:善者积德,恶者招灾,天理昭然,各异自省。
原文:子孙有励志力学,而家不给者,宗祠宜颁纸笔之旨,如入泮廪生贡科甲,有光宗族者,谅情给与,以励后裔。
释文:子孙有励志求上进者,而家庭贫困无力供给者,氏族宗祠宜助纸笔之经费。如入黉门:秀才、廪生、贡生、科甲等。有荣光于氏族者,视情奖励,以激后裔。
原文:子孙有赌博嫖酗违法无赖者,家长即议责罚,罚后不悛,呈究削谱。能改者,仍复之。
释文:子孙有赌博、嫖娼、酗酒等违法耍无赖者,族长协同家长议决责罚,罚后仍不改之,则送官府究治,并以削谱。若能改邪归正时,仍可恢复。
原文:子孙有犯奸盗者,事觉即会众攻逐削谱,不许还族。
释文:子孙有犯奸盗者,事已发觉,即会众公布削籍去谱,不许还族。
东阳蔡宅村:农家飘书香 只因有“三苦”
【家族概况】
蔡宅村,位于东阳市东北部的虎鹿镇,历为东阳、诸暨、嵊县边界重要集镇。据《鹿峰蔡氏宗谱》记载,蔡宅蔡氏的始迁祖蔡照(1086-1161),字季远,号鸣山,温州平阳新城人,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举解元,任东阳主簿,遂举家落籍东阳,卜居南新塘边。蔡照在职期间精强能干、廉洁奉公,深得民心。其子孙辗转迁徒至东阳东北部鹿峰附近的上墙,繁衍成为当地望族,名其地曰“蔡宅”。
蔡宅人有“三苦”精神,那就是为子孙读书肯吃苦、学子读书肯吃苦、离校后做事肯吃苦。据说,蔡宅村当年有一个性情憨厚的人,叫蔡树尧,他平日种田,闲时摇着拨浪鼓走四方。为了改变儿孙的命运,他送儿子蔡汝霖、蔡人淦读书。蔡汝霖不负父望,十七岁考中秀才,被金华府太守聘为家庭教师。蔡汝霖出山后,即送其弟蔡人淦出国学医。蔡人淦学有所成,医德更有口皆碑。蔡人淦的续弦徐益珠,为了供长女蔡慕晖上大学,不惜卖掉陪嫁的首饰。蔡慕晖毕业后在上海就职,又助弟弟蔡希陶完成学业,蔡希陶又资助弟弟蔡希岳深造。所以后来蔡希陶故居“乐顺堂”有“一幢古建筑出5位名人”的说法。
蔡宅村兴学重教、勤耕苦读之风久负盛名。古代有蔡天泽先后在家乡、金华、杭州办义学,近代有蔡汝霖致力于省、府、县、乡四级办蔡宅高初两等自治小学堂。
蔡宅人才济济,自季远公以来,积厚流芳,宿彦鸿儒代代都有。清道光年间,蔡袁海被内阁学士李品芳偕邑内乡耆,报请大宪崇祀于乡贤祠;清末蔡宗海有“一门鹊起,四代蝉联,人不可及”之誉。近现代人物中,出类拔萃的有民国初国会众议员、浙江宣慰使蔡汝霖,民国浙江军械总局局长蔡禹九,抗日名将、炮兵中将蔡忠笏,民国行宪国民大会代表、世界基督教女青年会理事蔡慕晖,东阳三名最早赴延安革命者之一蔡粹玉,我国著名植物学家,植物资源学、中国人工植物实验群落学奠基人蔡希陶等一大批名人。
蔡宅这个始建于元朝的古村,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至今仍保留着200多幢历史建筑,有较高历史和文物保存价值的50多幢,其中有蔡氏宗祠、永贞堂、四维堂、润德堂、文林第等16座建于清代或民国时期的厅堂,这样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在东阳境内少见。行走在蔡宅,随处可以看见“十三间头”“廿四间头”的古宅。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蔡希陶故居乐顺堂,与蔡忠笏故居隔着一口池塘。他们一位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一位是抗日名将“神炮将军”,这两幢故居被村民们称为“雌雄狮子”,为一文一武之意。蔡忠笏的故居又名“锄月草楼”,全宅阶沿铺设条石,山墙施以马头,外部粉墙黛瓦,内部装修简单自然,建筑风格质朴却不失雅致,体现出军人与儒生兼有的审美趋向。另一侧的蔡希陶故居乐顺堂是个四合院,通过南门的小花园即是蔡汝霖故居。因此,三大名人的故居相互贯通,连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古民居。乐顺堂是蔡慕晖与我国著名教育家陈望道举行婚礼的地方。1932年,经蔡慕晖的启蒙老师牵线,两人的文明结婚典礼在这里举行,开东阳文明婚礼之先河。一生从事妇女解放及英语教学、编辑、翻译工作的蔡慕晖,竭力主张妇女应从育儿室和厨房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自尊自立,为社会作贡献。
在这一幢幢鳞次栉比的古建筑中,蔡宅的文化礼堂安然“落户”,给这一片古建筑装上“新酒”。相较于其他地方文化礼堂“一应俱全”的功能模式,蔡宅村的文化礼堂就显得分散而个性了——名人馆、村史馆、高跷馆、农耕馆等8个馆,每一个馆都能看作一个小世界。
距村史馆不远,便有一处蔡氏宗祠,这里既是蔡宅村民的集体祭拜基地,又是举办学童开笔礼、家训传承礼等活动的文化场所。在大厅右侧,挂着一盏名为“怀娘灯”的巨型宫灯,据说是一位远嫁他乡的孝女专程为母亲打造的。另外,虎鹿镇一年一度的“带着家训去参军”新兵送行活动也在蔡氏宗祠举行,来送行的家长们为新兵写家训,字字句句的背后,都凝聚着深切的期望。
纵览蔡宅各处,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便是“忠”“孝”二字。据说,蔡宅在东晋时期就出过大孝子许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这里都被称为“孝顺里”。这样的思潮传承至今,“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在蔡宅得到了充分体现。
除了有众多的文物建筑和名人故居外,文化积淀浓厚的蔡宅还有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如什锦班、木偶戏、业余剧团、元宵挂灯、莲花落等,在清末民初时颇负盛名的酿酒产业、女子高跷更是远近闻名。
【《蔡氏家训》精粹】
原文:“强修身。君子立身,学于先贤,志在道德,利不可诱,势不能屈,一身正气,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心胸开阔,慷慨磊落,淡泊名利荣辱;于国以忠,仁爱当先;接人以和,谦恭礼让。立品当以树正气、贬污浊、宏道德、炳情操为要,谨言慎行,不执己见,不谋幺利。族人各宜善事之。”
释义:加强修身养性。君子立身,应该向先贤学习,志在磨砺良好的德行。不受利益诱惑,不因权势欺压而屈服。一身正气,一诺千金。说到做到,要做就做到最好。心胸开阔,慷慨磊落,淡薄名利荣辱。对国家要忠心,对人要仁爱为先。待人和气,谦恭礼让。以树立正气、拒斥污浊、弘扬道德、彰显情操为重,谨言慎行。不顽固偏执己见,不谋求私利。各位族人应当尽量遵守。
义乌徐侨:以忠直行实政 以清简传家风
【家族概况】
徐侨(1160-1237),字崇甫,婺州义乌县靖安里龙陂(今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王宅片)人,南宋名臣、理学家。
徐侨幼少时颖悟勤读,行为端庄,年二十入国子监为大学生。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中进士第,初任信州上饶主簿(今江西上饶),期间受业于理学大师朱熹门下。朱熹对人说,“崇甫明白刚直士也,讲学已有意趣”。并给徐侨的书斋命名“毅”,自此“毅斋”成为徐侨别名。“毅”,指耿直刚强,守正不阿,是有风骨、有气节
上一篇:湖北武汉借卵生子费用15万试管包男孩是谣言,附2022三代试管生男孩指南
下一篇:原创水落石出,《绿俱乐部妈妈》大结局,秋瓷炫、金奎丽全剧演技最佳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