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东方张诚:当代乡村现代化的四个阶段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文章源于又见田园,作者张诚 #

  有朋友约我去参加北京的一个乡村发展行业交流活动,我一看,主论坛嘉宾包括在山间打造民宿的设计师、开启山居生活美学的知性女青年(现在时兴的词叫“主理人”),于是就回答说我不去了。我说,乡村振兴分很多层面,这个活动的层面是属于文艺层面的,我现在已经不太兴奋于这个层面了,所以我不去了。对我发出邀请的朋友马上跟我说,你误会了,我们这次讨论的话题,是政策环境、社群集聚、周边带动、经济持续。哦!我心想确实误会了。其实,时间带着我们,一直在进步!

  今年,我认真地看中国共产党简史(也是中国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演化史),重温《城乡中国》,翻阅全面乡村振兴的各类报告,关注风起云涌的政界、学界、业界、民界的思考和发声。感受到十年来,在乡村振兴领域的今天,全社会确实已经全面启动了,开启了乡村振兴思想与实践的高潮!

  当初离开城市端的开发建设工作领域,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要选择“乡村”领域?那个时候还没有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这两个名词呢!我说,我是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在我们所从事工作的城乡发展领域,未来的主战场将在快速城市化后的城市再开发,以及乡村的现代化这两个版块里。如果要选择事业,则建议在这两个版块里选择,因为在这两个版块里,我们学这行的人可以持续工作很多年呢!而二者相比,乡村现代化,则是较少人有框架体系、更少人竞争、但却需要充满人文主义情怀,这会更考验水平,让人深入社会、陶冶情操。

  且把过去这十年作为乡村现代化启动的“当代”吧。粗略来说,我试着把当代乡村振兴与发展表现分为四个阶段。也可以说在中国过往四十年快速城市化之后,乡村的现代化将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一项“主业”,而从启动期的初级阶段,到百花齐放,到全面开展,再到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可分为四个过程阶段。

  第一阶段:文艺“运动”与“归园田居”阶段

  今天我们都慎言“运动”这个词,那请大家理解成“风潮”吧。大约从二十多年前开始,以艺术家、媒体人、建筑师等文化人士为代表,开始在乡间开设书局、讲习堂、咖啡馆、文艺客栈。他们在乡间,发掘我们乡土人文的底色,反思城市和市场时代的弊病,展演守护乡土、守护文化、守护家园,追求新秩序、新世界的主张。这些人的表现,更像是“行为艺术”,但触发了文化界的讨论,引发了社会上文化、文艺人士的追逐、关注,在各方面得以引发、仿效。这里面出现了宋庄、碧山等事件和现象。

  ▲ 田园东方“田园乡村大讲堂”

  大约从2000年以后,一股受影响于台湾日本的文艺乡创风潮来到了中国大陆,并在2010年后迅速地刮起了巨大的风潮。乡间,成了寄放“文艺情怀”最佳的场所。文艺青年们冲向了各地美丽的乡村,开设“民宿”、咖啡书店、花园农场。这个时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快速进程,有人会感受到商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巨大撕裂,从政府的角度上,也开始越来越迫于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城乡二元,对社会的撕裂,开始推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这股风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这股风潮中,设计师、媒体人和文艺工作者成为其中的引领者。其实就是这十年,中国大陆的民宿行业从无到有,从有到极致精美,甚至在某些地区过度泛滥。我们不得不赞叹中国大陆各行业发展的超强力量在民宿领域的表现,让台湾同胞从五年前还在来大陆做经验分享小资情调的状态,一下就被这边的运营体系、商业模式、设计创意远远地超越了。我经常说,十年前,台湾文创还是我们的榜样老师,可是今天你再看,与中国大陆文创行业蓬勃发展的波澜壮阔相比,台湾文创只剩下一点点娇媚的情调。

  ▲ 成都新兴和盛田园东方·书吧

  在当代乡村现代化启蒙发展过程中,也出现着很多人士和机构的实践思考。真正的大家,深谙中国乡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底层逻辑。他们躬耕乡野、经略天下,思考并且展扬社会发展的思想。举个过去杰出人物的例子,正如梁漱溟先生的乡建思想一样,深邃而悲天悯人。这些实践思考是非常不容易的,当年梁先生的思考是城乡发展矛盾的争辩,乡村的发展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但是今天在面临经济社会的大潮,人文主义力量很弱的情况下,不但思考,还要实践,就很难了。清华大学的陈志华对古村落和乡土建筑的研究,感染了我们那一代年纪的人。安徽的碧山计划有点像行为艺术,并且颇有争议,但是对投身乡建的民间,确实是一杆山野大旗。有人先知先觉,很早就在莫干山租下一栋小洋楼,以献给爱人或女儿礼物的名义改装成民宿。选择莫干山,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民国时期黄郛曾在莫干山推动乡学的影响,抑或因为莫干山人杰地灵,离上海杭州较近,很适合经营度假民宿。

  ▲ 田园东方稼圃集·南京尚庄

  ▲ 田园东方稼圃集·无锡阳山

  ▲ 田园东方田家家亲子课栈

  说实在的,我们出身商品社会,看了陈志华的书,听说了台湾农创的情调故事,也懵懂地开始做了一些事情。我们实践时提出的“新田园主义”,以及“复兴田园、寻回初心”的口号,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很多文艺人士喜欢在乡间开办民宿咖啡屋,一时网红。直到后来,人们才开始发问“民宿”跟国家说的乡村振兴是什么关系呢?到底有多少关系呢?

  ▲ 田园东方金华村咖啡屋

  伴随着文艺人士的民宿时代,还有一股大大的力量也在蓬勃升起,那就是士大夫阶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风潮,或是士官阶层在大隐于市的同时,念念不忘的“归园田居”。我最早看到的一个代表项目是杭州附近的富春山居,当时,是一位高尔夫球爱好者推荐我去参观了那个项目的品质会所、野奢酒店和精致餐厅。这样的“庄园式”生活场景,较早较多地为地产项目所推广,这里就不需要着墨描述了。无论文艺“运动”还是“归园田居”,都是在乡村地区的个人化行为。我们在忙于经济发展时,较少会花时间思考乡土中国社会伦理秩序的本底。那时,在这一片个人情怀展演场上的事迹,还谈不上与“乡村振兴”这样的社会宏图强关联吧!

  第二阶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

  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这些概念,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我常年工作在地产界,在城乡建设领域,对这些是接触比较多的。改革试点思想涌现、地方实践百花齐放及行业探索鱼龙混杂阶段,这是过去十年间行业最主要的表现,我们且把这个阶段称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

  国家提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是因为长期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巨大的差距,需要弥合。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名词,“城乡统筹”,其初衷应该是说“发展城市的同时要带上乡村”,但实际上往往被叫做“统筹城乡”了,这个词就是动宾结构了,就是说可以对城乡要素资源实行统筹安排,那自然要素更多地会流入城市一端了。而“城乡一体化”,则加了一层“平等对待”的意味,但主要是描述一种状态。这些词都不如后来提的“城乡融合”,因为这个词描述了一种发展的路径和过程。这个阶段是加快出“号召”的阶段,自从2010年后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随后主要提出的内容包括科技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小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乡村振兴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十年的文件较多突出的是对“改革”的号召,这与之前宣导加大基础设施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侧重点不同。这一方面是因为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以工业和城市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仍是不变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国家也知道,仅仅是涂脂抹粉地搞些美丽乡村建设,只是权宜之计。但是,这十年,包括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2017年(那一年,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但仍然在政策实施层面、在跳出局部着眼城乡发展层面,是半遮半掩的一年),改革与发展的踯躅摸索的姿态是有的,但实质性针对最主要经济要素的政策举措却谈不上,甚至政府的行为秩序(考核机制)都只是停留于表面。这也说明,这个时候的当代乡村现代化仍只是一种希望,而不是岌岌可危的必要。

  伴随着一号文件的呼喊,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也在这十年间做出了“欲说还休”的探索。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这只是缓和城乡经济差的“保守型”做法。2013年起,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部署,在随后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明确提出了农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思想,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指导思想,开始积极尝试和加强市场对要素资源调节的影响力度。但在全国设置的33个试点地区,经过三四年的探索,成效并不大,各地响应这次改革的动作就像“弹簧手”,伸出去,发现有问题,就又马上收回来了。

  ▲ 田园东方阳山水蜜桃现代农业产业园

  我曾访谈过国土部门派驻在天津蓟县驻场督促宅地基改革试点的同志(那里的试点实际上是不了了之的,还并不像有些地方的试点引起了争议或被视作失败,在蓟县这里当地压根就没试点,所以我看根本就没案例),以及了解过成都郫都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试点案例(例如蓝城多利桃花源农庄式地产项目),都因为宅基地在根本法上缺乏体系化配套解释依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市场上呈现方式难以脱离“房地产”,于是发现在政策端、市场端都遭遇着极不成熟的环境。改革试点,单点突破没戏,非得更大维度地结构化改革、体系化布局才行!这里讲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指的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改革试验。而谈起“土改”,我们可太不陌生了。“土改”这个词,从一开始就是中国近代社会农民利益格局的“根本性”词汇,“分田地”、“包产到户”都是耳熟能详的政治经济学名词。但我们今天谈论乡村的现代化时,却让我觉得有个简单的道理横在眼前。我们都说中国当代经济发展是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来得快而猛烈,与西方却有不同。中国现代经济,是在没有完成农业现代化的情况下,完成了工业现代化,留下了农业的破碎现状。这与过去我们建立政权时以“农村包围城市”不同,我们在现代经济建设时,抛弃了农村,直接完成了城市与工业的现代化。而毛主席老早就说过,农业现代化的出路在于“机械化”,而机械化的基础是“规模化”,在过去的“土改”、“包产到户”的基础上,没有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的改造,这就使得农业现代化不但乏人关注(主流政治经济力量不关注),其实也不具备基础条件。直到这几年,才开始以“农村改革”的名义,做了些“确权”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因此农业现代化一直是陷入在困局里的。那么,没有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又怎样谈及“乡村现代化”呢?而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振兴又要求首先是产业振兴,则是太难为大家了,那就难免看见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错配”现象了。这样的情况,使得在乡村单独谈及农业现代化的时候,都需要考虑得非常复杂。我这几年工作在无锡阳山,深切体会着当地全国知名的水蜜桃产业面临的尴尬和危地。我曾经写过一篇(但后来有些灰心于是并未正式发出)“建议”,即《关于设立“阳山水蜜桃产业产区保护与发展联合办公室”助力区域整体特色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设想》。文中提到:“阳山水蜜桃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系统问题,单纯着眼其中一点,都难以有效解决。在其中,如果能够由政府牵头,设置联通政府、社会、行业、市场,获得专门授权的横向联合型机构,并在政府的统筹帮助下得到一定的资源支持,直面问题,实事求是,制定开展短中长期结合的发展规划,保护、促进、发展水蜜桃产业、水蜜桃关联产业、助力区域整体发展,就有可能实现兼顾产业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同时,从“水蜜桃一产”视角,扩大为一二三产联动视角,再延展结合“蜜桃小镇”区域新型城镇化全面发展的整体视角,将视角上升维度,统筹资源、多产业联动,就有可能找到切实可行开展的发展道路。”

  ▲ 田园东方无锡阳山蜜桃村小镇中心

  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是体制机制积累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化安排积累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是“国家课题”。那么,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适合参与其中吗?在新型城镇化领域,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与2016年提出在全国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在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和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城乡大地上的一次极具创造力的“创举”,会带来中国城乡的巨大变化、绘就美好蓝图。可惜,没过几年的实践,市场和社会上表现出的扭曲,使得对“特色小镇”这四个多么美好的字,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再当做褒义词使用了。如果说要让市场,在经济要素的配置中起到更决定性的作用,那在土地和房地产市场上,在今天的格局中,谁都不敢让“市场”去做选择。抑或者,如果任由市场,会对国民经济结构产生多么强烈地死去活来的颠覆性影响。

  ▲ 成都新兴和盛田园东方

  我曾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为什么特色小镇都难免落入“房地产化”,另一篇是说在今天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布局中,在各地产业园往往空置以及“乡村根本没有有优势产业”的情况下,要求特色小镇必须是“产业小镇”(甚至有地方连文旅都不算产业),简直就是“欺负人”。以上提及文章可点击链接查看:《在地村镇化》、《乡村振兴为哪般?》地方政府和企业、市场的资本成本是由社会平均资本成本决定的,假设这个资本成本是银行利率,那么你干的事,如果低于银行利率,那就会越干越亏的。而这个社会上,回报率超过银行利率的那些事,却又远离了乡村振兴和这里能有的产业,那你说,资本能不流入房地产为代表的领域,而能自动流入乡村振兴领域吗? 在充满美好理想的政策、号召和理念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可没有闲着,出现着大量纷繁的案例。例如,不统计出来你都不知道,风卷京郊的小产权房有那么巨大的体量。前些天在广东,有一家央企背景的工程建设企业,在思考怎样结合城乡统筹更新,将整理出来的集体土地进行开发和转让,来迎接“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价同权带来的巨额商业机会(这听起来有点像B股与A股的价差始终是炒股人一直瞄着的机会一样)。国家开发银行在2016年曾经给发改委、国务院打过一份报告,申请开展集体土地允许购买作为“市民农庄”的试点报告,我还看见过该报告获批的消息。在地产界,宋卫平先生创办了蓝城小镇业务,以地产兼带农业产业和农民就业,城市人与农村人和谐共处的理念,风靡了大江南北。而蓝城卓越的地产产品服务能力,创造了都市人农庄式生活的梦想,使得蓝城小镇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伟光汇通也在文旅商古镇概念模式下,一跃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文旅地产样本。

  还有大量的地产商,以综合型开发的模式,创造了新型的地产大盘模式,或有成功也或有搁浅的,各种原因里,凡是遵循了地产规律、创造出符合都市人向往生活的小镇类生活产品的,就有可能成功了。而过度着眼乡村发展(忘了企业必须着眼消费者是谁)或仅仅把乡村振兴的任务内容化后当做地产大盘的配套,这两种思维的项目往往陷入了困境。

  另一种思维模式下,则发生着另一种业务的探讨。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各地创建特色田园乡村的过程中,除了投了大量的资金建设美丽乡村里的实施(往往缺乏可持续运营,田园东方为此在2021年提出了强调可持续运营的“田园客厅”模式),大量政府还流转了大量的农地在手里,短期之内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财政还是覆盖了对这些每年要耗费流转费成本的农地费用支出,一般是政府掏钱请人来做些样板化农业种植,农产品也大多内部消化。但是长期而言,这确实要面临可持续化运营发展的问题。这个角度上,催生了大量的运营服务型企业,开始捡起了原本很传统的“EPC”等为政府提供服务的业务。

  百花齐放、鱼龙混杂。人们开始思考在乡村建设领域,可以怎么做呢?怎么做才能有商业模式呢?前段时间遇见上海的徐建国老师。他长期在政府和大型国资企业工作,退休后这些年也一直在研究当代中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商业模式、企业管理原理。他听了我们的介绍后说,乡村振兴,国家的方向主要是解决共同富裕,并不是要创造新的市场要素。因此,当我们学习“五位一体”战略发展理念时,乡村振兴,应是社会建设领域的重点事项,而“两山理论”更多的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点事项,如果仅仅带着“经济建设”的眼光去找“模式”,那当然可能会找不到模式了!而我们期待的集体土地改革,则要站在“四个全面”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范畴,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的和高度来理解,才不至于犯片面、狭隘和机会主义错误。企业能做什么?在哪个角度去寻找路径,这让我想起在2016年底,我有机会追着问了周其仁教授。他说:“过去谈乡土中国,今天要谈城乡中国”。“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的伦理秩序、政治基础、经济资源,而今天谈及乡村的发展,则要思考“城乡中国”的路径和策略。

  第三阶段:畅想一次乡村振兴领域的“863计划”

  2021年,国家提出了“全面乡村振兴”。作为企业的田园东方,我们也提出了“田园客厅计划”、“从田园综合体到乡村振兴”等工作思路。

  ▲ 产业发展型田园客厅:南通都市农业公园

  ▲ 社区运营型田园客厅:南京尚庄稼圃集

  ▲ 文旅带动型田园客厅:成都新兴和盛田园东方

  ▲ 党建引领型田园客厅:昆山张浦镇金华村

  ▲ 商业更新型田园客厅:宁波江北区洪塘湾

  在历经了十年“有的无序”的绽放以后,无论政府还是行业都基本有了一个共识:乡村振兴不是单一的事,是一个体系,必须同时做好几件事,才能成功。田园东方曾经在2018年初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田园综合体三农生态生长模型”(见附图,虽然现在来看显得稚嫩了)。当时的想法是,在乡村发展领域,首先不能只是农业的事,而是“三农”的事。其次,三农是一个系统,里面有多个方面的事,在里面从业,需要体系化建构、系统化思维,但是并不是说每一个从业机构(从业者)非得做这张图表中的所有事情,而是说要考虑到这是一个体系化的范畴,而每做的一件事情,都将对整体体系产生促进与扰动。

  ▲ 田园综合体三农生态生长模型

  我经常用四个不成熟来形容乡村振兴领域:理论不成熟、政策不成熟、市场不成熟、行业不成熟。在这个领域“百废待兴”、发展极不均衡,单一的试点可能很快就被淹没了,很难取得成果。这让我联想起80年代我们国家曾经有过一次有组织的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实践:863计划。当时是在关系着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影响的情况下,为了全面启动、追赶发达国家,国家发起了全国上万名科学家,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各自攻关,协同合作, 很快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想象,在乡村振兴领域,是否可能来一场“乡村振兴863计划”,组织全国各界,包括政策、金融、产业、国土、生态、人口、科技等各领域人士,开展全面乡村振兴的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文化要素、社会要素以及生态文明要素建设的方案计划,来一场大会战、大会商。这样的国家强势领导的超大型联合工作组只要能有目标地持续搞上一年,一定能够最大程度地打下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基础、新平台。这让我想起了曾想给无锡市政府提报的那份围绕阳山水蜜桃提议组建“联合办公室”的报告。

  在畅想中的“乡村振兴863计划”实施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大批政策改革方案、政府主导的社会分工、利益分配新原则,一定会出现新的技术进步安排,一定会出现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新局面。在我们畅想的“乡村振兴863计划” 中,正如当年科学界的863计划,可不仅仅限于理论科学的研究,而是更多地要在“应用科学”上,布置完成一大批重大任务,其中还包括制定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在这个“863计划”中,必须伴随出现着一大批实践案例、成果案例,而在这时出现的案例成果,则是有理论、有政策、有市场、有模式的了!这一步非常关键,鉴于国家乡村振兴的决心和中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卓越基础,加上“共同富裕”、“生态文明”渐已成为人文共识,这一步也必然会获得成功。

  第四阶段:期待政策与市场平衡共识后的系统发展

  这一段是讲没发生的事情,我就少写一点吧!我们期待着,在一个新的系统中,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到了一个新的系统均衡的体系中,乡村振兴得以全面和可持续地发展着!让我用《在地村镇化》里的类似话语作为本文的结语,在当下的实践中,建议还是要遵循这样的一段话。其实就是说,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要找到应有的角度,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知道世界上有一个道理,叫做:时间换空间。如果条件没到,那就要眼睛看向未来的终局去做事情,“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共同注视同一个方向”!“如果不站在《在地村镇化》的视角下,从人口和产业入手,就会做很多无效率的事情。从路线图上来说,切入到营造在地村镇化的每个地方切实可行的产业和人口聚集的聚集点、聚集区,能够平衡地接纳产业和人口的重构,使得我们能够迎来比较稳定的发展期。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所关切的生态文明城乡形态的兴发,就有可能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之下得以修复和发展,也有可能在我们相对稳定的,保证国家整体稳健进步的情况之下,去迎来我们科技力量和产业结构上到新的台阶上!”最后,从当下时间阶段上来说,应该是处于第三个阶段喽!期盼“863计划”,让这个阶段更加有力一些!

上一篇:春节在广州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地方?
下一篇:法国纪录片《海洋》的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