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妈原创) 催奶药和食物,真的这么神奇?胎盘赶吃吗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原创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梧桐妈妈大小宝是一位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著《夏娃的困惑》丛书。希望接地气地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及切身养育体会,让妈妈们真正感到育儿的乐趣和幸福。史上最为来势汹汹的育儿谣言粉碎机,誓当育儿界的方舟子,宝宝健康的卫道士!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水印未删,如有侵权,请告知更改!深表感谢和歉意!(1)医疗上比较明确的,可以使奶量增加的常见西药为维生素E、甲氧普鲁胺、多潘利酮、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氯丙嗪、舒必利等。

  泌乳素的分泌受下丘脑泌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和泌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RF)的双重调节。它还会受到其他激素调节,又能通过短环路反馈进行自我调节。

  多巴胺是主要的生理性泌乳素抑制因子,而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5-羟色胺等则能刺激泌乳素分泌。许多药物可以影响上述各个环节,使正常的生理性调节失衡,使得泌乳素过度分泌。但药物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血清催乳素水平多<4.55nmol/L(<100ng/ml。非哺乳期泌乳素正常值为1.14~1.36nmol/L或25~30ng/ml。

  注意各实验室检测方法不同,测值有所不同。怀孕后,泌乳素的分泌开始增加,分娩之后和哺乳期的分泌量最多,为平时的10倍以上,从而产生乳汁),一般可于停药后3~6个月恢复正常。

  1)凡是干扰多巴胺合成、代谢、重吸收等过程,或阻断多巴胺与受体结合的药物,均可引起泌乳素增加:

  ①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如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利培酮、舒必利、阿立哌唑、氯氮平、奥氮平,镇静剂如氯丙嗪、安定(地西泮),抗高血压药如利血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α-甲基多巴等;

  ②H2受体阻断剂,如胃动力药吗叮啉(多潘利酮)、胃复安(灭吐灵、甲氧氯普胺)、硫苯酰胺(一种抗精神病药物)与西咪替丁(甲氰咪胍)、雷尼替丁等;

  ③抑制多巴胺代谢的药物,如阿片类制剂吗啡、可待因等;

  2)影响泌乳素调节激素水平的药物,如抗雄激素类药物,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3)一些中草药,尤其是具有安神、止惊作用的中草药,如六味地黄丸、安宫牛黄丸等;

  4)其他还有抗结核药异烟肼,以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达那唑等。

  5)值得注意的是,雌激素能刺激泌乳素增加,也是通过调节多巴胺受体起作用。它通过在下丘脑抑制PIF,或直接刺激垂体泌乳素细胞分泌起作用。非哺乳期服避孕药、雌激素,有可能引起溢乳-闭经,可能与雌激素或孕激素对下丘脑的抑制有关(停药后常不能自愈,需要调经。也有文献认为停药半年就能恢复正常)。

  不过雌激素可不能用来催奶,反而得当心,是经典的退奶药物!大剂量雌激素会抑制泌乳素功能,可能是影响了泌乳素与其受体结合的缘故。想想我们在孕期,雌孕激素与泌乳素都升高,可是并不出现泌乳,直到孩子出生,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解除了对泌乳素的抑制作用,才产生泌乳。具体详见下述“退奶”部分“雌激素”相关内容。

  6)生长激素仅在动物身上见过用于催奶,特别是奶牛等反刍动物。可能因其是一种肽类激素,提纯困难,口服吸收会消化分解,应用面非常窄。催乳机制不是十分明确,科学研究发现生长激素能刺激牛乳腺上皮细胞大量增殖,从而影响乳房功能,产奶量能提高20%。

  维生素E与上述药物作用机制有所不同,主要通过增加乳腺血流从而促进乳汁分泌。其他药物多数是通过各种不同机制影响中枢泌乳素分泌,通常是用于治疗某种疾病时发现患者出现乳房胀大、疼痛、分泌液体等副反应,进而发现它们在下丘脑中枢促泌乳素分泌的效力。他们多数能进入乳汁,进而进入吸奶的宝宝的体内,因其副作用和可能对宝宝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多未在临床直接用于催乳治疗。

  除了维生素E,还有种维生素L,也可能具有催奶效果。它又称催奶维生素,是维生素L1(邻氨基苯甲酸)和L2(腺嘌呤硫代甲基戊糖)的混合物,它在1934年由日本生物化学家中原和郎发现,主要存在于牛肝、鳟鱼、酵母和一些野菜中,是鼠乳汁分泌的必需因子(L因子,泌乳因子)。事实上,当下维生素L对人类的催乳效果和催乳机制并未完全阐明,也并未在临床应用。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多潘立酮(商品名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吗叮咛片)。西方国家真有些哺乳期妇女特地找来吃,用于催乳。这个药对宝宝有没有影响?说明书上是这样写的:“哺乳期妇女乳汁中多潘立酮的浓度为其相应血浆浓度的10~50%,但乳汁中不会超过10ng/ml。哺乳期妇女在服用本品达最离推荐剂量时,乳汁中多潘立酮的总量低于7ug/d,尚不知是否会对新生儿产生危害。因此,哺乳期妇女在服用本品期间,建议不要哺乳。”说明书的意思是多潘立酮进入乳汁的量有点大,谨慎起见,不建议哺乳期妇女使用。

  不过,10多年前的国内外介绍哺乳期用药的书籍,多把多潘立酮划分在L1级药物(哺乳期用药分级,见下述“哺乳期用药”章节),认为它对孩子而言很安全,有些书籍真的建议用于催乳治疗。多潘立酮无中枢不良反应,是由于它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但1岁以下婴儿,由于其药品代谢和血脑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用药后不能完全排除发生中枢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婴幼儿又较难沟通观察,因此应慎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多潘立酮混悬液药品说明书范本记录:“1岁以下小儿慎用。儿童用药的指征仅限于控制化疗相关的恶心、呕吐。”2010年版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记录:“婴儿期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1岁以内应慎用。”因此,特别幼小的婴儿不适合使用多潘立酮,由此推测哺乳期妇女吃此药,是有可能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的。

  2004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一项警告,告诫妈妈们不要轻信传言,盲目使用多潘立酮催乳。虽然该药已在一些国家获准上市,但适应症仅限于胃病,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批准多潘立酮用于哺乳期妇女催乳。有的国家因注射多潘立酮导致心律失常、心脏停搏和猝死等事件(多潘立酮有导致心搏QT间期延长的副作用),已迫使该药撤出市场。美国则从未批准过多潘立酮用于任何疾病的治疗(从那时开始,还要求边境检查人员密切关注、检查、截获多潘立酮)。在一些仍批准多潘立酮口服制剂销售的国家,也在标签上增加了警示——禁止用于哺乳期妇女催乳,以免危及婴儿(Full title: SCRIP - World Pharmaceutical News; FILED 8 June 2004 COPYRIGHT 2004 PJB Publications Ltd)。

  我个人感觉,“是药三分毒”,能不吃就不要乱吃。毕竟拿新生儿、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做实验是有违伦理道德的事情,目前有关哺乳期用药的数据,还来源于现有的药代动力学数据 和I~IV期临床实验观察,以及动物实验结论,很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又有新的发现。另外,这些药物没有用于催乳的推荐剂量,也不了解它们相应的进入乳汁的量,并会对婴幼儿产生何种影响。而且这些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中枢而影响泌乳素分泌的药物,总体而言是不那么放心的。

  (2)那么,传说中的“催奶”食材和中药,是不是含有这些催奶成分,真的能起作用?

  抱歉,梧桐妈妈无从知晓。

  我们甚至很难搞清楚一颗西红柿中的所有成分,以及各种烹饪方式、烹饪时长、佐餐食材对营养成分的确切影响,这些营养物质,在身体是单独起作用还是协同影响,我们也不知道。中医药更是异常复杂,能搞清楚一味药起主要作用的成分已经很了不起了(就像屠呦呦团队从黄花蒿中提纯出青蒿素,这种大海捞针的事情迄今为止国内外也仅有寥寥几例,比如青霉素是从霉菌中发现的,奎宁是从金鸡纳树皮中提炼的,阿司匹林是从柳树皮中提取的,用于治疗M3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三氧化二砷是从砒霜中发现的,治疗坏血病的维生素C是从柠檬汁等果汁中发现的),更何况是一副十几味药材“君臣佐使”的方子!我们对其如何起效、有何等副作用、药代动力学过程、药物相互反应、是否会进入乳汁等等细节都无从知晓,所以不建议新妈妈们听信传言,随意服用。

  除了不了解疗效和副作用,中医药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引起过敏!妈妈吃一些食物,宝宝都可能会不舒服(具体详见下述“退奶”食物),更何况是这些平常很少吃的药材呢(平常经常吃的东西最不容易导致过敏)?宝宝肠胃不适,厌奶甚至拒奶,“催奶”不成,反而“退奶”,得不偿失。

  不过,刚才提到过,维生素E可能有催奶效果,但我们对其哺乳期安全剂量区间、对婴幼儿影响等,仍所知甚少(维生素也不是多多益善,几乎任何事物都可能是过犹不及的)。维生素L我们了解得就更少了。维生素E在很多鱼肉蛋奶、瓜果蔬菜中存在,所以,哺乳期营养均衡合理的膳食摄入,还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实在不知道吃什么,我们不妨学学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只要不至于引起自己和孩子的身体出现过敏反应,什么都吃最健康,而且营养配比也是最为均衡的。

  (3)我国民间经常流传着些说法,多喝些汤汤水水,妈妈容易“下奶”。

  妈妈们往往也有些主观感受,一晚热腾腾的热汤下肚,的确乳房打了个激灵,胀了起来,有些妈妈还会出现喷乳反射,奶水喷了出来。这些现象让妈妈对这个说法深信不疑,每日强迫自己喝大量的汤水来下奶。如果热腾腾的汤水里有些酒精,下奶的感受还会更明显,短期内酒精促进微循环和乳管收缩,下奶的感觉还会更强烈些。

  明确地说,酒精是退奶的。下奶的感受是暂时的,只是让已经分泌好的奶水流出来了而已,具体详见下述“退奶”内容。那么,喝汤催奶有用吗?

  西方还真有较真的科学家就此做了研究。结果发现,大量喝水的妈妈,乳汁分泌量并不比正常饮水量的妈妈分泌的更多。总体而言,聪明的乳房仍然是按需分泌的,也就是孩子吃多少,就分泌多少,就像我们吃多少食物,就分泌多少口水和胃液,做多久爱,下体就分泌多少爱液一样,不多不少,刚刚好(“潮吹”往往另有蹊跷,此处不展开,污……捂羞羞脸)。

  那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下奶呢?那是因为汤是热的啊!“热胀冷缩”,局部血循环加速,乳汁分泌量会暂时增多,也就不难理解了。妈妈一时间感觉奶胀,心里一阵窃喜,心心念着宝宝该吃了,喷乳反射就来了。就像小狗一到饭点儿,听到主人的脚步声就淌口水,道理是类似的,是心理因素引起的条件反射。不过这种下奶作用是暂时的,最终的总奶量仍然是宝宝的肠胃容量所决定。就好比狗粮没来,小狗儿不会一直口水流个没完,最终的口水分泌总量,仍然是饭量决定的。

  所以喝汤量多少,并不是奶量的决定因素。很多妈妈问我,“梧桐妈妈,我每日汤汤水水喝了不少,自己贴了一身膘,奶怎么总不见多点儿呢?孩子吃我的奶总睡不实,老在哭,非得吃奶粉才管饱。我辛苦追奶两个多月了,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看了上述“奶量”、“乳头混淆”、“奶少原因”等内容,我想你不难理解真正的原因所在了。

  所以,想不想喝汤,喝多少,全看妈妈个人选择吧,只要喝得高兴,喝得舒服就行,多喝点儿少喝点儿对奶水影响不大,更不必为了下奶逼着自己喝(产后肠胃多么虚弱呀,这些油腻的汤,喝多了多么恶心啊!迄今想来,梧桐妈妈仍然心有戚戚焉)。只是,这些油汤营养成分很单一,溶出的氨基酸、矿物质等有用的成分少之又少,还有大量的油脂、嘌呤等营养垃圾,除了往自己身上“堆膘”,真的没大的功劳。妈妈吃得太油腻,奶水很粘稠,容易“堵奶”;孩子吃这油腻腻的奶,也未必肠胃舒服,好消化,净拉些油光可鉴、臭气熏天的大便,真是得不偿失。

  虽然“一人喝,两人用”,母乳妈妈的确需要补充水分,不过供需平衡,口不渴,尿不黄就行,过多的水分对妈妈的身体也没好处,尤其是刚生产的新妈妈。孕期雌孕激素有保钠保水的作用,刚生产不久,新妈妈体内水分过剩,约多出10~20%,需要通过出汗、泌乳、利尿等方式将这些水分快速排出体外。此时激素快速变动,新妈妈感到浑身燥热难当,大量“出虚汗”,原理在于此。传统上让新妈妈喝大量没盐的油汤,还要“捂月子”,实在是没多少道理——本来水分就过多,还需要额外补水吗?出汗时容易带走身体的盐分,还非得给她大量补充没盐分的汤,让血液稀释,水肿迟迟难消退?妈妈大量出虚汗,还得喝油汤,“捂月子”,不洗澡,各种残忍啊……(具体详见《夏娃的困惑——产后护理 史上月子谣言粉碎机》一书。)

  (4)催奶食物是否真的存在?宝宝刚出生,能不能吃这些食物下奶?

  梧桐妈妈个人挺反对在宝宝刚出生、奶还没吃多少的时候,就让新妈妈吃大量催奶食物的做法的。

  不过,听到这话,你可能心里一阵窃喜。“那么,梧桐妈妈你这么说,是认为催奶食物真的存在咯!”

  1)其实我们研究下催奶食谱,还真有章可循:

  ①很多催奶食物,都是传说中的“发物”、容易“上火”的东西。所谓“发物”,很多都是容易导致过敏的东西,或者含一些特殊的油脂,可以增加类似炎性介质的物质(比如ω-6脂肪酸,其中有个著名的花生四烯酸,很多代谢物都跟炎症有关)。过敏及炎症介质可暂时性地扩张外周微循环系统,局部组织渗出增加,所以人们过敏的时候会皮肤长疹子,局部组织肿胀。这样,一段时间内也能让奶水分泌增加,乳管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也容易刺激其收缩。

  我们看看这些催奶食物都有哪些:高蛋白食物比如鲫鱼、牛奶、蛋类、海鲜、牛蛙、猪蹄等,坚果类比如花生、芝麻等,菌类比如香菇等,乱七八糟的“发物”中药等;

  ②含酒精的食物,也能暂时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泌乳。

  比如米酒、月子酒等;

  ③含维生素较为丰富的物质,特别是含维生素E、维生素L的食物或药材。

  这个范畴就比较广了,鱼肉蛋奶,瓜果蔬菜都有,比如莴苣、山药、豆类、蛋类、粗粮、玉米、坚果、植物油等等。

  2)你可能很疑惑。“梧桐妈妈,你这样分类,好像挺有道理呢!既然知道可能有用,为什么不建议随便吃,尤其是给刚生宝宝的新妈妈吃呢?”

  主要原因如下:

  ①妈妈奶水分泌量,还是让宝宝的小嘴决定,跟他供需平衡比较好。宝宝刚出生时食量很小,跟妈妈的乳头、乳房还处于磨合期,不那么会吃奶,就是民间说的“乳腺没吃通”;而妈妈这边厢卖力吃“发物”、酒精催奶,短期内非常容易“供”大于“求”,“不通则痛”,“堵奶”、乳腺炎等情形都不少见;

  ②妈妈刚生产,身体的激素水平快速调整,连带免疫系统也快速调整,身体更容易出现免疫紊乱、过敏等情形,有些平常不过敏的食物,这时候都容易产生过敏症状。有些妈妈吃了这些“发物”,身上长一大块一大块的风团,有些妈妈感觉手脚瘙痒,还有些妈妈乳房上瘙痒或长湿疹,不停的搔抓形成搔抓性皮炎,迁延不愈。

  产后激素调整在刚出生时最为明显,最容易出现各类过敏症状。免疫功能基本稳定需要几周到数月的时间,事实上整个哺乳期间内免疫功能都可能不同于以前。文献报道块状痒疹、湿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哺乳期都会有所增加。所以,妈妈在这些特殊阶段的饮食需要格外注意,吃平常经常吃的食物就好,切勿节外生枝。平素也要尽量保持心情愉悦,换季时衣物增减不要过于明显(身体突然变冷或变热,有时候会促发一些免疫性疾病),合理休息和运动也有助于免疫力。哺乳期妈妈出现过敏症状,仍然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也可以口服一些抗过敏药物,可以查阅下哺乳期用药分级,绝大多数药物是安全的,比如扑尔敏,是比较常用的药物(不过说明书上写着哺乳期慎用,绝大多数药品说明书很保守,具体详见“哺乳期用药”相关章节)。尽管氯雷他定有引起神经系统副反应的风险,不过它进入乳汁的量很少,妈妈们用的也较多,迄今未发现引起婴幼儿不良反应的报道。

  ③妈妈吃了容易产生过敏反应的食物,宝宝也容易过敏。“催奶”不成,反而“退奶”!宝宝过敏有哪些表现,具体详见下述“退奶”内容。

  ④酒精催奶是暂时的假象,实际上它退奶的功效,一点儿也不含糊!具体详见下述“退奶”内容。

  (5)很想了解下胎盘能不能吃。很多哺乳动物在产后会把胎盘吃掉,是不是这是很好的东西?

  中医对人类的胎盘特别推崇,烘焙成药材后呈现紫色,叫“紫河车”,是一味珍贵的药材,民间认为可以大补,催奶,还能美容养颜,冻龄有术。尽管医疗上认为胎盘属于血液污染物,国家有明确的医疗垃圾处理规定,黑市仍然经常收购胎盘,高价倒卖。民间也有些家庭生了孩子后,要求将产妇胎盘带回家,仔细挤污血、剔筋膜,剁碎成馅料,加点葱花、生姜去腥,包成饺子给产妇吃。不过,产妇自己要是知道了,多半都该吐出来了。

  其实,哺乳动物为什么会吃掉胎盘,迄今也没有科学家真的搞清楚,一切还停留在假说阶段。吃胎盘是否有好处,是否安全?国内外对这个问题还真有些研究,不过迄今为止都没有明确的结论。

  1)哺乳动物产后不方便马上觅食,胎盘是一块血肉,很有营养,有助于产后恢复。

  2)有学者认为哺乳动物吃掉胎盘,是希望不要留下痕迹,引来天敌。不过这个说法存在争议,毕竟哺乳动物生产会留下不少痕迹,比如血迹、体液、羊水、气味等,吃掉胎盘就把能把生产痕迹抹掉的说法比较牵强。

  3)胎盘中有许多活性成分,比如免疫球蛋白、雌孕激素、干扰素、生长因子、hCG等等,可能有助于动物产后恢复。这一点,还真有些动物实验支持这一假说。

  4)胎盘是一块血供丰富的肉,有助于产后补充铁质。生产过程中本来会有不同程度失血,产后马上把新鲜的、血淋淋的胎盘吃掉,貌似真的不错。

  5)下奶的功能也可能是存在的,毕竟除了雌孕激素,还真有不少生物活性物质,可能存在催奶功效。

  6)这些激素回头补充,也可能会让妈妈产后激素水平波动不那么剧烈,产后抑郁、免疫调整等等情况,可能都有好处。

  所以,如果你能接受动物那样的“茹毛饮血”,不介意血腥,吃胎盘貌似是不错的选择。是的,你没看错,前提是,生吃!

  把血挤掉,仔细处理过的胎盘,再一煮熟,就是一块熟人肉而已。血挤干净了,铁质大部分流失了;蛋白质煮熟了,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活性物质、多数生长因子、干扰素等都没用了。熟人肉和熟猪肉、熟牛肉,只是物种的差别,吃到肚里被消化液分解成氨基酸或短肽,吸收再利用,效果并没有极其显著的差别。

  唯一可能有用的是雌孕激素类物质,《本草纲目》中也的确建议用酒煮胎盘服用,因为这类激素属于小分子物质,在酒精中有一定溶解度,在高温下不易降解失活,经常能被细胞直接吸收。所以,用来美容养颜,的确可能有效果。不过,跟吃避孕药效果差不多——很多妈妈吃避孕药也能让皮肤油光水滑,白皙细嫩,何必要花大价钱买胎盘吃呢?怪恶心的。另外,雌激素吃多了,可能会增加许多癌症特别是乳腺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几率,当然产后吃一次倒也不打紧,前提是,你真能下狠心逼自己吃下去。

  经常吃别人的胎盘,就更不好了。毕竟是血淋淋的一块肉!血液能传播的疾病,乙肝、艾滋、梅毒……一个不少。也许你觉得煮熟了应该没事哩,可是处理胎盘过程,总要接触这些血液吧?煮多久才能把这块人肉煮透,把这些玩意全部煮死?感染几率仍然是大大增加的(嗷,太重口,恶心……写不下去了)。

  所以,有鸡鸭鱼鹅猪牛羊吃,就不必非吃自己身上的肉不可了。实在舍不得扔,按照当地风俗埋在山头哪棵树下,留个念想,也挺好。将来带孩子去看看,“这树下有你跟妈妈连在一起的胎盘!”想想,也有些趣味。

  哎,真让人沮丧,梧桐妈妈你说了半天,看上去没几个食物、药物、汤汤水水确定有效,好用又没副作用的呢。

  为什么一定要依赖食物、药物、汤汤水水催奶呢?这不符合生物性呀!流浪的猫猫狗狗可没为了刻意下奶,吃些什么好东西(除了胎盘),野生的哺乳动物更是饥一顿、饱一顿,可是它们都能用乳汁哺育后代,长出正常的形态、体格。你的孩子也一样。

  宝宝的小嘴,是最强悍的“催奶用具”。只要妈妈是正常成人,宝宝刺激乳头,就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泌乳素,进而产生泌乳(详见上述“奶少原因”相关章节)。这种方式天然、安全、供需平衡,那还需要这些不明就里,又不知道安不安全的药物、食物帮忙吗?我想答案你会很明了了。

  明儿开始介绍退奶的药物,且听梧桐妈妈细细道来。

  本文节选自《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冯欣源(微信公众号:梧桐妈妈大小宝,wtmmdxb),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版权所有。转载规则请添加公众号后,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购买新书可以添加公众号,后台右下方有书籍详细介绍和微店二维码。”

上一篇:罗马帝国、希腊与土耳其的历史渊源
下一篇:女性中年危机的“深水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