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滇川两省联合申报《彝族火把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的象征,是彝族的年节,是彝族最为传统、最为重要、最盛大的节日。它不仅包涵了彝族的火崇拜、原始崇拜以及歌、舞、乐等诸多文化现象,同时还包涵了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习俗、禁忌习俗、饮食、服饰等传统文化,做好彝族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对地方民族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经过逐级申报,“彝族火把节”项目于 2006年5月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为彝族火把节。节日期间,彝族村寨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神、祭祖先、驱邪除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每逢节日,要举行盛大的对歌、跳脚、摔跤、磨担秋等文艺体育活动,内容十分丰富。火把节是彝族原始宗教传承的舞台,彝族歌舞、服饰、饮食展示的平台,其内涵积淀深厚,外延宽泛,包容了彝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农耕文化、星象文化、祭祀文化等,这些文化的潜在价值正逐步展现出来,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活化石;节日期间,彝族探亲访友、邻里相聚,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化解了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矛盾,促进彝族村寨近一步向和谐社会转化;火把节不但是彝族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中华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火把节与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关系密切,其节期是通过所观测到的星象变化来确定的,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群众的精神食粮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中国西南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千百年来,彝族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而楚雄彝族火把节正是根据历代史学家的文献记载和民族民间各种活动的传承佐证,已构成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典型范例,包容了彝族人民祖祖辈辈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火把节是楚雄彝族的盛大的节日,每年到了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每家每户杀鸡宰羊来祭拜“土主”、“家神”,祭拜“五谷神”,叫“五谷魂”来祈求五谷丰登,家宅平安。晚上,他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一起,点起火把,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彝族人民把生活中的一切向往都寄托在红红的火把中,寄托在欢乐的歌舞中。彝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生存环境恶劣,在经济欠发达的历史时期,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方面他们把歌舞当作生产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把所有的希望都寄于大自然,寄于对神灵的祈福、保佑。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文化传承形式频于灭失。基于上述特点,早在1971年,原楚雄县委在大过口区召开了全县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决定彝族群众可以恢复跳歌、过节。而由官方举办的彝族火把节,也在楚雄撤县建市的1984年在鹿城隆重举行。彝族人民认为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了政府的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他们欣喜万分,奔走相告。这可以充分地说明,传统文化是彝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彝族火把节”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邻里和睦、民族团结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作为彝族的盛大节日,亲友相聚、邻里相聚,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过去,每逢火把节,都要把自己的长辈和出嫁的姑娘接回家中,共庆佳节。傍晚村邻男女老少相聚在一起点起大火把,跳起三弦舞、葫芦笙舞,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进一步促进了邻里团结,化解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些纠纷和矛盾,同时许多青年男女出双入对,喜结良缘。正因为彝族有着这种盛大的传统节日,为他们创造了和平共处、相互交流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团结、友爱、互助、互敬的民族。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的传承,主要在祭祀场、跳歌场,在火塘边,在父老乡亲的古歌古调中完成,它是潜移默化的。彝族后代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使之成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更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许许多多的彝族传统文化派生于火文化,一场平常的撒火把祭庄稼神或是为普通家庭撒火把除祛家秽,都无不传递着一种强烈的文化信号,即便小孩子越过火塘都认为是对火神的不敬。彝族火把节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范例,通过火把节许多的彝族传统文化才得以传承下来。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节日文化,不仅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能展示其文化特质与艺术风貌,更能昂扬一个民族的精神,激活一代代族群后人的民族记忆,启发广大群众对古老文化的向往,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珍视。楚雄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承着先人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艺术样式,并在火把节中得到集中展示和传承。彝族对火的崇拜充分说明彝族是一个火的民族,火把节正是彝族火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华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彝家山寨,火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无论是一代还是数代同堂,大家都围绕着堂屋里的火塘吃饭、议事、生活,彝族也因此而产生了火塘文化。在彝族火把节中,不仅有明显的火崇拜现象,同时包容了许多祭祀习俗、饮食习俗、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禁忌习俗等。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楚雄彝族火把节融入时代特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考察,任何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和经济是密不可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经验。人类历史上,许多民族在其文化面临危机或濒临衰竭时,往往从其传统文化中探寻复兴的活水和资源。楚雄彝族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多年来,通过“彝族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来融入一些新的文化内涵,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形式来办节。一方面一些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另一方面扩大了对外的宣传,同时通过节日活动进行招商引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火把节是彝州的盛大的民族节日,通过近三十年的打造,节日的知名度逐渐提高,不少外地客商纷纷到楚雄来投资,节日期间的彝州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火把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民俗文化在民居、服饰、历法、语言、饮食、婚恋、节日、丧葬、民间体育、禁忌、历史源流等方面较为突出,具有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受相互间文化交流的冲击,民族民间节日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政府主导的火把节活动一方面扩大了楚雄彝族的对外影响,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有利于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促使火把节这一传统民间节日民俗在当代文化变迁中迅速地都市化、商业化,传统文化色彩削弱。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民间火把节观念及习俗淡化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古老的山地民族,其习俗由单一的祭祀活动逐步演化为包含原始祭祖、农事耕作、生殖崇拜、娱乐交游、商贸往来等各种内容的一整套民俗活动,并因聚居地的分散呈现出形式多样、风情浓郁的彝族文化特色。但是,许许多多的民间火把节习俗现在在部分彝族聚居地区逐渐丢失了本身的传统文化色彩。例如:多年前,彝族过火把节,各地都有祭祀、扎火把树、吟唱古歌、跳脚、听长者讲述民族历史及传授彝族文化知识的习俗,而现在,部分彝族群众过火把节只是杀只鸡庆贺一下就算过节了。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节庆活动城市化,同化了不同习俗的火把节传统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彝州首府鹿城成为火把节节庆活动的中心,火把节活动逐步城市化,从民族性的节庆变成了区域性的节庆。一些农村节日习俗活动已不再举办,例如:彝族先民在火把节期间要祭祖、吟唱祭经、占卜、看鸡卦、扫邪驱鬼、撒火把、送火把,部分地方还跳“十二兽舞”,具有许多彝族原生态文化,并蕴含独特的彝族风情,是彝族原始宗教、科学、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现在在城市近郊的彝族村寨已经不容易看到了这些传承形式了。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民俗活动商业化,异化了民族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历史的发展,源于宗教祭祀活动的民族节日逐步融入了娱乐性,其宗教性慢慢淡化,娱乐性渐渐增强,一些节庆活动在实施商业化运作时利用其娱乐性,丢失其宗教性,使得与宗教性同根同源的独特习俗逐渐消失,异化了节日习俗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彝族人民爱美、追求美,有着节日赛装选美的民间习俗,彝族的赛装选美都是由名望很高的老人来评判,除了注重外表美,更注重人的内在美,带有丰富的彝文化底蕴,而与选美活动相关的民俗活动如“对歌”、“跳踋”等更是丰富多彩、热烈奔放。而近些年以商业化推出的彝族“选美”,组织者和媒体报道更强调的是形体美、容貌美,异化了少数民族女性的审美观。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调查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3年5月,云南省文化厅在全省范围内部署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这是贯彻《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重要举措。在全面展开全省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的同时,以文化部主导的“中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北京启动,通过“保护工程”的建设,到2020年使我国珍贵濒危并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基本实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2005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办发【2005】18号《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使该项工作提到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上述大背景下,按照楚雄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的安排部署,楚雄市于2003年12月全面开始开展辖区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到2005年12月告一段落。通过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普查,调查发现了包括彝族火把节在内的一大批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并公布命名了楚雄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9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7名,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取得初步成效。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彝族火把节推荐申报工作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5年3月,结合楚雄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经广泛征求省、州专家及楚雄市非遗专家委员会意见,确定将“彝族火把节”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逐级向上推荐申报。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建立工作机构。项目确定后,楚雄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文化、民宗、广电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抽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时召开协调会议,着手开展申报工作。申报工作具体由楚雄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牵头,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具体负责相关申报业务工作。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开展彝族火把节民间习俗的全面调查工作。彝族火把节涵盖的文化内容十分丰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必须对相关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调查,掌握项目申报的第一手材料。工作组根据需要,分别到彝族人口较为聚居、火把节习俗保留相对完好的大过口乡、紫溪镇等地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走访、采访工作,进村入户,走访深谙火把节习俗的老者,并分别召开了民间艺人座位谈会。在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邀请州、市相关专家和学者进行座谈论证,确定申报重点,敲定申报资料构成框架。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是资料搜集整理,形成调查材料。通过开展全面调查工作,形了调查报告提纲,根据提纲搜集文献记载、照片、历史资料等,撰写了5万多字的调查报告初稿。经多次修订,最终形成了2万字的申报报告,整理完善了项目申报书、申报照片、文本文件等,并及时召开申报项目专家评审会议,审订并通过了申报材料。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是拍摄申报录像片。申报录像片作为申报工作重点,是项目真实性的重要佐证。为客观真实的反映彝族火把节的传统文化传承情况,楚雄市在大过口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近300多名彝族群众,对节日中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以及祭五谷神习俗进行了实地拍摄。与此同时,分别到紫溪镇母掌村委会丫口村、紫溪彝村拍摄了请火神、祭火神、撒火把、送火神等民间火把节习俗的全过程。为充实申报内容,调用官方办火把节部分资料画面,进一步完善了申报录像资料。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彝族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包涵了彝族方方面面的彝族文化现象,是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因此,做好 “彝族火把节”的传承、保护工作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谐调发展以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加强宣传、使火把节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对火把节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影视等新闻媒体作用及文化遗产动态展示,引导和组织传承活动,大张旗鼓地向全社会进行宣传,让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了民族文化危机的严重性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让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逐步成为了当今社会的自觉行为。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建立传习馆(所),大力开展培训、传承工作。楚雄市在彝族人口聚居地区的大过口乡、紫溪镇板凳山岔河村委会建立了火把节传习所,依托传习所定期开展传承培训活动。为使民族文化传承具有可持续性,楚雄市重视民族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依托彝族人口较多地区学校,分别在紫溪镇板凳山州立民族小学、东华镇红墙小学、大过口乡中心小学、树苴乡中心小学等多所学校建立传承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是申报项目传承人,组建传承队伍。项目传承人和传承队伍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首先,楚雄市先后共申报命名了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76名,使传承人的地位得到确立,并根据相关政策给予传承经费及生活费补助,进一步提高了传承人的传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建立了一批传承队伍,如:板凳山彝族大三弦传承队、板凳山彝族大葫芦笙传承队、板凳山彝族山歌传承队、彝族大号队、彝族羊皮鼓舞队、大过口民族歌舞传承队等,根据传承队伍活动情况,给予适当的传承经费补助,保障传承活动的长期开展。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是建立火把节文化传承点,集中开展传承展示活动。楚雄市紫溪镇岔河村委会板凳山建有彝族六祖殿、毕摩祖师殿、土主庙、彝门、葫芦笙塔等彝族传统文化活动场所,周边村寨各类民间文化传承队伍齐备。长期以来,当地群众积极开展以马缨花节、火把节、杨梅节等传统节日为主的文化传承活动。经申报,楚雄市紫溪镇板凳山于2016年6月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彝族火把节保护传承基地”并授牌;2017年6月,岔河板凳山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现已成为了楚雄市彝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传承、展示、示范基地。 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先民们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艺术奇葩,是彝族文化的象征,是彝族人民最大的年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节庆文化活动,2006年6月被国务院以云南楚雄、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一并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有关学者考证,火把节涵盖了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四省区的广大彝族聚居区,在缅甸等境外也有分布,涉及彝族人口约900万人。作为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名片,火把节民俗节庆文化活动也是国内外社会民族学者及专家广泛关注的课题,曾分别于2009年8月和2011年3月被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推荐申报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次申报 紧急部署,查补资料素材,保障前期工作顺利进行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9年8月5日下午3时,星期五,州文化局、州文化馆(非遗中心)先后分别收到省文化厅、省非遗中心急电明传电报文化部推荐云南省楚雄州和四川省凉山州联合一块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彝族火把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且必须于8月15日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专家委的评审。通知一到,州文化局原局长杨国良迅速部署;州文化馆馆长负责经费预算及申报工作材料、素材、提纲,并成立州政府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由原州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任组长,州委宣传部部长,分管副州长及文化局局长为副组长,州民委、州广电局、州财政局、楚雄市政府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申报工作办公室在州文化馆,由馆长任主任,领导小组5日晚七时在州政府六楼会议室召开了领导小组成员专题会议,州政府分管领导主持会并对各部门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州文化馆馆长就申报文字材料及视频资料要求作了补充说明。次日,正值周末,文化馆工作小组到州电视台、市电视台档案资料库查找彝族火把节相关视频素材,到州民委、师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所查相关文字资料,州文化馆及市传习所档案室查相关照片资料。第三天,周末,申报小组办公室与四川凉山取得联系,就详细提供材料提纲内容作了再次对接,为申报工作奠定基础。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联合工作小组完成申报基础工作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月8日,周一,楚雄申报小组一行四人(楚雄师院民族学院研究员1人及州馆3人)从楚雄出发,急赶凉山州,并于当天下午3时赶到四川凉山州文广局同事先约定的同行开展了材料交接,文本申报材料撰写工作,可谓绞尽脑汁,开动大脑机器,凉山、楚雄两个全国彝州兄弟并肩战斗,不分彼此你我,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在后来的一周工作中,穿梭于凉山州文广局、州电视台,西昌学院,请外籍英文老师作英文翻译,视频配音,请彝族民俗专家标彝文音标、翻彝文,选取照片,制作专题片。其间,楚雄州政府分管领导和州文化局局长还专程赶到凉山,看望慰问申报专业人员,并同凉山州政府领导作了座谈交流,对两省两彝州联合申报工作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极大的鼓舞了申报工作者的士气,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基础申报工作任务。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送材料奔赴北京提交专家评审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文化部的通知要求,申报小组一行5人(凉山3人,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2人)提前三天从四川凉山机场直飞北京。基于对申报工作的慎重,请教于曾留学美国的凉山籍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巴嫫曲布嫫博士,对申报的文体材料进行初审。经审查发觉撰写的文本材料内容过于单一,有许多工作火把节文化内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材料要求相差甚远,且文本英文翻译不符合要求,须作大手术。这下可好,仅两天时间,孙悟空也没变术,好在亲不亲,家乡人,血浓于水,本着对彝族火把节靓丽名片得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占领阵,巴嫫博士丢下手中的工作,迅速加入我们的行列,一面改写文本,改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一面与美国同学联系翻译事宜,我们在旁边拼资料,与凉山、楚雄老家相关民俗专家对接补素材,终于第二天晚11时专题片解说词申报书的英文版传过来了,我们带上资料,急奔联系好的一家专业音像制作公司,制作专题片,通宵达旦装订材料,第三天中午1时,完成中英文版文本、专题片的制作,草率吃了盒饭,直奔文化部专家评审处会议厅,向国家级专家展示彝族火把节DVD专题片,并简要回答了专家们的提问,完成了首次申报工作任务。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次赴京联合申报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1年春节一收假,一个十分意外的休息传来,2009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年赴京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彝族火把节非遗保护项目流产了,国家文化部要再度重新申报,接到省文化厅书面通知后,我们迅速向州文体局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并同时征求四川凉山州意见,最后统一,再次联合申报,竭尽全力打响“火把节文化”名片。按约定四川凉山专业人员预先赴成都、北京查补资料,我们则在楚雄找民委、彝族文化研究院、市传习所、州市及禄丰、双柏、牟定文体局、电视台等再度提取筛选相关视频、文字、照片、音频等资料,立即投入紧张工作。3月10日上午请毕摩传人鲁成龙和民俗专家杨凤江拍摄传承人声的视频15分钟,3月11号下午带着大包资料,我直身一人从昆明直飞北京,晚11点30分入驻酒店,同凉山同行会合,投入了紧张的资料采集工作,我们两州3人分工明确,我负责楚雄州提供的资料上传及修订,凉山一名同志负责资料录入,第三天,即3月13日上午完成了初稿的讨论,以此同时,负责牵头的四川凉山遗产科安图科长已再度联系好巴嫫博士和文化传媒公司,我们分别与他们多次商谈文本,视频质量和两州火把节,重点内容概述、价格等合作事宜。由凉山负责联系完成外包装设计刻录光盘、包装盒及视频剪接制作,我负责与巴嫫老师文本对接和照片冲扩装订工作。这样苦干熬干,加班加点,终于在2013年3月16日上午9时按时完成申报资料,并按时参加国家文化部专家组会议,文化部的屈司长和国家非遗中心吕主任、中国社科院刘魁立教授,中央民大祁庆富教授、文化部外联局、非遗司等领导参加,联合国非遗专家委成员、亚太区文化遗产培训中心主任罗微主持了评审会,不得录音、录像、照相、记录,只给我们15分钟阐述,我们主要由凉山安科长回答几个问题,我着重回答双柏大锣笙舞照片和大刀舞照片中反映的民俗活动与火把节关系,只给了五分钟即打住。文化部专家对我们的申报材料作了充分肯定。对视频中夜间耍火把场面出现2秒钟白天图像场景等瑕疵问题作了点评指证。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两次申报工作已经完成,第一次的伧促上阵,终流产了,但积累资料,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第二次申报较充分,抓住了重点和切入点,受到国家级专家的肯定。据了解第二次申报文本已获中国政府批准,并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备评选项目,并于当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法国巴黎)进行了陈述评审,凉山州派出了申报评审观察小组赴现场听取意见,终因申报片中存在祭牛、祭羊、赛马等有虐待动物及血腥场面等,西方人为观点不同而表决未通过,我们留下了遗憾,但是我们拭目以待!900万彝族同胞的盛大节日——彝族火把节,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殿堂得于阐述和展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不懈努力,让彝族火把节靓丽名片在世界文化遗产的殿堂绽放出绚丽的光辉。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的象征,是彝族的年节,是彝族民俗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盛大的节日。它不仅包涵了彝族的火崇拜、原始崇拜以及歌、舞、乐等诸多文化现象,同时还包涵了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种生产生活习俗、祭祀习俗、婚丧习俗、歌舞习俗及传统民居、饮食、服饰等农耕传统文化习俗。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10年来,楚雄州文化馆、楚雄州非遗中心在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州文化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下,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大力推进楚雄彝族火把节的保护工程,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了民族文化强州建设,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1 年 5 月 25 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议案,确定“火把节”为彝州的法定节日,1986年4月15日,将“火把节”法定节日正式列入《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2006年年初,在楚雄州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由楚雄市人民政府主导,楚雄市文体局主抓,成立了彝族火把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近半年普查、收集、整理、推荐、逐级评审、申报等系列工作,于2006年6月,彝族火把节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单位为楚雄市彝族习俗传袭所,考虑到彝族火把节文化涵盖了楚雄州十县市,2010年经楚雄州文化局向省文化厅申请,火把节保护单位变更为楚雄州文化馆。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0年开始,楚雄州成立了由州文化体育局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州文化馆馆长、州非遗中心主任为常务副组长,各相关县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为副组长,州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及各县市文化馆馆长为成员的火把节保护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楚雄彝族火把节12·5保护规划》和《楚雄彝族火把节13·5保护规划》,确定了彝族火把节项目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方针原则、保护范围、保护制度等,落实了组织保障、经费来源、宣传交流等工作职责,明确了楚雄州文化馆为火把节项目保护主体责任实施单位,确保了保护工作按照保护规划有序推进。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0年以来,楚雄州文化馆、州非遗中心按照《彝族火把节保护规划》,打基础、建阵地,全面推进彝族火把节的保护传承工作。一是在楚雄州文化馆和10县市文化馆建立了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展示中心,用灯箱图文写真等形式,全面系统地展出了彝族火把节文化,同时收集彝族火把节相关的彝族服饰、刺绣品、毕摩服饰及祭祀品、民族乐器、农耕用具等实物资料集中展出;二是在火把节民俗活动集聚区双柏县李芳村、武定县白路乡、楚雄市大过口乡和紫溪岔河板凳山、禄丰县高峰乡和广通镇、元谋县凉山乡、大姚县赵家店等地共建立了8个彝族火把节传习所,集中展示了彝族火把节文化及相关实物资料,同时成立了以彝族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为骨干的歌舞业余文艺队,于每年火把节期间,结合各地区特点,开展彝族毕摩祭火、民族歌舞表演、彝族服饰展示展销、彝族摔跤、斗牛、赛马、爬油杆、磨担秋等系列民俗文化活动。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建立彝族火把节传习所并依托传习所,举行丰富多彩的彝族火把节传统民俗活动,充分宣传展示了楚雄彝族火把节文化,提高了社会的认知性和全民参与性,加大了彝族火把节文化的活态保护传承,促进了民族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照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州文体局相关工作要求,自2009年开始,楚雄州文化馆、州非遗中心积极申报命名了一批彝族火把节国家级、省级、州级县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国家级传承人普顺发,省级传承人何应贵、李学品,州级传承人罗金华、杨绍学、李茂森等,各级传承人在各地区积极办学传艺的传承教学活动,培养一大批传承人,有效推进了火把节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2011年以来,州文化馆、州非遗中心在相关县市文化馆的配合下,分别深入到元谋县凉山乡、双柏县李芳村、楚雄市大过口乡、楚雄市紫溪镇板凳山、禄丰县高锋乡和广通镇、武定县白路乡、大姚县赵家店、永仁县等地,依托传习所,每地举办了为期2至3天的彝族火把节传承人及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通过向传承人及业余文艺骨干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火把节相关文化、非物质文化有关知识、传承人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带好弟子等相关知识,使传承人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传承人工作的积极性,为传承人做好传、帮、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培训班还通过颁发荣誉证书、举行传承人才艺展示、互动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肯定传承人的工作业绩,拓宽传承人知识面,提高了传承人的自觉保护意识。2011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80余期,共培训国家级、省级、州级、县市级传承人及业余骨干14000余人次。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2011年以来,每年在楚雄市紫溪镇岔河州立民族小学开展彝族小三弦舞、葫芦笙舞、羊皮鼓舞、彝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承活动,在牟定腊湾小学开展彝族左脚舞、彝族火把节文化进校园传承活动,开展左脚舞(玛姑舞)课间操活动;在树苴小学开展彝文教学、彝族十二兽舞进校园传承活动;在武定白路、环州、发窝等中小学校开展彝族酒歌、火把节歌舞进校园传承活动;在元谋凉山中小学校开展彝族摔跤、彝族刺绣技艺进校园传承活动等。通过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承活动,唤起中小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组织专业摄影工作者编辑画册《火舞彝山》,画册从祭火、耍火、送火、欢腾的火把节、火把节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展示了我州绚丽多姿的火把节文化;二是州非遗中心和州电视台文化大观栏目合作,深入基层,采访录制了方贵生、李茂荣、何应贵等火把节国家、省级部分传承人共50余人的技艺特长和传承活动,用记实片的形式在州电视台连续播出,进一步宣传和展示了传承人技艺特长,引起社会良好的反响;三是与州电视台文化大观栏目联合录制了《火舞彝山》专题片,于火把节期间在省、州电视台连续播放;四是于2014年8月开始组织拍摄彝族火把节专题片《彝山彩霞》上下集,在州、市电视台播放。五是根据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要求,楚雄州文化馆、州遗中心于2015年11月开始,多次深入到禄丰县高峰乡,利用数字多媒体(图、文、影、音)等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口述片、实践片、教学片、综述片四部片子的拍摄记录,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国家级项目彝族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普顺发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精湛技艺,完成了口述片、教学片、实践片、综述片的拍摄记录工作,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留下宝贵资料;六是于2012年及2014年,分别两次召集非遗专家,开展火把节理论研究工作,对楚雄彝族火把节作专题理论研讨,拓展保护渠道,扩大保护传承力度,推进保护工作的开展;七是2017年6月开始,组织全州火把节民俗文化专家学者,召开火把节理论研讨座谈会,形成编撰提纲,深度挖掘火把节民俗文化文化内涵,编撰出版《火把节民俗文化读本》,拍摄《彝族毕摩与祭火》DVD专题片。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火把节文化博大精深,如火把节民俗文化、毕摩文化、歌舞乐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农耕文化等诸多文化,其内涵丰富,涵盖面广,对火把节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相信,在全州非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工作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协助下,彝族火把节这张靓丽的名片,必将在彝州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5年12月21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走进禄丰县高峰乡大花箐村普顺发家,开始对彝族火把节代表性国家级传承人普顺发进行抢救性记录的采访工作。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大爹,我们又来啰!”“噢哟,你们来么我扎实高兴啰!”随着一声应,一位老人从堂屋迎了出来,戴一顶黑布包头帽,披黑披风,背微驼,目光炯炯有神。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彝族毕摩普顺发。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红脸、白脸、黑脸三个大神面具和一把大刀摆放于院心。“红脸是人神,黑脸是地神,白脸是天神,我们彝族敬畏祖先,敬畏神灵,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都要耍大神面具,耍大刀……”普顺发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述他的故事,讲述禄丰县高峰乡火把节的故事。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是1936年10月出生的,我老爹、我爹都是当地有名的毕摩,我是毕摩世家。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我父亲坚持要我念书,当时读私塾,学《大学》、《中庸》、《孟子》、《百家姓》等古汉文。后来先后拜我们村子里面呢普茂清、普茂良、普朝发、普茂生等为师,学习彝文经书和祭祀知识,学习大刀制作、火把制作、脸谱制作,学习彝族大刀舞表演……”普顺发讲述着他的经历。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顺发曾担任过生产队会计、大队文书、供销社仓库管理员、公社秘书、公社党委书记等职务,1956年因主持火把节祭祀活动,受到批斗、撤职、开除党籍,遣回生产队当会计,1969年平反恢复党籍,1982年落实政策,重新安排了工作,在禄丰县高峰乡供销社任仓库管理员。1996年退休后,虽然每月仅享受几十元的生活补贴,但凭着自己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事业的深厚感情,他潜心钻研彝族文化,自费去各地拜访同行,对祖传的彝族毕摩经加以补充、校正和诠释,经过多年辛苦的工作,他用汉字记彝音的办法,记录了《火把节祭经》、《丧葬经》共三本草稿五千余行,还与唐楚臣(知名作家)合写《高峰乡彝族火把节调查报告》一文,刊载在《彝族文化》后,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后被译为日文在日本发表。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多年来,普顺发一直是当地彝族火把节的主祭师。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十多天,普顺发就开始带领徒弟制作大刀、火把、脸谱等,为火把节活动做准备。到了农历6月24日这天,村里家家户户招魂祭祖,杀鸡献神,农历6月25日—27日三天时间里,普顺发身穿法袍,手拿法铃,以主祭司的身份,带领村民在土主庙祭土主、山神树祭天、每家每户驱邢扫魔、火把山送火把等一系列祭祀活动。在每一个地点的祭祀活动中,普顺发要诵“病灾”、“赶灾撵灾”、“捆灾”、“峨目(彝语,意为祝子孙发达、六畜兴旺、庄稼丰收)”、“邵目(彝语,意为耕田种地要丰收)”、 “谢酒(感谢神灵赐予的酒)”等火把经文。期间还组织耍大刀、耍大神面具、耍火把等活动。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顺发不仅能主持彝族火把节祭祀活动,还熟练掌握彝族大刀舞的表演技艺。彝族大刀舞是禄丰县境内彝族所一种在火把节祭祀活动中表演的彝族民间舞蹈,相传彝族大刀舞曾有72个套路,后来逐渐失传,目前唯有他还熟知其中的 “亮刀”、“前门棍”、“祭阳刀”、“簸箕转”、“四门打顶”、“四门花”、“大刀天地转杀”、“关公大刀”等十个套路。基本动作有抛刀跺地晃手、踢刀上臂抹刀、左右挥刀弓步、上步跪蹲挑刀、刀步背刀招手、翻转、刀花等多种动作。普顺发所表演的彝族大刀舞,伴奏音乐以唢呐为主,辅之以锣、鼓、钹等,音乐节奏感强,顿挫感较为明显,音调激昂向上,具有鼓舞士气、增强斗志的舞蹈内涵。普顺发大刀舞表演过程变化多样,有圆阵围圈耍刀,有方阵对阵,有两人相互对杀等,多反映古代彝族勇士作抵御外来侵略的作战方式。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顺发曾多次参加省、州县组织的民族民间艺人表演活动:1982年、1989年两次代表楚雄州参加云南省第二、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彝族大刀舞表演;2006年10月参加禄丰县民族民间舞蹈展演;2008年国庆节期间参加禄丰县第十届恐龙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彝族大刀舞表演。因普顺发重大成就,2002年5月被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2012年9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彝族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多年来,普顺发十分重视传承人的培养,他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毫不保留地把各种技艺传授给徒弟,现已有培养了胡金富、普林爱、毕金荣、普顺堂、普宜生、普宜禄、普有军、胡金良等40多名传承人。普顺发还常年在高峰乡中心学校为学生教授大刀舞技艺。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这个人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大本事,就是喜欢我们民族文化,喜欢我们这个大刀舞。”采访结束了,普顺发在院子里舞起了大刀,左跳右踹,前冲后杀,动作那么刚劲有力,那么虎虎生威。我们眼前看到的并非一位80多岁的老者,仿佛是一位20多岁的青年人,步伐是那么的沉稳,目光是那么的坚毅。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顺发,一位民族文化的传播者,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一直孜孜不倦地为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做着自己的努力。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柏县法裱镇李方村是个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地方,这里居住着53户人户183个人口的彝族纳苏颇——罗婺支系,远近闻名的彝族毕摩张成兴就生长在这里。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成兴,男,彝族,1951年生,因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几年书,14岁开始拜当地民间老艺人张福林、张红旺为师,开始学习毕摩祭祀、大锣笙舞等各种技艺,成年后熟练掌握彝族火把节的整套祭祀活动和大锣笙舞蹈的的套路,1990年开始担任乡间邻里祭祀主持,开展各种祭祀活动。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方村火把节活动十分隆重,节期一般为三到五天。每年的火把节,张成兴都要带领村民进行请火神、祭祖先、祭龙神、祭山神、祭树神、祭牧神、送火神、念祈福经、跳大锣笙舞、跳花鼓舞、三弦舞、四弦舞,唱山歌、对调子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其中,大锣笙舞是整个火把节活动的重头戏。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锣笙舞是一种古朴、粗犷而奔放的火图腾崇拜的祭祀性舞蹈,属傩舞,由16个舞蹈套路组成。每年火把节 跳大锣笙舞时,随着张成兴敲响的锣声,由九面大锣开道的十几个彝族男青年开始起舞,从一锣开始起跳,一直跳到九锣。舞者持大锣击点,击锣后又捂锣,其声时快时慢,随着锣声变化,跳出各类招式,舞姿多变,情调豪放,场面庄严而欢快。舞时,戴传统木制面具,着短裤草衣,赤脚的师公师母在园场中间共舞。 至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由九面大锣开道,逐家逐户的舞,意在驱邪逐疫,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宅平安。农历六月二十六和二十七,张成兴带领村民祭祖先、祭龙神、祭山神、祭树神、祭牧神等活动,完毕,人们聚集在大锣笙广场,杀鸡宰羊庆贺。入夜,人们围着熊熊的篝火跳大锣笙舞、跳花鼓舞、跳四弦舞,唱山歌、对调子等,通宵达旦。到了农历六月二十八,开始送火神,在大锣笙舞者的带领下,村民们点着火把,一起到村背后的山点上集中焚烧后,意为把一年来的不吉利的一切都烧毁。随后,青年男子在草地上进行叠罗汉、蚂蚁走路、双人叠滚等传统体育活动。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成兴一直潜心钻研民族文化知识,并经常和同行交流学习,学习彝文经书和祭祀知识,收集有法衣、法帽、法铃、大锣等祭祀用品及彝族毕摩经书数册。除了会毕摩祭祀活动外,他还知晓当地民间传说故事,如《大锣笙来历》、《白竹山的传说》、《精怪塘传说》、《云盘山主人的传说》等。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成兴十分注重带徒传艺,目前由他教出的徒弟有二十余人。由他组织的大锣笙舞业余文艺队,长期活跃在农村文艺舞台,曾多次参加省、州、县文艺汇演并获奖。他的事迹及他的大锣笙舞表演队曾被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楚雄电视台等摄拍播放,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02年5月,张成兴被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第二批民族民间舞蹈艺人。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何应贵,男,彝族,1970年8月生,楚雄市紫溪镇岔河村委会庄房村民小组人。是岔河、平掌一带彝族土主祭祀(羊皮鼓舞)礼仪、民间彩绘、跳家堂、安土、香通叫魂等祭祀活动很有名气的传承人,当地彝族尊称他为“香通务”,即土主祭祀王的意思。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何应贵从小深受当地传统文化的熏陶,7岁时就跟随家父何开禄学艺,属祖传的传承方式。父亲何开禄是楚雄市紫溪镇颇有名气的香通祭祀的掌堂人,何应贵是继父亲何开禄之后的第十一代羊皮鼓祭祀舞蹈传人,从小常跟随父亲到各种祭祀场合亲身体验,通过耳闻目染、口授心传的形式得以学习实践,很快掌握了香通祭祀礼仪的规程,到22岁时跟随父亲参与土主祭祀活动达百场次,已经能够独立主持彝族土主祭祀做法的一切礼仪活动,包括念唱“祭祀经文”、“祭祀舞蹈及祭祀乐器演奏等”。他表演的羊皮鼓舞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香通祭祀礼仪活动企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宅顺利,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向往。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何应贵主持的香通祭祀礼仪内容丰富,程序复杂,有请官上香、请官将王,领生干步,发甲放兵、请匠造桥、招兵买马等到清洁安堂等共51台,整个祭祀仪式的主持与表演需一天一夜的时间才能完成。他吟唱的经文语言流畅、节奏鲜明、技艺娴熟,表情庄严肃穆,极富感染力。他不仅精通土主祭祀及民间彩绘技艺,同时还掌握彝族毕摩祭祀、安家神、安土、香通叫魂、跳家堂等祭祀做法的整套程序。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几十年来,何应贵曾先后主持过香通祭祀活动近百场次,毕摩祭祀、安家神、安土、香通叫魂,跳家堂等祭祀活动达300多场次,他不仅在本地主持活动,还先后到其他地区主持过土主祭祀活动。其中大型的有:1999年4月,应邀主持东华镇红墙中村彝族土主庙的开光祭祀典礼;2007年2月,应邀主持南华县雨路乡撒皮武村彝族土主庙的开光祭祀典礼;2008年2月,应邀主持南华县雨路乡万木兰村彝族土主庙的开光祭祀典礼;从2003年起到现在,楚雄市举办的每届马樱花节中,板凳山彝族土主庙的土主祭祀活动都由何应贵主持祭祀;从2000年到现在,楚雄每年举办的火把节中都抽调何应贵的香通祭祀跳羊皮鼓舞为民族民间文艺队参加表演;2004年,何应贵应邀参加楚雄州宗教骨干会议的香通祭祀技艺表演;2008年7月,何应贵香通祭祀跳羊皮鼓舞选送参加楚雄市“两会一节一庆典”原生态歌舞大赛;2009年3月、10月,其土主祭祀活动跳羊皮鼓舞及绝技表演曾被楚雄州电视台、楚雄州、市文化部门采访收集过。因他的突出贡献,2010年6月,被省文化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第四批省级传承人。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何应贵十分重视传艺带徒,目前已培养传带徒弟有10余人,其中,罗金华、何乔寿、李万桥、何长顺、何志强就是他的得意门生,所传弟子个个均有所建树。还常年坚持在岔河州立民族小学开展羊皮鼓舞进校园传授技艺活动。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何应贵熟悉掌握彝族土主祭祀礼仪,吟唱经文和羊皮鼓舞技艺娴熟,内容丰富而全面,通晓民俗祭祀礼仪知识,除土主祭祀礼仪外,还掌握彝族毕摩祭祀礼仪等诸多的传统文化内容。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何应贵,一个普通的农民,在家乡那一片热土上,带领他的徒弟们,守望着精神文化家园,为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直坚持不懈努力着。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武定这块神奇美丽的罗婺大地上,“火把节”是各族儿女最隆重的节日。每年“火把节”彝族各村各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程序严格、内容复杂、场面严肃庄重。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除邪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彝族人群中专门从事祭祀、占卜、禳灾、治病、传授彝文等活动的祭司称为毕摩。在农历六月二十四的晚上,武定体育文化广场的祭台下,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开始了。祭祀活动中那个站在最前面,头戴大毕摩帽,身披毕摩黑衣,手持《祭火经》书带领100多毕摩诵经的人就是杨绍学,他是彝族“火把节”项目州级代表性传承人。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绍学,男、彝族(纳苏坡、黑彝族),1961年3月13日生,初中文化。杨绍学出生在毕摩世家,祖辈精通彝文,代代相传。杨绍学是第五十六代祖传弟子,曾祖父杨茂堂,曾办过学堂,教授彝文,后被满清政府勒令停办,祖父杨国林是武定境内有名的毕摩师。由于杨绍学家祖辈毕摩传承根深蒂固,他从七岁开始接受比摩传承,白天在学校读书,晚上父亲在地上撒一层薄薄的灶灰后,在灰暗的松明灯下,用木棍子在灶灰上写彝文教他识字。他虽生性好动但颇有悟性,酷爱彝族文化,学毕摩经文和仪规认真刻苦 ,20多岁就能娴熟掌握毕摩祭祀整套礼俗,主持毕摩祭祀活动。在当地毕摩有三个等级,大毕摩、二毕摩、三毕摩,杨绍学学术精湛20多岁就已经算得上大毕摩了。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绍学说,每年六月火把节彝族村村寨寨都要宰羊杀猪,选定地点搭建祭台,举行迎火、赞火、送火的祭火仪式。一般是二十三日祭山神。祭山神时在祭台上供奉一斗杂粮,杂粮上插有一枝松树枝,九枝青冈栗树枝,一升米,一块刀头(猪肉)、姜、银币(现在用人民币代替)草果、盐等,要在祭台前点燃三柱香,杀只大公鸡,杀后,煮熟回敬神,毕摩颂读《祭山神经》《福禄经》,祭完山神,毕摩带领钻木取火,圣火点燃后,由老人把圣火传递给年轻人,由毕摩念《祭火经》《福禄经》带领火把传递者到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用熊熊烈火驱魔除灾。二十四白天举行斗牛、斗鸡、唱山歌等娱乐活动,晚上围着篝火跌脚,这个阶段称为赞火。二十四午夜十二点左右送火,送火也要杀大公鸡,由主持毕摩带徒弟和部分村民,领念着经文把火送到村边的三岔路口,这时还要带着第一天宰杀的鸡翅、鸡羽等一起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和病魔瘟神也随之焚毁了,喻示送走不干净、不吉利的东西,保人们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比如武定的火把节傍晚,首先要到武定罗婺彝寨彝族祖先“阿普笃姆”雕像所在的广场,老鹰图腾柱下钻木去火,取到火后由毕摩诵经带领火把传递者把火引到体育馆祭台前举行祭火仪式,毕摩念经祈祷火神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祭火仪式后用取来的圣火点燃主场火把,再由长者把火把传递给年轻人带到到县城的各个分点点燃篝火,开始火把节系列活动,活动的整个程序是周密有序的。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9年杨绍学参加了县民宗局国际音标培训班,学会音标后学彝文更快了,并教会其弟杨绍顺音标、用音标学彝文。2000年凭考试成绩拿到了楚雄州第一批毕摩证书。十多年来,他多次参加了楚雄州毕摩的各项交流表演活动。2000年2月,应邀参加禄劝县茂山乡纳幽办事处的祭祖大典活动,这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次祭祖活动,有37个毕摩,共5000多彝族群众参与,历时九天九夜。2008年3月,应邀参加武定县发窝乡大洗衣村的祭祖活动。2004年春,云南民族学院-学生带-美国留学生慕名采访他。2005年8月,美国哈弗大学三个教授带着八个翻译找到他带去考察彝文碑,他作彝文翻译。2012年3月、2013年4月两次应寻甸县邀请参加主办祭祖大典活动,他作为贵宾待遇深受欢迎,以后还要聘请他去传援徒弟。多年来,武定白路镇活动、武定县“火把节”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并主持一系列的祭祀仪式。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绍学对毕摩所有的技能都精通,不论从事祭祀、占卜、禳灾等法事活动,还是传授彝文都十分娴熟。从事毕摩活动积极、讲职业道德,在武定、元谋等周边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白路镇村民做红白喜事的祭祀活动都来请他,遇家境特别困难的人家就少收甚至不收取报酬。每年“火把节”祭祀活动他都是主祭司。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绍学家每代至少有二至三个毕摩,他这一代他俩兄弟是毕摩,他弟弟杨绍顺是他传授的,他还准备把毕摩传给二儿子杨忠师。过去毕摩世代袓传,只许传儿孙不准传外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现在可以传外人了。白路乡的李茂国、胡玉权、胡玉从、杨跃珍就是他徒弟,现已学业有成,每年都随杨绍学参加“火把节”祭祀和各地祭祖大典等法事。他说:“我从小在毕摩世家长大,祖传的这些东西不能让他失传,现在我一有空就写彝文毕摩经书,把以前祖辈口传下来的经文用文字记录下来,我要让彝族毕摩经传承下去。”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把节的的夜晚,祭火大典后成千上万的火把熊熊燃烧,形成一条条的火龙,火光映红天空,彝家儿女欢载歌载舞欢聚一堂,正是杨绍学这样热爱彝族文化的人一代代的传承着彝族文化,才让彝族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学品,男,彝族,1947年生,大姚县昙华乡人,当地有名的彝族毕摩。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学品年轻时先后又拜本地有名的李申呼颇、李家才大毕摩学习毕摩经及古梅葛演唱,30岁开始继承祭礼,熟背古歌并能独立承担祭祀活动,36岁开始通晓当地彝族毕摩经文,序统掌握毕摩祭祀活动的程序,掌握梅葛古歌、山歌和儿歌三种演唱技能。在李学品的信仰世界中,自然界都有神灵,山有山神,地有地神,天有天神,火有火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万物皆有神,各司其职,各安本分。30多年来,他所主持的祭祀活动,逐渐形成独特风格,每年的开荒种地,放牧放羊,祭祀龙神、羊神、养神、火神、花神等,都由他主持相应的仪式主祭。主要为办丧事、喜事、祭火、盖房、(如:竖梁、立碑、立生墓)做祭祀,是历届昙华民间传统节日“彝族插花节”的主祭毕摩。他的梅葛演唱也是当地公认具有较高知名度,演唱的梅葛内容随着时代生活的变化,风格更加多样化,曲调和內容更贴近生活且灵活多变,他从李家才的传唱中,能够直接从所传唱的古歌中汲取精华,在传唱格滋天神造天,天地万物均由老虎的肢体演变而成中,保存了昙华一带许多民间口头文学成份,对事物的描述则有一定的自由度,如祭《二月八插花节》、《花仙子祭》、《马缨花神祭》等。他演唱的梅葛调代表作品有:《五谷之王》、《开天辟地》、《万物起源》、《盖房》、《盐起源》、《指路经》、《请火神》、《送火》、《插花》、《放羊调》、《喜欢调》、《十八月》、《四季春》等。他认为梅葛渗透在毎个彝族人生活中,并成为其中很重要的生活部份,梅葛是彝族人的史诗,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彝族地区好多人都听会了一些。李学品通过多年来走村串寨传唱梅葛,口传心授,将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生产生活、伦理道德传播后人,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学品曾先后多次到过楚雄、桂花、三台、石羊、新街、六苴等地主持过各种祭祀活动,先后接受国家、省、州、县电视台专访报道,接受许多国外记者釆访,受聘于昙华文化站及昙华业余彝剧团梅葛老师,每月上梅葛培训课2天。目前培养二儿子李东华及多名弟子共10余人,都能传唱毕摩祭祀、梅葛演唱诸多内容。由于特殊贡献,2002年5月,经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委批准,李学品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二批民族民间音乐师。Jj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一篇:荒野春风:庄学本少数民族女性影像与文化研究
下一篇:《乡村爱情4》网络爆红 逼退家庭伦理苦情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