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仁寿殿的匾额为什么竖着?︱殿前神兽的腿是后接的吗?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

  

  山称万寿水清漪,便以名园颇觉宜。

  咨起居因趁余暇,揽佳胜值解新澌。

  展来图画宁烦写,撰出文章不费思。

  高下楼台烟树里,今朝全在镜中披。

  这首诗,来自清朝的乾隆皇帝,题目是《清漪园即景》,写于乾隆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765年。乾隆笔下的清漪园,就是现在的颐和园。颐和园,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交汇点上的一颗明珠,世界文化遗产。

   

  1

  仁寿殿的匾额、楹联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里面,是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之一,乾隆清漪园时期叫做“勤政殿”,取不忘勤理政务的意思。在清朝光绪年间改名仁寿殿,取施仁政者长寿的意思。

  

  仁寿殿坐西向东,两侧有南北配殿,这可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居住时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不仅是颐和园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还是百日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1898年光绪皇帝在仁寿殿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任命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而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您别忘了,光绪脑袋顶上还一个老佛爷呢,慈禧是清朝守旧派的领袖,想维新,想变法,这是不可能的事,最后“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

  

  时光流逝,仁寿殿已经从“皇家办事处”成为了观光景点,但是有关仁寿殿的传说却没有被人遗忘。进入东宫门两侧是南北九卿房,正面便是仁寿门,门为牌楼式样,两侧连接红色宫墙。

  门两侧有两块太湖石,人称猪猴石,孙悟空和猪八戒改行来给皇家做保安。

  

  

  东宫门外有雌雄猛狮,仁寿门外有猪猴二仙,妖魔鬼怪是进不来了,可还是没有挡住八国联军的强盗。

  

  1

  仁寿殿匾额为什么竖着?这仁寿殿的匾额可不一般首先它是盘龙金匾其次它还是竖着的斗匾

  

  著名园林学者、设计师夏成钢先生,在他的《湖山品题――颐和园匾额楹联解读》一书中为我们道出了这块匾额和颐和园的关系,并且在现场他也为我们进行了一番解读。

  颐和园匾联的工艺形式丰富多彩,有着鲜明的皇家特征,也折射出清代制作工艺的审美取向。整体来看,颐和园匾额分为竖匾与横匾两大系列。

  竖匾

  

  竖匾因形如称量谷物的“斗”又名“斗匾”,也称“陡匾”。由一块平板(匾心,宋称牌面)围加四块斜板(宋称牌首、牌带、牌舌)组成,竖立悬挂。其形象端庄肃穆,是等级秩序的象征,常用于宫殿、坛庙与城门,如“仁寿殿”匾。

  

  △“宝云阁”斗匾。“宝云”为佛经名,匾额意为宝云经阁。

  斗匾字体常为满汉文并列,称为“满汉合璧”。而乾隆朝重要的皇家寺庙,其斗匾常标示四种字体:满、汉、蒙、藏,称为“四样字”,以象征佛法普度众生、万法归一,如颐和园铜亭的“宝云阁”斗匾。

  

  △ “排云殿”九龙斗匾。排云殿位置在明代为圆静寺址,在乾隆时期为大报恩延寿寺的大雄宝殿。光绪十八年改建为排云殿,慈禧曾多次在此举行大寿庆典。

  斗匾因边框的艺术加工不同,又分为“龙边”斗匾与“如意”斗匾。龙边斗匾,又称为“龙匾”,边框雕有奇数龙头(三五七九),龙数越多规格越高,如“排云殿”斗匾为九龙,是全园最重要的殿堂。如意斗匾,则是将边板处理成如意云形,红漆底描以金边,规格低于龙边斗匾,常用于附属建筑。

  

  △ “德和园”如意斗匾。德和园是一组大型的宫廷戏院建筑,位于仁寿殿的西北侧。园中匾联大多围绕儒家的礼乐论述来颂扬仁政教化、天下太平。

  

  以山水之性对应君子品德,这就是儒家“君子比德”的美学思想,它成为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三大思想来源之-一。随着这一思想的不断充实,“水” 成了仁义礼智皆备、完美圣者的象征;而“山”的各种品质也成了帝王“仁德”的象征,“智者” “仁者” 也由君子演变成帝王的专称。乾隆皇帝还曾写下专文《论仁者寿知者乐》。

       这一思想成为历代帝王造园的重要道义根据,如《魏书. 郭祚传》:北魏“高祖曾临华林园,因观故景阳山。郭祚就说:“山以仁静,水以智流,愿陛下修之。”在历代皇家园林中,以这种论调命名者比比皆是,魏、晋、南朝宋都建有仁寿殿,明代建有仁寿宫,同样的题名在私家园林则较为少见。

  所以,您别小看仁寿殿这块牌匾,其实,它所象征的是帝王仁德。1

  仁寿殿前神兽的左腿为啥是后接的?您如果进到仁寿殿这个院落里的时候,吸引您的肯定不仅仅是仁寿殿的匾额。仁寿殿内最吸引人的是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异兽,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

  其实,说麒麟并不准确,它真正的名字叫獬豸(xiè zhì)。这个神兽高达两米,造型是龙头、鹿角、牛蹄、狮尾,制作工艺十分精湛。

  

  

  

  它最早是安放在圆明园宫门里的,当时摆放在那里的共有两只。您要仔细看仁寿殿的这只神兽,能发现它左前腿是经过接驳的。

  经过研究发现,颐和园的那只獬豸是在火烧圆明园中受的伤,后来人们把这只受伤的獬豸保存到了颐和园里。但獬豸的腿究竟是怎么伤的?至今尚未发现相关的文字记载。人们重修颐和园的时候就在仓库里发现了这只獬豸,就请高明的铜匠为它做了焊接“手术”,接上被砍断的右腿,这样它就又能威风凛凛地坐在仁寿殿前面了。如果您不相信,去颐和园玩的时候可以仔细观察一下,那个獬豸左前腿上还有焊接的痕迹呢,从此这只獬豸成为颐和园镇火的神兽,而且它还增加了新的使命:提醒来园旅游的人们勿忘国耻,自强不息。

  

  1

  仁寿殿前的铜凤、铜龙为啥都是空腹?在仁寿殿的院落里,还有铜龙铜凤,排列于仁寿殿前,都是空腹,是帝后举办朝会时点燃檀香之用。当腹内燃起檀香时,香烟就从龙凤口中袅袅冒出。

  

  我国古代历来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习惯的设置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但慈禧掌权后,便将龙凤位置颠倒,"凤在上,龙在下",以显示她的权威。

  

  此外,这里还有鼎式香炉,这也是皇家建筑的特征之一,体现皇权,象征威严。每遇大朝,炉内点燃檀香和藏香,青烟缭绕,香气袭人。

  

  

  1

  垂帘听政的帘子在哪?当年,仁寿殿还发生过一件趣闻,那是1902年慈禧从西安返回北京后,就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和他们的夫人。有的参观者,听说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进殿后都要找一找帘子挂在什么地方。其实,从唐朝以后,凡皇帝年幼,太后执政,都称为“垂帘”。皇帝年长,太后归政,称为“撒帘”。这是唐高宗上朝时,皇后武则天在帘子后边参预朝政大事而留传下来的。慈禧太后从1861年掌权到仁寿殿建成,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已用不着羞答答了,根本不需要挂帘子,完全是一个堂而皇之的掌权者了。

  

  1

  仁寿殿内的“寿协仁符”什么意思?前面咱们说了,“仁寿”二字出自《论语.雍也篇》.“智者乐yào,仁者寿”。 意思是实行仁政者能长寿。仁寿殿内的金字大匾“寿协仁符”,也是这个意思。殿内的地平床上,放着慈禧、光绪朝会大臣的宝座。宝座由极为名贵的紫檀木精雕而成,椅背上雕有九条金色“闹龙”。宝座四周,还设有掌扇、鼎炉、鹤灯,角端等。其中的角端,是一一种传说中的怪兽。在传说中,把它形容成是一种很有本事的动物.它不仅懂得帝王和百姓的语言,而且也懂得“四夷之语”,也就是说能听懂天下各种语言,所以经常伴随在君王左右,为帝王传话。仁寿殿内放着它,除表示这个传说故事外,实际上它本身有着实用功能,那就是它还是一对熏香的铜炉,将腹中的香料点燃之后,香烟由它的口中喷出。皇帝上朝会见大臣时,一般都在拂晓,叫做“早朝”,这时,宫殿外一片朦胧,宫殿内蜡烛齐明,香烟缭绕,帝王坐在九龙宝座上,龙袍披身,御冠盖顶,不仅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式,而且,人影忽隐忽现,漂浮不定,给人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幻觉。在封建社会,这种人为的环境气氛,是为帝王至高无上的极权政治服务的。      

  仁寿殿作为处理朝政的地方,自然也要体现当时的一些伦理道德,以表示仁政。仁寿殿内有块横匾,慈禧在上边写了“无暑清凉”四个字。这四个字就是宣扬她的仁政的。“无暑清凉”讲的是五代十国时,崇韬劝后唐庄宗李存勖常念创业艰难,自然热去凉来的故事。有一年夏天,天气酷暑,庄宗找了好几处高楼避暑都不满意。他手下一个官员说,今天陛下用的楼阁,不如从前长安一般官员之家的楼阁,过去的高楼大厦,雕梁画栋,干云蔽日,清凉得很。庄宗说,我富有天下,难道还盖不起几座像样的高楼,故下令修楼。当时有个大臣叫崇韬,他听说此事后,向庄宗说“陛下在带兵打仗创立基业时,废寝忘食,一心扑在战场上,酷暑寒冷全不介意,今天,中原无战事,在你的耳目里都是吃喝玩乐,虽有高楼和美宴,但还是感到天气热得不得了,如果你常思艰苦创业之时,今日虽热,也感到清凉。”庄宗听后,默默无语。仁寿殿的无暑清凉匾,即寓意了这个典故,其实.慈禧在用巨资庆寿时,早已把清代创业之主努尔哈赤的艰苦奋斗精神,抛到九霄云外了。  “无暑清谅”,除了自我嘲讽之外,已无任何意义。

  

  以下转自颐和吴老博客:

  老照片估计是民国初年所拍的,和现在相比有不少变化,并且少了不少摆件、楹联等。主要变化:

      1、是紫檀宝座的靠垫形状变了;

      2、屏风后面安装了隔板;

      3、后柱上的楹联没了;

      4、孔雀翎掌扇没了;

      5、地平床前的四个香炉没了只保留了香炉座;

      6、地平两侧的大瓶也没了; 

      7、承托“寿协仁符”匾额的如意钉变小了。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微信号

  更多精彩活动

  提前知晓▼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把时间交给阅读

  本节目图文音频所有权利归属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未经授权   请勿使用  侵权必究

上一篇:为什么很多男性都希望另一半叫自己“爸爸”?他们究竟是什么心理
下一篇:第一次到底有多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