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东西方大学
“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讨论会笔谈
作者:王柯平
哲学研究 2003年05期
比较视野中的中西美学研究,暗示着一条新的途径,一条旨在追求美学进一步发展、创新与超越的途径。我所理解的比较视野,在很大程度上不局限于单纯的美学理论向度,而是一种跨越文化式的比较研究。如果以此为出发点,就有可能导引出一种跨越文化的美学(transcultural aesthetics),或简称为“跨文化美学”(trans-aesthetics)。 跨文化美学中的"tran-",本身包含着“跨越”或“超越”的内在目的性,需要一种在跨文化形态中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研究意识,不仅涉及西方与东方,也涉及现代与传统。所谓“融贯古今,会通中外”,基本道出了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实质。这种研究旨在从可靠而翔实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出发,对相关的理论和概念形态进行客观的比较与分析,进而探讨会通与整合的可能途径,最终追求创新式的超越或超越性的创新。在此过程中,既可在时空背景上依据历史文化发展相对平行的原则,开展作者对作者、文本对文本、学说对学说的比较分析;也可以打破时空背景和历史时期的界限,针对美与善、实与虚、优美与阴柔、崇高与阳刚、意义与韵味、想象与神思、自由与道德、经验与体悟、模仿与临摹、抽象与写意等美学范畴,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彼此之间的可能影响和互动作用。这类研究要设法戒除以今释古、以己(之见)度人(之见)、以本土文化视界去评判异质文化问题等话语强制做法,要尽力把古今中外的美学思想及其演化的历史文化语境,带进一个更为广阔的、网络式的视野中予以立体性的考量和梳理。从中所得到的启发和感悟,不仅来自美学理论形态的方法和条理,而且来自不同审美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差异。特别是那些差异,更富有文化和认知意义上的新奇性和刺激性,更能碰出火花、激活思想、促发灵感、氤氲出创新和超越的契机。不消说,这一过程容不得“短、平、快”的急功近利做法或华而不实的浮躁心理,而是需要学贯中西的学养和脚踏实地的、积厚而发的学风。 跨文化美学的超越性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其互补性为基本条件的。就宏观意义上的中西美学来看,中国古典美学更多地来自艺术创作与欣赏经验的总结,注重内在生命的自由和直觉妙悟式的体验,因此高度重视艺术家的内在心态和精神过程,高度重视其内省和自省的工夫,同时也高度重视艺术世界中现实与超越的关系。相关的经验性理论总结或概括,大多鼓励艺术家如何提高自己的“才、胆、识、力”,以期修炼成有利于创作的心态或艺术境界,同时建议欣赏者如何神闲气静地通过艺术鉴赏,来摆脱现实的绊羁与冲突而进入内心的自由与和谐。西方的美学一般具有西方哲学的特色,以研究本质或本体作为其基本样态(forma),在科学精神和思辨传统的推动下,建构出系统而多样的理论学说。西方美学也涉及艺术,但更多地是从形上学或本体论入手,去探求艺术的理念及其本质特征,倾向于把艺术、艺术价值及其表现形式归纳为明确的形态或各种流派(如写实、浪漫、再现、表现、印象或抽象等流派)。比较而言,西方美学比较注重科学分析,强调逻辑的严密性,讲究理论的系统性,概念界定明确,分门别类清楚。而中国美学比较注重经验总结,大多出于即兴、片段的感受和简略、含蓄的表述,其理论逻辑的连贯性和明晰性相对欠缺。但是,西方美学过分依赖从对美的思辨哲学假定中进行演绎推理或高度专业化的语言分析,致使许多美学家认为所有的问题根本无需涉及世界艺术或任何艺术就可得到解决。结果,不怎么重视不同民族和不同阶段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价值,也未能研发出经验广泛的手段来。现代西方美学的衰落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国美学较多强调艺术创造的心态和实践,注重艺术欣赏的道德、精神和生命意义,认为艺术在观众内心中激发的共鸣以及主观而独特的艺术审美经验值得他人借鉴,并当作范例加以推广,但同时又鼓励个体的审美自由和深化的审美自省。总之,美学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命题,应该基于对所有主要艺术与审美文化的观察与思考。而加强对中西美学互补性的研究,也可以说是追求世界范围内跨文化美学超越性创新的基础建设。
作者介绍:王柯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三大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国际安全观之比较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多寡。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安全。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
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2]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3]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 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 沃尔兹和罗伯特 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 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汉斯 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延伸和扩大。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5]因而获得国家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肯尼思 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
[6]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7]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 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 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权力。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4、生存是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可见,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8]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
可以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理想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美国总统伍德罗 威尔逊认为建立国际组织、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确保和平和安全。
在国际安全问题上,该学派提出三个重要理论假设:其一、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战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发动战争的有利可图,使一些人的良知误入歧途。一旦唤醒良知,消除误解,世界即被拯救。其二、主权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国际安全是充裕的。结束秘密外交,建立国际组织(国联)来解决各类分歧的矛盾。其三、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必须以国家集体安全体系来保障国际安全。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出现大分化,大组合,一度有美国国力衰落之说。对此,以罗伯特 基欧汉和约瑟夫 奈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流派开始对现实主义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冲突虽然是国际社会无政府性的产物,但国际冲突是可以抑制的,武力并非有效的政策工具。[9]国际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建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制度等,实现国际合作。物质性权力在维护世界稳定中并不能起到绝对的作用,必须加上制度等非物质性因素。
制度对于国际安全的意义在于:一、在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社会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不信任感,而通过建立国际制度、成立国际组织可以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从而降低这种无政府状态下的不信任感。二、在一个相互依赖的国际社会里,战争的成本越来越高,国际行为体之间建立的国际制度的规约作用,可以降低爆发战争的机率,加强国家间的合作。总之,基于互惠基础上运作的国际制度,至少是维持和平的重要力量。 集体安全体系是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一直倡导的。所谓“集体安全”是指“所有国家和地区以法律约束和条约承诺,向无论何时何地发生的侵略行为做出制止和反击的行为。”[10]国联与联合国都是实施国际集体安全的实例。通过集体安全体系可以缓解“国际安全困境”,它将防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任务和责任转嫁到每一个国家的头上。但在集体安全实践中也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集体安全无力对大国实行有效的制裁措施,也无法对付有盟国或大国支持的国家,面对侵略国家和侵略行为,成员国就是否干预或怎样干预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等。
(三)、建构主义的安全观
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对国际制度的强调已经突破了物质权力这一现实主义的硬核,将制度、规范这些属于社会范畴的非物质性内容带入了国际关系体系的研究中,并使其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变量。那么,建构主义学派则是把非物质性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亚历山大 温特1992年的论文《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被学术界公认为是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宣言。建构主义对于国际安全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国际合作是完全可能的,国际合作是通过国际政治文化推动的,而国际政治文化又是由国家之间的互动建构的。[11]无政府性不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因为无政府性本身也是国际社会成员在其相互的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无政府性本身具有多种内涵:既可以是敌对冲突的霍布斯文化状态,也可以是竞争共存的洛克文化状态,还可以是友好合作的康德文化状态。这根本取决于国际社会成员如何去建构、互动它们之间的关系。主体间的实践活动建构了国际政治文化、观念,文化又决定了国际社会行为体的身份和行为。以和平和友谊为特征的康德文化将从根本上消除国际冲突并缔造国际和平。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向康德模式迈进。
建构主义还认为,“安全困境”是主体间相互建构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被解构。而解构“安全困境” 就是靠建构国际“安全共同体”。这种“安全共同体”是建立在“一国为大家,大家为一国”的国际政治文化基础上的。通过建构国际“安全共同体”,一国安全为另一国的不安全的恶性循环就此打破,国家安全的相对性转变为绝对性。你之安全即是我之安全,与“你之
安全即为我之威胁”的“安全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国家安全不再是竞争性的,而是合作性的。通过国际“安全共同体”可以有效的解决国际冲突实现国际和谐。
二、 三大西方主流国关理论国际安全观的比较分析
(一)、国际安全观的视角不断扩展
古典现实主义对于国际安全的视角主要集中关注军事安全,并认为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才能保障国家安全。新现实主义主要关注包括军事、经济在内的安全。认为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同样重要。理想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虽然强调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对国际安全的作用,但关注的焦点仍停留在传统安全上。随着冷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建构主义强劲的发展势头则把国际安全观的关注焦点拓展到文化安全与观念安全等非传统安全上。
(二)、实现国际安全的方***比较
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家获得国际安全来源于强大的军事实力,这样才能威慑对方,有效地保障安全。新现实主义认为在无政府社会里提升包括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是获得安全的必要途径。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际安全来源于建立的国际制度、组织,通过国际会议协调能解决分歧,获得理解和安全。建构主义认为国家之间是否安全取决于国际文化。从“霍布斯式的文化”到“洛克式的文化”,再到“康德式的文化”,国际关系越来越和谐。
(三)、对国际安全寻求的指导价值观不同
现实主义对应的是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将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定位成敌人之间的关系,它定义的国际安全观是相互斗争的安全观,即悲观的国际安全观。新自由制度主义对应的是洛克式的无政府状态,将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定位成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所以它定义的国际安全观是相互竞争,但允许对手生存的国际安全观。建构主义对应的是康德式的无政府状态,将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定位成朋友之间的关系,所以它定义的国际安全观是相互合作的安全观,即乐观的国际安全观。
三、批判与反思
本文并无意详尽所有国际关系理论所论及到的国际安全观,然而对于理论的梳理不仅使我们更加清晰国际安全观的含义和其所包括的内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国际安全观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际安全观的阐述无疑为我们认识和解释国际安全观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方法和视角。正如李少军所说,由于国际体系原本具有多元的属性,因此我们需要多元的解释。建立这样的解释,把几种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假定揉合在一起是不可行的,但遇到现实问题时综合运用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把不同的理论工具结合起来,就可以求得比较全面的解释。
实际上,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际安全观的探讨并不能完全解决当代国际安全问题。每一理论流派对于国际安全的阐述都有其优点和缺陷。但是,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际安全观的争鸣,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国际安全理论和国际安全机制的建立。 综上所述,国际关系三大理论流派在对安全问题上各有不同。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虽是不同的学派,但目前有日益趋同的趋势。[12]正在对待安全问题上,这两派虽然论述了实现安全的不同途径,但都坚持了安全的物质性因素,因此二者所关注的都是传统安全。 而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论及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所轻视的非物质因素,认为安全之所以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与建构它的观念不可分。建构主义认为观念是权力和利益理论的先决条件。这恰恰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所轻视的。总之,三大理论流派虽然观点各异,但正是这种理论的多样性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Stephen M.Walt. The Renaissance of Security Studies[J].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991, Vol.35, P211-239
[2] 门洪华.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评析[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22-23页。
[3] RobertJervis. Security Regimes[J].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Spring1982,Vol.36,No.2, P.5-7
[4] Hans Morgenthau. Politcs among Nations[J].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Alfred a.Knopf,1985, p31-32.
[5] Robert Keohane. Neorealism and Its critcs[J].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172-175.
[6] 威廉 奥尔森等编.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281—282页。
[7] Patrick James. Structural Realism and the Cause of War[J]. Mersh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Supplement2, Oct.1995, Vol.39, Review, p184-185
[8] 门洪华.和平的纬度: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1-3页。
[9] 罗伯特 基欧汉,约瑟夫 奈. 权力与相互依赖[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5-27页。
[10] 门洪华.集体安全辨析欧[J]. 欧洲,2001年第5期,30-35页。
[11] 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328-330页。
[12] 秦亚青.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从论争到趋同[J]. 国际论坛,2001年第3期,9-10页。东西方大学校训比较
一、 中西方大学价值观的比较:
中国大学校训“主德”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的德性文化,孔子要求在教育思想中要改善人伦关系、完善人格修养;孟子则要求通过受教育达到“至善”的境界。这种儒家传统思想反映在大学校训中体现为重视道德教育的“德性文化”,强调人的道德义务和人伦关系以及内心修养和精神生活的充实,使得很大一部分校训来自儒家经典著作。如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掌篇》;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语;武汉大学的校训“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南京大学校训中的“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子君子”。在引用儒家经典名句中,“厚德”、“博学”等词普遍出现在大学校训中。如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北京化工大学的校训“宏德博学、化育天工”,北京邮电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敬业、乐群”,湖南工业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兰州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自强为新”等等。“厚德”语出《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基本精神,要求以博大宽容的道德胸怀包容万物,使大学师生员工以德立身,通过大学以高尚的道德来传承和弘扬人类的美德。中国大学校训中“厚德”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大学德为学首、德为校魂的价值取向。“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学者专门对全国229所大学的校训用词进行了统计,发现在频率居前的10个词中,使用“博学”的占40%。“博学”就是要求大学的师生员工博采众长,追求学识的广博和学问的渊博。孟子认为,“博学而详说之,将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可见,大学校训中的“博学”,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重在强调要对知识进行不断的积累和传承,还要勇于追求新知和探索学术真谛,从而获得广博深厚的学问。由此可见,中国大学校训反映了大学厚德博学的价值取向,正如湖南工业大学王汉青校长认为,“厚德博学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一贯的价值取向,还体现了时代的强烈要求”,“厚德博学的价值观是高等教育之所以成为高等教育、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重要支撑”。
西方大学校训“求真”和“自由”的价值取向:
西方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那时的高等学府被称为学园,是由一些大哲学家和教育家创办的,虽然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但是他们崇尚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中世纪产生了具有真正意义的大学,大是由教会创办,处在教会的管辖之下。如英国剑桥大学办学始于13世纪初,剑桥大学第一学院彼得书舍在1284年由伊利主教创办,1318年,教皇约翰第二十二世下诏将剑桥大学提升到“总学”的地位,剑桥大学由此而“受洗”成立。美国早期移民信奉新教,教育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几乎所有的老牌名校都是教会学校或者起源于教会学校,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世纪西方的大学几乎伴随着宗教而产生。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大学大都体现着宗教的意志,大学校训也具有很浓的宗教色彩,正如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所说:“我们的校训由拉丁文写成,意思是上帝是我的光明,这是有宗教意味的,因为我们的学校是在宗教和教堂盛行的时候建立的,但是,它传递的是真理,当然是有宗教意味的真理,如果你想知道牛津大学的校训是什么,其实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我们一直寻找的东西。”所以,英国牛津大学的校训“TheLordIsMyIllumination”(上帝乃知识之神),出自《圣经》中的赞美诗第27篇,强调了上帝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是“Inthylightshallweseelight”(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美国杜克大学的校训是“knowledgereligion”(追求知识,信仰宗
教)。可见,西方大学的校训有很大一部分出自《圣经》原典,体现出了西方大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宗教对大学校训的重要影响。
在西方大学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古希腊的学园,还是受宗教影响的现代意义的大学,其校训都反映出了追求真理和自由的价值取向。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verity”或“Truth”(让真理与你为友) ,这个校训来自早先的格言“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但是最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英国剑桥大学的校训是“andLight”(真理和光明)。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校训是“Thetruthshallmakeyoufree”(真理使人自由)。张岱年先生曾经说:“在古希腊、罗马人们关注的重心不是人际伦常关系,而是大自然和人类思维的奥秘。西方以‘求真’为目标的学术范式一脉相承,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各自独立发展,虽有联系,但未混淆不分。” 所以,西方大学校训反映了大学追求真理、真理至上的价值取向。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需要有活跃的思想,对自由的追求也必然成为了大学的价值取向。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自由的人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了伺候他人而活着,制约他自由的主要因素是无知,故而,人们才产生研究哲学、追求智慧的兴趣,而哲学本身又是一门自由的学问,它帮助人们排忧解难,摆脱无知。显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必须有自由的精神,反映到校训中就表现为对自由追求,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thewindoffreedomblows”(自由之风劲吹),美国多伦多大学的校训“AsaTreeWiththePassageofTime”(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西方大学校训所反映出来的这种学术自由的价值取向萌芽于古希腊时期,但作为大学学术自由思想的形成却始于近代。19世纪初,柏林大学的直接创办者洪堡认为:“从事学术是在进行一种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需要‘必然的自由’和‘不受干扰’才能进行。只有保证学术自由,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洪堡的积极倡导下,学术自由成为西方大学所认同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准则。西方大学校训反映了西方大学追求真理和自由的价值取向,就如耶鲁大学前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所说:“耶鲁大学主张思想的绝对自由及智力的不可动摇信奉,它们是追求真理不可缺少的条件。”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方大学组织文化有很大差异,通过其大学校训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中国大学校训反映了以儒家为文化底蕴的“德性文化”,以厚德、博学为价值取向;而西方大学校训反映了以古希腊精神和宗教思想为文化底蕴的“主真”、“主知”理念,以追求真理和自由为价值取向。因此,西方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上,认为认知价值超过了道德伦理价值。作为21世纪的大学,中国大学既要发扬校训中“厚德博学”的优秀传统,也要汲取西方大学校训中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精神。只有与时俱进、博采众长,才能构建完善的大学组织文化,实现大学的价值,才能使大学自身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中外大学校训来源比较
我国大学校训的来源主要有三种:
一是引经注典。在儒家经典或其它古籍中撷取名言警句,这些语句本于中华元典,秉承深厚的文化底蕴,尽显真知灼见。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所以有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有“修古好学,实事求是”,所以有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天津大学“实事求是”。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有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些都表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直接影响大学精神的培育,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强大生命力。 二是***、社会名流、德高望重的专家题词或校长训词。***先后给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实事求
是”、“紧张严肃,刻苦虚心”、“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后来都成为这些学校的校训。***给国防科技大学题写校训“厚德博学,强军兴国”。四川大学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源自林则徐写在墙上的自勉联,武汉科技大学校训“厚德博学,崇实去浮”源自张之洞,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源自孙中山,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源自陈嘉庚。中国外交学院的校训源自***给外交人员倡议的 16字方针“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北京师大校训由名师启功题写,山西大学校训由***题写,南开、浙大、北洋大学校训分别由张伯苓、竺可桢、赵天麟等校长题定。
三是全校范围征集。有的学校组织专班,在全校征集校训词条。经专家学者认真评议遴选,将候选校训提供给校领导决定而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校训“博学诚信、求索笃行”,湖北大学的校训“日思日睿、笃志笃行”都是这样产生的。
国外大学校训的来源主要有两种:
一是引用诗文警句,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训“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是其前身费城学院的教务长威廉·史密斯引自贺瑞斯的一首赞美诗中的一句话,美国杜克大学的校训“追求知识,信仰宗教”也是取自诗人查尔斯·韦斯利创作的一首赞美诗《神圣的知识》;澳大利亚国家大学的校训“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来源于罗马著名诗人、哲学家卢克莱修的诗句;悉尼大学校训“物换星移,心智相通”则是借用拉丁语警句。
二是名人题词,有的校训是由官员题写,如拿破仑为法国圣西尔军校题写“为了打仗而受训”,德国现代教育之父、时任教育部长的洪堡给柏林大学题的校训是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有的校训是大学奠基人或知名校长以师生情感亲切为基础,以光荣校史的发扬和对未来的憧憬为动力,为引领和倡导大学精神,经过艰辛的创意构思而产生。如斯坦福大学校训“让自由之风吹拂”就是首任校长大卫·斯塔尔·约旦制订的,康奈尔大学的校训“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是当年埃兹拉·康奈尔创办该校时留下的一句名言。日本北海道大学的校训是办学早期首任院长克莱克博士对同学们说的一句话,即“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吧!”
三、中外大学校训内容比较
(一)倡导自由、追求真知。
尽管中西文化背景有差异,但基于大学的基本精神相通,中外大学校训的内容仍有共同之处。由于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物化形式,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外大学校训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元而又非面面俱到,但首先在倡导自由、追求真知方面是相同的。国外大学自中世纪以来,对自由和真知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特别是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后,倡导独立自由,发扬求真精神,使德国大学以探索真理为宗旨、以传播新知识为己任,对科学的高度热情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逐渐成为大学人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从而产生了一批象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等盖世思想家和科学家,德国也因此成为19世纪世界科学中心。19世纪中叶后,德国自由求真的大学办学理念影响欧美乃至世界各国,1876年美国仿柏林大学创办了霍普金斯大学,其校训是“真理给人自由”。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斯坦福大学(让学术自由之风吹拂)、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的校训也都体现了这一点。即便在宗教神学浓厚的英国,一直拒绝新科学和科研的牛津、剑桥也在德国影响下改制,如纽曼倡导自由教育,培养绅士;剑桥大学的校训是“剑桥一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此外,日本东京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等都把科研和求真精神引入大学,还有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知识永放光芒)、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坚持真理)、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
代的稳定剂)以及拉美地区著名大学哥伦比亚的安蒂奥基亚大学(自由表达思想的理想之地)的校训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在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一批文化先贤学习吸纳西方大学理念,大学普遍追求真理和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如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的校训“光和真理”源自英文格言。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北大后,严复校长就大力倡导学术自由、教授治校。1919年司徒雷登就任另一所教会大学燕京大学校长后,从西方的《圣经》中受到启发,将校训概括为“因自由得真理而服务”。解放后“双百方针”使我国大学学术空气较为自由,特别是1998年颁布的高教法明确了高校办学7项自主权,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现在北大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中南民族大学校训“笃信好学,自然宽和”、山西大学校训“求真至善,登崇俊良”等都反映了这方面内容。
(二)强调爱国、培养社会责任感。
上海交大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台湾大学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西安理工大学校训“祖国荣誉责任”、美国西点军校校训“责任荣誉国家”,以及法国巴黎理工大学校训“为了祖国的科学和荣誉”等几乎并无二致,只是排列顺序不同。
(三)中国大学校训行业(或专业)特色鲜明,国外大学校训体现了服务社会的思想,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我国,反映师范的校训如曲阜师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北京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医科类如大连医科大学“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首都医科大学“扶伤济世,敬德修业”,北京中医药大学“勤求博采,厚德济生”;工科类如成都理工大学“穷究于理,成就于工”,哈工大“规格严格,工夫到家”,浙江工大“格物致知”;海洋类如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法学类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尚法通经”,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在国外,基于对大学根植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求真祟实并行不悖的认识,人们看重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期望大学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如耶鲁大学创立的出发点就是为教会和社会培养人才,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反映了创办者推动教育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初衷,美国加州大学校训“让知识之光普照大地”就是校长克尔倡导追求真理、探索新知、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体现。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为了给国家服务”,早稻田大学的校训“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校训“追求真理,服务人类”等,都是明证。由于宗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普遍崇信宗教,在大学校训上也有所反映,这一点明显有别于我国大学校训。如牛津大学(上帝乃知识之神)、杜克大学(追求知识,信仰宗教)、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世间万物在上帝的怀抱中和谐如一)等。不过,虽然这些校训倡导宗教信仰,传播基督福音,却并不有损其大学形象。
(四)中外大学校训往往折射出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性格。
在我国,不少大学把尊师重教和师德放在首位,体现在校训词上“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等较多,如清华大学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南京工业大学校训“明德厚学,沉毅笃行”;而英国大学求实、追求理性,如爱丁堡大学的校训“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美国大学开放、尊重个性,如弗吉尼亚大学校训“我以我的荣誉担保,我没有说谎、欺骗和盗窃”;日本则中西合壁,如京都大学的校训“自重自做,自主自立”。由此可见一斑。
四、中外大学校训表征形式比较
我国大学校训句式工整,或对偶或排比。不仅词性简单(以名、动、形容词为主,
副词等修饰性、描述性词语少),且词语精练,词义明快。所以易上口,好记忆。如“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上海交大)、“德求崇,学求悟,体求健”(长沙大学)等。有的校训如“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广州大学),既根植传统文化,又寄托现代理想,注重推陈出新。有的以诗文警句表达,文质兼美,余韵无穷。有的如“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中国地大)、“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西安科大)等现代话语型校训,内容健康向上,也广为流传。国外大学校训通常以单句陈述的形式出现,用词也与我国多有不同,大部分来自拉丁文的格言,包含着谆谆诱导的劝慰之意。如哈佛大学与真理为友的校训其拉丁语原文为VERITAS,英译为Verity或Truth。又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象大树一样茁壮成长、日本筑波大学的追求教育与科研的新方法、泰国马依多尔大学的以惠我之心惠人、南非开普敦大学的美好的希望等校训。这恐怕不能仅以翻译作为借口,而实为语言特征上的差异。
中国大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大体一致,导致校训趋同,风格相近,干篇一律,给人似曾相识之感。特别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多,如同“学训”。如辽宁大学“明德精学,笃行致强”,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是致远”,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等。而立足人的发展角度设计校训的少,显得思路单一,视野窄。西方由于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因材施教和扬个性之美,校训鲜有雷同,一般都独特表达,新颖别致。如华盛顿大学(让我们做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知识就是力量),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韩国木浦大学(创义、德义、奉仕),巴西圣保罗大学(科技乃胜利之本)等。
五、中外大学校训功能比较
中外大学校训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传播办学主张;规范影响师生言行,激励鞭策师生奋进。新时期许多大学为了突出学校定位,弘扬校园文化,让社会各界了解和支持学校,十分注重利用校训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她的功能。中外大学发挥校训功能的方式和途径通常有三种。一是把校训放置醒目的标志性地方,当作隐性课程和文化名片。如刻在石碑上或迎面大楼的墙上,或制成匾额以及书法作品悬挂于行政楼大厅。二是将校训印刷在各种出版物或校徽校标上,当作宣传广告。三是利用各种讲坛和场馆(如校史陈列馆)等舆论阵地诠释并宣扬校训的精神内核。如将校训当作接待来访宾朋的宣讲内容、新生入校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的内容。哈佛大学的拉丁文校训就写在校标图案上,同时“为增长才干而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而走出去”的校训全称写在校门上;西点军校的校训刻在广场墙上,同时写在校标绶带上。柏林大学校训刻在教学大楼厅堂口,加利福尼亚大学校训“让这里光芒闪耀”刻在校徽上。在我国,天津大学校训刻在离校门上百米远的巨石碑上,北京师大的校训镌刻在校园南门影壁上,更多的大学校训被写入了招生简章、学校简介、网页、校标、入学通知书、毕业纪念册和毕业证书。
综上所述,以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为己任的大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传承怀有使命感。大学在张扬自己的校训中要正确处理本土与国际、单一与多元、传统与革新的关系,既不可人云亦云,淹没大学个性和特色,又要与时俱进,博采众长,以构建和发展各具文化底蕴、能充分发挥功能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精神文化,实现大学自身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PK新东方国际游学夏令营推荐:2016济南美国东西海岸经典游学
PK新东方国际游学夏令营推荐:2016济南美国东西海岸经典游学
山东弘真教育是北京中科互研教育科技研究院下属机构,是致力于做学校“教”和“学”改革创新服务的科研服务机构。研究院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整合全国的高校资源、名师资源、教育科研资源,为全国的中学素质教育改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咨询和培训工作。此外,研究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多所著名中学、高校建立了定期交流机制。
山东弘真教育会在每年的寒暑假组织山东省内的家长、学生以及学校领导走出,走访学习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学教学,借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学融合的模式,让学习真正能遵循教育规律。 从2003年到现在的10年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去美国留
学,美国学校的固定名额都使得申请难度越来越大,申请美国留学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除了过硬的学术成绩、托福和SAT/ACT分数之外,美国多数名校还要求申请人有丰富的活动经历、领导力和组织能力等。对于国内学生而言,平时学业繁重,这些“活动经历”从何而来?所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游学充实自己,不仅是一次了解美国校园的机会,更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次锻炼,这对日后的升学申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游学活动是指中国在校学生利用假期前到美国进行短期访问。在访问期间,亲身体验美国大学学习环境与氛围。在游学期间,中国学生还将每天参加纯正 “美国英语”课程,并在与美国学生的交流中提供英语使用的自信心、大幅提高英语能力。除此之外,中国学生还将访问各处美国旅游胜地、人文艺术景点、实地考察多所世界名校,从而真正将美国游学之旅变成使中国学生开阔眼界、提高英语能力的极好机会。
学习纯正美式英语,并获得美国学校颁发的学习证书。国外名校校友亲自带队,体验留学生活,开拓视野,结交美国朋友。充分考察美国名校,了解美国名校的教育及录取标准,一睹名校风采,亲身感受美国名校氛围,在地道的英语环境中提高英语。与美国名校校友进行交流,聆听中国学生在美国打拼的切身经历,美国本地资深教育家亲自指导如何留学美国、如何在美国学习生活,学生和家长有机会掌握一手的信息。
山东弘真教育2016年联合山东各地知名中学共同举办2016年美
国游学夏令营活动,游学活动将进入美国中学,看美国老师是如何教授课程,通过体验美式教育、不同的生活观念和处世态度,使得学生思想迅速发展和成熟。入住纯正的美国家庭,感受美国文化;寄宿在当地美国家庭,与美国家人一起生活,感受美国家庭内的轻松、平等的气氛,度过愉快的美国学校生活。融入本土生活,快速提高英语水平,全程英语对话氛围。更重要的是养成用英文思维的方式,与寄宿家庭一起迅速摆脱哑巴英语,提高英语水平。在学习和生活中,增强个人沟通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都成长为沟通高手;美国中学注重发展个性,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14天,欢迎山东初高中生报名咨询。
为什么要选择北京中科互研教育科技研究院旗下的山东弘真教育美国游学夏令营:
多年国际游**作经营,从2011年开始,团队就开始运作美国游学夏令营,先后和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各地高中合作国际游学冬夏令营。有比较成熟的运作国际项目经验。
我们拥有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庞大的全国服务网络,高端境外合作机构,高签证通过率,高质量带团导师。
更加亲民的价格优势,做为山东本土教育机构,多年的美国游学项目运作中让我们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我们深知为山东学生提供最适合的行程更亲民的价格才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客户。
项目特色
? 课程多元化,体验真正美国学校的课程与生活作息。 ? 互动式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寓教于乐。 ? 获得院校颁发的培训证书;
? 畅游美国东西海岸,游览美国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政治中心,体会美国文化的精髓。
? 沿途深入浏览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知名学府。
? 游玩美国最大的迪斯尼乐园,并感受好莱坞影城的明星气氛。 ? 入住寄宿家庭,感受正宗休闲愉快的美式家庭生活。枣庄东方国际学校
枣庄东方国际学校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是学校实施第三个五年规划的起始之年,也是学校特色品牌创建的推进之年,学校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机遇。
本学期将继续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响应市、区教育局的各项工作部署,突出素质教育和学校发展两大主题,按照“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创建特色品牌”的工作思路,狠抓常规管理,推进课程改革,抓住教育发展的历史契机,努力打造“文化品位深厚,教育质量一流,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教育名校,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年校庆献礼。
二、工作目标
1.创新管理模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提升管理水平,特别要在课堂改革、德育建设、特色彰显等方面狠下功夫。工作中坚持低重心、高标准,完善各管理板块的分工与协作,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预见性,进一步凝聚学校办学合力。要充分发扬民主,发挥教代会的参政议政职能,走民主管理,科学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榴乡先锋”争先创优活动中取得明显成效。
2.促进专业发展。落实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开展系列名师评选活动,使教师教学效能得到提高。注重教师教育习惯和教育风格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为教师的个人成长创造条件。评选表彰优秀教研备课组长,“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3.坚持质量立校。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全力打造“优质高效魅力”课堂,不断完善“六三六”教学模式,抓住我校新一轮发展的机遇,确保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和艺体教育同步提升,实现2011年枣庄一中优秀生比率新突破。
4.深化校本研训。增强教师教科研意识,完善的科研工作管理机制,打造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团队,初步形成乐学善思、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
习文化”,在每一位教师专业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丰富学校发展内涵。
5.打造特色品牌。以“推进品牌战略,提升办学水平”为主题,继续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创设空间,同时鼓励教师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发挥个性特色和专业特长,形成学校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办学特色,争创区市特色项目首席学校。
6.开展科技实践。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科技实践与创新技能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7.丰富文化底蕴。加强学校的核心文化建设,着力构建凝聚学校精神的物质文化,完善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培育富有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丰富学校育人内涵。
8.营造和谐校园。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重视师德建设,走依法治校、治学之路;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宣传教育,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大局意识。
9.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学生宿舍楼一座和理化生实验室6口。
10.促进学校发展。发挥体制好、机制活、条件优、思路新、质量高等办学优势,认真做好2011年招生宣传工作,顺利完成招生任务。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科学民主管理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要加强学习,掌握时事动态,通晓政策法规,提升个人素养;要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工作中要有创新、有思路;要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廉洁自律,依法办事,做到令行禁止。
2.加强教师人格修养。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教师从业准则。鼓励和引导教职工不断提高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全校教职员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以师德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职业操守,提高育人意识,加大师德考核力度,组织开展师德标兵评比工作。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充分利用远程网络资源开展教师全员远程研修活动。组织开展班主任和名师的
培训。开展新一轮以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课件制作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
积极参加“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系列名师评选活动和省、市系列名师评选活动,进一步健全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导师、优秀教研组长的培养和管理机制,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师徒结对”工作,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和业务的指导。
4.完善教师量化制度。建立、健全教师考核档案。妥善做好实绩考核、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树先及各类津贴的汇总审核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5.推进教师读书工程。继续大力开展读书活动,认真做好读书笔记,积极参加读书演讲等系列活动,要结合每位教师自身的教育实际,努力提高教育理论水平,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读书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6.依法治校,民主治校。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职能;实行校务公开,建立健全廉政监督制度。关心教师的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教职工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重点做好教师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实施工作。关心困难职工生活,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7.加强党建工作。党支部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经常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恳谈会,听取广大党员的意见和呼声;积极组织党员参加“榴乡先锋”争先创优活动,调动各方力量,广聚集体智慧,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8.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学校计生部门要积极配合上级计生部门工作,为广大教师做好计生宣传和计生服务,不断提高教师的计划生育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二)完善德育工作模式,深化全员育人导师制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整合学校一切德育力量,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必须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理论,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有效途径,加强自身班集体文化建设,积极参加班主任培训和班主任论坛,善于总结班级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案例。班主任队伍建设要有创新,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考核要全面具体,有效实施班主任专业成长系列工程,搭建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平台。
2.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进一步健全学生社团组织,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估的机制。建立并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全面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营造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合理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举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建构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平台,努力拓宽育人渠道,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品质、陶冶情操。
——加强“爱我班级、爱我学校”教育,让学生了解校园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历程,组织参观学校的校史展室和素质教育展室,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
——继续举行“匡衡奖”和“校园百佳”等各项评比活动,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深入开展“创建诚信校园,培育诚信学生”活动,征集学生诚信格言和诚信案例。
——积极实施三项活动。
——深化法制教育“五个一”工程,坚持依法治教,举行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
——强化卫生习惯教育。做好个人与环境卫生、饮食与饮水卫生、青春期卫生等常规工作。
——启动三月份文明习惯养成月活动。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报刊、宣传栏、黑板报以及校园广播室的宣传作用,培育学校精神,营造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以 “市级星级学校”创建和评选活动为推动力,按照注重内涵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按照高起点、高品位、有特色的要求,规划校园、建设校园、管理校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校园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凸显特色,
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加强“三风”建设,树立“文化育人”意识。强化校园精神的挖掘和深化,切实把学校建设成精神文明的窗口,创建市首批“环境育人星级学校”。
5.深化“全员育人导师制”创建工作。以全面育人为宗旨,尊重教育规律,建立教师全员岗位育人新机制。学校管理者、教师和职工都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义务和责任,深入挖掘和发挥各项工作的育人职能,所有教职工应积极为学生提供生命发展所需要的养分和“土壤”, 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切实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导师制,通过实施六百系列工程,不断整合家校、社区育人资源,形成“全员育人导师制”长效机制,积极争创区市全员育人先进单位。
本学期要在深入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导师制工作,广大教师要对受导学生注重思想引导、人生向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特长训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实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使全员育人导师制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学校与家庭、社会关系的桥梁与纽带。
6.推动德育创新机制。以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继续深化“三项活动”;着力抓好“五项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纪律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突出“四个建设”(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家长委员会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深化法制教育“五个一”活动,开展“五节”育人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德育教育新模式。
7.构建全方位育人环境。为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校更好地与家长、社会进行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化的教育环境,学校将建立学生教育“三委会”。
一是成立“家长委员会”
确立全体家长“首任教师制”。孩子成长是家长的首要任务和第一责任,学校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引导家长减少依赖学校、依靠老师的意识,积极配合学校、联手老师,共同担当教育学生的重任。
每个班级聘请5-10名家长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负责班级家庭教育指导
和班级建设指导,同时担任学校教育监督员、学生成长导师和家长学校讲师。
二是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
将学校教育延伸到社区、村居,改善学生生活环境,提高社会育人功能。调动社区、村居全体成员,人人关爱青少年成长,把学生生活的社区、村居环境构建成学生成长的大学校。
协同派出所、巡警、交警、城管、法官、医院、网监等部门成立联防联育教育站;在校园设立民警值班室、社区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学校突发问题的处理和学校社区联合管理。
建立社区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劳动基地、礼仪基地、科普基地、法制基地、敬老基地、国防基地、环保基地、商贸基地、工矿基地等,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参加一次基地实践活动。
三是建立关心下一代教育委员会
邀请市区关工委老领导、老专家、离退休老教师、学校教职工及社会上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员组成“关心下一代教育委员会”,设立“关心下一代工作指导站”,接受学生、家长等的教育咨询并提供帮助。
8.做好10年校庆准备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宣传,丰厚学校文化底蕴,加强文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充实完善校史展室和素质教育展室,筹划庆祝建校10周年庆祝活动。
(三)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推进特色品牌建设
1.大力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按照《山东省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办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作息时间、课程设置、招生编班、教辅资料征订等政策规定。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要 “国家课程生本化,地方课程活动化,学校课程特色化”。对于音乐、体育、美术、微机、综合实践、地方教材等科目,要按规定开足课时、开齐课程。任教这些学科的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抓好备课与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常规教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以创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学生个体,高质量的管理成效为目标。对各阶段的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过程化管理,加强平时教学情况的抽查验收,开展“学、查、纠”活动,要把“学、查、纠”活动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处细节,落实到校园中的每一人,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有效的反
思机制和科学的管理常态。加强教研组建设,落实教研教改课题,确立备课组教学质量责任制,完善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增强团体精神和协作意识。 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要统筹安排,责任到人,确保效果。有计划地进行质量测评,并及时调整改进。
3.深化“六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要积极探索“六三六”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突出学科特点,彰显个人特色。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说和做,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邀请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学科研究、专业发展等专题培训,把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各年级、各学科之中,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构建良好的平台。
4.加强教育科研,走科研兴校之路。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开展教科研活动,继续加强教科研理论学习,加强课题研究,抓好教科研论文的撰写和交流评比工作。同时不断开发、充实、完善新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5.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多元化目标培养体系,努力提升学科教学“三维目标”达成度,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提高培养效能。实施分层推进,让基础不同、兴趣不同、潜能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要加强优秀生、特长生培养工作,对其实施跟进式指导。扎实抓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积极开展乒乓球赛、篮球赛、团体操表演和春季田径运动会,切实保证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降低学生近视眼发病率,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积极推进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建设,积极组织并参加全区 “百校千师万生校园放歌”和学生书画、艺术展演活动。
推行班教导会制度,开展以班级为核心的跨学科会诊活动,实施任课教师全员岗位育人和教学质量承包制。
6.深入开展“磨课”活动。认真落实峄教函字[2010]8 号文中的“磨课”要求,以机制为保障,以“六三六”模式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以典型为引领,制度化、常态化、高效化、科学化地开展“磨课”活动。采取“骨干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策略,各备课组确定“磨课日”,雷打不动地开展教师全员“磨课”活动。要加强“磨课组”建设,积极实行“磨课组”
成员量化“捆绑制”,以评促“磨”,以此促进提高常态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师要分层培养,组织已通过合格课验收的教师磨练“优质课”和“精品课”,培养“四有型”教师(有方法的教师、有思想的教师、有风格的教师、有特色的教师)。本学期要做好学校“六三六”模式的特色创建及第三批合格课验收评比工作。
积极开展三字一画活动,练好基本功,积极组织参加全区中学音体美教师基本功比赛和教师主持人比赛等活动。
7.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加强学生才艺培养,积极探索开设综合实践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创出特色,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结合特色品牌创建,开展个性化校本课程评选活动,争创课程建设示范学校
8.开展学生实践与创新技能大赛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继续举行学生综合实践评比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培养收集、运用、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内容包括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课题研究、 社区服务、科幻画等,并设立教师辅导奖,辅导类证书纳入教师考核量化,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辅导,推荐更多作品参加全区第二届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与创新技能大赛。
9.做好毕业年级工作。加强学生行为管理,形成良好的备考氛围,注重学生考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健康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面对人生的重要选择。安排好备考的复习工作,有计划的做好考试模拟测试、阶段性巩固反馈、考纲的研究实施工作,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收集与考试有关的信息,努力实现2011年学业水平考试优秀生比率新突破。
10.强化实验教学,提高电教手段的利用率。强化实验教学,充分发挥理化生实验室及音乐、美术等功能教室作用,保证操作实验及演示实验的开出率达到100%;应用多媒体上好每节课,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增大课堂容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加强平安校园建设,营造和谐教育
1.落实安全责任。认真落实学校安全目标责任制、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防火、防盗等各项预防措施。进一步完善值班制度,大
力开展“平安校园、平安级部、平安班级、平安宿舍、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
2.加强安全教育。认真上好安全课,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加强教学安全管理,确保教学安全,积极参加全区安全优质课评比。组织学生户外实践活动要有安全保障措施。
3.消除安全隐患。定期对校舍设施进行安全检查,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溺水、防中毒、防意外伤害等措施要落实到位,及时排查安全隐患,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4.加强安全保卫。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各类值班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防范巡查,强化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5.重视卫生管理。将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管理作为卫生工作重点,提高学校饮食卫生管理水平,定期请卫生防疫部门进行现场指导,坚决杜绝群体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6.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广泛开展以“强化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等系列教育活动。做绿色网络少年,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蚀。各班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开展以平安和谐校园建设为主题的班会、演讲会、知识竞赛、黑板报、手抄报等活动。
(五)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服务职能
1.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做好后勤管理保障工作,提升服务质量。
2.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理化生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宿舍楼建设,改建六楼会议室,进一步充实内部设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为创建省级教育示范县作出贡献。
3.规范财务管理。严肃财务纪律,认真做好预算、决算工作,合理使用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坚决杜绝乱收费。坚持后勤工作一步到位原则,保证学校用品的及时供应,搞好教学和生活设施的及时维修。
4.加强水电管理。提高节约水电意识,及时检查用水用电情况,杜绝浪费现象发生。
5.维护就餐秩序。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成本核算,提高伙食质量。食堂管理要做到精细化,确保饮食安全,优化食品质量,改善服务态度,让学生
吃出美味、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6.加强宿舍管理。宿舍管理人员要千方百计保证学生的睡眠质量。共同参与文明宿舍的建设, 保持宿舍内外卫生,提高服务意识,配合级部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8.加强校园环境管理。逐步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丰富校园园林景观,深化环境建设内涵,细化环境管理细节,改善校园环境质量。
(六)做好宣传与招生工作
1.加强信息宣传工作。进一步完善宣传工作量化制度,推进宣传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提高学校在区级以上媒体的见报率、出镜率,提高报送的信息质量、文字质量。努力办好《东方信息》、《看东方》、《东方教科研》、《榴芽》、《榴韵》等,搞好校园宣传氛围建设,使其成为广大师生展现才艺、学习实践的的主阵地。加强《枣庄日报》、《现代教育导报》、《齐鲁晚报》小记者团的培训和管理工作,设立教师辅导奖,鼓励师生积极撰写稿件,锻炼写作能力。
2.做好招生工作。2011年招生工作要制订目标,完善措施,提早策划,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完成招生任务,精心组织招生座谈会,加强招生工作宣传,同时要全力做好控辍工作,努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新学期,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全体教师应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为学校的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1
12尔雅-西方国际经济学笔记
第六集、
1、模型的数字证法。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2单一要素投入3自由贸易
2、模型假定再生产过程中只有唯一的一种要素投入:即劳动投入
3、斯密的理论
4、模型的几何证明‘PPF线
第七集
1、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假设前提三,要素在一个国家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另一个国家内完全不能流动
2、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假设前提四,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劳动时间绝对价值
3、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假设前提五 交易双方单位生产的劳动成本不变,无规模效益,不考
虑运输,保险等费用。
4、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假设前提六 收入分配不受贸易影响。
第八集
1、两国之间产品的生产和进口的平衡、
2、贸易拓展了 福利水平就提高了以及对其的各种证明
3、关于经济学的各种相关知识
第九集。
1、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
2、李嘉图的各种出版物及他的事迹
3、李嘉图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有伟大的成就,说明他是一个天才
4、詹姆斯.穆勒对李嘉图学术成长的帮助和督促才是他能够做成伟大的事业成就他出版这本不休的著作
5、比较利益说建立在六个前提之上。
6、比较有事理论的基础;1.两利相衡取其重 2,两弊相衡取其轻 概括了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核心思想
第10集
1、斯密额绝对利益说是正确的,
2、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1 从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
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2 从贸易实践出发的评价、
4、李嘉图体系存在两个矛盾。1 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矛盾。
5、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成熟
6、李嘉图 比较利益陷阱,
第11集
1、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
2、相互需求方程式
3、劳动决定价值 劳动的量决定价值量
4、单一劳动要素,1 必须是唯一的 2 劳动必须是同质的
5、机会成本 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第12集
1、价格确定→利益分配
2、哪一个国家更落后他所获得的利益就更大(李嘉图)
第13集
1、提供曲线: 供给 需求 进口 出口
第14集
1、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
西方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开始于20世纪初叶。有伊.菲.赫克歇尔和贝蒂.俄林共同创造的“H-O模型”为标志
2、俄林的著作1924年《国际贸易理论》1933《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
3、繆尔达尔著作《亚洲之剧》 《世界反平衡大纲》
4、 ①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只讨论了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但没有说明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为什么是这样
②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的理论模型,没有讨论国际贸易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
5、 H-O模型的假设前提:⑴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即2×2×2的模型
这与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假设前提有着根本的区别H-O模型认为至少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才能生产出商品来,而李嘉图认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⑵两个国家的最大的区别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裕的国家,因而资本的报酬——利息率相对较低;另一个是劳动存量丰裕的国家,因而劳动的报酬——工资率较低。⑶在两种产品中,其中一个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相对多些,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另外一个是使用的资本要素相对需哦一些,为资本密集型产品。⑷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运输成本、需求偏好、规模效益等在分析中被抽象掉了,不予考虑。⑸
6、 H-O的基本内容:;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贸易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7、要素禀赋的特点:1 独一无二 2 具有永久性
8、H-O模型又称为 “要素禀赋说”
第15集现代理论
1、 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的途径:第一条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
接均等化。第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
2、 要素在一国之内可以充分流动,在国与国之间是完全不能流动的。
3、 雷布津斯基定理:研究的是,过的要素禀赋如果发生变化,有的生产要素增长的更快些,
有的生产要素增长的相对要慢些,这哦那要素禀赋增长产业对于国际贸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4、 雷布津斯基定理的含义: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变,一种要素使用的单一增加,将造成密集
使用该种要素生产的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要素生产的产品数量减少。
5、 罗伯津斯定理实践意义:1对资本存量相对增加的国家,可以预期到他们的劳动密集型
工业的规模会趋于萎缩。2 对劳动要素供给趋于增加的发展中国家,不适时宜地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侧可能导致比较利益的丧失。3 一个国家的比较利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6、 罗伯津斯定理实践意义:1生产可进口商品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减少对进口商品的
需求,从而使其贸易条件得到改善。2 生产出口商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增加出口商品的供给,从而导致其贸易条件恶化。3 关于这一点对出口导向型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在增加出口的同时,更要关注可能对贸易条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做到趋利避害。 第16集现代理论
1、 使用秘密集的要素不一样,要素的价格会发生变话。
2、 对H-O模型的评价:1 以一个国家基本的经济资源优势老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根据贸
易对经济的影响来分析国际贸易的作用,这在理论上是有益的,快大了考虑国际贸易发生原因和利益分配,比斯密、李嘉图的理论更贴近事实,反应实际情况,更具说服力。2 如果认为自然禀赋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的话,它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3 H-O模型在假设前提中排除了技术进步的罂粟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这种抽象在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中是绝对违背世家经济发展现实的会阻碍经济发展。
3、 华西里、列昂惕夫(1906-1999)美籍俄裔著名经济学家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创始人。
4、 列昂惕夫反论:一个国家在参与国际贸易的时候,生产和丑出口的是自己最丰裕的要素。
5、 列昂惕夫是第一次对H-O模型进行检验的人
6、 熟练劳动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厂长经理、技术员等。
7、 非熟练劳动:质不熟练和半熟练工人。
8、 熟练劳动程度的不动是国际贸易发生和法则的重要罂粟之一。
第17集 当代理论
1、 当代贸易理论:1 新要素理论。2 新贸易理论
2、 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原则:古典贸易理论奠定了西方贸易理论的基石
3、 贸易包括:1 劳动 2资本
4、 西奥多、舒尔茨:是从农校毕业的。其四本著作《重新调整农业政策》1943 《不稳定
经济条件下的农业》1945 《农业生产和福利》1949 《农业的经济组织》1953。
5、 西奥多、舒尔茨他被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称为“人力资本概念之父。”
6、 加力、贝克尔:《生育率的经济分析》是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的创始之作。《人力资本》
是席卷60年代经济学界的“经济思想上的人力投资革命”的起点。《家庭论》是微观人口经济学的代表作。这三部著作被西方经济学者称为“经典性”论著。贝克尔革命
7、 人力资本学说认为:在新的时代没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同样重要,一个国家应该重视人
力资源,取得好的投资效益,才可以产生新的比较优势。
第18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 产品生命周期原本是营销学中的概念,营销学将产品看成是有生命的物品,因此其再生
产中就有诞生、成长、成熟和衰落的过程。
2、 生命过程永远是不可逆的。生命过程是分阶段的。
3、 劳动生产率不同,导致产品生产成本不同。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不同。
4、 比较利益说:劳动生产率不同,技术不同导致比较利益的产生,比较优势的建立。
5、 创新国:美国。模仿国:西欧 北美 日本等发达国家。
6、 创新国的条件:1 智力密集的人才 2 技术密集 3 资本密集 4 市场
7、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1 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进行的,简化的模型分析
只侧重于产业内maoy7i发生的原因、结果而非强调过程。2 分析以不完全竞争市场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这样更接近现代世界经济的现实。3 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并将其分析为国际贸易发生后的重要利益来源之一。4在分析中要考虑需求不同与相同的情况,即比较其他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钢架重视需求方面的影响。
8、 产业最明显的特征:组成产业的厂商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 第25集 国际贸易关税分析1
1、 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1 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典型) 2 小国进口关税的一
般均衡分析 3 大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4 大国进口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
2、 国际贸易政策类型:1 贸易保护主义 2 贸易自由主义
3、 小国进口关税的经济效益:1 保护效应 2 消费效应 3 贸易效应 4 收入效应 5 国际收
支效应。
4、 贸易自由化主要表现为: 贸易壁垒的日以消除,全球贸易额的不断扩大和贸易接口的
不断优化与全球多边贸易体质的拓展。
5、 国税的减免,贸易壁垒的破除极大的推进了全球贸易额的增长和贸易结构的变化。
6、 60年间,世界商品贸易额再GATT/WTO框架下,出口增长了277倍,进口增长了264
倍,jinchukou7共增长了270倍。
第26集 国际贸易关税分析2
1、 国内市场价格上涨后,由国内的厂商满足增加的需求。
2、 进口配额与等额关税的政策含义比较:1 再实行进口配额调价下,国内需求上升,导致
国内该种商品的价格升高,国内生产增加 2 在实行进口关税是,政府会得到相当于关税数量的财政收入。
3、 进口配额排除了市场机制,是对市场力量的取代。
4、 当经营进口利润发生变化时,如果垄断性的配额额度不变,则这实际上是将等额关税归
政府的部分进行垄断性再分配。
5、 实行进口关税的结果,因为供求曲线的弹性不明而无法掌握。
6、 世贸组织所主张的“关税化”,就是将进口配额这类非关税壁垒措施首先转变为关税,
然后再通过关税减免来消除壁垒。
7、 1994年,乌拉圭贸易回合达成了一项协议,从2005年1月起,所有纺织品和服装的进
口配额将予以取消。
8、 《多种纤维协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配额制度,并规定了进口过从每个出口国进口的数
量。
9、贸易保护主义的创始人: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金融家、政治家、美国建国之父之一,宪法的起草人。
10、保护关税制度的核心: 1 保护的目的在于发展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提升创造财富的、能
力 2 对于幼稚工业的跋扈应该是有选择性的 3 独有幼稚工业的保护应该是有时限的。 幼产业的选择标准:(M-B-K标准) 1 穆勒标准2 巴斯塔布尔标准 3 肯普标准。
11、关税保护政策的根本目的:通过关税对国内产业给予保护,保证国内生产能够稳健成长。
12、附加价值:是指最终产品价格减去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即进口投入后的价值。
13、进口关税有效保护率的计算公式:EPR=(V’-V)/V {V’-附加的价值,V –新增的价值}。
14、最早提出倾销的人是 亚当.斯密。
15、现代倾销的概念是:雅各布.瓦伊纳提出的。
16、法律倾销的构成条件:1 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 2 低价销售的行
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伤害 3 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7、倾销对出口国的影响:1 挤占出口国其他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 2 损害了出口国消费者
的利益
18、对进口国的影响:1 阻碍了进口国相应产业的发展 2 扭曲了进口国市场的秩序 3 威胁
和一直进口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建立。
19、长期倾销的条件:出口商品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即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不完全竞
争的市场,企业的出口变化对市场价格造成影响。
20、衡量市场化水平高低的关键就看个人产权的安全程度。
21、从加入WTO的2001年到2008年中国受到的反倾销案有463起。
22、国际收支问题
23、国际收支:1 广义国际收支:是指系统记载的,在特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
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2 狭义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
24、经济交易包括:货物、服务以及收入交易;金融资产和负债交易;无偿转让即乙方向另
一方无偿提供的实物或金融资产。
25、广义国际收支强调全部的经济交易,既包括不用外汇支付、无偿的交易或交流在内,而
且在这里的国际收支,实际上指的是流量的概念。
26、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1946年出版了《国际收支手册》。
27、国际收支是一张统计表,他系统的记载在特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
经济交易。
28、国际收支表的构成:1 经常账户:经常账户包括项目有:2 货物和服务、收支和经常转
移。资本和金融账户:其包括的项目:资本账户、金融账户: 3 国际头寸。
29、国际收支表的基本原则:1 借方贷方 2 复式簿记 3 居民概念。
30、国际收支状况的经济分析:1国际收支组状况反应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2 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 3 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4 国际收支的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的结构情况和变化 5 国际收支状况影响一个国家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31、国际收支可以从经济总体规模和顺差逆差的角度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地位。
32、经济体的偿还能力越强,则它的借款能力越多,能够借款的渠道也就越多。
33、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方法:1 弹性法 2 吸收法(其经济含义: 1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支
出是,国际收支将处于顺差状况。2 反之则处于逆差状况 3 当两者相等时,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况) 3 货币法
34、外汇储备国度的负面影响:1 储备是有成本的 2 造成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35、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经常账户出现余额,
靠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无法平衡掉,不能不动用储备资产进行调整的现象。
36、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1 临时性失衡2 周期性国际收支失衡 3 收入性国际收支失衡 4
货币性国际收支失衡 5 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 6 投资环境国际收支失衡。
37、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要素实现了充分就业。
38、宏观调控的目的是:刺激有效经济的增长。
39、货币法的假设前提:1 该经济体处于长期的资源充分就业状态,货币需求是实际收入的
函数;2 国际市场中存在着同一价格率,即经济体的价格与利率接近于世界市场的价格与利率;3 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实物生产。
40、国币供给公式:Ms=m(D+F) 货币需求公式:Md=kPY 货币市场均衡:Md=Ms
41、货币供给:国内供给 国外供给
第34集 汇率决定理论
1、 外汇的静态意义,而不是外汇的动态意义,并未涉及债权、债务的转让与支付,而只是
支付的手段 2 外汇必须具有国际性 3 外汇必须具有可偿性4 外汇必须有有可兑换性。
2、 外汇储备的来源:1 国际收支的顺差 2 一个国家在国内市场上购入的货币黄金 3 为了
干预外汇市场而出售和购入的外汇,所引发的外汇储备的变化 4 通过国际借贷而获得的外汇储备 5 一个国家以有的储备资产的收益 6 一个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的分配。
3、 外汇储备资产的三条原则: 1 储备的安全性原则 2 流动性原则 3 赢利性原则。
4、 汇率的定义:汇率是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等价关系。如果汇率是外汇在市场中形
成的价格的话,汇率也可以被称为汇价,总之,他是不同货币在外汇买卖过程中形成的叫唤比率。
5、 外汇的标价法:1 直接标价法(应付标价法) 2 间接标价法(应收标价法)3 美元标
价法。
6、 金本位制的特征: 1 黄金石典型的世界货币,是这种制度的运转的根本保证。 2 各
国货币的含金量决定着彼此兑换比率的基础。3在金本位制下,汇率幅度较小,只能以黄金出送点为限。4 在金本位制下,资本的输出与黄金的流入方向正好相反。
7、 戈森提出国际借贷学说。
8、 汇兑心里学说认为,在实际中,人们的心理评价会受到外汇质和
上一篇:形容国泰民安祥和的句子
下一篇:错题
最近更新游戏资讯
- 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
- 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 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 让BB接受家庭伦理教育洗礼
- 语言礼仪十篇
- 美军欲打造AI战机部队 面临严重伦理问题
-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
- 豆瓣9.0分以上|50本好书推荐
- 达尔文的故事赏析八篇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四十)
- 东野圭吾本格推理极致之作《回廊亭杀人事件》开票5折抢
- 辩论赛包含哪些技巧?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徽州醉春丨水墨画里的徽州-婺源篁岭-江岭- 新安江- 西递- 呈坎丨六天五夜
- 心理治疗总论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 苏德超教授的新论文:道德绑架为何难以避免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十篇
- 政务礼仪的作用(五篇)
- 韩素希出道最大尺度 泄朴海俊指导秘诀 咬牙拍完《夫妇》只有2感想
- 《封神三部曲》:为什么要重述这个神话?
- 输血和喝血真的能帮助女性和老人保持年轻吗?
- 集齐九部《星球大战》,教你如何把家庭伦理拍成太空歌剧
- 这十部顶级英美剧,是当之无愧的业界巅峰,每一部都值得通宵去看
- 邪王宠妻之金牌医妃
- 【博览】《科奖在线》:“破四唯、立新标”典型案例官宣,项目/人才/成果未来可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