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 亚非部分(第二章 亚非中古文学)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考点】

  一:名词解释

  1.悬诗:阿拉伯早期诗歌的代表,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阿拉伯人每年要到麦加朝觐天房,朝觐前,在麦加附进进行集中活动,并举行赛诗会,诗人朗诵自己的作品,获胜的诗用金水抄写在麻布上,挂到古庙的墙上,宛如一串明珠挂在脖子上,人们称之为悬诗。

  2.柔巴依:(也称鲁拜体)意为四行诗,波斯传统诗体,第一二行押韵,类似中国的四言绝句。主要探讨自然、人生、社会、宗教等问题,抨击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谴责权贵和上层宗教人士。

  3.俳句: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最短小的诗歌体裁。由“5、 7、 5”的3句式共17个音组成。俳句一般表现人对事物的瞬间印象,含蓄、凝炼,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俳句的代表作家是松尾巴蕉,有俳圣之称。

  4.“和歌”:日本的一种诗歌体,相对汉诗而言的。在汉诗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因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以便称其为和歌,也称“倭歌”、“倭诗”或“大和歌”。和歌包括长歌、短歌、旋头歌、片歌、佛足迹歌等。

  5.《万叶集》: 是日本最古的和歌总集,全书共20卷,收入诗歌4500余首。《万叶集》成书时,日本

  还没有自己的汉字,全部诗歌都是借用汉字即“万叶假名”纪录下来,故称“万叶集”。诗集的作者比较广泛,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代表性的作家有山上忆良。《万叶集》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日本奴隶社会末期以至封建社会初期的社会生活,内容充实,感情朴直,是日本诗歌的奠基石。

  6.物哀: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第一次提出“物哀”概念。物哀含义大致是指人由外在环境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凄楚、悲凉、伤感、缠绵悱恻的感情,有“多愁善感”、“感物兴叹”、“感物伤怀”之义。具有强烈的感受性、抒情性、悲剧性,是日本式悲剧的一种独特审美风格;也表现为一种内向化的、精神性的悲剧冲突,即现世的情欲享乐与深层意识中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

  7.歌舞伎:日本三大国剧之一(能乐、净琉璃文乐木偶戏、歌舞伎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一般认为起源于江户时代初期,出云的巫女阿国是歌舞伎的奠基始祖。来自于一种有朴素的民众感情的舞蹈形式,早期有利用女性姿态魅力吸引观众的因素,多次被禁演。但是,现已走入高雅的殿堂,成为日本的国粹。

  8.能乐:“能”,最初称做“猿乐”或“猿乐能”,“能”即艺能、技艺的意思。能乐原来是一种宗 教仪式,具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日本代表性的传统舞台艺术。穿戴日本传统服饰的表演者为了掩饰自己的表情,戴上面具或者无表情地表演情趣盎然的传统舞蹈,视“幽玄”为至高情趣。“能乐”舞台小巧玲珑,采用自然光照明,不用扩音设备。演员全是男性,扮演女角或精灵时佩带面具。演员经过桥廊出场,观众则坐在塌塌米上观看演出。

  9.狂言:一种滑稽戏剧,穿插在能乐的间隙进行。发源于农村的祭神猿乐。不用面具,故事的发展借用口语表达,远比能乐更富戏剧性。

  10.物语文学 :物语文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平安时代,公元十世纪初。它在日本民间的基础上形成,并接受了我国六朝、隋唐传奇文学的影响。日文“物语”一词,意为故事或杂谈,伴随“假名”书写方式的出现。在《源氏物语》之前,物语文学分为两个流派,一为传奇物语如《竹取物语》、《落洼物语》,纯属虚构,具有传奇色彩;一为歌物语,如《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以和歌为主,大多属于客观叙事或历史记述。这些物语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向独立故事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缺点就是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和艺术的完整性。

  11.“玛卡梅”:原意是“集会”,此处引申为在集会上说唱的故事。它大约形成于公元10世纪,兴盛于阿拔斯王朝时期。“玛卡梅”故事虽属散文体,但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玛卡梅”的篇幅不太长,因此可称之为“短篇说唱故事”。又因为在说唱时有较强的表演因素,所以有的学者称它为“故事剧”。每—篇“玛卡梅”都有一位主人公,这个主人公一般都是市井流浪汉,他的全部活动不外乎行乞、欺骗和计谋。内容上流于千篇—律。但讲究文辞,注重音韵,风格诙谐轻快,很合市井听众的口味。

  “玛卡梅体”是阿拉伯古典小说的雏形,有人认为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受其影响。

  二:中古亚非文学的基本特征

  中古亚非文学是亚非封建社会的文学。亚非封建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首先,中古亚非文学是在中古东方文化的自我演进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古前期,大体上包括公元1至9世纪,东方文化处于上升阶段,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形成东方文化的黄金时代。

  其次,中古亚非文学是随着东方三大文化圈的形成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文化向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地区各国扩散,形成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印度文化向周边的南亚和东南亚各国扩散,形成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在继承并融汇西亚北非几个古老文明的基础上兴起,形成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的西亚北非文化圈。

  第三,中古亚非文学又是亚非各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东方三大文化圈都不是在孤立封闭的状态中自我生长,而是在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的。

  第四,中古亚非文学是在东方文化互补、并存、互动的格局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古东方文化不仅有三大文化圈之别,而且在文化圈内部亦有多种文化的矛盾对立和互动互补。

  中古亚非文学的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宗教思想影响下,表现出超越现实、追求无限的思想倾向。

  其二,主观内省精神的表现。一是在文学理念上不以认识客观世界作为文学的目的,而把文学作为表情写意修身养性的工具,主张诗言志诗缘情或诗是情味的表现。二是文学创作中不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和对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而以真情实感的抒发体现文学对真的追求,从而更关注个人的内在体验。三是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个人的情感体验,而不十分注重对生活现象的真实再现。

  其三,伦理道德观念的突出表现。首先表现在文学观念上,突出文学载道教化劝善惩恶的功能。其次表现在具体文学创作中,或充满了伦理道德的说教,或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内容来劝善惩恶。三是表现在处理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在处理二者矛盾时,中古亚非文学的伦理观念比较强调群体利益和社会秩序,从而表现出对自我与个性的压抑。即使反映社会对个人的压抑,表现个人对社会的反抗,结局也往往是通过调整使个人与社会复归统一。四是通过对道德君子、贞妇烈女等正面形象的赞扬,以及对不忠不孝背信弃义的反面人物的谴责来表现道德理想。

  其四,怀疑和叛逆精神的表现。东方文化中常有主流与非主流、正统与非正统之间的对立互动,各种异端思想此起彼伏。一是对宗教思想的怀疑和批判。如阿拉伯的麦阿里,波斯的海亚姆,印度的格比尔达斯等,都是在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出现的对宗教思想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诗人。二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叛逆。三是对市民意识的表现。

  其五,自然山水情趣的表现,一方面基于东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统一观,这种统一观使人更加热爱亲近自然;另一方面基于亚非社会的农业文明传统,因为在农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密切。

  此外,东方宗教的出世精神造就了一批出家人,他们厌弃社会生活,到远离尘世的山水清幽之地结庐建寺,修身养性。

  中古亚非文学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和谐美的追求。

  其二,表现型文学占主导地位。

  其三,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主要有两类形象最为突出。一类是道德君子和忠勇之士。另一类是妇女形象。

  其四,自成一格的文学样式和文学表现形式。

  其五,创作方法和风格的多样性。

  三:沙恭达罗

  一、迦梨陀娑(古印度):

  有“印度的莎士比亚”之称。

  长篇抒情诗《云使》:是印度文学史上最早的抒情诗长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抒情诗之一,被列入印度“六大名诗”之一。

  二、沙恭达罗的形象及其意义。

  《沙恭达罗》是古印度作家迦梨陀娑的戏剧代表作,剧中的沙恭达罗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古印度妇女的正面理想人物。

  1.沙恭达罗是一个纯洁、善良、对爱情坚贞不渝,且富有斗争精神的美丽、动人的妇女典型。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具有东古典美的妇女典型之一。她从小生活在净洁安宁的净修林中,穿的是树皮,整天与小鸟为伍。纯朴的大自然生成了她的天真、纯洁的性格她不羡慕都市的豪华。更能体现沙恭达罗的性格特征的是对纯真、美好的爱情的追求。

  2.从全剧来看,沙恭达罗的性格原有其柔弱的一面。但为了追求自己的美好爱情,她又敢于不顾一切与自己所爱的人自由结合成为夫妻,表现出坚强、勇敢、刚毅、不屈服的反抗的一面。

  意义:在沙恭达罗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剧作者所向往的爱情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

  三、简析诗剧《沙恭达罗》的艺术特色。

  《沙恭达罗》是古印度剧作家迦梨陀娑的戏剧代表作,它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1.情节线索即单纯又曲折,且富有戏剧性。戏中男女主人公从一见钟情开始,经过三次急剧转折(结合、婚变、重圆),有虚有实、波澜起伏。

  2.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人。作者以优美、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沙恭达罗的无以比拟的美。剧中还创造不同的环境去衬托和表现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剧中比较典型的环境有三个,即净修林、宫廷和仙界,不同的环境中,各个人物与环境浑然一体。

  3.语言丰富多彩,清新优美、富于抒情性。刻画净修林的景色,抒情浓郁。

  4.《沙恭达罗》以精湛完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乃至历来人民都极为关心的生活问题,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歌德多有赞誉。

  四:《源氏物语》

  一、《源氏物语》的主要思想内容。

  1.《源氏物语》通过对光源氏及周围女性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平安王朝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

  2.作者透过高贵浮华的宫廷生活表面,看到了淫荡糜烂的生活方式给贵族自身带来的悲剧结局,深刻展示了贵族之间及宫廷内部的尖锐矛盾,揭示了贵族阶级精神颓丧的过程。

  3.客观反映了在一夫多妻制度下广大日本妇女的悲惨命运,奏响了日本平安时代大贵族专制统治必然衰亡的哀歌。

  二、《源氏物语》中光源氏的形象。

  中古日本作家紫式部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塑造了光源氏这一形象,这一形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渔色生活方面:光源氏追奇猎艳不分对象,上自高贵的贵妃下至低贱的贫民女子,这也是当时贵族生活放纵、淫荡的两性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作者又希望他风流倜傥,有始有终,能够关系妇女的命运。

  2.在政治生活方面:在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中,光源氏不重名位与权势,自动贬谪穷乡僻壤,表现出宽容忍让、与人为善的态度。重得势时,光源氏又不计前嫌,并违背真正心愿,接受朱雀帝的请求,娶女三宫为妻。

  3.作者通过光源氏的一生,即表现了自身人生理想,又揭示了贵族阶级从繁荣走向衰落以致精神崩溃的历史过程。

  三、《源氏物语》的艺术特色。

  1.《源氏物语》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犹如美妙的多声部交响乐曲。从纵向看,作品写了4代人的爱情悲剧从横向看,作品写了一个又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主干单纯而集中,支脉清晰而紧凑,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

  2.作品对人物复杂隐微的心理活动,作了细腻而又深刻的描绘。《源氏物语》的故事是跟着人物走而不是随着事件来的,作者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如藤壶女御与光源氏发生乱伦关系后,灵魂深处欲爱不能,欲罢不忍的矛盾心理和苦恼。

  3.景物描写也是相当成功。《源氏物语》中,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且常常因风花雪月,引起人物感情波动。情景交融,出神入化。生动细致的景物与人物的性格表现、情歌的流露、命运的变迁及生活的发展紧密相关,追求“物哀”与“幽玄”这一美学境界。

  4.《源氏物语》诗文合璧,交相映辉。语言优美典雅,透露着一股缠绵的幽情,节奏抑扬顿挫。小说还引用白局易诗剧100余处。

  五、《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中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高尔基誉之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创作开始于公元6世纪,大约到16世纪在埃及基本定型。

  一、《一千零一夜》的主题思想:

  1.《一千零一夜》生动、忠实地反映了劳动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揭露统治阶级贪婪丑恶的本性,赞扬人民在与恶势力斗争中表现的惊人智慧和才能。

  2.《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婚姻恋爱故事,从男女主人公对幸福爱情的执著追求中,反映了他们对

  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3.真实地描绘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处境与命运,述说了他们的苦难于不幸。 4.反映商人生活和海外冒险的故事。

  二、《一千零一夜》的艺术成就及对世界文学的巨大影响。

  1.《一千零一夜》是中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浪漫色彩是其重要的特点。如作品中勾画的中古阿拉伯的面貌,上至宫廷,下至奴隶各个阶层的不同生活,婚丧嫁娶、宗教礼仪、生活习俗、风土人情都充满着浓郁的东方色彩。丰富生动的想象,大胆荒诞的夸张,曲折离奇的情节,人神魔怪的矛盾纠葛。如神灯、飞毯等。还把人情世态描绘的真实性同奇思异想的幻想性奇妙地融合起来。

  2.灵活简洁的框架式结构的方式。整篇作品是一个总纲性故事,里面还有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有时又包含着故事,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如《驼背的故事》引出4个小故事,再由第4个小故事引出6个更小的故事,情节离奇多变。

  3.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故事中真、善、美的形象,总是与假、恶、丑相对立。如《阿里巴巴与四十个强盗的故事》中勤劳、聪明而又朴实的阿里巴巴与狠毒、贪婪的哥哥的对比;女仆马尔基娜与强盗的对比。

  4.《一千零一夜》在手法上充分运用了诗文并茂的表现手法。在叙事写景方面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为主,又辅以故事人物的吟歌和吟诗来进一步突出主题思想。其中还有不少谚语俚语,生活气息浓郁。

  同时,《一千零一夜》主要依靠讲述流传,因此,在艺术上它也存在某些明显的缺陷。在描写和叙述上有时显得单调、刻板;对女性的描绘多为“如十四的月亮般美貌”,对宫廷、花园的状写也千篇一律;不少故事结构不够严谨、简练、显得拖沓、繁冗;同类故事也多有重复;有的故事的复合组成前后欠统一,破坏了内容的完整;有时诗歌过多,喧宾夺主;不少爱情故事中用昏厥来表现主人公的激动,甚 至一个故事就多达10余次;此外,还有一些历史性和时间上的错误。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大约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传到欧洲。薄伽丘、乔叟、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创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的影响。“芝麻开门”等词和典故,被人们在创作和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

  六、《蔷薇园》

  一、《蔷薇园》的思想倾向。

  《蔷薇园》是中古波斯三大诗人之一的萨迪最重要的作品,它的思想倾向有以下几点:

  1.《蔷薇园》处处渗透着同情人民、反对强暴的人道主义思想。

  2.作品里充满了真主和宗教的赞颂之辞,而他的宗教观点里也渗透着同情,关系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

  3.《蔷薇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市民阶层兴起过程。

  4.《蔷薇园》中还有不少富有人生哲理的诗篇。作者非常重视学识和知识的力量,他认为智慧的获得主要在于教育。

  局限性: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的伟大作家,萨迪根本出发点是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他有时还宣扬宿命论的思想,想通过宗教和道德的说教来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

  二、《蔷薇园》的艺术特色。

  萨迪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波斯语的运用和创作上,他的《蔷薇园》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故事中穿插诗歌,韵散结合,诗文并茂。

  2.《蔷薇园》含有大量的格言、警句:“宝石即使落在泥潭里,忍是一样可贵,尘土虽然扬到天上,也

  无价值。”

  3.《蔷薇园》善于采用白描的手法,运用朴实而极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场面。

上一篇:自洁第十九章
下一篇:五社联动聚合力 社工服务暖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