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案例 | 刑法修正案完善未成年人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及相关规定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24
手机版

  

  1

  热点案例

  刑法修正案完善未成年人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及相关规定

  案情回顾

  事件一:

  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最后一次会议——第二十四次会议将于周二至周六(12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将审议16件法案,其中8件为初次审议,8件为继续审议。其中涉及未成年人刑责年龄下调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也将在本次会议上进行第三次审议。今年6月和10月已进行了两次审议。

  此次草案稿调整,在21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举行的发言人记者会上,法工委发言人、立法规划室主任岳仲明指出:《修正案(十一)草案》根据有关方面意见修改完善了有关未成年人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及相关规定。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

  事件二:

  2019年10月20日19时许,大连公安机关接到报警,沙河口区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受害者某某(女,10岁)被害身亡。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蔡某某(男,2006年1月出生,13岁)具有重大作案嫌疑。到案后,蔡某某如实供述其杀害某某的事实。因加害人蔡某某未满14周岁,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并依法对蔡某某收容教养。

  考点回顾

  刑事责任年龄;法律部门

  【问题1】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刑法》分别属于哪个法律部门?★★

  【参考解析】

  《未成年人保护法》属于社会法部门,《刑法》属于刑法部门。

  构成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主要有宪法及其相关法、行政法、民商法、环境法、经济法、社会法、军事法、刑法和程序法9个法律部门。一般认为,社会法是指调整国家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该部门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规范,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等;维护社会稳定的法律规范,如《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等。刑法是规定有关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有关犯罪和刑罚的基本规定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这一法典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单行决定。这些规范都是刑法部门的组成部分。

  因此,《未成年人保护法》属于社会法部门,《刑法》属于刑法部门。

  【问题2】事件二是否可以适用《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规定?为什么?★

  【参考解析】

  不可以。

  我国《刑法》第12条规定对刑法溯及力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即对于现行刑法生效以前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适用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但是按照现行有效的法律不认为犯罪或处刑较轻的,适用现行有效的法律。依据行为当时有效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所谓“处刑较轻”,是指刑法对某种犯罪规定的刑罚即法定刑比修订前的刑法轻。一般而言,法定刑较轻是指法定最高刑较轻;如果法定最高刑相同,则指法定最低刑较轻。如果刑法规定的某一犯罪只有一个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低刑是指该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如果刑法规定的某一犯罪有两个以上的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或者最低刑是指具体犯罪行为应当适用的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或者最低刑。

  事件二发生在2019年,加害人蔡某某未满14周岁,依照当时的《刑法》规定,蔡某某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并依法对蔡某某收容教养。此案适用当时的《刑法》已经审理完毕。而《刑法修正案(十一)》在2020年审议,2021年生效,对生效前已经审结的案件无溯及力,因此不可以适用《刑法修正案(十一)》。

  【问题3】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理,体现了何种刑法原则?★★

  【参考解析】

  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理,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也称罪刑等价主义或者罪刑相均衡原则。《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据此,刑法规定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有两方面内容:(1)刑罚的轻重与客观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相适应,就是按照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危害程度决定刑罚轻重。(2)刑罚的轻重与犯罪人主观恶性的深浅、再次犯罪危险性的大小相适应。

  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理的规定充分体现了这个原则,具体表现在:不满12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2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两款规定主要从未成年罪犯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角度考虑,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理。因为犯罪是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者在其主观意志和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而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决定于行为人智力和社会知识的发展程度,它必然受到行为人年龄的制约。年龄较小的儿童还不能正确认识周围事物和自己行为的性质和意义,也不具有适应刑罚的能力,若对他们实施的损害社会的行为作为犯罪追究,是不符合我国刑法的性质和刑罚目的的。只有达到一定年龄,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能够适应刑罚的惩罚和教育的人,才能够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危害行为依法负刑事责任。

  【问题4】结合学理与法理依据,论述对未成年特殊保护的法律依据。★★

  【参考解析】

  对未成年的特殊保护是平等原则的体现。

  平等主要是社会主体能够获得同等的待遇,包括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平等与差别对待是有条件共存的。从人的共性与特殊性角度看,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和主体资格上的普遍平等是绝对的,这是形式平等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差异,因而对具有各种差别的人们给予权利、义务方面的差别对待也是合理的,这有助于实质平等的实现。

  《宪法》对特定群体给予特殊保护,特定群体的权利是指处于特殊法律地位或特殊情况的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宪法》第49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为落实宪法的这一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刑法》规定不满12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2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尊老爱幼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不仅在道德方面,在法律方面自古以来也给予着特殊保护。如西周时有“三赦”之法即80岁以上的老人及7岁以下的幼童犯罪,可免予刑罚处罚。唐律对老幼废疾者,分为三种情形实行减免刑罚等等。

  晓维说法硕

  2

  法律经典与回答

  “刑事责任年龄”经典理论

  【知识回顾】刑事责任年龄: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思考&答题

  (一)含义

  1.概念:同知识点回顾

  2.法律规定:《刑法》第17条。

  (二)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

  1.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2)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

  3.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2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4.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已满12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刑法》第17条之一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注意:责任年龄的计算。已满12、14、16、18周岁,指过了该周岁生日第二日起认为已满12、14、16、18周岁。

  1.行为人已满16周岁后实施了某种犯罪,并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也实施过相同的行为。至于应否一并追究责任,则应具体分析。如果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所实施的是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特定犯罪,则应一并追究责任;否则,只能处罚已满16周岁以后的犯罪行为。

  2.行为人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特定犯罪,并在未满14周岁时也实施过相同行为,对此不能一并追究责任,只能处罚已满14周岁后实施的特定犯罪行为。

  3.如果行为从未达到法定年龄时一直持续到达到法定年龄时的,应当对达到责任年龄后的犯罪事实承担责任。例如,行为人在将满16周岁时开始非法拘禁他人,并持续拘禁到已满16周岁之后,行为人应对已满16周岁后的非法拘禁承担责任。

  4.就敲诈勒索、诈骗这类犯罪而言,行为人在未达到法定年龄时实施恐吓、欺骗行为,达到法定年龄后取得财物的,不应认定为敲诈勒索罪、诈骗罪(不排除成立侵占罪的可能性)。

  END

  昨日答题情况

  昨天的答题有17位同学避开了正确选项

  同学们可以在回顾一下昨天的答案和内容,有疑问留言告诉我,在线答疑。

  

  答案:B

  A选项,甲乙之间的赔偿关系属于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

  B选项,基于甲乙之间的侵权法律关系,乙可以请求甲赔偿其损失,是为债权请求权。

  C选项,绝对权是可以向不特定义务人主张的权利,本案乙可以且仅可以向甲主张损害赔偿,是为相对权。

  D选项,债权请求权受3年诉讼时效的影响,而非出斥期间。

  

  今日新题

  【单选】甲在树林里将乐乐打成重伤,准备奸淫,乙驾驶汽车经过,让甲将乐乐抱至车内奸淫, 乙在树林外望风 1 小时。2 人的行为如何定性? ()

  (预知答案,请关注明天头条推文)

  A. 甲构成强奸罪致人重伤,乙构成强奸罪基本犯

  B. 甲、乙均构成强奸罪致人重伤

  C. 甲构成强奸罪与故意伤害罪,乙构成强奸罪基本犯

  D. 甲构成强奸罪与故意伤害罪,乙构成包庇罪

  

  赠送近20年英语手译文件哦~

  排版、留白等我都给你们实验过了,非常清爽,真的绝!

  

  1、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号:晓维说法硕

  2、公号内回复:手译本,即可领取。

  往期推荐

  ◆考研法学院,清华优秀毕业生给的3点建议

  ◆【热点】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是对法尊严赤裸裸的践踏

  ◆【没套路系列】23法硕|刑法历年真题考点汇总及背诵清单,牛就一个字

  ◆最高362.11亿,139所“双一流”高校2022年预算公布!五院四系西法大仅2.77亿

  ◆法学院:计划有余额,保护一志愿,降低复试线,只为录取你

  

上一篇:新传考研|20个媒介技术名词
下一篇:【筋骨堂】未成年人股骨颈骨折,万不可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