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没那么恐怖 重在预防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24
手机版

      麻疹爆发?没那么夸张 

  从昨天开始,网上开始流传一则消息,消息内容是北京市东城区内某一大厦内暴发麻疹疫情,“近半数人”感染。

  北京市疾控中心当即在官方网站回应并公布实际状况:2015年1月22日,市疾控中心接到东城区疾控中心报告,该区某大厦发生一起麻疹暴发疫情。截至2015年1月26日共报告麻疹病例23例。该大厦现已完成麻疹疫苗应急接种3462人。

  可以看出,确有麻疹疫情暴发,但绝对没有近半数感染那么夸张。同时,北京市疾控和东城区疾控已迅速反应,采取了隔离、消毒、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的措施,疫情已被控制,无新增病例。

  麻疹、重感,傻傻分不清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人员拥挤、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很容易实现传播。 其传染性很强,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当两周的潜伏期过后,开始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 38~39℃,并且流清鼻涕,这时的症状与重感冒很相似。除了一点,就是麻疹会出现一个特异症状,叫 Koplik 斑,这个斑点会在发热后出现在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也就是脸蛋近下颌部位的口腔侧,这个斑点约 1 毫米,灰白有红晕。出现 Koplik 斑后的 1~2 天会开始出疹,疹子会在耳后和颈部先发,慢慢往下发展。同时,体温可能会升得更高,一般约有 40~40.5℃。

  当麻疹的特征出现时,要尽快到医院诊治。 

  麻疹有什么特点? 

  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但由于人口流动增加,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规模流行时有发生,且表现出以下特点。

  1.现在患麻疹者大多是8个月以内婴儿和7岁以上学龄儿童,成人偶有发病。成人麻疹中毒症状较重,发热多在39℃~40℃,有麻疹黏膜斑,半数患者皮疹有出血倾向,常伴有嗜睡等症状,但并发症较少,预后良好。

  2.轻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皮疹以斑丘疹多见,亦可有其他形态皮疹。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出疹顺序先从四肢出现,逐渐向胸背呈向心性发展。

  3.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为发病季节,普种麻疹疫苗后,发病季节后移至每年3~5月份。

  4.少数人患第二次麻疹,多见于发生第一次麻疹后的两年内。由于第一次出疹时,年龄较小或其他原因,未能激发机体产生足够持久的免疫力,因而遇麻疹野毒株时,便会再次感染发病。

  谁最危险? 

  我国的麻疹免疫策略是婴儿8个月初次接种麻疹疫苗,7岁复种,疫苗的有效保护期大概在7年左右,所以,8 个月以内的婴儿及14岁以上的青少年风险最高,是麻疹高发的两个年龄段。

  但是,一般人在保护期内,会接触到麻疹的野生毒株,接触以后由于疫苗的保护作用没有消失,症状会很轻或者不显示。但这些野生毒株又再一次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时抗体的强度和有效期会变得更长,最终可能不再发病。

  但从未接种过疫苗的幼儿患麻疹的危险就很高,同时发生并发症(含死亡)的危险也最高。麻疹是造成全球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13年估计约有14.57万人死于麻疹,其中多数是5岁以下儿童。

  没有接种过疫苗或没有接触过这种病毒获得免疫的人都可以被感染。

  我们可以做什么? 

  做好预防工作 

  采用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及时接种疫苗是保护儿童健康的关键,其预防效果可达90%。虽然5%-15%接种儿可发生轻微反应如发热、不适、无力等,少数在发热后还会出疹,但不会继发细菌感染,亦无神经系统合并症。

  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如应用过早则无效。随时间延长免疫效应可变弱,所以4~6岁或11~12岁时,应第二次接种麻疹疫苗;进入大学的青年人要再次进行麻疹免疫。

  成年人也不能掉以轻心 

  成年人如果发现自己出现发烧、红色皮疹、咳嗽等症状时,要尽快到医院诊治,并建议主动到发热门诊就诊,并戴上口罩。如果被诊断为麻疹,应根据医嘱住院或居家隔离休息和治疗,防止将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家人或同事。如果与你有密切接触的朋友、同事或家人感染了麻疹,那应该寻求卫生防疫人员的帮助,考虑是否接种应急麻疹疫苗。

  治疗方案 

  单纯麻疹治疗重点在护理,对症及预防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隔离、休息、加强护理。在出疹期间既要保证患者一定的营养(易消化而富有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又要保持眼睛和口腔等的卫生,并应注意室内空气交换,但又不能让患者直接吹风。

  (二)对症治疗。高热可酌情用小剂量退热药,应避免急骤退热致虚脱;咳嗽选用止咳剂;烦躁选用镇静剂。体弱病患儿可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

  (三)中医中药治疗:透疹解表,葛根升麻汤加减,芫荽汤口服。出疹期用银翘散加减。

  (四)注意时刻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除了麻疹,我们还应该警惕什么疾病? 

  1.诺如病毒

  是一种常见病毒,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也可见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无抗生素无疫苗,不过这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只需对症治疗即可。

  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的关键。应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等健康生活习惯。

  2.流行性感冒

  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

  感染后应自觉带上口罩,注意室内通风,避免去往人多的地方,多喝水,提高身体免疫力。

  3.水痘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但任何年龄均可传染。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以皮肤黏膜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结痂,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

  该病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至预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清洁避免瘙痒。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积极隔离患者,防止传染。

  早期隔离至皮疹完全结痂干燥为止。治疗以止痒和防止感染为主,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防止水痘泛发和加重。

  对免疫能力低下的水痘患者应及早就医,采抗病毒药物治疗,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两周可治愈。

  4.流行性腮腺炎

  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一般预后良好。患病时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可用利巴韦林及中草药治疗,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用醋调后外敷。  

  5.猩红热

  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冬春之季发病较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注意室内通风,避免去往人多的地方,勤洗手,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感染后及时就医并隔离治疗,以免传染给他人。

上一篇:科技的演进到底会给人类一个怎样的未来?
下一篇:揪心!待产孕妇跳楼!我们忍痛进行最理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