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服务案例丨社工担任合适成年人,陪伴受害女童吐露案情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27
手机版

  (二)变换方式,合法合情

  警官:为什么来这里?

  朵朵:爸爸带着我来报案,因为奶奶的新老伴(嫌疑人)欺负我。

  警官:时间是什么时候?

  朵朵:今年2月到7月。

  警官:有多少次?都在哪里发生的?

  朵朵:30多次。大多在家里,也有在酒店。

  刚开始听朵朵回答警官的问题,仿佛她说的是别人的事,没有预想中“不好意思说”的状态,社工便专注当下的陪伴,并将有关朵朵心理状态的疑问记下来。

  接下来,当询问到与嫌疑人在一起的反应时,朵朵明显话少了,且有迟疑、停顿。社工初步评估:朵朵年龄尚小,对自愿、反抗、威胁等在事件中的界定不清楚,难以从自身角度客观陈述事实,因而只能用最简单的词语回复警官。朵朵回复后,警官为了确认,会继续追问,导致朵朵感到紧张,不知如何回答,从而陷入沉默不语的局面。为了适应朵朵的年龄发展特点, 社工结合其陈述事件的情况,通过改变问法,协助警官推进询问。改变问法主要是 将完全开放性的问题以情境代入的方式变换为选择性问题,将问题具体化,以增进朵朵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她对问题的排斥感,降低回答问题的难度,从而提升警官对案情信息的采集度,避免重复询问。

  警官:你是自愿的吗?

  朵朵:(摇头)。

  警官:你有反抗吗?

  朵朵:没有。

  警官:他有没有威胁你?

  朵朵:没有。

  警官:那你怎么不早点告诉父母呢?

  朵朵:他说这件事别人知道不好,不让我和其他人说。

  警官:你没有反抗,他也没有威胁你,那你就是自愿的。

  朵朵:不是的。(停住不说话)

  社工:我看到你不想说。警官这样问你,是想要把事情了解清楚,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只要你一次说清楚,就不会重复问你,我一直陪着你的。

  朵朵:好。

  社工:比如,让你和他一起出去,你有没有说过不想去?

  朵朵:和奶奶说过不想去,还要上课,但是奶奶会给我请假。

  社工:一起的时候,你有躲他、推他吗?

  朵朵:我害怕,在房间离得远远的,他会走过来,我推不动他。

  面对稚嫩的朵朵,既要获得详细的证词,又要减少问话对她造成的伤害,确实存在挑战。办案警官询问停顿时,社工及时与朵朵沟通,以变换问法和用词的方式推进询问,既维护了询问的合法性,又保护了朵朵不受压力的合理合情。

  (三)给予接纳,安抚情绪

  询问过程中, 社工将朵朵看作询问工作的伙伴,尊重朵朵的性别、年龄、心理及在事件过程中的反应。当警官询问朵朵在事件过程中的表现时,朵朵出现明显的情绪起伏。社工 及时给予接纳,接纳朵朵此时的情绪和当时的表现,同时协助朵朵接纳自己,抚平情绪。

  警官:你有拒绝吗?

  朵朵:(小声抽泣)。

  社工: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是你的错,错的是坏人,你只要说实际情况就行。

  朵朵:好。

  警官:你有说不去吗?

  朵朵:没有。奶奶说爷爷(嫌疑人)生病了,要一起去,好有照应。

  询问过程中,社工处理最多的就是朵朵的情绪问题。社工用紧握手、揽肩等肢体动作传递对朵朵的关爱与支持,同时用语言安抚其情绪,如“不是你的错”“现在我们都在你身边,不怕”等。从问答对话、保守诉说到自主倾诉,朵朵的情绪经历了低落、害怕、纠结、无畏等复杂的历程,社工全程陪伴并给予支持。

  (四)解决疑问,顺畅沟通

  询问过程中,朵朵有两次重要的提问,这两次提问是她对社工和警官的信任发问。 面对朵朵的提问,社工没有回避问题或含糊其词,而是直接回应,解除她的疑问,消除她的顾虑,促进询问进程。

  第一次提问,是朵朵以“瞌睡”逃避发生的事情,询问自己是否可以回家。她长时间处于担心状态,晚上忧虑到要等到嫌疑人进屋对她侵犯结束后才能放心入睡,“好好睡觉”是她一直不能实现的愿望。社工通过询问朵朵对回家的态度,了解其想法,引导她思考能够“放心睡觉”的方法,促进她踏踏实实诉说案情。

  警官:你奶奶知道吗?有没有发现?

  朵朵:奶奶不知道,但应该是知道的,奶奶睡觉特别轻。

  警官:那你知道是他进来?

  朵朵:奶奶半夜起来会看我和妹妹睡着没,不会进卧室。爷爷(嫌疑人)进卧室。

  警官:那你知道他进来怎么没有喊?

  朵朵不回答,问:我今天能回家吗?

  社工:你想回家吗?

  朵朵:有点瞌睡。

  社工:我们和警察一起把事情了解清楚了,你以后就都可以好好睡觉了。

  朵朵:好吧,我都说。

  第二次提问,是朵朵询问嫌疑人是否会坐牢。通过朵朵诉说的事件过程,警官锁定了部分证据,已经能够确认犯罪事实的发生。社工通过快速整理朵朵的个人、家庭、事件信息,预估朵朵“希望坏人受到惩罚”,鼓励她做出努力,将潜在需求激发为具体行动。

  警官:还有吗?

  朵朵出现了迟疑停顿,问:“那个坏人会坐牢吗?”

  社工:按你说的事实,会的,我们一起抓坏人。

  朵朵:还有一次……

  长期积累的压力、父母索要赔偿和解不成、询问事件带来的不适,让朵朵产生了巨大的迟疑。听到社工的回复,朵朵的身体从紧绷状态渐渐放松,慢慢地将极为隐晦的案发过程全部诉说出来。

  (五)及时教育,关注身心健康

  案件询问结束,社工与朵朵交流了当下的感受,为她测评了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关心其睡眠、饮食、生理期等情况。针对朵朵存在“头痛”“经常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忘性大”等异常指标,社工与她重点沟通交流,并提供“头部精准按压”“自信三步法”“好记性修炼”等干预治疗办法,让她现场练习体验,帮助她重新获得生活掌控感,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朵朵遭遇不法侵害是多种因素推动下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尚未接受安全教育。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社工为朵朵做了安全教育讲解,并将相关信息写下来提供给她。

  社工:你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可以大胆说“不”。

  朵朵:好。

  社工:那如果别人还是强迫你,你可以怎么办呢?

  朵朵:在有人的地方大声喊,坚持不去,还可以给你打电话。

  询问结束时,朵朵长吁一口气,说:“都结束了,以后可以好好睡觉了,再也不用半夜担心了。”

  服务总结与反思

  本案例中社工以合适成年人的身份陪伴服务对象,在案件问询过程中发挥治疗者、支持者、使能者、关系促进者等角色,帮助服务对象改变“我有问题”的错误认识,鼓励其克服怯懦心理勇敢倾诉,为其提供自我效能练习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其逐步坦露遭遇,揭开案件谜团,促进其获得平静,实现内在心愿。

  社工担任合适成年人陪伴受害未成年人服务对象接受问询,应坚持权利与责任并重,通过专业服务和干预,帮助服务对象调整自我状态,顺畅问询过程,将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应重视建立服务对象的自我效能感,强化服务对象自我改变的主动性,兼顾现实问题的解决与潜在能力的发挥。此外,还需要注意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与促进案件询问之间的平衡,以服务对象感受为先是服务的关键。

  案例中,社工通过身体接触给予服务对象安慰与支持力量。社工清晰地接收到来自服务对象的忐忑、紧张、无助,特别是听到服务对象讲述自己遭遇难以承受的对待时,社工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社工的情感流露虽然能够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工对她的理解,但与理性的问询场所有些矛盾。这让社工对于问询工作中情感流露是否合适存有疑虑。

  (作者单位:山西川至公益发展中心)

  作者:王媛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3年6月下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往期推荐

  高危!一场围绕重度孤独症女孩的合力救助

  对一名困境儿童开展的多维救助

  END

  责编:汪昊

  制作:谢霄

  审校: 闫薇

  审核:许娓

  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点点赞和在看哦!

上一篇:如何评价灰色三部曲?(灰色的果实、迷宫、乐园)?
下一篇:欧洲电影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