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太阳的日子里: 丹麦「虐心电影」推荐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夏至已至,意味着北半球的白昼长度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正所谓「盛极必衰,周而复始」,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纬度高,故冬、夏光照时长比较「走极端」;夏天日不落,冬天日不升。此刻生如夏花的少男少女们还不知道,黑暗的极夜正大踏步向她们走来。夏天多灿烂,冬天多愤懑。如果不趁着好时节攒点过冬的电影,等到看不见太阳的日子,如何面对连绵数周的漫漫长夜?

  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天上一片黑,配上小星星,正适合做大银幕。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漫漫冬夜,本期半月谈拉开北纬六十度夜空的帷幕,看看北欧有哪些电影值得观赏。各部门注意,往里挤一挤啊,赶紧坐下,各就各位,排排坐,我们马上开始放露天电影。

  然而标题是「丹麦」虐心电影推荐,不是「北欧」电影推荐。起因是笔者本打算按国别介绍北欧大银幕,写着写着发现对挪威、芬兰及瑞典的情况了解实在太有限,写起来力不从心;与此同时,丹麦板块倒是越写越臃肿、越写越开心。此外,本文推荐的丹麦电影都有点「虐心」,非常配合北欧极夜期间的日常心态——观影者会有一种置身极夜之中——无声呐喊「天怎么还不亮」的「梦幻体验」。最后,「北欧半月谈」作为北欧乃至波罗的海地区「核心期刊」,四年发了七十二篇paper 居然没有一篇专门写丹麦,也没做过「荐影」主题,故而一不做二不休,一石二鸟,073期北欧半月谈专门推荐「丹麦」——「虐心」——「电影」。

  半月谈写到 NO.073,终于发出了第一篇荐影主题专栏。其实电影类的影评、随笔之前也写过一些,甚至曾多次发表在知乎著名电影专栏知影。比如教父——西西里教父衰亡史,德国电影再见列宁——写在柏林墙倒二十五周年,鬼子来了——是人似鬼,一念之间 等等。

  电影是极佳的信息传递媒介,一个「以地区为主题」的专栏实在不应该放过。不过需要预先说明的是,作者本人并非电影专业或从业者,「专业程度」大约算碰上喜欢的片子可以写出一篇勉强「自圆其说」影评的水平(类似如上几个链接)。本文限于介绍个人最熟悉也最喜欢的丹麦电影,但提到的片子未必是丹麦最知名甚至最受好评的作品,亦难以覆盖该国不同时期、流派导演的经典作品。总之它远非专业的丹麦电影史回顾或全面盘点,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本人的观影经历、体验。所以,依旧是抛砖引玉;如果大家想简单了解丹麦电影及文化,或者就是想找个周末轻松一下、看一部丹麦电影,正可从以下佳片入手...

  Dogme 95 双骄之温特伯格与拉斯冯提尔

  我们首先简述一下丹麦的基本情况。她的位置在北欧最南端,西邻北海与英国隔海相望,东面波罗的海,同时南接德国,是唯一一个与欧洲大陆相接壤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芬兰不算这个范畴)。论人口是典型的北欧级别,五百多万;论领土面积,它在欧洲也属于微型,甚至不到韩国的一半(韩国的人口却是丹麦将近十倍)。

  但论电影,丹麦却是在国际上引领过潮流的,比如九十年代的Dogme 95运动. Dogme 95 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定义于1995年的一种电影拍摄教条」,它倡导无剪辑、即兴,艺术家主导,返璞归真,属于对好莱坞现代电影工业制作体系的一种反动吧(英剧《黑镜》第一季有提到这一拍摄标准——恐怖分子要求首相那啥还直播的那段——医院里有人说这不是Dogme 95 标准么)。

  这一教条主要有两个丹麦人倡导,分别是温特伯格与拉斯冯提尔。

  温特伯格:从「家宴」到「狩猎」

  第一部严格按照「95年教条」出品的电影实际上在98年才出现,并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拿到了评审团奖,导演温特博格的《家宴》。父亲六十大寿上,儿女及亲朋好友纷纷到场,却发生了不和谐的一幕,大儿子当众指控父亲曾在儿时性侵自己和前不久刚刚自杀的妹妹。到场宾客站在谁一边,怎样应对这场家宴上的「家丑」?

  写得有点像豆瓣影评简介,犹抱琵琶半遮面。我本人不怕剧透,甚至每看每一部电影前都会翻几篇影评(可能是智力不足怕看不懂);考虑到大家可能有不同追求,具体剧情就不细说了。因为片子严格按照Dogme 95 标准拍摄,有一定「家庭纪录片」即视感,当然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有很强烈的「真实感」。无论从音效,镜头还是分辨率(这个记不清是不是我个人片源问题),我作为业余观影者——感觉这片子的好像也有点「业余」;但另一方面《家宴》的剧情以及质量不但不业余而且出类拔萃,不然也不至于拿下戛纳电影节大奖。

  本片除了拍摄手段「新颖」,剧情也给人留下很多深刻的思考,甚至有人解读出丹麦在二战期间历史、政治背景的暗喻,当然这部分见仁见智了。无论从各方面,都是非常值得观看的一部片子。

  说起1998年的《家宴》,似乎有点偏冷,导演温特伯格在国内更为人熟知的一部作品可能是12年上映的《狩猎》(这次不是Dogme 95 风格)。有外国媒体把《狩猎》评为丹麦影史最伟大的作品,我记得几年前在中文社交媒体上也曾风靡一时;如果你喜欢《狩猎》的故事和风格,那么你一定也不想错过导演14年前的作品《家宴》。两部片子存在一定联系,一眼能看出来的有:温特伯格同样身兼导演并参与编剧,《家宴》的男配角在《狩猎》里扮演另一个男配角。图为1998年的「家宴」男配角Thomas Bo Larsen给14年后「狩猎」中的自己点了一个赞

  事实上,有好事者曾比较过导演温特伯格的这两部作品,这位好事者是2014年的我——借助知影平台——狩猎游戏--丹麦导演温特伯格作品《狩猎》与《家宴》比较分析 - 知乎专栏。

  相比98年出品的《家宴》在豆瓣上两千左右的观影评价人数和 8.2 的打分(已经算豆瓣高分了),12年的《狩猎》受欢迎度爆棚——有高达十一万五千的点评和9.0 的惊人评分——豆瓣电影 Top250中高居94位(估计这篇专栏很多读者都看过?)。2014年2月22日,一位情绪激动的网友在观看影片打分后甚至口出狂言:「我要写影评,谁也别拦着」。

  《狩猎》的大概剧情可以这么总结:一个幼儿园老师被莫名指控性侵,指控的源头来自这名「受害者」幼女;然而在确凿证据发现和司法审判开始前,邻居、朋友和小镇上的居民却提前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残酷的道德审判、威胁及人身攻击(包括肢体上)。男主去超市买东西直接被店员轰出去

  篇末的主人公获得了清白,看到自己年满十六岁的儿子获得猎枪和颁发的正式狩猎资格证,他似乎感到自己也经历了一场众人的「围猎」, 而自己正是这场暴力的猎物和牺牲...

  拔高说,这部片子用一个通俗的故事,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很多政治伦理的基本概念,戏剧冲突也足够好看,扣人心弦。IMDB 数据显示380万美元的预算,全球票房2000万左右,一部丹麦人设的电影,也不能要求再多了。

  Dogme 95 发起人之一的温特伯格就到此为止,下面介绍另一位发起人拉斯冯提尔。

  拉斯冯提尔:三部曲系列X3_欧洲·良心·美国

  「拉斯冯提尔」的名字在国内似乎更响亮些,最近一些年《女性瘾者》、《忧郁症》、《反基督者》关注度都不低(至少从豆瓣看评价人数普遍过万)。不过这些近期作品本文将不会具体推荐,原因有:1.这几部笔者自己也没看全;2.看过的也没太看明白自然也谈不上喜欢,又没好处费我又不代言广告给别人推荐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要特别推荐的是拉斯冯提尔的另几部、个人较为偏爱的,相对早一点的作品。

  2003年的《狗镇》或许可以算「中期」作品,先说这部纯粹是私人偏好——既是我看的第一部拉斯冯提尔作品也是个人最喜爱的一部——可能前后看了不下十遍。该片的拍摄手段有点实验: 虽然是一部有后期制作的非Dogme 95 标准电影,却大胆采取戏剧式布景。我个人理解这或许是导演从Dogme 95 极端教条到「正常电影」的过渡,同时加入了一些戏剧中的间离效果。乍一看本片最独到的地方在于「表现形式」,看过之后又感觉影片「内容」更值得称道。

  与温特伯格一样,拉斯冯提尔习惯身兼导演、编剧,本片自然是非常能体现其个人想法的「作者电影」。那么《狗镇》这个「狗血」名字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逃亡到狗镇的富家小姐妮可基德曼,为每家每户劳动以换取镇上居民庇护。在小镇封闭的地理及社会生态下,妮可暂时得到了安全。然而她的命运却几乎完全掌握在村民们手里,尽管她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却仍然无法满足她的庇护者们。随着警方势力的深入,狗镇居民的价码越来越高,对妮可的态度也越来越恶劣。一个夜晚,一排排黑车终于开进了狗镇,审判即将开始。

  我除了看电影喜欢事先翻影评这个怪癖以外还有一点,就是稍微长一点的片子比如两小时以上的都会分好几次看完。2011年看的这部长达近三小时的片子,却是为数不多的一口气看完的;如果这一事实能说明本片给笔者带来震撼&思考&收获的十分之一,这个句子就没白写。

  豆瓣上的几个热门影评写得都不错,推荐 关于《狗镇》的一份讨论 (不是我写的)。

  说完个人最偏爱的拉斯冯提尔作品,别忘了开头怎么提到的他——Dogme 95 教条「联合创始人」之一。我们说过,温特伯格1998年的家宴是第一部按 Dogme 95 即「95年教条」拍摄的影片;同年,拉斯冯也搞了自己的Dogme 95 处女作《白痴》。海报跟影片主题一样逆反,颠倒黑白。如果大家现在用移动设备观看本文,请轻松翻转屏幕查看本片主演群像正脸。

  剧情比较散碎:大约是一群装疯卖傻的人,取乐那些不认识但关心「弱势群体」的陌生哥本哈根市民(记不得那些路人是否知情电影拍摄?)。颠倒黑白,挑战一些伦理底限,放到革命年代要关起门来研究批判资本主义腐朽的那种(其实本片本身也讽刺了市民中产阶级伦理和价值观)。片中有些不可描述的镜头,本文亦不复述。实在有点冷,不强力推荐;个人建议头一部拉斯冯提尔不要选《白痴》——它最主要的意义还是——拉斯冯提尔第一部DOGME 作品暨DOGME 系列 002 号。

  此外,《白痴》还是拉斯冯提尔「良心三部曲」的第二部。这就扯出了拉斯冯提尔的各种三部曲,先看为他赢得巨大国际声誉的「良心三部曲」,分别是1996年的《破浪》,1998年的《白痴》和2000年的《黑暗中的舞者》。貌似冰岛歌手比约克『本色出演』的《黑暗中的舞者》知名度较高,这一系列我个人更推荐也是这部《黑暗中的舞者》:可看性更强,相对「用户友好」;看完如果很喜欢,可考虑另外两部。

  比约克扮演的捷克移民带着孩子来到美国打工,她不希望自己的眼病遗传到孩子身上,于是拼命工作为孩子攒足手术所需的费用。在这种苦难下,音乐是她唯一的慰藉伴侣。这些概括的局部情节闻起来像是一碗熟悉的鸡汤,真正吃下去倒像是一碗糙米饭,不好吃,不好消化,但会让你的肚子里有米。

  关于冰岛歌手比约克,她的电影作品很少。这个人挺神奇的,精灵古怪,喜欢的她的人欲罢不能,讨厌她的觉得矫揉造作、其丑无比。

  除了「良心三部曲」,早年的拉斯冯提尔还有为他赢得无数大奖的黑色电影系列「欧洲三部曲」,分别是1984年的《犯罪元素》,1987年的《瘟疫》以及1991年的《欧洲特快车》。很遗憾,笔者只是为了尝鲜看过一部欧洲特快车,确实比较黑。观影前建议配合阅读二战结束初期德国历史背景(战后百废待兴+英美法苏占领),风味更佳~

  刚刚为写这篇专栏查了下百科才发现,1991年上映的《欧洲特快车》跟卡夫卡的1910年代未完成的小说《美国》平行对应: 小说《美国》里的德国男主人公被家人放逐前往美国——「欧洲特快车」则是美国男主角前往战后德国。

  说到「美国」,就无缝对接到了拉斯冯提尔另一个三部曲的主题——「美国三部曲」。忘了解释这一章节标题『欧洲·良心·美国』,是拉斯冯提尔几个三部曲的名字。「良心三部曲」和「欧洲三部曲」都已提及,最先推荐的《狗镇》就是「美国三部曲」之一,可惜「美国三部曲」最终只拍出了两部,即2003年的《狗镇》和2005年的《曼德勒》(这部也比较黑,观影后可能有轻微不适感,比狗镇还虐心)。第三部原定题目是《华盛顿》,很遗憾最后没拍,不知道这算不算致敬卡夫卡未完成的小说《美国》。

  Br?dre 兄弟:被好莱坞『翻牌』的丹麦佳作

  终于说完了两位大导演,本文也即将进入尾声。写这篇专栏的时候,我也在想到底哪一部丹麦电影我最喜欢。《家宴》,《狩猎》,《狗镇》这三部片子第一次看的时候都给我带来很大震撼,但确实很难在它们之间「拔高」一部。最后,还要加上一部,2004年的丹麦版《兄弟》 Br?dre.

  为什么要说是「丹麦版」,是翻拍吗?是有翻拍,不过不是04年的丹麦版翻拍之前的经典,而是在09年「被好莱坞翻拍」——美版由蜘蛛侠托比·马奎尔和娜塔莉波特曼出演。 类似美国翻拍港版无间道,大概因为好莱坞影响太过于强大以至于大家可能不在意「翻拍」二字了。毕竟好莱坞有全球市场,这个谁也没法比。

  截至 2017年 7月 2日,美国版《兄弟》有 25355 名豆瓣用户看过,丹麦版《兄弟》只有可怜的181次标注。所以说光有好内容是不够的,要有渠道!

  铺垫这么多,剧情讲的啥?

  豆瓣影片信息这么写的: 影片讲述一对原本走在两条截然不同生命线上的丹麦兄弟,因阿富汗战争,生命逆转交缠。看似是一出充满反战意味的影片,实质却是一个现实世界里有血有肉的爱情故事。  哥哥迈克尔拥有一个美好家庭,美丽的妻子莎拉加上两个女儿;在军队中,亦是踏着一片光明的仕途。相反,弟弟詹尼克终日徘徊在法律边缘,漫无目标地生活。为履行联合国军队的任务,迈克尔被派驻阿富汗,不幸地,从此人间蒸发。詹尼克于是代替哥哥照顾家庭,与莎拉发展出微妙的感情。一直被囚禁的迈克尔突然回家,更是性情大变……

  基本认可——除了加粗斜体那一句——这片子的核心真的不是爱情啊。爱情只是一个引子一个剧情反转的「小插曲」,影片最核心、震撼之处在于兄弟二人由于意外导致的社会身份的互换,以及战争与暴力对人性的创伤,还有伦理的思考。类似的,虽然影片题目及两位主演的关系都是「兄弟」,但兄弟情也不是重点。

  恐怖分子逼哥哥亲手杀死同伴

  为了生存,没人知道哥哥在恐怖分子强迫下做过怎样可怕的事。当他最终回家,他开始变得暴躁,多疑,严重缺乏安全感,尽管他试图用「尴尬的轻松表情」掩饰那种不安。你是不是睡了我老婆?没关系的,我可以原谅你的,真的,你是不是……?

  上面截图里的男主有点眼熟,还记得《家宴》里的那个哥哥吗?就是他。巧的是,两次他都扮演家中的老大,那种一开始「伟光正」、「高大上」的负责人大哥,随着剧情深入,开始反转引发戏剧冲突。演技非常棒的丹麦演员,乌尔里奇·汤姆森(豆瓣影人页) Ulrich Thomsen (IMDB).

  同样眼熟的还有女主康妮·尼尔森,如下图左:2000年版《角斗士》里的公主;对比下图右2004年丹麦版《兄弟》剧照。

  其实剧情之外的一个假设是,如果哥哥再晚几年回来,弟弟真的由于长期照顾嫂子及侄女而对她们产生感情以至于重新组建家庭,那么这算践踏伦理吗?毕竟,官方消息是哥哥在战场失踪,而在中东战场失踪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清楚。二人的「感情」建立在哥哥牺牲的「事实」上,苛责似乎不近人情;而当这种「事实」被推翻,假设中的这对「新夫妇」又该怎样面对「死而复生」的哥哥?

  或许是本片已经引发足够的「剧情冲突」及「伦理挣扎」,编剧没有再开辟这样一条更加「虐心」的剧情线索。相信大家看完会很多收获,我的收获大概写在一篇2015年的十五言影评里了,有点水不过捞干了还能凑合看。

  另外本片并非爱情伦理片或爱情动作片,虽然可能会在观影前引发此类联想。片中有一定暴力镜头但基本没有18+内容或画面,属于17岁以下限制级观看但不是NC-17那种禁止观看级别。

  2009年美版Brothers 同样有看点,毕竟去中东上前线的北约主力军是美国人上。剧情基本没有大的改动,场景挪移到美国,无缝对接。哥哥由托比马奎尔扮演,女主从康妮·尼尔森换成了娜塔莉波特曼。

  还是美国人会搞营销,上面截图还挺正常的,下面的官方海报就营造出一种不可描述的氛围。可能是怕观众联想,海报上的娜塔莉波特曼被一条细线一分为二,一直延伸到了标题 BROTH-ERS. 所以是观众想歪了不赖海报设计者和发行方...

  时间过得真快,073期北欧半月谈即将告一段落。希望大家读完之后有所收获,如果因为这篇文章真的看了一部、半部文中提到的丹麦电影,作者的成就感也就爆棚了。谢谢。

  图源及鸣谢

  狗镇截图

  虐心的题图选自《狩猎》片尾康尼·尼尔森:丹麦版兄弟剧照+角斗士剧照露天电影放映图源太阳照常升起Thomas Bo Larsen 给自己点赞图源:98版+12版

  后记

  说是「丹麦电影推荐」,什么算「丹麦电影」?

  故事背景一定设在丹麦吗?演职人员以丹麦人为主?影片原声一定得是丹麦语吗?制片方来自丹麦?主要票房市场所在地?按这些标准,拉斯冯提尔大部分作品都不算丹麦电影了。

  标准可以有很多,本文采用的也是一个粗线条标准——导演及编剧来自丹麦。

  本篇推荐的影片,均链接至豆瓣电影页面供标记、参考阅读;大部分可在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搜狐视频等视频网站找到正版免费片源,个别可能需要购买会员(月费普遍在15-20元)。哔哩哔哩也有一些质量不错的片源,不过看着不像正版来路以及随时可能已删除。不一一贴链接了,都很好找,请自己动手。

  实在忍不住建议大家,看电影前翻翻影评(不是让大家一定看我写的…也不一定非去豆瓣,也可以是时光网或者随便搜搜相关影评、故事背景资料)。这其实是节省时间,毕竟大多情况下我们一部片子只会看一遍,第一次又几乎一定会错过很多细节;「看不明白」导演想说什么,或者抓不住重点,结果可能是白白浪费、「错过」一部好片子。至于所谓剧透,冒昧地,在下以为好片子不会被剧透毁掉,带着问题看会更有趣(还是压抑不住自己输出价值观的冲动啊!)

  毕竟,看电影嘛,其实开心就好……

上一篇:缺钙
下一篇:泸西重拳:禁止任何人在泸西为未成年人文身(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