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30
手机版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

  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

  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

  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

  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比如:你在朋友家的桌子上看到了五元钱,本我的冲动会想要占为己有;自我会意识到这样做可能产生的后果,但会试图寻找拿走钱不被人发现的办法;当你想到了不被人发现的办法,超我将以偷钱违反道德原则的罪恶感,来禁止这一行为,如果拿走了钱,事后你可能会不安心,睡不好觉等等。

  比如:你在朋友家的桌子上看到了五元钱,本我的冲动会想要占为己有;自我会意识到这样做可能产生的后果,但会试图寻找拿走钱不被人发现的办法;当你想到了不被人发现的办法,超我将以偷钱违反道德原则的罪恶感,来禁止这一行为,如果拿走了钱,事后你可能会不安心,睡不好觉等等。

  因此,也有人把超我直接称为良心。

  

  2.超我代表着奖惩。不仅对人的行为进行惩罚、使人形成内疚感和自卑感,也会对合乎道德的行为提供奖励、使人形成自尊和骄傲感。

  3.如果因为教养方式的错误,导致一个孩子没有充分建立起超我,那么成年以后他就会缺乏对偷窃和撒谎等行为的内控机制。

  4.有些人的超我过于强大、过于遵循道德原则,将会面临着难以实现的完美标准,进而不断体验到道德焦虑,如羞愧感和罪恶感。

  

  四、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关系

  1.心理能量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心理能量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分配,决定了人格的动态性。

  2.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其中一个获得了主要能量,另外两个就要失去一定的能量。

  3.健康人的心智中,强大的自我不允许本我或超我掌管人格,因此三者的斗争永不停止。我们每个人意识下的某个部分,永远存在着放纵自我、考虑现实、遵循道德标准三者的紧张状态。

  

上一篇:《杨贵妃》片尾曲曝光 石小群轻歌《时光流转》
下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