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新美术馆学”的“新视觉素养”教育|科技赋能艺术(四)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30
手机版

  

  《.zip未来的狂想小米?今日未来馆》场景

  “新美术馆学”的三个向度

  “新美术馆学”主要从“人”“空间”“制度”三个向度出发,强调美术馆的责任是鼓励和培养“人”的自我认知能力、感知能力以及创作能力;以美术馆的公共空间平台为依托,促进艺术家、文化人以及普通公众成为有学术品格、审美眼光、人格精神、自由民主理想的个体,美术馆应该为社会提供有艺术高度和思想品格的精神产品。那么涉及“新美术馆学”倡导下的“新视觉素养”教育方式,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人”为主体,围绕“新视觉素养”的三个向度,采用新科技、新技术、跨学科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营造一个开放、平等及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环境,鼓励大众参与到美术馆的展览策划、公共教育、艺术创作、学术研究、藏品研究当中。

  社会向度

  社会向度主要强调在媒介技术和社会文化语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内涵丰富而不断变化的概念,对其定义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的意见。综合学者们对批判思维的定义,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针对媒介内容和意义作出独立选择,最终鼓励具备视觉素养的“人”去制作和传播有批评性和负责任的内容,积极主动参与到政治、民主等社会进程中,并确保内容的伦理性和道德的品质。

  对于美术馆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一是美术馆需要为“人”提供更丰富的媒介内容(展览);二是美术馆需要创造一个开放、多元的阅读媒介内容的环境;三是美术馆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人”去重新创新构建、发展、成长以及批评讨论等。

  以国际知名艺术博物馆MoMA近日的改造为例。馆长格兰·D·洛瑞强调:“博物馆扩建的真正价值不只是有了更多的空间,而且这空间能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公众在MoMA中对艺术的体验。”所以,该馆的改造并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以“人”为主体,强调“人”在美术馆中的作用以及美术馆对于“新视觉素养”的思考,具体为:

  一、媒介内容的全面性。MoMA为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在展览和展览内容上做出了调整,包括作品种类的丰富性、艺术家、艺术流派的多元性,作品展示的更替频率性等。改建后的MoMA将重新梳理馆藏展览,将着重讲述21世纪的现当代艺术故事,会陆续推出更多关于女性艺术家及拉美裔、亚裔和非洲裔美国艺术家的展览,同时会增加作品的更换频率,试图让“人”更加全面地理解和阅读,丰富“人”对现当代艺术的认知。正如MoMA博物馆主席里昂·布莱克所言:“我们不想忘记自己的根本,我们有最好的现代主义艺术收藏,但之前没有强调女性艺术家,没有凸显少数族裔艺术家的工作,而且地理覆盖有限。”

  二、创建开放、多元的阅读媒介内容的环境。MoMA将提供新颖、跨学科、动态式的展示方式以及与“人”互动的阅读与思辨环境。例如该馆二楼、四楼和五楼的展厅在保留时代线索的同时,将以混合展示的方式带来更深层次的艺术体验,呈现作品几乎涵盖所有媒介,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媒体、表演、电影以及纸质作品等。同时,在MoMA馆藏展厅中心将设立“工作室”,主要呈现以现场表演和实验性为特色的互动项目,例如行为艺术、舞蹈、音乐、声音艺术等,充当不同馆藏展厅之间的“无缝连接者”,邀请“人”打开感官,感受现当代艺术之间的互联,感受艺术洪流中的“我在”。

  

  《托马斯·赫赛豪恩——重塑 》展览中公众参与现场

  三、多元的创作体验和参与方式。MoMA将提供让“人”去重新构建、发展、成长以及批评、讨论的机会和空间,试图把观看艺术与理解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融为一体。例如,MoMA的二楼将设置一个存满实验性、创造性的探索空间,观众可以在这里体验、参与创作、对话等多种活动,通过艺术媒介加深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就像MoMA教育副主任温迪·伍恩所言:“我们创造与艺术和艺术家在一起的活动体验,它能成为新思想、创造力和灵感的催化剂。”

  文化向度

  文化向度主要关注“人”如何通过视觉实践和外部世界展开互动。具体到美术馆与“人”的互动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美术馆培养“人”通过视觉媒介观察和认知外部世界;二是“人”通过美术馆提供的视觉媒介去反观、确认和表达自身。

  2018年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举办的“托马斯·赫赛豪恩——重塑”展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该展览通过对“废墟”的美学探索,赋予无事实、无面目的真理以形式,讨论毁坏与创造的错综关联和悖论。艺术家把明当代美术馆2000平方米的空间作为自己的临时工作室,被“重塑”为一个无等级的抵抗性空间,并设立了两个“庇护所”作为展览中创造和生产的工作坊空间,公众可以进入其中,使用工作坊提供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作为展览的一部分,与展览的废墟空间产生持续的关联和对话。同时,展览期间还发起了“无编排”的公众项目,将社会公共空间延伸至美术馆内,邀请公众在任何开放时间来到这个空间,介入展览讨论的议题,自发组织和创造会面等活动。这正是美术馆“新视觉素养”教育把“人”视为美术馆主体、让“人”积极参与到美术馆各项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展览中艺术家与观众处于平等位置——艺术家即观众,观众即艺术家。观众在艺术家已经完成的作品中观察和认知世界,同时又对自身进行反观和自我表达,而观众在“重塑”的过程中,艺术家也在观察和认知外部世界,反观自己的创作。就像艺术家所说的“‘重塑’是一件从未完成的作品,一个持续发展与再发展的场域,它邀请并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在此场域中在场并证明:我、我们不仅能够毁坏,更能够创造”。

  技术向度

  技术向度中强调如何让技术用于视觉表达和作品创新,主要探讨对于技术的使用和实践。其中涉及的新美术馆学,主要是指美术馆如何通过技术来进行创新发展,包括美术馆空间创新、管理创新、展览创新、教育创新等。目前,一些美术馆在技术向度方面已经做出了探索实践,例如今日美术馆·未来馆。

  

  《.zip未来的狂想小米?今日未来馆》场景

  作为一个全新概念的云空间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未来馆由实体展览、虚拟馆和第三方“增进现实”3个部分组成,主要以虚拟馆和第三方“增进现实”为主。目前,该项目已经举办了3次展览,分别为:2015年“今日美术馆·未来馆开馆展:想象的未来”、2017年“.zip未来的狂想小米·今日未来馆”、2018年“未来折叠今日未来馆@苏州2018”。该项目是应对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旨在打破美术馆固体形态和传统的阅读方式,探索重新建构美术馆及美术馆展览的承载媒介和传播媒介以及新的阅读方式的培养。就像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所言“之所以要做‘未来馆’,就是基于美术馆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来考虑的”。例如,“虚拟馆”的界面被创造性地设计成类似“游戏”的版式,点击界面就可以看到精美的艺术作品,从而让观众在“游戏”中更轻松地对艺术品进行阅读和互动,从而对艺术品产生乐趣。再如,通过电子设备或移动终端来获得对作品的全新体验,既能让艺术与媒体进一步接轨,也为单一的实体展示提供了新的生命力,为观看艺术品带来了维度的改变,增强人们与展览和作品的互动。因此,今日美术馆的“未来馆”项目,在以“人”为主体的“新视觉素养”教育上,突破了传统美术馆的固有形态,拓展了美术馆及展览的“空间向度”,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体验感、互动感,为美术馆的“视觉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综上,在新美术馆学视野下,“新视觉素养”的三个向度在具体实践中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因此,5G时代“人”的“新视觉素养”教育,新美术馆需要打破传统概念中艺术家、公众、美术馆工作人员的界限,树立“5G时代”背景下“人”的身份认知,把“人”视为美术馆的主体,不断扩展美术馆的“空间”维度,积极建构新的“制度”。在美术馆的形态上,需要围绕当下社会发展的进程,来建构一个多元、多维度、可拓展的创新形态。在展览策划方式,要强调知识生产的多元性、交融性、开放性、参与性、可读性、民主性、服务性以及知识传播的多样性、责任性等,让公众不仅能很好地阅读艺术、理解艺术,同时还可以参与到创作艺术当中。在展示方式上,需要建构散点式、跨学科式、动态式、互联式的新颖展示方式,增强观众阅读展览的体验感、互动感、获得感。在教育和研究上,建构以体验、参与、分享为主的方式,让更多的公众在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和研究中积极参与、共同构建。同时,作为“新视觉素养”的个体“人”需要充分认识到“视觉素养”学科的丰富性、融合性,不仅借助美术馆提供的种种服务,更需要自身的努力,例如建构宽阔的阅读视野、培养和形成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创作方式、培育良好的图像信息传播责任等。

  

  观众体验大卫·彭博格《在船舱》作品

上一篇:纽曼思Nemans原装进口DHA藻油软胶囊成年人型30粒
下一篇:未成年人如何判刑?